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烛之武退秦师1

合集下载

古诗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翻译赏析

古诗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翻译赏析

古诗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翻译赏析“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出自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OrG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泛( fàn)南:泛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使:派。

见:拜见进见。

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5)
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23)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防御攻势。朝,早晨。
(24)厌:通“餍”,满足。
(25)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26)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ppt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ppt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重要虚词】
仔细辨别,试解释下列句中的重要虚词( 指出用法,然后解释)。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注释检测
1、以其无礼于晋 3、是寡人之过也 2、晋军函陵 4、许之
5、越国以鄙远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6、焉用亡郑以陪邻
8、行李之往来
9、共其乏困
11、既东封郑 13、将焉取之 15、因人之力而敝之 17、以乱易整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12、又欲肆其西封 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6、失其所与 18、吾其还也
(开端)秦晋围郑 (发展)临危受命
(高潮)说退秦师 (结局)晋师撤离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齐读课文
研读课文
朗读烛之武对秦伯说的那段话,找
出能够体现烛之武说辞内在层次逻辑关
系的四个词语,并具体说说各层次之间 的关系。
分析人物形象
13
烛之武形象分析
1、志士。 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 、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 ”性格。 3、辩士。 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一字 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辩 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 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 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戍——戍守; 师——军队; 夕——晚上 及——达到
如何学习文言文:把握文言基础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2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2),行李(lǐ)(23)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24),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5),许君焦、瑕(26),朝济而夕设版焉(27),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8)之有?既东封郑(29),又欲肆其西封(30),若不阙(quē)(31)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32),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3)。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4);失其所与,不知(zhì)(35);以乱易整,不武(36)。

吾其还也(37)。

”亦去之(38)。

[2-3]3作品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即公元前630年。

这一年的九月,秦国联合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国君郑文公惊慌异常,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去游说秦穆公。

烛之武向秦穆公晓以利害,陈述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

【题解】这篇短文所记述的,是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秦国和晋国为什么要联合攻打郑国?这事还得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说起。

这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了争霸,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这一战的结果是楚国战败,晋国成为新的霸主。

在晋楚争霸的战争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过楚国,再加上晋文公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曾对他无礼,因而遭到晋国的怨恨。

而此时的秦国,已经和晋文公重耳结成了“秦晋之好”,所以才联合起来一起攻打郑国。

这也可以说是晋楚城濮之战的余波或者说是后续。

烛之武并不是姓烛名之武,烛是一个地名,“烛之武”意思是烛地一个名字叫武的人。

烛地,古地名,据考证春秋时属于郑国,在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北。

冯梦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称烛之武为烛武,说他是考城人。

考城原属戴国,郑灭戴后改名为谷城,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划归宋国所有,称葵丘,齐桓公大会诸侯的“葵丘之盟”就发生在这里。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这样写道:“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

就是说,烛武在郑国长期任“圉正”一职,负责养马,年至七十没有升迁做官。

而此次被荐举去秦国做说客时已经七十多了。

这段记述出现在小说中,因此它的真实性还有待商榷。

司马迁的《史记》在写到秦晋围郑事件时,也没有出现烛之武的名字。

《秦本纪》中说“郑使人言穆公”,《郑世家》中也只是说“乃使人私于秦”,所以关于烛之武,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有《左传》这一段中“退秦师”的事迹。

【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秦4),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 )。

军氾南(5公从之。

”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吾“”公曰:),犹(9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辞(8)曰:“臣之壮也(”)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14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许之。

(15)知亡矣。

若亡郑而17“秦、晋围郑,郑既(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夜缒()?),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

越国以鄙远(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1922),行李(lǐ)(23)之往来,共(邻之厚,君之薄也(2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gōng)其乏困(24),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5),许君焦、瑕(26),朝济而夕设版焉(27),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8)之有?既东封郑(29),又欲肆其西封(30),若不阙(quē)(31)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32),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3)。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4);失其所与,不知(zhì)(35);以乱易整,不武(36)。

吾其还也(37)。

”亦去之(38)。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出自/时期:《左传》/春秋作品体裁:散文作者:左丘明(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原文及翻译: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3。

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6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缒7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8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9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0,行李之往来11,共其乏困12,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13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14,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15?既东封郑16,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1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18,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19,乃还。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敢以烦执事”又译为: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 fà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使:派。

见:拜见进见。

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过,过错。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文言文原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文言文原文

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àn)南(5)。

佚(yì )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27)秦,将焉取之?阙(jué)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编辑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①晋侯、秦伯【2】围郑,以其无礼于晋【3】,且贰于楚【4】也。

晋军函陵【5】,秦军氾南【6】。

②佚之狐【7】言于郑伯【8】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9】也,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12】之。

③夜缒【13】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4】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5】。

