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钟微课
五年级数学微型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微型课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1.了解加法、减法、乘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
2.掌握加法、减法、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3.能够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加、减、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能够运用加、减、乘法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首先请学生观察图形。
2.要求学生运用加、减、乘法计算出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3.引导学生探讨出各运算的定义和特点。
步骤二:教学讲解1.加法: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介绍加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使学生明确了加法的概念,掌握了基本的加法计算方法。
2.减法:再以习题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领会减法的概念及运算法则,并掌握基本的减法计算方法。
3.乘法:快乐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乘法的重要性及运算特点,学生通过游戏,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计算方法。
步骤三:教学巩固1.请学生就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以加、减、乘法的形式来完成练习。
2.批改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步骤四:课堂总结1.对当堂课学生的情况,进行总结与评价。
2.化整为零,悉心指导,对学生们的思考问题进行回应,以便他们及时理解问题,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体系。
课外拓展将学生分成小组,以游戏的形式来加强小学生对加、减、乘法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1] 王振庭.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2] 付厚东. 新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02(3): 40-42.[3] 吴小兵. 小学数学教育的原理及其实践[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教师小学数学微课10分钟范例
教师小学数学微课10分钟范例小学数学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它通过以不同形式的视频、图片和文字,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文将通过一组中小学数学微课,指导老师们如何制作更有效率的小学数学课程,让学生能够在10分钟内学习到更多知识内容。
二、小学数学课程介绍1、数学算法小学数学课程中,算法一直是重点,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和熟悉算法,并能够通过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教程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算法:简单加减法、乘除法、立方根以及分数和百分比。
2、数学解题学习数学不仅要掌握算法,还要能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教程介绍了通过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问题中找出关键信息,根据关键信息计算出最优解,并且使用图表来解释问题的意义。
3、数学思维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习算法,还要掌握和开发数学思维,能够分析问题,把握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本教程介绍了数学思维的方法:通过对问题进行分类,从中找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自主推理。
三、教学模式1、视频教学视频教学是当今最新和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传播知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课程内容,在节省学习时间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老师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分为小组,思考和讨论,最后由老师来统一总结,让学生能够从中获益。
3、PPT讲座PPT讲座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并且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四、教师小学数学微课10分钟范例本套10分钟的微课,主要围绕着“数学算法”、“数学解题”和“数学思维”三个方面展开,从而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需求。
本套微课分为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简单加减法本部分对小学简单加减法进行了介绍,分别讲解了计算加减法算式的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图表表达加减法算式的意义。
第二部分:乘除法本部分对小学乘除法进行了介绍,分别讲解了正确计算乘除法算式的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图表更好地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教师小学数学微课10分钟范例
教师小学数学微课10分钟范例孩子们的数学能力是学习的利器,而对于小学孩子们,如何好好学习数学是父母和教师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现在,运用科技手段为小学生设计合适的数学微课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
最近,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和实验发现,教师们可以使用小学数学微课来启发孩子们对小学数学的兴趣,改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数学能力,进而提高孩子们的数学成绩。
针对小学数学微课,我们首先要明确受众群体是小学生,其次要考虑到课程中可能会用到的数学知识,如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等。
同时,要注意数学习题的设计和课程的组织,让孩子们能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对数学的学习习惯和兴趣。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教授孩子们10分钟的小学数学微课:首先,通过问题引出数学概念,如“两只小鸟在森林里,一边有4个果子,一边有3个果子,一共有多少个果子”,引出“加法”的概念。
