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乐府民歌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六:汉代乐府民歌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六:汉代乐府民歌中国秦汉文学之六:汉代乐府民歌1.汉乐府民歌的采集乐府是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乐即音乐,府即官府。
乐府早在秦时已出现了,秦出土的编钟上刻有篆书" 乐府" 二字。
乐府见诸文字的最早记载是在汉初。
《汉书.礼乐志》说:" 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
" 乐府令是掌太乐(郊庙朝会的贵族乐歌)的乐宫。
到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机构,于太乐官署之外,另立掌管俗乐、采集民歌入乐的乐府官署。
"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
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汉代乐府的职能,一是组织文人写词配曲,演习排练歌舞,供皇帝以及有关部门的需要。
当时主要是把文人所作的歌功颂德的诗赋配上乐谱。
二是组织人到各地采集民歌。
这些民歌主要反映了各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是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
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 这里说采诗的目的是为了考察民情,当然,也是为了宫廷娱乐。
这在客观上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记录保存、流传后世。
汉代采集的民歌,《艺文志》所著录的共138 篇,这是西汉的民歌,东汉的尚不在内。
采集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比周代采诗要广泛得多。
宋人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共100卷,辑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分乐府诗为12类。
汉乐府民歌主要收录在" 鼓吹曲辞" 、" 相和歌辞" 和" 杂曲歌辞" 中。
2.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40余篇。
这些民歌"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多方面地反映了汉代人民的生活、思想、情绪和愿望,极为深刻地揭示了汉代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思想性。
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诞生于公元2世纪到公元3世纪,是到中国历史上最为宝贵的文学瑰宝。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汉乐府》的诗文也具有丰富的内容,包括政治、宗教、社会问题等。
《汉乐府民歌》由许多诗文组成,形式各异,既有五言、七言、绝句、巴歌等押韵形式,又有宋词、元曲等精彩的押韵形式。
诗文有讽刺政治和宗教的,也有评论社会问题的,全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宗教、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变化。
从内容上来说,《汉乐府民歌》展示了社会责任意识的社会主义文学精神,它认为责任意识是文学的基础。
《汉乐府》的诗歌内容以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强调文学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要有正义感,要显示节俭。
它进一步说明了民歌在社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即把控社会的情绪和价值观,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汉乐府民歌》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受到书院的熏陶,也受到民间的影响。
民间传统的广泛传播,使汉乐府民歌受到了广泛的影响。
《汉乐府民歌》所表达的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意识,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及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古代文学作品《汉乐府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权力、宗教、经济、文化等方面,而且它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技巧,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正当其优越地位。
正是由于它,让后来的作家们得以一览大致,了解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学史上深远的文化价值,从而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汉乐府民歌》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缩影,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文学体裁,它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它不仅展示了汉代文学的智慧,也展示了传统文学的精髓,《汉乐府民歌》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文学瑰宝。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汉乐府民歌,大家肯定都听说过吧。
这个名字一说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想:“哦,应该是古代的歌,感觉都很高大上。
”其实呢,汉乐府民歌就像咱们今天听的流行歌一样,都是老百姓的心声,是那些普通百姓在生活中唱出来的歌。
这些歌不拘小节,充满了生活气息,既有欢歌,也有哀愁,简直就像是老百姓日常琐事的“歌词集”。
要说起来,它们的内容可是五花八门,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
咱们不得不说说这些歌的最大特点,那就是——它们特别接地气。
啥叫接地气?就是贴近百姓的生活,啥样的事情都能成为它们的歌题。
比如说,农民哥们儿辛苦耕种,农妇姐们儿在家织布做饭,甚至是村里大妈去市场卖菜,这些都成了歌曲的素材。
听过《关山月》吧?那歌里头就讲了一位兄妹之间的离愁别绪,虽然故事很简单,但情感真挚,让人听了心里一阵阵酸涩。
再比如《采薇》,讲的就是一个小姑娘在采薇草,明明是个清新的生活场景,但通过歌声传达出来的那种淡淡忧伤,你就知道,这不单单是采草那么简单了,背后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无奈命运的叹息。
说到这些歌曲,它们的语言啊,真的是特别通俗易懂。
很多歌词直接就是老百姓日常的口头禅,听了特别有代入感。
比方说《长歌行》里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这句诗歌表面上看是讲菜园里那葵菜,实际上是在说人生的短暂和珍惜时光。
这种用生活中的小细节引出大道理的方式,真是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表达的丰富。
乐府民歌里有很多直白的情感,不像咱们现代有时候说话还要拐弯抹角,古人写的歌直接了当,毫不遮掩,甚至有时候还特别质朴。
有时你听了歌,觉得它们的情感好像在说:“嘿,你懂的!”当然了,汉乐府民歌也不是只有甜美和温暖。
里面也有不少忧伤和悲情的故事。
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遭遇困境的百姓,都会通过歌声表达自己的失望和无奈。
