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学案设计:3古代印度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古代印度,教材主要围绕印度的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佛教、印度教、阿拉伯数字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等,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学生熟悉的内容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对于宗教、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的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获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包括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2.印度宗教的起源和发展3.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印度历史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历史文化。

4.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资料和案例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印度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遗址等。

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繁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宗教起源和发展,如佛教、印度教的产生和传播。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印度宗教的认识,了解不同宗教在印度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介绍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如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课标内容】古代文明古国古印度兴起,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地位作用】古代印度位于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古代印度是古代亚非文明之一,古代亚非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以后所形成的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它把人分成世袭不变的等级,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强化。

种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它的消极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是,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人民有很大的麻痹作用。

种姓制度和早期佛教都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自学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关于文明的兴起和佛教的产生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

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学生了解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侧重讲述。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预习法、提问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进行学习。

1.预习法。

课前先预习,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提问法。

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把控。

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也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侧重训练。

4.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让学生取长补短,达到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这部神话电视剧,它讲的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那么,同学们“西天”指的是哪里?生:印度。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学案第3课 古代印度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学案第3课 古代印度

2023年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学案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早期文明文明起源印度河流域
文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鼎盛时期孔雀王朝
森严的种姓制度建立雅利安人
内容
婆罗门掌管祭祀
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首陀罗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
前三个等级服务
特点等级森严、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间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向外传播
易误警示
印度种姓制度中,国王是第二等级。

图片解读
古代印度示意图
【解读】从图中可以看出,古城遗址主要分布在印度河流域,说明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认识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2.难点: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2.资料:图片、视频、案例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第3课 古代印度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3课 古代印度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3课古代印度【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活动,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了解亚洲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教学目标】时空观念:通过《古代印度示意图》,知道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初步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历程。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佛教教义,了解佛教发展的原因和佛教的实质,认识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并分析史料,了解种姓制度的建立、特点及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认识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唯物史观:理解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教学难点】种姓制度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古老的印度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古印度的一个城镇里,一个理发师的儿子,悄悄地爱上了一位刹帝利的姑娘,两人情投意合。

有一天,这个小伙子告诉他的父母,说他打算和这个姑娘成亲。

小伙子满以为父母会为此事而感到高兴,但想不到父母坚决反对。

他父亲劝告他说:“我的孩子,这件事根本办不到,因为这不符合我国的制度。

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低级种姓(首陀罗),而她的种姓是刹帝利,你们两个根本不相配,因而她是不能与你成亲的。

你死了这条心吧,我会给你找一个首陀罗的姑娘为妻。

”听了父亲的一番话,理发师的儿子怔住了。

他茶不思、饭不想,整日思恋着那个姑娘。

最后,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为什么这两个年轻人不能结婚?从这个故事中你还能得出什么信息?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二、探究新知(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正文第一段和第11页《古代印度示意图》,找出古印度文明所在位置和流域。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那里的自然条件(气候、河流),说明印度河与古代印度文明的关系。

提示:地处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定期泛滥,土壤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古印度文明最早在这里诞生。

(教师讲解古印度文明地理位置时,与现在的印度进行对比)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11页“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内容,制作古代印度历史线索表,以便对古代印度的产生、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旨在让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古印度的文明成就,认识到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古印度历史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知识盲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认识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

2.教学难点: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PPT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等。

3.教学参考书目: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展示古印度的美丽风光和文明成果,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呈现的素材,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册历史教材,本课主要内容是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历史和古代埃及、巴比伦的历史,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古代印度的历史与他们所熟悉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古代印度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的特点。

2.教学难点:古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异同,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史料:收集与古代印度相关的史料,如图片、视频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史料,展示古代印度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让学生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课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印度河流域的城镇和农业、古印度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以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印度文明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体系去理解和掌握古印度文明。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地理位置等细节可能容易混淆,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发展、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发展、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2.难点: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2.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课,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相关知识,准备教学PPT等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等资料,展示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印度河流域的城镇和农业、古印度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巩固对古印度文明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

