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苏轼的艺术观念及其文化意义(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苏轼的艺术观念及其文化意义(一)

论文关键词:苏轼艺术观念审美追求庄禅思想人生态度

论文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创作及其艺术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认识和把握苏轼的艺术观念,并揭示这种观念形成的文化原因,探索苏轼在他的时代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对现代人生的价值取向与创作亦大有裨益。

在中国文化的天宇里,苏轼是一颗璀灿的星斗,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在宋代艺术天地里独放异彩。他以聪慧的察赋才华、全面的艺术修养、坎坷的人生道路、超然的生活态度,对后代的文人及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值得我们不断去认识和思考,并帮助我们来把握自我、体悟人生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

苏轼不仅有丰富的艺术创造实践,而且对艺术的本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思考,形成他别具一格的艺观念。苏轼艺术观的核心是写意传神,当然写意传是中国艺术的传统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话语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最集中地表现在《庄子》和魏晋玄学的知识谱系中。“意”是道家哲学提倡和推崇的最高的内在意向性精神感觉,是从自然中体悟出来的自然理性。庄子的“言者所以明意,得意而忘言”,“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等论述表明,意与道是紧密相连的,是一种表里关系。这是一种超越了社会伦常的自然生命感觉,是一种无已无待的自由精神,是对儒家修身齐家、经世安民的社会理性的一种消解。应该说,魏晋风度就是老庄思想在一个特定的政治症候中的充分演示,越名教而任自然、追虚尚无、游心太玄,生命的内在意向已从汉儒的那种功名道德的追求转向个体心性的快适与得意。由于种种原因,苏轼对庄学、魏晋玄学有独到的理解和热情的向往。他的诗文的内蕴与创作观念都以此为出发点。因为他的写意传神,既不是儒家那种社会人事之意之情,也不是程朱理学的道德伦理之意之情。他的文艺观念中的意与情,更多是从庄子哲学出发,是一种对本体生命的情意感悟,也就是他非常推崇的陶渊明那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不可言说的真意。他的诗文最倾心于这种情意表达。如在《前赤壁赋》中,无论是一世之雄的曹孟德,还是“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凡夫俗子,都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共适。”这种“意”、“快适”是苏轼反复吟诵的主旨,也是他的诗学所提倡和推崇的艺术观念,苏轼的一系列艺术主张都是这个根本观点的枝梗。

苏轼在他的诗文中强烈地表达了他对庄子和魏晋风度的倾慕,如“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送文与可出守陵州》),“随行有陶渊明集,陶写伊郁,正赖此耳”(《答陈全文十二首》)。苏轼的艺术观念不只单纯是老庄哲学,魏晋风度的遗响,他的“意”更受到禅宗的熏染,以及北宋政坛的风云变幻及个人的生活际遇的决定。苏轼通过作品创造展现出的“意”、“意趣”折射出他的艺术观念,是他独到的人生体悟和生存感觉的表达。当然,他的作品在不同时期,也会因为他的境遇、表现对象的不同而有差异,但纵观他的创作,总体上我们认为他的艺术观念可以概括为:即心即物,身心俱遣,物我两忘,空诸所有,天马凌空,无所粘滞。

苏轼艺术观念的这种总体性质,许多诗人和理论家都曾论及。同时代的黄庭坚说苏轼“横说竖说,了无剩语”;叶燮说:“举苏轼一篇一句,无处不见其凌空如天马,游戏如飞仙,风流儒雅,无人不得,好善而乐与,嬉笑怒骂,四时之气皆备,此苏轼之面目也。”(《原诗·外篇》)刘熙载说:“东坡诗善空诸所有,又善无中生有,机括实自禅悟中来。”(《艺概》)掌握了苏轼的艺术观念,我们才能明白他的一些艺术思想的根抵。如对陶渊明“质而实绮,瘦而实肤”的审美风格的倾慕,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的艺术境界的推崇,对“虚静”的审美心境倡导,都是他的艺术观念的具体表现。苏辙在《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一文中引用苏轼信中原话:“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

