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五首》教案

合集下载

元曲五首PPT课件1 语文版

元曲五首PPT课件1 语文版
第6 课 元曲五首
语文版
第三册
学习重点
1.记:了解作者及元曲的相关知识。 2.读:理解口语化的比喻、曲中对比、曲中用典 等写作技巧,了解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生活, 培养富有个性的审美情趣。 3.写:以口语化的语言写一段文字。 4.练:学会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技巧。
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张可久(约1270-1348后), 元代散曲作家。字小山。庆元路( 治今浙江宁波)人。专力写散曲, 留存作品八百五十余篇,为元人 中最多者。 多描绘自然风景,咏 歌颓放生活, 也有不少写闺情及 应酬之作。有《小山乐府》。 张可久一生时官时隐,劳碌奔 波。 生活的坎坷,不免使他抑郁 感伤,看透了世态的炎凉。 有 时联想到百姓的疾苦和世道的险 恶, 从而借助元曲这一文学样式 揭示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贤愚 不分的现实。
《中吕· 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自别后遥山隐隐, 更哪堪远水粼粼。见杨 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 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 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 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 忆断肠人。今春,香肌 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答案 (1)先以景物渲染。远山、 碧水触及婀娜杨柳、滚滚飞絮, 最易惹人愁思,让人生出几许怅 惘。桃花之艳丽明亮,最易让人 兴时光易逝之感。香风、暮雨适 足以增其愁绪。 (2)叠词的使用。“滚滚”“醺醺 ”“阵阵”“纷纷”等叠词的使用 ,渲染自然界细微之变化,强调人 世的无常与惊心动魄。
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白朴(1226-1306后), 元戏曲作家。字仁甫,一字 太素,号兰谷先生。 原籍 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寓居 真定(今河北正定)。 所作杂 剧今知有十六种, 另有词 集 。 白朴原是金朝人,父 亲白华担任过金朝枢密院判 官的职务。 由于这样的出 身,白朴从小就受到金朝大 诗人元好问的熏陶,奠定了 很好的文学素养。白朴的一 生大都在山水诗酒中纵情度 过,因此他的作品总带有文 人的雅趣和闲适之情。

《元曲五首》教案[推荐阅读]

《元曲五首》教案[推荐阅读]

《元曲五首》教案[推荐阅读]第一篇:《元曲五首》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了解五首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1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从作品中提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发现自己独得的秘密。

[教学法构想]一、教法1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查找了解有关元散曲的知识和相关的作家作品。

2通过诵读指导,体会语言,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3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读写结合。

二、学法1借助网络等媒体查找资料相互交流,学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2反复诵读,抓住形象,体会情思。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了解散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

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2)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

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

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元曲五首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元曲五首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3

第6课元曲五首本课话题——欲望一、从课本中积累“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

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

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

如果没有抵抗诱惑、断绝欲望的品性,那么就只能与世俗同流合污,变得无比庸俗了。

二、从历史中积累1823年,大诗人拜伦已经开始失去欲望了,他的生活变得无聊,死一般的无聊。

于是,他准备把自己的躯体献给战争。

那年夏天,他跟着军队朝希腊进发,行军途中,他写信给诗人歌德,告诉他自己的苦恼。

那年,拜伦35岁,风华正茂。

而歌德已75岁高龄了。

一个年轻的生命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情人,不想结婚,更不敢谈恋爱,将生活寄托于一场战争。

而另一个垂垂老矣的生命却正准备向一个年轻的女人求婚,他的情欲像一个年轻小伙一样旺盛。

歌德是在拜伦的鼓励下向那个只有19岁的姑娘求婚的,他对这场有着巨大的年龄差距的爱情充满了万丈激情。

一年后,拜伦在没有结果的战争中病死。

而高龄的歌德还在享受着生活的甜蜜,他的诗作一篇比一篇华丽而又激情万丈。

欲望有时候是生命火焰的指示灯。

欲望灭了,一切也就完了。

三、从名言中积累1.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刘向2.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3.追求功名几乎是崇尚优秀的代名词。

