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和终点教学教学实录完整版

合集下载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2课《起点和终点》,内容包括: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理解起点和终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使用简单工具进行起点和终点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测量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直尺、白纸、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小明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新课内容:a. 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生活中遇到的起点和终点问题。

c. 教师示范使用直尺测量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3. 实践活动:a. 学生分组进行起点和终点的测量,记录数据。

b. 各组汇报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起点和终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测量起点和终点的方法3.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一个起点和终点的例子,并进行测量和记录。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正确测量并记录起点和终点的位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测量不准确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与起点和终点相关的科学问题,如速度、时间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作业反馈:
1. 在批改学生的描述物体运动实例的作业时,注意检查他们是否能够正确指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以及是否能够清晰地描述运动过程。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具体的改进建议,如加强观察和描述能力的训练。
2. 在批改学生的设计运动游戏的作业时,注意检查他们是否能够设计出有趣的游戏规则和玩法,以及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游戏的目的和过程。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具体的改进建议,如增加游戏的互动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理解得较快,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我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概念,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观察和思考。
此外,我也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媒体,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运动和静止、起点和终点等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实物模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8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0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 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和课堂纪律意识,通过设置明确的课堂规则和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对于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起点和终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科版(2024秋)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2024秋)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起点和终点”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起点和终点”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起点和终点”教学目标和“起点和终点”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起点和终点”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5. 运用起点和终点进行逻辑推理:
- 示例:在一次比赛中,小红在起点处排在第5名,在终点处排在第3名。请分析小红在比赛中的名次变化情况。
- 答案:小红在比赛中从起点处的第5名上升到了终点处的第3名,她超越了2名选手。
十.课堂
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3. 运用起点和终点解决实际问题:
- 示例:小明从家出发去学校,家是他的起点,学校是他的终点。请计算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为5公里。
4. 分析图形与几何中的起点和终点:
- 示例:在直线上,起点和终点分别位于线的哪两端?
- 答案:在直线上,起点位于线的左端,终点位于线的右端。
3. 实践法:教师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如模拟比赛、旅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实践法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点,并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各种图形和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教师可以生动地展示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起点和终点”问题。

《起点和终点》教学教案设计

《起点和终点》教学教案设计

《起点和终点》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起点和终点的概念1.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旅程、比赛等,让学生感受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1.2 讲解:解释起点和终点的定义,强调它们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

1.3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例找出起点和终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起点和终点在坐标系中的应用2.1 引入:介绍坐标系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坐标系中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2.2 讲解:讲解坐标系中起点和终点的表示方法,如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x, y)坐标。

2.3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例,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的起点和终点。

第三章:起点和终点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3.1 引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让学生感受起点和终点在几何图形中的重要性。

3.2 讲解:讲解几何图形中的起点和终点,如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圆的圆心等。

3.3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例,识别几何图形中的起点和终点。

第四章:起点和终点在函数图象中的应用4.1 引入:通过观察函数图象,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在函数图象中的重要性。

4.2 讲解:讲解函数图象中的起点和终点,如一次函数的y轴截距等。

4.3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例,找出函数图象中的起点和终点。

第五章:起点和终点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5.1 引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如路线规划、比赛计分等,让学生感受起点和终点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5.2 讲解:讲解如何运用起点和终点解决实际问题。

5.3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例,运用起点和终点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起点和终点在运动中的应用6.1 引入:通过观察运动员跑步、赛车等运动中的起点和终点,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在运动中的重要性。

6.2 讲解:讲解运动中的起点和终点的意义,如比赛中的起跑线和终点线。

6.3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例,识别运动中的起点和终点。

第七章:起点和终点在时间管理中的应用7.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时间管理实例,如计划安排、任务分配等,让学生感受起点和终点在时间管理中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主要围绕“起点和终点”这一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第三节“起点和终点”。

详细内容涉及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理解起点与终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使用简单的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起点与终点的表示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教学重点:掌握起点和终点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示例图、教学课件、磁性教具板。

学具:画纸、彩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景:教师展示一张地图,引导学生找出起点和终点。

(2)提出问题:什么是起点和终点?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自主探究(1)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表示起点和终点?3. 示例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例题,讲解如何用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辅导。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1)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起点和终点的表示方法(3)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你上学路线的起点和终点。

