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网上教学活动文本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主要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作品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大学中文专业或相关课程,共计十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分期特点;2. 掌握中国现代文学主要作家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3. 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5. 提高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史实、作家生平和作品特点;2. 案例分析法:剖析具体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4.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优秀文学作品,提升审美情趣;四、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概述1.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2. 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特点;3. 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鲁迅1. 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狂人日记》的分析;3. 《阿Q正传》的分析;4. 鲁迅其他代表作品的介绍。

第三章:郭沫若1. 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女神》的分析;3. 《屈原》的分析;4. 郭沫若其他代表作品的介绍。

第四章:茅盾1. 茅盾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子夜》的分析;3. 《林家铺子》的分析;4. 茅盾其他代表作品的介绍。

第五章:巴金1. 巴金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家》的分析;3. 《春》的分析;4. 巴金其他代表作品的介绍。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2. 作业练习: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 课程论文:评估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理解;4.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老舍1. 老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骆驼祥子》的分析;3. 《茶馆》的分析;4. 老舍其他代表作品的介绍。

七、曹禺1. 曹禺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雷雨》的分析;3. 《北京人》的分析;4. 曹禺其他代表作品的介绍。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第一编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一)教学要点:1、“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2、主要的新文学社团3、胡适的文学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绪论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1、现代文学的命名比较明晰但也较为简单的界说是指单纯的时间概念,即通常指从五四运动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三十余年间的文学历史。

较为复杂一些的,认为“现代”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始与发展。

“所谓‘现代文学’,既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新文学的概念及使用情况。

2、文学的现代化问题“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是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

“文学的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二、文学观念改革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在中国古代,诗文为正宗,小说、戏剧是“小道”,没有与诗文并立的资格。

而在西方,斜事性文学发展较早,地位很高,文艺复兴以后,由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四大体裁构成的文学格局就已形成。

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东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应有的地位。

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等。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1.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30多年,但其收获之丰富,进步之迅速,成就之卓越,历史上很少有哪个阶段能够比拟。

这30年,足足抵得上一两个世纪,大大缩短了近代中国与西方在文学上的距离。

2.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是一种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学。

文学革命本身,就体现着民族觉醒、个体觉醒和文学觉醒的多重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学习心得【精选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学习心得【精选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学习心得和很多同学一样,一开始对这门课的感觉就是枯燥无味,因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有语文课,给我的感觉都是挺无趣的,一开始业并没有想着好好的上真门课。

只是想混学分而已。

记得一开始选定这门课的时候,因为有好几个老师都开了这门课,所以在几个老师间挣扎,最后选了这个姓比较特别的老师,虽然现在而言并不知道其它老师的教学方式是怎样,但庆幸的是,遇到了一个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让我很喜欢的老师。

所以让我自己感到讶异的事情,这十二节课,几乎每节课都在认真听课,这真的不是讨好老师的话。

不能说不喜欢文学,但相对而言了解浅薄,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感兴趣。

每次开始介绍新的作家,老师都会先介绍作家的生平,以及一些名士对作家的评论。

先让我们对作家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有助于理解作者的作品。

第一节课介绍的仍是我们90后最熟悉的现代文学家——鲁迅。

似乎讲到现代文学首先就应该认识鲁迅。

我觉得90后都可以说是读鲁迅作品长大的,并不是我们有多爱鲁迅,而是因为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课本,无论是什么版本也无论怎么改革,但绝对不会少了鲁迅的作品。

所以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中我最为熟悉的一个了,反复老生常谈的,他的童年、他文章的犀利性、他的弃医从文、他的爱国精神。

鲁迅是在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我的偶像,当然并不是说现在不崇敬鲁迅,只是用“偶像”来形容太浅薄,所以现在是尊敬鲁迅先生。

