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雨霖铃》预习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课前预习案】一、目标导航1、抓取情词,品味意象,感悟离愁别绪。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二、文本助读1、连线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初名三变,字耆卿,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
有《乐章集》传世。
柳永出身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际遇坎坷,多次应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考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写词的词人。
从内容上看,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歌伎生活、羁旅行役、下层市民生活,尤其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当时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2、探寻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不顺。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3、词牌简介《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而入蜀,进斜谷,大雨连下十数日,栈道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4、诗词意象积累(1)寒蝉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礼记•月令》)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卢挚《沉醉东风》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曹植《赠白马王彪》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2)长亭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王褒《送别裴仪同》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李白《菩萨蛮》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李白《劳劳亭》(3)秋雨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陶澹人《秋暮遣怀》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代别离》(4)烟波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5)杨柳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雨霖铃》预习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雨霖铃》预习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学习目标】1.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考情分析】1.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试题型:五选二的选择题、主观题3.分值:11分【课前学习案】1.作者回顾: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 ”、“柳七”。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柳永是的代表词人。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
有词集《》。
2.基础知识(1)字音。
雨霖铃()骤雨()凝噎()呜咽()暮霭()和蔼()今宵()云霄()(2)解释下列词语。
凄切:无绪:经年:风情:【课上学习案】1.预习检查:小组交流完成【课前学习案】的所有内容,并用红笔在学案上进行补充。
(小组交流1分钟,展示1分钟)2.知识讲解:(1)整体感知全诗①一读诗歌,注意字音和停顿。
(读诗歌1分钟)②二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听录音1分钟,读诗歌和理解诗意3分钟,展示3分钟)③三读诗歌,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读诗1分钟,独立完成1分钟,展示1分钟)(2)品读•探究①词的上片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和场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独立完成3分钟,小组探讨4分钟,展示结果 5分钟)②结合虚实的定义,说说上片哪些诗句运用了实写,哪些诗句虚写?有何作用?(独立完成2分钟,小组探讨2分钟,展示结果3分钟)3.知识应用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钟)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此诗作于被贬滁州期间。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课程背景《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代表作,是一篇较长的绝句诗。
此诗是柳永的自嘲和抒发爱情不遂之情的产物。
学习此诗,不仅能加深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还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特点;2.理解《雨霖铃》诗歌的真正含义和转折点;3.感悟《雨霖铃》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古人情感世界。
三、教学内容1.柳永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特点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背景,如他的身世、性格和生活经历等。
同时,配以柳永诗歌的赏析,让学生了解柳永的诗歌创作特点和流派,如他的小调词和绝句诗等。
2.《雨霖铃》诗歌的真正含义和转折点学习《雨霖铃》时,教师可以逐句逐句地解读诗歌的含义。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柳永用“雨霖”来形容铃声?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柳永的抒发的情感有哪些?重点解读转折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到“乱乱翻翻,总总这这,道道涟涟”这一段,柳永用“乱乱翻翻”和“总总这这”来交替并列,和之前冷清凄惨的语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讲解这一转折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转折,体会到人生的波澜,从而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3.感悟《雨霖铃》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古人情感世界学生在了解了柳永的生平背景和《雨霖铃》的诗歌含义后,可以通过诗歌朗诵、情感表演和心得分享等方式感悟诗歌的内涵和柳永抒发的情感。
通过此过程,不仅能感悟到古人的情感世界,还能加深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增强自我认知和生命意义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2.情感表演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运用情感表演法,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情感原料,表达出对《雨霖铃》诗歌的感悟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素养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一、学习目标:理解词蕴涵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二、预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2.了解《雨霖铃》填词背景。
3.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学习难点:1.理解柳永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2.柳永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四、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五、学习内容:1.作者介绍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背景介绍《雨霖铃》: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的基本常识:(1)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2)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倚声”“填词”等。
