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为了爱_我甘愿忍受苦难_读沈从文短篇小说_生_
边城课文原文
边城课文原文《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诗意的世界。
边城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边城课文原文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
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
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鹊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胡思乱想:“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
且想像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我家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了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
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喃喃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那老船夫不明白她的意思,还以为是翠翠要为他代劳了,就说:“翠翠,等一等,我就回来!”“你不拉回来了吗?”“我就回来!”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初中散文阅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阅读
【初中散文阅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阅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一、感悟主旨《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节选自《从文自传》,是一篇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文学性传记。
它节选的部分是书中的第三章、第五章、第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一、感悟主旨《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节选自《从文自传》,是一篇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文学性传记。
它节选的部分是书中的第三章、第五章、第十五章和第十八章。
分别记叙了沈从文幼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打架、追求新鲜事物,考进新式小学后依然热衷于玩耍、探险、猎奇,甚至随便就请假去看戏、钓鱼、打猎、游泳……少时在辰州军营书记处的行伍生涯,以及后来调进部队报馆做校对时受进步印刷工人五四新思想的影响,思想发生巨大转折,并萌生了要到更远处的生疏世界去闯一把的想法,并带着这一想法,辞别了军营,在二十岁的纪上怀着一个执著而懵懂的梦想离开了湘西,踏上了奔向北京这个现代大都市的征程,开始了作者一生中最伟大的转折。
传记叙述与描写并重,以质朴文字向我们展现了沈从文早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不啻是一篇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
二、把握结构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三、重点难点1.填空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湖南凤凰人,苗族,原名__________,1924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
2.逃学的生活,给沈从文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甚至对他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所以,他用“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作为本文的题目。
其中,“小书”指什么?“大书”指什么?两个“读”字意义是否一致?3.品味127页第二段:“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本段记叙了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了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以及他对大自然的声、光、颜色、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兴趣。
《活着》读书笔记三千字(优秀9篇)
《活着》读书笔记三千字(优秀9篇)《活着》读书笔记三千字篇1《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
小说以简洁、沉重的笔触,展现了人生的苦难与美好,让人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脆弱。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让读者进入福贵的内心世界。
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村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富家翁到穷困潦倒的农民,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痛苦。
小说中,福贵的生命历程充满了悲剧和苦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坚韧的精神,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在小说中,余华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福贵的内心世界。
例如,福贵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他总是默默地承受着,没有抱怨,没有逃避,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现实。
他的这种坚韧精神,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除了细节描写,小说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主题。
例如,福贵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他总是选择坚强地活着,就像一棵顽强的树,无论风吹雨打,始终屹立不倒。
这种比喻和象征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脆弱。
在阅读《活着》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和美好。
小说中,福贵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坚韧的精神,这种精神让我为之动容。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生命的珍贵和脆弱,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总之,《活着》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它以简洁、沉重的笔触展现了人生的苦难与美好。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珍贵和脆弱,也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
我相信,《活着》这部小说会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活着》读书笔记三千字篇2《活着》是余华的一部代表作,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
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深入地剖析了人生的苦难与坚韧,让我深感震撼。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福贵的坚韧和勇敢所感动。
他的人生充满了挫折和痛苦,但他始终坚持着,从未放弃。
