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1)

合集下载

《劝学》(导学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劝学》(导学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第18课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内容分析,理清作者论述逻辑。

3.重点分析,理解本文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1.把握内容,理清作者论述逻辑。

(重点)2.重点分析,理解本文论证方法。

(难点)【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荀子:战国思想家、文学家。

名________,时人又尊称为________,因荀、孙音近,故又称“________”。

赵国人。

齐湣王晚年与齐襄王期间,两度游学稷下,齐惠王时被奉为最富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韩非、李斯等皆为其弟子。

后被谗,去齐至楚,楚相春申君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荀子罢官,遂居家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

政治上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又主张霸力,法后王,又与孟子异。

重视民心向背,宣称“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荀子·正论》)。

哲学上主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天行有常”(《荀子·天论》)的命题;主张“性恶论”。

文学上,荀子为迄今所知作赋第一人。

2.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中()绳輮()槁暴()参()省()须臾()跬()步锲()镂()刻骐()骥()螯()(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原义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②()原义指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更深;后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③()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

比喻能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四、整体感知1.找出下列句子之中的古今异义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1)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导学案(一)

《劝学》导学案(一)

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007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劝学》(一)新授学习目标1、掌握荀子的有关知识,掌握基本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比喻论证的特点。

3、背诵、翻译第一节。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基本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过程一、预习内容1、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约前238),名况,时期著名的、、,先秦家最后的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荀子的著作有二十卷,多数是自己写的,也有门人的作品。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又善用比喻。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教育逐步获得的。

因此,他强调后天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2、给加点的字注音中()绳輮()槁暴()就砺()参省()知()明须臾()跂()而望闻者彰()舆()马舟楫()生()非异蛟()龙跬()步锲()镂()二螯()鳝()3、反复诵读文章,完成以下内容。

《劝学》开篇便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围绕这个中心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节从的角度论述,第二节从的角度论述,第三节从的角度论述。

4、尝试总结文章的主旨。

教学设计二、自主学习补充深化5、诵读并背诵第一节,并思考第一句话有何作用。

6、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2)輮使之然也(3)知明而行无过矣7、解释古今异义词(1)輮以为..轮古义:今义:(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8、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并尝试着翻译每一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己,..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导学案一p1-3

劝学导学案一p1-3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3.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4.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5.
①其曲中规
②登高而招
③积善成德
(三)、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臂非加长也
声非加疾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名句·回味】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4.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二、字音辨识
輮槁暴砺跬步骐骥驽马
锲而舍之须臾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金石可镂
三、熟读课文
任务二合作探究
总课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总课时
2
课题
《劝学》
课时
第一
课时
教学
目标
1.背诵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荀子的思想,识记荀子有关名言
3.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劝、中、疾、致、假、绝、兴、绝、强、望、闻”,
4、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并勾画疑难点。

2.用时30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还认为“人定胜天”;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

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

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鼓励。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1、诵读《劝学》全文,注音:中( ) 规輮()有()槁()暴()磨砺( ) 参()省() 知()明须臾() 跂()望舆()马舟楫()生()蛟()龙跬()步骐()骥() 驽()马锲()而不舍镂()刻爪()牙蟹()螯()蛇鳝()洞穴()靛()青蓼()蓝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二段,疏通句意,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则解释词义,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君子..(古义:)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句式:),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末期赵国人。

著名、、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了解《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解题《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的意思。

4.写作背景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

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

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5.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

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

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劝学》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导学用合一案2.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完成基本词语和句式等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组内一起解惑答疑。

班级内解疑。

老师补充。

活动二:梳理文章中虚词“而”“之” "于”的不同用法,各举出例句。

小组内一起梳理。

(二)学习任务二:梳理思路,把握“学习之道”活动一:通过翻译,依据对内容的理解,找出文中每段的中心句和全文的中心观点,然后用思维导图图示文章主要内容之间的关联。

第一段,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阐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规范自己第三段,阐述学习的作用:弥补缺乏第四段,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不断积累;锲而不舍;用心专一。