《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教学设计2篇
《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教学设计2篇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e lesson plan of "rain Lin Ling" before class《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教学设计2、篇章2:《雨霖铃》教学设计篇章1:《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教学设计预习目标:通过阅读把握诗词中的基础知识,初步体会诗词情感。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 雕阑玉砌(qì)骤雨(jù)暮霭(ǎi)樯橹(qiáng)b. 乍暖还寒(hái)槛菊(jiàn)凝噎(yī)都门(dū)c. 良辰美景(chén)舞榭(xiè)彩笺(jiān)不谙(ān)d. 寒蝉凄切(qī)将息(jiàng)豆蔻(kòu)苍陌(mò)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a. 婉约沦陷愤激凄切帐蓬b. 颓废良晨樯橹迢迢韵脚c. 暮蔼鹊桥苍陌仓皇豆蔻d. 飘零烽火不虞芍药贬谪3.诗句填空:a 《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b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_________________”4.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雨霖铃》教案 (语文版高一上册)共3篇
《雨霖铃》教案 (语文版高一上册)共3篇《雨霖铃》教案 (语文版高一上册)1《雨霖铃》教案(语文版高一上册)引言《雨霖铃》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所作的一首七绝,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它通过描绘秋夜时雨声落在芭蕉叶上发出的“铃铃”声,抒发了诗人对思乡之情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雨霖铃》这首诗歌。
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和他的代表作品;2.了解七绝的特点和韵律;3.理解和分析《雨霖铃》的意境和表现手法;4.通过诗歌学习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柳宗元和他的代表作品讲解柳宗元的生平、文学性格和代表作品。
2.了解七绝的特点和韵律讲解七绝的诗歌形式、节奏和韵脚等基本要素,领会七绝诗歌表现方式和特点。
3.理解和分析《雨霖铃》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声韵、形象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其他诗人对雨的描写,探索诗歌的情感、语言和艺术特点。
4.通过诗歌学习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诗歌中学习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丰富的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和分析《雨霖铃》的意境和表现手法2.通过诗歌学习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分析《雨霖铃》的意境和表现手法2.准确把握柳宗元的文学性格和艺术特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解读,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分组讨论法分小组,各自讨论《雨霖铃》的情感表现、表现手法及诗歌结构,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创设情境法结合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流程(一)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听赏音乐并设问:你们听的这首音乐让你们想到了什么?这首音乐给你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和感受?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伟大的诗歌《雨霖铃》,它和这首美妙的音乐一样,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秋夜里的清凉和幽静。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雨霖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通过鉴赏意象,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中凄清意境、离别愁绪,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吟诵成韵,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赏析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古代诗词中表达离别之情的作品很多,不过同样是离别,情调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别,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凄苦之别,还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宽慰之别,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样的离别之情。
二、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因排行老七,又称柳七,出身于官宦家庭,一生仕途坎坷,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一生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入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门填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写作背景: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词曲。
〔预习部分介绍〕四、诵读指导1.课前聆听录音,注意读音、停顿。
2.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3. 教师指导4.再请学生试读五、整体感知初读本词,大家认为本词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缠绵哀怨伤感低沉六、鉴赏本词〔一〕抓取意象来品读作者心中的感情,我们来走进词的上片。
柳永词课前预习学案第一课时《望海潮》第二课时《雨霖铃》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柳永词课前预习学案第一课时《望海潮》第二课时《雨霖铃》导学案 (高柳永词课前预习学案第一课时《望海潮》第二课时《雨霖铃》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课前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2、了解作者柳永。
3、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4、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重点】1、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2、学习解读词的意境、情感的简单方法,会解读词的意境,情感。
【学习方法】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味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基础积累】(一)注音参差()堤沙()珠玑()罗绮()叠巘()箫鼓()千骑()凝噎()暮霭()(二)名句默写(1),,骤雨初歇。
(2)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3)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4)重湖叠巘清嘉,有,。
(5),,吟赏烟霞。
(三)文学常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盛行于,并在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等。
(词的段落叫: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4、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课内探究学案第一课时《望海潮》一、整体感知《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完美版
《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预习目标:通过阅读把握诗词中的基础知识,初步体会诗词情感。
