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提纲-----11运动和力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中考物理总复习提纲 第八章运动和力

人教版中考物理总复习提纲   第八章运动和力

英国的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①内容: ; ②a. 有条件: ; b.对一切物体而言;c、实验推理概括出来的 ③惯性和惯性定律: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是一 条定律。惯性没有条件,惯性定律是有条件的。 ①定义: ; ②a.理解:惯性不是力,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物体惯性大小只与质量 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快慢均无关。 ③解③解释生活惯性现象的 4 个步骤: 第一步: 先确定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 第二第二步:突然发生变化的情况;第三步:由于惯性研究对象继续保持原来的 状态状态;第四步:所以研究对象会发生………。 ①平衡状态: ②二力平衡条件: ③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区别: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二个不同物体上。 ①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②受非平衡力 变速运动。
2、 惯性
运 动 和 力
3 、 1、二力平衡 二 的条件 力 平 衡 2 力与运动
1内 3、 容 二 力 平 衡 2 力与运动
静止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平衡状态
不受力作用(理想情况) 受到平衡力作用(实际情况)
静止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①定义: 产生条件 ②大小与
平衡状态
不受力作用(理想情况) 受到平衡力作用(实际情况) ;方向: ; 。 有关
3、 摩 擦 力
①定义: 产生条件 ②大小与 ③摩擦力分类:
;方向: 、 有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a、滑动摩擦力: b、滚动摩擦力: c、静止摩擦力:大小与外力相等。 (用平衡力求) 、 、 、
3、 摩 擦 力

③摩擦力分类: a、滑动摩擦力: b、滚动摩擦力: c、静止摩擦力:大小与外力相等。 (用平衡力求) ④改变 a、增大摩擦力方法: b、减少摩擦力方法: 、 、 、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中考物理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点,对于解题和理解物理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考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的总结,包括运动的描述、力的作用、力的计算等内容。

1.运动的描述:(1)位置:物体在其中一时刻的空间位置,通常用坐标表示。

(2)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所经过的直线距离,用Δx表示。

(3)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用v表示。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

(4)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用a表示。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Δv/Δt。

2.力的作用:(1)力的定义:力是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简称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也称为地球引力或重力,用Fg表示。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g=mg,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

(3)弹力:弹簧伸长或缩短时对物体的作用力,用Fe表示。

(4)摩擦力:物体表面接触时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分别表示物体静止和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力,用Fs和Fd表示。

3.力的计算:(1)力的合成:如果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得到合力。

力的合成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法则两种方法。

(2)力的分解: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将这个力分解为平行于物体表面和垂直于物体表面的两个分力。

4.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也称为惯性定律。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是合外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都满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且方向相反的法则。

5.动力学:(1)质量: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大小的物质属性,用m表示。

(2) 动量:物体运动的属性,计算公式为p=mv,其中p是动量,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的速度。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提纲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提纲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提纲一、力和运动1.力的概念2.弹簧测力计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力的合成与分解5.运动状态的判断(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6.分离力和接触力7.牛顿第一定律8.牛顿第二定律9.牛顿第三定律10.质量和重力二、运动的描述1.位移和路程2.速度与速度的计算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4.加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5.物体匀变速直线运动6.自由落体运动7.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8.斜抛运动9.飞行物体的竖直上抛运动三、力的应用1.摩擦力与静摩擦力最大值的计算2.摩擦力与斜面上物体的运动3.鹰击长空问题4.能量和功5.功的计算公式6.能量守恒定律7.动能和位能8.动能的计算公式9.重力势能10.机械能守恒四、简单机械1.杠杆原理2.杠杆的公式3.一类简单机械(斜面、滑轮、绞盘)4.输出功与输入功五、压力和浮力1.压强概念2.压强的计算3.压力和面积的关系4.浮力概念5.浮力的计算6.浮力的应用(浮力平衡、浮力的浮物性质)六、机械能和功率1.功和功的计算2.机械能的转化3.功率概念4.功率的计算公式5.功率的单位七、力的留性1.弹性形变和弹性恢复2.弹性势能3.弹性势能的计算4.动力学留性5.动力学留性的应用(减震、保护)八、物体的平衡1.物体平衡的条件2.物体平衡的类型(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中立平衡)3.杠杆平衡条件4.力矩的概念5.力矩的计算公式6.力矩平衡定律7.平衡力的分析九、机械工作和机械效率1.机械工作的定义2.机械工作的计算公式3.输入功与输出功4.机械效率的定义5.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2024年中考物理“运动和力”高频考点总结

