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言文。

以下为大家梳理这篇文章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3、一词多义(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连词(2)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啊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4、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4)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5)阙秦以利晋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无标志判断句。

2、省略句(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的宾语。

高中必修课《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高中必修课《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高中必修课《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高中必修课《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一、重点实词:1.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3.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4.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5.敢以烦执事(冒昧地,客气的说法)6.是寡人之过也(过错)7.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二、重点虚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表因果,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而,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⑥以乱易整(用,介词)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③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是,在哪里)之①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子犯请击之(代秦军,代词)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土地,代词)亦去之(代郑国,代词)②唯君图之(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④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结构助词)因人之力以敝之(的,结构助词)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失其所与(代词,自己)②君知其难也(不定指示代词,那)④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副词,还是)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又,并且,连词)②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三、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6.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四、古今异义: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原文及课下注释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原文及课下注释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原文及课下注释第一篇: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以,因为。

(3)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新郑北。

(5)氾( 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8)子犯请击之:子犯请求袭击秦军,子犯,晋国大夫狐偃(晋文公的舅舅)的字。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一)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一)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详解一、背景介绍•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流传于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作品,被收录于《楚辞》中。

•作者是楚国文学家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人物,被称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二、作品概述•《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性的文言文作品,讲述了楚国将领烛之武被派遣去抵抗秦国入侵,最终以退敌而归的故事。

三、主要角色•烛之武:楚国将领,本文的主人公。

•楚国君主:未在作品中明确提及,但通过烛之武的命令可以推断出存在。

四、故事梗概•1.楚国为了抵抗秦国入侵,派遣烛之武率军前往抵抗。

•2.烛之武带领军队奋勇作战,成功击退秦军。

•3.烛之武向楚国君主建议,继续出击秦军,但楚国君主未接受建议。

•4.烛之武遵从君主命令,退回楚国。

五、主题与意义•1.忠诚与效忠:烛之武表现出对楚国君主的忠诚与效忠,遵从君主命令,退回楚国。

•2.友谊与忠义:烛之武与部下之间的友谊与忠义,共同战斗并成功击退秦军。

•3.战争与抵抗:作品中描述了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和楚国军队的抵抗精神。

六、语言风格及技巧•1.古典文言:整篇作品采用古典文言文风格,运用了大量的古汉字和古词汇。

•2.对仗与韵律:作品中使用了对仗的句式和韵律,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感。

•3.意象与象征:通过描写战争场面和军队的形象,营造出一种战争的氛围和紧张感。

七、与现代生活的联系•1.忠诚与奉献:烛之武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精神可以启发现代人对于国家的爱与勇敢。

•2.友谊与团结:作品中描写了烛之武与部下之间的友谊与团结,可以让人们意识到友谊与团结的重要性。

•3.坚持与勇敢:烛之武在作品中不畏困难和强敌,坚持抵抗并最终成功,这种精神可以启发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坚持和勇敢。

以上是对《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解析。

该作品通过描写烛之武抵抗秦国入侵的故事,表达了忠诚、友谊和抵抗的主题,并通过古典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和技巧,给人以美的享受。

八、感情描写•1.烛之武的忠诚与奉献:作品中描写了烛之武对楚国君主的忠诚与奉献,他毫不犹豫地遵从君主命令,退回楚国。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导读: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晋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 无能为也已已——矣
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
3.夫晋,何厌之有厌——餍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
5.失其所与,不知知——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2.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晨在傍晚既东封郑在东边
3.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4.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使……削减
既东封郑使……成为边境
烛之武退秦师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5.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6.形容词用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
伊之狐言于郑伯
若亡郑有益于君
且贰于楚也
2.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四.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把它当做
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负责主办、接待的一方2.行李之往来古义:使者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第1篇: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一、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函陵,秦*汜南(*: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于)函陵,秦*(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四、词类活用(例句)1.晋*函陵、秦*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疆界。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知识点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知识点 1第1段秦晋围郑知识点:贰:从属二主;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且于楚贰也第2段:临危受命。

知识点: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第3段:智退秦师知识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以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义:缺乏的东西;今义: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第4段:晋师撤离。

知识点: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义:那个人;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二、人物形象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高考人教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

