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
《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 PDF

《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 PDF《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小说中的各个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富有情感。
下面就进行《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
一、白求恩白求恩是《祝福》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医生。
他为人仁厚、富有同情心,深深地爱着中国人民。
白求恩的形象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他不轻易放弃,能够承受各种压力,坚定地走着自己的道路。
他为了母亲的医疗费用,前往国外攻读医学博士,在研究医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医生。
白求恩也是一个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
他回到中国,不顾当时社会的乱象和腐败,来到北平普通民众中开展了医疗救助,增强了中国民众的自救能力,也为中国医疗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白求恩在北平也不忘监督起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医疗法解,想方设法争取向上级提出保护人民健康的方案。
白求恩身上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和风范。
他在日本占领区为民防送药,发放钱币;他的诚信、正义,深得民众爱戴。
白求恩对于患者的悲痛深感同情,甚至一桶冰水泼头上也能患者反倒对他充满感情。
二、李铁拐李铁拐是一个东北老汉,质朴老实,心地善良,同时也是白求恩的好友。
李铁拐有着倔强的性格,顽固地坚信自己的疗法能够治疗疾病。
虽然他的一些疗法古怪,但是白求恩却从中发现了其中的秘诀,并且从中得到了启发。
李铁拐的形象也充满着人情味。
当白求恩与他相遇时,双方是平等的,都是在不彼此认识的情况下发现了对方的内心世界。
两人在一起时,我们可以看到李铁拐做事时的认真、恳切和良善,即使白求恩的做法不是他喜欢的,他也不会和白求恩争吵、斗气,反而公平地坚守自己的原则。
最后在白求恩病逝时帮助传递信息,并帮助白求恩举行葬礼,表现出很好的品质。
三、病人《祝福》中的病人性格各异,但他们都是为了身体健康而苦苦挣扎的人。
病人们或是小商人、或是贫苦农民,多数都是生活在贫困和失望中的人。
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很难接触到外界的信息和知识。
但唯有白求恩这样的人能够从他们所处的境地中看到他们的需求和潜力,才能真正为他们带来帮助。
祝福短信之浅析《祝福》中人物形象塑造

浅析《祝愿》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鲁迅的名篇《祝愿》长久以来向来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要点文章,此文主题意蕴深广,在小说中作者以熟练的艺术手段,塑造了富裕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下边就是对小说中人物塑造的解析。
一、经过人物描绘感知人物形象《祝愿》一文中曾四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刻画,让我们一同来看看这些描绘的文字:祥林嫂初来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龄大概二十六七,神色青黄,但两颊却仍是红的。
”经过这几句的相貌描绘,我们能够看出祥林嫂是一个年青的寡妇,生活虽贫困,但身体健康,手脚壮大,有较强的劳动能力,红润的面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
人物心里的难过和悲痛,不难领会到祥在遭到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难过的心情。
祥林嫂在捐过门槛后参与祝愿却遭拒绝后,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神色同时变作灰黑,不过失神的站着。
次日,不只眼睛窈陷下去。
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也老是惴惴的不然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祥林嫂早早地尝尽人间的酸楚,饱受难过的摧残,被封建礼教榨干了生命的所有。
临死以前的肖像描绘:“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并且消尽了先前悲痛的神情,忧如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能够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个形象鲜亮独到,极具个性化,人们的脑海里忍不住会涌现出凄凉的乞丐形象,祥林嫂饱经沧桑的心灵在封建礼教的残忍残害下,早已经不对人间抱有希望,精神极度的麻痹,让她连难过都感觉不到,好像行尸走肉般苟活在世上,在人们眼中,她不过是个“物”的存在而已。
四幅肖像画浓缩地反应了祥林嫂命运变化的几大曲折,勾勒出她悲苦的人生轨迹,即年青守寡,外逃帮工,被婆家逼卖;再嫁再寡,丧夫失子,大伯收屋,重到鲁家;捐了门槛,仍被判为罪人;被鲁四赶出,沦为乞丐,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伤害下,历尽各种凄惨的遭受后身心麻痹,最后被迫无望而死。
作者经过对祥林嫂肖像的刻画生动的表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亮地表现了她心里世界的深刻变化,进而也是印记了祥林嫂凄惨一世的踪迹。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祝福》课文分析参考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祝福》课文分析参考《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反映了二十年代中国社会最底层、最苦难的广大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主题。
