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之一[精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之一[精要] 读书笔记之一 ---《马克思传》
关于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的不少,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我看的这本是198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和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张光明主编的。这是一本传记,主要是先了解马克思的人生,重新认识马克思。
当然,序言就明确表明这是一本适合中等水平读都看的书,不是专门用来搞研究的。所以读起来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相信初学者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激起了解马克思的兴趣,进而拜读马克思更多作品的欲望。
看了这本书,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如此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马克思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的正常需要,吃喝住行、恋人家人朋友、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所具有的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人有优缺点,马克思同样不可避免。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
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
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他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
过去我们总是把马克思当成一个神,讳言他的弱点。其实,他思想与精神的光芒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湮没。马克思仍然是一个伟人。2000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时,马克思仍然名列榜首。2001年,英国评选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也居首位。这更显其伟大。
读了《马克思传》,发现自己的阅读量很少,需要不断提高,而且读书的广度也要增加。
深圳特区报讯“蛰伏”两年多,潜心研读著述,于幼军近日推出了新著《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于幼军就与人合写了《社会主义四百年》。该书独特之处,在于以中国人熟悉的章回小说的形式,讲述了自1516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空想社会主义首部著作《乌托邦》以降,至马克思恩格斯携手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并推动欧洲各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历史过程。那个年代,正是以金庸、古龙、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风靡社会的年代,年轻人都爱看武侠小
说,于幼军也不例外。而于幼军在写作《社会主义四百年》时,正是这些武侠小说的叙事方式结构,给了他许多启发。从每章的标题到内容叙事,《社会主义四百年》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述方式赢得了读者特别是青年人的普遍欢迎,当年即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一等奖空缺),1988年又获第二届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被誉为“广东出了一本好书”。
一炮打响,欲罢不能。1993年9月,两位作者又推出了《社会主义四百年》之二,向人们讲述了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斯大林主政期间捍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继续推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以及五四运动前夕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这段历史过程,再次引起热烈反响。
光阴荏苒,时隔18年,于幼军独力续写了《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鉴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兴起迄今,已有将近500年的历史,作者在推出这部新著时,将丛书更名为《社会主义五百年》,并对前两卷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增补修改,分别命名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每卷各增加了10多万字,吸收了国内理论界、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增加了不少生动有趣的新史实,融入了作者这些年来对社会主义理论及运动实践的新认识、新感悟,着重加强了对社会主义理论家的思想评述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总结,还配上一批珍贵的历史图片,增强了思想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与《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一起推出。
作为丛书的第三卷,《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沿袭了前两卷所采用的中国传统
文学章回演义的体裁风格。在内容上,则从前两卷的以社会主义思想史为主线,调整为“四史合一”,即将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史、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内容熔于一炉,以文学的笔调娓娓道来,使之更为
丰富生动,也更为广阔深刻。同时,该书更加注重理论述评。对于书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重要思想和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在尽可能广泛充分地收集、掌握和消化相关的理论著作和史书资料,借鉴汲取国内理论界及史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感悟和思考,一一作出分析评点,道出自己深思熟虑的认识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肺腑之言。通过这种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表现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和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创立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在内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努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人民解放、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壮丽画卷,展现出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至1965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前夕这40多年间,中华大地发生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篇章。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员应有的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秉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的态度,务求不囫囵吞枣,不人云亦云,更不去说对不起老百姓、经不起历史考验的虚假空疏之言,务求对这一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过程作出系统回顾与冷静思考,客观深刻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正本清源,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为此,从2008年10月起连续两年多,作者努力排除一切烦恼干扰,过着鲁迅先生所说的“文学与出汗”(读书写作和运动锻炼)加“清茶淡饭”的简单而充实的生活。在大部分时间里,作者每天上下午都在北京紫竹院公园边上的国家图书馆一房间里,埋头读书,查阅资料,潜心思考和写作,从头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他相关书籍论文史料等约三四千万字,写下了几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及文献摘录;研读写作之余,又“踏破铁鞋觅芳踪”,先后踏足上海、浙江、江西、福建、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安徽、河北等省市区的革命老区和重大历史事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