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哲学差异的解析
浅析中西方哲学差异
CAIXUN 财讯-143-浅析中西方哲学差异□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刘 莎 / 文自古以来,中西方哲学的探讨话题各有千秋,但作为哲学这一门学问,其定义无非是中西相通的。
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那么哲学研究中,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独特性的区分特征也是中西哲学对比研究中的一个好方法。
本文试图从形而上学的对比研究中,分析中西方哲学的差异特征。
形而上学 差异性 中西对比所谓哲学,就是用简单的话语来体现出隐含深层的意义,让人们去思考和体会。
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在哲学的众多分支中,形而上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地位尤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哲学唯一真正与其它学科相区分的特征。
和所有的比较研究一样,中西形而上学的比较研究,要么是自我取消,要么是自我发展,而中西形而上学比较研究则是自我取消的。
即,这两种形而上学之间要么不存在差异,要么存在差异,但是这些差异都是微不足道的。
现有的任何一种研究,如果旨在证明中西形而上学比较研究为自我发展式的研究,则必将遭遇失败。
形而上学只有一种,它在中国和西方各自发展,通常所谓的“中国形而上学”,或者不是形而上学,或者是形而上学,却不够成熟。
对于不是形而上学的“中国形而上学”来讲是没有形而上学的价值的。
在有些人看来,中国是没有形而上学的。
这一派可以说是激进主义者,它最为臭名昭著的代表,大概莫过于就是黑格尔和他的追随者。
在哲学史的课堂上,黑格尔虽然以“中国哲学”为名谈到了中国的思想,但是,他的态度却几乎是反讽的。
首先,黑格尔“中国无哲学论”的说法流传甚广,他认为,“东方哲学是宗教哲学。
”针对看似最没有哲学味的孔子,黑格尔的结论是,孔子的教训“是一种道德哲学”。
黑格尔对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东方哲学的正面态度鲜少有人提及。
如果黑格尔并不认为中国没有哲学,那么主张中国无形而上学的学者试图以黑格尔的相关论述来作理据,就是失败的。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西方的哲学或形而上学为范本。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一、方法论中西方哲学在方法论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和理性,追求通过分析和推理来寻找真理。
例如,亚里士多德通过推理和归纳总结形成了他的“十类”理论。
而中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式有所不同。
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分析,而中国哲学则更加注重细观世界、观察现象和对其规律的总结。
中国哲学常采用对自然观察的方法,如道家的“观天下之道”和儒家“观察法”。
这两种方法在寻求智慧和真理上有所不同。
二、观点差异中西方哲学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哲学倾向于分析和批判性思考,注重理性推理和争论。
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和个体的思考,注重逻辑和规范性的论证。
例如,康德通过理性思考提出了“谷底”,认为道德规范应该通过理性思考而不是感性倾向确定。
而中国哲学则强调的是整体和宇宙的思考。
他们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社区之间的和谐。
中国哲学在道德和伦理思考中也更加强调的是集体和社会群体的规范。
例如,儒家强调的是个人责任和家庭关系的道德理念,而不是个人的自由意志。
三、价值观差异中西方哲学还在价值观上有所差异。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权利和博爱。
他们追求个体的利益和权益,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障。
而中国哲学更加强调的是和谐、忍让和社会秩序的价值观。
中国哲学注重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角色,强调个人责任和义务,认为个体的行为应符合社会道德。
总结起来,中西方哲学在方法论、观点和价值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分析,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益,强调个人自由意志和权利。
而中国哲学注重细观数天地之间的和谐和整体,关注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强调个人责任和义务。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哲学在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价值观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东西方思想的比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话题。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东西方思想,并探讨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东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追求道德和精神的完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强调个人权利和自我实现。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二、人性观的差异东方哲学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东方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满足。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更加悲观,认为人性本恶。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欲望和个人的追求,追求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成功。
三、知识观的差异东方哲学强调经验和直觉的重要性,注重实践和体验。
东方文化注重传统和经验的积累,追求智慧和内在的领悟。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科学的发展,追求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西方文化注重创新和变革,追求现代化和进步。
四、时间观的差异东方文化注重长期的发展和持久的价值,强调历史和传统的重要性。
东方哲学强调人生的循环和无常,追求生命的平衡和和谐。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短期的效益和即时的满足,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成功。
西方哲学强调人生的线性和有限性,追求个人的成就和进步。
五、社会观的差异东方文化注重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强调社会的和谐和团结。
东方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责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个人的独立和竞争。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综上所述,东西方思想在价值观、人性观、知识观、时间观和社会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比较东西方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同时,也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方对于哲学概念理解
中西方对于哲学概念理解
中西方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不同点:
1. 哲学的定义:在西方,哲学通常被定义为对基本问题的研究,如存在、知识、价值、真理等。
而在中国,哲学更强调人生的意义、道德、伦理等问题。