他的为救国救民弃医从文的勇气鼓舞了很多当代人,为救国救民弃医从文的爱国精神、拿笔杆为武器捍卫国家尊严的爱国精神感染了很多当代人。

这些都是从小学就形成的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另一方,他的感叹词,标点符号的用法也让我印象深刻。

用老师的话说“鬼斧神工”,用我的话说“不好理解”,至今仍记得鲁迅先生喜欢在省略号之后用句号,但小学的时候学标点符号的时候省略号之后是不再用句号的。

已经记不得当时老师是怎么解释的了,当然这问题也没有必要深究。

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3篇)

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具有丰富的文学遗产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的意义、方法以及实施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

一、引言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内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变革、民族觉醒、个性解放等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实践教学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历史、哲学、艺术等,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的方法1. 阅读分析法阅读分析法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主题、艺术特色等。

2. 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将不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揭示其异同点,有助于学生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演变规律。

3.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

4. 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实践教学实施策略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的介绍。

2. 注重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阅读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杭州师院 李标晶)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杭州师院 李标晶)

绪论参考书目文学史论: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百年中国文学总系》谢冕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3,《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中、下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4,《中华文学通史》(10卷本)华艺出版社5,《中国现代小说史》杨义人民文学出版社6,中国文学与地域文化丛书严家炎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7,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严家炎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8,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论精华王钟陵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9,《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研究中心(每月1期)作品集精要:1,《百年中国文学经典》谢冕主编2,《中国新文学大系》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3,鲁迅:《鲁迅全集》、《鲁迅小说全编》、《鲁迅杂文全编》、《野草》4,其他作家文集、选集1,根据自己的情况为自己的大学学习定位:继续深造、做学者型中学语文教师。

继续深造:打好专业基础,选好学科方向,注重外语学习。

学者型中学教师:一个中学老师是不是学者型的教师,衡量的标志是学养。

所谓学养应该是一个学生或教师通过学习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学术造诣,以及将自己的学术造诣通过教学和文章表现出来的能力的总称。

它体现在一位同学或老师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是否具有合乎逻辑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

2,适应大学学习的特点,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大学学习的特点和中学不同,中学强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三个环节中以缠手知识为纽带。

大学学习当然也要学习各种知识,但是主要的应该放在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把所学的知识迅速转化为能力。

因此学习强调以自学为主。

任何一门课程,课堂教学时间都是很有限的,如果仅仅满足于课上把老师讲的记下来,可以断定,这门课是学不好的。

一定要通过课下自己广泛的阅读,加深理解,才能学好。

要正确处理好几个矛盾: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一个优秀的初中现代文学教学案例

一个优秀的初中现代文学教学案例

一个优秀的初中现代文学教学案例第一篇:一个优秀的初中现代文学教学案例《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实录一、师生活动(课间播放优美的诗歌朗诵录音,使教室里充满文学的韵味,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

)二、营造氛围,从细节做起师:前面我们学过了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现在有哪些同学能够充满感情的为我们背诵这首诗?(众生举手。

指名背诵,两名至三名。

)师:刚才欣赏同学们的背诵,最感动我的一句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今天我们要学习戴望舒的一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与艾青的《土地》一样,诗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得热烈。

我们来听一遍课文录音,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

(示范性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也为学生学习提供最佳指导。

)(生听读诗歌,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听过一遍之后,同学们体会到这首诗中包含着什么情感?生1:诗中包含的是爱国的情感。

三、整体把握是深入探究的基础师:是总体的把握。

是一首爱国诗。

具体说呢?生2:我感到诗人很悲哀。

师:“悲哀”一词似乎不够准确啊。

(有生补充:悲愤。

教师肯定。

)生3:其中还含有激动、欣喜的感情。

师:看来,诗中不止含有一种情感。

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呢?我建议大家找到一条诗人抒发感情的线索,顺藤摸瓜。

生4: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那就应该顺着他摸索的顺序去看他抒发了什么情感。

师:很好。

我们就按他说的方法做。

大家自己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注意看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又分别在上面寄托了什么情感。