高考人教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一、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的使动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②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动,使秦削减)④既东封郑(使动,使郑国作为边境)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三)形容词的活用1. 形容词作名词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薄,削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二)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介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⑥以乱易整(用,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轻微转折)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即公元前630年。

这一年的九月,秦国联合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国君郑文公惊慌异常,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去游说秦穆公。

烛之武向秦穆公晓以利害,陈述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

【题解】这篇短文所记述的,是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秦国和晋国为什么要联合攻打郑国?这事还得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说起。

这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了争霸,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这一战的结果是楚国战败,晋国成为新的霸主。

在晋楚争霸的战争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过楚国,再加上晋文公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曾对他无礼,因而遭到晋国的怨恨。

而此时的秦国,已经和晋文公重耳结成了“秦晋之好”,所以才联合起来一起攻打郑国。

这也可以说是晋楚城濮之战的余波或者说是后续。

烛之武并不是姓烛名之武,烛是一个地名,“烛之武”意思是烛地一个名字叫武的人。

烛地,古地名,据考证春秋时属于郑国,在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北。

冯梦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称烛之武为烛武,说他是考城人。

考城原属戴国,郑灭戴后改名为谷城,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划归宋国所有,称葵丘,齐桓公大会诸侯的“葵丘之盟”就发生在这里。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这样写道:“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

就是说,烛武在郑国长期任“圉正”一职,负责养马,年至七十没有升迁做官。

而此次被荐举去秦国做说客时已经七十多了。

这段记述出现在小说中,因此它的真实性还有待商榷。

司马迁的《史记》在写到秦晋围郑事件时,也没有出现烛之武的名字。

《秦本纪》中说“郑使人言穆公”,《郑世家》中也只是说“乃使人私于秦”,所以关于烛之武,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有《左传》这一段中“退秦师”的事迹。

【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2.4《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2.4《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也已已,通“矣”,气,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

3.夫晋,何之有,通“ ”,足。

4.秦伯,与人盟,通“悦”,高。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理智。

二、古今异1.若舍以道主古: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宴客的主人。

2.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出门之人随身携的物件。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老婆。

三、活用1.名作状①夜而出在夜晚②朝而夕版焉在清晨,在夜晚③既封在2.名作①晋函陵/ 秦汜南扎②与人盟盟、立联盟3.作名且君晋君矣恩泽4.形容作名①越国以鄙地②共其乏困缺乏的西5.形容作① 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薄,单薄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害6、数作且于楚也附属二主7.使用法① 之武退秦使⋯⋯退缩(撤军)②若亡而有利于君 /焉用亡以陪?使⋯⋯亡③既封使⋯⋯成疆界④若不秦使⋯⋯减少⑤ 秦以利晋使⋯⋯得利8.意用法越国以鄙把⋯⋯看作邑四、重要:1.鄙① 邑,的地方。

越国以鄙/蜀之鄙有二僧。

(《学》)②俗气,鄙陋。

肉食者鄙,未能。

(《曹》)2.: quē侵,减少。

若不秦3.微:若是没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斯人,吾与?(《岳阳楼》)4.敝:害,衰。

因人之力而敝之。

5.与:交,附。

失其所与五、重要虚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②敢以事 /以乱易整(介,拿,用)③越国以鄙(,表承接)④若舍以道主(介,把)⑤ 秦以利晋 /焉用亡以陪?(,表目的,来)2.而()①今急而求子 /若亡而有利于君 /朝而夕版焉(表承接)②夜而出(表修)③因人力而敝之(表折)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气助,啊)②焉用亡以陪?(疑代,何,什么;用,介,表原由。