(2)简述起点和终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开展课外活动,如“起点和终点”主题绘画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运用这两个概念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其运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直尺、起点和终点标识牌。

学具:学生用书、直尺、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起点和终点的情景,如:小明从家里(起点)走到学校(终点)。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情景中的起点和终点。

2.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如:小猫从树根(起点)爬到树梢(终点)。

(2)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描述小猫的位置变化。

(3)教师讲解并强调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

4. 小组合作(10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起点和终点的情景。

(2)小组合作完成情景设计,并进行展示。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起点和终点的例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概念终点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生活中的三个起点和终点的例子,并描述它们的位置变化。

2. 答案示例:例1:小明从家里(起点)走到学校(终点),位置变化:从家里到学校。

例2:小猫从树根(起点)爬到树梢(终点),位置变化:从树根到树梢。

例3:火车从北京(起点)开往上海(终点),位置变化:从北京到上海。

《起点和终点》教学教案设计

《起点和终点》教学教案设计

《起点和终点》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起点和终点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定义和概念。

让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起点和终点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起点和终点的定义和概念。

起点和终点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入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分组讨论和分享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1.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正确回答起点和终点的定义和概念。

学生能够描述起点和终点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第二章:起点和终点的表示方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起点和终点的表示方法。

让学生能够运用表示方法准确描述起点和终点。

2.2 教学内容起点和终点的表示方法。

运用表示方法描述起点和终点。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示和示例讲解起点和终点的表示方法。

学生练习运用表示方法描述起点和终点。

2.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准确使用表示方法描述起点和终点。

学生能够理解表示方法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第三章:起点和终点的计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起点和终点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起点和终点的计算方法。

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讲解起点和终点的计算方法。

学生练习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方法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第四章:起点和终点的运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起点和终点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能够运用起点和终点进行逻辑推理。

4.2 教学内容运用起点和终点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起点和终点进行逻辑推理。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起点和终点的逻辑推理。

4.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运用起点和终点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进行起点和终点的逻辑推理。

第五章:起点和终点的综合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起点和终点解决复杂问题。

让学生能够运用起点和终点进行创新思考。

《起点和终点》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案【教材简析】教材安排了一下三个环节:聚焦(比谁跳得远);探索(比比谁的纸青蛙跳得远);研讨(谁的纸青蛙跳得最远)。

这三个环节是层层推进的,教材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首先通过聚焦的问题,调动一年级学生体育课跳远比赛中比谁跳得远的原有体验,迁移到本节课需要探索的问题:比比谁的纸青蛙跳得远。

这个环节不仅涉及到如何对组内的两只纸青蛙跳得距离进行比较,还涉及到全班多只纸青蛙跳得距离远近的比较,最后如何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自己的纸青蛙到底跳了多远。

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学生才会想出不同的方法去尝试比较。

确定起点和终点,用统一的测量标准和方法,自然而然就会从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来。

【教学流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游戏,知道青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长度)来表示和比较。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标出青蛙跳远比赛的起点和终点,并在纸带上标出青蛙跳远的距离。

科学态度目标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的位置变化,乐于与同学合作参与青蛙跳远比较的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难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化是可以记录的。

【教学准备】小组材料:两只塑料青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教师材料: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塑料青蛙【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青蛙王国举行了跳远比赛,作为裁判,你认为谁跳得远?(预设5分钟)1、播放视频:青蛙王国跳远比赛导入,PPT出示小青蛙跳远现场?(设计意图:用视频和故事的方式导入,迅速集中注意力,让孩子思考核心问题“谁跳得更远”同时能调查出孩子们前概念对跳远比赛判断远近的方法,同时能感受到不同起点很难比较两只小青蛙的远近)二、研讨聚焦,怎样知道哪只青蛙跳得远?(设计意图:孩子一起数1、2、3跳,让全班一起参与到问题的呈现和解决中,同时能满足满足一年级孩子的好奇心思考小青蛙跳远的比较方法,或能发现问题,提出不公平的观点,引发继续探索,探索中应注意什么?知道起点和终点的名称和作用,明确如何标记起点和终点。

《起点和终点》教学教案设计

《起点和终点》教学教案设计

《起点和终点》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起点的概念,掌握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一个点的坐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起点和终点概念的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难点:如何确定一个点的坐标,以及坐标系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PPT、教学卡片、坐标轴模型等。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起点和终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旅程、比赛等。

