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研究生教育发展之比较:以发展论的视角

合集下载

中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之比较

中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之比较
现 如下 :
取 得 了 举 世 瞩 目的成 绩 。
1高 等 教 育 规 模 世 界 第 一 。 自 1 9 . 9 9年 开始 的 大
1高 等 教 育 的 规 模 “ 情 扩 充 ” 据 统 计 , 度 . 无 。 印
1 5 一 1 5 学 年 中仅 有 3 9O 9 1 O多 所 大 学 , 5 7 0所 学 院 , 规 模 扩 招 , 中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毛 入 学 率 从 1 9 在 9 9年 的
现 教 育 的 最 终 整 体 进 步 。 跨 越 式 发 展 是 对 教 育 发 展 地 位 。 印 度 每 年 可 向 世界 各 国 输 出 2 万 名 I 才 , O T人 的 一 种 创 新 , 抓 住 了 机 遇 , 于 争 先 的 发 展 ; 越 美 国硅 谷 的 高 级 职 员 4 %是 印度 精 英 [ 是 勇 跨 0 2 1 。 式 发 展 又 应 该 是 一 种 可 持 续 的 全 面 发 展 , 以部 分 带 4 软 件 产 业 独 领 风 骚 。 多 年 来 ,印度 的 软 件 以 . 动 全 局 的 发 展 。 自 2 世 纪 9 年 代 以 来 , 度 和 中 国 5 %的 速 度 增 长 ,0 0- 0 , 件 产 业 产 值 是 8 0 0 印 0 20-20 年 软 1 6
理研究 。
[ 中图分 类号】G 4 60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1 0— 1 8 2 0 ) 7 0— 0 0 02 4 0 (0 8 0 / 8 0 1 - 3 3
高 等 教 育 的跨 越 式 发 展 就 是要 确 定 教 育 发 展 的 越 式 发 展 使 印 度 拥 有 3 0 人 的科 技 大 军 ,有 6名 6万

在教育领域,中国和印度的区别有哪些?

在教育领域,中国和印度的区别有哪些?

在教育领域,中国和印度的区别有哪些?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拥有丰富文化、庞大人口以及迅速增长经济的大国。

然而,这两个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路径和实践经验存在显著的差异。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主要区别。

一、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制度比印度更加集中和规范。

中国教育由国家主管,实行“3+3+4”制度,也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共九年,接着四年制大学教育。

而印度在教育领域相对分散,没有国家统一的教育制度,各州和地区具有自己的教育规划和政策。

二、教师培训中国和印度教育体系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培训。

中国教师培训体系是非常完善的,包括各级培训机构、仪器设备和教学资源。

而印度教师培训体系相对不太健全,大量的教师并没有接受过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导致教学方法和教育水平较低。

三、教育质量就整体教育质量而言,中国相对于印度在教育领域更为优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评估报告,中国的教育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排名靠前,而印度则居于中游水平。

同时,中国教育制度中的强调重视科学和数学等基础学科,在科技领域也更为突出,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上具有很大的潜力。

四、教育机会公平性中国政府在教育公平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鼓励家庭和社会补贴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费用,为农村地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

而印度在这方面的进展相对较慢,贫穷和社会隔离导致城市和乡村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机会差别较大。

总结来看,在教育领域,中国和印度在政策、制度和质量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劣势。

然而,由于教育领域涉及到国家的未来和人类的未来,因此各国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促进教育均衡,为学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发展平台,夯实自己的未来发展基础。

浅析中国与印度教育之比较-以比较历史法的视角_教育理论论文【精品论文】

浅析中国与印度教育之比较-以比较历史法的视角_教育理论论文【精品论文】

浅析中国与印度教育之比较:以比较历史法的视角_教育理论论文论文关健词: 中国印度教育比较历史论文摘要:中国和印度同属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因此从比较历史法的视角看待两国的教育,会让我们从历史角度对两国的教育有新的认识,了解两国的历史与现行教育制度的关系。

中国与印度同属四大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

按照著名学者季羡林对文化的划分:印度、中国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这三者共同组成了东方文化体系。

因此无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两国都具有很多共同点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试图从比较历史法的视角,对中国和印度的教育现状做一下比较。

一、印度的教育现状印度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心,希望能够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增强其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印度独立后便十分重视工程技术教育,早在50年代就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全国相继建立了6所“印度理工学院”,发展至今,印度已经有了550多所工程技术学院和1100多所多科技术学院。

