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方案

2020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方案
2020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方案

2020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方案

导读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其中HCC 占85%~90%。肝癌的治疗方式如肝切除术或肝移植术仅适用于早期患者,现有的全身治疗方案疗效也有限。

本文是美国学者发表在Hepatology(影响因子:14.679)上的一篇综述,总结了目前的一些免疫治疗方案,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外的免疫治疗以及疾病早期的免疫治疗。

1.CTLA-4靶向单抗

一项单组II期研究纳入21例晚期HCC、Child-Pugh A级或B级合并丙型肝炎患者,对抗CTLA-4抗体Tremelimumab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分别有45%和25%的患者出现3级AST和ALT升高。其中可评估疗效的17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17%。全部21例患者的意向治疗分析显示,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6.48个月(95%CI 3.95-9.14),中位总生存期(OS)为8.2个月(95%CI 4.64-21.34)。

2.2.PD-1靶向单抗

目前,虽然PD-1单抗在I/II期研究中均出现ORR(14%~20%)和持久缓解,但将纳武利尤单克隆抗体(Nivolumab)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和将帕博利珠单克隆抗体(Pembrolizumab)作为二线治疗药物的III期研究均显示,患者的OS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改善。开发生物标志物以改善患者的治疗选择,以及对联合治疗的研究,或许能激发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HCC的全部潜力。

3.PD-1单抗的生物标志物探索

在接受抗PD-1单抗治疗的晚期HCC患者中,几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可能与ORR和OS改善相关。在CheckMate 040试验中,晚期HCC患者接受Nivolumab单抗治疗,结果显示,肿瘤细胞PD-L1表达增加的患者,ORR显著更高[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vs病情稳定(SD),p = 0.00009]。此外,CD3表达也与ORR显著相关(CR + PR vs. SD,p = 0.05)。在可评估的37例肿瘤患者子集中,部分炎症标志物如IFN-γmRNA和T细胞耗竭与抗PD-1治疗后ORR和OS改善显著相关。相反,Wnt/β-catenin的突变与接受抗PD-1治疗的HC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总之,这仍是一个需要积极研究的领域,多种生物标志物相组合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选择。

1.抗PD-1/PD-L1和抗VEGF轴靶向药物联合使用

临床前研究已证实联合阻断PD-1和VEGF轴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美

国FDA已批准仑伐替尼(Lenvatinib)作为不可切除的HCC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瑞戈非尼(Regorafenib)已获批作为索拉非尼治疗失败的晚期HCC患者的二线治疗药物。卡博替尼(Cabozantinib)获批作为晚期HCC的二线和三线药物。虽然这些联合治疗方案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潜力,但其疗效可能受到不良事件(AE)的影响,目前正在进行晚期HCC临床试验,以确定这些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以及安全性。

2.抗PD-1/PD-L1和抗CTLA-4靶向药物联合使用

CheckMate 040队列研究评估了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晚期HCC患者,应用抗CTLA4抗体易普利姆玛(Ipilimumab)和Nivolumab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显示ORR为32%,中位OS为23个月。美国FDA 于2020年3月加速批准Ipilimumab 3 mg/kg和Nivolumab 1 mg/kg 联合治疗既往接受过索拉非尼治疗的晚期HCC患者。该联合疗法的3~4级治疗相关AE发生率相对较高,为53%。57.1%的免疫介导患者需要使用类固醇。

基于细胞的免疫治疗,如TIL或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具有强效的抗肿瘤作用,且对正常细胞毒性较小。在一项纳入230例接受过手术切除、射频消融(RFA)或经皮注入乙醇疗法的HCC患者中,评估活化CIK细胞在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CIK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达到OS,但CIK治疗组的OS更长(HR 0.21,95%CI 0.06-0.75,p = 0.008)。虽然CIK治疗组的总体AE发生率显著较高(62%vs. 41%,p = 0.002),但两组的严重AE发生率相似(7.8%vs. 3.5%,p = 0.15)。

局部治疗(如RFA、经动脉化疗栓塞、放射栓塞或外放射治疗)是治疗局限于肝脏的不可切除性HCC的一种选择。局部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的效果有待探究,理论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通过介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和抗原释放,促进外周免疫应答。一项纳入32例HCC患者的队列研究,在接受RFA的患者中给予抗CTLA4抗体Tremelimumab,结果显示,在可评估的19例患者中有5例达到PR,且出现肿瘤内CD8+T细胞蓄积增加。