2.新课导入: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讲解如何确定一个点的坐标。

3.课堂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坐标轴上的点如何表示,以及如何用坐标表示一个点。

4.实例分析:让学生观察一些实际问题,如物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运用坐标系解决问题。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起点和终点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坐标系。

6.练习巩固:布置一些有关起点和终点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起点和终点在数学中的应用。

8.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坐标系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习成果展示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制作坐标系相关的手工制品或PPT,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科学《起点和终点》最新课课堂实录

小学科学《起点和终点》最新课课堂实录

起点和终点13:35发带老师变成青蛙老师,青蛙怎么叫的?暗号:小青蛙呱呱呱1.视频即将开启旅行青蛙王国运动会青蛙对话吵架T:它们在吵什么?S:比谁跳得远T:你们觉得谁跳得远?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有没有不同意见?T:这样比好比吗?怎样比好比呢?S:要有一条线。

T:这只小绿站在这条线上,那小黄站在哪里呢?谁来摆一摆。

(黑板上板贴)这样好比吗?2.明确起点和终点T:这条线叫起点。

T:小绿跳过去,那小绿跳了多远呢?T:哪个才是青蛙跳的终点?请学生上面摆一摆终点。

两位同学出现了不同的位置。

哪个才是小绿的终点呢?那哪个位置才是呢?出示微视频:听听青蛙王国跳远的标准T:谁来说说哪里是终点?T:小黄一跳,跳歪了,那哪里是终点?请学生上台摆学生放在青蛙两只脚下方,斜的T(引导):你同意吗?你是怎么想的?T:小绿跳翻了,那哪里是终点呢?请学生上台摆3.青蛙王国的比赛规则(微视频)①拿出小青蛙,在起点前站好②在起点起跳,画出终点③每只青蛙跳3次④如果跳不过起点,请重跳⑤将3次中最远的一次和同桌比一比⑥音乐响起,整理材料T:你们看清楚比赛规则了吗?4.活动13:50-13:535.交流T:你最远的一次跳到哪里?你能用手比划出来吗?T:谁跳得远?T:你们有没有比他跳得更远的?T:前面的小朋友看不到?举起来T:谁远啊?T:你们觉得这样比好不好?你来说说你的想法?T:刚才他过来的时候有没有一直保持不变?S:这样耍赖的这样是不公平的对吗6.公平的比较——请纸带来帮帮忙微视频:最远的一次,取出纸带,将纸带红色的一端对准起点线,然后在纸带上画出终点线,用剪刀用多余的纸带剪掉。

将纸带贴黑板上,红色一端对准起点线。

T:怎么使用,你来说一下。

谁来再说一次T:老师再给你一个提醒7.活动14:03-14:07(包括上台贴、整理)8.交流T:这么多纸带,怎么知道从纸带上知道你的青蛙跳了多远。

S:纸带越长越远S:可以看纸带的长度T:哪个小组是今天跳远的第一名?T: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第三组纸带长第一名那第二名在哪儿呢?有不同意见的吗?你想怎么比?T:你这样一划什么意思?S:从高的上面往低的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章《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包括: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距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描述。

难点:使用工具测量距离,理解起点和终点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直尺、粉笔、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学具:每组一把直尺、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捉迷藏”游戏,引导学生关注起点和终点。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随堂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直尺测量起点和终点的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关注测量结果。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3. 使用工具测量距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描述其起点和终点,并测量距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但在使用工具测量距离方面,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尝试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进行描述,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品教案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品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2.科学探究目标: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3.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学习用纸带测量。

教学难点: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视频回答问题:(1)学生观察并回答他在做什么运动。

(2)他跳了多远?你是怎么知道的?(3)怎样才能知道他跳了多远?2、画起点和终点3、出示科学用语:距离4、小结:5、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6、如果举办一次跳远比赛,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怎样比较?板书(对齐起点、确定终点)过渡语:二、纸蛙跳远比赛1、试着跳一跳2、想知道小纸蛙跳的距离,我们应该怎么做?3、出示视频2:我们一起来看看王老师是怎么做的?4、谁能上前面来演示一下?5、比赛开始。