读完在书上做勾画批注。

(生朗读,读后勾画批注。

)生5:诗人手掌摸索到的有“这一片湖”“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因为这些地方都已经被毁坏,都沾满了血和灰,所以作者是非常痛苦非常悲愤的。

师:关键词抓得非常好,概括得也很准确。

请其他同学补充。

生6:还有“辽远的一角”。

可看出诗人这时非常欣喜。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绪论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是在怎样的背景乊下发生的;了解中国文学为什么到了20世纪初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大变革,宣告了古典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的诞生。

2、了解现代文学的性质、范围和发展线索。

3、掌握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事、教学方法讲授法三、教学时数:2课时四、教学内容1、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背景2、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3、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特征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及伟大历史意义。

2、了解新文学阵营同保守派乊间的较量。

3、掌握重要的新文学社团的情况(代表人物、文学主张、主要活动等)事、教学方法:讲授法三、教学时数:6课时四、教学内容1、从思想启蒙到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2、文学革命的进展(与复古派的较量,新文学统一战线的分化,新文化社团的涌现,早期革命文学的倡导)3、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思考练习题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所言改革文学的“八亊”指什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中“三大主义”指什么?2、“白话文学”和“人的文学”的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3、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对新文学的发展有何意义?4、新文学统一战线分化的原因何在?5、文学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6、20年代初新文学社团和刊物大量涌现的原因是什么?第事章新文学初期的文学创作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文学革命初期各类文学创作的概况。

2、理解初期新文学创作的意义、价值及特点。

事、教学方法:讲授法三、教学时数:2课时四、教学内容1、在批判封建主义中诞生的议论性散文(鲁迅、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的随感录的风格)。

2、初期白话新诗(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等初期新诗人)3、初期短篇小说(“新潮”小说家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叶绍钧;鲁迅的初期小说)4、对旧戏的批判和话剧的引进五、思考练习题1、《新青年》团体中各人的随感录有什么特点?2、初期白话新诗的意义和不足是什么?3、“新潮”作家群主要有哪些作家?第三章鲁迅一、教学目的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活动,理解他从亊文学创作的原因。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中国现代文学》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中国现代文学》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中国现代文学》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说明: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课程考核:形考(比例30%、手段网络);终考(比例70%、手段纸考)。

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陈西滢为代表的刊物是( )。

《现代评论》1924年,蒋光慈、沈泽民等成立的春雷社是革命文学社团的代表。

他们的主要阵地是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的( )。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抗战爆发前,连续创作了代表左翼戏剧成就的《赛金花》、《秋瑾传》和《上海屋檐下》等优秀剧作的作者,正是左翼戏剧运动的主要领导者( )。

夏衍解放区民歌体叙事诗的主要作品有《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赶车传》、《王九诉苦》和《巧儿》等。

其中《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 )。

李季1923年8月,鲁迅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

《狂人日记》郭沫若在留学日本期间,曾受到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

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哲学( )。

斯宾诺莎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作是( )。

《迟桂花》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一起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的青年诗人是( )。

闻一多徐志摩在剑桥的优美风光中,与16岁的女孩双双坠入爱河,不惜与有孕在身的妻子提出离婚。

几经周折离婚后,却只好独自品尝失恋的苦痛和来自父母的责难,并开始了诗歌创作。

这位引发诗人诗情的女孩是( )。

林徽因张恨水在回忆录中提到最多的一部小说,是奠定他小说生涯的苦心经营之作( )。

《春明外史》1922年在南京主办的《学衡》,是穿着西装的复古派,则产生了很大的迷惑性,其主要员有( )等。

胡先驌; 梅光迪; 吴宓30年代,文艺斗争日趋激化,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四个。