其次,运用图形化示范,如使用数字图片、巧妙的视频和动画来说明,如果用图形来表示加法,会更加明了。
然后,使用实例来演示加法的具体使用,如将数字视觉化,运用物品个数的形象性比较,来让孩子们更加明确加法的实质,更有效地学习相应的知识。
最后,用习题强化学习结果,使用趣味性质的实际游戏来帮助孩子们回答问题,强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经过这10分钟的课程,孩子们不仅能更加理解数学概念,还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算法,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这种微课也可以为教师们打好基础,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节省教学时间,促进小学数学的优质教育发展。
在设计小学数学微课时,我们要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
通过小学数学微课,孩子们可以更快地学习数学,锻炼数学思维,也可以提升孩子们对数学的热爱,激发孩子们更好地发掘数学的乐趣,这将有助于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因此,教师们应当积极投入到研发小学数学微课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开发出新的课程,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从而为孩子们构建良好的数学发展环境。
二年级数学 5分钟微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5分钟微课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 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掌握万以内数各个数位的十进制关系,数位顺序以及简单的数的读写。
1、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发展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认识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数各个数位的十进制关系及数位顺序,能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寓情境于活动的教学方法。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一、准备练习。
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 ( ) ( ) ( ) ( )。
110 、210、310、410、( ) ( ) ( )()()二、读出下面的数375、309、420、200、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三、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
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6、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四、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
小学数学优秀5分钟微课教案
小学数学优秀5分钟微课教案
一、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乘法运算定律。
2、合理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提高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运算定律。
三、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钟)
出示本节课课题《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展示出本节课3个复习目标,并提出要求。
(二)及时训练、学生口答。
(1分钟)
根据运算律,在括号里填适当的数。
(三)老师小结简便运算的方法。
(1分钟)
1、解题四步骤: (一看)看数据的特点,运算符号的特点,(二想)想用什么运算定律或性质;(三算)巧算、妙算;(四查)检计算是否正确。
2、养成自觉使用简便方法计算的习惯。
(四)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3分钟)
1、植物园里有松树和柏树,每行松树有43棵,柏树每行37
棵,两种树都是125行。
柏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2、师傅和徒弟合作生严一批零件,师傅每天生产75个,比徒弟每天多生户25个,两人合作8天刚好完成,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小学数学《最大与最小》微课精品PPT课件
1×17=17 2×1的6=差32 越3×小15,=45他4们×14的=6积4 越5×大13=。65当6×两12个=72数7相×11等=7时7 8,×10=80 9×9=81 乘积最大最。大面积:9 × 9 = 81(平方米)
答:围成的最大面积是81平方米。
定值
例2:要砌一个面积为72 平方米的长方形猪圈,长方形的边长以米为 单位都是自然数,这个猪圈的围墙最少长多少米?
答:这个猪圈的围墙最少 积为定值,差越小,和也越小。
谢谢观看
最大与最小
“最大”“最小”
定值
例1:用长336 米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菜园,围成菜园的最大面
积是多少?
长+宽=36÷2=18(米)
18=1+17 18=2结+1论6 :18当=3两+15个1整8=4数+1的4 和18=为5+定13 值18时=6+,12这1两8=7个+11数18=8+10 18=9+9
长 × 宽 = 72(平方米)
结论:当两个自然数的积为定值时,这两个数
72=1×72 72=2×36 72=3×24 72=4×18 72=6×12 72=8×9
1+72=的73差越2+小36,=3他8 们3的+2和4=也27越小4+。18=22 6+12=18 8+9=17
围墙最少长:8 + 9 = 17(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篇一:微型课教案《三角形的分类》微型课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三角形卡片若干张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能按一定的标准给咱们教室里现有的人分类吗?(板书:分类) 师:刚才我们是把教室里的人用不同的分法进行了分类,那么在我们刚认识的三角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各有特点,边的长短不一。
这节课我们共同给三角形分分类。
补充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1、确定标准,明确目标师:(黑板上出示7个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你觉得每个三角形的角一样吗?边一样吗?能具体说说吗?2、研究分类标准①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确实是这样的。
那你打算怎样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②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师:你说的真好,可以根据这些三角形角的特点来分类。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师:你观察的真仔细,也可以根据边的特点给这些三角形分类。
