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政经》复习重点(1)

合集下载

政经重点

政经重点

导论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1)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

(2)科学技术也是一种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不过,科学技术是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三个构成要素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的,所以,它本身并不成为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

2.生产关系:(1)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的活动,才能与自然界发生联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3)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运动。

(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4)生产关系可以积极的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上层建筑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制约社会生产力方式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1.政治经济学既然以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的任务就必然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解释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四、经济规律1.经济规律是关于生产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

它是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总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或者退出历史舞台,或者在新的条件下改变其作用形式。

政经复习重点

政经复习重点

1.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1.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1.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1.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2.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2.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2.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政经知识点梳理

政经知识点梳理

政经知识点梳理一、名词概念1、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2、超额利润:商品的个别是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它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换形式。

3、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经济体制: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5、市场经济: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7、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在与物质资料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各阶级、阶层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一部分原始收入,再分配给非物质资料生产力领域的各阶段、阶层的社会成员。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0、生产价格:商品的成本加平均利润,它是价值的转换形式。

1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总体中各自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国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职能全面增长,把社会经济生活置于自己全面控制与干预之下的资本主义。

13、社会总产品: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14、市场机制:市场中各种市场要素(价格、竞争、供求、利润、利息、工资等)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联系与作用。

二、重要知识点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作为一门社会学科,他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要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入手进行分析。

2、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关系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前者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后者反映人和人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政经重点总结

政经重点总结

*生产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力资料。

*价值规律1、每种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之间以价值为基础、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

2、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的,是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

*流通中贵金属货币量:1、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贵金属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次数)。

2、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贵金属货币流通和支付的平均速度(次数)。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核心)、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利率机制、汇率机制和工资机制等。

*为什么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资源是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和唯一的选择?答:1、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利用不可违背)3、基本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联系市场机制是如何配置资源的)4、事实证明,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而计划手段不能是主要力量。

*资本总公式:G-W-G‟ *资本性质:1、资本具有预付性或垫支性。

2、资本具有补偿性和回流性。

3、资本具有增殖性。

4、资本具有运动性。

5、资本不是单独运用的生产要素。

6、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价值,一种经济关系。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剩余价值,这些剩余价值马克思称为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生产更多剩余价值,这些剩余价值马克思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为什么各国工资水平不同?答:1、各国自然和历史的条件不同,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范围和数量也不同。

政经重点

政经重点

(一)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二)使用价值:商品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效用。

(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四)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随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五)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劳动生产力越高,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或用于单个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其价值量也越小。

(六)货币职能:价值尺度,表现其他商品价值,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贮藏手段,可被保存,充当财富的代表。

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债务;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

(七)货币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M 代表货币量,P代表价格水平。

Q代表流通中的商品数量。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则M=PQ/V.(八)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九)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十)价值规律的一般作用:一、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间的分配。

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十一)资本总公式: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G-W-G‘(十二)矛盾:按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

流通只会引起商品价值的形态变化,并不会改变商品的价值量。

然而,在资本流通公式中,资本不仅保存了自身价值,而且带来了剩余价值,这同价值规律相违背。

表明,剩余价值不再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它的产生必须以流通为媒介。

(十三)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十四)不变资本是生产中转化为生产资料的资本。

政经知识点

政经知识点

政经知识点(一)名词解释导论1.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2.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3.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4.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其相适应的政治、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第一章1. 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 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

3.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4.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6.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它反映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7. 简单劳动: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8. 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胜任的劳动。

9. 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10. 社会劳动: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第二章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第五章1.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体现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3.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明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4.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依靠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5.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6.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第六章1.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政经重点

政经重点

政经重点第一章:1.怎么理解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怎样?商品二因素,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实用价值,即物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矛盾统一的:统一性,即商品同时拥有这两种属性;矛盾性,即商品的生产者不能同时两者兼而有之,必须通过交换让渡使用价值给购买者。

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撇开具体形式的同质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反映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但它并不是所生产的使用机制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它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它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其他矛盾都是这组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如果商品没有通过交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尽管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但是商品不为社会所需要,劳动就没有被承认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而没被承认为抽象劳动,产品不仅失去了社会使用价值的意义,也不会实现它的价值。

(2)它决定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取得了不同的转化形式。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3)它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如果商品成功交换,生产者才能得到价值补偿,进行企业的再生产。