肝癌的五种治疗方法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综合治疗,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原则。目前公认,早期施行手术切除仍是首选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最好配以中药进行调养护理。有效缓解痛苦 荆门市掇刀人民医院中医肿瘤科刘献周说: 一、手术治疗 (1)患者一般情况:①全身情况良好,心、肺及肾功能无严重损害,估计可以耐受手术:②肝功能代偿良好,或仅有轻度损害,按肝功能分级属1级;或属Ⅱ级,经短期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到I级;③无广泛肝外转移性肿瘤。 (2)下述情况可以行根治性切除:①单发的微小或小肝癌;②单发的向肝外生长的大肝癌或巨大肝癌,表面较光滑,周围界限比较清楚,受肿瘤破坏的肝组织少于1/3;③多发性肿瘤,肿瘤结节少于3个,且局限于肝的一叶或一段内。 二、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消痛治疗 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行射频、微波、冷冻或注射无水酒精治疗,以及体外高频率聚焦超声等局部物理疗法。这些方法适用瘤体较小而又不能或不宜手术切除者,特别是肝切除术后早期肿瘤复发者。其优点是:疗效确切,安全简便、副反应较小。有些患者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化学药物治疗 原则上不做全身化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选用:选择性的区域化疗,如经肝动脉、门静脉或肝隔离灌注有可能提高疗效和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可望提高疗效。有价值的是术后选择性的区域化疗,对预防复发确实有作用,这一点已被多方证实。 四、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对一般情况好,肝功能尚好,不伴有肝硬化,无黄疸、腹水,无脾功能亢进和食道静脉曲张,肿瘤较局限,尚无远处转移,又不适合于手术切除或手术后复发者,可采用放疗为主的综合洽疗。 五、生物治疗 生物治疗主要是免疫治疗。肝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已被广泛证实,也提示了免疫治疗及生物治疗的可能性。生物治疗虽然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但目前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有时虽然应用多种生物反应调节剂,几种免疫指标也可望恢复正常,但仍不能彻底消灭癌细胞,甚至不能阻止肿瘤的发展。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及确切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病是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受环境和因此双重因素影响。 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资料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黄曲霉素、饮水污染、酒精、肝硬化、性激素、亚硝胺类物质、微量元素等都与肝癌发病相关。在我国HBV感染是工作发病的主要致癌因素,黄曲霉素和饮水污染则可能是最重要的促癌因素。而继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可通过不同途径,如随血液、淋巴液转移或直接侵润肝脏而形成疾病。2临床表现 1.原发性肝癌 (1)症状早期肝癌常无症状或症状无特异性,中晚期肝癌的症状则较多,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进行性肝大或上腹部肿块等;部分患者有低热、黄疸、腹泻、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后出现急腹症表现等。也有症状不明显或仅表现为转移灶的症状。 (2)体征早期肝癌常无明显阳性体征或仅类似肝硬化体征。 中晚期肝癌通常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腹水等体征。此外,合并肝硬化者常有肝掌、蜘蛛痣、男性乳腺增大、下肢水肿等。发生肝外转移时可出现各转移部位相应的体征。 (3)并发症常见的有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出血、肝肾衰竭等。

治疗方案: 肝癌的治疗一般都有局限性,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则可弥补其不足,增加其抗癌效应。 方案一:手术切除,它是肝癌的传统治疗方案。以根治性切除为目的的手术切除,是被认为目前唯一可能完全治愈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手术还有另外一种治疗方法就是肝移植。是指通过手术植入一个健康的肝脏到患者体内,使终末期肝病患者肝功能得到良好恢复的一种外科治疗手段. 方案二:肝癌介入治疗是指经股动脉插管将抗癌药物或栓塞剂注入肝动脉的一种区域性局部化疗。采用局部靶向药物灌注、肿瘤血管栓塞及氩氦冷冻消融等方式集中杀灭肿瘤细胞,最大限度地降低肿瘤负荷(减少恶性肿瘤数量、体积)。但这种治疗方法由于属于化疗,所以副作用明显,还要结合中药治疗。 方案三:放射治疗 放疗很早就用于肝癌的治疗,但原本放射治疗由于传统放疗技术落后,受到肝脏及周围正常组织耐受性低,而放疗致细胞死亡率高的限制和影响,放疗一直在肝癌治疗领域作用有限 方案四:四、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一种根据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而成的药物治疗方式,主要有生物靶向治疗和以之为基础的放射免疫靶向治疗等,在晚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精编版】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浸润和转移性强的癌症,治疗首选手术。然而,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只能接受介入、消融、放疗、化疗等非手术治疗。以索拉非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选择。目前我国在肝癌诊治方面仍缺乏规范化的指导,由全国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的《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应运而生。我们将分次介绍共识,同时邀请部分执笔者对共识进行解读。 一、前言 原发性肝癌(PLC,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已超过62.6万/年,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接近6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肝癌在我国高发,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因此,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 为了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提高肝癌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和研究水平,积极学习和应用国内、外的符

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肝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CSLC)、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共同发起,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了本《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2007年11月10日、2008年4月5日和8月30日,先后在上海召开了三次专家共识研讨会。会议由叶胜龙教授和秦叔逵教授共同主持,吴孟超院士、汤钊猷院士、孙燕院士和管忠震教授亲临指导,国内肝癌诊治领域的60多位著名专家出席会议。 会上,专家们系统地复习了当前肝癌的国际指南与共识,讨论了肝癌的诊断、手术治疗(肝切除与肝移植)、介入治疗、局部消融治疗(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系统化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一系列问题。各位专家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基于尊重循证医学证据的原则,与国际上的诊治理念接轨,特别是针对我国肝癌诊治的现状和发展,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 会后,由部分专家执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多次修改,