2000年,印度有大学及类似机构248所,开放大学7所,所有高校总数达到11000多所,高等学校在校生839.9万人。

印度的一些大学在世界上已经颇有名气,在世界各国,来自印度的工程师、教师、医生和劳工有数百万名,受聘于联合国系统内的各个组织或机构的有数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软件行业。

印度近年来经济能持续增长与其近十年来软件技术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软件出口更是执世界之牛耳,带动了印度经济的腾飞。

有关资料显示,印度软件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已达到了34万人,其软件科技人才还以每年6万人的速度急剧增长。

但是这个增长速度的背后同时也反映出了印度教育的问题: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这一直是个错误”,卡纳塔卡州政府秘书长库卡尼说:“但不可否认的,这却成就了我们的优势。

”印度政府知道,要短期之内翻转印度,从贫变富,由文盲变文明,是不可能的。

他们希望藉金字塔顶端。

肠人口的力量,带动下面98%的平民。

因此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是大力扶持“产业导向”的信息科技学院。

印度教育发展研究及其借鉴意义

印度教育发展研究及其借鉴意义

印度教育发展研究及其借鉴意义摘要:印度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经济发展迅速,这与其注重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印度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虽然教育事业进步显著,但是政府过分重视高等教育,轻视初、中等教育的做法也存在一定问题。

文章运用SWOT分析印度教育发展现状,吸收和借鉴其中有用之处,从推动“双一流”建设、注重教育公平、防止知识失业和人才流失三个方面提建议,以完善我国教育体系,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印度;教育;SWOT分析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教育开端也较早。

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迅速,2016年GDP增长率为7.1%,这与其大力发展教育有关。

与此同时,中国在经济、文化方面与印度具有相似性,两者皆为发展中国家,通过梳理印度教育发展历程,了解其教育近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

一、印度教育的近况印度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其中,初等教育分为小学阶段和较高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是1—5年级,较高小学阶段是6—8年级,总共时长8年。

中等教育时长4年,分为初中和高中,每个阶段各为2年。

高等教育差别大,分为国家重点学院和普通高等教育。

此外,印度教育中还包含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其他方式。

(一)印度初、中、高阶段教育近况印度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比,较为薄弱。

虽为义务教育,但是没有完全普及,且辍学率也较高。

根据印度学校教育和文化部的数据来看,2014—2015年初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6.9%,辍学率为4.34%,距离100%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印度中等教育是一个过渡阶段,2014—2015年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78.5%,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54.2%,数量不断减少。

1986年印度就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的观点,但实行情况并不乐观。

截至2015年,高中生修习职业课程的比例基本上在 4.5%左右徘徊,与25%的国家目标相距甚远。

教育发展研究概述

教育发展研究概述

教育发展研究概述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发展研究旨在通过对教育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为优化教育政策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本文将概述教育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教育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1. 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策研究是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它关注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教育相关政策,旨在评估和分析这些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政策研究不仅关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还着重考察政策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各方面的影响。

2. 教育评估研究教育评估研究是教育发展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它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对教育活动、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进行评估和检验。

教育评估研究旨在提供客观、实证的评估结果,为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决策支持。

3.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心理学研究探究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旨在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包括学习理论、记忆与认知、教育动机、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了指导教学和培养学生的理论依据。

二、教育发展研究的方法1.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教育发展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了解到教育发展的背景、趋势和前沿领域。

文献研究可以为教育政策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2.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教育发展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实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教育相关问题进行科学的论证。

实证研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验设计、案例分析等方法,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研究结果。

3. 质性研究质性研究是教育发展研究中越来越受重视的方法。

与实证研究不同,质性研究注重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入解释和理解。

质性研究的常用方法包括观察、访谈和分析文本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捕捉到教育领域的细微变化和个体差异,为教育政策和实践提供深入的洞察。

总结:教育发展研究是为改进教育政策和实践,推动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

论文--印度与中国发展前景之比较

论文--印度与中国发展前景之比较

摘要中国和印度都被世界公认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和印度独立初期,两个国家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因人口多而给农业发展带来压力、都以发展成工业大国为目标、都是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等等,然而发展到今天,两个国家又有非常大的差异,这两个经济体的发展前景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到底这两个国家在经济环境上有什么差异,今后又会如何发展,印度是否会超越中国,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投资和经济环境、经济的增长模式等角度去分析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论证印度在将来是否会超越中国。

关键词:中国印度政府经济环境增长模式前言2 0 0 9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报(WCY)中,印度2009年经济增长表现最好的方面有:对外直接投资、股市资本、国外直接投资、移动通信增长、货物与服务出口、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高级管理人才优势、财政预算、计算机、未来能源供应保障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与其他国家相比,排名优势最大的项目是劳动力市场规模(第1位)和经济内需(第3位)。

