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静安虑得
曾国藩语录大全
曾国藩语录大全导读:经典语录曾国藩语录大全1、易摇而难定,易昏而难明者,人心也,惟主敬则定而明。
2、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
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3、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4、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5、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6、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
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
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7、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8、溺爱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己于富贵。
大丈夫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
用心刚,则轻死生如鸿毛。
9、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10、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
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11、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12、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
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
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13、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纳,此皆学问得力处。
14、善自是士人常事,今乃邀身后福报,若市道,吾实耻之。
15、规模先要个极大,意思先要个安闲。
古之人先约而丰人,故群下乐为之用而所得常倍。
徐思而审处,故己不劳而事极精详。
褊急二字,处事之古碍也。
16、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
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17、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18、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19、纵与人有相争,只可就事论事。
断不可揭其祖父之短,扬其闺门之恶,此祸关杀身。
20、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
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21、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
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
百句曾国藩励志名言录
百句曾国藩励志名言录抱最大希望,尽最大努力,做最坏打算,持最好心态。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成事实的。
太阳总是新的,每天都是美好的日子。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百句曾国藩励志名言录,希望大家喜欢!百句曾国藩励志名言录11. 、小仁者,大仁之贼。
2.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3. 、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4. 、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
5. 、凡事豫则立。
6. 、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7. 、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8. 、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9. 、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10. 、有其功,必有其效。
11.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12.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13. 、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14.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15.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16.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17.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18.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19. 、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20. 、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
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
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21.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22. 、勿过多怜悯。
23.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24.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25. 、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
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
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26. 、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
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
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27. 、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28. 、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曾国藩经典语录
◎见人耳语,不可窃听。
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
又恐正值议我短长,闻之未免动意,且使其人惭愧无地自容矣。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
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
◎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
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审势择人。
“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者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
盘庚迁殷,武伐纣,三令五申,犹恐弗从。
盖恒情多隐于远识,小人不便于己私,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
全慎全得,全忽全失。
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
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恒言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
