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措施:
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①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集思广益:现有的治国思想中,哪一政治学说 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法家 墨家
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易导致 暴政
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道家
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儒家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不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前179-前104)
广川人,西汉思想家,政 治家。汉武帝即位后,诏令各 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 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 连上三篇奏章,称“天人三 策”,此后受到重用。晚年辞 职回家,修学著书,著有《春 秋繁露》。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4)“仁政”:限田、薄赋、省徭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大一统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加强中央集权
新儒学 的特点
加强君主专制 维护统治秩序
外儒内法 带有神学倾向
思想专制
3、特点
(1)儒学独尊,文化专制(实质) (2)外儒内法 (3)儒学神学化,宗教化(带有唯 心主义色彩)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1、董仲舒的贡献
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 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 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拓展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
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 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1
一、提出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原因:1、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 严重;2、吸取秦亡的教训 “无为而治” 表现-----休养生息政策(萧规曹随) (道) 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
和增强,政治: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 盛,思想:各学派复苏(出现了文景之治)
------- 消极影响:潜伏危机:
4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及评价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③带有神学倾向 ④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糅合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 思想,
王国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
“有为”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主的权力
2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 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 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 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非遇水旱,则 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 师之钱累百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 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 食货志》3
横向联系
探究:汉武帝以“雄才大略”著 称。你能否联系必修一二三总结 出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1)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 解决地方与中央的 矛盾;设立中朝,削弱相权,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必修一) 用人方面:实行察举制。(必修一) (2)经济方面:一系列经济政策,如货币官铸、盐 铁酒专卖等。(必修二) (3)对外关系上(民族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 开通丝绸之路。 打击匈奴 (4)思想文化上: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 议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秦皇、汉武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古代帝王,但他们采取的治国思想却不同,请问有什么不同?在学生思考并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教师解释“无为而治”,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原因教师: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

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

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

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

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0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0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核心讲授:西汉时期,董仲舒糅合儒道,形成新儒学体系,汉武帝采取“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兴办太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请回答:新旧儒学有何异同? 点拨:注意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答案:异同:从思想内涵来看,汉儒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的思想纳入自 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与改造了传统儒学;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传统儒学批 评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 会政治秩序的公道性(如皇权独裁),即从批评时政转为保护现实统治。
核心讲授:新儒学为何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原因: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逢迎了时期的需要,“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利于统治者统治。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第三,重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大 力弘扬儒家思想。
例题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成心识形状的 群体。这里的“意识形状”成为主流最早可以追溯到(C )
例题2:《年龄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 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 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 ) A.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 尽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汉武帝起用许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增进了儒学的大兴。 (2)规定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法定教科书,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扩大统治基础。 (4)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将儒学推行民间,成为独尊。 2、结果 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许的正统思想,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两千多年 来传统文化的主流。 温馨提示:政治上的统一,离不开思想上的统一;而思想的统一则需要教育的支持。 这就是教育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原因。

历史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共16张)

历史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共16张)

小结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的需要
评价汉代新儒学(独尊儒术)?
积 极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2、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 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从 无 为
加强中 央集权 成为时 代要求

2、社会危机
民族矛盾:边境匈奴问题 阶级矛盾:王国诸侯问题
到 有 为



土地兼并问题
回顾必修一、必修二归纳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P12、P14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 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探究学习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 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 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 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 3 汉武帝时期,中国思想 界逐渐由“百 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反映的根 本性问题是( ) •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 B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 D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 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 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 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 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③“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 稽之谈。但希望君主因为天降灾异而有所收敛, 限制君主 权力的过分膨胀,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④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 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 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⑤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 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 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政治: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 兴办学校,推广儒学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③在郡县设立学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民间 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生员学习儒家经典,由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学完经考试合格可直接为官。这样的话,就打 破了以往贵族子弟时代为官的陈规。
②措施:
减轻田租; 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影响: 积极:
经济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
王国问题 土地问题 边境问题
解决矛盾
加强中央 集权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和行动成为时代的需要
→汉朝儒家的地位如何呢?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国,
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短期而亡。秦灭
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汉初统治
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
无为而治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积极的“无为而治”:既遵循自然规律,不妄为, 不盲目行动,又轻徭薄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休养生息。
(4)、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 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5)、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特点
外儒内法,思想专制,有带有神学色彩
3、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神化专制王权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 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 于稳定社会秩序 积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 消极 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 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内容和实质【知识结构】一、从“无为”到“有为”(略讲,学生可根据导问题自行解决)1.汉初:无为而治①原因: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③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④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⑤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理解)积极:生产恢复、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诸侯势力日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2.汉武帝时:“有为而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一的相关知识学习)①背景:即汉初“无为而治”造成的影响,积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可能性,消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必要性。

