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小说的空间叙事
托尼·莫里森小说《爱》的空间叙事形式
![托尼·莫里森小说《爱》的空间叙事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7232233cb84ae45c3b358c7c.png)
托尼·莫里森小说《爱》的空间叙事形式作者:马艳景先平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10期内容摘要:美国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2003年发表的第八部小说《爱》中延续了对爱这一人类基本情感的关注,并将此主题与叙事的空间形式有机结合,引领读者去关注黑人社区内部的性别问题。
本文拟从空间叙事学的角度去解析托尼·莫里森是如何灵活运用以非线性的叙事语言、并置的文本结构﹑互动式的阅读为代表的空间叙事策略将作家个人的文学政治观融入空间叙事形式,并深化“爱”这一主题。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爱》空间叙事形式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她的小说关注黑人的生活和情感,简短却饱含诗意。
正如她的获奖理由所言:莫里森以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笔触,独特的叙事技巧“……从一个侧面将美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实描摹得栩栩如生。
”[1]摘冠十年后,托尼﹒莫里森的第八部小说《爱》问世。
该小说延续了莫里森对爱这一人类基本情感在历史﹑种族﹑性别等因素作用下的关注,并将此主题与叙事的空间形式结合起来,采用以非线性的叙事语言、并置的文本结构﹑读者的心理空间构建为代表的空间叙事策略使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有机统一。
本文将以约瑟夫·弗兰克(Joseph Frank)的《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一书为参照,探讨莫里森是如何将作家个人的文学政治观融入空间叙事结构,并深化“爱”这一主题。
约瑟夫·弗兰克是正式关注小说空间问题的第一人,他的《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分析了福楼拜﹑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等现代作家运用空间并置打破时间流的写作技巧,创造性地提出了“空间形式”(spatial form)这一极具活力的概念。
空间形式是一种隐喻的表达,指叙事结构中对时间性因素如线性顺序﹑因果关系的舍弃,转而采用共时性的空间叙述方式,其核心围绕着语言的空间形式﹑故事的物理空间和读者的心理空间三个方面。
论托尼_莫里森_宠儿_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论托尼_莫里森_宠儿_中的魔幻现实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1412c386b9d528ea81c7795e.png)
外国文学研究 134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谢文婷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她在1993年凭借《宠儿》这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国作家。
迄今为止,莫里森共创作了8部文学作品,《宠儿》是其第5部小说,同时也被认为是莫里森最成熟最震撼人心的代表作品。
这部小说在1987年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美国文学文坛,并在1988年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和肯尼迪奖,也为她几年后登上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奠定了基础。
这部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要归功于作者在创作过程当中根植本土文化借鉴和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在小说中,作者完全打破了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创造出一个魔幻与现实相融合的境界,从而揭示了黑奴的悲惨生活境遇和所受到的巨大心灵创伤。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对莫里森的《宠儿》进行解读是一国内外鲜有人涉足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研究和思考莫里森的文学作品,体会其小说的艺术魅力,领略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魔幻现实主义是起源于拉丁美洲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
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末,确立于50年代,流行于六七十年代。
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是以魔幻的手法表现现实,把神奇与荒诞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现象的描写都融入到作者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当中,既有离奇幻梦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描写,从而形成一个人鬼不分、神奇与现实相结合的魔幻世界。
总之,归纳起来,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主要有三点:第一,运用独特的叙事结构增加小说的魔幻色彩;第二,运用神话原型模式展开故事情节,是现实暗含语言意义;第三,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
《宠儿》这部作品,是架构在魔幻现实主义的这三个基本创作原则基础之上的,同时与文本紧密结合,完美表现出作品主题意义和其深刻思想内涵。
二、《宠儿》的创作手法和特点1.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宠儿》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在叙事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将神奇与现实、事实与梦幻、过去与现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关于托妮·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关于托妮·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210404e33d4b14e84246831.png)
关于托妮·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概述美国当代着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已发表 11 部长篇小说,包括《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爵士乐》、《天堂》、《爱》、《恩惠》、《家》和《上帝,救救孩子》。
