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三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数字化工具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工具在学前儿 童数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工 具包括数学游戏、教育软件、互动教学 平台等,它们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 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和好奇心。
VS
个性化学习
技术还可以实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个性 化学习。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 ,教育者可以了解每个儿童的学习特点和 进度,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和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03
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
数的认识与计算
数的认识
学前儿童应掌握数的概念 ,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 的认识。
计算能力
学前儿童应掌握基本的加 减乘除运算,培养初步的 计算能力。
数学思维
通过数的认识和计算,培 养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和 数学思维能力。
图形与空间认知
图形认知
学前儿童应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和立体图形,了解其基本特征。
逻辑思维训练
推理能力
通过逻辑游戏、谜题等形式,培 养学前儿童的推理能力,提高逻
辑思维能力。
判断与决策
通过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前儿童 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学前儿童 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 维。
04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数学教育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如抓取、听觉和视觉。此阶段应注 重感知觉训练,为数学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前操作阶段(2-7岁)
儿童开始使用符号进行思考,如语言和形象。此时应注重培养儿童的 语言表达和形象思维能力,为数学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
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数学运算和操作。此阶段应注重培养儿童的逻辑 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打下基础。

第三章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

第三章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

• 2.数概念与运算 • 数概念起始于对物体的动作 • 逻辑观念不可能由言语传达而是自己对客体的动作来感知 和建立 • 运作和操作 • 运算是知识的本质,运算是可以内化的动作,是认知和概 念发展的基础
(二)关于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发展
• 最早的空间概念是拓扑性质的 • -操作学习 • 对时间概念的理解看能否应用次序关系和绵延关系来协调 两种动作 • -易受知觉影响,空间时间混淆 • 易受生活经验和具体事件影响 • 主观含糊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 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 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 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 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 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 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 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通过联系簿、周 记、作业本、期末鉴定、书信等载体给学生写评语,让学 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 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0-2 感觉输入和协调躯体动作
前运算阶段
2-7
不可逆性、中心化、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可逆性、守恒性、灵活性、去中 心化
形式运算阶段
11-15
抽象思维
二、关于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研究
• (一)关于守恒与数概念发展 • 1.守恒与守恒概念的发展 • 守恒:个体能够不因物体的外在形状的变化或空间位置的 改变而正确地感知物体的数、量、形。 • 恒同性、可逆性、补偿性 • 三阶段与三水平 • 阶段一0-4岁前守恒 • 阶段二4-5岁前守恒、过度水平 • 阶段三5守恒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三章 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 共48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三章 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 共48页