他的生活充满了困苦和磨难,但他始终乐观面对,用微笑面对生活的艰难。
他的经历让我深深地理解到,生活就是一场不断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旅程,但只有坚韧不拔,才能活下去。
沈从文写给妻子的情书
沈从文写给妻子的情书沈从文(1902-1988),*著名作家,笔名休芸芸、*辰、上官碧、璇若等,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如下是*人才网给大家整理的沈从文给妻子的情书,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我原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
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起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
三三,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
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气吹冻自己全身。
我明白我同你离开越远反而越相近。
但不成,我得同你在一起,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这船已到了柳林岔。
我生平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好看的地方——千方积雪,高山皆作紫*,疏林绵延三四里,林中皆是人家的白屋顶。
我的船便在这种景致中,快快地在水上跑,什么唐人宋人画都赶不上,看一年也不会厌倦。
奇怪的是,本省的画家,从来不知向这么好的景物学习。
学校中教员还是用个小瓶*一朵花,放个橘子,在那里虐待学生“写生”,其实是在那里“写死”!三三,我这时还是想起许多次得罪你的地方,我的眼睛是湿的,模糊了。
我先前对你说过:“你生了我的气时,我便特别知道我如何爱你。
”我眼睛湿湿地想着你一切的过去!我回来时,我不会使你生气面壁了。
我在船上学会了反省,认清楚了自己种种的错处。
只有你,方那么懂我并且原谅我。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我快乐,我想应同你一起快乐;我闷,就想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
我至少还得在船上过七个日子,还不把下行的日子计算在内。
你说,这七个日子我怎么办?我不能写文章就写信。
这只手既然离开了你,也只有这么来折磨它了。
为了只想同你说话,我便钻进被盖中去,闭着眼睛。
你听,船那么“呀呀”地响着,它说:“两个人尽管说笑,不必担心那掌舵人。
他的职务在看水,他忙着。
”船真的“呀呀”地响着。
可是我如今同谁去说?我不高兴!梦里来赶我吧,我的船是黄的。
《边城》读书笔记1000字5篇大学生优秀范文
《边城》读书笔记1000字5篇大学生优秀范文《边城》的作者是沈从文,作者用生动的手法,把故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边城》读书笔记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边城》读书笔记一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
他们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爱、矛盾、孤寂。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
由于她感觉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罚”——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
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依恋之情。
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
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
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
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
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
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读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优质课教案_16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目标】1、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4、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尝试写自传。
5、培养学生提取论据的能力,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教学重点】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教学难点】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教学方法】361教学法教师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对于逃学、打架斗殴的学生,你会怎么评价?你能想象他以后的人生会有怎361教学模式样的轨迹吗?今天,我们就走近一位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看看他是如何从一个逃学、打架斗殴的学生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二、解题 (一)文体知识:1、文学性传记: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传记文学。
2、自传,是( 自述生平和思想演变过程 )的文章。
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顺叙)法和(倒叙)法,《从文自传》就是采用( 顺叙 )法来写成的。
(二)传主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现代作家 历史学家 考古学家 北大教授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1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2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3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4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
三、整体感知(一)感悟主旨《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节选自《从文自传》,是一篇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文学性传记。
人教选修《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人教选修:《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目标]1、学会略读,掌握略读的方法技巧;2、了解本文“文学性传记”的特点,感悟作者取材的用心和文字的质朴。
[教学重点]1、怎样略读;2、提炼传主事迹,丰富自己的作文论据;3、学习写作人物小传。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散文化写作自传的手法,品味作者取材的用心和文字的质朴。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在学习《边城》时,无不被沈从文笔下原始、神奇而又富于生命活力的湘西世界所倾倒。
这位穿着草鞋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教授和大作家的“乡下人”,凭着自强不息的生活信念和毅力,从边远底层的农村,一步步走进一个新的世界。
他早年的生活阅历与经验始终滋养着他的灵魂,转化为后来观察与批判都市文明弊病的一种角度,成为他生生不息创作源泉。
为节课,我们就从他的自传中来了解他艰难曲折的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同时,同学们还可将这篇传记看做是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
它告诉我们:困苦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寻生活的意义。
二、快速略读,理清传主人生轨迹。
