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石头
苏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课《石头》说课稿
苏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课《石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石头》是苏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石头的特征,了解石头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石头,激发学生对石头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探究石头的特征和性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实践性,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生活中常见的石头,对石头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石头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认识石头。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石头的特征,了解石头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比较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石头的特征,了解石头的性质和用途。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石头的特征和性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石头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出示各种石头,引导学生关注石头,激发学生对石头的兴趣。
2.观察石头: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石头,描述石头的特征,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3.探究石头:学生通过触摸、比较等方法,进一步了解石头的性质,如硬度、光滑度等。
4.石头的作用:学生了解石头的用途,如建筑、道路、装饰等。
5.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石头特征和性质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石头的特征、石头的性质和用途等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知识点。
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学生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
小学科学《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
小学科学《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精选3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体系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与《岩石和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
儿童启蒙教材《石头》教案
儿童启蒙教材《石头》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儿童了解石头是一种常见而珍贵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发展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通过学习《石头》这篇文章,帮助儿童培养感世界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3、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为《石头》这篇文章。
《石头》是一篇描写石头的大自然风光和石头的历史文化的文章,内容包括了石头的用途、石头的种类、石头的历史价值和石头的发展前景等。
三、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讲述式教学法:通过讲述和解释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教学内容。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游戏和互动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石头制品和石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石头这个主题,并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石头的看法。
2、讲解石头的种类:通过介绍石头的种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石头的不同用途。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讨论一种石头的用途和历史价值,鼓励学生尽量展开自己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互动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增强互动性及团队合作意识。
5、总结:通过总结本次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石头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五、教学关键点:1、让学生对石头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让学生掌握石头的分类、用途和历史价值,以增强阅读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课堂互动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考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效果评估:通过本次教学的讨论、游戏、总结等环节,学生是否对石头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能否区分出不同种类的石头,能否简要介绍出石头的用途。
最终,给予相应的成绩、评价和激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总结:本次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石头这个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观察和想象能力,以及表达和创新能力。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课《石头》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课《石头》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课《石头》主要介绍了石头的种类、特征和用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石头的丰富多样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教材以石头为主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石头的特性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身边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石头有了一定的认知,如常见的石头、石头的用途等。
但学生对石头的种类和特性了解不多,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石头的种类、特征和用途,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石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石头的种类、特征和用途。
2.教学难点:石头的形成过程、特性及其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石头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石头,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石头的种类:让学生带来不同种类的石头,观察、交流石头的特征,了解石头的多样性。
3.学习石头的特性: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石头的硬度、密度等特性。
4.探究石头的用途:引导学生思考石头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道路等。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实践任务,如搜集石头的资料、制作石头的手工作品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种类: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等•特征:硬度、密度、颜色等•用途:建筑、道路、装饰等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发言、实验操作等。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1《认识岩石》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1、指导学生了解采集岩石的方法,知道采集的地点。