阅读本文应注意领会下列问题:1、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祝福》写于1924年,鲁迅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还是唤作鲁镇。
鲁镇便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
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大伯、还有小说中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
祥林嫂的命运为这个环境所决定的。
⑴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妇女没有丝毫的权利。
尽管祥林嫂也劳动,而且又勤快能干,还是没有丝毫的权利,连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也没有。
男女不平等,婚姻讲财礼,等于买卖婚姻,妇女成了商品。
婆婆可以强行将她抓回来卖到山里,鲁四老爷也认为无话可说,雇主也不保护女工,祥林嫂只能听人摆布,竭力反抗也无济于事。
⑵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以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
鲁四认为祥林嫂这样再婚过的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不让沾手,祥林嫂用血汗钱捐了门槛,满以为这一下赎了一世罪名,不料,四婶照样不准她沾手,她的精神彻底崩溃。
是封建贞节观念将祥林嫂推上了绝路。
⑶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心冷漠,没有同情,没有爱。
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鲁镇的男女老少,都视为笑料,没有丝毫的安慰和援助,有的只是烦厌,嘲弄和唾弃。
最后被鲁家无情地打发出门,沦为乞丐,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在人们只顾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之时,倒毙在风雪中。
即便如此,还被骂为谬种,实乃冷酷之至。
⑷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迷信观念又使祥林嫂在死亡线上饱受精神折磨。
封建贞操观念使她丧失劳动机会,精神崩毁,信神信鬼,又使她怀着死后被锯成两半的恐惧。
以上内容图示说明如下:鲁镇,旧中国村镇的缩影。
这里世态冷酷,封建势力猖獗,封建迷信等旧俗盛行。
鲁镇住满了吃人的,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但全都闪着白历历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力逃避着被吃的命运,虽然她进行了一次次的抗争,但她的抗争是不可能胜利的。
怎样分析鲁四老爷这个人物形象

怎样分析鲁四老爷这个人物形象李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关系着作品的成败。
《祝福》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重点塑造了祥林嫂和鲁四这两个矛盾冲突的焦点人物。
下面谈谈怎样分析鲁四这个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我们必须把握人物的身份地位,鲁四的身份地位文中有具体的交代,其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鲁镇人心目中的“鲁四老爷”,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乡绅。
基于这一点出发,分析鲁四这个人物也就不难了。
一、一个“骂”字了得文中对鲁四的语言描写主要是通过“骂”字来体现的。
一骂新党。
这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我和“四叔” 鲁四见面时的一段话,“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所谓的新党,也就是维新派,清末是对主张和倾向维新的人的称呼,辛亥革命前后,也用它称呼革命党人和拥护革命的新派人物。
康有为是清末维新派的领袖,从文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拥护革命的知识分子新派人物,“我”应该也在他骂的范围,从“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中的“还是”我们可以看出,他矛头是指康有为。
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已经是民国了,鲁四还在骂康有为及其新党,真有点桃花源中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味道,可见他所憎恨的是最先改革帝制的人,以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极度守旧、极度顽固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二骂卫婆。
鲁四在听说祥林嫂被婆婆绑架时骂了句“可恶!然而……”,短短四个字,却有丰富的内涵,“可恶”是说祥林嫂的婆婆串通卫老婆子大白天在鲁府家门前绑人,实在有损鲁家的尊严和声誉,自己也太没有面子了。
所以,怒不可遏,骂出了“可恶”二字。
然而,鲁四毕竟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总在下人面前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所以,骂得很简短,骂到卫婆子似懂非懂的程度。