一、基础知识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雕阑玉砌(q 1)骤雨(j u)暮霭(a i)樯橹(qi S ng)B.乍暖还寒((hS)槛菊(ji cn)凝噎(y i)都门(d u)C.良辰美景(ch en)舞榭(xi e)彩笺(ji cn)不谙(c n)D.寒蝉凄切(q i)将息 ( ji c ng) 豆蔻(kdu)苍陌(m o)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A.婉约沦陷愤激凄切帐蓬B.颓废良晨樯橹迢迢韵脚C.暮蔼鹊桥苍陌仓皇豆蔻D.飘零烽火不虞芍药贬谪3. 诗句填空:A 《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B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C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5. 根据提示填空:A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______________ 亭送别。
B “ ___________ ”是指木兰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对船的美称。
答案1. C2. D3. A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B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4. C。
5. A在长亭送别。
B “兰舟”。
课内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 )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教师设疑,学生探究。
1 (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 .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2学生逐句讨论,分析的重点是每句的意象、意境、遣词造句、写作手法(自由表达)提示:上片:意象细节手法炼字(思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下片: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的艺术效果。
《雨霖铃》预习案
《雨霖铃》预习案学习目标:1、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知识链接一、词的有关知识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词的分类:按长短:小令 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 90字以上按风格: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虚实结合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艺术特色。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
2、想象和回忆。
3、设想之境。
“实”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通常情况下一般这样区分虚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虚实往往是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有的虚实还因角度不同而相互转化。
三、作家作品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雨霖铃》教案三维目标确立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简单了解柳永的生平以及词风。
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3、学习鉴赏名句,把握词中意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情感,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2、通过赏析词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诗歌鉴赏的简单方法。
3、通过课外迁移,对比比较情感,体会“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4、课堂注重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通过诵读和讨论的方法完成教学步骤,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2、培养高尚的情操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点。
3、通过对比比较情感,意识到自身在写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具:PPT课件教法:诵读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们常说相逢是首歌,一首快乐精彩的歌,里边会有你我的善良,你我的忠厚,你我的真诚,你我的执著。
当我们拾掇着青春的一朵朵微笑,敲开古典诗词的大门,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又一个的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燕太子丹与刺客荆轲的故事里,有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别”;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故事里,有着“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慰别”;王维和元二的故事里,有着“劝君更进一杯酒”的“酒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别中有情,别中有景,别中有声,别中有泪,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今天,我们要再次品味这滋味,共同合作去演绎一首经典“离歌”——柳永《雨霖铃》。
二、读(整体感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让我们用丰富的情感去品读这样一首哀伤的“离歌”,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朗读的方式来感受一下这曲子脉动的情弦。
1、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明确:1)学生小声诵读。
2)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雨霖铃》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共3篇
《雨霖铃》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共3篇《雨霖铃》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1《雨霖铃》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教材分析:本篇课文选自唐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的一则记载,是一首描写雨夜中各种情景的散文诗。
课文深刻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行为细节,展示出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崇拜,以及对家庭、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的关注和描写。
同时,本文也描绘了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和无力感,表达了民间苦难和天灾人祸的深远影响。
知识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历史背景与作品特点,学习唐代散文诗的写作技巧和特点2. 掌握生词、短语和相关语法知识,提高词汇运用和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对自然、人际关系及人性美好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富有想象力的阅读能力能力目标:1. 能够阅读理解课文及相关文献,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2. 能够理解和分析语言文学的表现形式及其内涵,提高成文和口头表达的能力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和创新,提高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情感目标:1.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2. 增强学生对生命、自然和人类情感的关注和指导,提高人文精神和价值观3. 培养学生美好习惯和良好的人格品质,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自信心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讲解标题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展示相关图片,呈现雨夜的自然和人文景观3. 