略读提示:这是一篇散文化手法写成的传记,选材十分广泛。
同学们初读可能不明中心,但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所以,只需抓住这篇文章的“神”快速阅读就行了。
那么,这篇文章的神是什么呢?就是文章标题中“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阅读时,可围绕下面的问题和任务进行:1、从文中可看出作者的生活非常宽广,但这样的生活中却始终伴随着哪些艰辛呢?2、作者是怎样面对这些艰辛的,能否找出一些关键语句进行品味?3、读完后归纳概括每一小标题部分的中心内容,注意突出他“艰难曲折”的经历。
(一)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二)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新式学校依然不能尝到知识,就到各种场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有狩猎的艰难、打架的流血、游泳的危险伴随着自己。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新部编本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沈从文,体会他笔下的湘西世界——自由、自然的原始乡村生活,淳朴、剽悍的民风。
2、学习写作自传。
【教学重、难点】1、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2、探讨人应当怎样生活。
3、体会沈从文自然、朴实、优美的文风。
【预习案】【知识链接】1、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2、主要作品: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里斯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沈从文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沈从文羡慕沈从文我读沈从文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二十岁前就读过了那些他自称为“乡土抒情诗”的小说,四十岁后躺在凤凰古城的客栈里才开始读他散文中那些“生命的记录”,近几日又在无意间读到了他当年写下的情书。
回头看去,也许正是这样配合着年龄增长的渐进,于不经意间成就了我走近沈从文的最佳方式。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沈从文笔下的那座“化外之地”的《边城》于我只是一段亦真亦幻亦尘亦烟亦仙亦俗的故事,直到今岁的一个夏夜我在两岸斑斓的灯火中颇有几分小心翼翼地走过沱江上用红砂块石修砌的跳岩时,才真正领略了交织其中的“浪漫与严肃,美丽与残忍,爱与怨”,也才猛然领悟到这样愁绪飘渺的人间情爱悲剧,只能在这些人性皆善、性自天然的人群中搬演。
踏着石板路上的氤氲走进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其时我已经在沈从文所生长的地方沉沉地睡过一夜了。
这四合院是沈从文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于同治五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
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
孩子时的沈从文就是在这座四合院里以自己坚守一生的率真彻底地伤了父亲的心。
沈从文读私塾的第二年便学会了逃学,为的是“逃避那些书本枯燥文句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
七岁那一年的生活,形成了沈从文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当我又一次站在晨雾弥漫的沱江边,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是对沈从文率性一生的由衷羡慕。
沈从文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我没有再去沱江边听涛山下的沈从文墓拜谒,我更愿意在上下穿枋承挑悬出的吊脚楼边遥想沈从文的自由生活,更愿意仰望古城楼上不朽的沈从文。
这个始终以“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将率性而为贯彻自己的生命始终,是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Word版含答案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50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
苗族,湖南凤凰县人。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他的作品《边城》《湘行散记》《从文自传》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并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选入大学课本,他本人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81年沈从文出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1.求学于自然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沈从文15岁当兵,5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
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2.城里的乡下人沈从文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
沈从文有一部分小说是写都市生活的,这类小说讽刺性强;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
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
高中语文-沈从文——高考作文素材 (1)
爱 过一 个正 当最 好 年 华的 人 。
次我
Hale Waihona Puke 的行云 ,喝 过 许 多 种 类的
过 许 多 地 方 的 桥,看
酒 ,却 只
过 许多
• 她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 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 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 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 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 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 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 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 横渡过小溪。
• 如此具有灵性和才华的沈从文,毫无疑问成了中 国苦文的学读的 书一 人大 争损气失!。但那种,寂寞的振作,真为受
乐观豁达,淡泊安然
•
文革受迫害期间仍有平和豁达的胸襟。
• 著名画家黄永玉是他的侄儿,他有一次接到表叔的家书, 上面写道:“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了……”
• 谁能想到呢?这封看起来浪漫平和的信写在十年文革中! 那时从文先生已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那个地方虽然 名叫双溪有万顷荷花,老人家身心的凄苦却是可想而知。
• 有一天开斗争会的时候,有人把一张标语用浆糊刷在他的背 上,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
标语一看,他说:“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 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宽容平和
不折不从 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 赤子其人
这是沈从文的墓志铭,由张充和撰写。这句墓志 铭深刻地表现了从文先生的一生,“不折服,不 屈从,既仁慈,又谦让,他的文章像天上的星斗, 而他为人则有赤子之心。”他的文章清新淡雅, 就像他的人从来都那样温文宽和。但这宽容是有 底线和原则的,钱锺书先生评价说:你别看从文 这个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 他试试!
