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特点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来源危害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 逆城市化中期阶段:一快一慢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变化大 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8、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2建立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口诀:“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东亚东南亚南亚作物:小麦、玉米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就美国而言的部分典型区位优势:如位于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且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人均耕地人多地少地广人稀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生产规模小大机械化程度低高科技水平低高商品率低高经营方式家庭经营,规模很小家庭经营的大农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地区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所在国多为发展中国家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1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2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3种植饲料 4开辟水源如打机井5培养良种牛、防病害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温带海洋性气候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五种农业地域对比表农业地域类型地域分布生产特点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2、主要的区位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 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分类:专业化生产的工业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D 部门 C 部门 B 部门 A 部门 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3工业地域的性质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1.发展的区位特点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较近如法国洛林铁矿③充沛的水源如莱茵河、利珀河、鲁尔河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2.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①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使用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3.综合整治措施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A、调整工业结构B、调整工业布局C、发展第三产业D、优化环境提示:德国鲁尔优化环境的措施:A、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B、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C、植树造林4.辽中南工业区的特征1区位优势: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2与德国鲁尔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鲁尔区内铁矿资源不丰富,辽中南水源供应紧张;传统工业区普遍存在问题 衰落原因: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2.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等;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① 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② 20世纪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③ 发达的信贷体系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2.发展特点国内条件口诀:“小、轻、散、低、散”3.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1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2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4.对我国温州乡镇企业发展的启示加强技术投入、企业之间联系和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五、美国“硅谷”1.特点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产品:研发费用高;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2.崛起原因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③世界人才高地;。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课件: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课堂互动提知能
知识点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情景导入]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 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到 2050 年,我国临 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 7 900 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 54%以上。2015 年 10 月,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 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人们获取食物、防御疾病 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数量少,增长缓慢 和灾害的能力低,人口死
亡率高
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物
农业革命期 利用简单的工具 数量增多,增长速 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疾病和
间
从事农业活动 度加快
灾害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死
亡率下降
农业革命工 业革命以后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
[学法点击] 1.人口“三率”的计算方法 (1)人口出生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 1 年)出生并存活的婴 儿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同期活产婴儿数 人口出生率=一定时期内平均总人口数×100% (2)人口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 1 年)死亡人口数在该 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1)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 )
A.出生率、死亡率、抚养比
B.出生率、抚养比、死亡率
C.抚养比、出生率、死亡率
D.抚养比、死亡率、出生率
(2)影响 2020 年后人口抚养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龄化
B.人口出生率和国内人口迁移
C.产业政策与人口死亡率
《成才之路》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章 第1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学法点拨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是本章的基础,学习时注意使用 读图分析法。通过读图分析,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人 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复习已学的出生率、死 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概念,上网查询英国、美国、日本、印 度等国家的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是本章的重点,学习时:一要采 用比较法,正确分析人口迁移的时期、特点、流向等;二要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的民工潮、民工荒、移民就业等现 实问题,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调查家庭或亲属 中有过迁移经历的人或深入社区、上网查询,了解人口迁移 的原因及影响,注意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时角度要全面,包 括迁出地、迁入地、正面影响,负面影响等。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注意比较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 合理容量的含义及特点,从本质上搞清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
1.(1)×
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
口增长缓慢,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还在不断减少;但 不是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都为负增长。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 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不断下 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3)×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数量多,因而我国主要 的人口政策为控制人口增长;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其人口政
课前新知预习
第一章
第一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地理 ·必修2
1.了解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地区差异。 2.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及地区分布。 3.运用有关资料,结合时政材料,分析人口问题及对
策。
第一章
第一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地理 ·必修2
策为鼓励生育。
高一地理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高一地理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这是高一地理从自然地理部分过渡到人文地理部分的一节课,在必修一中自然地理注重培养的是理科性思维,而必修二当中的人文地理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科学思维的培养。
因为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人口、聚落、城市、交通、经济等方面,所以对学生的知识面也相应要求比较高,但是这些要素在现实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现象,所以学生也大都表示感兴趣。
在教授人口数量变化这节课中,发现人口的自然增长概念落实的比较好,包括对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的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原因也基本能道说一二;但是就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在第二次大战后的人口空间变化差异上,学生很难去分析原因,比如: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高,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较好;学生受限于知识水平比较低,知识面较窄,很难去理解其中的原因,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在后几节课在其他班级授课中,特别地联系历史发展脉络简单给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简单概况。
第二部分,在第二课时的人口增长模式和转变的原因上,由于前面已对社会历史发展做了简单介绍,在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从作业上可以看出这一点。
