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典故的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地至秽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污物之地往往滋生众多生物,极为清澈的水中反而没有鱼儿生长。
所以真正有德行的君子应当有容人度量,尽不能自命清高、孤芳自赏。
《汉书》中有句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意思就是说,河水太清澈了,鱼儿就没法生存;一个人太苛刻了,就很难交到朋友,没人敢跟他打交道。
凡事都有利弊,从一方面来说,水清本来是个好事,由于混浊的水会让鱼窒息。
但水太清了,就不是好事。
这需要从生态学角度分析。
大鱼需要吃小鱼,小鱼需要吃更小的水生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而水藻类的微生物存在是不会让水非常清的,也就是说假如水非常清了,就没有水藻,而作为上级食品链的鱼也就没有食品吃了,没有食品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在这个世界上,谁又能保证自己不犯一点错呢?人与人之间总会有看法和思想的区别,对方不可能跟你的行为举止一模一样。
究竟,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我们不能抱着自己那套标准严苛地往要求他人,总得容忍一些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物。
美国的乔布和沃兹是“苹果Ⅱ”微电脑的开发者,他们的一个重要的合作者是马克库拉。
实在,最初光顾乔布和沃兹两位年轻人的并不是马克库拉,而是乔布的老板先容来的一个名叫唐·瓦尔丁的人。
当唐·瓦尔丁来到乔布的家中,看见乔布穿着牛仔裤,散着鞋带,留着披肩长发,蓄着大胡子,不管怎样看都不像是一位企业家。
于是,唐·瓦尔丁就把这两位希奇的年轻人先容给了另一位风险投资家马克库拉先生。
马克库拉原来是英特尔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对微电脑十分精通。
他并没有被乔布和沃兹的样子“吓坏”,而是先考察了乔布和沃滋的“苹果Ⅱ”样机。
最后,马克库拉问起了关于“苹果Ⅱ”电脑的贸易计划,而乔布和沃兹只精通于技术,对贸易买卖一无所知,所以二人面对马克库拉的提问,一下子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
但马克库拉并没有因此失看,而是决定和这两位年轻人合作,并出任董事长。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新区发展之点滴认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新区发展之点滴认识李聪“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是出自《汉书》的一句话。
前半句的意思是:河水太清澈了,鱼儿就无法生存。
因为大鱼需要吃小鱼、小鱼需要吃虾米、虾米需要吃微生物,而微生物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环境,这便是自然界的生态法则。
后半句的意思是:做人太苛刻就很难交到朋友。
严格要求自己和他人本是好事,但是过分的严格就会变成苛刻,会让别人与你接触起来觉得很辛苦,所以你也就很难交到朋友,而一名领导干部如果过于严厉和苛刻也很难领导好一个团队。
古代文人郑板桥在为官时曾写了一幅条幅悬于中堂告戒自己:“难得糊涂”,就是这个道理,也颇有为人处世之道的深意。
马克斯的唯物辩证法曾提出:“矛盾即是对立统一”的观点,这就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还要看到隐性的一面和弊端的一面。
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中,如果联想到做人,我想到了五个词:原则、尺度、变通、改变、学习。
原则:做人要本着诚信为基准的原则。
如果连诚实可靠都做不到,那这个人必然一事无成,也没有可交往的必要。
尺度:凡事都有尺度,既不可以掉以轻心放纵自己,也不必过分严苛,责难自己。
在一个适合的尺度内,既寻求了发展,自己又会有种如鱼得水的闲逸。
变通:世界在变,周围的人、事、物都在变。
我们也要如此,要学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对于新事物我们要勇于接受,改变自己固有的陈旧思想。
改变:心动不如行动。
将思想上的认知转化为行动是重要的一步。
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事情,面对新事物,不能一律拒之门外,更不能所有都拿来就用,要有所甄别。
既然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发展前进的轨迹和脚步的快慢,那么惟有学着适应新环境、新形势,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
当然,如果可以在改变的前提下,对正确的事情有所坚持,努力通过自身的变化进而把这种坚持,转移到周遭的事务上,形成良性的循环,更是一件美事。
学习:学习什么?学习对事情的判断和筛选,有位老师曾经告诉我“学习是一种习惯”,现在体会还真是一语中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出自哪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出自哪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是,水过于清澈的时候,就不会看见有鱼儿的出现,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过于严格,就会造成身边的朋友远离,也不会有徒弟愿意追随于他。