2. 研究方法:西方哲学强调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论证和反驳来探究问题。
而中国哲学更注重体验、感悟和实践,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
3. 历史发展:西方哲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哲学传统。
而中国哲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4. 哲学流派:西方哲学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如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存在主义等。
而中国哲学也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西方哲学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也存在一
些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地方。
了解中西方哲学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1.历史与发展:中西方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方哲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
这些学派关注人类行为、社会伦理和宇宙观念等问题。
而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主要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
西方哲学注重探讨真理、知识和存在等问题。
2.方法论:中西方哲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哲学注重直观、体验和内心感知,强调“道”与“理”的悟性。
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逻辑、证明和分析,采用严谨的推理和辩证思维。
3.价值观与人性观:中西方哲学对于价值观和人性观有着不同的理解。
中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观念,并将人的本性视为本善。
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个体自由和权利,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将人的本性视为自私和自利。
4.社会与政治:中西方哲学在社会和政治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哲学关注社会稳定和秩序,重视家庭和社区的和谐发展,提倡君主专制的政治模式。
西方哲学则更加倡导个人自由和民主,追求法治和平等的政治制度。
5.影响与传播:中西方哲学在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方哲学主要由儒家学派在整个东亚地区传播,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哲学通过古希腊哲学传入欧洲,并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而传播到全世界。
对于中西方哲学研究的比较,可以从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行分析。
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关注人类存在、真理追求和伦理观念等共同问题。
而差异之处在于其起源、方法论、价值观和人性观、社会与政治观念以及影响与传播等方面。
通过中西方哲学研究的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两种哲学传统的不同之处,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各自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并丰富自己的哲学思考和研究方法。
中西哲学的大致区别
中西哲学的大致区别
1,中国哲学重社会伦理,西方哲学重外界自然。
2,中国哲学重道,德,佛的反身内省,西方哲学强调对物质的外部认识。
3,中国哲学形成对道,德,佛内省的修炼,体验和顿悟的经验直观的方法,西方哲学形成对外物认识的感性知性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与实证方法。
4,中国哲学范畴直观,论点分散(格言警句式),不注重逻辑体系,而西方哲学强调范畴精确,论点论证集中,重视哲学体系的逻辑严谨性。
5,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的特点是,经验直观的领悟,整体模糊直观的描述,分散警句式体系,为先哲代言不思创新的“我注六经”,朴素的辩证直观以及欠缺对哲学结论真实性与正当性的验证方法。
西哲研究的特点暂略。
中西哲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二者各有特点,应相互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有观点扬中哲反西哲,甚而认为西哲源自于东方文化。
但要得出中哲多么高超,西哲多么糟粕以及西哲源自于东方文化的结论,恐怕得静下心来,大概了解一下中西哲学的内容,尤其是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特点。
啥都不知,妄下结论,恐怕不是讨论研究哲学的科学态度!。
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与对话
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与对话哲学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石,是一种探究人生、世界和宇宙本质的学科。
中西方哲学思想积淀深厚,其中包含着转变人们对世界和生命的认知方式的根本思维模式。
虽然中西方哲学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通过对话交流,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和多元的视角。
一、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中西方哲学思想在传统背景、思维方式以及问题关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从传统背景上看,中西方哲学思想的起源具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哲学以古希腊哲学为基石,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奠定了理性主义的基础。
而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分野则可以追溯到孔子、老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儒家、道家、墨家的优越性。
从思维方式上看,中西方哲学思想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
西方哲学倾向于通过逻辑思维、理性推理等方式来解决问题,重视因果关系、证明和辩论。
而中国哲学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更加强调对整体的把握与感悟。
在问题关注上,中西方哲学思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在20世纪以来更加注重的是科学、技术、文明的发展,关注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而中国哲学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并强调个体对整体的义务和责任。
二、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对话尽管中西方哲学思想存在差异,但对话可以为思想的碰撞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首先是在认识论方面的对话。
中西方哲学在认识论上有不同的观点,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
通过对话,可以为彼此提供不同的视角,帮助双方更加全面地认识问题本质。
例如,西方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理顺逻辑思维,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则可以提醒西方哲学思想的合宜与和谐。