第四节 凯米、格里芬的数学教育思 想与美国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补充资源
网站 格里芬 “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 /numberworlds/index.htm
第四节 凯米、格里芬的数学教育思 想与美国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补充资源
视频:数数和比较
第五节 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 展和研究动向
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的基本主张
第三节 蒙台梭利与蒙台梭利课程中 的数学教育
玛丽亚•蒙台梭利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学 前教育家之一。蒙台梭利的逐步制定了 整套教材、教具和方法,创立了蒙台梭利 教育法。 代表作 《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科学教育方法
第三节 蒙台梭利与蒙台梭利课程中 的数学教育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基本思想
重视数学学习中的操作 和多感官体验
第五节 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 展和研究动向
重视问题解决,学习“应 用性数学”
第五节 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 展和研究动向
重视提供基于情境的数 学学习和交流
第五节 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 展和研究动向
重视儿童对数学概念的 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
第五节 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 展和研究动向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与活动指导(第3版)
第三章 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流派 与研究动向
第一节 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与 苏联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列乌申娜
苏联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教授、教 育学博士,在幼儿教育的专业领域中, 她较早就致力于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 及教育方面的研究 代表性著作 《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
“教学必须走在发展前面”的观点 儿童早期数学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原则
第一节 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与 苏联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第一,发展的(教育性)原则;
第二,科学性和联系生活的原则; 第三,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 第四,直观性原则; 第五,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掌握知识的巩固性原则;
第六,个别对待的原则;
第七,掌握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二、苏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大纲及特点
1984年苏联教育部批准并颁布新的《幼儿园教育和教学
认识的发生、知识的建构是一种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
的过程,它是以相互作用的动作和活动作为认识的起点的。 (二)关于认知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1、过程: 人的认知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
衡的、连续不断的均衡发展的过程,这个平衡化的过程是以
同化和顺应为机智的自我调节的过程。
2、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动作逻辑(0---2岁) 前运算阶段: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化(2---7岁) 具体运算阶段:可逆性、守恒性、灵活性和去中 心化(7---11岁)
社会情感目标:
(1)在与成人的关系上——让儿童与成人保持一种非强 制性的关系,逐渐增加自主性。
(2)在同伴的关系上—— 要求儿童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权
利,并开始与与人合作。 (3)在与学习的关系上——要求儿童养成机敏和好奇, 并能主动地去满足好奇心,具有相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 力,并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论的忠实追随者,在她的研究工作中,始终致力于建构主
义理论尤其是关于儿童物理知识和逻辑数理知识获得的研 究,并将建构主义的理论演绎成为早期儿童教育的课程方 案(简称EEP),出版了《幼儿数的教育》一书,详细阐 述了数的本质、数教育的目标、数学教育的原则以及数学
教育的情境和教师作用等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凯米的数学教育思想和课程方案
(四)关于数学教育的形式 1、日常生活情境 2、团体游戏 八种类型: 击目标游戏;赛跑游戏;追逐游戏;捉迷藏游戏;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大纲第一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大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大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及其教育规律,又是一门偏重于教学法的,以培养高师学前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的学科。

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运用性。

二、本大纲编写的特点理论性。

本大纲吸收现代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最新研究成果,并借鉴国内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的理论。

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注重从高师教育的角度确立体系,将幼儿数概念形成与认知规律与学前数学教育任务、内容、方法紧密结合,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突出强调学前数学教育在发展幼儿思维和初步数学能力训练的作用。

针对性。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该大纲力求运用认知发展理论组织选择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形象和构图等,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所突破。

以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要。

三、教学目的和要。

1、必须使学生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懂得并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基本教育原理。

2、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概念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点,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好地理论素养。

3、创造条件学习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组织和实施数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自觉地把知识、理论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重点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任务、途径和基本方法。

2、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

3、学前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培养。

五、教学方法建议1、根据该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可采用研究,讲授,训练三结合教学模式,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保证大专教育水平的同时,加强教育能力训练。

二者在教学时间分配上约为53。

2、为提高能力训练效果,宜组织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实践能力。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高职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高职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高职全套完整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使用教材《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第三章“数的基础”和第四章“形状与空间”,详细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组成、加减法初步概念、几何图形认知以及简单的空间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数、识数和计数活动。

2. 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能够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3. 识别基本的几何图形,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数的组成和加减法概念,以及几何图形的识别和运用。

教学重点:培养儿童的数感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加减法卡片、几何图形卡片、计数器、磁性教具。

学具:学生用数字卡片、几何图形卡片、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故事引入数字概念,例如小猴摘果子的故事,让学生参与数数活动。

利用磁性教具展示各种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形名称。

2. 例题讲解(10分钟)使用数字卡片和加减法卡片,讲解数的组成和加减法运算。

结合几何图形卡片,讲解图形的特点和分类。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数、识数和计数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分类任务。

4. 小组讨论与分享(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所学知识,分享解题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给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数字和加减法运算板书2. 几何图形认知板书3. 空间概念板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数数练习:数一数家里的玩具,记录下来。

几何图形识别:找出生活中的三种不同几何图形,并描述其特点。

2. 答案:数数练习:答案不限,以学生实际数数结果为准。

加减法练习:答案分别为8、4、11、5。

几何图形识别:答案不限,以学生实际观察和描述为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家庭作业:让学生家长参与,共同完成课后拓展活动。