1993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肯定了莫里森在小说创作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使她跻身美国和世界主流作家之列。
莫里森的文学地位建构于对边缘和他者的书写,其小说创作的中心主题是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讲述他们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寻找自我和建构文化身份的经历。
身为女性的莫里森把小说的重心置于黑人女性的命运,但对女性的关注却又时常超出种族的范围。
莫里森继承了美国文学和非裔美国文学的空间叙事传统,并以独特的方式描写了美国黑人和女性的空间实践,空间成为莫里森小说创作的重要叙事策略。
莫里森立足他者,通过“他者空间”的书写重现美国黑人和女性的历史在场,以表达强烈的种族与性别意识,并试图借此重塑他者的主体性。
莫里森小说丰富的主题和典型的创作风格吸引了世界众多学者的关注,莫里森研究的成果也甚为丰硕。
西方的莫里森小说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
最早的莫里森研究见于史密斯(BarbaraSmith)的《美国黑人女性研究》(1976),1977 年和1978 年斯特普陀(Robert Stepto)与贝克尔曼(JaneBakerman)分别在《美国多种族文学》和《美国黑人文学论坛》上发表了与莫里森的访谈。
在《所罗门之歌》发表以后,《Callaloo》刊登了狄克逊(MelvinDixon)的书评《如果你屈服于空气》。
随着莫里森小说的陆续发表,有关书评、采访和论文不断增加,到了 20世纪80 年代,莫里森研究不断升温。
1985 年出现了第一部由琼斯(Bessie W. Jones)和文森(Audrey L. Vin-son)所着的莫里森研究着作《托妮·莫里森的世界:文学批评探索》,该书探讨了《最蓝的眼睛》中的童话故事、莫里森小说中的场景、《秀拉》里的心理扭曲、《柏油娃》里的花园隐喻和基督象征,同时考察了莫里森小说中的神话人物、虚无主义和希腊悲剧母题[1]。
托尼·莫里森《宠儿》艺术特色探析
![托尼·莫里森《宠儿》艺术特色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d510cc08a1284ac850430b.png)
托尼·莫里森《宠儿》艺术特色探析摘要托尼·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
小说《宠儿》被公认为是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出版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撰文来评论这部作品。
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语言的隐喻性、叙事模糊性,以及非洲文化和《圣经》文化的结合三个方面来管窥这部作品,以期更好地挖掘这部经典之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艺术特色隐喻模糊叙事非洲文化《圣经》文化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是非洲裔美国女作家,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
自197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以来,托尼·莫里森共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其中第五部小说《宠儿》可以说是她的巅峰之作。
小说《宠儿》1987年出版后一周即列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三名,并获得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提名,出版的第二年就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
1993年,莫里森凭借她构思独特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托尼·莫里森之所以能得到世界文坛的公认和青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作品常以女性的视角关注美国黑人女性的命运,进而转向关注美国黑人民族的种族命运。
莫里森以其锐利的笔触言说了美国黑人受奴役的历史,并以超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在历史上被压抑的种族在她的作品中发出来了自己的声音。
《宠儿》被公认为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而这部小说的灵感则来源于莫里森在兰登书屋编辑《黑色之书》的时候看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黑色之书》是收集三百年来美国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而进行斗争的大型史料总集。
在编辑过程中,莫里森为一个宁可杀死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孩子重复自己做奴隶的命运的黑人女奴所感动,于是,她围绕这一情节创作了小说《宠儿》,并且把黑奴弑子这一事件作为小说的中心事件。
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刻画了一个叫塞丝的黑人女奴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面临即将追踪而至的奴隶主,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
天堂的所在——试析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天堂》中架构的“第三空间”
![天堂的所在——试析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天堂》中架构的“第三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9e49fdd15022aaea988f0f03.png)
托尼 ・ 莫里森的作品《 天堂》 发表 于 1 9 9 7 年, 是继 《 宠 儿》 、 《 爵士乐》 之后 其 “ 历 史 三 部 曲” 的完 结之 作 。对 于 黑人 族裔 身份 认 同 的探 讨是 莫 里 森 作 品 中一 直 延 续 着 的 主题 , 在《 天 堂》 , 中作 者 将 对 身 份 认 同 的 探 讨 带 向 历 史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 2
哈 尔滨 学 院学 报
霍米 ・巴 巴指 出 , 在“ 西方” 批 评理 论制 度 化 的前 提 下 , 关 于差 异 的叙 事 和 文化 政 治成 了
封 闭 的阐释循 环 , 而 要打破 或跳 出这 种循 环 , 必
文 化 生产 作用 , 分析 殖 民 地文 化中 蕴 含 的颠 覆
第 三 空间是 霍米 ・巴 巴在 阐述 文化 意义生 产 时 使用 的一 个 重要 概 念 , 巴 巴将 其 定 位 为文 化 差 异 表 达 的 前 提 条 件 。 巴 巴 与 许 多 处 在 “ 后” 时代 的 理 论 家 一 样 坚 持 着 修 订 和重 新 建 构 的精 神 , 致力 于搅 扰 西 方话 语 的权 威 性 。在