“然而……”语势一转,是恼怒之后的清醒,意指祥林嫂婆婆家绑人有理,虽然行为“可恶”,却在封建族权范围之内,省略号不是表明鲁四无话可说,而是不便明说,不必明说。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鲁迅《祝福》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是鲁迅《祝福》人物形象的内容,欢迎阅读!《祝福》中的人物形象:1、柳妈的形象在鲁迅小说《祝福》中,柳妈是一个小人物――――――长舌妇,但正是这个长舌妇,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柳妈是一个“吃素戒杀”的人,从她的政治、经济地位来说,她与祥林嫂一样,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也是个被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物;但由于封建伦理观念、迷信观念的毒害,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却又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甚至“刽子手”的角色,一步一步逼着祥林嫂往死路上走。
因此柳妈既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
柳妈于祝福时到鲁四叔家,她也是前来帮工的,她的到来原本对于祥林嫂就是一种威胁和伤害。
往日的祝福是祥林嫂最繁忙的时刻,而现在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谅宥她再嫁、再寡,祭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她闲得只有烧火和看柳妈洗器皿的份了。
对于祥林嫂而言.生活中已经蒙受了巨大不幸――新寡、再嫁、再寡、丧子、大伯收屋,此时在精神上又进一步遭受迫害,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她需要人们的帮助、安慰、那怕是廉价的同情。
而此时的柳妈――这样一个“吃素” “不杀生”的“善女人”,对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富有同情心:她对阿毛的惨死不同情,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她和祥林嫂的对话,极富嘲讽的意味。
“唉唉,我真傻。
”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这一话语无疑反映祥林嫂在丧子后所受到的严重打击,也流露出一个丧子的母亲内心的无限痛苦,这样一个不幸的女人,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安慰和关怀)“祥林嫂,你又来了。
”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
“我问你:你额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竞依了呢?”“ 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盯住她的眼。
简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简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坚强而又愚昧懦弱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受害者、牺牲品。
祥林嫂首先是勤劳、善良、质朴的劳动妇女。
她新寡之后,便逃到鲁镇来,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食物不论,力气不错,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似乎闲着就无聊。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有添短工。
然而她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祥林嫂性格上还有倔强的一面。
她曾经多次反抗过自己的命运。
她为了逃避在婆家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来到了鲁镇到地主家帮工。
后来被婆家的人绑走时,她在河边猛烈地抵抗,被出卖到山村时,她一路嚎一路骂,拜天地时,她把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撞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后来还是骂。
面对众人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争,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
但是她的这些反抗,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支持下的反抗,她并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是摧残她的主要敌人。
他对自己的抗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明白应当反抗什么,怎样反抗,因而反抗显得无力,相反还常常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
她既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同时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
例如:她对于自己的改嫁进行“出格”的挣扎,就是受到封建礼教所宣扬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好女不嫁二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毒害。
临终时对“灵魂的有无”的疑惑,也是受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造成了她思想上的极度矛盾,又希望灵魂有,在阴间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小阿毛;又希望灵魂无,在阴间没有地狱,不被锯成两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这样,祥林嫂最终悲惨地死去,也是必然的了。
由于祥林嫂受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也因此造成了她性格上的愚昧懦弱。
例如:受到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劳动妇女柳妈,很同情晓林嫂的遭遇,并且出于善意,给祥林嫂讲了阴间的故事,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