三、研讨1、比一比,哪次你跳得最远?你是怎么做的?2、我们一起来比一比哪只纸蛙跳得更远,你们说,我来做。

3、我们把这只纸蛙三次跳远成绩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排列一下吧!4、我们把排好的顺序填写到表格里。

5、你们也按照刚才的步骤把你的纸蛙的跳远成绩比一比,排列出来吧!录到黑板上。

四、总结1、学生谈本节课收获教师寄语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彩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彩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比一比,谁更快》,具体内容为《起点和终点》。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物体运动速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速度的比较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比较方法,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运动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标识牌、计时器、尺子、小球等。

学具:每组一个起点和终点标识牌、计时器、尺子、小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学生进行一场简单的短跑比赛,让学生观察比赛中的起点和终点。

(2)讨论:什么是起点和终点?起点和终点在比赛中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小球,演示小球的滚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小球的起点和终点。

(2)讲解:起点是物体开始运动的位置,终点是物体结束运动的位置。

(3)提问: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组内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

4. 知识巩固(1)教师出示一系列物体运动场景,让学生判断起点和终点。

(2)学生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比较物体运动速度。

(2)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不同形状、材质的物体运动速度。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家中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记录在作业本上。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描述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如:小车比玩具飞机慢等。

2. 拓展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理解程度,以及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程,对于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可能有些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还不太熟悉,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2.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起点和终点标志物、运动物体。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运动物体,带有起点和终点标志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运动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通过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并加以描述。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起点和终点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

起点和终点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

起点和终点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理解生命过程中的起点和终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以及生命过程中的起点和终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

教学准备:PPT课件、图片、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展示一张小学生的生活照片,让学生描述照片中的场景。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张照片的起点是什么?终点又是什么?3. 教师引出课题:起点和终点科学教案。

二、新课教学(25分钟)1. 教师介绍起点和终点的含义,可以通过举例说明。

例如:早晨起床是小学生一天生活的起点,晚上睡觉则是这一天的终点。

2.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生命过程中的起点和终点,如婴儿出生、结婚、生子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命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起点和终点?这些起点和终点对生命有什么影响?4.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5. 教师总结:起点和终点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起点,积极面对每一个终点,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参与实验,例如天平、计时器等。

2. 教师设计一些与起点和终点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

3.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4. 交流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五、布置作业(1分钟)1. 写一篇关于起点和终点的作文,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2. 搜集一些关于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的名言警句,与同学分享。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二章《观察与探索》的第三节,主要内容为“起点和终点”。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通过实践探索,掌握在固定起点和终点的情况下,可以有多条路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分析,识别出起点和终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图示表达起点和终点的能力,以及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使用图示表达起点和终点的能力,以及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图示卡片、磁性教具、白板、白板笔。

学具:学生用图示卡片、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校园平面图,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起点)和目的地(终点),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磁性教具展示,讲解起点和终点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起点和终点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并画出可能的路径。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教师提供的起点和终点,画出至少三条不同的路径。

5. 小组分享(10分钟)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实际情境中的路径选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起点和终点,并设计至少三条路径。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学生画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起点和终点,设计路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发现起点和终点的实例,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小学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学年科学一年级

2024年小学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学年科学一年级

2024年小学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学年科学一年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22课《起点和终点》,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围绕“位置与方向”主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方向辨别。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能运用基本方向词汇描述物体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践、思考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运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方向词汇描述物体位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地图、指南针、小红帽(玩具)、白板。

学具:学生用书、画纸、画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小红帽在森林中寻找终点(家)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0分钟)(1)讲解起点和终点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介绍基本的方向词汇,如东、南、西、北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地图和指南针,讲解如何描述物体位置。

以小红帽的位置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方向词汇描述。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画一张简单的地图,标出起点和终点,并用方向词汇描述物体位置。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起点定义:物体运动的起始位置。