其中主要有( )等。

反对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的斗争; 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斗争; 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文艺自由论辩”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筹办《新生》杂志失败后,开始在《河南》杂志上发表论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教案—胡适与其诗歌《蝴蝶》、《鸽子》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教案—胡适与其诗歌《蝴蝶》、《鸽子》
2.胡适.胡适文存.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
3.胡适.白话文学史.长沙:岳麓书社,2010
【教学小结】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胡适的所有言论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对文言文说“不”!
四、感知诗文(朗读)
点名学生朗读诗文,师范读、生集体齐声朗读(师指导)。
要求:大家尝试找找这两首诗歌的核心意象并思考其象征意义;揣摩其思想意蕴。
五、创作背景
《蝴蝶》创作于1916年8月,原题《朋友》,是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的新诗尝试之作。
3.比较这两首诗歌,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特色。
回答:《蝴蝶》采用现代口语,不用典、不用对仗、不讲平仄,语言平白如话,浅显易懂,押韵自然,但形式上仍留有一些古体五言诗的痕迹。
《鸽子》富有动感,结构紧凑,每句字数不等,用了现代韵,音节自然和谐,通过具体景象表现抽象的情感,较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新诗理论。
4.质疑:作为现代新诗,这两首诗歌在创作上有没有缺陷,如果有,请找出来并加以说明。
2、《蝴蝶》、《鸽子》这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
【课程导入】
请问大家了解诗歌常用的赏析方法吗?(生答,师补充)
【讲授内容】
一、诗歌常用的赏析方法
1.知人论世:知人:了解作者生平;论世:掌握作品写作背景。
2.言外求意:明确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引申意义。
3.比较鉴别:把同主题、同标题、同一手法的诗歌进行比较;也可以就同一首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比较来鉴赏。
《鸽子》创作于1917年秋冬间,当时诗人刚从美国留学归来在北大任教,与一群志同道合者共同致力于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的发展。
六、诗文赏析(讲解)
1.请找出《蝴蝶》、《鸽子》这两诗歌的核心意象,并说明其象征意蕴。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现代部分)总学时数:105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

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4课时)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与文化背景19、20世纪之交,中国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对文化的触动;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文学观念的变革近代文学变革中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业绩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6课时)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文学革命兴起的基本状况;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与思潮流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五四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第三节20年代文学论争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人”的文学观念的现代意义;文学语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文体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8课时)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概述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南京水师学堂的学习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日本仙台学医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五四时期的“呐喊”,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五四退潮后的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大革命失败时的思想反思,进化论的轰毁;在上海参与左翼文学运动;生命最后的战斗日子以杂文为武器。

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精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精讲

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

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欲融入世界文学之林的历史诉求。

掌握五四新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

讲授内容: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各阶段的历史特征及发展进程重点:中国现代文学三个十年的整体风貌难点:各阶段文学的内在联系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晚清、民初的社会、文化与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生长期、尝试期、充满了生机。

出现了鲁迅、郭沫若等一批举世闻名的作家(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鲜明特点。

但文坛并非单调,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与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

长篇叙事文学取得突出成就。

出现了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艾青等一批文学大家。

(三)第三个十年(1937――1949)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文学与战争和救亡紧密联系。

一批老作家(巴金、老舍、茅盾等)继续贡献新作,同时钱钟书、沙汀、艾芜、张爱玲、赵树理等也成为颇富盛名的作家。

三、怎样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

第一章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意义。

理解五四新文学的文化立场。

掌握“五四”文学革命最初的理论目标。

讲授内容:1、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2、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3、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4、“五四”及二十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重点:胡适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和周作人“人的文学”与“平民的文学”主张。

难点:五四新文学观念的确立。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1、文学革命的准备:(1)晚清以来的思想及文化资源:a、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b、社会变革的使命感c、向传统挑战的激进精神d、“言文一致”的语言变革运动e、域外小说翻译(2)晚清以来的文学态势:a、“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b、文学市场的形成与职业作家的出现第二章鲁迅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创作的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实施细则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实施细则

开放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课程实施细则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同时也是为配合同一学年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而设置的。