其次是在伦理学方面的对话。
中西方哲学思想在伦理学上有着不同的关注点,例如西方哲学强调自由与权利,而中国哲学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通过对话,可以促进双方对伦理问题的全面思考,提供更加多元的伦理观和价值判断,进而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好的伦理指导。
最后是在宇宙观方面的对话。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重要结晶,承载着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与探索。
东西方哲学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发展等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哲学理论与方法上,也渗透在文化价值观与伦理道德层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一、哲学起源与发展背景###1.1 东方哲学的兴起东方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千年的古代中国和印度。
那时,哲学往往与宗教、道德和政治生活紧密相连。
在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等,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思想关心的是人的伦理道德与社会关系,强调的是“和谐”、“中庸”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种以伦理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使得东方哲学更偏向实用性和实践性。
在印度,佛教、印度教等宗教性质的思想体系涌现,对人生、轮回、解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相关的哲学观点。
这些零散而多样的宗教思想交融,使得印度哲学在整体性和内心体验上的独特性显得尤为突出。
###1.2 西方哲学的发展西方哲学则主要起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开创了理性思考的传统。
希腊哲学强调逻辑推理与辩证法,将自然规律视为理解世界的基础,追求知识与真理。
这种对个体理性的重视使西方哲学具有一种探索绝对真理的倾向。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中世纪时期的人们又引入了信仰作为理解现实的一部分。
文艺复兴时期启发了人们对个人存在及理性的重新审视,而近代以来,以笛卡尔、康德为代表的哲学家进一步推动了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注重个体意识、批判性思考以及科学经验。
##二、核心观念上的差异###2.1 对“自我”的理解在东方哲学中,“自我”的观念往往是模糊而宽泛的。
诸如儒家强调“仁爱”,道家倡导“无为而治”,强调个体如何融入社会、承担家庭责任。
同时,佛教则认为“自我”是无常和幻觉的,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个体自我,达到宁静与解脱。
西方哲学东西方差异
西方哲学东西方差异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差异哲学是一种探讨人类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学科,东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等方面探讨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差异。
一、本体论差异本体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西方哲学在本体论上主要关注实体和本质,认为世界是由一系列独立的实体构成的,每个实体都有自己的本质和属性。
例如,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构成的,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现象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体是具有独立存在的东西,它们的本质是由它们的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相比之下,东方哲学在本体论上更加关注整体和关系。
例如,道家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道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它包含着阴阳、五行等相互作用的元素。
儒家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是由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关系构成的。
佛教则强调世界的无常和无我,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没有固定的本质和属性。
二、认识论差异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和方法的学科。
西方哲学在认识论上主要关注知识和真理的本质,认为知识是通过感官经验和理性思考获得的。
例如,笛卡尔认为知识是通过怀疑和推理获得的,只有通过理性思考才能得到确定的知识。
康德则认为知识是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而成的,感性认识提供材料,理性认识则提供形式。
相比之下,东方哲学在认识论上更加关注直觉和体验。
例如,道家认为知识是通过直觉和体验获得的,只有通过修行和领悟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儒家则强调实践和学习的重要性,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的。
佛教则强调修行和领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行和领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和智慧。
三、方法论差异方法论是探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学科。
西方哲学在方法论上主要关注逻辑和分析,认为只有通过逻辑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学是研究推理的科学,只有通过逻辑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以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普遍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完善。
而在外国哲学思想中,对于人类存在之意义的探究、对于世界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常常是核心问题。
以下是几个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1、思维方式差异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道”“德”“理”等概念不仅用语言表达,也常常通过形象比喻来解释抽象概念。
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中的天、人、道、中等词汇,具有极高的图像性,表达出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思想常常依赖于逻辑推导和分析,倾向于采取精准、理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人的内心世界被描述成潜意识、意向性和自我。
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所不具备的。
2、个人价值观不同在中国哲学中,个人通常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考虑的,而是通过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传承和继承来实现自我完善。
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更强调个体内在的信仰、情感和道德准则。