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进展

外科病人的免疫治疗 文章编号:1005-2208(2011)08-0742-04 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进展 蔡秀军1,沈柏用2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免疫治疗 Keyword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immunotherapy 手术切除、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经皮无水乙醇注射、射频消融、肝移植等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也称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常用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然而,当前的治疗方法虽然可有效地治疗局部病灶,但不能完全解决复发、转移等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基于免疫识别和效应机制而产生的肝癌免疫治疗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肿瘤免疫治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反应,激发肿瘤特异性免疫,打破免疫耐受,以达到延缓肿瘤进展,减少肿瘤的复发、转移,甚至治愈肿瘤的目的,有望成为肝癌综合治疗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免疫治疗途径与方法已取得发展,并进入了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其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已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初步显现。当然,由于肿瘤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除少部分免疫原性较强的肿瘤外,绝大部分肿瘤免疫原性较弱,且与正常组织有交叉,给免疫治疗的开展带来一些困难。根据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分为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两大类。同时,有些免疫治疗方法既可激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应答,又可作为外源性免疫效应物质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此外,人们应用一些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细胞因子、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酵母多糖、香菇多糖等,通过非特异性地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激活宿主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也取得了一定的抗肿瘤效果。 本文对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1主动免疫治疗 肿瘤细胞可能存在着与正常细胞不同的抗原成分,肿瘤的主动免疫治疗主要是利用这种抗原成分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进而主动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敏感性往往较低,只能检出肿瘤表面免疫原性强的肿瘤抗原,无 法发现能诱导特异性肿瘤免疫应答,但不足以排斥肿瘤的比较弱的肿瘤抗原。同时,该方法还需依靠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以保证瘤苗免疫后能激发宿主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目前用于临床的肝癌主动免疫主要包括肝癌肿瘤疫苗、重组甲胎蛋白疫苗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 1.1肝癌肿瘤疫苗肝癌肿瘤疫苗是将自体或同种异体的肝癌细胞经过高温、酶解、基因转染等方法处理后,消除其致瘤性,但保留免疫原性,回输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Yang等[1]对HCC小鼠模型注射H22自体肿瘤全细胞疫苗以诱导产生特异免疫反应,结果显示其生存时间显著延长。Kuang等[2]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的Ⅱ期临床试验,将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联合甲醛固定的自体瘤组织用于肝癌病人,治疗组2年存活率(18/19)明显高于对照组(13/21),总存活率明显提高(P=0.01)。Peng等[3]对67例肝细胞癌术后病人开展随机对照研究,平均随访33.6个月的结果显示,肝癌肿瘤疫苗治疗组病人术后1、2、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 2.6%、35.9%、54.0%,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2、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31.6%、61.3%、72.1%)。 1.2重组甲胎蛋白疫苗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主要来自胚胎时期的肝细胞,在胚胎后期减少,出生后逐渐消失,在成年时仅存微量,但是当肝细胞癌变时,该抗原可重新合成而大量表达,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HCC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但是,由于AFP曾在胚胎期出现过,宿主对其已形成免疫耐受,抗原性很弱,难以引起宿主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有效杀伤。2003年,Butterfield等[4]报道了采用4种AFP多肽表位免疫治疗Ⅳ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些AFP多肽表位在高浓度血清AFP的肝癌病人中可引发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但并未观察到临床反应,也未出现血清AFP的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应用转导AFP多肽的自体DC细胞治疗10例Ⅲ/Ⅳ期肝癌,6例病人出现AFP表位特异性T细胞增加且IFN-γ分泌增加,提示AFP疫苗具有免疫活性[5]。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外科,浙江杭州310016;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上海200025通讯作者:蔡秀军,E-mail:cxjzu@https://www.360docs.net/doc/5911573767.html,

2020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方案

2020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方案 导读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其中HCC 占85%~90%。肝癌的治疗方式如肝切除术或肝移植术仅适用于早期患者,现有的全身治疗方案疗效也有限。 本文是美国学者发表在Hepatology(影响因子:14.679)上的一篇综述,总结了目前的一些免疫治疗方案,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外的免疫治疗以及疾病早期的免疫治疗。 1.CTLA-4靶向单抗 一项单组II期研究纳入21例晚期HCC、Child-Pugh A级或B级合并丙型肝炎患者,对抗CTLA-4抗体Tremelimumab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分别有45%和25%的患者出现3级AST和ALT升高。其中可评估疗效的17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17%。全部21例患者的意向治疗分析显示,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6.48个月(95%CI 3.95-9.14),中位总生存期(OS)为8.2个月(95%CI 4.64-21.34)。

2.2.PD-1靶向单抗 目前,虽然PD-1单抗在I/II期研究中均出现ORR(14%~20%)和持久缓解,但将纳武利尤单克隆抗体(Nivolumab)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和将帕博利珠单克隆抗体(Pembrolizumab)作为二线治疗药物的III期研究均显示,患者的OS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改善。开发生物标志物以改善患者的治疗选择,以及对联合治疗的研究,或许能激发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HCC的全部潜力。 3.PD-1单抗的生物标志物探索 在接受抗PD-1单抗治疗的晚期HCC患者中,几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可能与ORR和OS改善相关。在CheckMate 040试验中,晚期HCC患者接受Nivolumab单抗治疗,结果显示,肿瘤细胞PD-L1表达增加的患者,ORR显著更高[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vs病情稳定(SD),p = 0.00009]。此外,CD3表达也与ORR显著相关(CR + PR vs. SD,p = 0.05)。在可评估的37例肿瘤患者子集中,部分炎症标志物如IFN-γmRNA和T细胞耗竭与抗PD-1治疗后ORR和OS改善显著相关。相反,Wnt/β-catenin的突变与接受抗PD-1治疗的HC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总之,这仍是一个需要积极研究的领域,多种生物标志物相组合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选择。 1.抗PD-1/PD-L1和抗VEGF轴靶向药物联合使用 临床前研究已证实联合阻断PD-1和VEGF轴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美