水中没有任何生物,才会出现“清澈”的现象,鱼儿在清澈的水中获取不了相应的养分,自然就会远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是什么“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是,水过于清澈的时候,就不会看见有鱼儿的出现,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过于严格,就会造成身边的朋友远离,也不会有徒弟愿意追随于他。
那么,“清澈”的水中,为什么不会看见鱼儿的出现?人变得严厉,为什么不会有徒弟相伴?水中没有任何生物,才会出现“清澈”的现象,鱼儿在清澈的水中获取不了相应的养分,自然就会远离。
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想要一探究竟,查明真相,哪怕是身边要好的朋友都不放过,自然就会出现其他人不愿接触的情况,更不用说,能否拥有徒弟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哪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也有一说水清无鱼——现代汉语词典。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第六十五。
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
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
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
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者辟矣。
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
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过,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
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则不可教也,不习则民不可使也。
大戴礼记是一部什么书《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水之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
水之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
“水之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谚语源于《论语》,意思是水越清澈,就会容许越少的鱼,比如说鱼儿不敢出现;而人越有眼力,则越少有鬼魂相伴。
广义地认为,这句谚语归结为人们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追求“清澈”与“察觉”的理念。
首先,“水之清则无鱼”可以比喻清澈的人生,即一个人应该避开社会的浊水,远离招摇撞骗的人。
就拿孔子来说,他一生秉持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出人头地,在实践中展现出“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理念。
他拒绝接受社会浊水中的“美言”,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清澈,拒绝受到无谓的污染。
其次,“人至察则无徒”可以归结为学习的意思。
就拿自己的学习来说,我们应该多多加强自身的本领,领略贵在思考,使自己的文化素养更加丰富。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中指出:“知识是力量”,即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力量,突破自身的封锁,走向成功。
有了清澈的心态和聪明的眼力,能够帮助我们及早发现虚伪的事物,并努力追求真理。
最后,解读“水之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还必须涉及到一个人的道德追求。
根据孔子的教育观,一个人应该把道德规范放在生活的第一位,用忠诚、善良、信守承诺等做人的准则,做到良心可以安睡,正念可以止行。
同时,应注意自身的行为影响别人,将自身视为一滴水,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正如谚语所说:“水之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它提醒我们,
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要保持清澈的心态、看淡浊水,追求深刻的察觉,过上一种朴素而纯净的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宗旨,使自己受人尊重。
人至察则无徒什么意思
人至察则无徒什么意思
人至察则无徒字面意思:水太清了,鱼就没法生存,人太精明了,就没有朋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水太清,里边没有营养,鱼就生存不了。
一个人太精明,斤斤计较,对人要求太苛刻,别人就不敢靠近他,不愿跟他做朋友。
我认为这句话不是要让我们装糊涂,不要认真,而是劝告我们做人要宽容大度,要有容人之心,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与缺陷,因而人与人之间存在分歧是在所难免的。
如果我们能够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别人,不仅可以避免很多纠纷,还能交到许多朋友,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水至清则无鱼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水至清则无鱼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典故出处】:西汉戴圣《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成语意思】: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