3、分组探究,获取新知师:下面同学们就可以按同桌合作的方式,利用老师提供给大家的三角形,选择一种分类标准,可以使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分工合作把这几个三角形分分类。
开始吧。
(学生同桌两人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活动。
)4、展示成果,揭示规律(1)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师:同学们分好了吗?先请同学到前面来汇报展示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的?引导学生记录,整理三个角都是锐角 (1)(4)(6)两个角是锐角,一个角是直角 (2)(7)两个角是锐角,一个角是钝角 (3)(5)师:同学们表现真棒,按照角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哪组同学是这样分的?师:你们的思路很清晰。
小学数学5分钟微课教案
小学数学5分钟微课教案目标本节微课的目标是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学概念。
通过简短但有趣的教学,让学生快速掌握所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题本节微课的主题是加法运算。
加法运算。
加法运算。
概念讲解首先,我们要介绍加法运算的概念。
加法是一种数学运算,用来把两个或多个数值相加,得到它们的总和。
例如,1+2=3,表示将1和2相加得到3。
实例演示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例演示加法运算的过程。
我们以简单的数学题目为例,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计算结果。
示例题目1:请计算:3 + 4 = ?解答过程:1. 将数字3写在纸上。
2. 在数字3的下方,写上加号 "+"。
3. 将数字4写在加号的右侧。
4. 使用手指指向数字3,并说出"3"。
5. 使用手指指向加号,并说出"加号"。
6. 使用手指指向数字4,并说出"4"。
7. 将手指移动到等号 "=" 的位置,并说出"等于"。
8. 使用手指指向计算结果"7",并说出"7"。
示例题目2:请计算:2 + 5 = ?解答过程:1. 将数字2写在纸上。
2. 在数字2的下方,写上加号 "+"。
3. 将数字5写在加号的右侧。
4. 使用手指指向数字2,并说出"2"。
5. 使用手指指向加号,并说出"加号"。
6. 使用手指指向数字5,并说出"5"。
7. 将手指移动到等号 "=" 的位置,并说出"等于"。
8. 使用手指指向计算结果"7",并说出"7"。
总结通过这个简短的微课,我们帮助小学生理解了加法运算的概念和计算过程。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继续练加法运算,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 注意:这只是一份示例的小学数学5分钟微课教案,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小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教学设计+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获奖作品】 (4)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设计方案《正方体的体积》设计主题:本节课是在学生把握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和计算方法,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等基础上学习的。
在微课的设计上,从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迁移到正方体体积公式方法总结,教学环节内容明确,环环相扣。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公式的“异”,到公式的“同”,也是为今后探究圆柱体积公式打下基础。
这节课教学重点有三个:一是经历由长方体公式计算并总结正方体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把握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和字母表达式;二是理解并把握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x高;三是会用公式解决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问题。
设计主题鲜亮,学问点突出。
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究正方体体积公式以及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为统一公式的过程。
2.把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和字母表达式,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在用已有的体积计算公式探究、总结新公式的过程中,感受学问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胜利的体验。
教学对象:五年级的学生教学流程:1.出示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图形,提出问题: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吗?为什么?2.学生尝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总结正方体体积公式。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
内容设计:同学们,你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并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正方体的体积。
瞧!这是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大头蛙提出一个问题: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吗?为什么?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学问,集合图清楚的说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所以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列示为3X3X3=27(立方厘米)。
接下来,我们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再计算3个正方体的体积。
棱长是2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2X2X2=8 (立方厘米),棱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4X4X4=64 (立方厘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 X 1X1=1 (立方分米)。
学生数学微课教学方案3篇(小学数学课微课设计方案)
学生数学微课教学方案3篇(小学数学课微课设计方案)同学数学微课教学方案1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2、会辨认圆柱体的物体,能从四周环境中找出相像的物体。