课堂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数学实践活动,如寻找几何图形、进行加减法游戏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完整版教学课件 整套教程电子讲义(最全最新)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完整版教学课件 整套教程电子讲义(最全最新)

(5)鼓励动手又动口 在幼儿实施操作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他们动手 去积极探索和反复尝试,并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操作过程表 达出来,以便他们在头脑中清晰地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
(6)注重指导 在幼儿实施操作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他们 的操作情况并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指 导。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水平的幼儿应有针对性地进 行个别指导,并允许其有各自的操作水平。
2.操作法的基本类型 (1)验证性操作 验证性操作是指教师先讲解、演示、归纳,再让幼儿通 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操作验证,进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操作 形式。 这种形式能够让幼儿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已学知识,促进 其数学知识的内化。
(2)探索性操作 探索性操作是指学前儿童围绕某一个数学问题对实物或 图片进行摆弄、尝试、探究,从而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数学知 识的一种操作形式。 这种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学前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 前儿童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其他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渗透 常见的其他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健康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渗透 学前儿童的健康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健康教 育活动中的各种动作可以作为学习数、时间、空间知识的载 体,因此,教师可以在健康教育活动中渗透相关的数学教育。
(2)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渗透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也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这 些教育活动中的故事和儿歌往往会涉及一些与数、量、形、 时间和空间相关的数学概念或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在 语言教育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
3.操作法的运用 (1)明确操作目的 教师在运用操作法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前儿童的实 际水平(包括认知水平和情感水平),明确操作的目的,以 便正确地引导或启发幼儿实施操作活动,使其深化认识数学 知识或获得直观的数学经验。 (2)创造操作条件 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可供实施操作活动的场地,并准备充 足的操作材料,以使每个幼儿都获得操作的机会。

第三章 国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与模式

第三章 国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与模式
1)守恒与守恒概念的发展 阶段一(4岁以下) 阶段二(4 — 5岁):前守恒水平 阶段三(5 —6岁 ):达到守恒水平
2)数概念与运算 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对客体的动作操作, 口头数数是儿童最早学到的关于数的观念之一。
第三章 国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与模式
(二)关于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发展研究 1.数学始于对于物体的动作 2.学前儿童数学能力依赖于自身的逻辑概念 3.学前儿童的数学认知是自己主动建构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1.提供实物操作 2.注重概念建构的过程 3.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与顿悟
第三章 国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与模式
第 一 节
育早 的期 主学 要前 理儿 论童
数 学 教
三、凯米的数学教育思想和课程方案
康司坦斯·凯米是一位研究早期儿童教育 的教授,曾任教于美国的伯明翰大学,它是皮 亚杰理论的忠实追随者,在她的研究工作中, 始终致力于建构主义理论尤其是关于儿童物理 知识和逻辑数理知识获得的研究,并将建构主 义的理论演绎成为早期儿童教育的课程方案 (简称EEP),出版了《幼儿数学的教育》一 书,详细阐述了数的本质、数教育的目标、数 学教育的原则以及数学教育的情境和教师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章 国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与模式
(四)关于数学教育的形式 1、日常生活情境 2、团体游戏 八种类型: 击目标游戏;赛跑游戏;追逐游戏;捉迷藏游戏;猜迷语游戏; 卡片游戏;涉及语言要求的游戏;棋子游戏。
第三章 国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与模式
四、 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动向
(一)重视数学学习中的操作和多感官体验 数学学习中操作活动的特征: 1.儿童经验材料的数学化; 2.数学材料的逻辑化; 3.数学知识的具体化。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习课件课件.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习课件课件.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习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材第三章节“数概念与计数”为主要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组成、数的排序、数的比较及简单的计数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掌握基本的数概念,能熟练地进行数数、识数、说数。

2. 培养幼儿对数的敏感性,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的组成、数的排序与比较。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数的计数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计数棒、磁性数字、PPT课件。