越国以鄙远【16】,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7】?邻之厚,君之薄也【18】。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9】,行李【20】之往来,共其乏困【21】,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23】,朝济而夕设版焉【24】,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不阙秦【27】,将焉取之【28】?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29】。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30】戍之,乃还。

④子犯【31】请击之。

公【32】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3】。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4】;失其所与,不知【35】;以乱易整,不武【36】。

吾其还也【37】。

”亦去之。

【1】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烛之武,郑国大夫。

【2】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年),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3】无礼于晋:指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

【4】贰于楚: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5】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扎。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6】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7】佚之狐:郑国大夫。

【8】郑伯:指郑文公(?-前628),名捷,郑国国君。

【9】壮:壮年。

古时男子三十为“壮”。

【10】犹:尚且。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最新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最新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17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17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2、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来源学。

科。

网]1、导入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2、《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17课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17课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17课《烛之武退秦师》1.5.17.4.陈小兰.《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23)教学目文言词语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背诵烛之武教学设想:1.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与课文相关背景,从讨论烛之武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今年3 月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春秋时期弱小板书课题及作者)。

关于形象词语讨论完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通假字无能为也巳巳,同“矣”共其乏困共,同“供”秦伯说说,同“悦”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退,使……撤退若亡郑背景1.多媒体画面展示与板书:秦晋围郑。

播放秦晋围郑形势图)两国讨论:秦晋两国围郑,为什么烛之武选择退秦师明确:以其无礼于晋(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讨论烛之武退秦师明确:第3 自然段。

“夜缒明确:大军压境,国都被围,城门也打不开,只能在夜晚用绳子拴着偷偷溜出城去。

2.面对国难当头、兵临城下、弱肉强食之势,你们说该怎么办?该怎么解除危机、拯救郑国?明确:外交手段。

烛之武也正板书:妙语)。

然板书:五论) ,即五点理由。

3.请学生模仿烛之武读说辞,注意读时讨论该用什么语气和态度来读?明确:不卑不亢,侃侃分析完后请一同学再读。

4.分析五点理由。

在学生熟读理解词语概括,并作适当分析。

(再次播放秦晋围郑图)明确:越晋难治。

秦国图谋东扩,但秦在西、晋在中、郑在东,隔着晋国,秦国讨论边板书:越晋难治,亡郑利晋,舍郑利秦,晋人无信,晋人无厌。

5.烛之武板书:秦晋退兵)小结:由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之势,到秦晋退兵、危机解除,总算板书)最后播放烛之武退秦师图,学生齐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气势,并背诵烛之武教学任务。

附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秦晋围郑→秦晋退兵↑↑五越晋难治论亡郑利晋救舍郑利秦妙语退秦师郑晋人无信国晋人无厌二情境描述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和查找生字、词。

(质疑)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分析课文。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这是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的一段历史故事,题目为后人所起。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3)。

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

佚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9)。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10)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11)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12)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14),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15)?既东封郑(16),又欲肆其西封(17),若不阙(18)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19)人之力而敝(20)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21);以乱易整,不武(22)。

吾其还也(23)。

”亦去之。

注释:(1)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以,因为。

(3)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扎。

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8)辞:推辞。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这是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的一段历史故事,题目为后人所起。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3)。

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

佚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9)。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10)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11)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12)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14),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15)?既东封郑(16),又欲肆其西封(17),若不阙(18)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19)人之力而敝(20)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21);以乱易整,不武(22)。