而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领域有:公共财政(第1位)、就业(第2位)、经济内需(第2位)、国际贸易(第5位)和科技基础设施(第6位)。

较弱的领域有:卫生与环境(53位)、管理(51位)、教育(49位)、商业物流(43位)等。

本文将持续增长的因素归结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投资和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的增长模式,从这几个方面去比较分析中国和印度的优势和劣势,洞察两个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情况。

1 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印度和中国都处在亚洲,缺乏政治民主、自由经济的历史传统,而且经历过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时期,因而在现代化初期,政治上都呈现出一种较为明显的共同特征一一程度不同的威权主义色彩,表现在经济上就是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从独立到现代化,可以看出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极大,大的改革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例如对经济的规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产权制度的形成、国有企业的主导等等都可以强烈地看到政府作用的结果。

中印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可能性、存在问题及科学化路径

中印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可能性、存在问题及科学化路径
王 聚 芹 , 英科 苑
( 北 电 力 大 学 政 教部 , 北 保 定 0 1 0 ) 华 河 7 0 3
摘 要 : 随着 中 国和 印度 综 合 国力 的大 幅 提 升 , 两 国发 展模 式进 行 比较 研 究 已经 成 为 当今 显 学 。 中 印 历 史 和 现 对
实生 活 中 的诸 多共 性 成 为 对 它进 行 比 较研 究 的 可 能性 前 提 , 学 界 在 比 较 研 究 中存 在 着 简 单 对 比 的倾 向 、 见 干 但 成 扰 太 强 、 量 比较 视 域 泛 化 等 问题 。 这 些 非 科 学 性 因 素 的 存 在 不 仅 会 导 致 比 较 研 究 结 果 的 失 真 , 至 会 贻 误 现 代 数 甚 化 进 程 。 中 印发 展模 式 比较 研 究 亟待 科 学 化 。 把 具 有 全 球 化 意 识作 为模 式 比较 研 究 的 视 野 定 位 、 探 索特 色 化 发 把 展 道 路 作 为 模 式 比较 研 究 的 立 足 点定 位 、 优 先 安 排 并 确 保 人 的 发 展 作 为模 式 比 较研 究 的 目标 定 位 、 全 面 贯 彻 把 把
作 者 简 介 : 聚 芹 (9 0 ) 女 , 北 石 家庄 人 , 北 电力 大 学 政 教 部 副 教 授 , 学 博 士 , 王 17 , 河 华 哲 主要 从 事 马 克 思 东 方 社 会
理论和马克思发展理论研究。
中 印 之 间 政 治 、 济 、 化 交 流 源 远 流 长 , 两 经 文 对
现代 化的根 本 内涵 , 对我 国现 代化 的健 康发 展 有着
非常重 要 的意义 。第 五 , 中印 双方 都 面 临着 实 现现
供 了基 础 。第 二 , 中印双 方 在传 统 文 化 介入 经 济 的 方 式 、 会发 展动 力机 制 、 社 发展 创新 机制等 方面 的差

中外高等教育体制及动态趋势之比较——中国、印度及欧美答案

中外高等教育体制及动态趋势之比较——中国、印度及欧美答案

1、中国目前有2980万学生,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学习系统。

正确错误2、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正确错误3、印度注重人才培养的方针使印度拥有400万科技人员,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正确错误4、印度科技人才的国际流动性比中国低。

正确错误5、印度一直以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心,而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

正确错误6、德国的高等双元制学习计划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同时获得高等教育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

正确错误7、根据本讲,欧洲大学课堂规模大,师生比高,设施陈旧,校园缺乏活力。

正确错误8、美国正在经历逆向脑力流失(Reverse brain drain),即越来越多的外国出生的专业人才(印度、中国等)返回他们的祖国。

正确错误9、发达国家现已处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正确错误10、根据最新统计,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6.5%。

正确错误11、据2007年美国麦肯锡公司所做的调查报告,我国毕业生只有不到30%的人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

正确错误12、一个国家所获得诺贝尔奖的多少,往往作为评价其高等教育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准。

正确错误13、我国每年培养的博士生约4万人,而美国每年培养博士生约5万1人。

正确错误14、根据本讲,印度高等教育发展很平衡。

正确错误15、欧盟博洛尼亚进程是本世纪提出来的一个目标。

正确错误16、根据本讲,1999年6月时,有40个欧洲国家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