——(英国)赫兹里特4.有欲望而无行动的人只能产生瘟疫。

——(英国)布莱克5.欲望是人遭受磨难的根源。

诚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欢乐和幸福;但这欢乐、幸福的背后却是苦难,乐极是要生悲的;一切欲望实现之后,却也免不了灾难。

——(埃及)尤素福·西巴伊一、作者简介元散曲“清丽派”代表作家——张可久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璧”,与张养浩合称“二张”。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2.7元曲五首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2.7元曲五首

《元曲五首》学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2二、能力训练点12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2[教学法构想]一、教法1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查找了解有关元散曲的知识和相关的作家作品。

23二、学法12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学习过程]一、了解散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2)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教师提示:要抓住文学发展的内因,即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二、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况为学生设计好表格,可让他们课下查找:名(姓名、字、号、谥号)、时(生卒年、时代背景)、地(籍贯、主要生活地区)、著(代表作、作品集、名句)、评(后世的评论、作家的创作风格)。

三、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问题: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分析:《正宫·醉太平刺世》“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这两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道出全篇主旨: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

可知贪财乃世风腐败之根源。

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

“水晶环”寓指纯洁无瑕的人,“面糊盆”寓指混浊的社会。

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课件- 元曲五首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课件- 元曲五首

课前篇自主预习
1.张可久(约1270—1348后),元代散曲作家。字小山。庆元路(治 今浙江宁波)人。与乔吉并称“双璧”,与张养浩合为“二张”。作品集 有《小山乐府》。现存小令855首、套曲9套。
-5-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课前篇自主预习
2.白朴(1226—1306后),元代戏曲作家。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 先生。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寓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其诗文 多不存,杂剧有《梧桐雨》《墙头马上》。散曲今存小令37首、套 曲4套。
易错字 衔 街 履 屐 犀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课件- 元曲五首
-12-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课件- 元曲五首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
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正是因为拥有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他的作品
中有不少离情别绪的元曲佳作。
《双调·夜行船 秋思》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
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
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却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志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课件- 元曲五首
-8-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课件- 元曲五首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课前篇自主预习
5.马致远(约1251—1321后),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市)人。“元曲四大家”之一。杂剧作品今存《汉宫秋》 《荐福碑》《岳阳楼》等。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课件- 元曲五首
-6-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课前篇自主预习
3.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 市)人。“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的散曲是元代“本色派”散曲的 一面旗帜。关汉卿撰有杂剧67种,今存18种。其散曲,今存小令41 首,套曲13套等。

优质课6 元曲五首

优质课6 元曲五首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姓 名 生卒年
白 朴 1226—1306后
字号称 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先 谓 生
籍 贯 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寓 居真定(今河北正定)
元戏曲作家。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将他与关汉 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相关材 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 料 意,辞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代表作有《唐明 皇秋夜梧桐雨》。
分明掌上见嫦娥。(马致远《仙吕· 赏花时》)
10.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马致远《汉宫秋》)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一、字音 沾黏 (niá n) . 夜阑 (lá n) . 密匝 匝 (zā) . 馄饨 (tun) . 计拙 (zhuō) . 销 魂 (xiāo) . 蛩 吟罢 (qió nɡ ) .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6
元曲五首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诗海拾贝 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 着别离泪。 【赏析】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 此曲写送别,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真挚动人。
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它入笔即总写离别时的感受,首两句对偶,很能表现离别 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二、一词多义 ①更 哪堪远水粼粼 .
再 ,又 ②梧桐更 兼细雨 _______________ . (1)更 更换 ③客喜而笑,洗盏更 酌 _______________ . ④母孙二人,更 交互 相为命 _______________ . 屋内之门 _______________ (2)重 深深地 ③重 为乡党所笑 _______________ . ④商人重 看重 利轻别离 _______________ .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元曲五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元曲五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元曲五首》知识与能力:1、认识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认识五首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3、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引,师生共同交流、商讨。

感神情度与价值观:领悟曲中所传达出的感情。

要点难点理解元曲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学法指导朗读法、点拨法、赏读感悟境地讲课内容导入略反思纠错/个思议人特点(一)元曲分别曲和杂剧,都是配乐演唱的文辞, 要切合音乐格律的要求, 遇到宫调停曲牌的限制。