而在西方哲学中,对于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主题的关注常常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这一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传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3、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同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万物归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相互关联,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
传统哲学中天、地、人、物等因素都同等重要。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闭于宇宙与人的关系的核心观念。
在西方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对抗和统治为准的。
例如,在启蒙哲学的理念中,自然被看作是顺应科学法则的一种机器,人类则是自然的主宰者,有权支配和改变一切。
综合来看,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对自然的认识上有很大差异。
因此,我们在探究这些哲学思想差异的同时,也应该从中寻求共同之处,理解人类思想的多元性,建立起开放而有尊严的文化交流和口头一体化。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对比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对比哲学,作为人类思考生命、世界和存在意义的一门学科,自古以来就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拥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探索方向。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作为两大哲学体系,虽然目的都是追寻真理,但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哲学根源西方哲学源自古希腊,最早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建立起来,强调逻辑推理、辩证思维和理性分析。
而东方哲学则起源于中国、印度等地,注重整体感知、自然法则和内心体悟,更加强调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哲学思维方式西方哲学倾向于辩证和分析,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前因后果的连贯性,重视理性推理与实证思维,注重个体的真理探寻。
相对地,东方哲学更重视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平衡、宽容与自然法则,注重感性体会与直觉领悟,重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哲学核心理念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哲学注重人的个体自由、权利和独立性,提倡理性、理智和自我表现。
而东方哲学更注重社会整体、亲和力和自我克制,提倡和谐、平衡与待人以心平气和。
两者在道德、伦理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强调。
哲学对人生态度西方哲学倾向于解释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个人意识的重要性,强调创造力、个性和自我实现。
而东方哲学更注重人生的平和、宁静与内在安宁,强调放下欲望、顺应自然及遵循道德规范。
两者都是在探寻人生的意义,但角度和方法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这种种差异中,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各有千秋,相辅相成,互相启发。
两者可以在对比中,相互借鉴、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人类思维的多样性,促进了哲学的发展与进步。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虽有不同之处,但在多元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今天,我们应更加珍视两种哲学体系的长处,相互尊重、包容并共同探索人类思维与生命意义的更广阔领域。
愿哲学之光,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衷心感谢您阅读本文!。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哲学,作为智慧的探究和思考,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维的重要领域。
东西方哲学在历史长河中各自发展,并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两种哲学体系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碰撞和交融。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东方哲学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注重心灵的平衡与和谐。
例如,中国的道家、佛家思想强调顺其自然,追求虚无缥缈的境界;印度的吠陀文化和瑜伽思想追求解脱、涅槃。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更加理性和逻辑,强调理智的探究和推理。
希腊哲学强调辩证法和逻辑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波普尔的科学哲学都体现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
二、价值观的差异东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强调个体在整体中的定位和作用。
例如,儒家强调仁爱、孝道、中庸,佛教强调慈悲、舍己,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返璞归真。
而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权利和责任。
启蒙运动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现代伦理学强调人的权利和尊严。
三、历史观念的差异东方哲学强调循环、轮回和变化,强调万事万物都是流转不息的。
例如,印度教和佛教认为生死轮回,道家认为万物变化。
而西方哲学更加线性和进步,强调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理性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推动。
四、对人生的态度差异东方哲学强调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注重内心的平静和达观,追求心灵上的解脱。
而西方哲学更加强调个体的努力和奋斗,追求自我实现和人生的意义。
尼采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存在主义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选择。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历史观念和对人生的态度上。
这种差异既反映了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也丰富了人类的思维和智慧。
我们应该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汲取两种哲学传统的精华,探索智慧的更广阔领域。
东西方哲学的差异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交流互鉴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各自的哲学传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引言概述:哲学是一门探索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学科,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哲学传统。
本文将比较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通过分析五个方面的内容,以展示两种哲学传统的独特之处。