但是就人口增长模式图以及一些人口数量统计图,包括人口金字塔结构图,学生表示不太理解,这部分的要求比较高,考查的是学生的数据提取和分析能力。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的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培养,这也是新课改对学生能力要求的考查内容之一。
高一地理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这是高一地理从自然地理部分过渡到人文地理部分的一节课,在必修一中自然地理注重培养的是理科性思维,而必修二当中的人文地理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科学思维的培养。
因为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人口、聚落、城市、交通、经济等方面,所以对学生的知识面也相应要求比较高,但是这些要素在现实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现象,所以学生也大都表示感兴趣。
1-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单项选择题1.为了缓解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图人口增长模式中的()【答案】 C【解析】为缓解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
2.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B.欧洲经济发达,死亡率较低C.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比北美洲的三倍还多D.世界新增人口最多的大洲是非洲【答案】 C【解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拉丁美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北美地区的三倍,而总人口远大于北美地区。
(2012·江苏扬州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国人口总量达到顶峰的时期在()A.①B.②C.③D.④4.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类似的是()A.埃及B.德国C.中国D.印度【答案】 3.D 4.B【解析】当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零时,人口总量达最大值。
德国人口发展状况与图示类似,目前呈负增长状态。
(2012·南开中学高一检测)读下列图片资料,回答5~6题。
5.关于该图反映的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0~15岁人口过少,需要提高人口出生率B.2013年,16~59岁人口达57.9%,劳动力充足C.2005~203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D.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6.关于上述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出生率从建国后一直维持在高水平波动B.建国后我国人口死亡率逐渐下降C.生活质量提高,人均寿命延长D.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答案】 5.D 6.A【解析】第5题,我国仍要维持人口的低出生率水平,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越短缺。
图中反映的中心问题是我国的老龄化问题。
第6题,上述问题主要是人口老龄化。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建国后生活质量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下降等。
建国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下降。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7~8题。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件(共40张PPT)可编辑全文
持续增加
数量多
增长缓慢
增长加速
明显加快
空前增长
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
生产力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
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
规律方法技巧
人口的三种型态
比较项目
扩张型(年轻型)
静止型(成年型)
收缩型(老年型)
示意图
形状
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
底部变窄,形状像清真寺顶部塔形
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已变形
(2)人口的年轻化和老龄化
项目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开始的标志: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特征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高
高
高
高
低
低
低
高一地理人口的知识点
高一地理人口的知识点人口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了解人口的数量、分布、组成及变动情况对于理解地理环境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组成以及人口变动四个方面介绍高一地理中的人口知识点。
一、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时间段内的人口总数。
它的变动受到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1.1 出生率出生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每1000人口中出生人口的数量。
出生率高,意味着人口增长迅速;出生率低,则意味着人口增长缓慢。
不同地区的出生率差异也会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均衡。
1.2 死亡率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每1000人口中死亡人口的数量。
死亡率高,意味着人口增长缓慢;死亡率低,意味着人口增长较快。
死亡率受到医疗水平、生活条件和卫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1.3 迁移率迁移率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由一个地区迁移至另一个地区的比例。
迁移率高,意味着人口流动较大;迁移率低,意味着人口流动较小。
迁移率的高低影响人口分布和区域发展。
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它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温暖、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通常较为集中;而气候寒冷、干旱的地区,人口较为稀少。
2.2 经济条件因素经济条件因素是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吸引力较大,人口聚集较多;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口普遍较少。
2.3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政治稳定、治安较好的地区往往能吸引更多人口居住和发展;相反,政治动荡、战争频发的地区,人口流动性较大,分布较为不稳定。
三、人口组成人口组成指人口按照不同属性和特征进行的分类,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民族结构等。
3.1 性别结构性别结构指人口中男性和女性的数量比例。
在一般情况下,男女性别比例为1:1,但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会出现性别失衡的现象。
2019-2020学年度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件: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①现代型 ②传统型 ③原始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堂探究
突破重难·探寻技巧
要点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要点导学 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 量增长的特点不同,其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最根本的因素是生产力水平。 (1)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农业革命之前(采 猎文明时期)
【解题思路】 第(1)题,当前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但自然增长率仍为正值,与③相符。第(2)题,④类国家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答案】 (1)C (2)A
精彩点拨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 ①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时间)。 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 时期属于现代型。 ②根据国家类型判断(空间)。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的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 古巴等已经属于“三低”的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全部属于现代型。 (2)根据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①定性描述: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 代型是“低—低—低”型。
答案:(1)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地区、大洋洲。 (2)亚洲。27.55亿人口。 (3)非洲。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发展及医疗卫 生事业的进步,使非洲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快。
【类图判读】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
比较 项目
扩张型(年轻型)
静止型(成年型)
收缩型(老年型)
自主梳理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决定因素:由 出生率 和 死亡率 共同决定。 【思维启迪1】 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 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2.世界人口的增长 (1)时间分布 ①总趋势: 不断增长 ,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 快速 时期。 ②根本原因:生产工具和 社会生产方式 等方面的进步。 (2)地区差异 ①特点:世界人口的增长,不仅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而且在地区上 也是 不平衡 的。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1-4章)
1.1人口的数量变化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①生方式进步②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不断扩大、加深③防御灾害疾病能力不断提高人口增长模式;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②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2.3城市化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3.1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澳大利亚(东南部)混合农业耕作业(小麦)畜牧业(牧羊)区位条件:气候暖湿,土壤肥沃;历史悠久,引进良种美利奴羊,鼓励政策主要特征:商业化机械化家庭大农场,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靠近主要公路、良性农业生态环境季风水田农业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作物:水稻区位条件:①水热充足,雨热同期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③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④人多地少,需求量大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①小农经营②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④水利工程大商品谷物农业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区位条件[记忆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丰富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④地广人稀⑤机械化程度高⑥农业科技先进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地价低③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乳畜业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区位条件:①气候湿润,广阔草原,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②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需求量大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五种导向型工业原料型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型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型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劳动力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型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原料,动力,水源,土地;市场经济因素:市场,运输,政策,技术,劳动力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高一地理人口的变化知识点