正确错误17、根据本讲,英国本科学历为3年制教育。

正确错误18、根据本讲,“欧洲转移学分制度”意味着:非正式的远程学习,也可获得学分。

正确错误19、根据本讲,欧盟“358学制”,指的是本科两年,硕士加三年,博士再加三年。

正确错误20、2011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第二届“亚欧教育部长会议。

正确错误21、根据本讲,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讲,学生每周在学校里学习两天,在企业里实习三至四天。

我国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论述

我国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论述

我国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迈向深入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涌现出许多重要的理论论述,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进行介绍与分析。

1.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重要力量。

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观点之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通过良好的研究生教育,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术造诣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2.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离不开优秀的导师队伍。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国形成了一支庞大而专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他们担负着培养研究生的重大责任。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为此,我国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加强导师的培训和考核,激励优秀的导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加强导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等。

3.建立健全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培养优秀的研究生离不开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

研究生培养机制是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制度和措施的总称。

我国在建立研究生培养机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制定了研究生培养计划、研究生培养方案、论文答辩制度等,明确了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同时还逐步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管与评估。

4.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实效。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实效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要提高研究生的招生质量和选拔标准,确保培养的是具有较高学术素养和研究潜力的优秀人才。

其次是要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印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印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印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作者:熊梓伊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中国和印度两国有不少相似之处,也有不同。

两个国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通过对中印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比较分析,着重指出两国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征,指出印度教育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印度历史教育启示一、中印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中国和印度同属四大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经历了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长达200年之久。

两国不管是在思想还是在教育上都遭到了极大的摧残。

其次是两个国家的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但是中国与印度的历史差异是造成两国教育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

在古代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至个人涵养,大至国家社会,为政治民,交友孝亲,为人处世等事,均可在儒家的经义中找到。

那古代印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种型制度。

印度文化则是典型的宗教性文化,整个国家的宗教气氛非常浓重,几乎每个印度人都信教。

虽然在历史上,中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中,同样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但是中国并没有出现过强大的宗教势力,而且自汉代开始,就独尊儒术,提倡和谐即崇尚中庸,主张“和为贵”,所以在中国并没有出现严格的种型制度。

其次是中国和印度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中国的历史脉络是清晰可循,连绵不断的,这是由于有专业的史官以客观的态度记载中国的历史,力图使后人能够客观地看待历史,而印度历史体系可信度不高,因为印度人极喜爱神话和诗歌的表现形式,喜欢把现实理想化,把历史人物神化,缺乏可信的历史记录。

还有一点就是印度的英语教育非常成功。

这是因为在近代史上,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

在英国的殖民统治期间,大力普及英语。

直到现在,印度的教育制度也明文规定了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完全的双语教学。

印度的教育现状和发展

印度的教育现状和发展

印度的教育现状和发展
印度是一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但是它却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
的进展。

以下是印度的教育现状和发展:
1.教育资金分配问题:印度的教育预算一直都不高,目前教育资金分
配仍存在不均,导致许多地区的学校、学院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偏弱等
问题。

2.教育管理与组织:印度的教育系统缺乏一致性和同质性,各州居于
不同的法规,给教育管理和组织带来了挑战。

3.教育覆盖率:虽然印度的教育覆盖率有所提高,但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印度的入学率仍然较低,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穷人社区,教育机会较少。

4.科技教育:与全球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印度的相关领域科技教育水
平较低,这对印度未来的科技发展可能造成一定的拖延。

5.高教领域的重视:尽管印度的高等教育系统存在问题,但是近年来,印度政府推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为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奠定了基础。

总体来说,印度的教育水平与国际接轨还有很大差距,但是随着印度
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意识逐渐提高,印度未来仍有希望取得更大的进步。

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的中美比较与思考——基于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视角

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的中美比较与思考——基于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视角

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的中美比较与思考——基于研究生教育
分类发展的视角
张炜
【期刊名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年(卷),期】2024()6
【摘要】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对于推进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尽管博士的称谓和专业教育的历史都很悠久,学术学位博士生教育也已实施200多年,但现代意义的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出现较晚,对此的认识也还不一致,且中国与美国的相关定义与分类、规模与结构均有所不同。

加快发展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应坚定“四个”自信和坚持中国特色,深入推进分类发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立德树人和完善培养过程,提升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支撑引领强国建设的能力与水平。

【总页数】6页(P1-6)
【作者】张炜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基于社会需求的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设与发展——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培养单位联席会议纪要
2.我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问卷调查的分析3.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视角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中美博士
研究生规模与结构的比较4.中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5.我国专
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适切性问题研究——基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教育方面,中国和印度有何不同?

在教育方面,中国和印度有何不同?

