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总结归纳

合集下载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一、方剂学的概述
1. 方剂学的定义和作用
2. 方剂学的历史发展
3. 方剂分类和命名原则
二、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
1. 方药组成及其作用
2. 配伍原则及其分类
3. 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注意事项
三、方剂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
1. 方剂质量控制标准及方法
2. 药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四、中药方剂常用于各类疾病治疗的总结归纳
1. 补虚类方剂:六味地黄丸、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

2. 清热类方剂:白虎汤、清热解毒汤等。

3. 祛风湿类方剂:桂枝加附子汤、桑枝汤等。

4. 消肿化瘀类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逍遥散等。

5. 止咳平喘类方剂:桔梗汤、麻杏止咳汤等。

6. 安神助眠类方剂: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

五、方剂学的应用
1. 方剂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2. 方剂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
六、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1. 方剂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2. 未来方剂学的发展方向及意义
总结: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等。

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方剂进行治疗。

常见的方剂有补虚类、清热类、祛风湿类、消肿化瘀类、止咳平喘类和安神助眠类等。

在中医临床和制药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方剂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方剂学》知识点整理(表格完整版)

《方剂学》知识点整理(表格完整版)

苍耳: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肺经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紫菀:苦甘微温归肺经,化痰止咳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喘而无汗服之宜石膏大枣与生姜解肌透疹此方良中医儿科学一、胎怯: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助阳--补肾地黄汤。

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整理记忆为:元宝晚节不保,被盗窃了。

不--补肾地黄汤,保/元宝--保元汤。

窃--胎怯二、硬肿症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整理记忆为:硬要去种党参。

硬种--硬肿症,参--参附汤。

党--当归四逆三、胎黄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整理记忆为:得胎黄的茵茵仍坚持学习。

茵、茵--茵陈蒿汤和茵陈理中汤。

学--血府逐瘀汤。

四、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

银翘散3、暑邪;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4、时邪感冒:银翘散和普济消毒饮。

整理记忆为:对新加坡发生抢劫普通老百姓金银珠宝一事感到惊讶。

感到--感冒。

新加坡--新加香薷饮。

惊--荆防败毒散,金银珠宝--银翘散,普通老百姓-普济消毒饮。

五、咳嗽:1、风寒;疏风清散寒:金沸草散。

2、风热;疏风清热。

桑菊饮3、痰热;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4、痰湿;燥湿化痰止咳。

三拗汤合二陈汤5、阴虚燥咳;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6、气虚咳;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六君子汤整理记忆为:老师讲课讲得嗓子都沙哑了,搞到要吃金嗓子清清喉咙,但学生连3剩2=6都不懂。

讲课--咳嗽,金嗓子--金沸草散,嗓子--桑菊饮,清清--清金化痰汤,沙哑--沙参麦冬汤,3剩2--三拗汤合二陈汤,6--六君子汤。

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一、方剂的组成
方剂是由一种或多种药物组成的,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其独特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证。

方剂的组成要根据病情、体质、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方剂的组成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药物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不得相互抵消或产生不良反应。

2. 药物的剂量应该适当,不宜过大或过小。

3. 药物的炮制方法应该得当,以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二、方剂的用法
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服法、丸剂法、散剂法等。

其中,煎服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用法。

煎服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将药物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滤去渣,取汁饮用。

丸剂法是将药物制成丸状,便于患者服用。

散剂法是将药物研成粉末,混合均匀后分装成小袋,每次服用时取出适量粉末冲服。

三、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取决于其组成的药物,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和主治病证等。

方剂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整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等。

四、方剂的分类
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
1. 按照方剂的组成分类:如草方、汤方、丸方、散方等。

2. 按照方剂的功效分类:如补益方、清热解毒方、安神方、理
气方等。

3. 按照方剂的主治病证分类:如感冒方、咳嗽方、胃痛方、月经不调方等。

五、方剂学的历史沿革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方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通过尝试治疗疾病,逐渐积累了一些药物知识。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
功效、用药规律等内容。