意在通过该课程学习,提高本专业学员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54课时,共3学分,开设一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所选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个部分。

含括了现代和当代的著名作品。

第一学期教学内容为小说部分,第二学期教学内容为散文、诗歌、戏剧部分。

课程对教材所选作品做了“精读”与“略读”的区分。

“略读”要求对作品有一个总体的感悟与把握。

“精读”则要求在总体感悟与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品的语言和写法。

每一篇作品写有《阅读提示》,目的是启发思考,并不预设某种“标准答案”。

学员可以根据个人的感受与理解,对所提示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解说,也可以在提示范围之外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解读。

学习本课程最基本的要求是“多读”。

首先是要集中精力读所选的作品,特别是“精读”作品。

此外,希望有精力与兴趣的学员,能读作家的未选入的代表作,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二、教学媒体使用1 、文字教材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为基本教材。

《导读》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2 、录像教材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

3 、计算机课件本课程计算机课件( CAI )为网络版,主要用于网上教学辅导。

网络课件的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重点难点问题分析,二是各章综合练习题与自测,三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内容,以使学生开启视野,扩展知识,提高水平。

4、网上辅导是辅助教学媒体,承担师生互动进行信息传递、答疑、讨论咨询及提供教学辅助资料的任务。

中国现代文学第五章课程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第五章课程教案
人类呵!/相爱吧,/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艺术:①充满生活的哲理,启人深思,耐人寻味。②清新、隽永、秀逸、淡远。
因此,她的小诗披露之后,一时模仿者踵至,甚至形成一派,曰"冰心体"。
宗白华(1897—1986)有小诗集《流云》。
三、新诗的发展与规范
作品:《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1)
主题:青春和爱情。(《蛇》):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言语──/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走过;/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1918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的九首白话诗,此后,从事新诗创作的人逐渐增多,白话诗坛日趋活跃。
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等。
诗人:胡适、刘半农、刘大白、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此外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也都写过新诗,这都说明了新诗与“五四”思想革命的密切联系。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月夜》)
周作人以善写无韵诗著名。如《小河》、《两个扫雪的人》、《过去的生命》和《饮酒》等,都是无韵诗,其中尤以《小河》最负盛名,曾被胡适誉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诗人以河水要求流动的本性象征人性和民情,以农夫筑堰拦截河水象征违背人性、民情的政治措施,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纡徐含蓄,独具风格。
小诗的特点:
A.善于捕捉刹那间的体验、思索与感受。

《致大海》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致大海》是鲁迅的一首散文诗,写于1922年。

这篇诗是鲁迅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面对挫折和困难,抒发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的作品。

诗歌以大海为背景,通过描绘大海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的热爱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是鲁迅散文诗中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大意。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鲁迅散文诗的艺术魅力。

(3)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2. 鲁迅思想观念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作品背景:了解鲁迅写作《致大海》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分享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5. 练习巩固(1)让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7. 课后反思教师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中国现当代文学网上教学活动文本(20071220)

中国现当代文学网上教学活动文本(20071220)

中国现当代文学网上教学活动文本(2007.12.20)中央电大文法学院李平2007年12月21日大家好,我们今天的期末辅导活动开始了!李平: 本课程的考核依据本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央电大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及主教材《中国当代文学》(陈思和、李平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和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修订本,陈思和、李平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等多种媒体教材编制的,是该课考试命题的依据。

李平:本课程的考核形式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平时作业)和“终结性考核”(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1)形成性考核采取“开卷”形式。

每学期4次,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占考核总成绩的20%。

四次作业的类型分别为:第一次为常识测试;第二次为读书报告;第三次为专题讨论;第四次为摹拟考试。

(2)终结性考核采取“闭卷”形式。

终结性考核卷面分数为100分,占总考核成绩的80%。

时间为90分钟(一个半小时)。

(3)试题难度分为较易、适中、较难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30%、30%、40%。