教材内容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的宗教、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为后续学习南亚地区的历史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宗教、种姓制度等概念可能存在误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澄清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掌握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2.难点:对于宗教、种姓制度等概念的理解,以及佛教的兴起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具体的宗教、种姓制度等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

3.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佛教的兴起背景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2.教具:投影仪、电脑、地图、图片等。

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

2.呈现(10分钟)通过电脑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地图,介绍其地理位置、农业、城市等特点。

同时,呈现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背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掌握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古代印度》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名:一、【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2.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深远影响3.初步了解早期佛教的基本内容二、【重难点】重点:种姓制度、佛教及早期传播难点:正确认识种姓制度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10-13,用笔划出关键词)1、概括古达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2、了解种姓制度的出现、内容以及特点3、了解佛教的起源、创始人、教义、传播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材料:种姓制度它要求各种姓的人在种姓内通婚。

如果不得已而与其他种姓的人通婚,只许高级种姓男子娶低级种姓女子,称这为顺婚;而反对高级种姓女子嫁低级种姓的男子,称此为逆婚。

从上述材料分析种姓制度的目的是什么?五、【当堂训练】1、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例如“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位于()A.印度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尼罗河流域 D.地中海沿岸2、据报道,某国东部一名属贱民阶层的15岁少年,因自家山羊误入高一等级种姓农民的稻田而被烧死。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文中某国是()A.希腊 B.埃及 C.印度 D .巴比伦3、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国。

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等级?()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4、小林同学在网上查阅历史资料时,编写了以下资料,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B.古代印度的民主政治繁荣C.种姓制度出现在两河流域D.《汉谟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花岗岩石5、2017年6月16日,印度以所谓的“保护不丹”为由非法进入西藏洞朗地区而导致中印两国一度在洞朗地区紧张对峙。

中印同属亚洲文明古国,下列与印度文明有关的是()①佛教②种姓制度③阿拉伯数字④《汉谟拉比法典》A.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6、当你听到人们谈论“因果报应”“众生平等”等内容的时候,你可以判断他们谈论的最可能是()A.伊斯兰教 B.佛教 C.犹太教 D.印度教7、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印度学者认为:“在印度社会中,一个人可以放弃一切,但放弃不了种姓信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古代印度导学案第一节: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环境1. 指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印度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并与中国进行比较。

2. 分析印度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和地理特点等。

第二节: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1.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起源,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阿育王朝的兴起等。

2. 分析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包括种姓制度和印度教的发展等。

第三节:探索佛教在古代印度的兴起1. 引导学生了解佛教的起源和发展,并分析佛教在古代印度的影响力。

2. 分析佛教与印度教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为什么佛教在印度衰落而在东亚兴起。

第四节:了解古代印度与中国的交流1. 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印度与中国的交流,包括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等。

2. 分析中印两国的交流对双方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五节: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 设计一道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为什么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比在印度更大?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提供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六节:总结复习1. 综合讲解和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进行复习。

第七节:课堂小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重要的知识点。

2. 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要注重对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

本节课导学案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古代印度的过程中,能够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课堂讲解、学生观察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并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第一节: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环境1. 观察地图,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东濒孟加拉湾,西南濒阿拉伯海,东北和中国相接壤,北部和巴基斯坦为邻。

通过比较中国和印度的地理位置,学生可以了解两国之间的距离和地理联系。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教学任务】教材分析:《古代印度》首先介绍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经历了早期文明,雅利安人统治时期,到孔雀王朝统治时期达到了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在古代印度文明的这一发展历程中,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的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情分析:近年来描写印度的影师文学作品不少,加上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对印度有大致了解,也较感兴趣;但对于印度文明如何产生、种姓制度等内容较为陌生。

初三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也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佛教的传播。