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瘦而实胶,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遣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苏轼极力推崇陶诗,甚至把陶渊明凌驾于李、杜之上,并强调,主要是陶诗“如其为人”,他把陶诗与陶渊明的人格联系起来,所以陶诗的“质而实绮,瘦而实胶”,语言上的平淡质朴,不尚藻饰,表达了丰富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内在感受,这种感受也就是陶渊明澄澹精致、真率适意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的写照。这也是苏轼喜爱陶诗的根本原因。

苏轼在《书黄子云思集后》中还提出:“予尝论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翁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在这里,苏轼对钟麟、王羲之书法艺术表现出来的“萧散简远”的审美态度予以高度肯定,所谓萧散简远,实际也就是苏轼最追慕的晋宋风骨:真率萧闲、清远闲放、高蹈远举、超然物外,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精神的虚静,达到咨情任性、天然淡泊的自由境界。而这种人生境界就是苏轼艺术观念的土壤。为了达到这种境界,审美主体的心境就必须做到“空静”、“虚静”。苏轼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其中有这么几句:“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苏轼提倡“空且静”的审美心境,既是一种创作心境,也是一种人生态度。阅世走人间,才能超越名疆利锁的束缚;卧身观云岭,才能抽身事外,保持心灵的悠然自得。这种人生态度是庄子“集道唯虚”的思想的余续。也是晋人宗炳“心斋”、“坐忘”说的发展。“空静”的审美态度与“肃散简远”的审美追求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审美主体的一种人生境界,只有达到这种人生境界,发而为诗文,才可能“质而实绮,瘦而实肤”。主体的人生境界是根本,这种人生境界的立足点就是逍遥无待、魏晋风度,这是苏轼最心仪的精神资源,“逍遥齐物色庄周”,“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苏轼对庄子、陶渊明的梦寐以求,便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态度。他的文艺观实质上就是他的人生态度的反映。所以苏的艺术观念的核心就是适意率真、随意自适,齐是非、等贵贱、泯物我,能行则行,不行则止。无论是苏轼的人生态度,还是他的艺术观念,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苏轼的艺术观念所折射出来的人生态度,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意义,成为封建时代走向溃败时的所有正直文人普遍选择的一种处世原则。

苏轼生于一个相对安宁的时期,他出生前58年,北宋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他死后26年,北宋王朝灭亡,南宋建立。北宋建立后虽然也有一段安定繁荣、歌舞升平的岁月,但毕竟封建制度已经走向了衰败的途程,汉唐那种雄浑博大、强盛勃郁的气象已是明日黄花。赵匡胤虽然用武力消灭了南唐,用计谋收归了吴越,但对北方强大的契丹却束手无策。他的后继者,对党项人、契丹人的战争也连连失败,最后以赔钱纳绢、割燕云16州之地,才换得一时的和平安宁。表面是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金翠耀目、罗绮飘香,但在文人学士那里,已感到深秋般的寒凉:“悲哉,此秋声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气凛冽,贬人肌骨”。此时,各种社会病疾纷纷显露,激烈的党争、险恶的官场,“从此帝国进人了一个社会伦理急剧沦丧,政治空气迅速恶化,是非观念完全丧失的时代,整个帝国官场彻底趋向厚颜无耻与卑贱狠琐,到处充斥着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他们兴高采烈地奔走于堂皇神圣的庙堂之上,探囊取物般地攫取着国家权力与财富,直到将北宋帝国导人万劫不复的深渊。”#]社会的腐败,前程的黯淡,希望的渺茫,使一些文人在携酒押妓、依红偎翠、醉生梦死中消磨时光。即如苏轼这样正直的知识分子也别无选择、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人生的飘泊,使他在玄言大易、禅家机理中,求得一个庇护之地,一个精神上的“桃花源”。所以苏轼的诗文及艺术观念既是他个人一生的盛衰荣辱的心迹的记录,也真实地体现了他的时代社会的文化全息特性,反映了文人学士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以来思想情感、人生态度的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这些是我们要特别研究和思考的苏轼的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