②表现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军事上三次出击匈奴,消除边患;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详讲)1.董仲舒的新儒学: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注意与战国时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加以联系)2.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内容理解其目的)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③“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二、儒学成为正统1.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②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根本原因)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略讲,学生根据导学问题解决)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④兴办太学;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3.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归纳)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 ——《春秋繁露· 基义》
• 客观:由于长期战争,社会经 济 破坏严重 • 主观: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欲图长治久安 • 2.表现:奉行休养生息政策 • ——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士兵归家,授予田宅等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 思想,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积极:
1.经济恢复
消极: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中央软弱无力 边境不6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 三、儒学成为正统
• 1.原因 •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 2.汉武帝采取系列崇儒措施
太学
汉代讲学画像砖(太学)
太学里的教师的是哪些人?学生在太学学习什么内容? 学生在太学毕业后的去向?这有何意义?
•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生平 (前179 ---前104年)
三次应对,得到汉武帝赏识。著作: 《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创 立新儒学体系。
新儒学----糅合道家 、法家、 阴 阳五行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加以 改造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阅读以下材料,总结新儒学有哪些内容? 其目的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1.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和目的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
(1)提问: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激发课堂氛围。
(2)讨论:教师与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生生互动: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2.多媒体资源:PPT、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网络资源、互动白板等,方便学生实时获取信息,提高课堂互动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互动方式
4.最后,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内容及影响,分析其历史意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这一政策。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内容和影响,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2.案例分析:分析一个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设计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集思广益:现有的治国思想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 思想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法家
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易导致暴政
墨家 道家
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儒家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元光元年, 汉武帝诏贤良对策, 以明“古今王事之体”,于是“董 仲舒等出焉。”三次应对,得到汉 武帝赏识。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仁政”:限田、薄赋、省徭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2、特点
(1)兼采众家思想 (2)儒学独尊,文化专制(实质) (3)外儒内法 (4)儒学神学化,宗教化(带有唯心主义色彩)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
这里的“儒术”指 (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
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2、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
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
思想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0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0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03
宋明理学
0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诸子百家中符合统治者需要的是哪一派? 秦统一后奉行哪种治国思想?结果如何?
韩非子
儒家思想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秦始皇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 1.知道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基本史实。 2.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实质。 3.理解汉朝统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再到独尊儒术的原因。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

符合加强中央集权, 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探究学习 1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 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 是相同的。 是相同的。 请回答: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 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有一定道理。 有一定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 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 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董仲舒的学说
◇“春秋大一 春秋大一 统”“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思想 上的统一 ◇“君权神授”“天 ◇“君权神授”“天 君权神授”“ 人合一”” ””天人感 人合一””天人感 应” 限田、薄敛、 ◇限田、薄敛、省役 制定道德标准“ ◇制定道德标准“三 纲五常” 纲五常”
阴阳五行家
•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 古人认为, 质构成的。 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 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 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字, 运行”之意, 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 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 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 就是“相生” 相克” 就是“相生”与“相克”。 • 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 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 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 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 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 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
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之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 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 于今。古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1)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
第三,任何一种思想,必须植根于群众 的实践,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难以生存。
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
①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 积 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极 ②使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 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 ⑤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 消 极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 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 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 题。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
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
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 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 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课件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课件

董仲舒是个“读书虫”,在景帝朝已经做了博士。
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
—— 《汉书 ·食货志》
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三年不窥园”后来精炼为成语“目不窥园”。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高祖 汉惠帝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
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13
2、新儒学的“新” 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
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 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4、特点 外儒内法
14
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①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后来精炼为成语“ 目不窥园”。
9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体系内容:
发挥“仁政” ,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核心) ——加强君权的需要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12
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 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 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 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 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1)该故事起源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
念有关?
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
(2)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18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1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1张ppt)
—《后汉书.食货志》 ④作用: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 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B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割据,土地兼并,匈奴为患
(2)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3)措施: 政治:颁布推恩令 经济:盐铁官营 军事:反击匈奴 思想: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形成新儒学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
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特点:外儒内法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 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 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 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 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 统一的力量。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材料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
(3)“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西汉皇帝因为日食而道歉
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 左右(北京时间)出现号称“千 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该次 日环食持续时间长达11分08秒。 (日食全过程持续约3个小时)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
小结:
儒家 思想 的不 同遭 遇
“百家争鸣”,不 春秋战国: 受统治者重视。
焚书坑儒,受到沉 秦朝: 重打击。
西汉:
成为统治者推崇 的正统思想,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点导析】1. 考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重点: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难点: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方法导拨】1.如何理解西汉初年“无为而治”?首先要知道道家的“无为”指的是什么,然后要结合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情形看实施“无为而治”的历史必然性,最后看“无为而治”对西汉所产生的影响。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为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它并不是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统治政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这里的儒学“新”在哪里;“独尊儒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然而,汉武帝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汉武帝还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

当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

【要点导学】要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采取的政策,使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国力日盛。

2.有为:西汉初年,尽管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但是仍然潜伏着危机,如: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北部边境的______为患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课件.