[讲解]《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
![[讲解]《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f81f5276c66137ee06196d.png)
[讲解]《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是生活在封建主义残酷统治的社会里,她的一生经历过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大不幸,正面地描写它,是可以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不少反映被压迫妇女苦难的作品,都通过这种描写来换取读者的同情。
但试翻《祝福》,我们却发现:对于这类大不幸事件,作者竟出人意料地把它放到幕后去,并未写祥林嫂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场面,也未写她当时的深悲大恸。
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因为在鲁迅看来,改嫁、亡夫、失子,是许多文艺作品一再表现过的,而中国劳动妇女的深刻痛苦,却并非这些众所共识的生活变故所能包括,因此必须剖析旧社会的本质,去寻找更内在的东西来表现。
当祥林嫂在鲁镇再次出现时,是在夫亡子丧之后,鲁迅写她只是平静地叙说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情节。
鲁迅是最讲究语言的精炼的,但为什么这里却两次一字不易地写祥林嫂的叙说呢,因为鲁迅深切地了解,象祥林嫂这样连遭不幸、孑然一身的妇女,是多么需要别人在精神上的支持啊~她逢人就述说,甚至对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已经反复过无数遍了,才达到那么背诵如流的程度。
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诉说,而是在咀嚼自己的痛苦,在一次又一次的咀嚼。
而且,这种背诵如流,一字不差的诉说,还表现一种毫无感情变化、麻木迟钝的神态。
——这正是深重的苦难所留下的巨大精神创伤。
就表现悲剧的深刻性,表现人物内心痛苦的程度来说,这比描写夫亡子丧时人物的嚎啕大哭,难道不是更强烈,更深刻,因为亲人的变故,虽属不幸;但还不是最难忍受的,失去任何精神支柱而又求取不得,还要接受种种鄙视和冷笑,才是最难忍受的;而悲哀恸哭,有时也不是最痛苦的内心表现,象祥林嫂这样欲哭而泪干,又无感情变化的诉说,难道不是包藏着更深沉的痛苦,更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思索吗,由于封建伦理和迷信观念的统治,中国劳动人民的痛苦,并不限于生前,更可怕的还是被威胁于死后。
鲁迅在《祝福》里,着重地描写了这一点,这就使祥林嫂的悲剧,比一般地描写人物的亡夫失子,描写人物生前的各种大不幸,要来得更深刻,更令人战栗。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分析在中以“为人生、为人性”的主旨,重点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
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
他们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
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深刻的人性探究价值。
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贵之处,应让学生从这几处分小说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
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
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
如果一直做童养,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
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
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
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
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
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
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
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
壮如牛的丈夫因伤寒而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寡而再嫁,本来就要无地背上不贞的罪名,再加上一寡再寡更无地要让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们加上"不祥"的罪名。
鲁迅《祝福》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鲁迅《祝福》中的人物性格特点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位卓越的文化评论家和独立思想家,他以深刻的眼光和独到的才华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
其中,他的小说《祝福》描绘了一群不同性格的人物。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深入揭示人们内心的复杂性,从而向读者展示了众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各异,却又有着共性,下面就详细阐述《祝福》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首先,小说中的含苞待放的莲花小姐是个温柔、善良的女孩。
莲花小姐性格十分敏感,对外部世界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力。
她一直渴望被爱,但她始终没有遇到合适的人。
在小说的最后,莲花小姐面对自己的遭遇感到十分失落,但她并没有失去勇气,而是选择坚定地走下去。