学具:计数器、画纸、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磁性数字在黑板上展示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如“小猴摘了多少个桃子?”让幼儿观察并讨论,引导幼儿发现数学问题。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数的认识、数的组成、数的排序与比较等概念,结合磁性数字和PPT课件,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

3.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计数棒,让幼儿进行数的排序、比较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 小组活动(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数字卡片和计数器,让幼儿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数字的计数任务。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用数字卡片展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在旁边用彩色粉笔标注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里有多少个玩具?”,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2. 答案:(1)1、2、3、5、7(2)答案不限,关键是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1)让幼儿在家庭中寻找数学问题,并与家长分享。

(2)组织数学游戏活动,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和小组活动。

4. 作业设计。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数学教育的表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第一节数学的起源和特点一、数学的起源(一)人类历史上数的起源从数学的起源来看,数学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产物。

在人类的童年,对事物数量多少的比较仅限于直接的感知(数觉);数觉:在一个小的数的集合里,增加或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还未直接知道增减,但能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

我们把人类在数觉的基础上,靠知识、经验和技能而发展起来的对于数和数的变化的感知能力,称为“数感”。

一种比鸟类高强不了多少的原始的数觉,就是产生我们数概念的核心.(二)儿童个体数概念的发生1、对儿童个体来说,他们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同样也是一个发明和创造的过程。

2、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也存在着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二、数学知识的特点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恩格斯(一)抽象性(二)逻辑性(三)精确性(四)应用性第二节学前数学教育与儿童发展一、学前儿童数学的含义学前儿童所学习的、最初步的数学知识,包括最简单的数的知识,初步的时间、空间观念等,它强调的是学前儿童在操作活动中的数学体验。

即学前儿童所学的数学知识,大多是表面的、粗浅的知识。

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意义(一)使学前儿童学会“数学地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训练学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三)能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一、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一)学前儿童逻辑观念的发展1.一一对应观念2.序列观念3.类包含观念(二)学前儿童思维的抽象性及其发展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一)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幼儿表现出的这些外部动作,实际上是其协调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二)学前儿童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三)学前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如果幼儿缺乏多样化的经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会出现问题(四)学前儿童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五)学前儿童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是幼儿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尝试新策略、练习和检验新获得的策略以及在应用中巩固新策略的过程第四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一、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二、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是指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应指向幼儿的思维结构的发展。

2024年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件.

2024年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件.

2024年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材第三章《数概念与数序认识》和第四章《基础几何图形》为主要教学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数的认识与比较、数序建立、数概念形成;基础图形识别、分类、组合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数、比较和排序。

2. 培养学生认识基础几何图形,并能进行分类、组合与分解。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概念的形成、数序的认识、基础图形的组合与分解。

教学重点:数的比较与排序、基础图形的识别与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几何图形卡片、磁性黑板、计数器、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生用数字卡片、几何图形卡片、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磁性黑板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的名称。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数的比较与排序:通过比较数字卡片,讲解大小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排序。

(2)基础图形的识别与分类:展示几何图形卡片,讲解图形名称,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数数练习:让学生用计数器进行数数,巩固数概念。

(2)图形组合与分解:让学生动手操作几何图形卡片,进行组合与分解。

4. 小组讨论与分享(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数字卡片、几何图形卡片贴在磁性黑板上,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2. 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教学重点与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数数:从1数到20,用计数器记录下来。

(2)图形分类:将给定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

2. 答案:(1)数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2)图形分类: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数概念、图形识别等方面的掌握情况,针对问题进行教学调整。