宫调规定乐调的高低和音乐的感情,曲牌是每首曲的曲谱名称。

【背景介绍】张可久,中国元朝散曲作家。

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

多年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踪影遍布江、浙、皖、闽、湘、赣等地,一世波折不得志。

部分作品如〔庆东原〕《和马致远尊长韵》等抒发穷通无定、人情冷暖的感想;〔卖花声〕《怀古》等曲写百姓的伤心和世道的邪恶。

这种作品充满愤世嫉俗的感情,在必定程度上反响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实。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在世,此后行踪不详。

祖籍今山西河曲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

他是元朝有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代表作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鸳鸯间墙头立刻》等。

关汉卿,多半(今北京市)人,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一世写了60 多种杂剧,有名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关汉卿是元朝剧坛最优秀的代表之一。

他的如椽大笔,是推进元杂剧走开宋金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记戏剧创作走上艺术巅峰的旌旗。

对元朝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他广泛反响,深刻揭穿;对受伤害者的伤心经历,他寄望莫大的怜悯,快乐抒写;对渺小者抗击罪恶、见义勇为的意识和行动,他恩赐热忱的歌颂。

王实甫,元朝杂剧作家,名德信,多半(今北京市)人。

《元曲五首》 教案

《元曲五首》 教案

《元曲五首》教案《元曲五首》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知识教学点2二、能力训练点2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2[教学法构想]一、教法相关的作家作品。

23二、学法系统总结。

2[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了解散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 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

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

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

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

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

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而那些优伶歌伎,歌舞戏曲,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

高中语文《元曲五首》课件 语文必修3

高中语文《元曲五首》课件 语文必修3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
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
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
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 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 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 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 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 《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 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 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 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 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 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 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成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
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揭示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
贤愚不分的现实。只是这种愤世疾俗的作品,为数不多。
向往归隐,描写归隐生活的情和景,在张可久的作品中更多一些。 “归隐”虽然是一个传统的题材,而对张可久来说,有其特殊 的深切的思想内涵。他一生奔波于宦海,在悬车之年尚出仕小吏, 有不得已的苦衷。因此在以“归兴”、“旅思”、“道中”命 名的篇章中,常常表现出悲凉的情绪和对安定的田园生活的渴望。 如:“二十五点秋更鼓声,千三百里水馆邮程。青山去路长, 红树西风冷,百年人半纸虚名”( 《沉醉东风?秋夜旅思》), 客观上反映了元代士人沉抑下僚的艰辛颠沛的境况。张可久笔

元曲五首-课件

元曲五首-课件

八、整体预知 1.《正宫·醉太平 刺世》
2.《越调·天净沙 秋》
3.《双调·大德歌 春》
4.《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5.《双调·夜行船 秋思》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如何理解《双调·夜行船 秋思》中的第二支曲 子? 【提示】 第二支曲子开头写秦宫、汉阙,虽也曾 辉煌一时,却终究变得如此衰败,如今也只是作为 放牧牛羊的牧场。过去的辉煌灿烂也只是过往的云 烟。这句冷嘲热讽的话将兴衰交替说得如此轻微。 末了还要追加一句“纵然辉煌过后留下几座坟墓, 可石碑上的字却也因久经风霜的摧残,已经不能分 辨了。”作者用此来否认了那些希望彪炳千秋的古 人,否定了希望千古流传的理想。
2.资料链接 (1)元散曲可分为两大类,即_小__令_和_套__数__两种 主要形式。小令是一首独立的支曲,不超过五十 八字,有一个单独的曲牌名。不同的曲牌各自有 不同的句数、字数,每句的长短又不同,而且用 字平仄和押韵也不一样。 (2)套数沿自诸宫调,它是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 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 求_一__韵_到__底____。套数中间的曲调可以根据内容 的要求在同一宫调内选用,调数也可多可少,有 些曲子还可以任意增加句数。
三、一词多义 (1)更 ①更.哪堪远水粼粼 _又___
②梧桐更.兼细雨 _再__,__又__ ③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__更__换__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_相__继__,__相__互____
①重.回首往事堪嗟 _再__
(2)重
②掩重.门暮雨纷纷 _屋__内__之__门___ ③重.为乡党所笑 _深__深___地__
5.《正宫·醉太平 刺世》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名师点拨】 本曲全用口语,语调泼辣大胆, 嬉笑怒骂,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葫芦 提倒稳”,结句以消极反抗的口吻申明自己的不 合作的处世态度。表面上似乎说稀里糊涂倒安稳, 其实是作者的反语。这颇像清人郑板桥的“难得 糊涂”,其实正是伤心人的愤激之语。只有作如 是观,方能体会作者的深意。