教学难点:种姓制度的影响。

【教学流程】1、教学设计2、设计意图3、情境引入展示印度国徽中的元素阿育王石柱中的牛像,以及漫步在街头、有着漂亮装饰的神牛,说明印度神牛的地位崇高。

为何印度人民会如此崇拜牛,印度文明是如何起源又如何发展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古代印度》。

攫取印度中社会现象——对牛的崇拜,结合现实问题,引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说明古印度的地理范围)一、吠陀时代——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通过北部的开伯尔山口,到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定居。

1.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分析印度的地理环境特点,并分析印度的地理环境对印度文明的影响。

(优渥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利于早期文明的诞生。

)2.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展示图片)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前,早在公元前23世纪就已经出现文明,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后来却突然消失了。

3.雅利安人的统治——种姓制度(1)提问:作为人口、外貌相差甚远的雅利安人应当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2)用图示讲解种姓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3)以舞王湿婆像说明为何这种不平等的制度得以在印度存续。

(4)以印度神牛地位提升说明种姓制度的影响。

(5)设计环节:假如你生活在种姓制度中,你是怎样的感受。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科目:历史年级:九年级课题:现代印度课型:新授课学习目的:1.经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印度,知道印度河流域是世界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经过阅读教材说出古印度的天文位置,概括古印度文明的变迁:国度的出现,文明的鼎盛时期,文明成就等。

3.经过自主学习和探求记住印度种姓制度内容、特点;种姓制度的影响。

4.经过阅读教材知道佛教的兴起概略和佛教对外传达;初步探求佛教的影响。

学习重点: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学习难点:佛教的传达。

【学习进程】一、学前预习,自主学习:二、生生协作,探求学习资料一:婆罗门假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资料二:有印度学者以为:〝在印度社会中,一团体可以坚持一切,但坚持不了种姓信心。

〞种姓制度在印度法律上曾经被废弃,但在理想上却未被消灭。

1.依据资料一反映了古印度社会的哪一制度?2.这种制度将印度社会分红了哪几个等级?其中哪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3.婆罗门贵族宣扬造物主发明等级说的目的是什么?4.该制度有什么特点?5.结合资料二和图片谈谈这种制度对印度社会形成了什么影响?三、引导启示,精讲点拨1.依据资料一反映了古印度社会的哪一制度?种姓制度2.这种制度将印度社会分红了哪几个等级?其中哪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还有贱民;吠舍、首陀罗和贱民是被统治阶级3.婆罗门贵族宣扬造物主发明等级说的目的是什么?维护初级种姓的统治4.该制度有什么特点?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清楚,世代相袭。

高等级的人不得从事初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5.结合资料二和图片谈谈这种制度对印度社会形成了什么影响?〔1〕种姓制度激化了事先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开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2〕种姓制度虽已废弃,但对当今印度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开展和提高。

四、课堂总结:〔一〕总结:本本课主要讲述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发源地,在临时的开展进程中构成了独具特征的、光耀千古的古文明。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_古代印度_学案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_古代印度_学案

第3课古代印度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展示印度地形图片,了解古印度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以孔雀王朝为代表的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史;2、通过材料解读掌握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分析种姓制度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3、通过运用图文信息等史料实证的方法知道佛教的兴起概况和佛教对外传播;初步探究佛教的影响。

重点: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难点: 印度种姓制度实质和佛教的教义及其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根据学案,自学课文,在课本上勾划、记忆,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古印度位于今天的。

古印度的起源与河有关。

2、出现时间:约公元前,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有、。

3、早期国家建立时间:约公元前年左右,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由人建立的小国家。

4、鼎盛时期: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是在。

它的首都是(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5、早期文明: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阿拉伯数字”起源于。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建立:进入进度后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

2、内容:它分为、、、四个等级。

出了这四个等级外,还有最卑贱的——。

3、特点: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起源:佛教创立于公元前世纪,创始人,后被称为“”。