结合学生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和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Step 2:阅读课文1. 默读和朗读,理解课文大意和文学技巧2. 听读和分析课文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提高语言文学素养3. 分组讨论,梳理文意、语言和情感,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Step 3:学习重点知识1. 掌握生词、短语和语法结构,提高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2. 学习唐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作品特点,理解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系3. 学习唐代散文诗的写作技巧和特点,提高写作能力和想象力Step 4:情感体验和价值引导1. 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2. 引导学生感悟自然、友情、亲情、爱情等人际关系,提高人文精神和价值观3. 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创新,提高创造力和心理素质Step 5:巩固评价1. 课堂小测,测试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2. 综合评价,提高学习综合素质和学生自信心3. 反馈和总结,检验学习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策略:1.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布置任务和活动。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文学成就及写作背景和词作风格。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3.在赏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重点与难点】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的表达技巧。
【学习方法】1.美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
【学习过程】一、《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通过自读把握诗词中的基础知识,初步体会诗词情感。
2.小组长检查组内成员预习情况,课代表督促小组长的落实情况。
3.所有作业必须在上课的前一天晚自习前完成。
预习过程: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 雕阑玉砌(qì)骤雨(jù)暮霭(ǎi)樯橹(qiáng)B. 乍暖还寒(hái)槛菊(jiàn)凝噎(yī)都门(dū)C. 良辰美景(chén)舞榭(xiè)彩笺(jiān)不谙(ān)D. 寒蝉凄切(qī)将息(jiàng)豆蔻(kòu)苍陌(mò)2.诗句填空:A 《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B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_________________”3.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C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4.根据提示填空:A 古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别。
B “___________”是指木兰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对船的美称。
二、作者作品柳永(?-约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
《雨霖铃》预习案1
《雨霖铃》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柳永生平及本词写作背景。
2、熟读成诵,初步把握词作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1、作者柳永(约980--1053),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北宋著名词人。
青年时风流不羁,出入青楼妓馆,曾数赴科举均不就,遂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时人向仁宗荐其才,仁宗怒曰:“且去浅斟低唱,何用浮名!”遂不用。
乃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开始漫游生活,更加风流放荡不羁。
后改名永,方中进士。
曾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不久因作《醉蓬莱》词忤旨,自此不复用。
死时贫不能葬,群妓合金葬之。
每遇清明,人多携酒肴饮于柳永墓侧,谓之“吊柳会”或“吊柳七”。
宋代词人中,柳永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
宋初词人多作小令,柳永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行很广,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人誉柳永“如诗家之有白居易”,有《乐章集》传世。
2、写作背景作者才情卓著,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分。
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自此之后,“雨霖铃”三个字便成了传递离愁、思念等伤感情绪的象征。
3、词牌名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
二、诵读提示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今宵酒醒何处?——“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预习自测】一、注音都.门()帐.饮()凝噎.()暮霭.()更.那.堪()()二、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试概括。
高一语文《雨霖铃》预习案 新人教版
高一语文《雨霖铃》预习案新人教版《雨霖铃》执笔人:倪倩[预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2、了解作者柳永3、能够明确本词句读,并熟读背诵[预习检测]1、词的起源:兴起于,盛行于,并在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等。
(词的段落叫: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4、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是婉约词派代表作家。
5、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D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6、写出《雨霖铃》中你喜欢的句子,说明理由。
并熟读背诵全词。
班级:姓名:《雨霖铃》一、自主学习(1)词中所写的时间是,地点是,人物是,人物当时的动作是,神态是,心理活动为(2)本词中能揭示主题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无题》诗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与本词中哪句诗相似?(4)诗词篇幅虽短,但在时间和思绪上环环相扣,步步照应。
比如“此去”对应上片“念去去”,“酒醒”对应,“经年”对应;“千里烟波”暗合“千种风情”,“无语凝噎”暗合。
词中也多次使用对照的手法,如“寒蝉凄切”与“无语凝噎”对照,“骤雨初歇”与对照。
二、师生合作探究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词具体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预习高一语文《雨霖铃》预习案新人教版《雨霖铃》执笔人:倪倩[预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2、了解作者柳永3、能够明确本词句读,并熟读背诵[预习检测]1、词的起源:兴起于,盛行于,并在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等。
(词的段落叫: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4、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是婉约词派代表作家。
5、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D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6、写出《雨霖铃》中你喜欢的句子,说明理由。
并熟读背诵全词。
[我思我疑]课堂学案班级:姓名:《雨霖铃》一、自主学习(1)词中所写的时间是,地点是,人物是,人物当时的动作是,神态是,心理活动为(2)本词中能揭示主题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无题》诗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与本词中哪句诗相似?(4)诗词篇幅虽短,但在时间和思绪上环环相扣,步步照应。