【知识学习】《元曲五首》 教案

【知识学习】《元曲五首》 教案

《元曲五首》教案《元曲五首》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知识教学点2二、能力训练点2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2[教学法构想]一、教法的知识和相关的作家作品。

23二、学法系统总结。

2[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了解散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 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

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

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

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

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

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而那些优伶歌伎,歌舞戏曲,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元曲五首》说课稿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元曲五首》说课稿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元曲五首》说课稿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材版本:语文版•课文名称:《元曲五首》二、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元曲五首》是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该教材是根据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背景精心编写的。

本课内容为元曲五首,通过学习这五首元曲,旨在通过学习元曲的特点和所揭示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还能够增强对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元曲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掌握元曲的常见形式和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元曲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元曲《西华山》、《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南乡子》、《浪淘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和《满江红》五首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对元曲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理解元曲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分析元曲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元曲的定义和特点; - 《西华山》的赏析;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赏析; - 《南乡子》的赏析; - 《浪淘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赏析; - 《满江红》的赏析。

2. 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分组讨论和表演等。

通过讲解元曲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元曲的艺术形式;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对元曲的深入思考和感悟;通过表演,提供直观的艺术体验,增强学生对元曲的理解和欣赏。

五、学情分析学生是高一年级的语文学习者,他们对传统文学作品的了解较少,对元曲这一特定文学形式的认识有待提高。

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也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他们对元曲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元曲五首第一学案文档

元曲五首第一学案文档

第六课元曲五首教学课时建议:两课时第一课时《正宫·醉太平刺世》《越调·天净沙秋》《双调·大德歌春》学习目标:1、准确背诵元曲,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鉴赏元曲的能力,重点是把握曲作的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

预习案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的通读元曲;从整体上理解曲作的思想感情,把握文中重要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2、完成预习自测题:所有题目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

3、将预习自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教材助读元曲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又称词余、乐府。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元曲五首第一学案课件

元曲五首第一学案课件
• 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再以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 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 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两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 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 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多彩多姿。
探究点
试结合作品分析《越调·天净沙 秋》“同曲异景,虚实对照” 的艺术特色? 在这支秋景曲中,作者描绘了两幅图画,色彩明暗对比鲜 明,虚实对照,情从景出。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 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 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 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 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 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 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 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 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 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 清的迟暮秋景图。
探究点
谈谈这首元曲讽刺了世人在金钱面前暴露出的哪些丑态? 答:张可久叹世,是感叹世人在钱的面前所暴露的种种丑 态。不重人情而以钱为亲,已令人慨叹;且又以文章为名 而汲汲金钱,那就完全沦为钱的奴仆而丧失读书人“无恒 产而有恒心”的本色了。更有甚者,不仅自己贪钱敛财, 反而嘲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廉者,这就更使清廉者寒心了! 作者揭露这种黑白颠倒的世情丑态,不愿随波逐流,却又 无力回天,只能借助酒葫芦佯装糊涂,这样似乎还能求得 所谓的安稳。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倍增其哀乐。
探究点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代文人的眼中,秋总是灰色消沉的。 白朴的《越调·天净沙 秋》在写秋上有什么特点?