原发性肝癌试题

原发性肝癌 一名词解释1、小肝癌2、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 二填空题: 1 、肝癌高危人群概念是_____ 史5年以上,_____ 和______病毒标记阳性,_____ 岁以上。 2 、AFP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是:_____,______ ,______ 。3、原发性肝癌按大体形态分型可分为: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三、是非改错题:1、原发性肝癌的并发症有: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伴癌综合征、继发感染。2、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是:>400μg/ml 持续4周,>250μg/ml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 四、简答题: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是什么?亚临床肝癌如何与慢性活动性肝炎鉴别? 五选择题 A 型题:1 、原发性肝癌下列临床表现哪项最重要: A. 食欲减退、消瘦 B. 黄疸进行性加重 C. 肝区持续性疼痛 D. 肝硬化表现 E. 肝脏进行性增大 2 、下列各项中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最有价值的是:A.放射性核素扫描 B. AFP 动态观察 C. A 型超声波检查 D. 肝血管造影 E. 酶学检查 3 、在排除其他疾病后,AFP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是: A.>400μg/L持续2周 B. >400μg/L 持续4周 C. >200μg/L持续4周 D. >200μg/L持续6周 E. >100μg/L持续4周 4 、治疗原发性肝癌目前首选的方法是: A.化学治疗 B. 放射治疗 C. 免疫治疗 D. 中医治疗 E. 手术治疗 B 型题 A. 腹水为漏出液 B. 腹水为渗出液 C. 血性腹水 D. 腹水介于渗、漏之间 E. 腹水为脓性 5 、首先考虑为门脉性肝硬化的是:6、首先考虑为肝癌的是: X 型题: 7 、原发性肝癌按大体形态分型有:A.块状型 B. 混合型 C. 结节型 D. 小癌型 E. 弥漫型 8 、AFP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是: A. >400μg/L持续2周 B. >400μg/Ll持续4周 C. >200μg/L持续8周 D. > 200μg/L持续6周 E. >100μg/L持续12周 六、病例分析题: 男性,45 岁,纳差、乏力、不规则发热伴体重减轻 3 月。查:右肋下胀痛,颈部可见蜘蛛痣,肝肋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案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案 1.基本原则 (1)要求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进行; (2)必须严格掌握临床适应证; (3)必须强调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 2.适用人群 (1)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 (2)可以手术切除,但由于其他原因(如高龄、严重肝硬化等)不能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对于上述患者,介入治疗可以作为非手术治疗中的首选方法。 国内的临床经验表明,肝动脉介入治疗对于包膜比较完整的巨块型肝癌和大肝癌具有一定 的效果,但是对于可以手术切除的肝癌,优先选择外科切除。介入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血清AFP水平; ②肿瘤病灶是否包膜完整、边界清楚; ③门静脉有无癌栓。 3.适应证 (1)TACE的主要适应证为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HCC,无肝肾功能严重障碍,包括: ①巨块型肝癌:肿瘤占整个肝脏的比例<70%; ②多发结节型肝癌; ③门静脉主干未完全阻塞,或虽完全阻塞但肝动脉与门静脉间代偿性侧支血管形成; ④外科手术失败或术后复发者; ⑤肝功能分级(Child-Pugh)A或B级,ECOG评分 0-2分; ⑥肝肿瘤破裂出血及肝动脉-门脉静分流造成门静脉高压出血。 (2)肝肿瘤切除术前应用,可使肿瘤缩小,有利于二期切除,同时能明确病灶数目;(3)小肝癌,但不适合或者不愿意进行手术、局部射频或微波消融治疗者; (4)控制局部疼痛、出血以及栓堵动静脉痿; (5)肝癌切除术后,预防复发。 4.禁忌证 (1)肝功能严重障碍(Child-Pugh C级); (2)凝血功能严重减退,且无法纠正; (3)门静脉主干完全被癌栓栓塞,且侧支血管形成少; (4)合并活动性感染且不能同时治疗者; (5)肿瘤远处广泛转移,估计生存期<3个月者; (6)恶液质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者; (7)肿瘤占全肝比例≥70%癌灶;如果肝功能基本正常,可考虑采用少量碘油乳剂分次栓塞;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附322例报道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附 322 例报道作者:庄礼钊詹勇强倪勇张敏杰王成友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整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322 例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治疗、非手术治疗及未行治疗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生存率、术后复发率比较。结果:①手术切除组 1、3、5 年术后复发率为 32.3%、71.5%、81.5%,围手术期手术死亡率为 0.93%。②切除组患者存活 1 年和 3 年者为 78.5% 和 56.1%,非切除组 42.0% 和 6.1%,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 < 0.01)。③未接受任何治疗者均于诊断后 1 年内死亡,其1 年和 3 年存活率均为 0%,均显著低于手术切除组和非手术切除组。结论:综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切除率,降低术后肿瘤复发,提高肝癌的整体治疗效果。 【关键词】肝癌;肝切除术;综合治疗 〔Abstract〕Objective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of comprehensive therapy for primary liver cancer (PLC), to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PLC.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22 patients with PLC who accepted hepatectomy、non-hepatectomy or non-treatment, and compare the survival rates and recurrent rates. Results ①Of the resectable group,