如果交换失败,企业最终只能走向倒闭。

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政经复习重点

政经复习重点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屋住等等,否则,人们就无法生活下去。

而要取得这些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什么是社会生产方式?答: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从而形成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联系,从而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3如何正确认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答: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社会生产的总过程。

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各个环节。

在这个统一体中,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它们本身就是生产;作为消费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性质;同时它又总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

4.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商品的二因素指的是使用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说来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答: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他们私人的事情,劳动成果也归他们自己所有,经营的盈亏也由他们自己负责,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

同时,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又都具有社会的性质。

政经重点

政经重点

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学习提要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2、物质资料生产四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社会生产力重点掌握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

三、社会生产关系重点掌握生产关系的内容和基础。

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五、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2、经济规律的类型与特点。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第一节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2、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二节商品理论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2、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第三节货币理论1、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3、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5、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流通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自身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6、通货膨胀的含义、原因和危害。

(见第50页)第四节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三章剩余价值生产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1、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异同。

2、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和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政经整理知识点

政经整理知识点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的政治前提——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

2.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肩负起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选择了以推翻“三座大山”和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即“一化三改”。

其实质主要就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途径:①没收大资本(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②改造中小资本(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平赎买”。

利用、限制和改造。

③改造农业手工业等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农业: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标志着农业个体经济变成了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手工业:b合作化的道路。

建立供销合作组织->生产合作社。

总结:到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个体手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表明我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标志着我国过渡时期的结束,基本上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经济特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本目的)。

6. 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首先,明确了判断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我们就要坚持社会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目标。

其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就可以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最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政经复习重点.doc

政经复习重点.doc

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2.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3.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力所有者具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一无所有4.劳动力的价值包括: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劳动力。

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价值,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三是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5.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6.货币转换为资本,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7.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第二,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8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 / v9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0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11商品的价值包三个部分: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 公式:w=c+v+m12利润率p,=m/(c+v)13p'与m‘的区别一是内容不同,是资本家的剥削率,p,是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二是数量不同,nT>p'14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特征第一,资本主义企业是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换或劳动力的自由买卖为前提的。

第二,资本主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资本所有权为中心的,作为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拥有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指挥的绝对权力。

第三,资本主义企业的分配制度是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

15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新特点:在竞争目的上,前者是为了获取垄断高额利润,巩固和扩大垄断地位和权力;后者主要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扩大资本的积累在竞争手段上,前者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更加复杂激烈。

后者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通过技术改进来提高生产效率,来战胜对手。

政经复习重点

政经复习重点

1、为什么说商品是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起统一性表现在:两者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尽管生产时花费了劳动,但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不是商品,反之,只有使用价值而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由于其中没有劳动的凝结,所以没有价值,也不知商品,实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性表现在:两者是互相排斥的,他们不能同时在与生产者或消费者手中,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才能得到解决。

2、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是什么?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以价值为基础,反应价值变化。

但是,由于价格是以商品和货币交换的量的比例来相对的反应商品价值,商品供求关系必然会对价格产生影响。

因此,在现实商品交换子,价格与价值的一致只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而不一致的情况则是经常发生的。

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且正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作用来源于其内在的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的机制,主要体现在调节、刺激、分化等方面:(1)能够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

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形式实现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反映供求/竞争信息,而供求、竞争信息自发引导商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2)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价值规律的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机制显示,商品生产者要想视线更大的价值两,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自己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自发地促进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那些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高的生产者,劳动生产率高,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会获得更多的收入,因而越来越富裕;反之,就会越来越穷,甚至破产。

政经知识点

政经知识点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试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答:(1)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有什么影响?答:(1)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

由此可以看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答:(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答:(1)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2)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就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其中,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

5,6,7题未学,不考。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1.怎样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答:(1)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

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

政 治经济常用知识点归纳

政 治经济常用知识点归纳

政治经济常用知识点归纳《政治经济常用知识点归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政治经济似乎总是以一种高大上、难以捉摸的形象出现。

但实际上,当我们仔细去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每天吃的饭菜一样平常。

先来说说政治方面的一些常用知识点。

比如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这可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枯燥概念。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大公司,而政权组织形式就是这个公司的管理架构。

有的国家像个层级分明的大企业,权力高度集中,决策迅速;有的国家则像个民主的合作社,大家一起商量着来,各抒己见。

这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决策效率、社会稳定以及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再讲讲政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