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成语注音】:ㄕㄨㄟˇ ㄓㄧˋ ㄑㄧㄥㄗㄜˊ ㄨˊ ㄧㄩˊ
【通用拼音】:shuǐ zhi qīng wu yu
【拼音简写】:SZQY
【使用频率】: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六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水至清则无鱼,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英语翻译】:When the water is very clear,there will be no fish. <One should not demand absolute purity.>
【近义词】:水清无鱼
【反义词】:浑水摸鱼
【成语例句】:《晋书·郭璞传》:「故水至清则无鱼,政至察则众乖,此自然之势也。
」。
水至清则无鱼
水至清则无鱼“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只是班固在《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中用到此语。
意思是:就是说水太清了,则没有鱼,人过于明察秋毫,就没有朋友。
为人做事就是要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求大同,存小异!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
”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名言,应该是自有其深刻哲理的吧。
水太清澈了,鱼就不敢冒然去游弋了。
为什么呢?因为太清澈的地方实在也太危险了,很容易被渔民发现而丧生于渔叉鱼网之下。
大凡鱼是都懂得这危险的,所以没有鱼肯轻易犯险,除非迫不得已或者是昏了头。
人太清高了,就没有朋友敢靠近你了,因为高处不胜寒嘛。
你的学问太高深了,人家见了你都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人家活得该有多累呀!所以人家还是宁愿远离你这位高人的好。
在高人面前,普通人就显得特没学问,因为你高人动辄满口术语,深不可测,普通人立马显得相形见绌,被你照耀得仿佛人家是白痴似的,人家还怎愿意跟你交往呢?就好比你是清水,人家是鱼,跟你交往太危险了,于是人家宁愿敬而远之,都不愿跟你做朋友。
是否这就是人至清则无朋的缘故呢?人太清高了,往往下意识的看不惯别人的行为习惯。
人家终日劳劳碌碌苦心竭力地挣钱以养家糊口,哪有时间和心情来歌咏风花雪月呢?自然人家没有那些吟诗作赋的本事。
生活的沧桑都毫不留情地写在脸上,千沟万壑也好,俗不可耐也罢,总之都是过往经历积淀的结果。
世道的本质是有得有失,有钱就没有闲,有闲就没有钱。
劳心者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充实,劳力者获得的是人情世故的熟识。
隔行如隔山,道不同不相为谋。
古人提倡礼贤下士,真正能做到不耻下问的能有几人?人如果什么事都非得弄得清清楚楚那就很没有意思了。
朋友相交,非得计较你请过我八顿我请过你十顿于是耿耿于怀那实在是很难相处的。
再比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吧,非得计较自己为社会做了多大贡献而社会却没给自己相应回报于是愤世嫉俗以不同流合污自诩,其实是不明智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太清了,鱼就没法活;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
古往今来,我们不乏看到一些太过精明的人总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而那些看似愚钝之人却可以化险为夷、渡过难关。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要懂得适当糊涂,所谓的小心使得万年船。
水清则鱼死,人察则无友——这句话出自《汉书·枚乘传》。
意思是:为政者如果事事都太过精明,会招致众叛亲离。
说起此话,笔者想起了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苏秦。
苏秦少年时期是一个资质平庸之辈,虽然他读书刻苦用功,但也只能勉强应付科举考试,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
于是乎他发愤图强、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最终通过了科举考试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这让苏秦十分高兴,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从此他更加刻苦钻研学问,废寝忘食地工作,很快便掌握了治国安邦之道。
凭借着卓越的才干和丰富的经验,他很快被提拔重用,先后担任过秦国和赵国的丞相。
苏秦担任秦国宰相期间,对内改革制度、推行新法,对外攻打韩、魏两国,迫使他们服从于秦国,赢得了战争胜利,使得秦国国力逐渐增强,从而成为了七雄之首。
然而随着国家势力的壮大,权力越来越集中,引起了同僚们的嫉妒与不满,最终他们联合起来把苏秦刺杀了。
由此可见,一味地聪明睿智反而会害了自己。
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做人做事需要留有余地,不要将所有事情全部算计清楚,否则你将永远处于被动状态。
人生在世,贵在善良,如果太过精明圆滑,不仅容易遭受别人的暗算,还有可能伤及无辜。
朋友与敌人本是天生注定的,即使他再怎么隐藏掩饰,还是逃脱不了真相大白的结局。
所以说,凡事都要有底线,切莫将所有的事情全部透露出去,一旦暴露,双方只能兵戎相见,没有妥协商量的余地。
其实,退一步海阔天空。
退一步既表示了礼让宽容,又避免了双方激烈冲突造成损失。
俗语云:人心不足蛇吞象。
千万不要小瞧一个人的贪欲,一旦陷入贪婪的深渊,必将万劫不复。
