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内容摘要:

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既与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关联,也与中国内部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还与世界及中国自身的军事发展形势紧密相连。我国是陆海大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亚州东部、太平洋西岸的濒海大国,邻国众多,地缘复杂,我国陆地上与14个国家相接壤。在海上我国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其中朝鲜和越南既是海上邻国,又是陆地邻国。这样一个周围有如此众多邻国,且拥有如此多人口的国家,周边安全环境复杂,近年来,又由于种种不同元素的变化,将对我国安全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南海问题、钓鱼岛、雁型安全模式、非传统因素

正文部分:

当前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不可逆转,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但全球化挑战更加突出,国际安全形势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日益明显。就世界范围来看,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交织越来越深化,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导致世界多数国家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都进一步上升。中国在近年来,周边安全环境矛盾愈发突出,尤其是海上问题,领海争端日益尖锐,中美竞争加剧,美国仍将通过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规制中国的崛起。

一、海上安全环境恶化

海上安全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中国的海洋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是否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海上压力将常态化。

(1)南海问题持续升温

南海,亦称南中国海,对于南海,中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在南海发现石油、天然气资源之后就掀起瓜分狂潮,20世纪80年代,各国抢占岛礁愈发激烈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的重中之重,目前南沙被分割的基本形势是,越南基本控制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宾基本控制了南沙东北部海域,马来西亚基本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印度尼西亚虽然没有直接占据岛礁,但其单方面宣布的专属经济区涵盖了中国传统海疆线5万平方公里,文莱也对中国的南通礁提出领土要求,企图划走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对菲律宾,越南等国的挑衅行为,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原则态度明确,在严正抗议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非法

行径的同时,一边通过外交途径进行交涉谈判,一边运用军事与行政执法手段维护或宣誓主权。而由于台湾问题和地理条件的牵制,中国的解决方式收效甚微。

有数据表明,现在“九段线”内的中国领海海域,约有10多个国家的100多家公司从事油气的开采,每年开采的天然气和油气约有3000多万吨。文莱的石油产量的90%和几乎全部的天然气产自南海海上油田,其石油天然气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近40%,石油天然气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90%左右。与周边国家在南沙疯狂开采油气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在南沙还没有竖起一座井架,没有打出一桶油。这种讽刺性而又令人忧虑的对比,使得南海领海主权阴影重重。

2010年4月,爆发“核心利益说”舆论争端,一些国家利用所谓“南海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核心利益说)指责中国“日趋明显的扩张性军事行动和强硬外交政策”。国际社会对“核心利益说”的强烈反应,表现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中国崛起的严重忧虑。国外把“核心利益说”解读为崛起后的中国在划分东亚的势力范围,中国今后的外交政策会日益咄咄逼人。南海问题的核心因素是对海洋资源争夺。但这一因素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美国适时利用南海事务,多次坚称自身在南海的航行自由权,与中国就此数次展开激烈的交锋,并支持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南海周边国家频频参与军事演练,呈现区域性军备竞赛态势,暗中以中国为假想敌。中美围绕南中国海的角逐,意义早就超出了问题本身,它标志着中美将在打破和维持现行亚太安全秩序上进行长期博弈。

长期以来,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这并不代表放弃主权要求。中国在主权归属问题上决不妥协。

(2)钓鱼岛争端

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的争端,一直以来就是中日之间的领海领土主权之争,历史发展,钓鱼岛一直是一个是非之地,从1895年4月17日,战败的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1900年,日本政府把袭用了几百年的钓鱼岛等岛屿的名称改为“尖阁群岛”。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岛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各种国际文件均明确指出,台湾及其周围岛屿归中国所有。日本政府将附属于台湾岛的钓鱼岛等岛屿以归冲绳县管辖为借口交由美军占领。中日建交以来,周恩来和邓小平都将钓鱼岛问题留待将来解决,1979到1996年,日本多次在钓鱼岛上修建直升飞机场,灯塔等,引发“保钓风潮”。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2011年中国海军运-8侦察机和运-8预警机从东海上空南下,越过日中“中间线”并靠近钓鱼岛,之后改变飞行方向朝西飞去。日本航空自卫队西南航空混编团为防止它们侵犯领空,紧急出

动F-15战斗机。2012年3月16日由中国海监50、66船组成的中国海监定期维权巡航编队,抵达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附近海域进行巡航,日本海上保安厅PL62 号、PLH06号和PL61号三艘巡视船先后抵达钓鱼岛附近海域。且一直分别在我海监50船和66船一侧进行尾随和干扰阻拦。

2010年后中国对钓鱼岛的反应速度与力度,让日本外交界感到中国的反应“超出了迄今为止的底线”,与以往发生冲突时中国尽量防止事态发展成全面冲突不同,此次日本人认为中国的反应似乎已顶掉了“安全阀”。“撞船事件”发生后中国的对日措施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一些国外媒体和学者、官员将中国的反应“升级化”看待,甚至给中国的反应与举措戴上“中国威胁论”的帽子。“撞船事件”后,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增大了。对于钓鱼岛问题,中日在认知上是有偏差的。在认清这个事实的前提下,中国要避免为美国拉拢东南亚国家联合牵制中国创造“可乘之机”,从而使中国在领土维护时处于更不利的局面。

中国的海洋战略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中国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适应中国的客观需要,国防现代化尤其是海军现代化是中国国家现代化的一部分。海洋战略的转变是适应国家需要的客观之举,与“走出去”战略相适应。

因此,面对中国海军的快速发展,国际舆论十分关注,周边国家尤为突。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外交的新举措,以及中国突破美国海军的传统势力范围之后对旧地区秩序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周边国家对中国海军远洋能力的疑虑。

二、美国高调重返亚太,“雁型安全模式”升级

从2009年开始,美国提出重回东亚战略。具体表现是当年在新加坡开的ARF 会议,希拉里在上面表示“美国回来了”。 2010年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重振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的目标和“国内建设、海外塑造”的战略途径之后,美国在全球战略部署调整中明显地加强了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投入,实际上,在奥巴马执政后不久,他就提出了回归亚太的战略方向,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政治上全面参与东亚现有的国际合作机制,包括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通过参加来主导议题。经济上提出了TPP,就是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议,目的是绕过中国,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泛太平洋经济合作圈。军事上是提升老盟友关系,建立新伙伴关系。全面提升与日韩和澳大利亚的盟友关系,包括在澳大利亚驻军。寻找新的伙伴关系包括与越南、印度、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建立某种准军事关系。美国非常重视东盟的作用。希拉里于10月28日在出访亚太地区之前在夏威夷发表的政策讲话中,提到美国把东盟视为东亚地区正在形成的地区性结构的支点,是“诸多政治、经济和战略问题上不可或缺的机构”。美国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