140系统精讲-肿瘤-第三节 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

1.患者男性,60岁。原发性肝癌早期。行部分肝切除术,术后24小时内护士应该给病人安排 A.自由体位 B.高半卧位 C.侧卧位 D.绝对卧床休息 E.低半卧位 【答案】:D 【解析】:考察原发性肝癌的术后护理。手术后病人若血压平稳,可给予半卧位,为防止术后肝断面出血,一般不鼓励病人早期活动。术后24小时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咳嗽,以免引起术后出血。 2.患者男性,50岁。慢性乙肝8年,近期发现AFP>400μg/L,B超检查未发现肝占位性病变,怀疑为小肝癌或微小肝癌。应继续行下列哪项检查 A.彩超 B.CT C.肝穿刺活检 D.X线肝血管造影 E.放射性核素肝显像 【答案】:B 【解析】:考察原发性肝癌的辅助检查。CT和MRI检查可检出直径1.0cm左右的小肝癌,诊断符合率达90%以上,是目前诊断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3.患者男性,45岁。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根治方法是 A.化学治疗 B.放射治疗 C.手术治疗 D.中医治疗 E.免疫治疗 【答案】:C

【解析】:考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原则。早期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 4.患者男性,50岁。慢性乙肝8年。教育其预防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措施不包括 A.低盐、低脂饮食 B.防止粮食和食品霉变 C.戒烟、酒 D.积极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 E.不吃腌制食品 【答案】:A 【解析】:考察原发性肝癌的健康教育。预防原发性肝癌,应注重诱发的因素,常见诱发因素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毒素、饮用水污染、其他因素(某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类、偶氮芥类、有机氯农药等)均是可疑的致癌物,硒缺乏、遗传因素、嗜酒也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起胆管细胞癌。 5.原发性肝癌病人最突出的体征是 A.腹水呈血性 B.腹膜刺激征 C.肝进行性肿大 D.黄疸与发热 E.腹壁静脉曲张 【答案】:C 【解析】:考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肝常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状,边缘不规则,是原发性肝癌患者最突出的体征。 6.患者男性,55岁。原发性肝癌晚期,无明显诱因突发右上腹剧痛,面色苍白,大汗。查有腹膜刺激征,应考虑 A.肝癌腹膜移位 B.肝癌结节破裂 C.急性胃穿孔 D.急性胆囊炎 E.急性胰腺炎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摘要】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免疫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主动免疫治疗和过继免疫治疗两个方面综述了肝 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肝癌免疫治疗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化疗栓塞、射频治疗、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等。放化疗最大的缺点是无特异性杀伤作用,副作用大,易对机体造成继发性损伤,即使是根治性手术也只能解决局部问题, 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免疫逃逸是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打破免疫耐受,激活肿瘤的杀伤功能是肿瘤免疫 治疗的主要方向。目前,肝癌的免疫治疗有多种策略。 1 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是指利用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主 动杀伤肿瘤细胞。目前,肝癌的主动免疫包括树突状细胞疫苗、肿瘤细胞疫苗和 异种重组甲胎蛋白疫苗。 1.1树突状细胞疫苗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DC最重要的功能是激活静息T细胞。由于许多肿瘤患者缺乏功能性DC,不能刺激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因此在体外诱导功能性DC对于主动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实验 都是利用细胞因子或转录因子激活,或热休克蛋白和肿瘤细胞负载DC制备DC疫苗,然后将这些致敏DC疫苗回流体内,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肿瘤免疫排斥反应。MAGE-1在肝癌中的表达率高达80%,提示MAGE-1可作为肝癌免疫治疗的靶点。吴鸣宇等MAGE-1肽负载DC体外诱导高特异性抗癌免疫应答。肿瘤睾丸抗原(Tumor testis antigen,CT)是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一种肿瘤特异性抗原,除 睾丸外,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但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肿瘤睾丸抗原NY-ESO-1是CT抗原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抗原。结果表明,NY-ESO-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较高(30%-40%)。张文敏等。用原核表达纯化的NY-ESO-1蛋白肽攻击DC,体外诱导特异性CT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肽刺激DC可 有效刺激T细胞增殖,诱导CTL的产生。 1.2 甲胎蛋白(AFP)多肽疫苗 AFP不仅是肝癌诊断的标志物之一,而且是肝癌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甲胎 蛋白多肽疫苗是一种刺激肝癌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疫苗。巴特菲尔德等人。报道10 例Ⅲ-Ⅳ期肝癌患者用甲胎蛋白肽休克DC疫苗治疗。6例AFP特异性T细胞增多,6例AFP特异性T细胞合成IFN-γ的比例增加。提示AFP靶向疫苗具有免疫活性。 1.3 肝癌肿瘤疫苗 肝癌疫苗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处理,改变或消除自身或同种肝癌 细胞的致瘤性,保持免疫原性,输入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Yang 等人。结果表明,H22全细胞疫苗可诱导肝癌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明显延 长小鼠的存活时间。 2 过继免疫治疗 ATT是一种将具有抗瘤活性的免疫细胞诸如:LAK、TIL、CTL细胞、细 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转移给肿瘤患者的被动免疫治疗方法.