《陌上桑》里,讲的是一个女子的悲情故事,女主角本来生活安稳,后来被人强行带走,心中的痛苦和对命运的不甘都在歌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备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秦汉文学三)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备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秦汉文学三)【汉代诗歌】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
《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物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
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
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
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经家破人亡!这首诗,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三.讥刺达官显贵。
如《鸡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
四.抒写爱情、婚姻。
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的爱情。
《上邪》是爱的誓言。
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
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妇病行》写鳏夫向亲友求乞。
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
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
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
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
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
意思似乎就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但是它的含义和情感却异常丰厚。
首先。
《中国古代文学史》--3诗歌第二节两汉乐府
艺术特色
•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精练的语言写出 人生最深的感受。 • 2、注重物我交融,善用比兴。 • 3、语言浅近自然,而又耐人寻味。
本节参考书目
• 肖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4 • 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 1957 • 《叶嘉莹论诗丛稿》
第二节
两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
• 一、两汉乐府 • 二、古诗十九首
一、两汉乐府
• 1.两汉乐府: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 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 来的汉代诗歌。 • 2 .《东门行》、《妇病行》与《孤儿行》 • 3 .《上邪》 • 4.《薤露》 • 小结:
东门行
• • • • • • •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渐行渐远渐无书, 水阔鱼沉何处问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欧阳修《木兰花》 诗歌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手法 “结构天然,绝无痕迹”(胡应 麟《诗薮》);比兴手法,诗歌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厚。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
•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 、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 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 生年不满百》 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 何能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 何能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人生 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 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 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 、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 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 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 我而去。 •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涉江采芙 、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行行重行行》 青青河畔草》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文学绪论、上古神话
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私田增加;田土之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 雅·北山》) 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 雅·大田》)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国语·晋语八》) 郤锜夺夷阳五田,五亦嬖于厉公。郤犨与长鱼矫争田,执而梏 之,与其父母妻子同一辕。(《左传·成公十七年》 )
先秦文学绪论
先秦时代的历史特点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铁器与牛耕的使用,推动农业的进步。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诗经·秦风·驷驖》 ) 驷驖,四马皆黑色如铁也。(朱熹《诗集传》卷六 《秦风·驷驖》注) 桓公问曰:“……齐国寡甲兵,为之若何?”……管 子对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 鉏、夷、斤、斸,试诸壤土。”(《国语·齐语》) 冉耕,字伯牛。孔子以为有德行。(《史记·仲尼弟 子列传》) 司马耕,字子牛。(同上)
学的眼光和历史的维度,同时又须立足于文学本体,考 察并试图阐明文学史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发生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演进的规 律。 二是某一时代或时期文学观念、文学现象、代表作家、 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所赖以生成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 三是某一文体产生、演进、变异的历史过程。 四是作家作品的创作史,包括作家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 程、创作动机,作品的成书过程、题材流变、版本变迁 等内容。 五是作品面世后经由历代读者的审美解读所形成的接受 史,包括历代读者对文本的审美反应、审美观念和价值 取向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鲍照:《拟行路难》( “对案不能食”)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南北朝民歌:《西洲曲》
历年考试题型(供参考) 一、指出诗文的篇名或作者,解释字词 二、名词解释 三、论述题 四、作品分析
汉乐府民歌课件
田田!