在教育方面,中国和印度有何不同?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石,而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个大国,在教育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特点。

本文将就这两个国家的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究它们的不同之处。

一、教育制度的不同中国和印度在教育制度方面存在不同,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教育阶段,从小学起,呈现出一种竞争式的教育模式,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从而实现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的提升。

而印度则是基于由海德拉巴教育委员会于1964年提出的“十年制利用”计划,实行小学6年、中学4年的教育模式。

此外,两国的大学入学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中国,高校招生需要参加高考,而在印度,大学的录取方式则是根据学生的高中成绩和竞争性考试的成绩来判断。

二、教育资源的不同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也是两个国家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

在中国,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城镇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有着良好的教学条件,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较为落后,教育设施偏弱,教师队伍水平不够高,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

印度的情况则恰恰相反,由于人口庞大,印度教育资源分布状况不均,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大。

印度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小,因此很多荒凉的农村地区,学校设施和教学条件都很差,这对教学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教育思想与文化传承的不同教育思想和文化传承,对于教育质量和教育发展尤为关键。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尊重,分级教育和选择性教育是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识。

教育中强调的“国家富强”和“个体成功”思想,处于整个社会开发模式的核心位置。

然而,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教育教育的宗教和文化影响也比较多。

它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与传统宗教和文化休戚相关。

因此,印度在塑造学生的语言和认知领域上表现出独特性,也是印度教育面临的困境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和印度在教育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挑战。

中国教育竞争激烈,重点发展,但也存在着城乡、贫富差别等问题。

中国和印度在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上的差异有多大?

中国和印度在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上的差异有多大?

中国和印度在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上的差异有多大?教育体制:1. 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制度较为严格,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分别为六年、三年和三年,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必须参加中考和高考。

而印度的教育制度相对更为灵活,学制、课程设置、考试方式等均不统一。

2. 教师素质中国教育强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素质是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中国教师普遍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印度教育中,教师培训甚至不是必须的,教师的薪酬待遇也较低。

3. 教育资源分配中国教育部门设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政府投入资金广泛、互联网技术应用不断升级,加上区域发展的整体性,教育资源分配相对均衡。

印度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校设施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教育理念:1. 学科倾向中国的教育侧重于学科优先,孩子的压力主要来源于成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强调道德、文化等教学内容。

印度的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全面发展,强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社交素养等。

2. 家庭关系中国的教育中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有极大的影响力,家长的帮助和期望也往往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来源。

印度的教育则强调家庭的支持和情感纽带,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家庭关系的决定因素。

3. 学校规范中国的教育中,学校规范十分重要。

课堂纪律、规章制度、服装要求等都非常严格,它们被看作是学生成长的必要经验和规范。

印度的教育则不那么严格,学校中少了许多限制,小学生可以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上学。

综上所述,中国和印度在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两国的教育模式虽然都希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未来,但这在不同程度上考验着每一个家庭、学校、教育机构和国家的智慧与决策。

只有兼顾发展和公平,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获得适合他们的教育,才是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中印两国国际学生教育比较分析

中印两国国际学生教育比较分析

中印两国国际学生教育比较分析作者:马俊霞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6年第18期摘要:中国和印度作为全世界人口大国,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近年来,中印两国高等教育扩张和发展速度之快,已引起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在两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国际学生教育作为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出不俗的发展趋势。

文章根据中国和印度公布的有关国际学生的数据和信息,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对中印两国的国际学生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国际学生无论从数量还是来源国的多元化方面都强于印度,同时,两国在国际学生类别和学科分布,以及国际学生政策方面各有特点。

关键词:中国;印度;国际学生;比较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个国家的知识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间的教育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教育发展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两国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并都在努力抓住机遇克服挑战。

国际学生教育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一、中印国际学生教育历史比较(一)中国国际学生教育发展概况1950年,中国迎来了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周总理制定了对国际学生“学习上要严格要求,认真帮助;政治上积极影响,不强加于人;生活上适当照顾,严格管理”的工作方针[1]。

由于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际学生数量和来源国都很有限。

1978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学生数量迅速增长。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2000年以后,国际学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近年来,国际学生人数增长迅猛:2012年国际学生人数是328330人,2013年为356449人,同比增长8.58%,此后每年国际学生增幅都在10%左右(见表1)。