2024年中考物理“运动和力”高频考点总结

2024年中考物理“运动和力”高频考点总结1. 速度和加速度:-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

- 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2. 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匀速运动:速度保持不变,加速度为零。

- 变速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加速度不为零。

3. 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 = m * a。

- 单位:力的单位是牛(N),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2)。

4.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成力: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合成力为所有力的矢量和。

- 分解力:将一个力分解为与坐标轴垂直的分力,可以方便地求解力的效果。

5. 斜抛运动:- 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匀速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 重要公式:斜抛运动的水平速度 Vx 为恒定值,竖直速度Vy 随时间变化,最高点时 Vy 为零。

6. 力的大小和方向:- 等大反向力:对称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受到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不等大反向力:对称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受到的大小不等、方向相反的力,物体产生加速度。

7. 摩擦力:- 静摩擦力:物体静止时,与其他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外力且方向相反。

- 动摩擦力:物体运动时,与其他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外力且方向相反,但不超过一定的极限值。

8. 弹力:- 弹力是物体在被扭曲、拉伸或压缩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

- 弹簧中的弹力:当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弹簧中产生的力与弹簧伸长或压缩的长度成正比。

这只是一些可能的高频考点总结,您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这些考点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

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

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v=s/t,变形可得:s=vt,t=s/v。

2、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朴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国际单位制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 1dm=0.1m 1cm=0.01m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中考物理复习提纲

中考物理复习提纲

中考物理复习提纲一、运动与力1.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与位置的关系2.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合成与分解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4.牛顿第二定律:作用力与结果的关系、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5.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互作用二、功、能与机械能守恒1.功的定义与计算:功的简介、计算公式、功率2.动能与机械能: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机械能定义与计算、机械能守恒定律3.弹性势能:胡克定律、弹性势能与变形的关系4.重力势能:重力势能计算、重力势能转化与变化5.功和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滑坡和自由落体的分析三、运动的描述1.速度与加速度: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平均与瞬时、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2.加速度与位移:位移和加速度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3.斜抛运动:斜抛运动的特点、斜抛运动的分析4.自由落体:自由落体的特点、自由落体的运动方程、自由落体的分析5.曲线运动:曲线运动基本要素、离心力、向心力四、静电与电流1.静电:静电现象与电荷的产生、同性电荷和异性电荷的相互作用、电场力2.电流和电阻:电流的定义与计算、电阻的定义与计算、串联和并联电阻3.电压和电功:电压的定义与计算、电功的定义与计算、欧姆定律4.环路定理和基尔霍夫定律:电路的基本要素、环路定理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5.电功率和电能:电功率的定义与计算、电能的定义和计算、电能的转化与传输五、光学与声学1.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和漫反射2.光的成像:凸透镜的成像、凹透镜的成像、透镜组的成像3.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声速的计算4.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声音的反射、声音的吸收、声音的共振5.声音的利用:声音的保密通信、探测声源、利用声音控制机械以上是中考物理的复习提纲,涵盖了运动与力、功、能与机械能守恒、运动的描述、静电与电流、光学与声学等内容。