“ 居 中的空 间” 。
《 天 堂》 中通 过 构 建 第 三空 间来 质 疑 文 明 起 源 的纯 真性 , 并 试 图对这 一空 间加 以 干预 , 从 而 在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5—2 3
’
[ 作者简 介] 王文 雯( 1 9 8 7一) , 女, 安 徽 砀 山人 , 硕 士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 比 较 文 学 与 世 界 文 学研 究。
性是适合 的、 有意义的。由此 , 我们来对莫里森
从_天堂_看小说叙事中的空间艺术
![从_天堂_看小说叙事中的空间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71a163100b4e767f5acfcef6.png)
收稿日期:2007-02-26基金基目:南昌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2005NGRW SK -11)作者简介:周莉莉(1980-),女,四川广汉人,硕士生,助教。
文章编号:1006-4869(2007)02-0042-04从 天堂 看小说叙事中的空间艺术周莉莉1,2,王晓兰1(1.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江西南昌330099;2.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 要: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 天堂 创造性地运用了客观空间内在化、空间时间化、空间交织、空间并置等艺术技巧,从时空的角度,将叙事和审美结合在一起,让故事中的过去和现在相互交叉相互平行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感,进而揭示不同主体间关系的必然性和复杂性,达到叙述结构与主题巧妙结合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 天堂 ;黑人群体;空间美学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天堂 (Parad ise ,1997年)是托妮!莫里森(Ton iM orrison)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发表的第一部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鲁比的黑人聚居小镇和一个俗称为女修道院的妇女避难所之间的冲突。
鲁比镇以摩根家中的双胞胎兄弟斯图亚特和第肯为领导核心,住着被称为∀八层石头#的一个黑人群体,在这里他们始终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经济,同时也竭力地维护着他们小镇的纯洁性,不仅试图隔离小镇以外的人和事,甚至还排斥镇上的浅肤色黑人。
正是因为如此,不远处女修道院中那些外来的女人们一直被他们视为潜在的威胁,他们把所遭受的各种厄运都与女修道院联系在一起,最终把女修道院认定为邪恶之源,决定将其除去以绝后患。
莫里森的这部作品和她以往的六部小说一样,以美国南方为背景反映美国黑人的生存问题。
但不同的是,它不再是聚焦于生活在白人主流文化之中的黑人群体,而是把焦点对准了一个孤立于白人世界之外的黑人聚居区。
应该说,这部作品已不再是呈现种族之间正面的矛盾和对抗,而是展现了长久以来的种族压迫给黑人群体造成的心灵创伤,提出了现代社会生存中的普遍性问题∃∃∃主体间性。
托妮·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空间叙事类型
![托妮·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空间叙事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cc07f7476c175f0e7cd137e5.png)
托妮·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空间叙事类型作者:李玺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8期摘要:本文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从空间叙事类型的角度分析托妮·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叙事艺术,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了支离破碎的时空概念、重复的意象、多角度叙述等叙事手法深化主题。
关键词:历史三部曲;空间叙事;时空;意象;多角度叙述文学文本的空间问题一直为文学创作者所重视,空间形式就是与造型艺术里所出现的发展相对应的文学补充物,二者都试图克服包含在其结构中的时间因素。
20世纪的作家钟爱于切断同时发生的不同行动和情节,中止叙述的时间流动,从而达到“并置”。
在叙事学研究中,不少批评家都对空间问题有过专门的论述,如西莫·查特曼的《故事与话语》、米克·巴尔的《叙事学》、加布里尔·佐伦的《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和鲁思·罗侬的《小说中的空间》都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叙事空间理论。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她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当今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也是继赛珍珠(Pearl Buck Suck)之后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性。
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宠儿》、《爵士乐》和《天堂》自出版以来,一直因其特殊的故事内容、独特的写作技巧及其在莫里森个人创作生涯和在整个美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备受国内外文学评论界的关注。
国外专家学者对莫里森及其作品更多的是从心理分析、黑人民族意识等角度进行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多趋向于从文化研究入手,而脱离了语言文学的本质,缺乏从文学作品的载体——语言本身为切入点的研究。
受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莫里森在作品中运用了支离破碎的时空概念、重复的意象、多角度叙述等叙事手法揭示黑人民族文化精神,莫里森将这种叙事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和印证了西方有关时空问题的叙事理论在文学文本创作中的运用。
评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后现代叙事手法及叙事话语
![评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后现代叙事手法及叙事话语](https://img.taocdn.com/s3/m/b76906938762caaedd33d4f2.png)
评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后现代叙事手法及叙事话语摘要:后现代主义以其反传统的叙事策略成为了二十世纪文学创作的主要体裁之一。