什么。

)③朝而夕版焉(兼,于此,在那边)④若不秦,将焉取之(疑代,哪里)4.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代国)②越国以鄙,君知其也(代,代那件事)③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代,代行李)④又欲肆其西封(代,他的)⑤失其所与,不知(代,自己的)⑥吾其也(气副,表商议或希望气,是)5.之①公从之(代,代佚之狐的建)②臣之壮也 /之厚,君之薄也 /行李之来往(助,用于主之,撤消句子独立性,不)③是寡人之也 /君之所知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构助,的)④夫晋,何之有(前置的志,不)⑤若不秦,将焉取之(代,代土地)⑤ 秦以利晋,唯君之(代,代件事)⑥使杞子、逢、戍之/亦去之(代,代国)⑦子犯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代,他,指秦)六、特别句式(一)判断句是寡人之也/君之所知也(用“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前置夫晋,何之有(之,前置的志)2.状后置(介构后置)① 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高一语文必修一 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 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懦弱为也已:2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秦伯说道:5失掉其所与,无人知晓:二、实词活用:1夜献城而出来:2既东封郑3晋军函陵:4越国以鄙远:5共其乏困:6肆其西封:7烛之武退秦师:8若亡郑而有利于君:9阙秦以利晋:10朝济而夕设版焉11越国以鄙远:12既东封郑:三、特定句式:1、就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敢于以愁神职5以其不敬于晋:6且贰于楚也:7若亡郑而有利于君:8何厌之有:何存有贱?四重点虚词:之2、是寡人之过也3西南边之薄,君之薄也4何厌之有以1、以乱易整2、以其不敬于晋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越国以鄙远5焉用亡郑以陪邻?1今旧矣,懦弱为也已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夫晋,何厌之有?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矣1焉用亡郑以陪邻?2子亦有不利焉3太少矣,月自身利益东山之上,停留于斗牛之间。

4朝济而夕设版焉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若不阙秦,将矣挑之?五译者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掉其所与,无人知晓;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今日往而不反者: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图穷而匕首见:5秦王还柱而走:1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11群臣侍殿上者12使毕使于前13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切齿拊心:又并作“切齿腐心”。

形容怨恨到极点。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6卒起不意:二、实词活用:1、回师北略地:北,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3函封之:4箕踞以怒骂曰:5樊於期实乃前曰:6并使畸节言大王:7太子晚之:8群臣鬼之:9发尽上指冠10乃朝服11实乃欲以生劫之12其人居远未来13今行及而无信,则秦王未慈祥也三、特定句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7见燕使者咸阳宫8秦王购之金千斤9取之百金发上指冠:毛发举起的样子。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通假字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月释其政政,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亿有三千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

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今义:医生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

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古义:原野。

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龋古义:男子。

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郑伯和烛之武。

在这次精彩的说退秦师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出来。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问点总结有哪些?一起来看看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问点总结,欢送查阅!烛之武退秦师学问点1.以其无礼(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于晋,且贰(数词作动词,附属于二主)于楚也。

2.晋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函陵,秦军氾南。

3.国危(危急)矣,假设(假如)使(派,派遣)烛之武见(拜见)秦君,师(秦国的军队)必退(撤退)。

4.公从(听从)之。

5.臣之壮(壮年)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做)也已(同“矣”句末语气词)。

6.吾不能早用(任用、重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状况紧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7.然郑亡(灭亡),子亦有不利焉!许(容许)之。

8.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9.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10.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11.越国以鄙(边疆,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疆)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指郑国)。

12.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13.邻之厚(形容词作动词,势力雄厚),君之薄(形容词作动词,势力减弱)也。

14.假设舍(放弃围郑)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款待客人的主子)。

15.行李(出访的人)之往来,共(通“供”,供应)其乏困(形作名,指缺乏的东西),君亦无所害。

16.且君尝(曾经)为晋君赐(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矣。

17.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济而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设(建立,修筑)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焉,君之所知也。

18.夫晋,何厌(同“餍”,满意)之有?19.既(已经)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疆)郑,。

20.又欲肆(形容词作动词,延长,扩张)其西封,假设不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削减)秦,将焉取之?21.阙秦以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盼望)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烛之武退秦师是一个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战争策略与智慧,还能深入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

现在,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知识,一起探索这段传世佳话的精彩之处吧!1. 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

当时,秦国崛起,成为兼并周边国家的霸主,而魏国则是秦国的一个征战对象。

魏国的智囊周幽王精心策划了一场阻击秦军的计策,便有了后来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之事。

2. 文言文叙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叙述具有浓厚的古代气息,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

文言文的特点是注重平仄、讲究用词和句式的工整。

其中,“曾谓晋朝有人为作火行”和“遂用烛之武于封人也”等句子都是典型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人物的英雄气概。

3. 古代战争策略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人们在战争中的智慧与胆识。

通过点燃数百盏明灯,选择合适的时机,魏国成功地迷惑了秦军的视线,将他们引入了一个陷阱之中。

这种隐蔽伏击的战略思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4. 团队协作与配合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除了周幽王的智谋,还有魏国士兵的默契配合。