其次,小说中的元太太是个奇特的女人,她拥有非常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她从孤独的童年中走来,在生活的荆棘路上不断挣扎,为了养育孩子而努力奋斗。
元太太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她愿意为了自己的家庭而做出任何牺牲。
在小说的结尾,她成功地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了一名医生。
第三,小说中的望眼欲穿、工于心计的严文思是一个非常忍耐的男人。
尽管他在小说中表现得非常丑陋、狭隘,但他却不因痛苦而放弃,而是选择忍受生命的不幸。
他看似冷酷,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执念和渴望。
最后,小说中的老外国人拉让是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
他虽然年近九旬,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他的信仰和责任心依然十分坚定。
拉让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善待他的家人和朋友,关心他人的福祉,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鲁迅在《祝福》中刻画了一群特殊且富有复杂性的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但是他们身上却都具有一些共性,例如坚韧、执着、责任感和善良等等。
这些人物的形象鲜明、饱满,在小说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而富有洞见的理解。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在文学创作中一直注重揭示人性的关键,通过深刻的细节刻画描绘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完整、精细的文学世界。
祝福柳妈形象分析

祝福柳妈形象分析鲁迅曾在《灯下漫笔》中说过: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取到过做“人”的资格,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作稳了奴隶的时代。
而他笔下《祝福》中的柳妈便是属于那种做稳了奴隶的人,自受戕害却毫不自知。
可怜,可恨,却更可悲。
“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皿。
”如登场时的一笔带过,《祝福》中描写柳妈的笔墨并不多,却勾勒得十分鲜活。
文中,她是一个小人物,但正是她这样一个小人物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柳妈是于祝福之际到的鲁四叔家。
和祥林嫂一样,柳妈也只不过是鲁四老爷家中的一个帮佣,是处在社会最底层,受人欺凌的受害者,地位十分低贱。
往日的祝福是祥林嫂最繁忙的时刻,而现在封建宗法势力却无法谅她再嫁、再寡,祭祀、祝福均不让她沾手,只有看柳妈洗器皿的份。
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会独语似地叹息“哎,我真傻”。
这句话是在新年将近,只有她和同为下人的柳妈两个人在的时候,因无所事事才更想把在丧子后所受到的打击和内心无限痛苦拿来咀嚼,加深忏悔。
但柳妈这位“善女人”却不耐烦地看着她的脸说:“你又来了。
”她的“善”,她的慈悲居然无法让她拿出一点点的耐心,更不用说以怜悯之心给予祥林嫂以安慰了。
一个“又”字充分表达出柳妈内心的冷漠,毫无同情。
“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幺?”从问话来看柳妈已经知道伤疤的来历,属于明知故问,揭人短处,使人难堪,果然祥林嫂陷入窘境,只会“唔唔”地含糊应答,此时的祥林嫂显然处于被欺负的地位,难堪痛苦,无言以对。
“我问你:你那时怎幺后来竟肯依了呢?”“你呀。
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 。
”在祥林嫂明显不愿再谈及伤痛之处时,柳妈却不依不饶,咄咄逼人。
在柳妈的这些问话中找不到半点宽容、同情,相反只是看到她以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质问的语气在猎奇。
她反复强调“我问你”、“我想”、“我不信”,把个人的思想强加于人,语言之强势,盛气凌人。
她关于祥林嫂头上伤疤的断定,否定了祥林嫂对贞洁的坚持和她反抗买卖婚姻的真实性,将这本应是光荣的或至少不是耻辱的伤疤变成耻辱的印证,并让样林嫂背负着这一份无法磨灭的耻辱而备受各方责难尤其是柳妈对她的奚落和鄙视。
《祝福》主人公祥林嫂人物形象浅析

《祝福》主人公祥林嫂人物形象浅析在古代,女孩子讲究“三从四德”,既要“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更要“德、容、言、工”,也就是说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如果夫君不幸先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扶养小孩,并尊重子女的生活理念。
而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然后是相貌、端庄稳重地持礼、言语、自知之明和治家之道而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呢,还要具备琴棋书画等才艺,可以说是不亚于现在的艺考呀!在当时,劳动妇女是很拘谨的,不光不可能出现“野蛮女友”,更不可随便行事。
了解了这些,再读《祝福》也就容易了。
祥林嫂,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是鲁迅先生《祝福》里面的悲情的主人公,若不是经了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人生大不幸,也是个终生碌碌无为的小女人。
即使丈夫死了,她又得再嫁、背上罪名的同时,也不受人理解,受尽别人的嘲笑和冷言冷语,她一遍遍地通过倾诉来自我安慰,然而得到的却是更痛的消逝——冷漠和规矩不断地折磨她,如鬼魂般与之形影不离,把她逼到精神崩溃,然后把她一点一点地吃掉。
我们从头来看: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文章开头就渲染了一种喜庆而忙碌的气氛,但是真正享受这一大典的人是谁呢? 是所有的居民吗?下文又说:“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祝福》人物赏析