一、思维方式1.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强调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重视理性和推理。
西方哲学家注重概念的定义和逻辑的严谨性,他们通过辩证和论证来推进思维的发展。
1.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强调直觉和综合思维,注重超越逻辑的维度。
东方哲学家强调感知和体验,通过冥想和觉察来发掘思维的深度。
1.3 比较:西方哲学注重理性思维,强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而东方哲学更注重直觉和体验,强调超越逻辑的维度。
两种思维方式各有优势,可以互补发展。
二、人类存在的本质2.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西方哲学家关注人的自主性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选择。
2.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东方哲学家追求内在的平衡和和谐,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2.3 比较:西方哲学关注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强调自我实现的能力,而东方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两种观点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匡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
三、伦理价值观3.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探讨伦理价值观,强调个人权利和道德责任。
西方哲学家关注道德规范和个体的责任感,强调自由意志和个人选择的重要性。
3.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探讨伦理价值观,强调道德情操和人际关系。
东方哲学家注重仁爱和慈悲,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3.3 比较:西方哲学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意志,强调个体的责任感,而东方哲学注重道德情操和人际关系,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
两种伦理价值观各有侧重,可以相互补充。
四、宇宙观4.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探讨宇宙观,强调理性和科学的方法。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东西方哲学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
本文将从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角度探讨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
一、认识论的差异东方哲学强调的是直觉和体验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通过直接感知和内观来获得的。
例如,佛教强调通过冥想和内观来认识自己和世界。
而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理性和逻辑的运用,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获得的。
例如,柏拉图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二、形而上学的差异东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思想强调的是整体性和和谐性,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例如,道家的“道”是一个无形的存在,贯穿于整个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
而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体和分离性,认为世界是由个体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本质和目的,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目的可以了解它们的存在方式。
三、伦理学的差异东方哲学的伦理学思想强调的是和谐和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例如,儒家强调的是仁爱和道德修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而西方哲学的伦理学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认为人应该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通过个人的自由行动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例如,康德认为人应该按照普遍的道德法则行事,通过个人的自由行动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东西方哲学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
东方哲学注重直觉和体验,强调整体性和和谐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而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逻辑,强调个体和分离性,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想。
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哲学观点,通过对比和交流来促进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方哲学的方法对比
中西方哲学的方法对比一、哲学起源与发展1、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与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密切相关。
这些学派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思想理念,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处,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2、西方哲学:西方哲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时的哲学家们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开创了西方哲学的先河。
西方哲学在探索自然、逻辑、形而上学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理性精神。
二、基本研究方法1、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多采用直观、体悟的方式,强调内省和自我修炼。
它倾向于从整体、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西方哲学:西方哲学研究方法倾向于分析、演绎和归纳,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精神。
它倾向于从个体、微观的角度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认知论与知识论1、中国哲学:中国哲学认为认知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的过程,强调直觉和体悟的重要性。
它认为知识不仅来自外部世界,更来自于内心的体验和修炼。
2、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强调理性认知和客观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逻辑推理和科学实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它重视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适性。