于无尽的精神迷失中寻找“心灵的家园”——再论台湾当代文学中的“老兵形象”
于无尽的精神迷失中寻找“心灵的家园”——再论台湾当代文学中的“老兵形象”谢昕好【摘要】The "Taiwan veteran" was exiled from the mainland to Taiwan, which lasted over half a century. This exile course is not just a simple change of the space location. This verse of "Young, I left home and not till old do I come back" recalled in mind. Although has no transportation, personnel barrier, but the soul nowhere sustenance allows veterans to become a spirit permanently in the wandering state special pop- ulations. Veterans from the mainland to Taiwan stray structure composed a course for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wandering history. Taiwanese contemporary writers opened the veterans" "find the spiritual home" of a diflacuk journey by writing the inverse of time travel.%“台湾老兵”.从大陆到台湾的流亡历时半个多世纪,这一流亡历程已不仅仅是空间地理位置的单纯变化,“少小离家老大回”,此时的“回家’’虽已没有交通、人事的阻隔,但是心灵的无处寄托却让老兵们成为精神永久地处于漂泊状态的特殊人群。
人物传记阅读:《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人物传记阅读:《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东方小四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
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他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
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胡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
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
许多真挚的朋友盼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他也感觉到,有些人其实是在等着看笑话。
在痛苦无法排遣的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
我终于有点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
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
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
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
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为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
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
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
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
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
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文物功底。
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十分尽心尽责。
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以口若悬河。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
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
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
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
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结 语