肝癌诊治指南(试行)

肝癌诊治指南(试行) 一、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肝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HCC:(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肝细胞肝癌 AFP: (a-fetoprotein)甲胎蛋白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CA19-9:(Carbohydrate Atigen 19-9)糖抗原19-9 ICG15:(Indo Cyanine Green)吲哚氰绿15分钟潴留率 HBV:(hepatitisB virus)乙肝病毒 HCV:(hepatitisC virus)丙肝病毒 TAIT:( transarterial interventional therapy)经肝动脉介入治疗 3DCRT:(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三维适形放疗 IMRT:(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调强适形放疗 四、诊断依据 (一)高危因素。 有乙型/丙型肝炎或酒精性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接触史、饮水污染史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二)症状。 具备高危因素,合并肝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腹水者,应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三)体征。 1.多数肝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合并高危因素者,出现肝大伴或不伴结节、上腹肿块、黄疸、腹水、脾大等,应警惕肝癌可能。 3.肝掌、蜘蛛痣、血管痣和腹壁静脉曲张等为肝硬化体征。 4.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咳嗽、喀血、骨痛、病理性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2.肿瘤标志物检查 AFP(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AFP>400ng/mL一个月;或AFP>200ng/mL 持续二个月,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者,高度警惕肝癌,应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2020-2021肝癌免疫治疗药物汇总及展望(完整版)

2020-2021肝癌免疫治疗药物汇总及展望(完整版) 晚期肝细胞癌生存期短,治疗手段有限,靶向药物的应用实现了晚期肝癌系统性治疗的突破,免疫治疗的曙光初现则再次打开了希望之门,但针对目前免疫药物在肝癌中使用现状及其临床数据,以及免疫药物未来的发展方向许多临床医师心存疑惑。近日,国际顶级临床肿瘤期刊JAMA Oncology在线发表了综述,系统介绍了近年来用于晚期肝细胞癌治疗的免疫药物和疗效数据,以及生物标志物在肝癌中的应用,并讨论了针对部分介导肿瘤免疫抑制信号通路的药物联合免疫治疗的策略。 既往治疗捉襟见肘,免疫治疗迎来曙光 肝细胞癌(HCC)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的恶性肿瘤,晚期HCC 生存时间非常短,治疗手段极为有限。以索拉非尼(sorafenib)为代表的多激酶抑制剂(mTKI)打破了全身治疗的僵局,目前获批应用于临床的靶向药物还有乐伐替尼(lenvatinib)、瑞戈非尼(regorafenib)、卡博替尼(cabozantinib)和雷莫芦单抗(ramucirumab,VEGFR2单抗)。靶向治疗对于晚期HCC治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其疗效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以索拉非尼为例,推动其获批的Ⅲ期随机对照“SHARP”研究表明,索拉非尼对比安慰剂仅仅OS延长了2.8个月(10.7 个月VS 7.9 个月)[1]。晚期HCC

亟需更加有效更多样化的治疗选择。近几年来,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受体(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获得快速发展,目前已有ICB获批HCC的二线以上治疗,更多的ICB药物正在进行热火朝天的研发或试验中。本文将汇总近年来用于HCC治疗的ICB和临床数据,以及能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并讨论针对已知的介导肿瘤免疫抑制的信号通路在HCC免疫治疗中的策略。 晚期HCC治疗ICB药物及临床数据汇总 目前已经被美国FDA批准可用于晚期HCC治疗的ICB的药物主要为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PD-1单抗),那武尤利单抗(nivolumab,PD-1单抗),伊匹木单抗(ipilimumab,CTLA-4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PDL-1单抗)。获批的方案和适应证主要为以下四个:1)那武尤利单抗单药用于晚期肝癌二线治疗(2017)[2];2)那武尤利单抗+伊匹木单抗双免疫疗法用于晚期HCC二线治疗(2020)[3];3)帕博利珠单抗单药用于晚期肝癌二线治疗(2018)[4];4)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用于晚期HCC一线治疗(2020)[5]。这些ICB单药或者联合治疗在晚期HCC的Ⅰ/Ⅱ/Ⅲ期临床试验中均表现出了一定疗效。 CheckMate 040研究数据表明对于索拉非尼经治晚期HCC患者,那武尤利单抗单药ORR为18.7%,中位OS为15个月,那武尤利单抗+伊匹木单抗双药联合方案ORR可达33%,中位OS为23个月。对

200910-08肝胆胰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诊治-复旦大学附属

原发性肝癌诊治指南 2009.8.30 复旦大学肝/胆/胰肿瘤综合治疗组

原发性肝癌(PLC)为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五位,PLC在我国高发,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PLC中大多数为肝细胞癌(HCC),本指南主要针对HCC。近二十年来肝癌的治疗效果无明显进步,疗效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诊断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部分病例能够在早期发现,得以根治。但对于大多数中晚期肝癌来说,如何提高疗效对于各个国家来说都是难题。因此除了手术、放疗、介入等常规治疗外,肝癌的治疗手段相对来说比较多,包括射频消融、瘤内无水酒精注射、聚焦超声热疗等局部治疗手段,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使部分病人获益。另外,近5年来肿瘤界最大的进展当属分子靶向治疗,索拉非尼的上市给肝癌的药物治疗带来一线曙光。