2、指导学生掌握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
3、指导学生了解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鉴别事物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
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猜想与假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2、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三、制定方案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四、实施探究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
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
《石头》幼儿园小班教案_1
《石头》幼儿园小班教案《石头》幼儿园小班教案1【活动目的】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区分泥土,石头,了解它们的性能用途。
2.通过尝试,激发幼儿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石头、泥土、水箱、小筐、小工具、抹布等。
【活动过程】一、区分泥土和石头1.幼儿尝试区分泥土和石头。
师:这是什么?请你们试着把他们分开。
2.老师巡回指导:了解幼儿用了哪些不同的方法区分?3.引导幼儿边分边讲,鼓励幼儿讲述。
4.说一说你是怎么发现这里有泥土和石头的。
5.老师归纳小结不同的区分方法。
6.让幼儿再尝试分找泥土和石头。
二、给泥土石头洗澡1.师:给石头洗澡,看看石头有什么变化?2.试说给石头洗澡后的结果。
3.给泥土洗澡,观察泥土的变化和洗后的结果,引导幼儿将两种物体作比较,并小结。
三、做泥团1.能不能试着把泥做成团?2.引导幼儿尝试泥干了怎么办?湿了怎么办?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成功地把泥团起来的?4.观察泥土在水里的变化。
(变混合)四、介绍泥土和石头的用途1.请幼儿试说石头的用处。
2.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造桥、铺路、假山、石雕、石桌等)。
3.请幼儿试着说出泥土的用处。
4.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种植、雕像、陶器、泥房、泥娃娃)。
5.大家都知道石头和泥土的本领。
等我们长大,我们要让石头和泥土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五、活动总结《石头》幼儿园小班教案2活动目标:1、通过玩沙、玩石,比较了解石头与沙子的异同。
2、了解石头、沙子的用处,懂得保护自然资源3、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对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1、课前同孩子一起收集石头,沙子2、筛子、沙网、铁罐(分别装有石头、沙子)大盆、矿泉水瓶(有石头、沙子)中号盆活动过程:一、导入,1、出示石头、沙子、引起幼儿兴趣师:“小朋友,看我今天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想玩吗?”2、提出要求:①“小朋友玩石头、沙子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安全,别用石头砸着小朋友,别让沙子迷着你的眼睛”②“玩的时候,石头和沙子不能举过肩膀和头。
一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2017)《石头》说课课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板块五、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仔细观察了熟悉的石头,大家都有什么 收获呢? 2.回家后把今天的收获跟家人一起分享吧。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石头》 观察石头: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征
分类 用途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科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石头》说课稿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苏教版(2017)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石头与泥土》单元的第1课《石头》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 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 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2.你觉得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颜色、大小、形状......) (出示前面的课件石头图片) 现在分组,来给石头分类。 完成活动手册第1页。
[设计意图:“石头”这个词既可以指石头的个体,也可以指总体。 按照某一个特征将一堆石头分类,给学生创造了在比较中进一步观 察和描述石头特征的机会,从而促进了他们对石头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聚焦学生关注力,重新认识身边熟悉的石头,旨在给 学生创造一个结构性观察的机会,有顺序地、从多个方面观察和描述石 头的特征。)
板块三、石头的分类 1.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给东西分类。 比如可以把衣服按种类分成上衣、裤子、裙子等,还可以按颜色分成红 衣服、黑衣服、白衣服等。 现在让我们也给这些石头来分类。
石头-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石头-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头的形态、材质和颜色。
2.掌握石头的分类方法,认识不同颜色、形态、质地的石头。
3.通过观察、感受,培养学生对石头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
4.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细致性和判断力,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习惯。
教学内容
1.什么是石头;
2.石头的形态、材质和颜色;
3.石头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老师介绍自己爱好怎样,鼓励学习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的爱好,鼓励学生多于大自然交流,了解自然界万物。
学习活动
1. 了解石头
了解石头的形态、材质和颜色。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形态和颜色的石头,让学生看一看石头的外观。
引导学生:“这是什么?”“你们在哪里看过这些石头呢?”“这些石头的颜色和形状都有哪些不同呢?”
让学生举手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2. 石头的分类方法
学生将手中的石头进行分类,分出形态、材质和颜色等方面来。
将用来分类的石头放在让学生参考的桌面上,让学生自己发现分类的方法。
引导学生:“你们都按照什么方式来对石头进行分类呢?”“有哪些标准?”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分类,然后让他们到黑板上将分类方法说一下,并进行优化、完善。
总结环节
学生说一下今天的收获,“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然后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评价学生的表现,并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公正地表扬学生。
课后作业
找到一种有趣的石头,用笔和纸绘制它的形状、颜色和材质等。
并用3-5句话描述这种石头给你带来的感受。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课《石头》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课《石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石头》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实验等方法,了解石头的特点、分类和用途。
教材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石头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身边的自然物体充满好奇。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石头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石头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体。