国际学生来源国从起初的只有东欧国家增加到2013年的200多个国家。

中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之比较

中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之比较

质量下降 。 同印 度不 一样 , 国的高 等教 育 除背 负 了“ 中 沉
疴” —— “ 制 病 ” 外 , 因 大 规 模 扩 招 添 了 不 少 体 之 又
质 量 和 成 本 等综 合 指数 名 列 世 界第 一 。
中 国 政府 自 1 9 9 5年 推 行 科 教 兴 国 战 略 以 来 也 取 得 了 举 世 瞩 目的 成 绩 : 1 高 等 教 育 规 模 世 界 第 ()
印度 人 获 得 诺 贝 尔 奖 . 其 是 其 计 算 机 研 制 和 软 件 尤
性循环 . 印度社 会 带来 潜 在 的政治 和 社会 危 机。 给 高 等 教 育 真 正 的受 益 群 体 主 要 是 中 产 阶 级 和 上 等 阶
级 , 大 社 会 阶 层 被 排 除 在 高 等 教 育 之 外 ;3 知 识 广 () 分 子 就 业 困 难 , 才外 流严 重 ;4 学 术 标 准 低 . 学 人 () 教
“ 疾 ” () 学 生 失业 。一 方 面 是 大 量 的外 资 企 业 新 :1大
和私 营企 业 在 呼 唤 高 级 专 门 人 才 , 一 方 面是 这 么 另 多 毕 业 生 找不 到 工 作 , 了就 业 体 制 和 毕 业 生 就 业 除 价 值 取 向有 问 题 外 , 核 心 的 一 点 就 是 大 学 生 无 法 最 胜 任 工 作 ;2 学 费 过 高 , 现 大 量 贫 困 生 ;3 本 科 () 出 ()
跨 越 式 发 展 后 所 取 得 的 成 绩
度 高等 教 育 在 取 得 了 巨大 成 绩 的 同 时 , 为 这 也

在 南 亚 大 国之 梦 的 强 力 推 动 下 . 度 果 断 而 及 印 时 地推 行 了高 等 教 育 跨 越 式 发 展 , 绩 斐 然 : 1 据 成 () 印 度人 力资 源 部 20 0 2年 教 育 统 计 的公 报 , 高 等 教 其 育规 模 仅 次 于 中 国和 美 国 . 居 世 界 第 三 ;2 . 位 ( ) 国家 工业 快 速 发 展 。印 度 独 立 后 高 等 教 育 的 大 发 展 为 工

印度和中国的教育体系有哪些区别?

印度和中国的教育体系有哪些区别?

印度和中国的教育体系有哪些区别?在全球范围内,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轨迹。

本文将会对比印度和中国的教育体系,探讨其中的差异点。

一、学科设置印度的教育体系中,学科设置相对灵活且广泛。

在中小学领域,印度学生的课程内容广泛,包括语言、科学、数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体育等。

而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印度的课程则更加专业化,涵盖了各种工程、医学、理科、社会和人文科学等学科。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学科的专业化。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中国学生主要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和地理等基础学科;而在高中阶段,学生在学科选择方面也有一定的自由度,但基础学科仍然是必修课程。

二、教育方式印度教育体系注重互动和技能培训,强调实践和动手能力。

印度学生在学校内有机会参加各种竞技活动和艺术表演,同时也会接触到各种技能培训项目,如编程、手工制造和手工艺等。

中国教育侧重知识传授和考试评估。

中国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大量知识,主要通过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笔记传授。

考试成绩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高中和大学入学考试也涉及到几个重要科目的成绩。

三、教育方法印度教育体系更为灵活,采用对话式教学,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有时甚至需要学生承担主动学习的责任。

中国教育体系则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通过前人对知识的总结和归纳,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然而,在教学中,很多情况下教师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话语是学生的重要指导方针。

四、学校类型和质量印度和中国的教育体系存在共同点,即建立了一系列无论政府、非政府及私营机构的学校,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教育课程。

这些学校包括政府办学校、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

在学校质量方面,中国的教育体系更为中央集权,统一考试和评估制度贯穿整个学校教育过程。

而印度的教育持续进行着大规模的分权和区域发展,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各自存在优势和不足,但总体来说,在印度,教育还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展。

《中印人才培养与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成果公报

《中印人才培养与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成果公报

《中印人才培养与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政法大学卫灵教授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印人才培养与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批准号为DDA080150)。

课题组成员有林海虹、孟祥进、杨建国。

一、内容与方法从人才培养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领域看,人才培养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中印比较研究方面,近年来学界主要研究的是两国经济、军事、科技比较,能够把国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强国战略与提升国际竞争力密切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却较少。

印度自独立后,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其自身特色,很值得我们研究。

印度把大量教育资源投放到高等教育上面,早在60年代中期印度的高校生已经达到中国的两倍之多;今天,印度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给印度高科技提供了高质量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得印度发展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生产国。