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设计与组织

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设计与组织
① 直观教具导入法。即教师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 提出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的兴趣。
② 创设情境导入法。即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幼 儿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创设的情境通常包括问题情境、 游戏情境和生活情境等。
③ 联系经验导入法。即教师联系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 经验或生活经验,提供新旧知识的支点,导入活动。例如, 教中班幼儿学习“5的组成”时,可以通过复习“4的组成” 来导入活动。
二、活动目标
(一)活动目标的构成
活动目标是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具体教育效果。活动目 标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 认知目标,包括认识数学概念、理解数学原理、掌握 解题能力等。
② 情感与态度目标,包括学习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等 方面。
③ 操作技能目标,包括遵守操作活动规范、完成活动任 务、物品归还原处、保持正确坐姿等。
(二)活动进行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两种。 1.操作―表达式 操作―表达式即先让幼儿进行操作探索,在其获得认识 的基础上教师再总结。其一般步骤是:幼儿进行操作活动; 幼儿表达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评价总结活动(对幼 儿的操作和表达情况及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练习(数 学游戏、操作练习)。
2.演示讲解―练习式 演示讲解―练习式即教师先演示讲解,幼儿明白了相关 知识后,再组织幼儿操作练习。其一般步骤如下:① 教师演 示讲解;② 幼儿练习运用(在操作、游戏中多次练习);③ 教师小结评价。 一般来说,活动进行部分通常是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相 结合,结合的方式包括以下两种: ① 集体―小组。即先集体活动,再小组活动。 ② 小组―集体。即先小组活动,再集体活动。
1.按材料类型分类 按材料类型分类,区角活动常用的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 盒类学具。盒类学具主要包括塑料盒、硬纸盒等;从功 能上看,盒类学具主要包括分类盒、组成盒、几何形体镶嵌盒 等。该类学具的主要优点是便于观察和摆放。 ② 板类学具。板类学具主要包括木板、塑料板或硬纸板; 从功能上看,板类学具主要包括排序板、几何形体板、插嵌板、 分类板等。该类学具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规范幼儿的操作动作。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件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件
此,帮助幼儿在发展数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去自我 中
心”,提高社会化程度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去自我中心”,从自我中 心
到“社会化”是其思维抽象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之一。
当幼儿能够在头脑中思考自己的动作,并 具有越来越多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识时,他才能逐步克服思维 的自我中心,努力理解同伴的思想,从而产生 真正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在交流和互学中得 到启发。
一、有助于幼儿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
问题:为什么? 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不断感知着数、量、
形等数学知识,在认识客观事物、与人交往、解决生 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时都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 道。因此,向幼儿进行初步的数学教育,即是幼儿生 活的需要,又是其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探索欲及对数学的兴趣
问题:为什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数学
活动,不仅保护了幼儿的好奇心,并促使其发展,同 时也避免了从现实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 枯燥化和模式化。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 感受到心理的满足,对学熟数学产生积极的态度。
三、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问题: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一)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 力的初步发展 (三)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育总的任务要求;年龄阶段目标,一般以
小、中、大班为界,指一年内的阶段发展
目标;而教育活动目标既可作为“系列活
动”目标,做为一组需要连续地逐步达到 的
目标,也可视作“独立活动”目标,就是 指
三年目标 一年目标 一次目标
数学教育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练习题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练习题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练习题三第三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名词1、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组织或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儿童参加的专项数学活动。

2、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指除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以外的,渗透于其他教育活动和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活动。

3、教师预定的数学活动(正式的数学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儿童,通过儿童自身的参与活动,掌握初步数概念并发展儿童思维的一种专项数学活动。

4、儿童自主选择的数学活动(非正式的数学活动):是指由教师为儿童创设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各种数学活动设备和丰富多样的学具、玩具,引发儿童自发、自主、自由地进行的数学活动。

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即指实施数学教育所采取的活动组织形式。

6、操作法:是指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7、游戏法:是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儿童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儿童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8、比较法: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

9、对应比较:是把两个(组)物体一一对应加以比较。

13、发现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数学的初步知识和概念直接向儿童讲解,而引导儿童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并获得初步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14、讲解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和运用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加以说明和解释,具体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15、寻找法:是让儿童从周围生活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或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按数、行要求寻找相应数量的实物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