但他们对石头的特点、分类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石头的特点、分类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实验等方法,了解石头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热爱科学,对身边的自然物体充满好奇,培养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说出石头的特点、分类和用途。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触摸和实验等方法,了解石头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石头、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石头,引导学生关注石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石头特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石头的外观、质地等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了解石头的特点。
3.探究石头分类: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石头的分类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石头的分类方法,并实践操作,掌握石头的分类。
4.探究石头用途: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石头的用途。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石头的用途。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石头,了解石头的更多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搭石》说课稿
《搭石》说课稿搭石是一种古老的建造技艺,用于搭建各种建造物的基础和结构。
它是一种将石头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进行组合,形成稳定的建造结构的技术。
本文将从搭石的历史背景、搭石的基本原理、搭石的工具和材料、搭石的应用领域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搭石的历史背景1.1 古代搭石技术的起源搭石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人们在建造房屋和其他建造物时就开始使用搭石技术。
1.2 搭石在不同文明中的应用搭石技术在不同文明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中国的长城等都是搭石技术的杰作。
1.3 搭石技术的传承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搭石技术逐渐得到传承和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建造奇迹。
二、搭石的基本原理2.1 石头的选择和准备搭石的基本原理是选择合适的石头,并对石头进行准备,使其适合搭建建造物的需要。
2.2 石头的组合和连接搭石的关键是将石头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进行组合和连接,使其形成稳定的结构。
2.3 石头的固定和加固为了增加搭石结构的稳定性,还需要进行石头的固定和加固,以防止其松动或者崩塌。
三、搭石的工具和材料3.1 搭石工具的种类和用途搭石工具包括凿子、锤子、切割机等,用于处理和加工石头,以便进行搭石工作。
3.2 搭石所需的材料搭石所需的材料主要是石头,不同类型的石头在搭石中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如花岗岩、石灰石等。
四、搭石的应用领域4.1 建造领域搭石技术在建造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房屋、桥梁、城墙等都可以使用搭石技术进行建造。
4.2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搭石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可以用于修复和保护古代建造物的石结构。
4.3 艺术创作领域搭石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艺术创作领域,如雕塑、园林景观等,为艺术作品增添独特的魅力。
总结:搭石作为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建造技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并在不同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选择合适的石头,按照一定的原理进行组合和连接,搭石技术能够创造出稳定而美观的建造结构。
石头-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石头-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课程信息
•学科:科学
•年级:一年级
•教材版本: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
•教材名称:科学
•教材分册:下册
•课时数:1
课程目标
1.能够认识不同种类的石头。
2.能够掌握石头的特征以及它的物理性质。
3.能够了解石头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认识不同种类的石头。
2.掌握石头的特征以及它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
1.了解石头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观察实验。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并预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学习新知
(1)展示石头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讲述自己对石头的认识。
(2)让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不同种类的石头,并在白板上记下它们的名称。
(3)老师讲解石头的特征和物理性质,包括硬度、颜色、质地、密度等。
(4)老师分别拿出不同种类的石头让学生观察、感受,进一步加深对石头特征的了解。
(5)通过小实验,让学生体验石头的硬度和质地,比如将石头放在地上,看是否会碎裂。
3.引导学生探究
(1)让学生猜测石头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发现石头在建筑、道路、雕刻等领域的重要性。
(2)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究石头在建筑、雕刻、路面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4.总结
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及体会。
教后思考
1.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石头的应用?
2.如何将本节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1.1《认识平面图形》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1.1《认识平面图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面图形》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四种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审美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生动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已经对一些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层面,对图形的特征和命名还不够清晰。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各有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了解它们的特点,能够正确地画出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认识并正确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教学难点: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比较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比较不同图形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定义。
3.动手操作:学生利用学具,亲自动手画出各种平面图形,加深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4.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面图形的特点。
6.布置作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和学习。
《神奇的石头》说课稿3篇
《神奇的石头》说课稿3篇这是一本探索石头的秘密的书;从最寻常的到最珍贵的;从最令人嫌弃到最漂亮的;应有尽有。
往往外表最黯淡寻常的石头;却拥有最长的历史。