正所谓“心中无鬼,夜半不怕鬼敲门”。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哲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哲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哲理水至清则无鱼释义: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
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亦作水清无鱼。
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也说“水清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释义:徒,就是同类或伙伴的意思,译为现在的话就是“朋友”。
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他过分要求与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或者满足一己的标准,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此时如果不能以一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势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
出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源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用法,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但是,时下总有一些人喜欢背离这句成语的本义,以此劝人凡事不必认真,得饶人处且饶人,甚至见了危害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当宽也宽。
这就有必要议一议了。
应该承认,这句成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它具有劝告人们待人少苛求、多宽容的积极意义。
时下有些同志尤其是有的领导干部没有正确理解这句俗话的积极意义,而是把它当作“慈悲”为怀的处世哲学,在当“察”的时候也一味宽容迁就,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和矛盾时,漠然视之,放任自流,当“老好人”。
殊不知,这种“慈悲”非但不能赢得多数人的好感,换来所谓的“人缘”,反倒容易让大家反感。
元英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元英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2019/12/313:43今天的标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礼记》,意思就是一个人过于追求完美,对别人太过严苛,就容易没有朋友,甚至伤人伤己。
元代的第五位皇帝英宗就是这样一位追求“至察”的管理者。
他17岁登上皇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颇有作为。
很多人都认为他很有机会成为中兴之主。
然而,在继位短短三年后,英宗就在一场由大臣和皇室贵族发起的“南坡之变”中被杀身亡。
英宗的宏图大业戛然而止,元朝的命运也走到了一个拐点。
南坡之变事发突然,却非偶然。
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位年轻的管理者身上找到一些原因。
年少有为的皇帝英宗,13岁被册立为皇太子。
16岁,在皇帝老爸的安排下开始接手朝廷各部门事务。
17岁,登上帝位。
在史书的描述中,这位少年天子颇有政治抱负。
做太子时,他曾对中书省官员说:“皇上把天下事托付给我,我日夜小心谨慎,唯恐承担不起重任。
各位也应除去私心,恭敬勤敏地对待工作,不要办坏事情,给君父带来忧虑。
”即位后,英宗看见太祖、世祖遗留下来的衣服皆用缣素木绵制成,而且缀有补丁,感叹了好一会儿,对侍臣说:“祖宗创业何等艰难,服用竟是如此节俭,我怎敢顷刻忘记?”还有一次,英宗对大臣拜住说:“我以年幼之身,继承祖宗大业,锦衣玉食,何求而不得。
只是我祖宗栉风沐雨,平定天下,哪有如此乐趣呢?你是元勋之后人,应当体会我的心意,不得辱没你的祖先。
”拜住叩头回答说:“创业很艰难,守成也不容易,陛下深思远虑,阐明这个道理,实为亿万人民之福。
”少年即位,17岁的英宗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实权却掌握在太皇太后和大臣铁木迭儿手中。
然而,英宗并不甘心做傀儡。
一次,审查中书省官员卖官之罪,刑部依法判决杖刑,太后却出面干预,下令改为笞刑。
杖刑是元代“五刑”中的第四等刑,最少要打67板子;最多打到107板子。
笞刑是第五等刑,最多只打57鞭子;最少的,打上7鞭子,表示一下惩戒之意就算了。
英宗当然知道这个人犯是祖母的关系户,因此拒绝的特别干脆:“不行。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出自《汉书东方朔》。
是时,东方朔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之喻,委婉地要求汉武帝“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不要求全责备,而应广揽人才,大胆起用人才。
此乃本句之原意。
我第一次读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还是在看毛泽东的读书批注时读到的。
当时,感受的是后半句“人至察则无徒”,想象得出毛泽东晚年的孤独,尤其经文革神化后的毛泽东,在他身边可以说得上话的人真的很少。
当然其处境也非本人所愿,一句“为了主席的安全”,硬生生将他与众人离得越来越远;什么“四个伟大”,“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等等颂词,毅然把毛泽东搞成洞察一切,明鉴秋毫的神人。
所以,毛泽东对“人至察则无徒”该是感触不浅。
今读此句又仿佛悟出些东西来,“水至清则无鱼”,说得真好。