高一地理人口的变化知识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人口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人口的数量、分布和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人口变化的几个关键知识点。
一、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受到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影响。
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是指人口增长或减少的方向和变化的速度。
1. 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数量增长的百分比。
它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决定。
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将为正数,人口数量将增加;如果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将为负数,人口数量将减少。
2. 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是衡量女性生育水平的指标。
它表示在生育年龄妇女中平均每位妇女生育的孩子数量。
总和生育率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水平。
3. 死亡率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每千人口的死亡人数。
低死亡率通常意味着较高的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而高死亡率则可能与贫困、传染病等有关。
二、人口分布的变化人口分布的变化指的是人口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情况,包括城市和农村的人口比例、不同地区(如东部、中部、西部)的人口分布等。
1.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比例逐渐减少。
2. 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存在差异。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的地区、交通便利的地区和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交通不便的地区和内陆地区的人口密度较低。
三、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不同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等)进行分类的情况。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
1. 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反映了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和数量。
年龄结构通常分为少年儿童、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等不同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年龄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如出生率下降导致年轻人口减少,老龄化现象加重。
2. 性别结构性别结构指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和数量。
高一地理必修二目录
高一地理必修二目录:人教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城市化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湘教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人口迁移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0002页 0029页 0128页 0186页 0247页 0264页 0351页 0437页 0501页 0572页 0751页 0921页 0970页பைடு நூலகம்1060页 1131页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三节 城市化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研究 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本文章节内容主要讨论的是人口数量变化问题。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
2.通过地图,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教学难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境:1999年10月12日,“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降生。
为提醒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人口问题,联合国把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2001年4月,联合国《全球人口预测报告》中指出,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700万,其中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每年净增人口就占全球净增总数的一半。
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
问题:你认为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你能说出21世纪人口增长的趋势吗?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将找到答案。
新课讲授: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1---2“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可知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那三个历史阶段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和表1—1—1、1—1—2、1—1—3,思考并填写下表: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古代)产业革命前(近代)产业革命后(现代)第二次大战后在完成表格内容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窗---人口爆炸:世界人口年平均递增20%意味着什么?”以增强学生的人口意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6图1.6)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判断方法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⑴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⑵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⑶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⑷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⑴生产力水平是根本原因⑵国家政策⑶社会福利⑷文化观念⑸宗教信仰⑹自然环境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人口迁移分类特点方向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由于殖民扩张,人口从欧洲迁往美洲和大洋洲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⑴欧洲经济发展快,变为人口迁入地⑵拉丁美洲人口迁往美国、加拿大和西欧⑶西亚和北非由于石油开采,招募大批外籍工人国内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多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区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人口迁移以自发迁移为主,流量大频率高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由农村向城市、工矿区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主要因素(课本P10~11)其他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⑴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和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的变化。
高一地理人口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人口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下图,A.B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分析回答:(14分)(1)A、B两类国家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2)A、B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所反映出的人口问题是A国 B国。
(3)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A国;B国。
(4)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A国;B国。
【答案】(1)A(2)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3)A国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劳动力不足并负担过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B国人口增长过快,生活困难,就业难,资源、环境压力过大(4)鼓励生育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解析】(1)读图可知,A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0-14岁以上人口比例小于B国。
显示该国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应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2)读图可知,A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0-14岁以上人口比例小,说明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
而B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过快。
(3)读图结合上题分析,A国为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老年人口比例大,社会负担重,会出现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B国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资源丰富,会出现就业困难,同时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压力。
(4)针对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不足的局面,可以采取鼓励生育、吸纳移民或者延迟退休等政策。
针对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环境压力过大问题,可以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速度。
【考点】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问题针对人口问题应采取的政策【名师】人口问题及解决途径:1、人口老龄化(1)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状态,进人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的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