比如“此去”对应上片“念去去”,“酒醒”对应,“经年”对应;“千里烟波”暗合“千种风情”,“无语凝噎”暗合。
词中也多次使用对照的手法,如“寒蝉凄切”与“无语凝噎”对照,“骤雨初歇”与对照。
二、师生合作探究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词具体分析。
当堂训练班级:姓名:《雨霖铃》阅读诗词,完成后面的习题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此词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
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
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课后巩固班级:姓名:《雨霖铃》1、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
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
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
2、下列诗句都是写景的,其中实写的是:()①渐黄昏清角吹寒②杨柳岸晓风残月③一片神鸦社鼓④墙橹灰飞烟灭⑤枫叶荻花秋瑟瑟⑥茅飞度江洒江郊⑦青冥浩荡不见底⑧秋天漠漠向昏黑⑨暮霭沉沉楚天阔⑩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A.②④⑧⑩B.①②③⑤C.⑤⑥⑧⑩D.③⑥⑦⑨3、下面各句中黑体的词指代的人正确的一组是:()①谢公宿处今尚在②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④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⑤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A.①谢灵运②杜甫③刘义隆④虞舜⑤白居易⑥贺知章B.①谢棻②杜牧③辛弃疾④楚怀王⑤王昌龄⑥王之涣C.①谢灵运②杜牧③霍去病④虞舜⑤贺知章⑥李龟年D.①谢灵运②杜牧③刘义隆④虞舜⑤贺知章⑥李白4、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理解正确的是:()A.这是词人送行情人的心理的描写。
她想到词人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浩渺的江面,更不舍让词人离去。
B.这是两人的心理活动。
两人想到词人离去,将孤独地漂流在遥远浩渺江面,更不舍分离。
C.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
词人想象离别后的广阔天地,强自解脱离别之苦。
D.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
词人想象到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江面,更不舍离开情人。
《雨霖铃》教案主备人:倪倩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创作风格;2、诵读,理解大意,背诵;3、艺术鉴赏:融情入景;虚实相生;巧妙过渡;4、体悟意境,理解词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忆有关离别的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乌夜啼》)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别”的呢?二、柳永及其创作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至景祐元年(1034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
卒于襄阳。
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其创作风格,可从历代评论中略见一斑: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尽致,尤工于羁旅行役。
”宋翔凤《乐府余论》:“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
刘熙载《艺概》:“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惟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故觉风期未上耳。
”周济《宋四家词选》:“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摄,有千钧之力。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多媒体)2、自读,理解大意:翻译:傍晚,大雨刚停,寒蝉凄切地对着长亭鸣叫。
京城门外设帐饯行时没有好的心绪,在这难舍难分的地方,在这难舍难分的时刻,划船的人摧着行船了。
拉着手,泪眼相望,竟然哽噎说不出话来。
想到我这一去千里之遥,水上雾霭朦胧,傍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的辽远。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怕悲伤地离别,更难忍受的是今天这冷落凄清的秋天时节。
今晚酒醒我将在哪里?也许是在泊船的杨柳岸边,晨风徐徐,天空中悬挂着一轮残破的月。
经年累月,就算是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
即使有千种愁情,又能跟谁说呢!3、朗读指导:A、基调格外低沉。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B、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
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
有些乐句中有“豆”,如“留恋处”“念去去”“杨柳岸”“便纵有”等之后皆有“豆”,“豆”相当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读时声断而气不断。
4、背诵四、精读体悟1、词的上、下片的内容有侧重吗?——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2、本词的特色之一是“虚实相生”,谈谈你对此特色的理解。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
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
读完下片再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这些话的内涵了──原来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竟如此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3、本词的特色之二是“过渡巧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粘”。
这首词上片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真是既不“全脱”又不“明粘”。
下片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词家称这类句子为“换头”,意思是跟上片的起拍句字数不一样),也承接得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些自慰的意思;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4、本词最大的特色是“融情入景”,试作详细分析:A、上片意象体悟:○1、寒蝉: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
首先,一个寒字点明送别时间,说明不是热夏而是清秋;第二,其实寒的不是蝉,而是离人凄寒的心境。
“寒蝉”的意象,一开篇就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息,突出了“伤离别”的主题。
○2、长亭: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
○3、兰舟:写“兰舟”的目的是要突出“催”字,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这一对恋人不忍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情景,把离别的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4、泪眼: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送别诗”中的重要意象。
深爱的情人即将分离,两两相对,泪眼相看,无语凝噎。
此时无声胜有声,柔情浓意,离愁别绪,全都化在这晶莹的泪珠儿之中。
○5、烟波、暮霭、楚天:“烟雾”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象征着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衬托出行人黯然神伤的不尽愁绪。
——总之,词人把自己的离愁别绪完全融入了这些意象之中,换言之,是用形象说话,用这些凄凉的意象把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B、下片意象体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为什么特别动人呢?第一,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柳,是寄别之物,古人早有折柳赠别之俗,寓意有二:一是纤柔细软的柳丝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