试题类型共为五种,各题型占卷面总成绩的比例为:“填空题”30%、“单项选择题”5%、“多项选择题”10%、“简答题”30%、“分析题”25%。

(4)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分析题属于“主观性试题”,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如果仅仅是简单地照抄教材,不能给高分,甚至完全不给分。

而简答题则兼有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的双重特点。

李平:本课程的考核要求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本课程有关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了解与掌握。

考核要求分为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1)“了解”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有一般的、全面的认识;(2)“掌握”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认识,并具有归纳总结的能力;(3)“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并具有结合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课外阅读感受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网上教案活动文本(2007.12.20)中央电大文法学院李平 2007年12月21日李平:大家好,我们今天的期末辅导活动开始了!欢迎大家!本课程的考核依据本课程的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央电大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案大纲及主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讲评》,李平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06年)等多种媒体教材编制的,是该课考试命题的依据。

学生可同时使用中央电大制作的网络课件和其他媒体进行复习。

本课程的考核形式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平时作业)和“终结性考核”(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1)形成性考核采取“开卷”形式。

每学期4次,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占考核总成绩的20%。

四次作业的类型分别为:第一次为常识测试;第二次为读书报告;第三次为专题讨论;第四次为摹拟考试。

(2)终结性考核采取“闭卷”形式。

试卷难度分为较易、适中、较难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30%、30%、40%。

试卷类型共为五种,各题型占卷面总成绩的比例为:“填空题”30%、“单项选择题”5%、“多项选择题”10%、“简答题”30%、“分析题”25%。

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分析题属于“主观性试卷”,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如果仅仅是简单地照抄教材,不能给高分,甚至完全不给分。

而简答题则兼有客观性试卷和主观性试卷的双重特点。

终结性考核卷面分数为100分,占总考核成绩的80%。

时间为90分钟(一个半小时)。

本课程的考核要求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本课程有关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了解与掌握。

考核要求分为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1)“了解”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有一般的、全面的认识;(2)“掌握”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认识,并具有归纳总结的能力;(3)“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并具有结合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课外阅读感受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试卷类型与三个层次的考核要求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涉及包括“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所要求的全部教案内容。

分析题,则只涉及“重点掌握”所要求的教案内容(即本课程的三大重点:“鲁迅与《呐喊》、《彷徨》”、“曹禺与《雷雨》、《日出》”、“艾青与《北方》”)。

本课程的三大重点“鲁迅与《呐喊》、《彷徨》”“曹禺与《雷雨》、《日出》”“艾青与《北方》”导论学习重点(一)一、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前五四文学;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新青年》与“《新青年》作家群”;文学研究会与《小说月报》;创造社;新文学的文学斗争与内部分化;《语丝》与《现代评论》;“革命文学”的主张与社团;近代的“四大名旦”与现代的“四大副刊”;报章体、随感录与五四美文;初期白话诗与《尝试集》;《繁星》与《雪朝》;湖畔诗社;最初的叙事诗;《诗镌》与新月诗派;《新小说》与小说界革命;人生派与写实小说;鲁迅小说与问题小说和乡土文学;艺术派与抒情小说;话剧的引入与“文明戏”;“易卜生热”与问题剧;“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

导论学习重点(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革命文学”的论争与“左联”;左翼文艺运动与文艺斗争;东北作家群与抗战文艺运动;“两个口号”的论争;象征诗派与现代诗派;革命诗人、乡土诗人与中国诗歌会;左翼小说、新感觉派小说、京派小说与独立作家;海派与鸳鸯蝴蝶派;左翼戏剧运动与“剧联”;《雷雨》与话剧中国化;京派戏剧与左翼戏剧;鲁迅杂文;周作人与京派散文;论语派、太白派与开明派;游记散文与报告文学。