鱼戏莲叶 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
西,
鱼戏 莲叶南, 鱼戏
今 人 刘 旦 宅 作
莲 叶 间 ,江 鱼南 戏可 莲采 叶莲 东, 莲 叶 何 田 田 ! 鱼 戏
“
——
…”
※ 《江南》 赏析(三种说法)
♥ “劳动愉悦说” (朱东润本) ♥ “爱情隐喻说” --“鱼戏莲”图
▲ 《陌上桑》(相和歌辞· 相和曲)
☆ 《陌上桑》母题: 产生于《诗经· 魏风· 十亩之间》的“桑间濮 上”。 ☆ 更富于浪漫性与诙谐性: ♠ “罗敷之美”--“海伦之美”(《伊利 亚特》) ♠ “丈夫之美”--“使君之丑” ☆ 以夫妻关系的伦理爱否定邂逅的浪漫爱,顺 应正统道德观,满足普通人的“好美”心理。
☺ 可看为《有所思》的续篇,为一女子的爱 情誓言,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 采用“博喻”修辞手法 ,罗列五种极其 反常的自然界现象,把主人公的决心表现 得淋漓尽致。 以二言开头,五言结尾,中间三、四、 五、六杂言,音节短促,语气连贯紧迫, 充分表现出主人公感情的热烈。
☺
▲ 《江 南》(相和歌辞· 相和曲)
“ 今 人 肖 玉 田 作 鸡 鸣 外 欲 曙 , 新 妇 起 严 妆 。 ”
上 堂 谢 阿 母 , 母 听 去 不 止 。
却 与 小 姑 别 , 泪 落 连 珠 子 。
“ 举 手 长 劳 劳 , 二 情 同 依 依 。 ”
▲ 《孔 雀 东 南 飞》 ◊ 关于“焦母”的解读
① 东方文化中的“母子一体”现象: ♂ 马斯洛的“爱与归属”理论 人总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格,因此便不断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力量的 挫败。 在古代东方,女性爱情普遍受到压抑, 无法张扬,于是将爱的力量注入儿子身上,而 这种爱一般都伴随着对其自由意志、独立人格 的剥夺。
汉乐府民歌
人的尊严
帕斯卡《沉思录》谓: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 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它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 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 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 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成就(续6)
四、对生命终极有限性的体认 这是汉乐府民歌在情感体验上的一个突出内容。 在汉乐府民歌中,许多作品表达了生命短促、人生 无常的意识,以及由此生成的悲哀与无奈的情绪。 这是一种极具深度、强度与心理冲击力的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在一种“临终的眼”的观照中,往 日的一切必然要失去其原有的虚浮的意义,价值的 颠覆与重建将成为时代的核心主题。
间接描写
现在,这位迷人的少女正款款走来——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对美人之美,既可直接描写,也可间接描写。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直接描写的艺术效果,往往不 及间接描写,因为后者可以更好地激发读者的艺术 想像力。 本诗只对罗敷的服饰方面作直接描画,而对其容貌 体态等身体特征,采取侧面烘托之法,通过观者的 反应,以夸张风趣的笔调,渲染其惊人之美。
第四章 汉乐府民歌
第一节 概述
一、“乐府”含义的演变 (秦汉)主管音乐的政府机关(功能:作乐,亦 即制作祭祀和庆典之礼乐;收集民间歌谣以供娱 乐和“观风俗”)→ 配乐演唱的民间歌诗→ 魏晋南朝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之“文人乐府 诗”→ 唐代仿照民间乐府诗某些特点而作之诗(即新乐 府)→ 宋元之后用作词曲的别称。 乐府体裁的重要特征:通俗性和音乐性。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汉乐府及文人五言诗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 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完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思考题:对比《诗经·氓》与《上山采蘼芜》
(四)讽刺政治黑暗、揭露权贵荒淫。汉代谣谚多 为史书所录,旨在反映社会、政治问题。
• 汉乐府一经文人的改造,就从里到外发生了变化, 从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就与民歌大相径庭。文人 们自不必“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而是更 多地体现自我,表现自我,多抒发羁旅他乡的哀 愁,人生苦闷,及时行乐的情感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
萌芽于《诗经》五言句式 • 五言诗的萌芽可上溯到《诗经》中的一些五言句式,如《召
辩女者,陈国采桑之女也。晋大夫解居甫使于宋,道过陈, 遇采桑之女,止而戏之,曰:“汝为我歌,我将舍汝”。采 桑女乃为之歌曰:“……”大夫曰:“为我歌其二。”女曰: “墓门有梅,有鹗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 颠倒思予!”大夫曰:“其梅则有,其鹗安在?”女曰:“陈, 小国也,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饿,加之以师旅,其人且 亡,而况鹗乎!”大夫乃服而释之。(《陈辩女传》)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楚辞·国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关于乐府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并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
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
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足为据。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
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
《汉书?札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
”所谓采诗,即采民歌。
同书《艺文志》更有明确的记载:这件事,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白居易说:“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采诗官》)其实,和周代一样,汉代也是采诗的。
而从上引文献,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采诗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
两汉某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歌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甚至根据“谣言单辞,转易守长”(《后汉书?循吏传叙》)。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 役与思妇别愁。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 《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 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曹丕诗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 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 沈得潜《古诗源》(卷五):“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 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 (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 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 的表达 沈德潜:“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 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 卷五)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 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 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者,是建安时期成就 最高的一位诗人。他大力写作五言诗是为我国的 五言诗奠定基础的人。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曹植(192 — 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 王。
他的一生以公元二二O年曹丕称帝为界,明 显地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他以才华出众 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 志满意得,恃才傲物;后期备受曹丕父子 的猜忌和迫害,“名为王候,实则囚徒”, 怀恨早逝。
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
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的是,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此外,《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秦汉文学:汉乐府民歌