以下是方剂学的一些重要笔记总结。

方剂的组成
方剂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每种药物在方剂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组成需要考虑各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应或失去疗效。

在配方中,应尽量选用兼顾主治和副
作用的药物。

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在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上的作用。

功效可
以包括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等。

方剂的功效与其组成
药物的性能和配伍关系密切相关。

用药规律
在方剂的使用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用药规律。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方剂、确定合理的剂量和用药途径,以及掌握用药的时机和疗程等。

合理的用药规律能够提高方剂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研究方剂的组成、功效和用药规律对于掌握中医治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方剂学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

具体应用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判断。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第一章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兼佐药)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 桂枝甘草杏仁(各6g) 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药麻黄桂枝臣药干姜细辛佐药五味子芍药半夏佐使炙甘草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姜枣佐使炙甘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厚朴杏仁(6g)【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属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除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外,还可用于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表证者。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外邪入侵①皮毛而入:伤寒(主要)伤阳气②口鼻入:温邪,流行性感冒,伤津耗气,神昏第一节辛温解表适用于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

第二节辛凉解表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第三节扶正解表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第二章泻下药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第一节寒下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或疼痛拒按,甚或潮热谵语,苔黄脉实等。

第二节温下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紧等。

(寒邪非温不去,积滞非下不除)第三节润下适用于肠燥便秘证。

因热邪伤津,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所致的肠燥便秘,症见大便第四节逐水第五节攻补兼施第三章和解药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统称和解剂。

属八法中“和”法。

第一节和解少阳适用于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呕吐,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第二节调和肝脾主治肝脾不和证,症见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等。

第三节调和肠胃主治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相兼,表现为心下痞满,脘腹胀满,第四章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清热剂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且里热最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第一节清气分热第二节清营凉血第三节清热解毒具有清热泄火解毒作用,适用于三焦火毒热盛;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胸膈热盛;或风第四节气血两清第五节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作用,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

考点总结:方剂学总结

考点总结:方剂学总结

一、辛温解表剂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

/干妈贵姓?甘麻桂杏(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

(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桂芍草姜枣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芍姜味麻甘辛夏桂)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二、辛凉解表剂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三、扶正解表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一、寒下剂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

/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二、温下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

/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三、润下剂麻子仁丸《伤寒论》:布什妈要大白杏。

/二人要小承气。

济川煎《景岳全书》: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四、逐水剂十枣汤《伤寒论》:甘愿起早。

/达古愿找谁。

舟车丸《景岳全书》:请陈将军轻骑花牛,干香槟。

疏凿饮子《济生方》: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

五、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猿人皇帝卖姜炒小海龟。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规律、制剂方法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

以下是方剂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资料:1. 方剂的组方原则:方剂的组方原则包括药物的选择原则、药物配伍原则、药物用量原则、药物用法用量原则等。

药物的选择原则是指根据病情和治疗目标选择相应的药物;药物配伍原则是指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药物的相似配伍、相反配伍、相宜配伍等;药物用量原则是指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确定药物的用量;药物用法用量原则是指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2. 方剂的制剂方法:方剂的制剂方法包括煎煮法、浸泡法、蒸馏法、提取法等。

煎煮法是指将药材加水煮沸,使药物成分溶解于水中,然后去渣留汁;浸泡法是指将药材放入水中浸泡,使药物成分溶解于水中;蒸馏法是指利用蒸馏设备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蒸馏出来;提取法是指利用溶剂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3. 方剂的药物相互作用:方剂中的药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增效作用、抑制作用、拮抗作用等。

增效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时,药效相互增强;抑制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时,一种药物的药效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拮抗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时,相互抵消或减弱对方的药效。

4. 方剂的应用范围:方剂主要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疾病领域。

方剂可以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调配,以达到治疗和调理的目的。

5. 方剂的评价指标:方剂的评价指标包括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质量评价等。

药效评价是指方剂的治疗效果,包括疗效、病情改善程度等;安全性评价是指方剂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质量评价是指方剂的药材质量、制剂质量等。

