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考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阅读鉴赏考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创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1.内容主旨:

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概括《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叙事诗有吏夜捉人

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3.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本诗中写夜色有什么作用?

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6.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7.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

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9.理解性默写:

(1)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3)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4)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5)暗示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

(6)《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7)《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8)《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