四、形而上学与方法论1、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多关注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质,强调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
在方法论上,它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
2、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在形而上学方面探究世界的本质和结构,试图找出普遍的规律和原理。
在方法论上,它倾向于分析性和精确性。
五、道德伦理与价值观1、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强调道德伦理的核心地位,注重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的培养和实践。
它倡导和谐共处、重义轻利等价值观。
2、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同样重视道德伦理问题,但在价值观上可能更加注重个人权利、自由和平等。
它倾向于从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等角度探讨道德问题。
六、政治哲学与社会观1、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在政治哲学方面强调君民一体、以德治国等理念,注重社会秩序和稳定。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功利主义与道德主义的差异:西方哲学倾向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重视可观察到的结果和成果,追求个人自由和权利,而东方哲学则更注重道德和伦理,强调人的内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2. 逻辑思维与综合思维的差异: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推理和分析,讲究条理和推导,而东方哲学则更强调综合思考和模糊边界的处理,强调整体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3. 信仰与理性的差异:西方哲学一直强调理性,信任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而东方哲学则注重灵性和信仰,更强调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关注自然与宇宙的和谐与平衡。
4.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西方哲学更注重个人独立,追求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东方哲学强调团体和谐,注重个人与集体的互动关系,倡导弱肉强食的集体价值观。
总之,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是由历史、环境、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决定,反映了两种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对比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对比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传统,它们分别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开展独特的思考。
本文将对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进行对比,并分析它们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方面的差异。
认识论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西方哲学一直强调理性与判断,重视逻辑推理和经验观察。
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再到康德和笛卡尔,西方哲学家们一直试图通过理性来发现真理。
其中,康德强调先验认识与经验认识的融合,将人类理性能力视为建构现实认知的关键因素。
东方哲学的认识论:相比之下,东方哲学倾向于直观体验与内省。
例如,在佛教中,修行者通过冥想来亲身感悟真理,而非依赖于外界的知觉和推理。
东方哲学强调主体与客体的融合,通过超越形式化的逻辑来体验最深刻的真知。
形而上学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在形而上学领域表现出较强调研究本质和存在问题的倾向。
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到现代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西方哲学家们一直探索宇宙、人类和意义等重大问题。
他们试图用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来解释世界的本源。
东方哲学的形而上学:相较之下,东方哲学更注重于揭示和平衡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道家思想中有着强调自然法则和无为而治原则,并强调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佛家思想则侧重于探索生命和宇宙背后的真实性质,并通过放下对世俗欲望的执着来追求解脱。
伦理学西方哲学的伦理观念:西方伦理学注重个体权利、普遍道德准则和行为后果等。
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幸福至善主义”到康德推崇的“以义务为基础的伦理”,西方哲学家们试图通过逻辑推理和权衡得失来规范行为。
他们追求社会正义、个人自由以及道德责任感等普世价值。
东方哲学的伦理观念:东方伦理注重平衡、谦虚、奉献和个体内心状态等。
例如,儒家伦理追求谦恭礼让、尊重他人,并以人际关系为中心;佛家强调慈悲善良、无私奉献,并培养内心平静和解脱。
东方伦理更关注个体与整体之间和谐共生以及人性修养。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哲学是研究存在、真理、价值等基础概念和原则的学问,是一种思辨性的学问,同时也是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
中西方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下面就中西方哲学思想进行对比分析。
一、人的本质中西方对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
中西方哲学思想都认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性的,但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人的本质是有情有性、有知有德、有灵有气,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性”和“道德”。
而西方哲学中,认为人的本质主要是指“自由意志”和“本能”。
中西方哲学对于人的本质的认知不同,也决定了它们的思想理念和文化传统各具特色。
二、世界观中西方哲学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存在着不同。
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世界是有道有法、有韵有节、有序有理的,意味着宇宙是一种有序和谐的整体;而西方哲学中,则强调“人”是宇宙的中心和意义所在,宇宙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具有神性和意义的存在。
中西方哲学的世界观差异,同时也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趋向,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思想特点。
三、价值取向中西方哲学在价值取向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价值取向是以“德”为核心,倡导“仁爱”、“忠诚”、“诚信”等为人处世的准则;而西方哲学则强调“自由”、“平等”、“个性”的价值,认为自由是最重要的人权和国家政策目标。
中西方哲学的价值取向不同,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在人生态度、社会伦理和政治理论等领域的差异和特点。
四、思想方法中西方哲学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倾向。