以上是方剂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用法用量、功效及适应症等内容的学科。

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由多种药物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在方剂学中,有一些重点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对治疗各种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方剂学的重点方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方剂学知识。

一、四物汤四物汤是一味温经活血、通络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组成。

主治血虚经络不畅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具有滋补血气、调经止痛的作用,被广泛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二、桂枝汤桂枝汤是一味温经解表、扶正宣通的经典方剂,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主治表里不和、经气郁滞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体痛等症状。

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期风热感冒等疾病。

三、通草四物汤通草四物汤是一味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通草、川芍组成。

主治经络瘀阻、气血不畅所致的痛经、闭经、乳房胀痛等症状。

通草四物汤具有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痛经、不孕症等疾病。

四、逍遥散逍遥散是一味理气和胃、疏肝解郁的经典方剂,由枳壳、白芍、茯苓、甘草等组成。

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满、情绪不宁等症状。

逍遥散具有疏肝理气、和胃开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郁证导致的各种疾病。

五、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味补益脾胃、健脾和胃的经典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补益中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疾病。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到此结束,通过对上述方剂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方剂的主治疾病、药物组成以及药理作用,对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方剂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应用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重点知识总结+236条必背考点

方剂学重点知识总结+236条必背考点

方剂学【总论】1、方剂学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堪称最古老的方书。

(方剂学著作)《黄帝内经》:“君、臣、佐、使”理论最早的中医学理论著作。

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作,“理、方、法、药”为一体,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宋我的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788首方歌《伤寒名理论》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论著作,开创方论之先河《普济方》明清载方最多的古代方书《医方集解》清汪昂开创了新的治法(便于记忆)《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中国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2、名词解释治法:即疾病的治疗方法,它是在辨明症状、审清病因及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治法在中医临床用方中处核心地位。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

{治法是立方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宣发肺气等,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中病即止,不宜久煎}补法:可分为补益气、血、阴、阳3、方剂剂型:汤剂: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不便于携带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散剂:小二服用,制作简单,吸收快,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冲击: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4、方剂的配伍的目的:(1)、提高疗效(提效)(2)、扩大治疗范围(扩大)(3)、产生新的功效(新效)(4)、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减毒)5、方剂组成原则:原则:君、臣、佐、使君、臣、佐、使主要以药物在方中所起作用为依据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在方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性能直接规定和影响着整个方剂的功能。

臣药:a、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b、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期末方剂备考录一.总论知识点1.方剂起源与发展:·《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为“经方”·孙思邈后著《千金翼方》以辅《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是我国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开方论之先河·明代吴昆《医方考》为第一部方论专著·明代朱橚《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只记2句话)①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方从法出)②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以方现法)3.方剂的变化(12字掌握)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4.方剂所应八法(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表里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理气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理血剂(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祛暑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另(未归):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治风剂、治燥剂5.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幻灯片例)(1)君药:是针对主病or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or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or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①佐助药:是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or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是制约君药臣药峻烈之性or减轻消除君药臣药毒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是少量与君药性味or作用相反但又能辅成治疗作用的药物。

(即配伍反佐·另有服法反佐&炮制反佐)其在方中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一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二.某首方的功用、主治证和临床表现1.麻黄汤(1)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主治证:外感风寒表实证(3)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

药剂学总结归纳第一单元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要点二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1.汗法:【解表剂】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2。

吐法: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

下法:【泻下剂】—骏下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清热剂】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

消法:-缓消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

补法:【补益剂】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一方剂配伍的目的: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如四逆汤。