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被看作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名篇佳作。
本文从该小说的叙事手法和叙事话语角度,分别论述该作品的碎片式叙事模式,多重叙事视角以及该作品的哥特式叙事话语,布鲁斯音乐风格等,进而探讨了该作品的后现代特色及其艺术风格。
关键词:碎片式叙事模式多重叙事视角重现回布鲁斯音乐《宠儿》是二十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发表后,在美国文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宠儿》不仅“深深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之中”,而且“在叙述手法的运用上,将黑人小说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小说中莫里森采用了碎片式叙事模式和多重叙事视角等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并通过哥特式的叙事话语和具有布鲁斯音乐风格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充满悬念与神秘气氛的故事,从而使小说具有深刻的震撼力。
形成了作者独特的后现代风格,成为“表达后现代的另一种声音”。
1碎片式叙事模式和多重叙事视角莫里森在《宠儿》中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线性展开情节,而是采用碎片式叙事模式打破时空界限,把不同时间、地点组合交织在一起,在现在与过去之间自由穿梭。
在小说的开始,读者首先看到的是:一所整天闹鬼的房子——蓝石街124号。
就此展开的叙事支离破碎,时空不断错置。
与现实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的是多种层次的过去:有作为历史回忆的贩奴船的故事,有在昔日农场“甜蜜之家”黑奴受到的种种磨难,有赛斯于逃亡途中生下丹芙的情景……这些过去的故事时而出现在人物的回忆中,时而出现在现实的故事里,仿佛成了正在发生的故事。
碎片式叙事模式还体现在对小说的中心事件——赛丝杀婴的叙述上。
小说第一章提到孩子的阴魂不散,为“割断脖子”怒气冲冲,但并未点出是谁割的。
第三章里赛丝向保罗介绍丹芙,说她命大,当初坐牢时,“耗子什么都咬,但就不碰她”。
托妮·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空间叙事类型
![托妮·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空间叙事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aa91ce6c7fd5360cba1adb4b.png)
72托妮·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空间叙事类型李 玺 长沙学院摘要:本文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从空间叙事类型的角度分析托妮·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叙事艺术,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了支离破碎的时空概念、重复的意象、多角度叙述等叙事手法深化主题。
关键词:历史三部曲;空间叙事;时空;意象;多角度叙述文学文本的空间问题一直为文学创作者所重视,空间形式就是与造型艺术里所出现的发展相对应的文学补充物,二者都试图克服包含在其结构中的时间因素。
20世纪的作家钟爱于切断同时发生的不同行动和情节,中止叙述的时间流动,从而达到“并置”。
在叙事学研究中,不少批评家都对空间问题有过专门的论述,如西莫·查特曼的《故事与话语》、米克·巴尔的《叙事学》、加布里尔·佐伦的《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和鲁思·罗侬的《小说中的空间》都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叙事空间理论。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她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当今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也是继赛珍珠(Pearl Buck Suck)之后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性。
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宠儿》、《爵士乐》和《天堂》自出版以来,一直因其特殊的故事内容、独特的写作技巧及其在莫里森个人创作生涯和在整个美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备受国内外文学评论界的关注。
国外专家学者对莫里森及其作品更多的是从心理分析、黑人民族意识等角度进行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多趋向于从文化研究入手,而脱离了语言文学的本质,缺乏从文学作品的载体——语言本身为切入点的研究。
受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莫里森在作品中运用了支离破碎的时空概念、重复的意象、多角度叙述等叙事手法揭示黑人民族文化精神,莫里森将这种叙事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和印证了西方有关时空问题的叙事理论在文学文本创作中的运用。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叙事文体分析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叙事文体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1a903f5a8102d276a22f8d.png)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的叙事文体分析摘要:《宠儿》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最成功的小说之一,本文将从叙述学和文体学的接合面对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和人物话语表达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展现小说独特的文体艺术魅力。
关键词:《宠儿》叙事视角话语表达文体特色《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一经发表便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于1988年荣获普利策奖。
叙事文体学作为叙事学与文体学的交叉学科,兴起于二十世纪。
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之间的互补关系不仅表现在二者分别是从宏观层面对小说的内容和从微观角度对小说的形式进行研究,此外二者在研究对象上也存在着重合面,即叙事视角和人物话语方式。
本文通过从叙事视角和人物话语表达方式这两个方面对小说的叙述层面和话语层面进行分析,并讨论其产生的叙事文体效果。
一、《宠儿》中视角的叙事文体学分析视角是叙述学家和文体学家均颇为重视的一个领域。
“‘视角’一为结构上的,即叙事时所采用的视觉角度,它直接作用于被叙述的事件;另一为文体上的,即叙述者在叙事时通过文字表达或流露出来的立场观点,语气口吻,它间接地作用于事件。