“水至清”,只剩水了没任何东西,不就是H2O吗?太清了,水里什么也没有,鱼自然就没了生存条件;而水太清,一点遮拦都没有,鱼儿无藏身之处,当然凶多吉少。
可见,与董仲舒同时代的东方朔,深得儒学中庸之精华。
意想不到,今人却另有遐想,水清无鱼呀,做个清官就没油水了,这大概就是“清水衙门”的由来;故当官要学会把水搅混,遮人耳目,俗称“捣糨糊”,然后来个浑水摸鱼捞上一把。
水至清则无鱼的故事
水至清则无鱼的故事
“水至清则无鱼”是一句古语,意思是水过于清澈,鱼就无法生存。
这句话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这句话的背后有一个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读书人因为犯罪被贬到了边远地区。
他被安排在一个小村庄里,那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周围都是荒山野岭,没有人烟。
读书人感到很孤独和无助,他写信给他的一个朋友,诉说自己的困境。
他的朋友回信给他,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你应该放下过去的身份和成见,与村民们多交流,融入他们的生活。
”
读书人明白了朋友的意思,开始努力与村民们交朋友,帮助他们做事,慢慢地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他也发现,原来村民们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粗鲁和落后,他们也有自己的智慧和优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水至清则无鱼”意味着过于苛刻或过于纯净的环境可能不利于生存和发展。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应该避免过于苛察别人的缺点或错误,而是要学会包容和理解别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是一句古谚,意思是水一旦变得清澈,则不会有鱼类生存;而人们一旦完全透明,就没有人会迷失自己的方向了。
一句古谚詹为来,却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写在一句简短的话语中。
其实,写这句古谚的人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是说:当水的清澈度太高的时候,它将不再能够为鱼类提供足够的活力和空间,这样鱼类便无法生存;反之,当人们的思想变得清晰而透明,他们就不会随意去探索旁路,也就没有人可以迷失自己了。
这句古谚也把人类的一种状态比作了水,它不仅把水和人可以相互借鉴,还提出了一种指导原则:就好比水虽然清澈,但是如果过于清澈,便不适合鱼类生存,同样,人也一样,要注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要太过透明,也许正是这种柔和的不适应才是让我们保持思想活跃的决定因素。
所以,要想维持一种活泼的思想,就要在清澈与浑浊的水平上取得平衡,在属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在古老的道德准则中寻求自己的行为方式;在此,一个人所拥有的自由思想和勇气就会发挥出令人羡慕的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像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古谚中所提及的浑浊和透明也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思想,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的思想应当有一定的混沌和不透明,这是一种合理的思想活动,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条件,以保持活跃的思想状态。
在现实社会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古谚也可以用来引导和教育大家,强调要正确认识透明性,在清澈与浑浊之间取得一个适当的平衡,以保持思想的活跃和充满创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找到自我,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总之,古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关键信息,就是要学会在拥有透明思想的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混沌,以避免过于透明思考使自己丧失自我,迷失方向。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译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译文
原文
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汉书・东方朔传》)
注释
1.至清:过于清澈。
2.无鱼:没有鱼(在这里生存)。
因为水如果太清澈,鱼就没
有藏身之处,容易被天敌发现,而且没有浮游生物等食物来
源。
3.至察:过分精明、苛求。
4.无徒:没有伙伴、追随者。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对别人的要求
太苛刻,就没有人愿意跟他交往。
5.冕而前旒(liú):冕,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
旒,冕冠前后悬垂的玉串。
6.蔽明:遮蔽视线。
帝王的冕前面有旒,目的是适当遮挡视线,
意思是不要求看见所有的东西。
7.黈纩(tǒu kuàng)充耳:黈纩,黄色的丝绵。
古代帝王用
黄绵塞耳,是为了不使听觉过于灵敏。
8.塞聪:堵塞听觉。
9.举大德,赦小过:重视大的德行,赦免小的过错。
10.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对一个人不要求全责备,这是应该遵
循的道理。
译文