2、教义:提出“”(最早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宣扬“”。

3、传播:公元前3世纪开始外传。

公元前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再传入内地。

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课中: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探讨下列问题:材料: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

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

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

如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导学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入侵。

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分析印度种姓制度,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经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

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

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教学难点】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教法特点】1.比较法。

2.图表法。

3.材料分析法。

一、导入新课公元五世纪时,印度笈多王朝的鸠摩罗笈多王为了佛法的传承在那烂陀创建了一所佛教大学,那烂陀寺的规模宏大,建筑壮丽,藏书丰富,成为当时世界佛教学术思想的一大中心,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就曾在那烂陀寺讲习修学15年,这里也是中印文明交往的见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去了解古印度文明和佛教的创立和传播。

二、课堂活动(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自然环境【教师引导】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除了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以外,还有就是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古代印度,请同学们在地图中寻找古代印度的位置,思考古代印度地理位置上的特点。

学生观察地图后回答:古印度位于今天南亚次大陆,印度河与恒河给那里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使那里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历史概况【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古印度国家的产生和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古代印度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概况。

2.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3.掌握佛教的创立、教义及传播。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地理环境: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

2.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世纪。

这些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

3.公元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陆续在和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4.(约公元前324-前187年)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首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5.形成: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6.内容7.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

各等级之间。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8.创立:佛教创立于。

创始人,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9.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活动方案】活动一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仔细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分析那里的自然条件,并说出古代印度的早期文明遗址。

2.雅利安人是从何处侵入印度的?古印度在什么时候基本实现统一?当时都城是在哪里?3.根据上述思考,整理完成古代印度文明发展的时间轴。

4.结合教材P12“相关史事”材料和你所了解的历史常识,说说古印度有哪些典型文明。

活动二理解种姓制度的本质、特征,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 0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材料二根据古代印度的法律条文规定:各等级间贵贱分明,界限森严,不同等级不能通婚;若通婚生子,其父母子女皆为“贱民”,“贱民”将被赶出婆罗门村庄居住,成为不可接触的人。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

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1.从材料中你能看出古印度有哪些等级?你能不能排列一个顺序?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2.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对古印度各社会等级的阶层、职责与义务进行表格梳理,并据此归纳种姓制度的本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种姓制度的特征和影响。

活动三知道佛教的创立概况,了解佛教的传播路线。

阅读下列材料,提取相关史料信息回答问题。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

据说,他看到走投无路的乞丐、痛苦不堪的病人、暴露于荒郊的尸体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感到人生皆苦,于是下决心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道路。

他离家修行,后来创立佛教,被尊为“佛陀”。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1.根据上述史料指出佛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和创始人,并归纳佛教的教义内容。

2.结合教材知识,概述佛教传播的路线。

3.结合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说出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深受佛教影响的文明成就。

三、课堂练习1.如果你寒假期间去世界文明古国旅游,以下可能经历的情景是()A.在印度河西岸驻足,欣赏摩亨佐·达罗城遗址B.沿尼罗河而上,赞美“新月沃地”的富足C.逛罗马历史博物馆,感受民主制度的源头D.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品味悠久的华夏文明2.“诸神以原人为牺牲而加以分割的时候,从他的口产生了婆罗门,从他的手臂产生了刹帝利,从他的腿产生了吠舍,从他的脚产生了首陀罗。

”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哪种制度()A.种姓制度B.君主专制制度C.分封制D.宗教等级制3.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

根据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当时的武士和官吏是哪一等级?()A.第一等级婆罗门B.第二等级刹帝利C.第三等级吠舍D.第四等级首陀罗4.公元前6世纪,茂密的菩提树下,一位智者在独自沉思,寻找苦乐两极之间的平和,提出“众生平等”“忍耐顺从”等全新的信仰。