终点定义:物体运动的结束位置。

2. 基本方向词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标出起点和终点,并用方向词汇描述路线。

答案示例:从家出发,向东南方向走,经过公园,再向东北方向走,到达学校。

2. 作业要求:认真画图,方向描述准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运用方向词汇描述物体位置时,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一年级品德上册《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一年级品德上册《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一年级品德上册《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1. 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一年级学生理解和掌握《起点和终点》这个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2. 教学内容- 故事《起点和终点》的讲解和阅读- 探讨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 制定与故事相关的游戏及活动3. 教学步骤步骤一:故事讲解和阅读(10分钟)- 介绍故事《起点和终点》,简要叙述故事情节- 逐段阅读故事,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通过互动提问和解释故事中的生词和重要句子步骤二:探讨道德教育内容(1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故事情节,并请他们分享故事中的重要道德教育内容- 指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选择是否正确,引导他们思考道德的重要性步骤三:游戏活动设计(25分钟)- 设计游戏: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场景,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游戏中学到的道德经验和观点- 设计游戏:反义词连连看,巩固故事中的道德词汇和概念步骤四:总结反思(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道德教育内容- 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道德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境,并给予解决建议4.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故事讲解和阅读环节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探讨道德教育内容和讨论活动中的表现和互动- 收集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和游戏结果- 考察学生在总结反思环节中对道德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推荐相关的优秀儿童读物和故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教育6. 资源准备- 《起点和终点》故事相关的教学材料和PPT- 分组角色扮演的道具和服饰- 游戏活动所需的卡片和游戏材料- 学生笔记本和绘画用具以上是一年级品德上册《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及步骤。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理解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并通过游戏活动的参与和反思,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五节,详细内容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距离,并能在生活中应用这一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等工具测量距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使用工具测量距离的方法。

难点: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测量距离的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子、白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从教室的门口走到自己的座位),让学生初步体验起点和终点。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使用尺子测量距离的方法。

3. 示例:教师在黑板上用尺子演示如何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并讲解注意事项。

4.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合作,用尺子测量教室内某一物体(如:课桌)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5.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实例,让学生判断并说出测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22《起点和终点》2. 内容:(1)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使用尺子测量距离的方法(3)实践案例:测量物体长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关于起点和终点的实例,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

起点和终点 【完整版】

起点和终点 【完整版】

起点和终点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一、游戏导入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游戏。

二、问题聚焦1.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2.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3.揭示课题:起点和终点。

三、活动探索:纸蛙跳远比赛1.体验纸蛙跳远。

(1)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2)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生思考问题。

(3)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1)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

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2)老师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

3.纸蛙跳远比赛。

(1)发材料,学生分小组活动。

(2)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1)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

(2)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

(3)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4)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四、研讨1.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2.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学生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点和终点教学教学实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起点和终点》教学实录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什么是起点和终点。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科学探究目标:
1、我知道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我尝试记录相关实验信息。

学习重点:
1、我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2、
3、我知道怎样标记起点和终点。

学习材料准备:每为同学一只纸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出示纸蛙)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位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小青蛙
师:你们喜欢小青蛙吗?今天老师就来你们来到青蛙王国。

(PPT 出示青蛙图)青蛙王国里有很小青蛙,青蛙国王希望你们能成为好朋友,你们能教小青蛙跳远吗?
生:好啊。

二、问题猜想
师:那好,现在请小组长出来,把小青蛙带回自己的小组,分给组内的同学,让他们教小青蛙跳远吧。

(给每个小组每个同学发一只纸蛙,感受纸蛙跳远得方法,让学生都能让纸蛙跳一段距离,约3—5分钟)(感受后,收回小青蛙)师:请小组长把组内的小青蛙收回盒子拿上讲台。

(组长收回青蛙)
你教会小青蛙跳远了吗
生:我会了,我会了。

师:好,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看他是不是教会小青蛙跳远了。

(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你真棒,小青蛙会跳远了,那你想知道你的小青蛙能跳多远吗?
生:想!
师:你们有什么方法知道他们跳得多远呢?
生1:我在青蛙前面画一条线,让青蛙在这条线上跳,小青蛙停下来的地方再画一条线,就知道小青蛙跳多远了。

生2:我让小青蛙跳,它往前跳,我就在前面停的地方画线,它左跳,我就在左面停的地方画线。

师:两个同学的想法都不错,那如果老师给你们一条跑道,你能记录小青蛙跳得多远吗(
分别请生1和生2上投影演示)
(生1展示)
师:这位同学,你能解释一下你的标注吗?
生1:(指着第一条线)这是小青蛙起跳的地方,(指着第二条线)这是小青蛙停下的地方。