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
◎觅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视之而不见。
他日无事于觅也,乃得之。
非物有趋避,目眩急求也。
天下之事,每得于从容,而失之急遽。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
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
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
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才下手便想到究竟处。
◎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
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
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通。
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
◎既不俗为小人,即不勉为君子。
欲又不能,志不立故也。
◎委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盛德事。
◎天物愚者真,智者伪;愚者完,智者丧。
◎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
曾文正公修身名言
中兴名臣曾国藩格言☆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
不执不阿,是为中道。
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常存冰渊惴惴之心☆勿过多怜悯☆以体察人才为第一☆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心至苦,事至盛也☆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禁大言以务实☆一身精神,具乎两目☆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勿好小利☆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责己厚而责人薄耳☆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常常提其朝气为要☆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不可轻率评讥古人,犹不可轻率评讥今人☆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百种弊病,皆从懒生☆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须先立坚卓之志☆家和则福自生☆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誉望一损,远近滋疑☆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知足天地宽☆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不随众之喜惧为喜惧☆有才干,定要表现之☆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人以气为主☆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为人不可过于聪明☆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特患业之不精耳☆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王政不能有恩而无威☆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悠悠疑忌之来,只堪付之一笑☆内断于心,自为主持☆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不可背后攻人之短☆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思与学不可偏废☆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凡事豫则立☆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养得胸中一种恬静☆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有其功,必有其效☆广其识则天下大☆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小仁者,大仁之贼☆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处事宜决断☆择众论之善者而从之☆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隘路打胜仗,全在头敌☆既有定识,又有定力☆人不可无缺陷◎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读《大学》心得体会5篇
读《大学》心得体会5篇读《大学》心得体会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后人将其精炼为七个字:知止定静安虑得。
纵浪大化中,我们须习得“定”字,秉持本心,方能成就一番伟业。
我认为,习得“定”字须有安贫乐道的态度。
曾经红极一时的兵王“许三多”,或许他先天的机能并不比他人优越,而后天的勤奋则是他无可匹敌的上方宝剑。
一开始的“为了班长留下”让他心有所止,有了自己做人的终止方向,内心安宁而能置身于“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没有动摇他的信念,因为“定”而能“安”,他安于技艺之贫而能不断汲取兵中之髓,有了极其厚重的精神基础,至使其成为人上之人,兵中之王。
故孔子曰:“仁者静”。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无论水遇何阻力,他都能以柔克刚,因为始终记得自己,秉持本心。
岁月的洗礼,让先贤的智慧凝成精髓,“定”是苏轼的“我本无价跟赶在,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豁达,是陶潜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安守,也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清高。
面对权势,他们能“不为五斗米折腰”;面对诱惑,他们也能“心不妄动”;而汪精卫信仰不定,故而投敌叛国,吴三桂情感不定,故而“冲冠一怒为红颜”,他们被永远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曾几何时,当代舞蹈家杨丽萍的孔雀舞可谓一舞倾国,可如今她也心有不“定”,当她喊出“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么还好吗”之类的庸俗之语时,国内外的舞评家称之为“中国舞蹈界一根脊梁的坍塌”。
定力不足,让她未能深思熟虑此事带来的后果,而使她在观众心的形象大减。
是故,我们要向洪应明一样,咬得菜根以守之。
学会“定”,要做到在高潮时享受掌声,在低潮时享受人生。
中国首位女皇武则天,命途多舛,政治道路坎坷。
太宗年间,李世民的夜观星象,而知“武代李王”,大开杀戒,她只得逃亡,高宗年间,因长孙无忌的力阻而出家,换了常人恐怕此时早已自刎谢先王了。
知止定静安虑得怎么解释?
知止定静安虑得怎么解释?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下面我们来分享“七证”。
这七证分别是:知、止、定、静、安、虑、得。
“知”,可以当成动词,有探索的意思;也可以当成名词,有知识的意思;也可以通假古文中的“智”,有智慧的意思。
放在“知止而后有定”这句话中来看,应该是动词。
那么有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我们到底要“知”什么?记得在读南怀瑾先生讲解的庄子时,他提出要具见,当然他是从修道的角度,也就是说要想修道必须首先见“道”,否则不知道自己修什么,那有怎么去修呢?同理,对于《大学》来说,我们见的是什么道?当然见的是“三纲”。
然而这样说也只会落下乘,其实“三纲”已经是大学之道为了让人们去理解而表现出来的外用,并不是大学之道的那个本体,更细致地说应该是见那个让一切事务运行的法则。
好啦,“知”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怎么去“知”呢?在“八目”中我们会有更加详细地说明。
额外想说的是,见道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坚持,孔子说“吾道一贯之”,就那么一个东西早已经告诉你了,可是你要去执行啊,去贯啊,不去执行不去贯,说也是白说。
因此,这句话又衍生出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句话。
