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_主动用心地感受积极体验_郭丁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Vol. 21, No. 7, 1262–127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3.01262

1262

品味:主动用心地感受积极体验*

郭丁荣1 任 俊1 张振新1 Fred B. Bryant 2

(1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 金华 321004)

(2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 Chicago, IL 60660, USA)

摘 要 品味(savoring)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主要指个体延长和增强积极体验的过程。本文在介绍Bryant 和Veroff 的品味理论基础上, 结合最新研究进一步对品味的概念、结构、机制、测量进行系统论述, 并探讨了品味和幸福感的关系以及提高品味能力的方法。除了需要在品味的神经生理机制、品味的毕生发展研究、品位的文化差异等一些研究领域继续努力外, 品味的测量以及应用等问题也都值得未来研究注意。 关键词 品味; 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 幸福感 分类号

R395

应对(coping)的概念已为心理学界所广泛熟知,

它主要强调个体面对消极事件时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方式(Lazarus, 1993), 那么个体在面对积极事件时相应的活动方式该如何表述呢?早在1984年, 美国心理学家Bryant 和Veroff 就提出心理学缺乏一个有关应对积极事件的专门概念。他们指出, 既然人们在面对消极或应激事件时会使用一定的认知或行为手段(也就是应对)去调节自己的消极体验, 那么在面对积极事件时也应该要使用一定的认知或行为手段去调节自己的积极体验(如使自己获得的积极体验强度更高, 积极体验时间延续更长等)。基于这种认识, Bryant (1989)提出了生活感知控制(Perceived Control)的四因素模型:避免(Avoiding)、应对(Coping)、获得(Obtaining)和品味(Savoring)。即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尽可能避免应激事件的发生, 一旦发生则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手段来减少消极体验, 同样, 人们在面对积极事件时不仅可以被动地获得积极体验, 还可以通过第四个因素“品味”来主动增强和延续积极体验。

收稿日期:2012-12-26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以积极力量为核心的中小学儿童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BBA100016)”部分成果。

通讯作者:张振新, E-mail: zzx@

1 品味的概念

品味的英文单词savoring 的词源学单词是“savor”, 来自于拉丁语单词“sapere ”, 意味着“去品尝”、“有品味”或者是“更聪慧”。从词义上看, 它包含着一种主动的意味, 而从品味的过程上看, 主动用心地感受积极体验也正是品味的核心内容。

品味早期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与应对的类比上(Bryant & Veroff, 1984; Bryant, 1989), 这个时期的品味研究似乎只是应对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或者说是应对研究的扩展, 没有受到人们太多的重视。而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研究者们发现消极体验的去除并不代表积极体验的获得(Seligman, 2002), 也就是说痛苦的消除并不代表快乐的自然产生, 这意味着去除痛苦的应对方法或技术并不能简单地照搬到品味快乐之中。Russell (2003)也指出, 愉悦(pleasure)是心理学中被忽视最严重的主题之一, 至少在涉及它的技术及应用方面是如此。因此, 心理学应该专门研究品味的特点和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品味的方法和技术。于是, Bryant 和Veroff(2007)在出版的专著《品味:一种新的积极体验模型》(Savoring: A new model of positive experience )中明确了品味的定义:品味是指人们引起、欣赏和增强积极体验的能力以及以这种能力为基础的加工过程。

第7期郭丁荣等: 品味:主动用心地感受积极体验 1263

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 品味和积极体验紧密相关, 但它又不同于积极体验。当一个人品味时, 他会意识到愉悦, 并感悟他所经历的积极体验, 但个体感受积极体验却并不一定就是通过品味。从实质上说, 品味不仅仅是对积极体验的意识, 更是对积极体验的有意加工和有意注意。为了进一步说明品味的实质, Bryant和Veroff 在其专著中指出了品味发生的3个理想基础:(1)是对当下发生事物的直接感受或直接联结; (2)是从社会需要和自尊追求的压力中释放出来; (3)是对体验的聚焦与用心, 而非享乐主义的愉悦或各种自我需要的满足。

由此也可以看出, 随着品味概念的发展, 品味已不再只是作为对积极事件的“应对”, 它进一步包含了获得与增强积极体验的整个过程。与积极心理学中涉及积极体验的其他概念相比, 品味强调了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 更加关注人们面对积极事件时与环境的互动。也就是说, 人们不能只是被动接受积极事件带给我们的愉悦, 更要通过主动的发现和用心的关注, 来引起、延长和增强积极体验。

2 品味的结构及分类

2.1品味的结构

长期以来品味都缺乏一个直观的概念结构模型。Bryant, Chadwick和Kluwe (2011)对之前有关品味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 提出了理解品味所必须的3个概念:(1)品味体验(savoring experience), 包括刺激、结果、事件、感觉、情绪和反应等; (2)品味过程(savoring process), 它是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操作, 包括整个品味过程的持续, 具体来说主要有感激(thanksgiving)、享受(basking)、赞叹(marveling)、沉醉(luxuriating)等; (3)品味反应或品味策略(savoring response or strategy), 也就是品味过程的操作层面, 是人们面对积极事件时产生的思维和采取的行为, 比如与他人分享、记忆建构和行为表达等。基于3个概念的递进关系, 我们认为可以把这个3个概念结合起来, 构成品味的三层次模型, 即最外层次的品味体验, 中间层次的品味过程, 以及核心的品味策略(如图1所示)。

具体来说, 关于品味体验, Bryant和Veroff (2007)根据品味体验注意焦点的不同, 将品味体验分为两类:(1)以外部世界为焦点的品味(world-focused savoring), 积极情感的来源主要是独立于自己之外的某人或某物, 比如被黄山美丽的日出所感染, 在这种品味体验中, 积极体验多来源于对外部刺激无意识的、不可控的积极情感反应; (2)以自我为焦点的品味(self-focused savoring), 这种积极体验主要来源于自己的感知, 比如赢得奖项时的兴奋。他们还根据体验的来源, 将品味体验分为主要来自认知反应(cognitive reflection)的品味和主要来自经验吸收(experiential absorption)的品味, 即分别来自主观内省和感知觉的体验。

图1 品味的三层次模型

不同的品味过程正是根据品味体验的差异, 调节着不同的积极情绪, 比如感激调节着感恩(gratitude), 享受(成就)调节着自豪(pride), 赞叹调节着敬畏(awe), 沉醉调节着感官愉悦(physical pleasure), 与以上提到的品味体验分类结合, 可以归纳为图2。

图2 四个主要的品味过程及其对应的积极情绪与品味体验种类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