活动二:文中都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有关“学习之道”都涉及到了哪些具体内容,依据文本分条概括。

小组同学一起概括梳理。

1 .要长期坚持学习.要广泛学习2 .要弄懂事物的原理,并学会运用到生活中.要长期积累,不能半途而废3 .要专心学习,不可浮躁(三)学习任务三:写作特色1 .论证方法灵活:比喻论证、比照论证、正反论证等,观点突出,说理深刻: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说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2 .结构采用“总一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那么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 .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过失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四、作业布置:背诵全文五、教学反思:。

《劝学》导学案1

《劝学》导学案1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

2、能较顺畅地将本文1——3段翻译成现代汉语,掌握重点词语3、背诵本文1——3段。

【学习流程】一.基础园地(常用成语,要求读准字音,写准字形,掌握词义)1. 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

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

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安,安闲。

3. 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重,看得很重。

4. 嗷嗷待哺: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

5. 安之若素:(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6.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

7. 爱屋及乌:比喻喜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8.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9. 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

10.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筚路,柴车。

蓝缕,破衣服。

形容创作的艰苦。

11.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12.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如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13.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14.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比喻无济于事。

15. 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6.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谦虚的说法。

17.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训,准则。

18. 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

形容蛮横或固执,不通情达理。

19.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播迅速。

胫,小腿。

20. 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孚,使人信服。

二.正字正音(要求: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准确熟练)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就砺.则利参省须臾..一跃驽.马十驾..跂.而望假.舟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金石可镂.蟹六跪而二螯.蛇鳝.之穴.多音字:折三.课本1—3段重点文言知识1.重点词语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乎己..而.日参省知明而...行无过矣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2.翻译下列重点语句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 ;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 (又 )、暴(曝)、生(性)、輮 (煣)、知 (智)、乎 (于)”等。

2.能力目标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认识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拥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一定“累积” “坚韧不拔”“全神贯注”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有关链接文学文化知识1.荀子 (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以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以后最有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期间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问渊博,重实践,拥有必定的朴实唯心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 32 篇。

大部分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

这部书集中反应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记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辟、语言朴素、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率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半有给人们鼓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意,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说为“劝止”,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鼓励人们要不断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知识,发展才能,培育崇高的道德。

学法指导1.学生要借助说明、工具书,联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而后经过课堂点拨、达成课后“思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确实掌握。

2.学生应存心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识记字音中()参()省()须臾()跂()望磨砺()镂( )刻跬()步理解词义.2. 重点词学不可以够已 ( ).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声非加疾也().非能水也().锲而舍之 ().3.通假字輮使之然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直中绳().金就砺则利 ().( )吾尝跂而望矣 ( ).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蚓无帮凶之利 ()..虽有槁暴 ( )( )君子生非异也()4.多义词君子生非异也 ()骐骥一跃( )..蛟龙生焉()专心一也()..非利足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金就砺则利 ()而神明自得 ()..5.异义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 ).蟹六跪而二螯 ().金就砺则利 ().专心一也 ().6.活用词(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形容词用作名词①登高而招 ()②积善成德()掌握句式1.判断句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者,也,表判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者,也,表判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者,也,表判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专心躁也(者,也,表判断)青,取之于蓝 (无标记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获得)2.倒装句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 “之”定语后置的标记。