师陀的短篇创作极为丰赡,而《果园城记》代表 了师陀最为深厚的积淀—— —对故土的追忆,对生死 的关照。《果园城记》里的十几篇小说,构建了一个由 生命形态和死亡观念形成的小城,一个似乎哲学却 平淡的生死祭坛。小城人在塔的关照注视下,经历生 生死死,似乎也有欢笑,更多的却是荒凉。而有关生 死的叙述,则在平淡洗练中彰显了一个对普通人的 生死尤为关注的作家的灵魂,这是一个同样被生死 折磨的不入流的灵魂,一个在文风上不断求进求新 的灵魂。师陀的坎坷一生和作家历程,或从另一方面
名作 欣赏
现代文学
筅
“为了爱,我甘愿忍受苦难”
—— —读沈从文短篇小说《生》
□苏 翔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 310018)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 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 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 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
—— —沈从文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沈从文的这段颇为 内省的自述让人回味无穷。沈从文小说的字里行间 中总是挥之不去一种根深蒂固的痕迹,“选山地作基 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以展示乡下边区的风土 人情,这是他独有的行文风格。即便是从湘西转至北 京,对于沈从文来说,也无法改变他所追求精神家园 中的淳朴原型。短篇小说《生》是沈从文来到北京之 后第十二个夏天时所作,短短三千余字却斑驳呈现 了他在城市经历的坎坷与艰难,可以说《生》是他创 作达到阶段性高峰的标志,也是他创作最高峰 《边 城》黎明前的预奏曲。 沈从文给我的印象向来是浅浅的性子与伶俜的 孤独,例如他在昆明的习作《水云》。“我怎么创造故 事,故事怎么创造我”,在这个稀奇古怪的世界里把 他的疑虑抛向了云朵飘走之处。熟悉沈从文的人都 清楚,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集土家族、苗族和汉族一身 的少数民族。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精神内蕴,它带 有天生的遗传性,并且这种遗传性无意识中影响着 个人的性格与气质。列维·施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 中就这么认为,作为物种的个体是从最初具有共同 特征的人所发展出来的独一无二的综合,属于同一 种族的人们可比作同一株树上初绽、盛开和萎谢各 时期的诸个别花朵。①种族的记忆是一种遗传性的特 殊记忆,沈从文的文学禀性就是来自积淀了多种民 族禀性的集合。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素来有男耕女织 的风俗民情,生活恬淡,从《边城》中翠翠和爷爷的 “茶峒”渡船生活便可知一二。另外由于当时交通不 便,如沈从文从湘西去长沙甚至得十多天,也使得他 们世代过着自然和谐的生活,为人豁达坦荡、朴实沉 稳,看轻势力与权贵,这些民族特性与都市人性情有 着鲜明的区别。 小说中有两段话语描写北京市民的闲客特征:
2010 . 7 095
名作 欣赏
现代文学
一碗饭吃就算有了出路。”③《八骏图》是最明显的,小 说中的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授的细致刻画正是他讽刺的对象。如果 说被西化了的知识分子是沈从文讽刺的对象,也许就 可以说他的“自卑感”实质上也是一种带有民族性的 自卑感。上世纪 30 年代文学领域里不断地被引进和 灌注西方思想,然而民族的弱势与排他性在某种层面 上可以说是自卑感的变体。“也同样有老去民族特有 的憔悴颜色”正是在西化之中的中华民族,自卑的两 层变体被沈从文结合得精妙绝伦。
这里的赵四俨然鲁迅笔下国民劣根性的影子, 为了生计可以出卖自己的行为,用痴傻的表演来作 为生存的伎俩,甚至可以说将原本薄弱的自尊踩在 脚下。沈从文用犀利的讽刺手法将都市人缺乏关爱 与同情的恐怖人性直露露地表达出来。苏雪林曾经 说过文化像水,停蓄过久,便会发生沉淀,这沉淀运 行在我们身体里,使我们血管日益僵硬,骨骼日益石 灰化,脏腑工作日益阻滞。五官百骸的动作日益迟 缓,到后来就百病业生了。⑤这种沉淀本质上映射了 中华民族甚至全世界人类的一种共同的缺点,生存 之道不能只在于眼前的出路,要想让一个人甚至一 个民族强大起来,必须从本质上取消自私。沈从文在
然而鲁迅的创作情形与沈从文是有截然不同的。 鲁迅属于“五四”这一代,可以称为是“开放的心灵”的 一代,是真正从心灵出发自觉自省为中国的文学进行 创造性转变的一代。在“五四”退潮之后实际上这种激 进浪潮正在走入疲软。沈从文在当时与其说是从事文 学革新的尝试,不如说是为生活的现实境遇所驱使。 沈从文来到北京之后生活并不顺利,可以说是为了生 存而不得不去“折腾”文学,“出卖”文字,功利性的色 彩显然占据主导地位。来看《生》中的老头子,不正是 自己的真实摹写么?老头子生活落魄“,拾着地面的莲 蓬,用手捏着,探试其中的虚实”,还得卖着笑脸迎奉 收捐的巡警“,对巡警作一种谄媚的微笑”。这不正暗 示了来自乡下的沈从文面对北京这个陌生都市的“奉 承”吗!小说结尾说老头子之子王九被人致死已有十 年,但是老头子十年来却一直在用相反的斗争方式让 王九在相拼中胜利,这不正是意味着沈从文对中华民 族人性复归的一种期冀吗!
096 2010 . 7
名作 欣赏
现代文学
如此简洁而朴素的对话叙述说书人的死亡,可 谓是四两拨千斤。或者说是此处无声胜有声。死就这 么平常,就在“我”漫不经意地走着的路上,一个曾经 鲜活的生命就没有了,而且死之苍凉到没有家,没有 孩子,连埋葬他的人都不愿意提及死者的所有事情。 作者作为旁观的叙述者,冷峻到不动丝毫声色,这种 看似无技巧的技巧,却是师陀在语言叙述中探险求 索的一种路径吧。而死亡,就在作者零叙述的笔下, 成了黑白图画,而且渐行渐远。