“上智”是很有智慧的人,认可这个道理并且会坚定不移地去执行,说信仰坚定也罢,说理想崇高也罢,总之要坚持按照道理去做,听到了,认可了,就要终身奉行。
“下愚”呢?就是思想不太活络的人,一条道跑到黑,认准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
当然如果认准了是正确的道理,自然也就撞不上南墙了,因此也就不会头破血流了,反而会修身修炼有成。
接下来是“止”和“定”。
当我们知道了应该知道的东西,而且也已经知道了之后,下面就是如何对待这个知道的东西了。
打一个比方,比如一条河流流向湖泊,在流的过程中水逐渐向湖泊聚集,这个聚集的过程就是“知”的状态,而聚集的结果就是“止”的状态,也就是说有了一个归宿,停下来,聚集在一起。
用哲学上的话讲就是量变引发质变,这个积累量的过程就是“止”。
静因之道:无限接近世界的真相,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静因之道:⽆限接近世界的真相,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因为最近在讲《管⼦》的课,也⼀直在发《管⼦》的⽂章。
有不少朋友在后台给我留⾔,问能不能单独讲⼀讲”静因之道“我⼀直说《管⼦》总结下来就是三个词,分别是:静因之道、轻重之法与因势利导。
今天我们就重点讲讲”静因之道“。
不知道⼤家有没有这种⽣活的体验:同样⼀个场景,每个⼈看到的重点都是不⼀样的,同样的⼀张照⽚,可能过了⼏年、⼗⼏年以后,你才发现了这种照⽚⾥你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细节。
原因就是我们的看是⽤⼼在看。
同样⼀个新闻事件,每个⼈关注的焦点也不⼀样,这其实是我们⽤⼼在听。
这⾥的⽤⼼听、⽤⼼看不是褒义词,是⽤⼼的欲望。
我们获取信息的⽅式是⾃我强化,就是我们只会注意那些我们想关注的信息,⽽这种⽅式的⾃我强化,就让⾃⼰进⼊⼀种固定思维的模式。
现在很多资讯类软件,新闻类的APP,就是根据你的阅读习惯,不停的给你推荐同类的内容,是⼀种信息的养成。
通过看你被推送信息的列表,基本可以反映你是⼀个什么样的⼈。
现在的⼤数据、云计算,基本可以根据你的浏览习惯、消费习惯等等,对你的下⼀步的动作或者说偏好做出相对来说⽐较精确的预测。
⽽我们⾃⼰,则在这样⼀个我们的注意⼒营造的陷阱⾥坐井观天,⽆法突破。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是在⼀个很低的⽔平上实现了所谓的逻辑⾃洽。
如果不能跳出我们⾃⼰注意⼒的陷阱,我们就很难看到真实的世界,也就是真相。
这还只是眼睛的欲望,⽿朵的欲望也很可怕。
我们基本也只是喜欢,或者只能听到那些我们想听到的东西。
我碰到多太多⼈,根本听不进去别⼈在说什么,他可能只是听到了你说的某⼀个词,然后就跟你滔滔不绝的开始讲他的观点,但是,你发现,你们说的根本不是⼀回事。
我们有时候只喜欢听那些能让我们愉悦的,⽽有些时候,只是别⼈的声⾳不是那么适合你的⽿朵,这个⼈的话,我们可能就听不进去了。
其实,就是欲望、私欲这些东西让我们不能得静我们先来看静:《管⼦·⼼术上》⼼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
修身五步:定静安虑得
修身五步:定、静、安、虑、得文化传承,勿忘“拾遗”演讲人:谢维和演讲地点: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演讲时间:二○一八年一月谢维和1954年生。
教育社会学家,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
现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拾遗”,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丢掉的东西捡回来,当然我要说的,肯定不是我们丢了一个钱包或者丢了一个手机或者丢了一个什么物件,需要我们把它捡回来。
我在这里想与大家讨论的是: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里面,有没有可能有一些,是我们不自觉间丢掉的东西?这就需要“拾遗”,也就是我们要把它捡回来。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在学习和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往往有那么一点丢三落四。
丢掉一两个字无关紧要,可是要丢掉一段话,或者有些句子弄得不完整,那就可能出麻烦了。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现在如果有一个人,他要挖苦别人,可能会这么说:“你怎么这么蠢,真是愚不可及!”其实这个“愚不可及”,本意真不是挖苦他,而是在表扬他。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愚不可及”前面,还有一句话,叫“智可及”。
这是曹操在评价他的大臣荀攸时说的:“公达外愚内智,外法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意思是一个人的聪明、才干,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锻炼去比肩,但是一个人的大智慧,即大智若愚的这样一种愚,就学不会了,因为这是做人有品位的一种境界。
如果忽略前面的“智可及”,只说后面的“愚不可及”,那么这种表达是不完整的。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对思想文化的内涵理解得不完整,丢三落四,那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不仅是不理解,而且是一种歪曲了。
常常被忽略的“修身”如果说儒家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大学》可谓是儒家的开篇之作。
朱熹曾说,如果一个人要去了解儒学的话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读《论语》,了解儒学的根本精神、主要观念,之后再去学《孟子》,而如果要研究里面很精深的东西,就要学《中庸》了。
国学大师曾仕强经典语录,句句精辟,以句缅怀先生
国学大师曾仕强经典语录,句句精辟,以句缅怀先生展开全文1、管理是修已安人的历程。
2、搞清楚推、拖、拉的真正用意,合理应用以求圆通。
3、以化解代替解决,务求尽量减少后遗症。
4、寓人治于法治,更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5、做人做事兼顾并重,透过好好做人来把事情做好。
6、抱持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心态来包容一切。
7、发展事业本身并没有什么目的,必须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完成修、齐、治、平的人生使命,立业才有价值。
8、计划的目的,在肯定今后几年,如何安人?9、组织的功能,在聚合安人的力量,协同一致。
10、领导的意义,在发挥安人的潜力。
11、控制的用意,在保证今后几年如何安人。
12、所有管理措施,无一不与安人密切相关。
13、只有组织成员各守其分,大家才能和合为一,产生强大组织力。
14、安人就是把部份和在一起,合成一个整体,并且促使整体大于部份,和透过已安和人安增进和谐的效果。
15、安人的历程,是由开心而交心,藉交心而共同关心,然后产生同心的一连串心与心的变化。
16、中国人擅长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
17、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误解而放弃。
18、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有原则,却必须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应变,以求制宜。
19、经是方的,规规矩矩,实实在在。
权是变动的意思,要持经达权,合理应变,才能圆通而安人。
20、美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日本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集体主义,中国式管理则是我们常用的交互主义。
21、日本人拿中国的管理哲学,来运用西方的管理科学。
22、中国式管理具有三大主轴,那就是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以及依理应变。
23、中国人相信事在人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所以管理应该以人为主。
24、若非理念相同,很不容易做到以人为主而又能够密切配合,把工作做好。
中国式管理首重道不同,不相为谋,力求因道结合,彼此志同道合,理念相同,更中能够同心协力。
25、志同道合的同仁,由于人心善变,不久之后,可能变成志不同,道不合。
中华心法——精选推荐
中华⼼法什么是中华⼼法呢?就是中国古代帝王尧舜推位让贤时唯⼀相传的⼗六字⼼法。
内容是:“ ⼈⼼惟危,道⼼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
” 在讲⼼法之前讲⼀讲轩辕黄帝和尧舜的故事。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始祖,⼈⽂初祖,中华远古部落联盟⾸领。
本姓公孙,号轩辕⽒,出⽣于公元前2717年三⽉初三,因有⼟德之瑞,故号轩辕黄帝。