一、检测、诊断与分期 1.检测与筛查:HCC的检测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检查两 项。对于≥35岁的男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对AFP>400μg/L而超声检查未发现肝脏占位者,应注意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以及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如能排除,应作CT和(或)MRI等检查。如AFP升高但未达到诊断水平,除了应该排除上述可能引起AFP增高的情况外,还应密切追踪AFP的动态变化,将超声检查间隔缩短至1~2个月,需要时进行CT和(或)MRI检查。若高度怀疑肝癌,建议做DSA 肝动脉碘油造影检查。 2.诊断:HCC的诊断包括病理学诊断标准和临床诊断标准。对于无法手术病人的病理 诊断建议超声引导下的肝穿刺活检,可大大提高阳性诊断率。 3.分期:分期标准包括NCCN的TNM分期;巴塞罗那(BCLC)分期;我国的广 州分期;日本的Okuda分期等。由于BCLC分期考虑了肿瘤、肝功能和全身情况,且有较多循证医学依据。故本指南采用BCLC分期标准。 诊断流程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 王玉生北京同仁堂王府井中医院原发性肝癌,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约70 多万人患原发性肝癌,约60 多万人死于该病,故我国被称为“肝癌大国”。肝癌的发病数占全球总数的43.7% ,而死亡人数占45%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发现后发病迅速,预后不良。现今虽有手术切除、全身系统化疗、微波、激光、生物靶向、中医中药等多种治疗方法,临床所见治疗后容易复发、转移,病死率高,被公认为是一种常见又难治的恶性肿瘤。所以对该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减少病死率、减少肿瘤转移复发、延长生存期意义重大。早期症状原发性肝癌的萌芽期、初期自觉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进展,可时有两肋胀痛,或右肋下胀痛,食欲减退,或胃脘胀满,或恶心欲呕,口干口苦,面色萎黄,周身无力,身体明显消瘦,小便黄,舌质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或沉细弦。服用健胃药或理气药无效,或更会使以上症状加剧。既往病史这类患者多有乙肝病毒携带史,或现在仍带有乙肝病毒,或是乙肝病毒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阳性),或是小三阳(HBsAg、HBeAb 、抗HBC 阳性),或曾出现过肝功异常的乙型肝炎。有丙肝病毒携带(HCV 阳性)或曾出现过肝功异常的丙型肝炎。或曾患过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免疫性肝炎。多年的中 重度脂肪肝、近几年患有肝硬化的患者。诊断要点凡具有以上

早期症状表现者,或有以往病史者,可以进行以下检查。生化检验项:肝功全项、甲胎蛋白、糖类抗原、糖类抗原、糖类抗原、癌胚抗原、铁蛋白。影像B 超检查:有必要可做CT 或MRI 检查,以查有无肿瘤,如有肿瘤可测观肿瘤的形态、瘤体大小及所在部位。对生化检验及影像检查,已确定肝内占位者,如没有手术指标不能手术者,可在超声指导下进行肝穿刺做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以便下一步进行的化疗或其他药物治疗。主要治法手术治疗对全身状况及肝功能代偿良好、无肝硬化、没有播散和转移、无手术禁忌证、肿瘤部位合适者可进行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目前对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争取获得根治的首选。但是手术后的复发、转移者也不在少数。所以手术后再选择其他治疗方法,对提高根治及提高生存年限关系重大。肝移植对小肝癌伴严重肝硬化者,可选择肝移植(小肝癌标准:单个直径不足5cm ,肿瘤少于3 个,无有血管及淋巴侵犯),近年已将移植的适应证扩大为:单发肿瘤w 9c或多发肿瘤W3个,最大肿瘤直径w 5cm,并无大血管侵犯及转移者可肝移植。肝移植因费用高、肝源少,所以现在此手术者极少。静脉化疗、口服化疗尽管外科手术水平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临床实践中,80% 以上的原发性肝癌在确诊时已存在肝内播散、远处转移,术后广泛复发或伴有严重的肝硬化,不能手术治疗,甚至是经血管介入等治疗均存在限制者,所以,系统性化疗法仍不失为延长生存、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此疗法对血液、淋巴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并发症及患者生存率情况。方法总结1998年1月~2002年12月手术切除的11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类型包括:右三叶切除术、左三叶切除术、右半肝切除术、左半肝切除术、左外叶切除术、右后叶切除术、肝方叶切除术、肝部分切除术等。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行肝动脉造影,未发现肝癌复发者给予预防性化疗,发现复发者给予化疗栓塞后分别给予再次手术、射频或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结果全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3.1%(15/112)。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腹腔积液、肝功能衰竭、胆汁漏、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5%(5/112)、3.6%(4/112)、2.7%(3/112)、1.8%(2/112)、0.9%(1/112)。全组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89.6%、56.8%、41.0%、32.7%。结论肝癌行手术切除后的密切检查、随访,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综合治疗 我组自1998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112例。肝癌切除后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血管介入治疗、射频治疗或无水酒精射频治疗,提高了生存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2例原发性肝癌中,男96例,女16例,年龄15~78岁,平均50.3岁。有乙肝病史者96例(85.7%),丙型肝炎史者7例(6.3%)(4例合并乙肝病毒感染)。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A级90例,B级22例。按国际TNM分期标准,Ⅱ期16例(14.3%),Ⅲ期44例(39.3%),Ⅳa期52例(46.4%),全组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诊断。 1.2 方法(1)术前经B超、CT或MRI明确肿物的位置、大小、数量。采用静脉吸入复合全麻,经肋缘下斜切口入腹,常规采用一次性肝门阻断法,阻断入肝血流后切肝,部分患者未行阻断肝门入肝血流。术中用超声刀解剖肝实质,肝内处理血管,肝创面采用氩气刀止血及蛋白胶喷洒肝断面,部分患者采用大网膜覆盖。蒸馏水浸泡腹腔后冲洗,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肝切除方式有:右三叶切除术、左三叶切除术、右半肝切除术、左半肝切除术、左外叶切除术、右后叶切除术、肝方叶切除术、肝部分切除术等。(2)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行经股动脉穿刺置管行肝动脉造影,无肿物复发者行5-FU、MMC、E-ADM预防性化疗。发现肿物复发者,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第3~4周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再次手术切除治疗、射频治疗或无水酒精注射治疗。(3)全组行第2次手术切除4例,第3次手术切除1例,当肿物位置较深,患者余肝难以承受再次手术切除时,给予射频治疗8例,无水酒精注射治疗26例,当肿物复发为肝内多发播散灶或肿物较大、肝功能较差,给予单纯行化疗栓塞术。(4)部分患者条件允许可配合生物免疫治疗,如免疫核糖核酸、白细胞介素-2、胸腺肽等治疗。乙肝病毒检测大三阳或HBV-DNA阳性伴ALT增高者给予抗病毒治疗,如贺普丁、胸腺肽等。 2 结果