中医方剂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医方剂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医方剂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一、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1.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
2.中药学基本概念
3.中药的来源和分类
4.中药的鉴别和质量控制
5.中药的性味归经
6.药物的药性
7.中药的配伍原理
8.中药炮制与药材加工
9.中药的贮藏与保存
二、中药方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1.中药方剂学的基本概念
2.中药方剂学的分类
3.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关系
4.中药方剂学的炮制原则
5.中药方剂的鉴别
6.中药方剂的功能与主治
7.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
三、中药方剂的种类
1.汤剂
2.散剂
3.丸剂
4.粉剂
5.片剂
6.颗粒剂
7.胶囊剂
8.膏剂
9.酒剂
10.浸剂
11.炼剂
12.煎剂
13.熏剂
14.研剂
15.煎膏剂
四、中药方剂的使用和禁忌
1.中药方剂的使用原则
2.中药方剂的用法和用量
3.中药方剂的常见剂型的使用
4.中药方剂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五、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
1.常见的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
2.中药方剂的配伍应用
3.中药方剂的疗效评价
4.中药方剂的治疗原则
5.中药方剂的临床病例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考研知识点总结,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中医学知识以及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人员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知识点。

希望本篇总结能够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功效与应用。

方剂学知识点涉及方剂的分类、组方原则、药物配伍禁忌、方剂的制备与应用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方剂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以下几种:1.按用途分类:分为治疗疾病的方剂、保健养生的方剂和预防疾病的方剂等。

2.按制剂形式分类:分为汤剂、丸剂、散剂、片剂、膏剂等。

3.按病机分类:分为表里虚实方、寒热方、气血津液方、痰湿方等。

4.按组方原则分类:分为单味药方、复方、方剂等。

二、组方原则组方原则是方剂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指导着方剂的合理搭配和配伍。

以下是常见的组方原则:1.同治同药:指同种病证可用相同的方剂治疗。

2.异治异药:指不同的病证需要用不同的方剂治疗。

3.攻补兼施:指在方剂中既有攻的成分,又有补的成分,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4.辩证施用: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5.药物配伍禁忌:指一些药物之间不宜同时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相互影响疗效。

三、方剂的制备与应用方剂的制备过程包括药材的采集、加工、炮制和煎煮等。

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药材的质量、比例和炮制方法等。

方剂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应用方剂时,需要了解方剂的功效、适应症、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

四、方剂学的研究意义方剂学的研究对于提高中药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方剂的组方原则和药物配伍禁忌,可以合理搭配方剂,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方剂学的研究还可以为新方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剂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方剂的制备过程和药物配伍规律,可以揭示中药的药物活性成分和药效物质的变化规律,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总结: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研究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功效与应用。

方剂的分类、组方原则、药物配伍禁忌、制备与应用等是方剂学的核心知识点。

方剂学的总结

方剂学的总结
2.泻下剂
2.1寒下
16.大承气汤★
《伤寒论》
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
峻下热结
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苔黄厚干或焦黑,燥裂,脉沉有力
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大硝积厚。
大笑之后。
17.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肠痈初起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舌苔黄脉,滑数
大黄、桃仁、丹皮、冬瓜子、芒硝
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注: 三指生姜、大枣、甘草。
11.升麻葛根汤★
《闫氏小儿方论》
麻疹初起
解肌透疹
麻疹不出,发而不透,身热恶风,头痛肢疼,咳嗽,且赤流泪,口渴,舌红苔干,脉浮数
升麻葛根 芍药 甘草
升麻葛根草药汤。
升麻葛根草药汤。
1.3扶正解表
12.败毒散★
《小儿药证直诀》(人参败毒散)
气虚外感证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忙借船摆妈归金石姜桥。
36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
协热下利证
解表清里
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葛根、炙甘草、黄芩、黄连
葛根芩连草,,清里又觪表。
葛根芩连草,,清里又觪表。
37疏凿饮子★
《济生方》
阳水实证
泻下逐水,疏风发表
遍身水肿,气喘,口渴,二便不利
商陆、泽泻、赤小豆、羌活 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 槟榔、茯苓皮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咳嗽咽痒,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
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甘草、陈皮
陈梗芥前百菀(买)止嗽草。(百草苑陈桔芥前)
陈更借钱百万(买)止嗽草。
1.2辛凉解表
7.银翘散★