”[2] 因此,结构上的视角是调节叙述信息和叙述距离的重要手段,而文体上的视角更注重通过语言特征上的变化体现视角的转换。
这正是叙事学家和文体学家关注的不同侧重点。
小说《宠儿》中对杀婴这一核心事件的叙述则采用内聚焦中的多重式内聚焦模式,即通过几个不同人物的眼光来描述同一事件。
具体表现是白人奴隶主的内视角叙事和主人公塞思的内视角叙事。
二、《宠儿》中人物话语的叙事文体学分析利奇在《小说文体论》中将话语分成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叙述话语五大类[2]。
《宠儿》中则大量采用了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
(一)自由直接引语如:“beloved you are my sister you are my daughter; you are my beloved you are mine you are mine you are mine...”这段人物的内心独白就采用了对话式直接引语的形式。
《所罗门之歌》中的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分析
![《所罗门之歌》中的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eda9780b1c59eef8c7b4d9.png)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所罗门之歌》中的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分析张佳茹 吉林大学摘 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小说家,《所罗门之歌》是她的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品,同时也是美国有关黑人的文学作品里第一部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托妮•莫里森极富有技巧地运用了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形象立体地再现了当时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使我们能够了解当时黑人在白人社会里的残酷生活背景,极具代表性。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多元聚焦叙事模式;托妮•莫里森作者简介:张佳茹(1992-),女,河北邢台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15级硕士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92-031.引言托尼•莫里森,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称为“当代美国黑人社会文学观察家”。
她主要发表了《最蓝的眼睛》、《宠儿》、《所罗门之歌》和《秀拉》等长篇作品。
其中,代表作品《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不朽之作。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共十五章。
一到九章是第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主人公奶娃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和生活背景,为后面的描写做铺垫。
第十到十五章则描写了主人公奶娃南下“寻金”,最终找回自己的“根”的历程。
全书规模宏大,人物丰富。
在叙事模式上,莫里森采用了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小说中的叙述角度的转换灵活自然,贯穿于整部小说之中,推动小说情节流畅自然地发展。
总结而言,《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以全聚焦叙事模式为主要叙事模式,同时在全聚焦叙事中穿插恰当的内聚焦叙事模式和外聚焦叙事模式。
正是由于这种多元化的叙事模式,使得的整部作品恢弘的情节结构巧妙,前后呼应,颇具感染力。
“聚焦”是法国学者热奈特(1990)借用摄影术语一词来指叙述者讲述故事的角度,也被称为视角。
徐岱(2010)在《小说叙事学》中提到,聚焦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全聚焦模式,内聚角模式和外聚焦模式。
论托尼.莫里森《家》的反现代性叙事
![论托尼.莫里森《家》的反现代性叙事](https://img.taocdn.com/s3/m/a97d90b028ea81c759f5785b.png)
论托尼•莫里森《家》的反现代性叙事张银霞摘 要:反现代性叙事是应对现代性问题的一种思维与策略表达。
当代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近作《家》中将黑人所面临的种族歧视和现代性诸多问题并置呈现,并以突出的反现代性叙事为当代黑人的双重困境提供了某种解决思路。
文章以西方现代性理论为关照,试图从时间、生产形态及文化传统三个方面来呈现小说的反现代性叙事:通过主人公从北方城市到南方乡村的空间位移,突出后者对效率的摒弃及时间的还原;由于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南方乡村居民有意识地拒绝工业化的入侵及减少对商品的依赖;对黑人传统文化的认可和推崇,促进了该群体的主体性建构,进而有助于抚平战争及种族歧视带来的创伤。
作品的反现代性叙事凸显了作家鲜明的文化立场,对激活传统文化的活力及启发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家》;反现代性;美国文学;黑人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4 DOI:10.12002/j.bisu.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18)03-0096-12肇始于启蒙时期的现代性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黑格尔、尼采、马克思、弗洛伊德、哈贝马斯、吉登斯等西方理论家从不同角度回应了现代性问题。
马克斯•韦伯(2005:48)认为,西方现代社会经历了“祛魅”的过程,具有突出的理性化和理智化特征。
这个过程一方面给西方社会带来了福祉,丰富的物质财富和便利的生活使得理性精神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高扬理性的同时导致了个体主体性的衰落和萎缩,人们倍感压迫和焦虑。
在文学界,卢梭、歌德、波德莱尔等一大批作家也意识到弥漫于整个西方社会的普遍状况和情绪,并在其作品中展现出对现代性问题的担忧与反思。
(贺骥,2017:83~92)进入后工业社会,这种状况逐渐形成气候,局部战争、经济危机、环境恶化等源自现代社会机体内部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与社会现代性相生的审美现代性可以说是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是现代性问题的深化。
托妮·莫里森小说《秀拉》的空间解析
![托妮·莫里森小说《秀拉》的空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27ccadbe23482fb5da4cf3.png)
引言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第二部小说《秀拉》主要讲述了生活在俄亥俄州梅德林小镇上黑人女孩奈尔和秀拉的成长历程。