所以说:“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在里面生存);人太苛求了,就没有伙伴。
(帝王)帽子前面悬挂着旒,是用来遮蔽视线的;用黄绵塞住耳朵,是为了堵塞听觉。
”(帝王)眼睛不要求看见所有的东西,耳朵不要求听见所有的声音,重视人的大的德行,赦免人的小的过错,这是不要求一个人十全十美的道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至贱则无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至贱则无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源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在日本的一家动物园,有位饲养员特别爱干净,对动物也特别有爱心,每天都把小动物住的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
结果呢,那些小动物一点也不领他的情,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动物们开动慢慢萎靡不振了,有的厌食消瘦,有的生病拒食,有的甚至死了。
原因是什么?后来,通过观察才发现,那些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和需要,那就是自然而然。
过于干净则使动物们抵抗力逐步下降,从而适得其反。
生在孔孟之乡的我从小就听父亲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第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
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
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回曰:是认真的“真”字。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
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
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
颜回不懂啊,问曰:“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这就是儒家的孔子他老人家,在现实的生活中都有“认不得‘真’字”的“直八”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典故的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出自《汉书东方朔》。
是时,东方朔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之喻,委婉地要求汉武帝“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不要求全责备,而应广揽人才,大胆起用人才。
此乃本句之原意。
我第一次读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还是在看毛泽东的读书批注时读到的。
当时,感受的是后半句“人至察则无徒”,想象得出毛泽东晚年的孤独,尤其经文革神化后的毛泽东,在他身边可以说得上话的人真的很少。
当然其处境也非本人所愿,一句“为了主席的安全”,硬生生将他与众人离得越来越远;什么“四个伟大”,“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等等颂词,毅然把毛泽东搞成洞察一切,明鉴秋毫的神人。
所以,毛泽东对“人至察则无徒”该是感触不浅。
今读此句又仿佛悟出些东西来,“水至清则无鱼”,说得真好。
“水至清”,只剩水了没任何东西,不就是H2O 吗?太清了,水里什么也没有,鱼自然就没了生存条件;而水太清,一点遮拦都没有,鱼儿无藏身之处,当然凶多吉少。
可见,与董仲舒同时代的东方朔,深得儒学中庸之精华。
意想不到,今人却另有遐想,水清无鱼呀,做个
清官就没油水了,这大概就是“清水衙门”的由来;故当官要学会把水搅混,遮人耳目,俗称“捣糨糊”,然后来个浑水摸鱼捞上一把。
“人至察则无徒”,不就是“装糊涂”吗?你什么都懂,动辄将别人的心思抖搂出来,还自以为明察秋毫,智商很高。
你敢与这种人打交道做朋友吗?所以,没有一定阅历的人是不会理解“难得糊涂”之玄妙。
倘若,东方先生泉下有灵,也只能瞠目叹息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典故的意思班固《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苟
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
此士
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
辟若鹡鸰,飞且鸣矣。
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
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
人计其功。
’《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
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
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
也。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
得之,则敏且广矣。
“今世之处士,魁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
相扶,寡耦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我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
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