他们在黑暗中保持沉默,严守秘密。

只有当关键时刻到来,才点燃烽火,一举打败秦军。

这展示了古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结一心才能取得胜利。

5. 历史价值与文化传承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段佳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

它代表了智者的聪明才智、勇者的胆识和人民的英勇无畏。

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不仅是为了记住勇气和智慧,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结语: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归纳,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则战争策略的传世之作,更是文言文的瑰宝,以及中国古代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让我们共同珍视这段历史,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用智慧和勇气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 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 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C.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越国以鄙远(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粗俗)

①许之。
许君焦、暇……(答应,听从)——《烛之武退秦师》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听从)——《廉颇蔺相如列传》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
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
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烛之武退秦师》
⑥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隆中对》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烛之武退秦师》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烛之武退秦师》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烛之武退秦师》
②君知其难也(不定指示代词,那)——《烛之武退秦师》
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近指,这)——《捕蛇者说》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2、虚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表因果,因为,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烛之武退秦师》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而,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烛之武退秦师》
②杂然相许(赞同)——《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小石潭记》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约计的数量)——《孔雀东南飞》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动词,似乎,好像)——《桃花源记》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如果)——《烛之武退秦师》
④一狠得骨止,一狠仍从(追赶,追随)——《狼》
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琵琶行》
⑥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堂房亲戚)
⑦旦日,客从外来(自,由)——《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从余问古事(向)——《师说》
⑨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读zòng,合纵)——《过秦论》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灭亡,动词)——《烛之武退秦师》
郑既知亡矣(灭亡,动词)——《烛之武退秦师》
于外交场合)
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三)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边界。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烛之武退秦师》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烛之武退秦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烛之武退秦师》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愚公移山》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捕蛇者说》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是,在哪里)——《烛之武退秦师》
④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副词,还是)——《烛之武退秦师》
③不辞劳苦(推脱)
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
⑤辞不赴命(辞谢)——《陈情表》
⑥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

①役夫敢伸恨(反诘语气,怎么敢)——《兵车行》
②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谦词,自言冒昧之词,也含有原、希望的意思)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客气的说法)——《烛之武退秦师》
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荆轲刺秦王》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9.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伸,扩张)
⑥以乱易整(用,介词)——《烛之武退秦师》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烛之武退秦师》
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③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却,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⑤黑质而白章(表并列,连词)——《捕蛇者说》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坏,破旧)——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侯生摄敝衣冠(破旧)——《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谦词)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烛之武退秦师》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烛之武退秦师》
②停数日,辞去(告别)——《桃花源记》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捕蛇者说》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比得上)——《愚公移山》
⑤噤若寒蝉(像……一样)
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逍遥游》
⑦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秋水》

①国势衰微(衰败)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卑贱)——《史记?曹相国世家》
③微言大义(幽微,精妙)
③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④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烛之武退秦师》
⑤既东封郑(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烛之武退秦师》
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分封)——《鸿门宴》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说,禀告)——《烛之武退秦师》
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说起,谈论)——《扬州慢》
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指出过失)
⑦一日,大母过余(访问,探望)——《项脊轩志》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桃花源记》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捕蛇者说》
③秦伯说(说,通“悦”,高兴)——《烛之武退秦师》
④范增说项羽(shuì,劝说)——《鸿门宴》

①君知其难也(知道,了解,懂得)——《烛之武退秦师》
(四)一词多义
1、实词:

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二”的大写)——《左传?隐公元年》
②其内任卿贰以上(副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贰则疑惑(不专一)——《荀子?解蔽》
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离心,背叛)——《左传》
⑤不迁怒,不贰过(再,重复)——《论语?雍也》
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烛之武退秦师》
④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洁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略词)
——《孔雀东南飞》

①过秦论(指出……过失)——《过秦论》
②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超过)
③是寡人之过也(过错)——《烛之武退秦师》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错误,过失)——《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通过)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太甚)——《小石潭记》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在这件事上)——《捕蛇者说》

①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烛之武退秦师》
子犯请击之(代秦军,代词)——《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土地,代词)——《烛之武退秦师》
亦去之(代郑国,代词)——《烛之武退秦师》
②唯君图之(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做,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写人简而精,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
2.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二)古今异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