他⾸先统⼀中华民族,⽽后播百⾕,始制⾐冠,建造⾈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律,创医学,始造⽂字(仓颉)。
唐尧是帝喾之⼦,轩辕黄帝的⽞孙(曾孙之⼦)。
他德⾼望重,严肃恭谨,为⼈简朴,深受⼈民的拥戴。
尧在位七⼗⼏年,到年⽼时,由四岳⼗⼆牧推举继承⼈,⼤家⼀致推荐了舜。
舜是颛顼⼀脉的⼦孙,他宽厚待⼈,孝顺⽗母,慈爱兄弟,为政仁和。
舜帝在位六⼗⼀年,把君位禅让给禹。
尧帝和舜帝,他们都能使九族和睦,民风质朴。
在位时克勤克俭地为百姓做事,年⽼了,⼲不动了,就把⾃⼰的位⼦和管辖的国⼟推让给贤能的⼈。
推的意思是辞让,推位是把⾃⼰的位⼦委与贤⼈。
让的意思是禅让,禅让是把统治权让与能者。
历史上能够真正推位让国的,只有尧和舜。
尧舜⼝⼝相传的就是⼗六字⼼法。
尧舜⼗六字⼼法是中华先祖的中华⼼法,其传承有序。
⾃黄帝传⾄尧舜禹,传商汤,⽽⾄⽂王、武王、周公(⽂王四⼦),⾃周公传⽼庄(⽼⼦、庄⼦,⽼庄并⾮道教,乃被道教了。
黄⽼之学为道教所⽤也。
)、孔⼦,孔⼦传颜回、曾⼦,曾⼦传⼦思(孔⼦之孙),⼦思传孟⼦。
⾃此⼼法不得⼝传,惟悟⽽得之,故得此⼼法者鲜矣。
所以后⼈将⼗六字中华⼼法称“儒家⼗六字⼼法”,直⾄宋代陆王(陆九渊、王阳明)、程朱(程颐、朱熹)各悟得⼀半。
⾃东汉(公元25年—220年)佛教传⼊中⼟以前,上⾄帝王,下⾄百姓惟崇⾃然科学,造就了春秋诸⼦百家⽂化⿍盛时期,成就了汉武帝的中华⼤国。
⾃此⽽后宗教垄断中⼟两千年,隋唐尊佛,元明崇道,清朝万教风靡。
独⼤宋⼦民尊儒重理,国富民丰,有诗为证:“暖风薰的游⼈醉,西湖歌舞⼏时休”,只可惜皇帝信奉馋⾔。
《大学之道》ppt课件
党员干部要争当“榜样典型”,做到“廉洁齐家”,同时,党员干 部的家人也要争当“贤内助”,共建好家风。另一方面,党员干部既 要爱家也要爱党爱国,要认识到国与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党员干部 应发自内心地爱党爱国,做到敬业奉献,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出自 己的力量。
5.2 大学之道/《礼记》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及关系。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
华东理工大学校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三是平天下,党员干部应具备为民情怀。天下之事,民生为大,中 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并不 是说一名党员干部能够公而忘私、敬业奉献,就一定具有为民情怀。 公而忘私、敬业奉献,是为民情怀的前提,党员干部真正具有为民情 怀,还需要有一颗同理心。党员干部具有同理心,才能够换位思考, 了解群众真正想要什么;才能够将心比心,真正走到群众的心里。党 员干部俯下身子和群众打成一片,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才能够真正践 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思考: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三纲” 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
“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 于至善”是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 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1大学之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2) 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3)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 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4)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大 学 之 道《礼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默写课文。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作品简介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成书 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动词,彰明
B.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本:根本
C.在止于至善
止:达到
D.致知在格物
格:风格
2.下列选项中,理解正确的一项( C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 B.“八目”之中,“修身”的目的是管好自己的家。 C.“八目”之中,“格物”是推究事物的原理。 D.“安而后能虑”是说思虑精详以后才能性情安和。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 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 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 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 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共二十卷四 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 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
《大学》说课.ppt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明明德”新民”至善”的含义 以及古人学习的方法。
难点:结合实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
教法学法:情感诵读法、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法、 谈话法、 板书、多媒体教学等。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2、自主探究 3、情感诵读 4、深入认知 5、小组讨论 6、视频拓展
教师要深刻领悟教材,制定切实有效的目标,要以现代化的 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紧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充分体现出 本课的实效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大学》明明德篇的文意。
2、教师引领,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将《大学》的 宗旨和古人学习的次序加以理解应用,使学生形成 正确的学习习惯,提高思想修养。
三宗旨: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知止 定 静 安 虑 — — — — (至善)
(目标)
(心无旁骛)
(稳定)
(思考反思)
本
末
设计意图: 师生交替大声朗读, 根据注解说文意,
给课堂作好热身运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 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 明:使……明显
亲:通“新”,更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们的美德,在于更新人们的精神风貌, 在于引导人们专注于追求善的至高境界。有所专注之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 目标确定之后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之后才能神思安和,神思安和之后 才能潜心思考,潜心思考之后才能有所收益。凡物都有根本和枝末,凡事 都有开端和终结,知道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比较接近于大学之道了。
曾国藩励志名言录
曾国藩励志名言录导语:曾国藩励志名言录1、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2、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3、心至苦,事至盛也。