希望能帮助你进行高效的物理复习,取得好成绩。

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1.力和运动1.1力的定义和单位1.2牛顿三定律1.3力的合成与分解1.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1.5力的合成图法和分解图法2.力和加速度2.1万有引力和万有引力公式2.2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3重力和重力公式2.4垂直抛物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加速度2.5速度-时间图和加速度-时间图的区别3.力和平衡3.1伽利略的重力实验3.2静力的判定条件3.3平衡条件和平衡状态3.4平衡力的合成图法3.5静止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4.力和功4.1功的定义和单位4.2动能和动能的定义4.3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4.4功和功率的计算4.5功和热的关系5.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5.1平抛运动的特点和公式5.2斜抛运动的特点和公式5.3垂直分解速度和加速度5.4平抛运动的轨迹和最大高度5.5斜抛运动的平均速度和最大射程6.声音和光线的传播6.1声音的传播特点和速度6.2声源、声音的强度和音量6.3声音的消声和回声6.4光的传播特点和速度6.5光源、光的强度和亮度7.光的反射和折射7.1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7.2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特点7.3光的全反射和折射率7.4镜子的成像和焦距7.5透镜的成像和焦距8.电和磁8.1电流和电流强度8.2电阻和电阻率8.3阻值和串并联电路的计算8.4连续电路和开关电路8.5磁铁和电磁铁的特点9.静电和电压9.1静电荷和静电力9.2静电场和电势差9.3静电场和电势的关系9.4电容和电容器的特点9.5电容的计算和充放电过程10.共振和波动10.1共振的充分条件和特点10.2波的传播和波长10.3波的反射和波的折射10.4波谱和波的干涉10.5声音的频率和音高11.压强和浮力11.1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1.2气压和气压计11.3浮力的发现和浮力的定律11.4浮力的大小和浮力的应用11.5浮力的原理和浮力的公式12.功和能量12.1动能和势能12.2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原理12.3动能定理和功率12.4功与能量的换算和利用12.5能量转换和能量的消耗以上是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的总结复习提纲,涵盖了物理学中的力和运动、力和加速度、力和平衡、力和功、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声音和光线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电和磁、静电和电压、共振和波动、压强和浮力、功和能量等方面的知识点。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整理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整理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整理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运动和力是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中的运动和力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概述。

一、运动1. 运动的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过程。

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旋转运动等。

2. 运动的描述运动可以通过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来描述。

位置用坐标表示,速度是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加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大小。

3. 动力学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是运动和力的基础定律。

分别是:- 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合力为零;- 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4. 动力学公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到动力学公式:F = m * a,其中F代表力,m代表质量,a代表加速度。

这个公式描述了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5. 各种运动的特点和公式- 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为v = s / t,其中v代表速度,s代表位移,t 代表时间。

- 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为v = u + at,s = ut + 1/2at^2,其中u 代表初速度。

-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为h = 1/2gt^2,其中h代表自由落体高度,g代表重力加速度。

二、力1. 力的概念力是造成物体发生加速度的原因或方式。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例如摩擦力、弹力等。

- 非接触力: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例如重力、电磁力等。

3.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时的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 弹力弹力是物体变形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反作用力。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弹性系数和变形量有关。

5. 重力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符号为g。

在地球上,重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g。

中考物理 力与运动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中考物理 力与运动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第六章《力和运动》一、力的概念:1、力的定义:力是。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

②物体间必须有(可以不接触)。

【提示】: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确定一个力的存在,一定要能找到它的施力物体,否则此力不存在。

我们不能凭空想象,杜撰出一个“力”来。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

4、力的作用效果:①②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牛,用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注意:确定受力物体及作用点;(压力、支持力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且画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接触面的中点,如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不接触或同一物体上受二个以上的力,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

)6、力的三要素:力的、、和。

7、力的表示法:⑴力的示意图:A、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二、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三、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⑴重力的概念: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其中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说明:物体受到重力是因为它有质量,没有质量,就不会有重力作用。

所以说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⑶重力的方向:其应用是、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指向地心的方向称为向下,而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心位置的确定:A、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运动和力是物理学的基础概念,也是中考物理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下面是关于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帮助同学们复习和准备中考物理考试。

1.力的定义和计算: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者改变方向的原因。

力的计算公式为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所受的加速度。

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或物体的静止状态将保持不变,除非有外力作用。

即物体如果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它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3.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下,将产生加速度的规律。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4.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也就是说,如果物体A对物体B施加一个力,那么物体B对物体A也会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5.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指的是将多个力按照矢量相加的方法得到一个合力。

力的分解指的是将一个力按照垂直或平行于一些方向的分力进行分解。

6.平衡力和力的平衡: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称为平衡力。

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静止为静力平衡,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为动力平衡。

7.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相互阻碍运动的力。

滑动摩擦力指的是两个物体表面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和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8.弹力:弹力是弹性物体受到压缩或伸长形变后所产生的恢复力。

弹力与物体形变的大小和方向相反,并且遵循胡克定律,即弹性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9.简谐振动和弹簧振子:简谐振动是物体在恢复力的作用下沿一些方向来回振动的运动形式。

弹簧振子是一种简谐振动,它由固定在一端的弹簧和挂在另一端的物体组成。

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

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

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t——时间——秒(s)v——速度——米/秒(/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s或·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h或·h-1,1/s=36/h。

v=s/t,变形可得:s=vt,t=s/v。

2、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朴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国际单位制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d)、厘米()、毫米()、微米(μ)、纳米(n)。

