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墨家: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③道家: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④儒家: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②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理论来源: 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儒家思想 2、主要内容: (思想特点)
(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 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经济发展,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
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史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纪》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
诸侯做大,威胁中央
一、提出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道家哲学原正因好: 符秦合末汉战火初频统繁治,者社的会需经要济破,坏他严重 治“”无们长恢(为的期 复道而的了政)耗,策影表尽道是响现一家除:切 哲秦:休的 学苛养战 就法生争 不,息后 再与政恢 适民策(复 用休萧元了息规气,,曹。而使随到需国)元要家气一在
董生谈治国 策论三:“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 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 1、该策论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目的是什么? 2、你认为该策论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评价“三纲五常”
积极:(1)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社会稳定
个进一步建设的经纲济领恢。复增统强治,者生们活在安儒定家,国学力说强盛 中找到了它。”
王国膨胀;土地兼并;匈奴边患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有为” 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理论来源: 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 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①法家: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 ②易导致暴政
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 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 道而为。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 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 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 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 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如果你生活在汉初,你建议用哪家思想治国?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客观原因: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观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秦 朝 ——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西汉初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 ——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一个王朝 一个帝王 一个读书人
西汉(前202-公元9年) 汉武帝(前156-87年) 董仲舒(前179-104年)
2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2、3你、认影为响该:策论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积极: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与发展;
(2)有利于儒学发展,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消极——不利于其他学术流派的发展,禁锢了思想。
董生谈治国 策论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人相与之 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 乃至。 ”
1、该策论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目的是什么? 2、你认为该策论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认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积极:
(1)顺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时代潮流,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2)用神权限制皇权,一定程度上抑制暴政,
体现了民本思想。
消极:是一种唯心主义,神学迷信色彩浓厚。
明确考纲、考点
课标要求 考试大纲
考点分解
知道汉代 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的史实
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思 想
(1)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的措施。 (3)新儒学的思想主张及对后世的影 响。
第一部分:知识梳理 第二部分:复习拓展、重难突破 第三部分:高考链接
第一部分:知识梳理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汉书·食货志》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 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lǐn yǔ 粮仓)尽满,而府库 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 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zi pin 母马)者而不得 会聚。”
——《后汉书.食货志》
(2)ຫໍສະໝຸດ Baidu利于社会道德建设,规范人际关系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3、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新儒学
边境不宁 诸侯割据
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土地兼并 限制兼并 限田、薄赋、省徭役
阶级矛盾 缓和矛盾 制定规范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4)“仁政”:限田、薄赋、省徭役(补充)
董生谈治国 策论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 持一统;臣愚以认为识诸“不罢在黜六百艺家之,科独、尊孔儒子术之”术者,皆绝 其道,勿使并进。”
1、目的: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1、该策论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目的是什么?
三纲五常
儒学的自我调节满足了时代的要求。 新儒学为儒学赢得正统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1)统治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3)汉武帝推崇儒学措施的影响
2.表现:
思想儒家肯思定想董逐仲舒渐的成新为儒历学代思统想治者所 措 推政崇治的正用统文学思儒想者,参逐与渐国成家为大两政 千多年 施 来中国(传1统)文儒家化经的典主成流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