师:你刚才画小青蛙停下来的线的位置刚好是小青蛙的嘴,那么我们一会画小青蛙停下来的地方就以小青蛙的嘴巴为准吧,好不好。

生:好
师:好,我们看第二位同学的标注。

(第二位学生展示,该生只在小青蛙停下的地方画线)
师:(故意指着该生青蛙起跳的地方前几厘米的地方和小青蛙停下的地方)你的小青蛙就跳这么远吗?
生2:不是,我的小青蛙是在这里跳的。

(指着青蛙起跳的地方)
师:你说是这里,但我说不是这里啊。

生2:(沉默不语)
师:为了这样的争执不发生,我们应该怎样做?
生2:在青蛙跳的地方先画线。

师:很好,我们要在小青蛙起跳的地方先作好标注。

(把生1标注好的跑道贴在黑板上)
师:(指着起跳的地方)我们把小青蛙起跳的地方叫做起点,(指着落地的地方)我们把小青蛙落地的地方叫终点,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小青蛙跳远的距离了。

(在黑板的纸带起点和终点之间画上)
三、实验探究
师:你们小组的青蛙能跳多远呢?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跑道,你们自己标记一下小青蛙能跳多远吧。

请小组长到讲台把小青蛙和跑道领回组内。

我们可以用黑色笔来标记起点,红色笔来标记终点。

(学生小组内尝试标记自己的青蛙能跳多远。

老师巡视,引导学生标记青蛙跳远的距离。

不同实验次数用数字标记,并随机选出5个学生的测量纸带贴到黑板上,并标记跑道号数,大约5分钟)师:请小组长把青蛙和跑道收回老师那。

师:(指着其中一条纸带请一学生回答)你看着这条跑道,能知道这只小青蛙跳了多远吗?
生3:(指着起点)小青蛙从这里出发,(指着终点)到这里停下来,(用连接起点到终点的距离)这就是这只小青蛙跳的距离。

师:你真棒,那你们能从这几条跑道看出哪只小青蛙跳得最远吗?生4:(指着距离最长的一条,5号跑道)这只最远。

师:为什么呢?
生4:它的终点位置在最下。

师:哦,这样啊。

(把另一条跑道位置往下移)那现在这条跑道的终点在更下了,那能说这只小青蛙跳得更远吗?
生4:不行,他们的起点不在一起,要在一起才行。

师:这同学真会观察,我们要比较哪只小青蛙跳得更远,我们要先把起点放在同一位置。

(把五条跑道的起点放在同一水平线上)他们在同一起点了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5:起点在一起了。

生6:可以画一条线把他们连起来。

师:你真聪明,你来把他们连起来,看是不是起点在同一位置了。

(学生画线)
师:现在你们看出哪只小青蛙跳得最远了吗?
生7:5号小青蛙跳得最远。

师:为什么呢?
生7:其他小青蛙落地的地方都没有5号小青蛙远。

师: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指着把起点连在一起的线)
生7:在5号小青蛙的跑道终点那画一条线,其他小青蛙的终点都到不了这条线。

师:所以。

生7:5号小青蛙跳得最远。

师:你真棒,大家给掌声这位同学。

四、拓展实验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通过标记起点和终点,就可知道小青蛙跳了多远,那标记起点和终点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什么用吗?
生8:可以用来看谁跳得远。

生9:可以用来比赛跑步。

生10:可以用来比谁翻跟斗远。

生11:可以用来比哪个同学高。

生12:可以用来赛车。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起点和终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于测量的基本要素。

那我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完成一个要标注起点和终点的游戏呢?
生:好。

师:老师这里有个小纸球,轻轻一推,它就会向前滚动,老师这里有一张写着起点和一张写这终点的贴纸,你们猜想一下,我们能用什么方法知道它能滚多远呢?
生13:我会在桌子上贴上起点,在起点处推小纸球,小纸球停在哪,我就在那贴终点。

师:很好,那我们在没有跑道的情况下,可以怎样比较小球滚多远呢你们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你们可以在实验中尝试一下。

(目的为下一节课测量作铺垫)
(学生进行实验,下课铃声响起)
师:老师刚才看到有些同学测量小球滚动多远的方法很有趣,那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探讨,如何测量小球滚多远。

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谢谢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