他是()A.耶稣B.乔达摩•悉达多C.穆罕默德D.老子5.佛教创立后,最初传播于恒河流域,后传遍南亚大陆,又传往东亚、东南亚。

佛教倡导众生平等、行善积德、乐善好施,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上述材料叙述佛教的()①产生过程②传播过程③教义④地位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四、达标检测1.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的首都在()A.哈拉帕B.巴比伦C.摩亨佐·达罗D.华氏城2.“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

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这种制度()A.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B.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C.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D.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3.2018年1月2日,印度孟买地区持续多天“贱民暴动”,造成严重的流血冲突,种姓制度再次引起热议。

印度政府虽已废除种姓制度,但这一古老制度仍然在影响着现代印度社会。

以下关于种姓制度说法正确的是()A.国王掌管国家一切大权B.国王和武士同属婆罗门C.富裕商人仍属于吠舍D.首陀罗掌管祭祀4.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基本社会制度,其特点是()A.等级和职业世代相传B.实行民主的选举制度C.强调所有人一律平等D.允许各等级自由通婚5.印度独立后,专门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在公共场合实行不可接触制和对“贱民”有任何形式的歧视,但是今天在印度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贱民”还受到奴隶一样的歧视,甚至洗澡都只能在外面洗。

这说明现在的印度()A.法制并不健全B.民族歧视严重C.种姓制度影响根深蒂固D.各个阶层等级森严6.《宗喀巴显密次第科颂》经文:“业果若不定,便成无因果,业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

当知业可转,如二水相投,热多冷从热,冷多热从冷。

”据此判断,此经文应属于()A.佛教B.伊斯兰教C.道教D.基督教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据新德里媒体报道,印度北方邦日前发生惨剧。

一对来自不同种姓的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吊死。

这位20岁的青年男子属于地位较高的“婆罗门”种姓,而他18岁的心上人属于较低的种姓。

据当地警方称,他们逮捕了这对情侣的亲属,因为他们也参与了将两人吊死的暴行。

警方还表示,几乎全村老少都反对这对年轻情侣不同种姓之间的婚姻,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为此导致双方家庭采取了过激行动。

新德里舆论指出,由于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目前在印度农村地区,人们对于不同种姓和不同宗教男女之间的婚姻普遍持反对态度。

(1)材料中的青年男女被什么制度迫害致死?(2)材料中的制度起源于何时?其具体内容是什么?(3)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2.哈拉帕公元前23世纪—前183.前1500雅利安人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4.孔雀王朝鼎盛华氏城5.社会等级6.祭祀军事行政商业不可接触者7.世代相袭贵贱分明8.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众生平等”“忍耐顺从”9.公元前1世纪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活动一1.位置:古代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起源于印度河流域。

印度河入阿拉伯海。

自然条件:水量充沛,土壤肥沃。

早期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2.路线:从中亚侵入印度。

统一:孔雀王朝时期。

都城:华氏城。

3.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形成。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定居,印度北部开始出现小国。

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统治,印度基本统一。

4.盛产黄金;大象之国;发明阿拉伯数字;佛像艺术。

活动二1.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等级排序: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依据:各等级权利和义务的大小。

2.梳理本质:种姓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3.特征:种姓界限森严;种姓职业世袭;种姓实行内婚。

影响: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发展。

活动三1.时间:公元前6世纪;地点:古代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因果报应。

2.路线: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佛教向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3.成就: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三、课堂练习1.A2.A3.B4.B5.B四、达标检测1.D2.D3.C4.A5.C6.A7.(1)种姓制度。

(2)起源于古代印度。

将全体百姓从上到下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

各等级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的等级不得通婚。

(3)说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影响深远,不同的等级不能通婚被普遍认可,种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

问题思考你能说出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吗?(教材P12)[答案]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课后活动1.连线。

(教材P14)[答案]2.活动与探究。

(教材P14)下边是一幅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图见课本),请你结合地图回答:(1)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答案](1)古代埃及、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印度、约公元前23世纪;古代中国、约公元前2070年。

(2)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原因:北纬30°左右的大河流域光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为农耕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物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