1=10001d=011=0011=00011μ=00000011n=000000000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重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1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现象;运动状态分为静止和运动,运动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另一物体位置的变化。

参照物:①研究物体运动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如,研究汽车运动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即认为地面不动。

②选择参照物不同,结论一般不同,如:两列火车并排同向匀速前行,若以对方车为参照物,车是静止的;若以地为参照物,车是运动的。

可见,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的描述: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定义——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计算——v=s/t单位——1m/s = 3.6 km/h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此法即相同时间比路程;比较快慢另法:相同路程比时间)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力为平衡力速度大小不变沿直线运动。

v=s/t对于匀速运动而言可以认为是平均速度也可以认为是任意时刻、时间的速度变速运动:速度大小变化或不沿直线运动。

可以用v=s/t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总时间包括停留时间)例小明上学从家出发到学校共400m,共花3min20s,其中因为红灯路中停了20s,则他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m/s)例一小轿车在路上匀速行驶,前两秒走了15m,则前3s走了几米?第五秒的平均速度多大?(22.5m 7.5m/s)2力力的定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运动方向、改变速度大小、两者同时改变)力的单位:牛(顿), N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效果)力的示意图:是一条带箭头的直线。

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表示作用点(也可是终点)注意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

2.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①弹性:象直尺、弹簧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②塑性:象橡皮泥、面团,形变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塑性。

③弹性限度:有弹性的物体,若受力过大不能完全复原,我们就说超过了弹性限度④产生弹力的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之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之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之运动和力中考物理知识点:物体的运动和力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惯性和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4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v=s/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5、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变。

7.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8.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9.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10.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11、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12.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3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精编系列一-《运动和力》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精编系列一-《运动和力》

力学中考复习专题<一>——运动和力考点一:机械运动1、精确测量长度时一定要估读到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__________选择的不同。

所以说运动和静止具有__________性。

☆优化训练直击考点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甲、乙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甲尺测得的结果是_______cm,乙尺测得的结果是_______cm.两次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减小测量长度过程中的误差,可以采用的办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2、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下列记录结果中正确的是()A.16.3mB.0.1630mC.16.31mmD.16.313cm3、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中唱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后两句中的参照物分别是 ( )A.河岸河岸 B.河岸竹排 C.竹排竹排 D.竹排河岸4、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第一句是选 ___为参照物的,第二句是选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5、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A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

C 、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

D 、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

6、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

所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_(填“陡”或“缓”)些。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BC=_______cm,t BC=_________s,v AC=__________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_(填“大”或“小”)。

中考物理知识点力和运动

中考物理知识点力和运动

中考物理知识点力和运动一、中考物理知识点(力和运动)归纳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中考物理力和运动相关知识链接1、正确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相等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的越快,它的速度越大。

通过相等路程,所用时间越短,它运动的越快,它的速度越大。

如果两物体在不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不相同,路程跟时间的比值越大,它的速度越大。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是不变的,不能由公式S=vt说速度跟路程成正比,跟时间成反比。

2、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表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它明确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所处的状态。

至于物体到底是处于静止还是匀速直线运动取决于物体的初始状态。

因为地球上不存在不受外力的物体,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通过实验直接得出。

它是在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出来的。

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阐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因此,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可见,力不是产生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即:在物体不受任何力且有速度的情况下运动不需要力的支持。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力与运动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力与运动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力与运动【编者按】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 ,查字典物理网中考频道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中考物理复习指导: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力与运动 ,供大家参考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力与运动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力与行为2.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主单元是米.3.物体位置的转变叫机械行为,最简单的机械行为是匀速直线行为.4.速度是暗示物体行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行为物体在单元时刻内经由过程的旅程.用公式暗示:V=S/t,速度的主单元是米/秒.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浸染时 ,总连结静止状况或匀速直线行为状况 ,这就是牛顿第必然律.2.物体连结静止状况或匀速直线行为状况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所以牛顿第必然律又叫惯性定律.一切物体都有惯性.3.操作惯性诠释:①先描述物体处于什么状况,②再描述发生的转变,③因为惯性 ,所以物体仍要连结原本的状况.4.两力平衡的前提是:①浸染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②如不美观巨细相等,③标的目的相反,④浸染在统一向线上 ,那么这两力平衡.两个平衡的力的合力为零.5.两个彼此接触的物体 ,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行为时 ,在接触面上发生一种阻碍相对行为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滑动摩擦力的巨细既跟压力的巨细有关 ,又跟接触面的粗拙水平有关.我们应增大有益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6.垂直压在物体概况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标的目的与物体的概况垂直.压力并不必然等于重力.只有物体水平放置且无其他力时 ,压力才等于重力。