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神奇的石头》说课稿”3篇,欢送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⑴初读课文,目的有二:一是初步了解内容;二是请学生边读边想,自己玩过的捉迷藏与李四光玩的有什么不同,这可以使学生通过比拟,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事件之中,同时引导学生领会李四光是如何在玩中思考的。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根底上,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李四光与同学玩捉迷藏对巨石由来产生疑问;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才逐渐明白了其中原因;回到家乡考察,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⑵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的根底之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为促使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可以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⑶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
如,“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之久;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
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首先是因为石头的“大”,才引起了李四光的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四光去向老师请教。
老师讲到了石头的几百年的历史,可是李四光并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于是老师推测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要是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可是为什么没有呢?对此,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这又进一步说明了石头的怪──大人也不知道。
一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2017)《沙子与黏土》说课课件
《沙子与黏土》说课稿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苏教版(2017)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石头与泥土》单元的第3课《沙子 与黏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 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 正。
本课教材将沙子和黏土分开,研究各自的特点,比较不同之处。最后 通过读图,知道沙子和黏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 知道石头、泥土、沙子、黏土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物质,对“岩石圈” 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这么课程,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也渗透着科学知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都强。教学中也应 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平日里学生对沙子与黏土再熟悉不过了,但 是真正研究二者有和不同,还是需要引导的。有了观察石头和玩泥巴的 经验,学生在观察物体时会更全面,从更多方面去认识事物。但对于观 察现象的科学表达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实验操作能力也还不足。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两节课课我们学习了多样的石头和有趣的泥土,今天再 来观察两样东西。 1、出示课件1:沙子图片 提问:这个是什么?你们在哪里见过沙子? 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公园,海边等等)
3.出示课件:黏土图片 提问:这个是什么?(黏土) 。 哪里能见到它呢?(菜地里、田野里)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出沙子与黏土的概念。
小学科学第1单元石头和泥土(教案)
小学科学第1单元石头和泥土(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石头和泥土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石头和泥土的基本性质,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石头和泥土的不同属性。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石头和泥土的特点。
2.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感知石头和泥土的不同属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石头、泥土、放大镜、实验报告本等。
2. 学生准备:实验报告本、铅笔、橡皮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用石头和泥土作为教学道具,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展示一块漂亮的石头和一捧泥土,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激发学生对石头和泥土的探索欲望。
2. 学习石头(15分钟)A. 学生观察教师分发石头给每个学生,并要求他们细心观察石头的外观、颜色、形状和质地。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并在实验报告本上绘制石头的图画,写下自己的发现。
B. 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石头的特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讨论:- 石头的形状有哪些?- 石头的质地是怎样的?- 石头的颜色有哪些?-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石头?石头有哪些用途?C.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观察和讨论,教师总结石头的特点,并强调石头在建筑、雕刻和堤坝等方面的重要应用。
3. 学习泥土(15分钟)A. 学生观察教师分发一小块泥土给每个学生,并鼓励他们用手触摸、观察泥土的颜色、形状和质地。
学生在实验报告本上绘制泥土的图画,并写下自己对泥土的感受和观察结果。
B. 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泥土的特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讨论:- 泥土的颜色有哪些?- 泥土的质地是怎样的?-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泥土?泥土有哪些用途?C.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观察和讨论,教师总结泥土的特点,并强调泥土在种植、制陶和制砖等方面的重要应用。
4. 实践活动(20分钟)A. 学生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实验活动,让他们将一部分石头和泥土混合在一起,用放大镜观察这种混合物的变化。
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1.1《推拉游戏》说课稿
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1.1《推拉游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推拉游戏》是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一课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体验推拉游戏,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乐于参与各种实验和活动。
但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难点: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推拉游戏,引发学生对力的作用的兴趣,导入新课。
2.新课导入: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实验观察:让学生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强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力的作用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7.课堂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8.布置作业:设计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的理解和掌握。
幼儿园科学石头说课稿模板