3、进展观看力气和辨别力气。
4、让幼儿懂得简洁的数学道理。
5、让孩子们能正确推断数量。
活动预备:1、教具预备:圆柱体的积木若干;2、操作册:第6册P53.活动过程:1、预备活动。
(1)师幼相互问候。
(2)走线,线上玩耍:摸摸快回来。
圆圈中摆放若干大砖块、大积木、易拉罐。
幼儿听音乐在圆圈四周自由走动。
2、集体活动。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感知圆柱体。
请一名幼儿把双手伸到相中选中一个几何体,摸一摸、想一想,充分感知后大声地向其他幼儿描述魔道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2)熟识圆柱体。
玩耍连续进行,当幼儿摸到圆柱体,经过描述后,其他幼儿不能精确猜出是什么几何体时,老师举起圆柱体,告知幼儿:这种形体叫圆柱体。
请幼儿在教室里找出和圆柱体的积木相同形体的物品,通过自有触摸和摆布,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3)请幼儿试着滚动圆柱体和球体,观看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一样。
并尝试从写披上向下滚,看看谁滚得快、滚得远。
3、完成操作册。
(1)老师示范、讲解操作册习题。
(2)分发幼儿操作册,老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
(3)老师批改幼儿操作册,错误的地方督促幼儿订正。
4、相互沟通小结,整理学具。
指导幼儿参观学习同伴的活动成果,整理操作材料。
活动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同学已经把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学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也为后面学习圆锥的学问奠定了基础。
成功之处:1.留意学问的拓展。
在教学圆柱的熟识时,通过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让同学观看转动起来后的形状是一个圆柱形。
对于这个形状同学很简洁想到,但是对于这个内容背后的学问更加需要同学把握。
在教学中我没有把学问点止于这一步,而是利用教具让同学清楚的观看到:当以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长就是圆柱的高,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当以长方形的宽为轴旋转,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即以长方形的哪条边为轴旋转,哪条边就是圆柱的高,而另一条边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
小学数学微课浓度问题之加浓问题
4
【常见解题方法】
★法一:加盐法,溶质的变化引起浓度的变化,解题抓住溶剂 这个不变量;
变化前水的比重:1-5%=95% 水的质量:500×95%=475(克) 变化后水的比重:1-15%=85% 变化后盐水的质量:475÷85%=9500/17(克) 加入的盐=变化后的盐水-变化前的盐水 加入的盐:9500/17-500=1000/17(克) 答:可以加入1000/17克的盐
?小升初体验?典型例题?例12013年大联盟在101克水中放进4克盐然后又放进20克浓度为5的盐水搅匀后盐水的浓度为?例22014年省实天河在浓度30的盐水中加入100克水浓度降到20再加入克盐浓度会恢复30
小学数学说课
浓度问题——加问题
1
• 【错题回顾】
• (2011年大联盟):实验室里有盐和水,请你配制含盐率5%的盐 水500克,需要取盐和水各多少克进行配制? •
5
• ★法二:蒸发法:溶剂的变化引起浓度的变化,解题抓住 溶质这个不变量;
• 已知条件:变化前:500克的盐水,浓度5% 15% • 盐的质量: 500×5%=25(克) • 变化后盐水的质量:25÷15%=500/3(克) • 蒸发的水=变化前的盐水-变化后的盐水 • 蒸发的水:500-500/3=1000/3(克) • 答:蒸发的水为1000/3克 变化后:浓度为
6
浓度问题——加浓问题
★法三:方程法:变化前的盐+加入的盐=变化后的盐
解:设加入x克盐。 500×5%+x=(500+x)×15%
25+x=75+0.15x (1-0.15)x=75-25 0.85x=50 x=1000/17
【方法总结】往溶液中加盐: 变化前的溶液+(加入的溶质的质量)=变化后溶液, 变化前溶质的质量+(加入的溶质质量)=变化后溶质的质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微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微课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微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加减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加减。
2、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同时在动手操作及说理训练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计算规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主体作用,获得成功体验。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只有分母相同时才能相加减。
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西瓜图片,方格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口答下面各题。
(1)4/9里面有个1/9。
(2)5/6是5个/6。
(3)7/8里面有7个/(4)2个1/9是2.说说分数的具体含义。
3/5 2/9 4/4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展示情境图内容师: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
哥哥吃了2块,妹妹吃1块。
你能提出什?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分吃西瓜的情境。
(挂图)1、学习例1:(1)师: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2)师:哥哥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板书2/8)师:妹妹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板书1/8)(3)师:看到黑板上的2/8、1/8,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哥哥吃得比妹妹多些;生2: 2/8比1/8大;生3: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
生4: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生5: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4)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好棒呀!你们会解决吗?列式: 2/8+1/8和2/8-1/8=的结果是多少?根据学生提出的加法问题开展探究。
学生操作交流,形象感知,获得正确印象。
老师巡视。
师:这个同学不知道答案到底是3/8还是3/16?怎?办呢? (5)交流反馈。
《数学思考》10分钟微课课件
2020年6月2日
第30面旗是什么颜色?
30÷6=5(组)
答:第30面旗是绿色。
第56面旗是什么颜色?