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繇是观之,譬犹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
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或于大道也。
水清无鱼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典故的意思水太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
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
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
所以,下面就紧接一句,人太察则无智。
古人最早使用这些话的有这样
几例:
1.“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
《汉书.东方朔传》也
有同样的用法。
徒,就是同类或伙伴的意思,译为现在的话就是“朋友”。
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
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他过分要求与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
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或者满足一己的标准,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
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此时如果不能以一
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势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
[Ok3w_NextPage]
2.“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
”见于《后汉书.班超传》。
这里所用的意义有些改变,但大纲
还是一致的。
这句话的起因,是班超在西域为都护时限较长,又有病,所以朝廷将他召回,接任者任尚请
求班超临别赠言,班超说:“塞外的吏士本来就不是孝子顺孙,他们都是因为罪过而发配到边地的,而蛮
夷又都怀有鸟兽之心,不容易安抚,却极易挑起事端。
而您
的性格太严厉而急躁,这是不好的,也容易出
问题。
水清了就没有大鱼,政务太苛察就不易让下面的人亲附,以至人事和谐,所以您还是应当将法度放
松点,简易点,要宽容人家的小小过错,只要大事能够抓住、不出问题就算尽到职责了。
”这虽然讲的是
东汉时代政府对待边远地区人民宜采取怀柔宽松的政策,但它所说明的道理不仅仅是就此而止。
这两则成语都是据现象所得出的结论,用水引喻政治或者人的智慧以及交谊等都只是类比的关系。
虽
然只是类比,但道理是相通的,所以,由此感性现象,类推得出人事现象理性的结论,虽然两者之间前提
和结论的关联有着或然性,但就此两类现象的属性相同这一点来说,可以证明这种类比不违反逻辑的原理
,是成立的。
因为,前面的例子讲的是鱼,后面的结论讲的则是人,两者所需要的都是一个环境。
鱼的环
境是水不要过分清澈,以至无处藏身;人的环境是关系不要过分紧张,以至无法相处。
过分清澈与过分紧
张,都含有危及生存的因素,一旦危及到生存,就必须对所存身的环境有较好的要求,因此鱼要求有水草
、岩隙和树枝等赖以藏身的空间,人也要求有宽和轻松的环境,要不然就都会引致对生命不利的结果。
所
以,这种类比是一种必然性的关联,而非建立在或然的基础上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典故的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徒。
”这话有些调和论者的意味,以为为人处世或者立身处事是无须讲
原则的,好像目的只是要求环境的和谐可以不惜牺牲原则的要求,如果是这样,这句话的意义就大打折扣
了。
所以,下面这句话,“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是可以作为补充的,因为班超所讲的是在大原
则下即所谓的“总大纲而已”的条件下,然后求环境的宽松简易,尽量宽恕与原则无关的小小过失,以求
得相互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是一种现世怎样做人的哲学,它可以加入到待人、交友以至于政治等各种具体
的节目。
就好比肥沃宽松的土壤,树木就必然会生长茂盛一样(这当然须有其他要素如阳光、水分等),
人有了不板结的环境,能动的触角就四处延伸,就会做出尽可能大的效果和成绩。
但人事之间的尺度是不
易掌握好的,往往不是太过,就是不及,结果总是不能尽如人意。
所以后人将这两句成语综合起来,改成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智。
”水太清则无鱼,就不必
说了;人太察则无智,译成现在的话就是:
人太精明太苛察了,就没有了智慧。
这里,“智”之一字用得非常恰当。
没有智慧,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精明的人至于苛察,就容易防闲过当以至猜忌成性,由不能容人最后发展到千方百计排陷他人,就必然
失去伙伴和朋友,结果是鱼无法生存,自身也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智慧之灯熄灭之后,前途就一片黑暗了
,有如一个瞎子骑着一匹瞎马,在一片广大无边的深渊边疾驰,其危险程度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树苗来说,肥沃宽松的土壤是成材的必要条件。
对于人来说,自然需要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否
则天才是极易夭折的。
多一些人性的关怀。
有些时候,糊涂一点,并不见得是什么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