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敬父母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故事引路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家里很穷,经常因没米吃而只好吃些野菜和粗粮。有一天,家里又断炊了,子路想:父母亲大人年岁都大了,老人家总吃不到米可不行。对,我去借米。于是子路跑到百里之外友人那里借来了米。饭做好了,子路却跑了出去。母亲招呼他:“孩子,你怎么不吃呀?”子路回答说:“我吃过了。”等到父母亲吃完饭,他才偷偷弄点野菜随便吃了充饥。
——《蒙求》
东汉江夏郡的一个小山村有个小孩儿叫黄香,小小年级非常懂事。别家的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他劈柴挑水忙个不停。他九岁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干完活回家,他为了让父亲歇歇,已经做好了饭菜。炎热的夏夜,大人小孩都在外面乘凉嬉戏,唯有黄香在屋内扇竹席,为了让父亲睡觉的时候舒舒服服地睡在扇凉的竹席上,解解乏;寒冷的冬夜,小黄香早早地钻进了被窝,等到父亲睡觉的时候,他却钻了出来,原来天太冷,他在为父亲暖被窝。
——《三字经》
思维引路
“唱回家看看,回家看看……”一曲《唱回家看看》勾起多少人心隅酸楚,不过是看看家人的平常琐事,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呢?
说文解字
孝
【字形】甲骨文金文篆文
【构造】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从老,从子,是个孩子搀扶老人形,表示孝敬老人。篆文大同。隶变后楷书写作孝。
【本义】《说文·老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本义为孝顺父母。
【演变】孝,本义指①孝敬父母:克谐以~|孟懿子问~。子曰:“无违。”引申为②有关居丧的事:崔九作~,风吹即倒。也指③
丧服:带~。
【组字】孝,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子部。凡从孝取义的字皆与孝顺等意有关。以孝作声符的字有:哮、酵。注意:“教”所从之“孝”不是“孝”,而是由“”演化而来。
苟(苟、敬、)
【字形】甲骨文金文篆文
【构造】会意字。甲骨文从羊,从跪人,大约是个羌族俘虏。俘虏古代都用作奴隶,故金文加口又加(手持棍),会督责其认真做事之意。篆文分为繁简二体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本应分别写作、,如今简化写作苟和敬。“”遂与“苟”(gǒu)相混,“苟”(jìng)只作偏旁,不单用。单用的是“苟”(gǒu)字。
【本义】《说文·苟部》:“苟,自急敕也。从羊省,从包省,从口。”析形不确。又《苟部》:“敬,肃也。从、苟。”二者实为一字,本义为认真做事。【演变】苟,读jī,是“敬”的初文,“敬”是“苟”的繁化,应为同一个字。本义指①做事认真:居处恭,执事~,与人忠。引申为②敬重:门人不~子路|相~如宾|~而远之。又引申指③有礼貌地奉上:~酒。
【组字】苟,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是《说文》不受。现今归入艹部。敬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部。凡从苟、敬取义的字皆与自敕、认真等意有关。
以苟做义符的字有:敬。
以敬做声兼义符的字有:儆、警、驚(惊)
以敬做声符的字有:擎、檠
文字释义由此看来,孝是道德操守,而敬则是行为方式了。
理论剖析 孝是道德操守,敬是行为方式
孝的起源—为德之本,与生俱来
在《为政篇》里有这样一则:“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
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
子游问怎样才算孝敬父母,孔子说:“如今说的孝子,有人认为仅
仅养活父母就算孝,可养狗和马也要做到这些,如果不孝敬,那
么就和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那么什么是“孝”呢?
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甲骨卜辞中就
已出现了“孝”字。说明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就已有了孝的
观念。这种观念首先直接来源于血缘亲情。这是人类一种最基本
的自然感情。对于父母的生育培养,作为子女后代,自然要生出
一种还报之心,孝顺之情,即人类学家通常所说的“反哺”现象。
所以《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
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幼年奉侍父母,爱护父
母给予的身体,这便是行孝的第一步;中年移孝作忠,奉文君王,
服务社稷;老来顶天立地,扬名后世。这便是人生孝道的全过程。
即使立身扬名,奉事君王也是为了显耀父母,还报养之恩。这与
生俱来的孝道浸透了人生的全过程。或者说,人的一生行为都是
恪守躬行并实现着至高至善的孝道。因此,孝为一切德行之本,
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故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什么是“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泛爱众”。“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
子·告子》)。韩愈说:“博爱之谓仁”。所谓“仁”是对人充满着
温情的关心和热爱,始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而推而广之于普
天下的任何人,对所有的人能“一视同仁”。孔子正是抓住孝悌这
个纲,来构筑其仁学体系的
老子从自然规律上解释了人对“孝”的精神要求的来源,
为孔子恢复周礼的的政治理想提供了道德依据。
处处与孔子针锋相对的庄子又是怎样谈论“孝”的呢?
把孝摆在崇高的地位的儒学大师是曾参
儒家思想文化以政治伦理道德为核心,但孔、曾、孟、荀各有所侧重。孔子贵仁,曾参重孝,孟子主仁义,荀子隆礼。曾参以孝为一切道德的根本与总和,以孝统帅一切伦理道德。认为孝不只是个人行为和治理家庭的准绳,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纲领,是天经地义、永恒普遍的基本原则。
道思想
如何推
衍,如何
庞大,总
是以受
之父母
遗体为
端倪,以
父母遗
训为准
则:“是
故君子
一举足
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大戴礼记·解诂》)“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同上)难怪曾参临终时还让弟子“启予足,启予手”,掀开被子看
一看他的手和脚都保全得很好,说明自己终身慎行,恪尽了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