《劝学》 导学案

《劝学》 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难点(1)体会荀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2)深入理解荀子的学习观,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 313 年-公元前 238 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2、作品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百家争鸣”的局面应运而生。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强调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的改造作用,写下了《劝学》这篇文章。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靛()青蓼()蓝中()绳槁暴()参省()跂()而望舆()马舟楫()蛟龙()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镂()刻埃()土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已:(2)木直中绳中:(3)虽有槁暴虽:暴:(4)金就砺则利就:砺:(5)吾尝终日而思矣尝:(6)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7)吾尝跂而望矣跂:(8)登高而招招:(9)顺风而呼呼:(10)假舆马者假:(11)非利足也利足:(12)而致千里致:(13)非能水也水:(14)绝江河绝:(15)君子生非异也生:(16)善假于物也假:(17)积土成山积:(18)风雨兴焉兴:焉:(19)积水成渊渊:(20)蛟龙生焉生:(21)故不积跬步跬步:(22)无以至千里无以:(23)骐骥一跃骐骥:(24)驽马十驾驽马:驾:(25)功在不舍舍:(26)锲而舍之锲:舍:(27)金石可镂镂:(28)蚓无爪牙之利爪牙:(29)上食埃土上:(30)下饮黄泉下:(31)用心一也一:(32)蟹六跪而二螯跪:螯:(3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劝学-导学案附答案

劝学-导学案附答案

劝学编号017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积累并掌握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矢文言知识。

2. 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知识导学】(一)作者情况: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 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i吾》、《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成i吾积累: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禊而不舍:不断地镂刻。

比喻坚持不懈。

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荀子名言: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劝学》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劝学》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劝学》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吕坤所著的一篇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劝诫青年学习为主题,旨在告诫人们要珍视时间、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本篇《劝学》导学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课前导入、文本解析、写作探究、课后拓展。

一、课前导入1. 以“劝学”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何在?如何才能做到学有所获?2. 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背景,介绍作者吕坤的生平和文学作品。

二、文本解析1. 课文语言风格分析《劝学》一文运用了大量的古文风格,语言简洁、意蕴深厚。

其句子结构完整,语言雅致,有很强的审美效果和表现力。

学生需注意文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对仗等。

2. 课文主旨内容解析从整个文章的结构上看,《劝学》一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青年人无知”的形容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则阐述了学习的几种方式,包括诵读、研读、模仿等。

第三部分则强调了从学习中得到的好处。

学生需理解这些内容的关联和内涵。

三、写作探究1. 就“学习方法”这一主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议论文,以《劝学》为参考,论述现代年轻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

2. 基于课文所表现出来的“乐学”的特点,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的“劝学文”,呼吁自己的同学珍惜时间,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增强自信、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四、课后拓展1. 扩大文章主题。

与“学习”相关的话题极多,可以进一步拓展文章的主题,如职业发展、专业选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个人职业规划对学习的重要性。

2. 听取名家讲座。

请来名家或教授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学习中的经验和心得,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意识和热情。

3. 阅读相关文献。

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著作或互联网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通过这个《劝学》导学案,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古文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和教育。

《劝学》学生版

《劝学》学生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荀子的生平、思想、著作及论辩艺术。

2、掌握并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根据朗读提示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学习重难点:1、掌握并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文实词(假、绝等)和虚词(之、而、于、焉)的用法。

2、掌握本文中出现的易读错的字(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能够准确翻译文中重要语句,并积累一定的规律。

背景知识扫描文学常识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

曾游学于齐,在稷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

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通称荀子。

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

晚年到楚国,为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

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无关。

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自然主宰人。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

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其曲中.( )规槁暴.( ) 輮.( )使之然也金就砺.( )则利参省.( ) 跂.( )而望舟楫.( ) 蛟.( )龙跬.( )步骐骥..( )( ) 驽.马( ) 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 埃.( )土2.(1)朗读课文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以形喻理,“学”以致“用”——《劝学》导学案(教师版)

以形喻理,“学”以致“用”——《劝学》导学案(教师版)

以形喻理,“学”以致“用”——《劝学》导学案学科素养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了解荀子的“学习之道”;2.探究论证方法,思考论证逻辑;3.学习议论要有针对性;4.学习今说,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课前预习导学1.了解荀子及性恶论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思想家、教育家。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荀子认为人性恶是先天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顺着人性,就会好利而争夺,儒家的谦让消亡,这是不能顺性的第一个推断。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这是不能顺性的第二个推断:任由人性之恶,忠信之道德泯灭。

接下来不能顺性的第三个推断:“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顺应人性不加约束,就会生淫乱,导致礼义消亡,这是第四个因果推断。