选举就像是一场大选秀,只不过选的不是明星,而是能为大家办事的人。

在一些国家,选举热闹非凡,候选人到处演讲拉票,选民们则像评委一样,认真审视着每个候选人的表现和承诺。

这过程中,有人靠口才,有人靠实际行动,有人靠背后的团队运作。

而最终选出来的人,将决定着这个地区或者国家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

还有政治中的国际关系,这就像是邻里之间的相处。

国家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有时还会闹点小矛盾。

比如贸易战,两个国家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互相设置贸易壁垒,提高关税,搞得企业们叫苦连天,消费者也跟着受影响。

但也有友好合作的时候,共同应对全球性的问题,像气候变化、疫情防控,大家携手合作,一起想办法解决。

接下来聊聊经济方面的知识点。

首先是供求关系,这可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举个例子,前几年猪肉价格飙升,为啥?因为供应少了,需求没变甚至还增加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这可苦了爱吃红烧肉的人,钱包瘪了不少。

而养殖户们看到价格高了,纷纷扩大养殖规模,结果供应多了,价格又慢慢降下来了。

这就是供求关系在起作用,像一只无形的手,调节着市场的价格和产量。

再说说经济中的宏观调控。

政府就像是市场的“大家长”,当市场这孩子调皮捣蛋或者走偏了的时候,就得出来管管。

比如经济过热了,通货膨胀严重,政府就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收紧银根,让经济降温。

政经重点

政经重点

1.资源与资源配置.资源是指用于满足人类各种需要的有形物品和无形劳务的总和。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按资源的不同用途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

2.市场配置方式的优点与缺陷.优点:1.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2.引导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产需衔接3.发挥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增进商品生产经营能力缺点:1.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2.市场调节对垄断性产品的调节是乏力的3.市场无法解决外部性问题4.市场调节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5.市场不能解决收入不公平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3.经济制度与经济形式.经济制度,即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总和。

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过程中人们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

经济形式,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与交换的形式,也就是资源配置方式。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

产权的确定性。

2。

市场活动的自主性。

3。

经济活动的竞争性。

4。

经济行为的规范性。

5。

经济的开放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

实现共同富裕。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

2。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3。

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4。

宏观经济调控。

有效、合理5。

完善的法规制度。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

2。

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包括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计划体制改革等内容。

4。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体制。

5。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7.我国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全国统一的市场远未形成2。

各类市场间发育不平衡,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3。

市场运行秩序相当混乱第二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基本经济制度.所谓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决定社会根本性质、贯穿社会发展全过程的经济制度。

政经(社)重点

政经(社)重点

Chapter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完成,至少需要上百年的历史。

所有制结构:指各种所有制及其具体形式的相互关系及数量比例。

生产资料公有制:指生产资料由联合劳动者共同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所有制形式。

全民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由一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指生产资料所有者具体经营和组织利用生产资料的方式,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个体经营: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并由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支配和使用,进行独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成分。

私营经济: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存在着雇佣劳动和剥削关系的私有制经济。

外资经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资部分和外商独资企业。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凡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

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必须扣除后,再按劳动者提供劳动的质量和数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答:1、生产资料公有制 2、按劳分配 3、共同富裕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答: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已经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2、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地区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

3.为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答:1、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教学重点安排
导论
重要概念: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重要思考题:1、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为什么说马克思注意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
5、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章商品
重要概念: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重要思考题:1、简述抽象劳动时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2、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商品价值量怎样决定,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货币
重要概念:货币纸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重要思考题:1、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2、简述货币的职能。

3、简述货币流通量规律的内容。

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重要概念: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市场体系
重要思考题:1、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2、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重要概念: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重要思考题:1、简述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及其实质?
2、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3、简述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4、简述垄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

5、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五章资本主义生产
重要概念:资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规律
重要思考题:1、简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劳资关系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第六章资本循环和周转
重要概念:产业资本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资本总周转年剩余价值率
重要思考题:1、资本的循环时间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又包含哪些组成部分?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3、加速资本周转有什么意义?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重要概念:生产成本利润生产价格商业利润利息级差地租绝对地租重要思考题:1、剩余价值时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2、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3、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什么变化?
4、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土地所有者是如何分割到剩余价值的?
5、如何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重要概念: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资本集中
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重要思考题:1、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和一般规律是什么?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第九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重要思考题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2、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3、试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