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社区、街道、房屋不仅对情节的发展和主题深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构建起小说人物成长的存在空间。
黑人社区包罗万象的情怀搭建起具有一定社区价值的社会空间。
黑人女性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利用身体的力量对世界做出解释和透视,演绎出独特的身体空间。
整篇小说虽然以时间为章节标题,但是在显性的时间节点下从隐形空间角度对小说进行解析,一定意义上拓展了小说的深度,更有助于提升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力。
20世纪末,文化研究和社会理论领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成为研究社会的一种新视角。
1974年列斐弗尔出版了《空间的生产》,引起了社会理论对空间概念的系统关注。
在物理空间、精神空间之余,他创造性地指出了空间的社会生产性:即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实践性建构过程。
空间不是抽象的逻辑结构,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
在他看来,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容器。
他认为思考空间的每一种方式,人类每一个空间性“领域”——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都要同时被看作是真实的和想象的。
他提出有着辩证关联的三元组合:空间实践(感知的空间)、空间的再现(构想的空间)、再现的空间(实际的空间)。
同时,列斐弗尔指出“空间的生产,开端于身体的生产。
”他强调身体和空间有着物质上的直接同构关系,二者追求着共同的解放。
[1]结合列斐弗尔空间理论的观点,从存在空间、社会空间、身体空间三个方面及其相关表征意义来解读《秀拉》。
一、存在空间与政治表征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认为存在空间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形象”(image)。
它从大量现象的类似性中抽象出来,具有托妮·莫里森小说《秀拉》的空间解析濮志敏(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黄山245041)摘要:《秀拉》讲述了一对黑人女孩奈尔和秀拉的成长经历。
解读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叙述视角
![解读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叙述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91583634ad02de80d4d84072.png)
72解读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叙述视角文/曹晓彤摘要:托尼·莫里森的《爱》讲述了黑人群体内部的爱恨情仇。
作者通过对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视角的运用,实现了叙述视角的多样化以及视角间的转换和视角内部的变异,使得《爱》的叙事更具张力。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爱;叙述视角视角,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划分。
法国学者热奈特用“聚焦”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从而将其分为三种类型:“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
在托妮莫里森这部2003年的作品《爱》中,存在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以及不同视角之间的转换甚至变异。
这使得人物和故事更加丰满,作品的层次感、深度以及吸引力大大增强。
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在《爱》中,内聚焦相对而言略多于外聚焦和零聚焦且以第三人称为主,不同视角也呈现出不同形态。
零聚焦和内聚焦视角中,以人称划分,第三人称视角要多于第一人称视角,而外聚焦视角夹杂在以上视角之中。
三者共同承担了丰富作品视角的任务,且相互“扶持”、取长补短,使得《爱》的叙事更加全面客观。
(一)零聚焦视角零聚焦是一种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通常以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
在《爱》中,该视角呈现出两种形态:第三人称零聚焦和第一人称零聚焦。
第三人称零聚焦多于第一人称零聚焦,因为第三人称作为旁观者更具权威性,叙事更加客观,说服力更强。
但这种视角也存在缺陷:全知全能的叙述缩小了接受者的想象空间。
1.第三人称零聚焦第三人称是零聚焦视角常用的人称,第三人称的零聚焦在《爱》中出现也较多。
在第一章《画像》中,开头便用第三人称零聚焦描写了朱妮尔的出场:“太阳也没有办法让室外的温度计往冰点之上升高一点”,房子熙熙攘攘的莫纳克街,寒风中艰难行走的朱妮尔,不带情感,没有态度,像是一个与故事无关的陌生人的旁观,观察点可以随意移动。
除观察点可随意移动以外,观察者可随意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或揭示人物自己意识不到的隐秘也是零聚焦的一大特点。
黑暗中的游戏——托妮·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构
![黑暗中的游戏——托妮·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构](https://img.taocdn.com/s3/m/74322ff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8.png)
黑暗中的游戏——托妮·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构黑暗中的游戏——托妮·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构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深入探索黑人文化身份和历史、揭示黑人社会经验为特色,她批判性同时也是创造性地对黑人文化进行了重新塑造。
本文将以莫里森作品中的两部代表作品《最好的盖洛普》和《亲爱的》为例,探讨莫里森通过塑造黑人文化中的黑暗经验,对黑人文化身份进行重构的创造性方式。
莫里森的作品揭示了黑人社会在美国历史中的被压迫和被剥夺的经验。
她利用黑暗的符号和象征来表达黑人被剥夺以及黑人社会所遭受的痛苦,从而重新定义黑人文化的身份。
在《最好的盖洛普》中,她通过描绘一个黑人女性在奴隶制度下被剥夺了自由和母性的经历,从而探讨了种族、性别和社会地位之间的交织关系。
莫里森以黑暗的景象来描述女性的痛苦,以暗示黑人社会历史上的痛苦和剥夺。
另外,在这本小说中,莫里森还创造了“鬼魂”的形象,暗示黑人社会中被压迫的人们无法摆脱过去的枷锁。
通过揭示黑人文化中的黑暗经验,莫里森赋予黑人身份以特殊而有力的文化意义。
在《亲爱的》中,莫里森继续以黑暗经验作为重构黑人文化身份的手段。
小说中的主人公赛思·舒格(Sethe)是一个逃亡奴隶,她曾经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们而杀害了她的一个婴儿。