导论学习重点(三)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与孤岛文学;文协与抗战文艺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与整风运动;讽刺暴露性小说;女作家的突破和知名作家的新收获;“赵树理方向”与解放区小说;“朗诵诗运动”;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民歌体叙事诗与民谣体讽刺诗;太平天国史剧与战国史剧;现实生活剧与讽刺剧;解放区的戏剧改革与民族新歌剧的诞生;报告文学的崛起与杂文的“鲁迅风”;艺术散文的收获;第一次文代会。

第1章鲁迅与《呐喊》、《彷徨》学习重点故乡生活与南京求学;留学日本与“弃医从文”;古籍钩沉与白话创作;“女师大事件”与“三一八惨案”;上海十年与后期杂文;《呐喊》的简况与题名含义;《狂人日记》的创作目的、表现手法和划时代意义;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革命”与《阿Q正传》在鲁迅小说中的代表性、《彷徨》的简况与题名含义;《孤独者》与《在酒楼上》、《伤逝》的比较和魏连殳的悲剧色彩;《示众》的艺术创新;鲁迅小说与其他五四小说的区别;知识分子形象的三种类型;鲁迅小说的启蒙主义特点、在题材上的突破、独特的冷峻风格,以及在小说体式和语言上的艺术创新。

第2章郭沫若与《女神》学习重点留学日本与转向文学;泛神论的影响与五四运动的鼓舞;组织创造社与倡导革命文学;《星空》、《瓶》、《前茅》和《恢复》;投身救亡运动与历史剧创作;《女神》的简况、时代精神和艺术创新;《凤凰涅槃》与创造精神;《天狗》与个性解放思想;《炉中煤》与爱国主义情怀;郭沫若与初期白话诗人的比较;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与文学贡献。

第3章郁达夫与《沉沦》学习重点随长兄赴日留学与小说处女作《银灰色的死》;发起成立创造社;回国的辗转流浪与写作;三次婚姻和与王映霞的相思和相爱;左联的发起与退出;在印尼的抗日活动与被杀害;纤细敏感的气质与作品中的个人色彩;小说集《沉沦》的简况与文学史地位;小说《沉沦》的主要内容、个性特点以及引起争议的原因;《沉沦》主人公“他”产生性苦闷的原因和作家的具体描写;“零余者”与“自叙传”;《沉沦》的艺术表现方式与郁达夫小说的成就;郁达夫小说与五四风采。

第4章朱自清与《背影》学习重点一生从教与病中辞世;诗歌创作与《雪朝》;散文集《背影》的简况与文学史地位;《背影》中的小品文、亲情散文与写景美文;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朱自清散文风格的演变、风格特点与对现代汉语写作的贡献。

第5章徐志摩与《志摩的诗》学习重点第一次婚姻与赴美留学;剑桥婚外恋与诗情爆发;新月社与第二次婚姻;《诗镌》与新月书店;诗歌创作的四部诗集与三个阶段;《雪花的快乐》与爱情讴歌;《为要寻一颗明星》与理想追求;《沙扬娜拉》抒情魅力;新月派与新月诗派;《志摩的诗》和徐志摩诗歌的风格特点;徐志摩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

第6章闻一多与《死水》学习重点清华学习与赴美留学;《诗镌》与新月诗派;西南联大与《最后一次的讲演》;新诗研究与古典文学研究;《红烛》与“红烛”时期;《死水》与“死水”时期;《死水》与格律体实验;《发现》与爱国诗情;《诗的格律》与“三美”主张;闻一多与郭沫若的爱国主义比较。

第7章张恨水与《啼笑因缘》学习重点报人职业与通俗小说创作;心爱之作《春明外史》与成就代表《金粉世家》;《红楼梦》等章回小说顶峰之作的影响;《啼笑因缘》的情节、人物、心理描写和地方色彩;章回小说的特点;张恨水改良章回小说的成就和贡献。

第8章丁玲与《在黑暗中》学习重点“安福蒋家”与母亲的自立;王剑虹与胡也频;“红黑书店” 与左联;《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黑暗中》与《梦珂》、《韦护》;《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女性视角与彷徨心态;丁玲小说的创作变化。