2、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分为:正式的数学活动、非正式的数学活动。

3、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分为:日常生活的数学教育渗透、主题及其他各科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渗透、游戏活动的数学教育渗透。

第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第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数学教育为幼儿的后续数学学 习打下基础,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 小学及更高层次的学习。
02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教育性原则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以儿童身心发 展规律和特点为依据,促进儿童在 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发展。
启蒙性原则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 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为后续学习 和应用打下基础。
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幼儿的数感、形状和空间感知能力,培养 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增强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教育通过培养幼儿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增强其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
培养自信心和创造力
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可以逐渐建立自信心和创造力。
应用能力:考察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评价内容
思维能力:评估儿童的逻辑推理、归纳分类、排序等思 维能力。
学习品质: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坚持性等非 智力因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存在问题
01
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
02
教育目标片面
目前,许多地方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存在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的问题,缺 乏多样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儿童的 学习兴趣和潜能。
包括形状、颜色、空间位置等概念的认识和 辨别。
量的概念
逻辑思维
包括长度、重量、时间等概念的认识和比较 。
包括分类、排序、对应等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
教材选择和准备
依据教育目标和儿童发展阶段选择教材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
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制定适当的教学计划和进度
教材分析和运用
分析教材内容是否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第三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第三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第三章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从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到早期的数学教育,无论是心理学界关于儿童数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是教育界对儿童早期数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课程实践,国内外的众多学者进行了前赴后继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

本章将对这一领域中较具代表性理论流派和课程体系作一梳理和介绍,使我们能够在纵观多种理论思想、理解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本着借鉴、吸收、笑话、思考的立场获得更多有益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思考和建构我国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与苏联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列乌申娜是苏联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教授、教育学博士,在幼儿教育的专业领域中,她较早地就致力于学前儿童数概念及教育方面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反映在《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与特点,并分年龄班详尽地介绍了向3--7岁的儿童进行初步数概念教育的具体方法、形式以及原则等。

(一)关于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周围生活和客观现实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源泉在《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一书中,列乌申娜明确指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现实,儿童从婴儿时就认识着物体、声音和运动,并用不同的分析器(视觉的、听觉的等等)感知它们、比较它们,从数量上区分它们,儿童很早就开始按大小、颜色、形状、空间位置和其他特征来区分物体。

而且随着儿童运动知觉的进一步发展,他们不但能学会判断不同的大小,而且也能运用相应的词正确地用语言反映自己的知觉和表象。

当幼儿开始行走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自然地在感知和认识物体的空间位置了。

2、感知觉的发展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感觉过程是幼儿认识事物和现象的质量与数量特征的基础,而在幼儿在生活中诸如用眼睛观察物体,用手触摸物体等感知觉活动都涉及对具体物的考察,它是与儿童的生活、游戏等密不可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从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到早期的数学教育,无论是心理学界关于儿童数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是教育界对儿童早期数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课程实践,国内外的众多学者进行了前赴后继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

本章将对这一领域中较具代表性理论流派和课程体系作一梳理和介绍,使我们能够在纵观多种理论思想、理解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本着借鉴、吸收、笑话、思考的立场获得更多有益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思考和建构我国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与苏联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列乌申娜是苏联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教授、教育学博士,在幼儿教育的专业领域中,她较早地就致力于学前儿童数概念及教育方面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反映在《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与特点,并分年龄班详尽地介绍了向3--7岁的儿童进行初步数概念教育的具体方法、形式以及原则等。

(一)关于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周围生活和客观现实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源泉在《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一书中,列乌申娜明确指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现实,儿童从婴儿时就认识着物体、声音和运动,并用不同的分析器(视觉的、听觉的等等)感知它们、比较它们,从数量上区分它们,儿童很早就开始按大小、颜色、形状、空间位置和其他特征来区分物体。