4、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5、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6、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7、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8、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9、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
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10、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11、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12、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13、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14、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15、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
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16、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17、禁大言以务实。
18、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
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
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19、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20、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21、智慧愈苦而愈明。
22、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23、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24、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25、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26、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27、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28、无好小利。
29、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30、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31、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32、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33、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34、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35、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36、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37、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38、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39、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大学之道》课件31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题目为什么叫“大学之道”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 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 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 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朱熹《大学章句序》
齐:使……整齐有序。 修:修养。 身:品性 正:端正 诚:使……真诚 致:获得。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三纲”是什么
提网的总绳→事物的主干部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
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 题目是编者所加 • “大学之道”: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 听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 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周易》《尚书》《诗经》
②《仪礼》、《周礼》、《礼记》 《礼记》《春秋》
• 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士康总裁语录之一:主管人员的工作定位-------定静安虑得
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曾参《大学》(曾参系孔子的门徒)
知止,明确目标和理想。
定,意志坚定的追求目标。
静,不受外界干扰和诱惑内心平静。
安,安于现状安守本分不怨天尤人。
虑,思虑谨慎处事周全。
得,舍得有舍就有得。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就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止”指“归宿”、“立场”。
“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
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
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就是树立坚定的志向);“定”是定向。
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
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
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
“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静”是静心。
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
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论语》也说:“仁者静”。
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安”是随处而安稳。
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
《管子。
内业》进一步谈到“安”和“静”、“定”的密切关联:“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
”又曰:“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
”再曰:“正心在中,万物得度。
”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虑”是思考精审。
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
6)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
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以上是一段程序一样,源头是知止,心不知止,又何能定呢?是以明了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明了自己的价值观,明了生命中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明了自己的追求,如此即便做同样的事,你心中亦是非常清澈的而安定的。
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平心静气,平心静气然后才能仔细考虑,仔细考虑然后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