第9章茅盾与《子夜》学习重点北大预科与商务印书馆;政坛上的文学家与文坛上的革命家;文学研究会与民众戏剧社;“《蚀》三部曲”与《从牯岭到东京》;《林家铺子》与“农村三部曲”;“皖南事变”与《腐蚀》;《子夜》与“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史诗风格与“社会科学家”的气质、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新女性形象、资本家形象与破产农民形象。

第10章巴金与《家》、《寒夜》学习重点大家庭的生活、五四思潮的影响与政府主义的信仰;赴法留学与《灭亡》;《爱情的三部曲》、《激流》三部曲与“人间三部曲”;《文学季刊》、《文季月刊》与文化生活出版社;《家》的三个主要情节、三种情感基调与新旧两代人的冲突,以及觉新的形象;《寒夜》的人物形象与心理冲突;巴金小说风格由外在到内敛的变化过程;巴金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贡献。

第11章曹禺与《雷雨》、《日出》学习重点父亲赋闲与母亲早逝;南开新剧团与转学清华;《原野》与《琼斯皇》;《蜕变》与《家》;《北京人》的悲剧基调、喜剧性批判与“废人”的形象;美国讲学与《明朗的天》、《胆剑篇》和《王昭君》;《雷雨》的发表与轰动;周朴园、侍萍、蘩漪的形象与关系;《日出》的结构、悲喜剧特点与风格变化;《日出》对卖淫制度、金钱制度的揭露与陈白露、潘月亭、李石清等形象;曹禺话剧诗与现实融合的特点与对中国话剧的意义。

第12章老舍与《骆驼祥子》学习重点满族平民家庭与北京生活;留学伦敦与长篇创作;山东教案与假期写作;主持“文协”与话剧创作;话剧《龙须沟》、《茶馆》与小说《正红旗下》;祥子的“三起三落”、命运悲剧与老舍的悲观主义情绪;《离婚》与“求救于北平”和“返归幽默”;《月牙儿》与底层市民悲剧命运的系列;《断魂枪》的结构布局、细节处理与主题意蕴;《四世同堂》在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中的地位;老舍前期小说的三大主题。

第13章沈从文与《边城》湘西边地、军人家庭与少数民族血统;闯荡北京与《蜜柑》;《长河》与西南联大;精神崩溃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边城》的故事与主题意蕴;翠翠与萧萧的比较;京派的形成与艺术追求、创作特征;《柏子》、《萧萧》、《丈夫》等湘西题材与《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都市题材的不同特点;《湘行散记》、《湘西》与沈从文的散文创作。

第14章戴望舒与《望舒草》加入共青团与被捕、保释、再遭通缉;《璎珞》、《无轨列车》、《新文艺》与《现代》;《望舒草》的写作背景与诗人的革命理想和生活理想;《我底记忆》、《寻梦者》、《乐园鸟》的爱情描写与暗示、对比、烘托和联想的手法;《灾难的岁月》在主题和情调上的新突破;诗集《我底记忆》与《雨巷》。

第15章穆时英与《公墓》学习重点年少多产与“新感觉派的圣手”;死亡之谜与沉冤昭雪;小说集《南北极》、《公墓》与《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的异同;《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与大都市的瞬间印象和“恶之花”的美;穆时英在小说的语言组织、结构方式上的特点;日本的新感觉派小说与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刘呐鸥与施蛰存。

第16章萧红与《生死场》学习重点离家出走与文学创作;萧军与《跋涉》;《新女性周刊》与《麦场》;奴隶社与“奴隶丛书”;与《呼兰河传》;萧军、端木蕻良与情变;《商市街》、《牛车上》与《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生死场》的时间形式与独特结构;女性生产的描写与“人与物”的互喻;女性的命运与金枝的形象;“东北作家群”与《七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