7.物体单元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的公式是P=.压强的单元是牛/米2 ,但凡叫帕.1帕=1牛/米2 ,常用的单元有百帕(102帕) ,千帕(103帕) ,兆帕(106帕).8.液体对容器协调侧壁都有压强 ,液体内部向各个标的目的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添而增大.在统一深度 ,液体向各个标的目的的压强相等;分歧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用来测量液体压强的仪器叫压强计.9.公式p=gh仅合用于液体.该公式的物体意义是: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而与液体的重量、体积、外形等无关.公式中的h是指液体中的某获得液面的垂直距离.此外 ,该公式对轨那么、平均且水平放置的正方体、园柱体等固体也合用.10.上端启齿、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它的性质是: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液面总连结相平.茶壶、汽锅水位计都是连通器.船闸是操作连通器的事理来工作的.11.包抄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 ,大气对浸入它琅缦沔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托里拆利首先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之后的11年 ,即1654年5月 ,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做了一个闻名的马德堡半球尝试 ,证了然大气压强的存在.12.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叫一个尺度大气压 ,1尺度大气压1.01105帕(P=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尺度大气压能支撑约10.3米高的水柱 ,能支撑约12.9米高的石油柱.13.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一切液体的沸点 ,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 ,气压增大时升高.高山上烧饭要用高压锅.14.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钢笔吸进墨水等都是操作大气压的事理来工作的.15.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F浮=F下F上).这就是浮力发生的原因.浮力老是竖直向上的.F浮G物物体下沉;F浮G物物体上浮;物体悬浮、漂浮时都有F浮=G物 ,但两者有区别(V排分歧).16.阿基米德事理:浸入液体佬?罾?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巨细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是F浮=G排=液gV排.阿基米德事理也合用于气体.但凡慎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如铁等)制抽暇心的,以浮于水面.汽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等都操作了浮力.17.一根硬棒 ,在力的浸染下如不美观能绕着固定点动弹 ,这根硬棒叫杠杆.分清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18.杠杆的平衡前提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是F1L1=F2L2或=19.杠杆分为三种情形:①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即L1L2 ,平衡时F1F2 ,为省力杠杆;②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即L1L2 ,平衡时F1F2 ,为吃力杠杆;③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即L1=L2 ,平衡时F1=F2 ,既不省力也不吃力 ,为等臂杠杆 ,具体应用为天平.20.良多称质量的秤 ,如杆秤、案秤 ,都是按照杠杆事理制成的.21.滑轮分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定滑轮本色是个等臂杠杆,故定滑轮不省力,但它可以改变力的标的目的;动滑轮本色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故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标的目的.22.使用滑轮组时 ,滑轮组用几段绳子明日着物体 ,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且物体升高h ,那么拉力移动nh ,其中n为绳子的段数.23.力学里所说的功搜罗两个需要的身分:一是浸染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标的目的上经由过程的距离.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标的目的上经由过程的距离的乘积.公式是W=FS.功的单元是焦 ,1焦=1牛?米. 24.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功的事理.将它运用到斜面上那么有:FL=Gh.或:F=G.25.战胜有用阻力做的功叫有用功 ,战胜无用阻力做的功叫额外功.有用功加额外功等于总功.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是=.它一般用百分比来暗示.机械效率总小于1。

2024年中考物理“运动和力”高频考点总结(2篇)

2024年中考物理“运动和力”高频考点总结(2篇)

2024年中考物理“运动和力”高频考点总结在物理学的学习中,“运动和力”是一个非常基础和重要的部分。

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对于学习后续的物理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2024年中考物理“运动和力”高频考点的总结:1.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 速度和位移: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位移是指物体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位移。

学生要能够计算速度和位移,并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

- 加速度:加速度是指速度的变化率,即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量。

学生需要掌握通过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分析加速度的方法。

- 平均速度和平均加速度:学生要能够计算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和平均加速度,并掌握它们与物体的运动特点之间的关系。

2. 力的作用和效果- 力的概念和特点:学生要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和特点,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力的单位和测量:学生需要了解力的单位牛顿(N)和力的测量方法。