同时,印度教育也有其劣势和不足的一面,对印度社会的整体进步产生日益明显的影响。

这些都是我们值得认真探讨和借鉴的。

中印教育比较研究课题,将中印两个相邻的发展中大国、两个人口大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强国战略做比较研究,以拓展的国际视野研究和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创新之路,以求为应对全球化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充分有效地运用我国人才资源这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做有益的研究工作。

本课题着重研究:第一,发展中国家国际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中国和印度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第二,全球化时代中印两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比较研究,探讨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对国家实力、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中印两国教育国际化与人才资源保护研究。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何有效保护本国人才资源,并使其得到更合理运用,是中印两国共同面临的研究课题。

第四,中印两国人才培养特色比较研究。

本课题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分析法、历史考察法、案例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等方法。

在理论研究、学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调研资料,评价人才资源在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的关键性作用,论证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胡锦涛8.31座谈会讲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印研究生教育发展之比较:以发展论的视角李长波1 刘 冲2(1.东南大学 高教所,江苏 南京 210096;2.四川师范大学 教科院,四川 成都 610068)changbo1011@摘要:发展论的方法是研究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以此为研究视角,并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印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力求探寻印度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或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国; 印度; 研究生教育; 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后阶段,担负着促进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对整个国家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印两国互为邻邦,并同为亚洲发展中大国,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民族、人口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教育方面自然也不会例外。

研究区域性质的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

一般来说,区域问题随区域性质的发展而发展,区域性质受社会发展变化所制约。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区域问题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

马克思关于发展的观点告诉我们,要把世界上的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着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以创新的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区域性质和区域问题,这正是本文所持的发展论的视角。

以发展论的视角审视中印两国研究生教育的状况,势必会让我们对两国的研究生教育有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一、印度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殖民地时期,印度的研究生教育基本是英国模式的照搬,脱离本国社会实际需求。

专业课程也主要集中在神学、医学、法学等学科,自然和工程类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十分薄弱。

此外,这种畸形的研究生教育是被贵族阶级所垄断的,大众没有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权利。

脱离英国统治后,正如艾德加·富尔所指出的,“现在它们(第三世界国家,作者注)已经意识到:这些外国模式……既不符合他们自己的需要,也解决不了它们的问题。

”①印度政府在借鉴欧洲模式高等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改革了旧的高等教育模式,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作者简介:李长波(1981- ),山东泰安人,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刘冲(1982- ),山东济南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页。

- 1 -开设了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里才有的门类广泛的专业。

1961年,根据大学拨款委员会的建议,政府在大学中精心选择了一批学术水平较高、较有发展前途的系成立了高级研究中心,给予重点资助,这些研究中心在从事研究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一流研究生的任务。

同年,印度大学成立了研究生部,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和科学研究。

到1963年为止,印度共有16个理科的高级研究中心,11个人文和社会科学的高级研究中心。

印度的研究生的有关教育政策主要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国家教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中:1968年《政策》指出,在大学教育中,应特别重视研究生课程的开设,注意研究生阶段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1979年《政策》强调要有研究生教育和进一步研究的设备;1986年《政策》要求各邦制定有关法令,办好研究生教育,推动科学研究。

有了国家有关教育政策和各邦相关政策的保驾护航,再加上高等教育相关环境的推动,印度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战后几十年来,印度研究生教育改革后培养出的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正支撑着当今印度经济的大厦。

二、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悠久,虽然在清末已有研究生教育机构的雏形——研究院性质的“大学院”、“通儒院”,但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还是在建国后才得到重视和发展的。

1918年,北京大学公布了《北京大学研究所总章》,中国开始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

旧中国只有少数高校招收研究生,全国在校研究生也只有区区几百人。

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在曲折中得到了发展。

纵观历史,可将新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49-1966年,即“文革”前的17年。

这一时期,国家改造了旧中国的教育制度,从195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51年6月,中科院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1951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这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招生工作开始向统一计划招生制度转轨。

1953年11月,高教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凡聘有苏联(或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专家和师资条件较好的高校均可招收培养研究生。

1963年,我国召开了首次高校研究生工作会议,推出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规定》、《高等学校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几项原则规定》等。

它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步入正规化与制度化,当时全国每年招生的研究生总人数为1千人左右。

第二个时期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文革”时期,中国的教育遭到了严重的摧残,研究生教育也因此中断了12年。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开始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与发展。

截至2005年,我国已有100多万研究生毕业,在校研究生人数也超过了100万。

②目前已经授予的学位,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②数据来源:2006年1月24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报告。