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你用你的眼睛去观察一个看得见的人的适合, 你在寻找什么呢?你是在寻找那个看不见的人。 ……一个内部的人被隐藏在一个外部的人的下面; 后者只是表现前者。”輥 輯 訛文学就是这样一卷需要你用 心灵的光明去发现那个隐形人的故事。也许,在这 个 世 界 上 ,人 性 不 过 是 一 种 假 象 ,这 种 假 象 仿 佛 就 是海市蜃楼触不可及,而我们只能以苦痛的心情去 爱,去爱这个时代,去爱这个社会,去爱这片人类! 然 而 ,世 界 总 有 一 块 纯 净 无 瑕 的 地 方 ,去 承 载 我 们 脆弱的心灵。
展示了作品背后另一层次的“生死场”。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07487)
作者简介:李春红,硕士,吉林大学国际语言学院讲 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①②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7月版,第295页,第298页。
③ 师陀:《集外集》,收入刘增杰编校:《师陀全集》(2),河 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59页。
《从文自传》中这样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 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爱憎和哀乐自有它 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 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⑥他独身来到北 京的前几年,受到过形形色色的屈辱、打击、贬损,因 交不起房租而遭受白眼和奚落那都是常有之事,人 与人之间权益的交易让他感到民族的可怜。
(责任编辑:张晴) E-mail:zqmz0601@
(上接第96页)判性’创作就应运而生。”⑨沈从文的许 多小说,如《边城》《萧萧》《八骏图》《牛》《血》等都反 映了他所追求的自然人性。他在 1936 年 10 月所作 的《沉默》中指出:
人人都说艺术应当有一个道德的要求,这观念 假定容许它存在,创作最低的效果是给自己与他人 以人性交流的满足,由满足而感觉愉快,这效果的获 得,可以说是道德的。
收捐巡警已把那黄纸条画上了个记号,预备交 给老头子,他见着时,赶忙数了手中铜子四大枚,送 给巡警。……巡警走后老头子把那捐条搓成一根捻 子,夹在耳朵边,向傀儡说:“四个大子不多,王九你 说是不是?你不热,不出汗!巡警各处跑,汗流得多 啦!”说到这里他似乎方想起自己头上的大汗,便蹲 下去拉王九衣角揩着,同时意思想引起众人发笑,观 众却无人发笑。
④ 刘西渭:《读〈里门拾记〉》,见《文学杂志》第1卷第2期, 1937年6月1日。
⑤ 师陀:《〈果园城记〉新版后记》,见《师陀研究资料》,北 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99页。
⑥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下),见 《杨义文存》(第二 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0页。
⑦ 师陀:《果园城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北京城什刹海前海南头,煤灰土新垫就一片场 坪,白日照着,有一圈没事可做的闲人,皆为一件小 小热闹粘合在那里。
…… 应出钱时,有钱的也照例不吝惜钱,但不管任何 地方,只要有了一件新鲜事情,这点粘合性就失去 了,大家便会忘了这里一切,各自跑开了。 “粘合”两字最为显眼。如果说鲁迅的“看客”是 一袭暴风骤雨,那么沈从文的“闲客”则该是暴雨之 前天际的阴霾。都市的现代化和欲望化一股脑儿使 人性成为反质朴化的代言,沈从文眼下的都市人无 一不张扬着身心潜质的欲望,闲客们的“粘合性”从 心理学角度反映出人性的自私与自恃。对于自己利 益沾边儿的事物就拼命索取,不断地满足自身的物 质需求与精神慰藉,套用莎士比亚的话说便是,疯狂 地追求,一旦满足又疯狂地憎恶。这种都市人性格的 反复性在沈氏看来已是变态的了。尤其是对于知识 分子这样的描述: 来了一个人,正在打量投水似的神气,把花条子 衬衣下角长长的拖着,作成北京城大学生特有的丑 样子,在脸上,也正同样有一派老去民族特有的憔悴 颜色。 沈从文把“花条子衬衣下角长长的拖着”视为北 京城大学生“特有”的装束,而且是丑陋之极,这里可 以看出沈从文对于都市特有知识分子的轻视和不 屑。然而他这种复杂的心理情结可以说是自卑感的 反向显露。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 就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 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 进的。”②人类的自卑感来自于童年记忆、生活环境以 及成长经历。从山沟沟里钻出来的沈从文 1922 年抱 着崇高的理想来到北京,然而城市一次次对他采取拒 绝的态度(多次试图考入大学但都没有成功,加之生 活贫困只能以写字维持生计),这种自卑感反映在沈 从文创作轨迹上可以发现,他的许多同系列的小说都 含有对知识分子的轻视和讽刺。在《云南看云》中也这 样说“,大学生读书目的,不是站在柜台边作行员,就 是坐在公事房作办事员,脑子都不用,都不想,只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