元曲五首第二学案.doc

元曲五首第二学案.doc

密匝匝( )隐隐( )辜负( • • •夜阑()汉阙()急攘攘( • • 拙 计 粼魂争鸠 粼销卞巢 元曲五首第二课时《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双调•夜行船 秋思》 学习目标:1、 准确背诵元曲,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2、 初步掌握鉴赏元曲的能力,重点是把握曲作的艺术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

预习案1、 依据预习案有感情的通读元曲;从整体上理解曲作的思想感情,把握文中重 要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2、 完成预习自测题:所有题目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

3、 将预习自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一、走进作者(-)王实甫:(1260年一 1316年)。

天一阁本《录鬼簿》称他名德信。

大都(今 北京市)人。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破 窑记》写刘刀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

另有《贩 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二)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

大都(今北京)人,另 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 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 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 雍”,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 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 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 自娱,死后葬于祖荣。

二、预习自测初读曲作,完成下列练习题(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粼粼() 蛰( ) •• 醺醺()堪嗟( ) •• (二) 解释下列词语隐隐:醺醺: 王实甫 马致远夜阑:锦堂风月:探究案一、整体感知:(朗读曲作体味意境)诵读这两首曲作,思考主要写什么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曲作的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复杂感情。

元曲五首

元曲五首

元曲五首【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元曲五首《醉太平》《天净沙》《大德歌》《十二月过尧民歌》《夜行船》二. 学习目标: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了解五首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3、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 知识归纳总结:1、元曲的兴盛: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

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2)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

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有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

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

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

(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而那些优伶歌伎,歌舞戏曲,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

这些地方,也给予散曲发展以一定的影响。

精品课件元曲五首

精品课件元曲五首

它描写了闺中女子思念远离家乡的心上人的情形。 曲子借境抒情,山、水、桃、柳、内阁、重门无不紧系 思念之情,最后描写伤心的泪痕重重,以致身躯瘦损, 衣带宽松。一种哀婉动人,不容易捉摸的感情,经过作 者以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形象的描述,将它表露无遗。
在小令《十二月》中,起句中的“自别后”可以说 是点明了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为下文定下感 情基调。接着作者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展现出一幅凄清 零落的景色。山是遥山,水是远水,由远及近,写了杨 柳、桃花、内阁、重门。其对仗句中用了“隐隐、粼粼 、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 、远水、杨柳、飞棉、醉脸、香风、暮雨“起了两方面 的作用。一是“隐”和“粼”,“滚”和“醺”、“阵 ”和“纷”押韵,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 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二是加强了寥廊 冷落的感觉,加倍地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 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 望,可谓情景交融。
艺术特色
此曲主要运用比喻和鼎 足对的手法进行讽刺。
“鼎足对”,就是指三 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的对 联。
越调 · 天净沙 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越调·天净沙 秋》
题目解说:天净沙,是越调的 常用曲。形式短小,近于六言绝句, 适于即景抒情。元曲的小令是独立 的曲子,但也有不少作者用若干支 曲子歌咏一些有联系的事物构成组 诗,白朴的这首曲子,就是他歌咏 春夏秋冬四景的组诗中的第三篇。
《双调·大德歌 春》
大德歌,“双调”的一个曲牌 。有人认为,这个曲牌是关汉卿 自创的,留下来的只有关汉卿的 十首《大德歌》,大约是在大德 年间写的。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 (1297—1307)。此曲表现的是 少妇思念丈夫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五首》教案课件www.5y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知识教学点2二、能力训练点2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2[教学法构想]一、教法相关的作家作品。

23二、学法系统总结。

2[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了解散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 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

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

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

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

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

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而那些优伶歌伎,歌舞戏曲,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

这些地方,也给予散曲发展以一定的影响。

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宋代先遭辽、金异族侵凌,后则南宋亡于蒙古,文人百姓忽然要接受异族之统治,加以民不聊生,社会秩序异常紊乱,面对这么痛苦、不公的时代,文人自然要借某种文学形式来宣泄怨悱无奈。

元曲便是当时最适宜的文学形式。

教师提示:要抓住文学发展的内因,即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二、了解散曲独特的诗歌形式——与音乐相生相伴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元曲无论是散曲或杂剧,都是配合乐谱演唱的文辞,一定要符合音乐格律的要求,受到宫调和曲牌的限制。

宫调规定乐调的高低和音乐的情感。

曲牌是每首曲的乐谱名称,相当于宋词的词牌。

元散曲可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小令是一首独立的只曲,它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词和小曲。