中国传统哲学倡导“思维反思”,以“以治其国,必先齐其家;以齐其家,必先修其身”为出发点,强调“自我的完善”,有“反思”、“内省”、“静虑”、“修身”等重要理念;而西方哲学则强调“逻辑推理”,强调科学和实证,在理解人和世界问题的过程中,使用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来验证结论。
中西方哲学思想方法不同,也反映出两种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哲学传统,特别是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向等领域的差别。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简介: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存在、价值和真理等问题的学科,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思考。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哲学体系,它们在思维方式、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本文将比较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对人类思维和生活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强调逻辑思维和理性推理。
在古希腊哲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学成为了西方哲学的基石。
西方哲学倾向于通过分析、辩证和推理来解决问题,重视理性和科学的方法。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注重直觉和体验。
东方哲学强调内省和观察自然界,通过冥想和静坐等修行方法来实现对内心的探索。
东方哲学更加关注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观念的差异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在西方哲学中,人被认为是独立的个体,具有自由意志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个体的幸福和利益。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强调整体性和无我。
在东方哲学中,个体被认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东方哲学追求的是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主张放下个人欲望和执着,追求无我境界。
三、价值观的差异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强调功利主义和个人利益。
在西方哲学中,人的幸福和利益被视为最高价值。
西方哲学倡导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强调道德和无为。
在东方哲学中,道德被视为最高价值,追求道德的修养和境界。
东方哲学主张顺其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四、对人类思维和生活的影响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哲学强调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西方哲学还倡导个人自由和人权,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
较严厉的思想钳制使思想自由被限制在狭
窄的范围内,能够进行讨论、研究和辩论的空
间较小,多数思想家把传统思想当作政治行为、
礼仪和道德规范的主要来源,使中国哲学整体
朝向伦理(政治)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春秋战
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
都无法超越传统,而是继承和诠释,这种态度
被强化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继承传统。
四、产生的条件
一、自然条件 二、社会条件 三、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
西方 1、古希腊境内多山,不具备农耕的条件。在陆路交通
不畅和不具备农耕条件的情况下,古希腊的经济要发展 必须利用它的良好的海岸线,大力发展海上贸易,进而 才能够通过海上与其他地区交流,所以,古希腊在海上 贸易过程中形成相对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2、在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到不 同的文明(例如对亚细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等当时先进文 明),学习和汲取它们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并且对 之进行批判、改造和综合,从而形成具有古希腊特色的 哲学-科学文化。
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物质资料日益丰富, 使一部分人能够直接脱离物质生产劳动,而 从事脑力劳动。
在古希腊,探讨政治和哲学在社会经济发展 后获得了物质前提,他们更关注于自然和现 象之后的原因,用理性而不是经验去探求现 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试图寻求在各种自然 现象后面的非神的、恒定的原因,试图用理 论来论证其合理性,注重概念的明晰和逻辑 的严密,进而产生古希腊独特的哲学-科学思 维方式
中西方哲学对比
中西方哲学的异同,可以从一下 几个方面来比较:
一、各自的定义 二、特点 三、起源 四、产生条件
一、定义
“哲学” (philosophy), 它源于希腊文, 原义为爱智慧(love of wisdom), 或是对智 慧的追求(strivefor wisdom)。 "智慧" 一词 意义十分广泛, 用现代的说话来说, 它泛 指一切人类理性的思考和反省活动。罗 素把它总结为:“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学 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哲学差异的解析“哲学”一词英文为philosophy,它源于希腊文,语根为philo及sophi a,原义为爱智慧(love of wisdom),或是对智慧的追求(strivefor wisdom)。
“智慧”一词意义十分广泛,用现代的说话來说,它泛指一切人类理性的思考和反省活动。
罗素把它总结为:“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学问”。
现在中国官方的定义是:“哲学是世界观,哲学是方法论。
”这应该是最为科学的定义。
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并机械的认为像数学和几何一样从已知的知识可以推出未知的结论。
大家知道要进行逻辑思维首先要进行定义,可是定义往往难以精确,推理的过程也经常的与事实不符。
这就是西方哲学的困境。
因此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他的《哲学问题》结尾这样说道:“哲学之所以应该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因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么确定的答案是真确的,而是在于这写问题的本身;原因是,这写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
”在这段话里罗素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西方哲学家要求精确定义的哲学是根本精确不了的。
先说西方哲学的困境:第一个层面,哲学的基础是定义和逻辑。
而西方哲学家们发现就是对简单的1都难以科学的定义。
例如一张椅子它由一些木头组成,而木头又由众多的纤维组成,而纤维又是由有机分子组成,有机分子又是由不同的原子组成。
即使面对自然界最简单的物质氢气都难以定义“一”,因为氢分子由两个原子组成,而氢原子又由电子和质子组成,在推究还能到中微子、以至到超玄的结构。
这就是西方哲学界的“哲学丑闻”。
还有西方哲学赖以生存的逻辑也出现了问题,先是发现“主”、“谓”结构的推理会出现谬误和混乱,后来又发现逻辑悖论。
第二个层面,传统西方哲学有三大主题:上帝(第一存在)、物质(自然界)和灵魂(精神界)。
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加深,上帝在哲学中占有的地盘越来越少,上帝只存在于宗教哲学里,可以说根本不是现代哲学的研究对象;随着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哲学对自然世界的一般性原理和结论——即对物质的研究也被各相应的自然学科所替代;近代发展起来的精神分析、语言分析也独立成为了心理学科,它替代了哲学对精神的研究。