❖ 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 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 难与痛苦。
❖ 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 会下层的生活;
❖ 《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 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游侠等。
❖ 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 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为相近。
❖ 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 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 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国风》 中反映士兵征战之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 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只有 《豳风·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 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深入的
孤儿行
❖ 孤儿生。孤子遇生(遇临一生,遇到有世上的一生), 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 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 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大兄言办饭, 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同“趋”)殿下堂(上 言做饭,下言喂马)。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 暮得水来归(用一整天的时间打水,或路远,或水深,总 之极其艰难 )。手为错(指不平整,起皮或皴裂) ,足 下无菲(草鞋)。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
妇病行
❖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丈夫?邻人?公公?)前一 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 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dá chī)。 行当折摇(妇人自谓就要死去),思复念之。”
❖ 乱曰:抱时(怀抱时光,即正当时的意思)无衣(外衣), 襦(贴身棉袄)复无里(里面没有棉花)。闭门塞牖, 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 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 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 抱。徘徊空舍中(指丈人惶惑、无奈状)。行复尔耳 (意谓不用多久,孩子也会像妈妈一样死去),弃置勿复 道(想到这些,还是丢开不说吧)。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章汉乐府民歌 课件
堂,行(复)取(趋)殿下堂。孤儿泪 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 为错(皵què,皮肤皲裂),足下无菲 (屝fèi草鞋)。怆怆履霜,中多蒺
藜;拔断蒺藜肠(脚胫骨后的肉)月
(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xiè流 泪不断貌),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 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 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
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 飚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 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
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想必) 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 蒲苇冥冥;枭(骁)骑战斗死,驽马徘 徊
鸣。梁(桥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民间乐府时期。自东汉中叶迄建安,为
文人乐府时期。第一期作品无全篇五言, 第二期五言与杂言参半,第三期则几纯 属五言。”
乐府:
两汉所谓的“乐府”指音乐机关,魏晋
六朝把“乐府”里所唱的诗叫做“乐 府”,把机关名变为诗歌名。唐人习惯 把批判现实的讽刺诗称作“乐府”,宋 元以后,曲子本位的文体也称“乐府”。
二、《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
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 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诗)》并
称“乐府双璧”。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全
诗中的作用: (1)借孔雀起兴是汉乐府常见手法。 (2)“飞”喻夫妻离散,暗示焦仲卿 与刘兰芝婚姻有变,二人离散。
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 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陌上桑》截取事件发展中最富戏剧性
的一个横断面,作横向展开,以罗敷为 中心,所有冲突都围绕罗敷与观者、罗 敷与使君的关系产生,在冲突达到高潮 时,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汉代乐府民歌课件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开启诗歌创作新篇章
汉代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 ,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灵感,如唐诗、宋词等都受到了汉代 乐府民歌的影响。
推动文学发展
汉代乐府民歌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 要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 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现代的传播与价值
主题
这首诗以一个老兵的回忆为主线 ,描绘了他的从军经历和归乡后 的凄凉景象,反映了战争对普通
人的摧残。
艺术特色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白描 手法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
悲凉。
思想内容
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 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普通人命
运的关注和同情。
THANKS
感谢观看
婚姻生活的写照
汉代乐府民歌中也有很多诗歌描绘了婚姻生活的 真实写照。这些诗歌通过描写夫妻之间的生活琐 事和情感交流,展现了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 酸甜苦辣。
对爱情的赞美
在乐府民歌中,爱情被视为一种美好的情感,诗 歌中经常出现对爱情的赞美和歌颂。这些诗歌表 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和 追求。
修辞手法丰富,表现力强
总结词
汉代乐府民歌在修辞手法上丰富多彩, 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这些修辞手法 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其更加 生动形象。
VS
详细描述
汉代乐府民歌在修辞手法上表现出色,运 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 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胡 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 地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文化传承与传播
汉代乐府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传播和传承的 价值。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如音乐、电影 、电视剧等,汉代乐府民歌得以广泛传播, 成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 径。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如下是有关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内容主要有:①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
如《孤儿行》则反映了私有制下道德沦丧导致的一幕悲剧,《东门行》表现了百姓困不可忍之后的反抗。
这类民歌,远超先秦民歌“怨刺”的界限,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
②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悲歌》等属此。
③反映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有所思》、《上邪》、《孔雀东南飞》等皆为此类民歌。