吾其还也(23)。

”亦去之。

注释:(1)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以,因为。

(3)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扎。

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8)辞:推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异义
• 古义 东边 道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古义:东边 • 1.东道主 • 今义:主人 东道主 今义 主人 • 2.行李 行李 • 3.乏困 乏困 • 4.夫人 夫人 • 古义 外交使节 今义 行装 古义:外交使节 今义:行装 • 古义 缺少的物资 古义:缺少的物资 今义:疲惫 今义 疲惫
• 古义 那个人 今义 妻子 古义:那个人 今义:妻子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 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同上) 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
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
编写的史书体裁。 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 春秋》 资治通鉴》 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
国语》 战国策》 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
史记》 三国志》 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 • • • • • •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左传»
安仁中学:付晓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 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 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 就是俗称的“离间计” 其实, 三十六计” 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 借刀杀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 “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 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 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 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 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 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 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 国的呢?我们学习的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国的呢?我们学习的新课《烛之武退秦师》,将会解决 这一系列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
• 动做名 恩惠 • 数做动 从属二主 • 名词做动词,驻军 名词做动词, • 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动词使动用法, 亡 •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 名词意动用法, 为 边境 • 形容词做名词,远方的 形容词做名词, 国家
词类活用
• •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而夕 • 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之厚 君之薄 厚:形做动 增加,变雄厚 增加, 薄:形做动 削弱 形容词做名词, 形容词做名词,缺乏的物资 朝:在早上 夕:在晚上
B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臣之壮也, C)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秦伯说, 秦伯很高兴,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 名做状语,在东面 名做状语,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封郑 • 名做动 把---作为疆界 作为疆界 • 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使----侵损 秦以利 唯君图之. 侵损 • 使----受益 受益 • 与郑人盟 与郑人盟 • 盟:订盟约
特殊句式
• 1、公从之 烛之武 曰 公从之.(烛之武 公从之 烛之武)曰 • 2、今急而求子,是寡 、今急而求子 是寡 人之过也. 人之过也 •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 4、敢以烦执事 、 • 5、夫晋 何厌之有 何厌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 省略句 • 判断句 • 判断句 • 省略句 敢以 之)烦执事 敢以(之 烦执事 • 宾语前置
词类活用
省略句
( ( )辞曰:“臣之壮也……” 辞曰: 臣之壮也 )许君焦、瑕 许君焦、 )而出 )烦执事
夜缒( 夜缒( 敢以( 敢以(
晋军( 函陵,秦军( 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
特殊句式
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 (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 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烦执事(宾语) 晋军(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函陵,秦军( 氾南(介词)
名词→状语 名词 状语 既东封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夜缒而出( 夜缒而出( ) )
词类活用
名词→状语 名词 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向东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动词 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动词 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 恩惠,好处)
)
意动, 为边邑 • <2>A.越国以鄙远 • ( 意动,以…为边邑 越国以鄙 越国以 B.蜀之鄙有二僧 • ( 边邑 ) 蜀之鄙 蜀之
• A.许之 • (代词,他,郑伯 ) 代词, . 代词 • ( 助词,的 ) 助词, • B.是寡人之过也 B.是寡人 是寡人之 助词, 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 •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C.臣 壮也, 取消句子独立性 ) • D.何厌之有 D.何厌 何厌之 • ( 助词,将宾语提前 ) 助词, • 缒而出 • 朝济而设版焉 朝济而 • 修饰 • 转折或承接 • 于此 兼词 于此,兼词 • 表反诘 哪里,怎么 哪里 怎么
烛之武形象分析
烛之武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作者通 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 辞),从正面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 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尤 其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 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 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
烛 之 武
此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 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 个人物。
17
复习小结
• • • • 1.吾不能早用子 吾不能早用 吾不能早 用:重用 重用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 以之为 把(郑国 当作 若舍郑以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以之为 以之为,把 郑国 郑国)当作 3.何厌之有 何 之有? 厌:满足 满足 4. 既东封郑 又欲其 既:已经 既东封郑 封郑,又欲其 已经 西封 东:在东边 在东边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 秦
函 陵

氾 南
秦 晋
函陵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氾南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 之厚,君之薄也。 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有利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所害。 所害。 郑国存在对秦的种种好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贪得无厌, 晋贪得无厌,忘恩负义
其: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以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越国以鄙远,君知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 3.失其所与 不知 失 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吾
• • • •
代词,它郑国 代词 它郑国 代词 ,这件事 自己的 副词,还是 副词 还是
词类活用
且贰于楚也 • 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函陵,秦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郑而有益于君, 以烦执事. 以烦执事.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 越国以鄙远 鄙远, 也. •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且君尝为晋军赐
氾南 氾水 佚之狐 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不阙秦 逢孙
• • • • • • •
Fàn Sì Yì Zhuì Zhāo que páng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 通假字 • 古今异义 • 一词多义 • 词类活用 • 特殊句式
通假字
• 如:今老矣 无能为 今老矣,无能为 今老矣 也已 • 如:秦伯说 秦伯说 秦伯 • 如:行李之往来 共 行李之往来,共 行李之往来 其乏困 • 如:失其所与 不知 失其所与,不 失其所与 • 1.“已”通”矣” 已 • 2.”说”通”悦”,高 2.”说 ,高 兴 • 3.”共”通”供”,供 共 供 应 • 4.”知”通”智”,明 知 明 智
一词多义
以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 敢以烦 若亡郑以 若亡郑 陪邻,敢以烦 执事 以其无礼于 于:1.以其无礼于晋 以其无礼 佚之狐言于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以其无礼于晋,且 且: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 以其无礼于晋 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且 • 因为 表原因 因为,表原因 • 连词,来 连词, • 对,表对象 表对象 • 连词 又 连词,又 • 连词,况且 连词 况且
西:西边的 西边的 • 5.阙秦以利晋,唯君 阙:使…减少 阙秦以利 唯君 使 减少 图之 利:使…得利 使 得利
1.辨析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 辨析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
• <1>A.既东封郑 既东封 既东
B.又欲肆其西封 又欲肆其西封 又欲肆其西
• ( 动词,把--ຫໍສະໝຸດ 当做疆界 动词, 当 • ( 疆界 )
名词→动词 名词 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越国以鄙远(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贰于楚( 贰于楚( ) 词类活用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