不超过五十八字,有一个单独的曲牌名,如“水仙子”“山坡羊”等。

不同的曲牌各自有不同的句数、字数,每句的长短又不同,而且用字平仄和押韵也不一样,作者一定要按曲牌的要求填写曲词,不可更改。

套数沿自诸宫调,它是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求一韵到底。

套数中间的曲调可以根据内容的要求在同一宫调内选用,调数也可多可少,有些曲子还可以任意增加句数。

散曲里还有介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带过曲”,它原来是同宫调里经常连唱的两支曲调,如“中吕”里的“十二月”带“尧民歌”。

带过曲有三支相连的,如“南吕”里的“骂玉郎”带“带皇恩”、“采茶歌”,但比较少见。

在字数方面,无论小令或套数,都要按曲牌的规矩填写曲词,但作者可在曲牌的正文之外,在句首或句中加添一些文字作帮衬补助之用,使曲中文字气脉连贯、词意清楚。

这些额外加添的字称为衬字。

一般都使用口语。

在音韵方面,元散曲没有入声协,余下的平、上、去三声,可以混合使用,比较自由,使作者不致因韵脚受平仄限制而妨碍其表达和创作,这是押韵的一个解放。

但是散曲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有时甚至是每句一韵。

在这方面,格律又较诗、词严格。

三、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况为学生设计好表格,可让他们课下查找:名(姓名、字、号、谥号)、时(生卒年、时代背景)、地(籍贯、主要生活地区)、著(代表作、作品集、名句)、评(后世的评论、作家的创作风格)。

四、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问题: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分析:《正宫•醉太平刺世》“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这两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道出全篇主旨: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

可知贪财乃世风腐败之根源。

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

“水晶环”寓指纯洁无瑕的人,“面糊盆”寓指混浊的社会。

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

“滚”字用在此处,特别形象妥帖,把那种甘愿同流合污、享受庸俗的嘴脸刻画无疑。

散曲与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是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

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

本曲全用口语,语调泼辣大胆,嬉笑怒骂,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

“葫芦提倒稳”,结句以消极反抗的口吻申明自己的不合作的处世态度。

表面上似乎说稀里糊涂倒安稳,其实是作者的反语。

这颇像清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其实正是伤心人的愤激之语。

只有作如是观,方能体会作者的深意。

《双调•夜行船秋思》语言典雅瑰丽,善于化用典故,不离本色,押韵尤妙。

全曲充满了文采。

这套套数表现了马致远的超然绝世的生活态度。

表面上似乎作者与世无争、及时行乐,实际上是作者愤世嫉俗,牢骚太盛之语。

曲韵与诗韵、词韵不同,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

协韵方法为通押一韵,不换韵。

但是,四声通协,韵字可以复用。

对写作的启示:无论语言典雅还是通俗,只要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感情来就是好。

将不同风格的语言相结合,打造出有深刻内涵的。

五、比较阅读《越调•天净沙秋》和《双调•大德歌春》问题:两首曲诗如何打破常规,写出个性的?分析: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写作时,有自己独得的秘密。

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写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于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

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

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双调•大德歌春》是用春日即将回归大地的景象表达游子依旧滞留他乡的情怀。

对写作的启示:哀伤的景物可以表达愉悦的情感,同样欢乐的景物也可以传达哀伤的感情。

这种写法往往可以将情感进一步升华。

常见的情景关系图: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六、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问题:试着说说你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和发现。

(可随意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鉴赏)分析:(1)“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这两句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

(2)视线由远山、碧水触及婀娜杨柳,滚滚飞絮,最易惹人愁思,让人生出几许怅惘。

桃花之艳丽明亮,最易让人兴时光易逝之感。

香风、暮雨适足以增其愁绪。

此处“滚滚”“醺醺”“阵阵”“纷纷”等叠词的使用,渲染自然界细微之变化,强调人世的无常与惊心动魄。

(3)“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文句点化自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此处不避重复,化熟为生,化俗为雅。

“怕”意为担心天黑,暗含相思之苦,“又”表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在相思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黄昏。

“新啼痕”“旧啼痕”,表明整日以泪洗面,着一“压”字,更是写绝了凄苦。

“断肠人忆断肠人”指明双方的相思之苦,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与柳永“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反复的使用,强化了主人公的愁绪。

课件www.5y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