而且随着儿童运动知觉的进一步发展,他们不但能学会判断不同的大小,而且也能运用相应的词正确地用语言反映自己的知觉和表象。

当幼儿开始行走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自然地在感知和认识物体的空间位置了。

2、感知觉的发展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感觉过程是幼儿认识事物和现象的质量与数量特征的基础,而在幼儿在生活中诸如用眼睛观察物体,用手触摸物体等感知觉活动都涉及对具体物的考察,它是与儿童的生活、游戏等密不可分的。

因此,从儿童很多常见的直觉活动可以看出,感觉过程正是儿童最初数概念形成的基础。

在列乌申娜看来,在知觉活动中,进行着形状、大小、数量等的比较,并在比较重把它们与儿童过去的经验进行对比。

因此,儿童积累经验,教会他们使用公认的标准和最合理的作法进行比较是非常重要的。

(二)关于促进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的教育教学1、“教学必须走在发展前面”的观点教学引导着发展,教学是发展的源泉。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和主张,他们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在儿童初步了解知识和真正掌握知识之间还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儿童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是一个内部的心理发展过程,但学前儿童的发展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所以需要有教学,有严格的、符合儿童深信发展特点的教学大纲,需要有教师运用发展的教学方法去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教师在儿童的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

列乌申娜在这种理论与观点的指导下明确提出应重视学前儿童的数学教学。

有大量的有关早期儿童数认知发展的研究表明,在教学条件下学前儿童达到了比平常更高的区分颜色、形状、大小等客体特征的水平。

列乌申娜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数理逻辑只能的发展,数学的早期教学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2、儿童早期数学教学的内容列乌申娜指出,儿童的数学教学内容应当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它应当包括数前的有关集合概念的教学、数概念与计数的教学以及空间与时间概念的教学。

一个结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能够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逻辑概括能力和发现事物之间关系与联系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仅仅停留在经验水平上的概括就能获得和实现的,它需要在一系列表象水平进而更抽象的概念水平(符号水平)上的概括才能实现,而这正是数学只是内容的表征形式和特点。

因此,数学教学内容的系统构建,充分体现了以揭示事物的规律性联系的知识为核心,将其他的零星知识按层次、系列结合成为完整体系的特点。

3、儿童早期数学教学的方法列乌申娜认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主要是:游戏。

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儿童形成良好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动机,因此通过儿童最接近、最喜爱的游戏形式和手段,将数学的知识和概念在游戏的情景中得到体现,借助游戏的形式帮助儿童体验和获得相关的数概念:操作。

应当充分让儿童活动,与不同的材料进行感知和操作,在儿童动手体验和发现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数的经验,为数概念的获得和提炼提供感性经验和前提:小实验。

小实验也是促进儿童在感知活动中体验数以及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活动形式。

通过小实验,可以加深儿童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在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儿童的思维和认知。

4、儿童早期数学教学的原则第一,发展的(教育性)原则。

强调教学的重要性应当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思维,形成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活动的积极参与态度。

教育性教学的目的是使儿童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初步数学知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规定,首先要引导儿童认识数量的、空间的和时间的关系,同时,还要促进儿童个性倾向性(对他人的态度等)、认识能力以及集体关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二,科学性和联系生活的原则。

科学性意味着选择教材和挑选教学方法时要与教育教学目的相适应,要求幼儿数学教育的知识应该是系统地提示了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同时这些知识还应该是以数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

科学性原则还意味着要实现行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统一,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思想和意识。

同时,儿童应该逐步学习认识本质的联系和关系,从非本质的现象中抽象出本质的东西,掌握概括的方法。

联系生活意味着数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学会去看到和发现周围现实生活中的数量、空间和时间关系。

儿童的数学知识是在具体的和实际的生活材料中获得的,同时要求儿童必须善于在不同的条件下来应用知识。

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况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巩固同时使儿童懂得知识对于实际生活的意义,这也就培养了儿童对知识的兴趣。

第三,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

儿童可接受的知识内容和可接受的教学方法是被儿童智力发展水平和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教学应该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