④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寓言诗,如《乌生》、《枯鱼过河泣》等,善用拟人手法,想象奇特丰富,曲折暴露了统治者地凶残,表现了人民忧生惧祸的心理,并留下了一些有益的社会生活经验。
⑤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用反复咏唱的形式,描绘鱼儿在莲叶四周戏游的情景,表现了采莲青年男女欢愉的心情,展示了江南水乡明媚秀丽的风光。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如下:①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
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
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②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前致辞”的从容、无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等都是其例。
③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陌上桑》以铺陈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等。
④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汉乐府民歌
《 悲 歌 》
《 上 邪 》
《 孔 雀 东 南 飞 》
悲歌
远望可以当归, 悲歌可以当泣, 思念故乡, 郁郁累累; 欲渡河无船, 欲归家无人, 悲苦不能言, 腹中车轮转。
汉乐府民歌 “感于哀
乐、缘事而发”的特点, 把艺术表现的触角伸向生 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深入 到下层社会平民百姓生活 的各个方面, 自由地表达 了平民百姓的悲欢哀乐。 创作上具有细致、生动、 尖锐、激切。
有很强的叙事性:出
现了人物和比较完整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 表现人物的性格;
语言口语化:朴实自然,
富有生活气息。
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 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压倒优势。 汉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汉乐府诗 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 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和文人创作中孕育成 熟的五言诗体,此后成为魏晋南北朝诗 歌的主要形式。
孔雀东南飞(节选)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 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 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 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 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 之,为诗云尔。 ……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
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 造贴近生活的作品,创造人物 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 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 典型细节。
《孔雀东南飞》通过对刘兰芝 的描写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 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课后问题:
诗经与汉乐府民歌皆为诗歌形式, 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赖颖 陈晓瀚
钱茂琛 姚苏越
汉代到隋朝的八百年间产生乐府诗。 汉武帝时,政府设了一个掌管音乐的 机构,叫乐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 “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声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 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 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 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 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 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此外,还有少数讽刺政治黑暗、揭露权贵荒淫的作品。
《陌上桑》
故事梗概 秋胡戏妻 (见于《列女传》和《两京杂记》) 罗敷形象: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 写作手法:
(1)侧面映衬和烘托手法 采桑的用具、服饰之美侧面映衬罗敷之美 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烘托罗敷之美 (2)夸张的手法与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 罗敷夸夫 幽默风趣、喜剧色彩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
汉代乐府民歌
乐府
乐府:音乐机构→音乐性的诗体 太乐 – 雅乐,奉常管理
乐府 – 俗乐,少府所辖(《汉书·百官公卿表》) 汉初重太乐,乐府形同虚设 汉武帝重建乐府机构,人员增多 职能:制定乐谱、训
练乐工、填写歌辞、配乐演唱、采集民歌 统治者创建乐府、搜集民歌的目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娱乐;观风察俗 (保存民歌)
第三,汉乐府民歌的形式自由多样,它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格式, 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五言。丰富多采的形式有助于复杂思想内容的 表达。
第四,语言朴实生动,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明人胡应麟评论说: “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今古。”
汉代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 第三个高峰,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五言体的叙事形式,对后代诗歌创 作影响极大,
分类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最完备的乐府诗歌总集。
十二类分法
汉代乐府诗歌歌主要保存在:
郊庙歌辞(朝廷祭祀享用乐歌,文人作)
相和歌辞(当时的南方俗乐,多为楚声)
鼓吹曲辞(北方民族新声,军乐)
汉乐府民歌
杂曲歌辞(声调失传无所归者)
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反映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和他们所遭受的迫害, 体现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 代表作品:《妇病 行》、《孤儿行》、《东门行》、《陌上桑》 等
思考题
1、乐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来看, 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有哪些代表 作品?
2、《陌上桑》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何独到 之处?
3、试述《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思想意义, 分析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形象。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
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 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 发时下难久居。”
(二)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代表作品: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古歌》、《悲歌》、 《饮马长城窟行》等
(三)反映男女爱情和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抗 议。代表作品:《有所思》、《上邪》、《上山采蘼 芜》、《白头吟》等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 复阿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 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 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 新人不如故。”
乐府民歌艺术特色及地位
首先,它们继承了《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 义传统,大多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作品;直接表达 着人民的爱憎。
第二,从诗歌体裁上说,乐府民歌大部分是叙事诗。出现了人物对话和 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有比较完整和发展中的故事情节。如《陌上 桑》、《妇病行》、《东门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