这个故事揭示了奴隶制度下,黑人母亲无法保护自己孩子的痛苦经历。
莫里森在小说中利用黑暗、幽闭以及鬼魂的想象来描绘赛思的内心世界,以此展示黑人社会在奴隶制度下所受的创伤。
通过这种描绘,莫里森不仅让读者感受到黑人文化中的黑暗经验,还探讨了黑人身份的复杂性和黑人社会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创伤。
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中黑暗的描写并非仅仅是呈现痛苦和剥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描写,莫里森探索了黑人文化中的力量和坚韧。
她以黑暗为背景,展现了黑人社会在被迫处于困境中时所展现出的坚毅和抵抗。
浅析《最蓝的眼睛》的空间叙事
![浅析《最蓝的眼睛》的空间叙事](https://img.taocdn.com/s3/m/9c0b4366852458fb760b560d.png)
浅析《最蓝的眼睛》的空间叙事作者:包亚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0期摘要: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讲述了黑人女孩佩科拉因渴望蓝眼睛而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
本文借助空间叙事理论,尝试从地志空间、心理空间以及社会空间三个维度分析该作品。
地志空间反映黑人生存的艰难,个体心理空间蕴含着种族机制,社会空间则揭露了悲剧的根源,同时也承载着黑人民族的希望。
三者有机统一,全面动态地体现出莫里森对白人文化霸权以及种族歧视的控诉,对黑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未来出路的思考。
只有重建黑人社区,回归本民族文化,黑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未来。
关键词:空间叙事;地志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3《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便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小说讲述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短暂而凄惨的人生,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佩科拉就因为自己“太黑太丑”而遭受母亲的憎恨,遭到周围人的歧视。
为了得到周围人的爱和认可,她每天晚上都向上帝祈祷一双蓝色的眼睛。
多次遭到亲生父亲强奸后,她怀孕并早产生下一个死婴,最终在对蓝眼睛的疯狂幻想中死去。
在该作品中,莫里森打破线性叙事规律,利用空间叙事展现人物的生存状况,将文本穿插于多维时空体中,勾勒出包涵诸多社会现象和人文情感的时空版图。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空间转向”的影响,叙事学中的空间问题也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
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认为空间是“一种社会、地域、政治和文化的多维存在”,在具体的文本操作中可以从物理、心理、社会空间三个角度来构建文学叙事。
加布里尔·佐伦在《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一文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叙事空间的三个层次: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
本文将主要采用佐伦以及列斐伏尔等人的一些观点,从地志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维度来分析《最蓝的眼睛》的空间叙事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 反映了根与迁徙之间的相互作用, 定居与逃离等 事件在美国文学作 品中随处可见, 地理与身份之 间 的问题成为美 国文学长期关注 的话题 。 莫里森作为 生在美国、 长在美 国的本土作家也毫不例外, 她的小 说 充满 了空 间叙 事 , 与美 国文学 的创 作传 统 一脉 相 承 。但是 , 莫里森作为非裔美国人以及作为女性作 家的身份 , 使她在小说空间叙事方面表现出独到的 面。从莫里森的创作反观伊格尔顿的说法 , 不难
们 占有和 使用 空 间 , 甚至 限制 他 们在 空 间 中移 动 。
要叫作“ 文学” 的神话创造机制来维持…。 在他看来, 国家是 书 写而 成 的 , 也 就 是说 , 文学 与 空 间理论 、 身
份 和地 理相 互交 织一一 彼此 都是 变化 和动 荡 的主体
而不是 固定不变的【 1 ] 。拉塞尔在阐释伊格尔顿说法 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文学与美 国这个国家之间的 关联。她说, “ 当美国被书 写而成 的时候 , 汇聚成美 国这个国家概念的美国书写本 身也是 由这块土地 的 自然地 理 形 成 的” 。美 国文学 是 “ 关于空间、 开放 的
髓, 并 对空 间形 式 的叙 事模 式运 用 自如 ; 另 一方 面 ,
作 为美 国作 家 和非 裔美 国作 家 , 莫 里森 继 承 了美 国 文 学和 非裔 美 国文 学两 种叙 事传 统 中的空 间书 写 。 空 间叙事 形式 与空 间书 写的巧妙 结 合成为 莫里 森 小 说 创作 的 典型特 征 和呈 现小 说 主题 的重 要 手段 。
( T h e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 Z u n y i No r ma l C o l l e g e , Z u n y i , 5 6 3 0 0 2 )
Ab s t r a c t : h e T we l l - k n o wn Af ri c a n Ame ic r a n f e ma l e wr i t e r , No b e l P iz r e Wi n n e r T o n i Mo r r i s o n a d o p t s s p a i t a l n a r r a t i v e i n h e r n o v e l s t o h i g h l i g h t t h e i n h e it r e d c o mp l e x i t y a n d f e r t i l i t y o f h e r n o v e l s . h e T s p a t i a l n a r r a t i v e i n h e r f i c t i o n nc i l u d e s s p a c e wr i t ng i a n d s p a t i a l f o m r o f n a ra t i o n . h e T f u s i o n o f t h e s e t wo f u n c t i o n s a s a t o o l t o r e c o v e r h i s t o r y , t h r o u g h wh i c h he t he t me s o f Mo r r i s o n ’ S n o v e l s a r e mo r e e f - f e e t i v e l y e mp h a s i z e d nd a he t i r u n i q u e n e s s i s mo r e e fe c i t v e l y ma n i f e s t e d .