第四,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的基础是认识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要求教学中利用直观性的教具,如模型、标本、图解、图标等形式,促进儿童直观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互相联系。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教学活动中应该广泛地使用实物的和形象的直观教具。

同时,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语言和直观的相互联系。

展示任何教具都应伴有语言,以便引导儿童注意其中的主要部分和教给儿童区分其本质的部分。

第五,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掌握知识的巩固性原则。

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原则就是必须在严格的逻辑顺序中安排教学内容,学习数学知识,并培养儿童行动和思维的组织性、自我监督、消除盲目模仿。

巩固性原则要求必须使不同的分析器都参加对知识的感知,使儿童自觉地感受知识和技能,积极思维,并能分出最本质的东西和排除次要的部分。

第六,个别对待原则。

要求在教学中尊重个别差异,正确做到个别对待。

这要求教养员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基本情况,同时找到每个儿童在集体中占有的恰当位置,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因此,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心理学和观察儿童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深刻地考虑每个儿童的行为和完成作业时犯错误的原因,批判地重新考虑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第七,掌握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自觉性原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注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同时,懂得具体化和概括以及具体和抽象的统一的意义,积极性则要求教学中始终注意保持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自觉性原则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儿童从不知到知,保证在前进过程中儿童行动和思维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起儿童积极的思维和认识的兴趣,培养儿童热爱数学作业。

第二节皮亚杰的儿童数学学习研究与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皮亚杰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瑞士人,毕生从事认识发展的跨学科研究。

作为一个发生认识论者,他的许多研究涉及儿童期的概念获得和认识发生,尤其是在儿童物理知识和逻辑数理知识习得方面的研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果。

皮亚杰系统研究了儿童的逻辑发展、数概念、守恒概念、空间与时间概念等的发生发展,对儿童是如何获得这些概念的过程和特点做出了详尽的心理分析,并说明了影响儿童概念获得的因素,他的有关数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反映在以下五部著作:《儿童的数学概念》、《儿童的几何概念》、《儿童的空间概念》、《儿童的时间概念》、《儿童的机遇观念的起源》。

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要点(一)关于知识构建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机构及其心里起源的流派,其本质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知识的构建理论。

关于知识的构建,皮亚杰反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他认为认识的发生、知识的构建是一种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以相互作用的动作和活动作为认识起点的。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以借个与生俱来的基本结构为起点开始与他的环境相互作用,从而构建这些结构并发展出新的结构。

知识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他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起来的。

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智力发展的过程。

同时,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两类经验: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

其中物理经验的获得来自于主体的个别动作,皮亚杰称之为“简单抽象”,逻辑数理经验的获得则依赖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以及动作之间的协调,被皮亚杰称之为“反省抽象”。

(二)关于认知发展的过程和阶段皮亚杰认为,生命是一种“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的不断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有机体与环境间实现各种不同形态的、向前推进的平衡过程”,因此,智力发展的根本是个体对外界的不断适应。

对与认知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皮亚杰将其概括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它是感觉输入和协调躯体动作时期,这一时期婴儿通过积极地寻求刺激,将最初的反射结合成可重复的动作模式。

虽然在这个阶段后期,儿童也会出现一种“动作逻辑”,但由于语言尚未发展起来,加之象征功能的缺乏,这种结构和智力往往还是前言语的,还不存在表象或思维的中介作用。

前运算阶段(2-7岁),被称为再现和前逻辑思维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出现模仿,开始运用象征符号,在他们头脑中能够把两个事物建立一定的联系,通过象征性游戏,借助表象和语言的发展,这一阶段儿童表现出早期的思维,但由于占主导的是再现和口头语言,因此,儿童的逻辑思维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缺乏某种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思维的不可逆性;二是思维的中心化特点;三是思维的自我中心倾向。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体的逻辑思维时期。

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经表现出与实物有关的逻辑思维,其标志是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守恒性、灵活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儿童已具备了明确的数目、分类和序列等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