肝癌的细胞免疫治疗效果显著

肝癌的细胞免疫治疗效果显著 据今年初《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六分钟就有一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每七到八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50万,因癌症死亡约250万。其中,肝癌的发病率居癌症首位。肝癌在我国发病率约为28.7/10万,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半数以上。 肝癌的细胞免疫治疗效果显著 细胞免疫治疗是指通过肿瘤宿主防御机制或生物制剂的作用以调节机体自身的生物学反应,从而抑制或消除肿瘤生长的治疗方法,通过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包括特异性的和非特异性),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细胞免疫治疗肝癌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获得了一群异质细胞,该细胞共同表达了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是目前所知杀伤活性最强的一种肿瘤生物治疗效应细胞,该细胞兼具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MHC限制性杀瘤等优点,又称为NK样T淋巴细胞(NKT细胞),被认为是新一代细胞免疫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案。其中,CD3+CD56+T细胞是CIK群体中主要效应细胞。 CIK细胞与多种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治疗肝癌 CIK细胞是多种细胞因子共同诱导培养的细胞,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是相互协同,单一因子对效应细胞的增殖及细胞毒活性无作用或者小于多种细胞因子的联合作用,联合作用的机制是最终共同激活静止T 细胞,提高细胞表达IL_2受体和产生IL_2的能力,启动自分泌途径IL_2依赖的T细胞激活反应。 CIK 细胞的体外增殖需要外源性细胞因子如IL_2、IL_7、IL_12等的辅助,外源性IL_2、IL_7、IL_12可以显著促进淋巴细胞的生长,而对CI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无影响。 细胞免疫治疗肝癌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第四大治疗技术,也是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技术。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 肝癌发病率较高,对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如何有效治疗肝癌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治疗较为困难且患者往往预后不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肝癌在手术切除、血管栓塞化疗、射频消融、药物治疗、生物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各种治疗方式上均有了很大进展,形成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模式。本文综述近年来肝癌的各个主要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标签:原发性肝癌;治疗;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引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据世界范围恶性肿瘤的第5位和第3位,我国则是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对我国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因此如何有效治疗PHC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PHC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经皮无水乙醇注射、射频消融、药物治疗、生物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PHC的治疗形成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种方法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2]。本文就近年来有关PHC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肝切除手术治疗 肝切除手术是不合并肝硬化的局限性肝癌患者应用最广泛的根治性治疗措施,通过切除肿瘤病灶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文献[3]研究认为,肝癌切除手术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50%~70%。手术切除治疗PHC受到肿瘤直径大小、肝功能、患者身体及肝癌发展程度等因素影响,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肝功能Child-Pugh A或B级、无脉管侵犯及远处转移、单个肿瘤直径<5 cm或肿瘤数目为2~3个且最大直径≤5 cm时,可首先考虑肝切除术,因此术前需要对肝功能分级、肝功能储备情况、是否合并肝硬化及肿瘤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目的是保证手术安全性、提高肿瘤切除率[4]。与中晚期肝癌或多发、巨大病灶肝癌患者相比,早期肝癌患者获得手术切除的概率更大、预后更佳,且生存时间也较长。 精准肝切除是一种在彻底切除肿瘤病灶、有效控制出血量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残余肝功能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减少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术后康复。研究表明与传统肝切除(Pringle法)相比较,施行精准肝切除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肝功能恢复更好、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复发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以往国内进行解剖型肝切除手术时,通过阻断相应肝叶或半肝血管后肝脏表面缺血分界线来确定精准切除区域,而近年来则逐渐通过阻断近端血管并向远端血管注入亚甲蓝后,通过肝段表面染色来精准确定某一个肝段范围的方法来明确精准切除区域,李祯等[6]采用术前肝血管成像3D重建及术中阻断区域血流并持续注入亚甲蓝染色的方法来辅助实施精准肝切除,结果与行常规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相比较,术中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