柳妈是一个更为可悲、可恶、可恨的 柳妈是一个更为可悲、可恶、 人物。 人物。她是一个和祥林嫂一样有着不 幸的命运的下层劳动妇女, 幸的命运的下层劳动妇女,从这点上 柳妈是可悲的。 看,柳妈是可悲的。但她又是可恶可 恨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恨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柳妈有着当时处于底层的中国 人的最阴暗的心理,比如那句“ 人的最阴暗的心理,比如那句“就再 一强,索性装一个死算了。 一强,索性装一个死算了。” 她不仅 对自己的不幸无知无觉, 对自己的不幸无知无觉,可是她却把 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作为用以慰藉乃至 娱乐自己的东西。 娱乐自己的东西。她的调侃与嘲弄使 祥林嫂甚至不想再“说一句话” 祥林嫂甚至不想再“说一句话”。
身份:讲理学的老监生(封建思想) 身份:讲理学的老监生(封建思想) 直接介 绍 正面描写 思想:大骂新党------- 顽固、守旧) -------( 思想:大骂新党-------(顽固、守旧) 懒散); 对 联------一边脱落 (懒散); 虚伪) 内 容 (虚伪) 间接描写 --------凌乱残缺 不学无术, 凌乱残缺( 书 籍--------凌乱残缺(不学无术, 装点门面)(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装点门面)(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5、婆婆
是一个自私自立的形象,为了自己能够达到 是一个自私自立的形象, 目的而不择手段,狠心嫁走自己的大儿媳, 目的而不择手段,狠心嫁走自己的大儿媳, 与其说嫁,不如说是卖。卖给了深山中, 与其说嫁,不如说是卖。卖给了深山中,自 己得利,还拿走了祥林嫂1750文工钱 文工钱。 己得利,还拿走了祥林嫂1750文工钱。还 有拿完钱后做的一件事: 有拿完钱后做的一件事:“那女人又取了衣 道过谢,出去了” 取了谁的衣服? 服,道过谢,出去了”。取了谁的衣服?自 然是祥林嫂的。为什么要取了衣服? 然是祥林嫂的。为什么要取了衣服?一则说 明婆婆贪小,因为祥林嫂其时已捆入船中, 明婆婆贪小,因为祥林嫂其时已捆入船中, 此时不取衣服,更待何时?二则婆婆这样做, 此时不取衣服,更待何时?二则婆婆这样做, 还可在鲁四老爷家眷面前显出自己对儿媳的 关心。鲁迅正是通过这个小细节, 关心。鲁迅正是通过这个小细节,再次印证 前面的“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 前面的“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并且 极为含蓄地给这个人物的性格组成添上诸如 让人“鄙视、轻视” 厌恶”的成份。 让人“鄙视、轻视”或鲁四老爷有点同情 心的人,但也是一个受封建礼教影响 较为严重的人。文中描写到:四婶是 唯一一个在祥林嫂被抓走后提起她的 人,但只是因为她干活努力。即使她 再次雇佣了祥林嫂,但仍听信鲁四老 爷的话,认为她“败坏风俗”,坚决 不让她参与祭祀。
《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的句子

《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的句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其中描写了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
鲁四老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他的形象通过鲁迅先生的描写,展现出了他的各种特点。
鲁四老爷是一个富有的官僚。
文中提到他住在“六间门面房”,并且房间里摆满了名贵的家具和摆设。
这一描写展示了他的财富和地位。
鲁四老爷是一个虚伪的人物。
他在村子里十分受人敬重,但实际上他心地狭窄,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文中描述了他对村民的表面上的关心,但实际上他只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声望。
第三,鲁四老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
他经常以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为傲,对待村民和下属非常傲慢。
文中描述了他对村民的命令和指挥态度,以及他对村民的斥责和责骂。
第四,鲁四老爷是一个无知的人。
他虽然受过教育,但对于农村的生活和村民的困境却一无所知。
他对于村民的要求和希望完全不切实际,不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
第五,鲁四老爷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他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于村民的苦难毫不关心。
文中描写了他对于村民的敷衍和漠视,以及他对于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的追逐。
第六,鲁四老爷是一个懒惰的人。
他经常呆在家里,不愿意出去工作。
文中描述了他整天坐在家里,享受着他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村民的生活和困境漠不关心。
第七,鲁四老爷是一个虚荣的人。
他对于自己的外表和形象非常注重,经常打扮得体,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文中描写了他整理衣冠,梳理胡须的场景,展示了他的虚荣心。
第八,鲁四老爷是一个喜欢炫耀的人。
他经常向村民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展示自己的权力和威严。
文中描述了他在村子里游行时的场景,以及他向村民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的行为。
第九,鲁四老爷是一个无情的人。
他对待村民和下属非常冷漠,对于他们的苦难毫不关心。
文中描写了他对村民的嘲笑和嘲讽,以及他对村民的命令和责骂。
第十,鲁四老爷是一个愚昧的人。
他对于现代化的事物和思想一无所知,对于村民的进步和改变抱有抵触和排斥的态度。
文中描述了他对村民学习新知识的嘲笑和嘲讽,以及他对村民的限制和压制。
鲁迅《祝福》的人物形象

鲁迅《祝福》的人物形象
本文是关于鲁迅《祝福》的人物形象,感谢您的阅读!