他们应该能够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受到的力。

- 力的合成和分解:学生要能够通过矢量图形法和三角法来合成和分解力的方法,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在物体受力分析中的应用。

3. 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即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学生需要掌握使用惯性原理解释和预测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 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运动定律,即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

学生需要了解力的概念和特点,并能够计算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4. 牛顿第三定律和摩擦力-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即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学生要能够理解力的相互作用,并利用该定律解决力的平衡和运动问题。

- 摩擦力:学生需要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并掌握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他们应该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5. 弹力和重力- 弹力:学生需要了解弹簧的特点和弹力的概念,并能够计算弹簧伸长或压缩时所受的弹力。

中考物理复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复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xx物理复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描述1、运动的广泛性:宇宙中全部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广泛现象。

2、什么叫机械运动:物体地点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3、什么是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来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4、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式: v=s/t3、速度的单位:主单位:米每秒( m/s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 (km/h) 换算关系: 1m/s=3.6km/h4、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5、均匀速度:对变速运动而言,均匀速度只好表示物体在所求的那段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此刻,假如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

庞葱说:假如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诱惑了。

庞葱又说:假如增添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

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状况。

三、 xx 时间及其丈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主单位:米( m)常用单位:千米( km)分米(dm)厘米( cm)毫米( mm)微米( um)纳米( nm)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00um1um=1000nm2、时间的国际单位:住单位:秒(s)常用单位:时 (h)分(min)毫秒 (ms )换算关系: 1h=60min1min=60s3、偏差与错误( 1)偏差:丈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

产生原由:丈量主体对估读值估读的不正确性;丈量工具的精确度;丈量方法等特色:偏差不行防备只可减小(2)错误的产生:不恪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数据时粗心。

特色:错误是可以防备的。

4、减小偏差的方法: (1)、多次丈量求取均匀值可以减少偏差。

(2)、采纳更精美的仪器丈量可以减小偏差。

(3)、改进丈量方案可以减小误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此刻,假如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

中考物理总复习第十一章运动和力课件-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中考物理总复习第十一章运动和力课件-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想想做做3
20÷2=10
60÷3=20
26÷2=13
69÷3=23
80÷2= 40
84 ÷2=42
想想做做4
93÷3=31
86÷2=43
31×3= 93
43×2=86
44÷4= 11
4×11= 44
45÷ 4= 11(辆)‥‥‥1(个 ) 答:最多可以装11辆车。
想一想填一填 • 根据91÷7=13
65÷ 3=21(块)······2(元)
可以用乘法验算:
21 商 × 3 除数
63 +2
65
余数 被除数
想想做做1 96÷3= 32 32×3= 96
86÷4= 21‥‥‥2 21×4+2=86
47÷2= 23‥‥‥1 23×2+1= 47
想想做做2 64÷2= 32 55÷5= 11 47÷4= 11‥‥‥3 68÷6= 11‥‥‥2
胜与负压。力在和僵接持触状面态的下粗,糙甲程对度布有带关的,拉在力压__力_等_一_于_定_的_ 情况下,接触面越
(粗选糙填,“摩大擦于力”越“大等。于”或“小于”)乙对布带的
图4.4-1
拉特力别;提参示赛:队解员题为时了注获意胜题,目在中鞋隐底含上的缠物绕理几条圈件绳“子僵,持”转化为物理
目语的言是即为“了静_止__”增__。大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摩擦。
试题剖析: (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
上的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僵持状态下,说明布袋处于静止 状态,因此甲对布带的拉力等于乙对布带的拉力。 (2)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参赛队员 为了获胜,在鞋底上缠绕几圈绳子,增大了鞋底与地面间的 粗糙程度,从而增大了摩擦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 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_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I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变形—,m/s 运输f中单位盘瓜两单位中m/s单位大。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总路程平均速度:=•億时肝(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v=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3 x 108m/s川实验中数据的记录: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

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跑步路程时间平均速度小明1000m4分10秒4m/s 小红800m3分20秒4m/s 如下:在表格中。

解:表格设计计算公式:v=J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换算:1m/s=3.6km/hB、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E、度v是个恒量与路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卩m),纳米(nm)。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

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

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

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女口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

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1) 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 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____________ 用更精密的仪器(4)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1、单位:秒(S)2、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五、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六、惯性和惯性定律: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 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七、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 4 5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卩m 1m=106 * *卩m 1m=109nm 1 口m=103nm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 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5、特殊的测量方法: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