因此说哲学面临失去研究对象的危机。
罗素在《哲学问题》中用‘2+2=4’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就是他用数理的概念来替代原来的主谓概念。
它们应该比其他的事物具有更纯的逻辑性。
即使是“2+2=4”这样被哲学家罗素经常举例的例子,也难以真确不能够成为真理。
两个苹果加两个苹果就是四个苹果。
可是两个人加两个人就不一定是四个人,这里还需要时间或其他的条件加以限制等式才能成立,要不然就会出现两个人加两个人生多少个人的问题;还会出现人与人争斗仇杀减少人数的问题。
因此看上去明白无误的真理却不是真理。
还有我们平常经常有的概念:明天太阳会再出现。
可是也不是真理,因为在南极或在北极都有可能出现明天看不见太阳的情况,因此也不是真理。
还有一天24小时是固有的概念,可是这样大家认为精确的概念也是不精确的,因为地球自转的加快每年还有零点几秒的误差,因此也不能有精确的概念。
例子还有很多,这就是西方哲学的困境。
也是西方哲学流派繁多却难以统一的原因,因为他们超越不了,找不到事物的本质。
再来看中国哲学关于“一”的定义:“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恍惚。
随之而不见其后,迎着而不见其首。
”(《道德经》14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道德经》39篇)。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
”《道德经》41篇。
而“定义不能精确,推理不能精确,也因此难以有精确的定论”这样的认识,中国人的祖先早以了然于胸,因此“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就出现了这样的理念。
它说明了规律与实质性的真理难以精确描述出来,而且真理会随时间和事物变化而变化。
再看西方哲学的思维律是:同一律——“是就是是”;矛盾律——“任何东西不能即是又不是”;排中律——“任何东西必须或者是或者不是”。
这是西方哲学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根据。
这样就产生了种种的对立矛盾,也产生了很多的对立概念。
如:朋友—敌人、和平—战争、对与错、……。
由此西方人的思维容易走极端,完全忽视了事物发展的中间环节。
大家都知道人与人的关系除了敌人、朋友还有非敌非友。
而中国古人的哲学概念早已脱离对立的概念,儒家的基本点就是“中庸”。
由于中国的文化是从周易演化而来,因此大家早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凡事取‘中庸’用其不满不溢之意。
“过犹不及”是一个普遍的观念。
总的来讲,中国古代的哲学已经经过了现在西方哲学的思辨期,早以摆脱了现在西方哲学的学术困境。
中国古代哲学只给出事物的框架或性质,接着就是由读者自己去理解、思考。
如对待一个木做的方桌子,中国哲学的描述就是木的、长方形的,这样就算完成了对桌子描述。
而像罗素等西方哲学家,如果描述一张桌子,为了极力精确要从观察着角度考虑,要从光线变化考虑等等,因此难以对桌子有精确的描述。
也就是说中国古人跳过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困惑,进行了抓住本质的描述。
由于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中国的字画就是比西方油画高一等级的艺术。
西方油画在于写实的反映,只有到了现代才有了什么抽象派、野兽派等不是写实的画法。
而中国画的留白,又是另一境界,它写出的意境与观赏者的感觉是对应的,是白云就是云;是青草的留白也能看出是青草;是山峦也能看出是山峦;这是一个印象,它与人们内心的概念是吻合的。
中国画家把这些印象做为留白画下来,观画者自然明白。
中国画的精义就是“神似”,完全是一种抽象的艺术。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认识第二阶段的理性认识。
中国的哲学不拘泥于精确的定义,而只要求对事物本质的描述。
是否能明白要看读者自己修养的水平,能明白“知天命”则是自己的造化。
这里的‘天命’乃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与迷信无关。
不能明白哲理乃是修养不够是他们自己的损失。
中国哲学影响生活的还有语言,语言也是照这样的思维模式进行。
文言文能明白就明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难怪乎连朱熹这样的大学士也只能说他对大学的释语才准确,而对其他的解释可能产生歧义。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十一章说明的正是大哲学家罗素他们搞不明白的“2+2=4”的问题。
当两千多年前的老子说明“有”消失于“无”时,西方哲学家们还在讨论2+2=4的逻辑是否真实的问题。
由于中国哲学的进步,也就是世界观的进步,中国人早就没有什么“神”的概念。
中国文化中的‘天命’、‘道’实际上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论语·述而》里“子不语怪力乱神”。
就是儒家不信神鬼的最有力证明。
而西方哲学在十七世纪以前还是以教会学派为主的哲学。
以后才有脱离以‘神论’为中心的唯物学派,唯物论才得以慢慢慢慢推行。
虽然早在希腊时期就有关于原子论的论述,可这样的世界观在以基督教为主的社会里是没有市场的,也是不占主导地位的。
因此从思想层次方面来讲中国的哲学也要比西方的哲学高一个层次。
中西哲学的差异也可以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保持几千年的先进,而在近一百多年才落后于西方世界。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整个西方哲学可以说是来源于古希腊文化,其中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的“是什么、为什么”的提问模式,为后来的西方哲学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刨根问底的学习、思考方式成为了西方人的习惯。
因此瓦特看到锅盖跳,就会追究为什么,也因此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看见苹果掉地,也追究为什么,因此而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中国的哲学思想来源于讲究阴阳的“周易”,当西方哲学‘犯困’于怎么定义“一”的时候中国人的思考已经超出了对于词的定义范畴,也明白了绝对真理的不可追求。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恍惚。
随之而不见其后,迎着而不见其首。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
”(《道德经》)。
而现在的西方哲学还苦于对“一”的定义怎么完成。
可以说中国哲学比西方哲学高一个层次。
正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先进和超脱才使得我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追根探底”,应该说中国的先哲们为后辈提供了思维和学习的范式,使得后来人免遭现在西方人一样的哲学困惑,但这也使得中国人失去了刨根问底的学习精神。
“中庸”、“过犹不及”的思维模式影响着以后的中国人。
这就像现在的学生有了计算器以后就很少有人去追究圆周率、平方根怎么求一样,现在一千人中也找不到几个人可以算平方根和圆周率的。
计算器发明才几十年就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众多使用计算机者,只知道怎么使用而不知道编程或计算机原理一样。
因为已经存在好的模式可以方便我们操作,大家都不太会去考究计算机的原理和怎么编程了。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差别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产生。
但还有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类生产技术的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
就像是把二十度的水加热到了九十多度,量变到了要质变的时候,水要变成蒸汽的时候,也就是人类的生产技术积累达到了要“质变”的时候,西方人的这种刨根问底的思维习惯才能起作用。
这就是说系列的偶然因素促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
就是这种缺乏进取的、保守的、‘自以为是’的学习态度和思想使得近代的科学技术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
正正应了毛泽东的一句话:“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