莫里森与美国文学及非裔美国文学的空间 叙 事传 统 空间 是贯 穿莫 里森 小说 的重要 元 素 , 它不 但体
一
、
现 了美 国文学 和非 裔美 国文 学 的叙 事传 统 , 也 是 莫
里森实现其小说政治性 的重要 内容和手段 。 文学不
仅仅 反 映社会 现实 , 从某 种角度 上 说 , 它 也帮助 构建 了社会 空 间 。 伊 格 尔顿 说 : 国家 是 一种 想象 性 行为 ,
・5 4 ・
赵 宏维 等 ・ 托妮 ・ 莫里 森小 说 的空 间叙 事
它 不是 指一 片土地 或 者一群 人 , 而是 一种 神话 , 它 需
美国的神话并没有给这个 “ 另类” 的民族留有空间, 非裔美国人是“ 被剥夺 了空间的人” 。 历史学家维斯 ( An d r e w Wi e s e ) 说, “ 空 间和空 间斗 争是 非裔 美 国人 生 活 的重 心 。白人 种 族主 义通 过 非凡 的努 力 限制 他
赵宏维 , 王秀杰 , 郭瑞萍
( 1 . 遵义 师范学 院 外 国语学 院, 贵州 遵义 5 6 3 0 0 2 ; 2 . 杭州 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 3 1 0 0 1 8 : 3 . 河北科技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河北 石家庄 0 5 0 0 1 8)
摘
要: 美国著名 黑人女作 家、 诺 贝尔文 学奖得主托妮・ 莫里森运 用空间叙 事策略使其 小说 固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得 以凸显 , 其
第 1 8卷
第 1 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Z u n y i No r ma l Co l l e g e
V o 1 . 1 8 , No . 1 F e b . 2 0 1 6
2 0 1 6年 2月
托妮 一 莫里森 小说 的空 间叙 事
一
从南方到北方、 从农村到城市、 从集体到个人 以及从 农 业 到工业 的基 本流 向, 如埃 里森 ( R a l p h E l l i s o n ) 的
《 看不 见 的人》( T h e I n v i s i b l e Ma n )和 赖特 ( R i c h a r d Wr i g h t ) 的《 土 生子》 ( T h e Na t i v e S o n ) 就 是 很好 的例 子。 在 埃 里森 和赖 特 的作 品 中从 南方 走 向北方 城 市 的主人 公 , 在 空 间变换 中寻 找更 美好 的生活和 前途 , 可 是 他 们得 到 的 只有 迷 茫 以及被 城 市 排挤 的命 运 ; 空 间在他 们 身上 形成 冲击 , 他 们 居住 于无 形 的空 间 中, 正 如他 们 的身 份 , 是被城 市 所忽 略 的 , 他们 是城 市里 看不 见 的人 。 白人 空 间主 导 的无 处不 在 导致 的逃 离 、 迁 移 或
里 森 着 重 描 写被 美 国社 会 边 缘 化 的 黑人 的生 存 空
间, 同时, 她的作品的书 写 中透 露 出来 。 莫里森等黑人作家的空间书写表现了他者的生 存, 美 国帝 国 的建立 过程 伴 随着 对特 定 人群 的他 者 化 以及对 他们 空 间的剥 夺 。 作为 美 国文 学 不可 或 缺
空间叙事主要 体现 在空间形 式的叙事和社会 空间的 书写 。空 间形式叙事与社会 空间书写的结合成为还原历史的重要 手段 , 使 莫里森小说更具独特性, 更 为有效地 凸显 了小说 的主题 。 关键词 : 莫里森 小说 ; 空间; 空间形式叙事; 空间书写 中图分类号 : I 1 0 6 . 4 文献标识码 : A
法 的方 方面 面 , 各种 文 学理 论也 被运 用 到莫 里森 小 说 的研 究 中 , 这 一切 均源 自莫里 森 小说 自身 丰 富的 内涵 、 深 刻 的文 学思 想和 复 杂 的叙事 。莫 里 森 的小
说被 誉 为历 史小 说 , 再现 那些 曾被美 国历 史 隐身 的
所 具有 的 历史 内涵 。一方 面 , 莫里 森在 就 读大 学本 科 和 硕 士 期 间充 分 吸 收 了现代 主义 文 学流 派 的精
看出, “ 书 写形 成 国家 ” 的论 断毫 不夸 张 。莫 里森 站
在边缘的角度, 书写美 国社会的边缘空间, 还原 了一
个 在美 国大 社会 背景 下被抽 象 空 间同质 性掩盖 的差
异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 莫里森的小说在 “ 塑造” 着美国, 让读 者看 到一个 更 加全 面 的美 国社 会 。莫
美国黑人的经历 。 但是莫里森并没有按照历史或历 史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描写, 而是借助了空间叙事 的手 法 。 其 空 间叙事 包 含 了空 间书 写和 空 间 的叙 事 形式, 二者的结合使莫里森小说成为内涵丰富的复 杂体 , 对 二 者进 行解 读 才 能让读 者 明 白莫里 森 小说
文章编号 : 1 0 0 9 - 3 5 8 3 ( 2 0 1 6 ) 一 0 0 5 4 - 0 5
Th e S pa t i a l Na r r a t i v e i n To n i Mo r r i s o n’ S No v e l s
Z H A O H o n g - w e i , WA NG Xi u - j i e , G U O R u i — p i n g
Ke y wo r  ̄: Mo r r i s o n ’ S n o v e l s ; s p a c e ; s p a i t a l f o m r o f n a r r a t i o n ;s p a t i a l n a r r a t i v e
美 国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妮・ 莫里森 自发表第一 部 小说 经 荣获诺 贝尔文 学奖 到 如今 , 一 直受 到 学界 的关 注 , 迄 今为 止 , 国 内外 关于 莫里森 的研 究成 果 已 不计其数。 各种论文和专著表明了莫里森深远的文 学影 响 , 研 究成 果覆 盖 了从 小说 创作 主题 到叙事 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