56÷6=9(组)…2(面)
答:第56面旗是黄色。
第5副图会有多少个棋子? 第8副图会有多少个棋子? 第n副图会有多少个棋子?
5×5=5²(个) 8×8=8²(个) n×n=n²(个)
想一想:20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2个点:1
3个点:1+2 4个点:1+2+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个点:1+2+3+4 6个点:1+2+3+4+5 7个点:1+2+3+4+5+6
8个点:1+2+3+4+5+6+7
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列算式为:
1+2+3+4+·······+17+18+19 =(1+19)+(2+18)+······+(9+11)+10 =20×9+10 =190
它的边数减去2,再乘以 180°
(3)一个九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9-2)×180°=1260°
(4)思考:一个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n-2)×180°
认真观察,发现规 律,运用规律。
数形结合,用数来描述 形,用形来表现数。
化繁为简,以小见大,发 现规律
学好数学
数学 思考
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列算式为:
1+2+3+······+(n-2)+(n-1) n×(n-1) ÷2
小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教学设计+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获奖作品】 (33)
《植树问题》微课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植树可以净化空气、美好环境,让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内容就是植树问题。
二、通过小研究一进行学习和探究。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小研究一(揭示问题,引起思考)。
1、学校计划在40米长的教学前中一排玉兰树,每隔5米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苗呢?(1)教师分析:总长是40米的教学楼,每隔5米种一课,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树与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那么(讲解间隔数的含义)有几个5米的间隔米呢?就是有多少间隔数。
(2)那么需要多少棵树苗呢?我们一起来摆一摆。
揭示思考提示2.方案一:(CAI依序演示40米的线段,从左到右依次每隔5米种一棵树。
)教师:这是一条40米长的线段,树与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如果是一头种一头不种,需要多少棵树苗呢,我们仔细观察下,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对,此时的种树的棵树就等于间隔数。
40除以5等于8棵,即一头种另一头不种,需要8棵树苗。
3.方案二:教师:如果两头都种,需要多少棵树苗呢?(CAI依序演示40米的线段,从左到右依次每隔5米种一棵树。
)教师:再来仔细观察一下,这时的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是什么?对,棵树比间隔数多1,因此40除以5加1等于9棵,即两头都种树,需要9棵树苗。
4.方案四: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案吗?有,那就是两头都不种树,我们来看一下图解(CAI依序演示40米的线段,从左到右依次每隔5米种一棵树。
)。
教师:那么此时你又发现了什么呢?没错,此时的棵树比间隔数少1.列式:40÷5-1=7(棵)。
5.小结收获:教师:学习了小研究一,你有社么收获呢?(CAI教师边说边展示知识点,强调知识点)(知识点:一头种树时,种树的棵树等于间隔数,两头都种树时,种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零头都不种树,种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少1.)教师:相信通过摆一摆,又观察图解,你已经学会了植树问题当中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新小学数学微课教案范文通用6篇
小学数学微课教案范文通用6篇5小学数学微课教案范文第一篇1.导入环节:微课使用了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了一厘米的长度,然后又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一厘米有多长。
这个环节相当细致,有理论有实践,几乎等同于讲新课了,不过设计者的精细用错了位置,3分钟的微课,导入环节用去了1分15秒,后面的讲授很显然要收到影响。
2.讲解新知环节:(1)微课通过测量一个不足厘米笔记本的厚度,启发学生探寻"比厘米还小的单位",通过数小格的个数,得知一厘米等于10毫米。
这一点是很巧妙的,问题从实践中来,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但是在数小格之前,就告诉学生"厘米包含了10个小格",然后再去煞有介事的数。
答案已经呈现,下面的实践还有意义吗?(2)知道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的之后,教师便迫不及待地去测量笔记本的厚度,全然忘掉了微课的学习任务"认识毫米",知道一个小格的长度是一厘米就算是认识了吗?在复习旧知环节,认识厘米的时候还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直观认识一厘米的长度,到了讲授新知环节,认识毫米的时候,就不能联系实际了,来个直观感受吗?除了直观感受,毫米在尺子上的刻度线特点,也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表示毫米的线都比较短,中间较长的是5毫米刻度线。
这样充分认识之后,后面的测量活动就非常好开展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一定要把学生的刀磨快了,再去实践。
例如这个笔记本的厚度,知道了中间那个较长的刻度线是5毫米之后,根本不用数8个格,数三个就可以了。
3.练习环节:这一环节,测量的是蜜蜂的长度,根据情景设计还是一只活着的小蜜蜂。
既然是教学生测量,那么在案例上就要想想学生能不能有这个条件去实践。
对不起,这个环节学生是无法跟着参与的,总不能先暂停视频,然后到花丛中抓一个活着的小蜜蜂,再来测量吧。
不是我求全责备,制作微课时尽量想着学生跟着实践,不能想当然。
总评:从技术上来说是一节无可挑剔的微课,教师语言、师生对话,设计得都非常出色。
小学数学讲课15分钟教案优秀7篇
小学数学讲课15分钟教案优秀7篇小学数学说课稿篇一说课课题:轴对称图形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
这节说课分五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就说第一个环节。
一、说材料1、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且有多种变换形式。
认识轴对称图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剪刀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感悟对称轴,会画对称轴。
能力目标: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情感目标:在认识,制作和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3、教学的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是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教具准备:图片、纸、剪刀。
5、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剪刀。
二、说教法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初步感知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剪对对称图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对称图形的热情。