- 2 -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军事学等学科门类。

这些研究生正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着巨大的贡献。

三、中印研究生教育比较基于前文的介绍,并结合当前印中两国研究生教育的现实,本文试作如下比较:(一)学制印度的研究生学位包括硕士、博士两级,学制基本维持在5年,即2年高级学位(硕士学位)课程和3年专业学位(博士学位)课程(见表一)。

由于各专业的性质不同,对研究生的要求不同,攻读年限也并非整齐划一。

有些工程技术类专业的硕士学位一年半即可获得。

获得硕士学位后,如果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则需先学习一年攻读博士学位的准备性课程,结业后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此后,便可攻读博士学位,此阶段的学制一般是两年,两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哲学博士学位之上还设有理学博士或文学博士学位,授予那些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又有2-3年的研究工作者。

表一:印度的研究生教育学制③教育阶段攻读学位类型 修业年限第一阶段 硕士学位(高级学位) 1.5-2年哲学硕士(攻读博士学位的准备性课程)1年 第二阶段哲学博士 2年2-3年理学、文学博士(授予有独创性贡献的哲学博士)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学位也是硕士、博士两级,学制一般在5-6年(见表二)。

硕士生阶段一般2-3年,博士生阶段一般为3年,如果在职攻读,适当延长1-2年,硕博连读为5年。

与印度的情况类似,根据各专业性质及对研究生要求的不同,各级攻读年限也并非整齐划一,很多学校已经在缩短硕士阶段修业年限、延长博士阶段修业年限、实施弹性学制等方面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③此表是根据刘丽华(印度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研究生,2005(4):P40.)“印度高等教育的三个阶段”表格修改而成。

- 3 -表二: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制教育阶段 攻读学位类型修业年限第一阶段 硕士学位 2-3年第二阶段 博士学位 3年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相当于我国的博士学位)者继续从事2-3年研究工作(类似于我国的博士后研究)后可获得理学博士或文学博士学位。

而在我国,博士后研究作为一种研究经历,既不属于学历教育阶段,又不获得学位。

(二)发展规模印度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要求各邦制定有关法令,办好研究生教育,推动科学研究。

有了国家有关教育政策和各邦相关政策的保驾护航,加之高等教育相关环境的推动,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1951年印度研究生在读人数达到了两万余人;70年代末,研究生在校人数达31.6万,毕业人数12.9万,其总体规模超过独立前数十倍。

[1]近年以来,由于政府逐渐意识到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带来的问题,印度的研究生在校规模的增速有变缓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

这期间曾经历了一次较大的起伏,从1982年到1985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1000余人增加到46000余人。

1985年以后,研究生招生规模又逐年下降,1991年下降至25000余人。

1992 年以后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据统计,1995年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为5万余人,到了2001年,这个数字扩大到17万余人。

200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总规模首次突破了30万,2005年单年招生规模37万人,2006年全国招生40万人。

④可以看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在上世纪90年代稳定发展以后在本世纪初出现了增长过快、增长人数过多的迹象。

从一个角度看,这种规模扩张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渴望接受较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育规模的激增有悖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就业安置压力。

中印两国的研究生教育都经历了大规模扩张时期,印度比我国更提前一些,这就方便了我们通过研究印度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来反思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三)就业受印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印度的高等教育内部运行机制发育很不均衡,政府一味④数据转引自李旭,张群,张喜梅.中日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特点的比较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6(3):P63.- 4 -的注重对重点学科的投资,忽视了一般学科的发展。

这种教育机制导致了其研究生教育偏离社会发展需求,研究生专业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失业和流失国外现象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这带来的是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

即使一部分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找到工作,然而受到学非所用或大材小用之现实状况的影响,隐性失业问题犹如一颗定时炸弹,一触即发。

在我国,从以往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往往都是供不应求。

但据教育部2004年的统计,截至2004年9月1日,我国研究生就业率为93%。

⑤这与以往几乎年年都是100%形成了反差,这种反差带给我们的是这样的信号:研究生就业压力开始出现。

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市场需求认识不足,一味的扩招,导致了部分专业供大于求的状况。

2002年人事部的统计表明,就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求职者而言,文艺体育、医药、文秘、管理等专业的职位,其供需比分别为8. 25 ∶1,3. 17∶1, 2. 83∶1, 2. 54∶1。

⑥盲目扩招导致的将是人才浪费,并可能产生类似于印度的高学历人才的隐性失业现象。

印度的高学历人才就业问题已出现多年,面对这种前车之鉴,我们没有理由去重蹈印度的覆辙。

控制研究生教育规模、改革研究生学制等措施都将是有益的举措。

四、对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研究生教育学制、研究生教育规模、研究生就业,这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三个密切联系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