鲁迅《祝福》的人物形象
1、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⒉、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柳妈
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
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
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4、“我”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5、四婶
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人物形象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人物形象摘要:祥林嫂她勤劳善良,吃苦耐劳,但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束缚和迫害,她也曾不断地挣扎与抗争,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精神崩溃了,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关键词:祥林嫂;勤劳善良;挣扎与抗争;悲惨命运;封建礼教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本来手脚壮大,安分耐劳,勤快能干,最终却在鲁镇的一片欢庆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鲁镇野外的雪地里。
在旧社会她想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想跟普通人一样过平平淡淡的生活,反而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践踏、所吞噬。
下面就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一、勤劳、善良、安分的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无疑对生活抱有希望。
祥林嫂初次到鲁镇:“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祥林嫂“顺着眼”,从这“顺”字可以看出她安分、耐劳的本性。
这时的祥林嫂丧夫后从严厉的婆婆家跳出来,她为了生存,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然而在封建思想和封建宗法礼教禁锢的时代,像祥林嫂这样丧夫的女人,也只能是“顺着眼”。
祥林嫂有力气,勤快又能干。
祥林嫂在不幸的婚姻中死了丈夫,没有顺从婆婆的要求,反而从山里跑出来,到鲁镇打工,而且手脚比男人还勤快。
“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订局。
”她的“整天的做”说明有力气,勤快能干。
“第三天就定局”,说明对祥林嫂勤劳、能做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祥林嫂耐劳、安分易满足。
到了年底,鲁四老爷家里忙了起来,祥林嫂“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从有了“笑影”并“白胖了”可以看出这是发自内心的满足,也体现出祥林嫂对生活要求很低,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在祥林嫂心中只要有这样的生活就满足了。
二、倔强、顽强,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祥林嫂性格上还有倔强和顽强的一面,她有为自己的命运挣扎的表现,并且不止一次地挣扎,虽然她的挣扎与抗争以失败而告终。
祝福鲁迅角色分析

鲁迅《祝福》中各人物性格分析(一)祥林嫂:生活在旧中国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委弃的典型。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她在鲁四老爷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役: “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
这与她刚逃出村来时的青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反衬她在丧夫之后,在婆婆家难以忍受的待遇,暗中写出了她出逃的原因。
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
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
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不知道今后过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
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
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
祥林嫂临死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怀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
这种疑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这种疑惑、这种无可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
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政权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
了解了鲁迅创作的主旨,也就找到了解读其作品的钥匙。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仍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所以我的取材,多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他的这种“为人生”的责任感,改造国民性的宗旨,写实批判的力度,于日常生活中揭示黑暗和专制下的悲剧,他关注人民的苦难,关注人的命运,重视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
小说《祝福》同样体现了这样的主旨,小说选自《彷徨》,是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进入低潮时的创作。
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队伍已经经过了分化和重新组合,已退化了当时的气势;但当时的中国社会黑暗依旧、国民愚昧如故。
这正如他在《祝福》中写到的:“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又有“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似写雪,实写封建势力、封建思想。
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鲁迅的“为人生、为人性”的主旨,而他的重点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
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
他们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深刻的人性探究价值。
所以要让学生站在“人性论”的高度去研究、探讨。
爱和尊严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所以“‘人性论’包含:人都有追求自由、幸
福的权利,热爱美好、美丽的东西是人的天性,正常的爱是人的本能,仁慈、善良、同情是人性光辉的体现。
”[2]既然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贵之处,那么就立足于此让学生从这几处分析小说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学生们通过阅读讨论总结了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除祥林嫂之外有柳妈、四婶、鲁四老爷和“我”。
继续概括后分别从女人、老人和青年的角度分析。
先说女人。
鲁镇上的女人们在对待祥林嫂(以下简称祥)时是充满了耐人的诡异,从她们的语言和行为上丝毫看不到同情与怜悯,更别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触了,拥有的只是排斥、歧视和取笑。
就如鲁迅这样写道:
(1)这故事倒颇有效,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该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他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
(2)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
(3)“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
”柳妈诡秘的说。
“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我想,这真是”
女人们无法意识到大家都一样,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都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都看不到自己原来与祥一样被封建势力压迫者、迫-害
者,却像个“看客”一般“把玩”着祥的不幸,同时也在“啃噬”着自己的麻木。
实在是可恨、可悲、更可怜!
说完了女人们,大家开始将矛头指向鲁四老爷,有学生甚至提出正因为有鲁四老爷这般极端冷酷的人的存在,才让祥无处藏身、悲惨死去。
所以学生给出细节描写:
(1)初到鲁镇:鲁四老爷“皱了皱眉,”后又有“暗暗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
(2)祥被绑改嫁时:“可恶,然而”
(3)祥死时:“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礼教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反对新党,反对一切变化。
已经是共和国时代了,而他还停留在封建时代。
对于祥,起初只是因她是寡妇,觉得很不吉利罢了,还能容忍。
后来祥改嫁回来,他实在无法容忍,因为在他的封建伦理观念上,改嫁是女子最大的罪恶,害怕玷污了祖先。
正因为这种歧视,才彻底的毁灭了祥想要活下去的希望。
被扫地处出门,悲惨而死,还要被骂一句“谬种”!
那么作为青年的“我”呢?此时又掀起了另一个讨论高-潮。
“我”是“自诩”为新党的新青年。
但我的表现是在“不堪入目”。
(1)当我看到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时,“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
(2)祥问了“我”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也许有罢,—我想。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也未必,”
《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