在此基础上,总括起来得出的论点是:“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任由人性发展,后果是社会祸乱和精神污染,是很危险的。

荀子以四重推断强调顺着人性就是恶。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改变这种先天的恶的办法乃是后天的儒学教育:“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荀子》全书现存32篇。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精练缜密,多用排比,善用譬喻。

2.《劝学》写作背景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

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

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

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

另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

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

3.《劝学》挖空练习(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停止)(第2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 )绳,( )以为轮,其曲.( )中规。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篇一」《劝学》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劝学》的导学案应该怎么制定?《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2.背诵课文前三段三、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四. 学习过程:(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三)把握概括主旨(四)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2.翻译重点句子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文段分析思考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五)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1.解释加点词语终日而思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登高而招而见者远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生非异也2.翻译下列语句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文段分析思考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 (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三自然段(六)学习反思(七)当堂检测1.默写课文第二段2.准确背诵前三自然段拓展阅读:《劝学》答案阅读题: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出错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劝学》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导学案【教学目标】1. 了解荀子及其思想主张。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5.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学习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学习有时候是特别辛苦的,但辛苦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而学,其次才是怎么学。

《荀子》的《劝学(节选)》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二、了解作者,走近文章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思想家、文学家。

名况,时人又尊称为荀卿,因荀、孙音近,故又称“孙卿”。

赵国人。

齐湣王晚年与齐襄王期间,两度游学稷下,齐惠王时被奉为最富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韩非、李斯等皆为其弟子。

后被谗,去齐至楚,楚相春申君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荀子罢官,遂居家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

政治上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又主张霸力,法后王,又与孟子异。

重视民心向背,宣称“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荀子·正论》)。

哲学上主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天行有常”(《荀子·天论》)的命题;主张“性恶论”。

文学上,荀子为迄今所知作赋第一人。

《汉书·艺文志》载其赋十篇。

今《荀子·赋篇》中存有《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以四言韵语为主,亦杂有散文形式,颇类谜语。

其文学观点守质尚用,反对繁复,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强调学习儒家的五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题目:《劝学》【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 掌握并积累“劝、学、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而、焉”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通假字。

3、了解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积累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5、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重点】1、掌握并积累“劝、学、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焉、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通假字。

2、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读准句读;借助“教材助读”,分类整理文言现象,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内容。

第一课时I、知识准备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着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着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了解背景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3、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刘过《书院》)◆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金缕衣》)◆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宋陆九渊《读书》)◆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劝学诗》)◆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

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4、关于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

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一.基础过关1.文学常识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着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字音靛.青(diàn)蓼.蓝(liǎo)中.绳(zhòng)槁暴..(gǎo pù)参省.. ( cān xǐng) 跬.步 ( kuǐ ) 骐骥.(jì)埃.土(āi )螯.(áo)学习案:第一课时1.内容感知(1)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重要性)。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用心专一。

(2)思想感情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论述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四、自主批注文章1.将注释重点词语誊写在文章中,圈出通假字。

2.批注出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等)作业:完成翻译并背诵课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第二课时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停止(2)木直中.绳合乎(3)虽有槁暴..晒干(4)金就砺.则利磨刀石(5)而闻者彰.清楚(6)假.舆马者借助,利用(7)善假于物.也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8)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1)“有”通“又”“輮”通“煣”,使弯曲(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5.古今异义词辨析博学:(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今义,加入(2)声非加疾.也疾:古义,强,洪亮;今义,①疾病,②快。

(3)假.舆马者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4)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的“跪”。

(5)用.心一也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6)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黄金。

(7)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1)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表示经常性,每日(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下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走得快(6)用心一也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闻博闻.强识见闻,见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终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绝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弥勒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挽弓当挽强有力的弓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自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望日夜望将军至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8.文言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句(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结构后置句(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动句(8)无以至千里固定格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作业:完成翻译并背诵课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第三课时一、检查翻译二、分析本文写作特(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提示:“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提示:这个比喻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3)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提示:可分为三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