幼儿园科学石头说课稿模板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节关于幼儿园科学领域的说课——《石头的奥秘》。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一起探索石头的种类、特点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对自然界的这一常见物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孩子们能够认识和区分几种常见的石头,了解它们的名称、颜色、质地等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的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石头的分类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石头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不同种类的石头样本、放大镜、分类盒、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学具准备:每个孩子一个放大镜,分类用的纸盒或塑料盒。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石头图片,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 提问:“你们见过石头吗?石头是什么样的?”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验。
2. 观察与分类- 分发石头样本,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和质地进行分类。
- 引导孩子们使用放大镜观察石头的纹理和细节。
- 讨论并总结不同石头的特点,如光滑的、粗糙的、硬的、软的等。
3. 探索石头的形成- 通过观看关于石头形成过程的视频,帮助孩子们理解地壳运动、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
- 讨论石头是如何从这些自然过程中形成的。
4. 石头的应用- 展示石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如建筑材料、工艺品、装饰品等。
- 讨论如果没有石头,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5. 实践活动- 组织孩子们进行“小小石头画家”活动,让他们在石头上绘画,发挥创意。
- 鼓励孩子们收集校园或家庭周围的石头,制作一个简单的石头展览。
6. 总结与反思-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关于石头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石头
《石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石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石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以石头与土壤为主题展开。
本单元,机遇一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日常概念的“石头”和“泥土”,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石头和泥土,通过操作这些材料,丰富对岩石的感性认识。
根据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对“石头”的研究是属于物质科学,一二年级对此项领域的要求是“观察、描述这些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辨别生活中这些常见的材料”。
为此我对本节课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首先,要观察石头,会从多个方面描述石头的特征。
其次,会按照某一个特征给一堆石头分类,进一步认识石头的特征。
第三,意识到石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举例说出石头的用途。
最后通过本堂课,学生对石头和研究石头的活动感兴趣,乐于分享发现。
据此,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重点在于对石头的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
一年级的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石头的外形,但科学需要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并不容易,所以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石头的特征,并用一种特征进行分类,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并不容易。
因此本课的难点有二:用准确的语言表达石头的特征;用某一种特征对一堆石头进行分类。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实践性的、综合性的课程,所以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教法上,要能够注重课程特点,在课程整合的新理念下,要让科学课堂体现他的综合性和包容性,所以本节课我
提取了语文学科的习文创作、数学学科的分类问题、以及美术学科的绘画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一次整合尝试。
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实验法、探究法
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对此,学法
上学生就要结合自主观察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本节课的课堂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四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 故事激趣,引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以《西游记》神话中石猴出世为引子,引申到石头也是像孙悟空一样有灵性的,他想让全班的小朋友通过仔细观察他,并把它介绍给更多人认识。
由此完成学习单中的第一段以第一人称为口吻的“大家好,我是小石头!我叫” 并为自己手中的石头取个有趣的名字,写在学习单第一段的空白处。
这样,让学生对石头产生一种融入感,会使得学生对面前的这块石头更加关注。
2. 观察石头,描述特点
课前每个同学手中都会有一块石头,通过提问:“你手中的石头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帮石头说出来吗?”此时,学生会从最直观的石头的外形来阐述石头的特征,比如说到石头的颜色、斑纹、大小、形状等等,并将这些概括特征的词,随机板书在黑板上。
进而让学生在学习单的第二自然段将“我的样子可爱极了……后面的空白补充完整。
这样一段关于石头外形的简单描述就跃然纸上。
学生通过书写,也更加规范、更加完整地表达了自己手中这块石头的样子。
3. 小组合作,石头分类
黑板上此时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关于表示石头的特征的词,比如:颜色、形状等,为了进一步认识石头的特征,基于上一个环节认真观察,组织学生进行石头的分类。
首先是教师示范如何进行分类——老师先用一堆石头,以其斑纹为标准,将这一堆石头分成了3个有斑点的,5个有条纹的,2个既没有斑点也没有条纹的。
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将这堆石头分一分呢?学生可能会说按体积大小分,按颜色等等。
然后组长将组内同学的石头收集起来放在一起,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一起观察,
一起讨论,将自己组内的石头按一个标准分类。
并挑选几个小组到展台进行汇报,
这样就会让学生在分类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石头的这些特征。
4. 阐述用途,升华情感
当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观察、分类了解了石头,完成了知识目标,此时设置问题,自然过渡到本课情感的升化中——“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石头的特征,石头却不开心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不止大家看到的这个样子,于是他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了学习单的第四段,同学们拿出学习单一起读一读第四段。
”完成学习单第四段的内容:“别看我个头小,我的用途可大了。
”学生思考石头有哪些用途,补充横线上的内容。
进而让学生明白石头很平凡,却有用途这么多,我们应当学习石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至此,学习单上的语句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填写完整了。
而呈现给学生的就是一篇简单的以《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为标题的小短文。
而学习单上方的空白处,就是本次的课堂作业——学生将石头的故事画在空白处,或者手机图片贴在空白处,并用课前为学生准备的封面,鼓励他们认真完成,争取将所有人的作品收集起来,形成一本科学创意写画——石头的自述。
让学科整合的形式真正受益于学生。
四、说板书设计
石头
(颜色、形状、光泽……)
学生的思维是灵动的,他们观察的石头更是形色各异的,所以这节课板书的内容也是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回答随机生成的,学生在观察的环节能够说出很多方面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分类的依据,所以板书要尽可能地概括学生对石头特征的阐述。
这样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又能根据自己在课堂的生成,加强理解,做到真正得法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