2.材料二中,汉武帝实行的“只读一种书”“利禄的诱引”的 具体措施分别是什么? 提示:(1)“只读一种书”: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设立 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 (2)“利禄的诱引”: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非贵族官僚家 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3.材料三中,作者生疏“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的视角是什么?你 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1)视角:强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对文化进展的危 害。 (2)观点:不合理。 理由: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进展传播。 ②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使读书成为社会风气。 ③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进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学问点及重要图片: (1)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春秋繁露》在董仲舒 新儒学思想中的地位。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措施,以及《五经书 影》《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的解读。 (3)重点把握儒学在汉代兴起的表现、特点及其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
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得到了入仕的时机,而太学创办于汉武帝
时期。
二、问题思考 1.汉初“无为而治”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汉初“无为而治”的实质是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降 低到农民可以承受的程度,以利于经济的恢复和进展;但其封建 专制的本质并没有转变。 2.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3)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A.“举贤良对策” B.“君权神授”
C.“性善论”
D.“克己复礼”
【解析】选B。为加强君权,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A是汉武帝实行的选拔官吏的政策;C是孟子的主见;D是孔子的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45张课件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45张课件
(3)追求;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 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小结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随堂练习
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 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 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 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 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 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 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4、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3、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 变体现了( )
(2)根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
人君无道,天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 慑,人君必须遵循天道。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 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 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2、西汉大兴儒学教育的状况:
3、西汉“独尊儒术”的结果和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人教版高中必修3历史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必修3历史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6张ppt)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 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 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 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3.“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 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 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 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 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 舒主张 A.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了解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 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2.了解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3.探究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秦 朝 ——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西汉初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 ——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一个王朝 一个帝王 一个读书人
西汉(前202-公元9年) 汉武帝(前156-87年) 董仲舒(前179-104年)
个进一步建设的经纲济领恢。复增统强治,者生们活在安儒定家,国学力说强盛 中找到了它。”
王国膨胀;土地兼并;匈奴边患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有为” 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理论来源: 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 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①法家: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 ②易导致暴政
2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2、3你、认影为响该:策论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积极: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与发展;
(2)有利于儒学发展,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消极——不利于其他学术流派的发展,禁锢了思想。
董生谈治国 策论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人相与之 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 乃至。 ”
董生谈治国 策论三:“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 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 1、该策论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目的是什么? 2、你认为该策论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评价“三纲五常”
积极:(1)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社会稳定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4)“仁政”:限田、薄赋、省徭役(补充)
董生谈治国 策论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 持一统;臣愚以认为识诸“不罢在黜六百艺家之,科独、尊孔儒子术之”术者,皆绝 其道,勿使并进。”
1、目的: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1、该策论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目的是什么?
1、该策论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目的是什么? 2、你认为该策论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认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积极:
(1)顺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时代潮流,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2)用神权限制皇权,一定程度上抑制暴政,
体现了民本思想。
消极:是一种唯心主义,神学迷信色彩浓厚。
三纲五常
儒学的自我调节满足了时代的要求。 新儒学为儒学赢得正统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1)统治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3)汉武帝推崇儒学措施的影响
2.表现:
思想儒家肯思定想董逐仲舒渐的成新为儒历学代思统想治者所 措 推政崇治的正用统文学思儒想者,参逐与渐国成家为大两政 千多年 施 来中国(传1统)文儒家化经的典主成流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经济发展,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
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史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纪》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
诸侯做大,威胁中央
一、提出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道家哲学原正因好: 符秦合末汉战火初频统繁治,者社的会需经要济破,坏他严重 治“”无们长恢(为的期 复道而的了政)耗,策影表尽道是响现一家除:切 哲秦:休的 学苛养战 就法生争 不,息后 再与政恢 适民策(复 用休萧元了息规气,,曹。而使随到需国)元要家气一在
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 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 道而为。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 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 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2)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规范人际关系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3、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新儒学
边境不宁 诸侯割据
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土地兼并 限制兼并 限田、薄赋、省徭役
阶级矛盾 缓和矛盾 制定规范
明确考纲、考点
课标要求 考试大纲
考点分解
知道汉代 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的史实
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思 想
(1)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的措施。 (3)新儒学的思想主张及对后世的影 响。
第一部分::知识梳理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汉书·食货志》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 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lǐn yǔ 粮仓)尽满,而府库 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 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zi pin 母马)者而不得 会聚。”
——《后汉书.食货志》
②墨家: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③道家: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④儒家: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②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理论来源: 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儒家思想 2、主要内容: (思想特点)
(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 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 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 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如果你生活在汉初,你建议用哪家思想治国?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客观原因: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观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