2、演示法:充分借助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说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也是本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法。
四、教学流程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安排以下五个步骤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两幅图像,第一幅图像不对称,第二幅图像对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一比,哪幅图像美,为什么?学生肯定会说,第二幅图像美,因为第二幅图像的脸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时我巧设悬念——像第二幅图像一样,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在教学上称为什么图形呢?通过本书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弄明白的。
小学数学5分钟微课
理论讲授
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讲解
设计意图
导入
(1)分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这个微课我们将学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用圆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什么是圆的面积呢?
圆的面积如何计算呢?
圆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呢?
过程
(4)分
二、形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
2、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圆的面积等于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C/2(=πr),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²。
3.用字母表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²
课后反思
1、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探索引导式。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上我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启发学生一步步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通过猜测,操作、验证、讨论、归纳,使学生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方法与过程目标: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圆面的剪拼,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渗透极限思想。
重难点和关键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将圆折叠成8等份,其中的一份比较接近三角形了;用8等份拼出来的图形比较接近平行四边形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如果再继续分,分出的每一个小扇形与三角形会怎样拼出的图形又会怎样引导学生继续折。
(3)课件展示
小结
(1)分
三、深化思维,推导公式。
1、如果把圆分的等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
大家可利用昨晚把圆剪开后,拼成的图形展示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
全班汇报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讲授
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讲解
设计意图
导入
(1)分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这个微课我们将学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用圆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什么是圆的面积呢
????圆的面积如何计算呢
????圆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呢
过程
(4)分
二、探索尝试,体会转化。
师:圆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
大家可利用昨晚把圆剪开后,拼成的图形展示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
全班汇报交流:
师:我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是折成的三角形,还是剪拼的平行四边形、梯形都不是很像,怎样才能更像呢
(1)交流再探。
师:如何让扇形的面积更接近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折叠,让学生再一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2)再次交流。
学生第二次探究后,再一次全班交流。
将圆折叠成8等份,其中的一份比较接近三角形了;用8等份拼出来的图形比较接近平行四边形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如果再继续分,分出的每一个小扇形与三角形会怎样拼出的图形又会怎样引导学生继续折。
?(3)1、如果把圆分的等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
2、在制作方式上我选择采用PPT 演示并配上合适的解说。微视频的每一个环节我都做了精心得准备,给学生清楚明了的展示。
课题
圆的面积
设计者
来源
小学六年级
设计时间
录制方式
PPT演示
时长
5分钟
设计理念
圆作为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熟悉的由直线段围成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差别比较大,如何求圆的面积,学生感到很茫然。让学生借助微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对此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弥补操作与想象的不足,让学生真切地看到自己想象的过程,充分体验了极限思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通过猜测,操作、验证、讨论、归纳,使学生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方法与过程目标: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圆面的剪拼,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渗透极限思想。
重难点和关键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圆的面积等于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C/2(=πr),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2。
3.用字母表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
课后反思
1、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探索引导式。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上我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启发学生一步步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