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一、学习方剂学的初体验刚接触方剂学的时候,那真的是一头雾水啊。

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满是奇怪名字和复杂配伍的迷宫。

我就想啊,这都是些啥呀,怎么这么多药名凑在一起呢?像麻黄汤,我就琢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这几味药,怎么就组合成了一个能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方子呢?那时候还不懂君臣佐使这些概念,就觉得特别神奇。

二、方剂学中的经典方剂1. 小柴胡汤这可是个大名鼎鼎的方子啊。

柴胡为君药,那在方子里的地位可是相当重要的。

黄芩呢,就像是柴胡的好搭档,跟它一起和解少阳。

半夏和生姜负责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甘草补脾和中。

这个方子在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的时候,那效果杠杠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自己有点类似的症状,就想到了小柴胡汤,虽然没有真的去抓药来喝,但就是觉得古人的智慧真的太厉害了。

2. 四物汤四物汤是养血的经典方。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这四味药,就像是一个养血的小团队。

熟地滋阴补血,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柔肝,川芎活血行气。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要是有血虚的情况,这个方子就很合适。

我有个女性同学,老是脸色苍白,月经不调,我们就开玩笑说她可以试试四物汤呢。

三、方剂学中的配伍原则方剂学里的配伍原则可讲究了。

君臣佐使,君药是主导,就像一个团队的队长,引领整个方子的方向。

臣药呢,是辅助君药发挥作用的。

佐药就比较复杂啦,有佐助药,帮助君药和臣药更好地发挥药效;有佐制药,制约君药或者臣药的毒性或者烈性;还有反佐药,这个就更奇妙了,在病重邪甚的时候,用与君药药性相反的药物来引导药力直达病所。

使药就像是一个导航员,引经报使,把药力带到需要的地方。

比如说,在一些治疗头痛的方剂里,可能会用川芎作为引经药,因为川芎能上行头目。

四、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剂学可不能死记硬背啊。

我自己就摸索出了一些小方法。

比如说,把相似功效的方子放在一起对比着学。

像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治疗外感病的,但是麻黄汤发汗力强,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药剂学 总结归纳
第一单元 概述
细目一 方剂与治法 要点一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 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 要点二 常用治法: 清·程钟龄 《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1.汗法:【解表剂】 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 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下法:【泻下剂】-骏下 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 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 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清热剂】 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消法:-缓消 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益剂】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 *细目二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点一 方剂配伍的目的: 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如四逆汤。 二是扩大治疗范围。如四君子汤。 三是能够监制药物的毒性或烈性,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如生姜能减轻半夏的毒性;砂仁能减轻熟地滋腻碍胃的副作用等。 *要点二 方剂的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的涵义: 1.君药: 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2.臣药: ①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②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小于君药。

方剂学归纳整理完整版.

方剂学归纳整理完整版.

方剂学归纳整理完整版.
方剂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以方剂为研究对象,探究各种药物组方、炮制方法、服用时间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础。

方剂学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药物学
药物学是方剂学的基础,它主要探究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剂量特点、炮制方
法等方面的知识。

在中药应用方剂时,要根据病情不同、患者体质不同等因素,进行科学
合理的选择和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处方学
三、方剂学史
方剂学史是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探讨中国古代医家关于方剂的研究
成果、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通过对方剂学史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医家运用方剂治病的
方法和思路,为今后的方剂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四、方剂配伍
方剂配伍是方剂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探究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关系,制订出科学合
理的配伍原则。

在制定配伍原则时,需考虑药物性味、功能作用、剂量等因素,不同的药
物配伍能够产生不同的作用,运用得当则能够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

五、方剂炮制
方剂炮制是方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探究药材的炮制方法和技巧。

在制定方剂时,不同的药材需要进行不同的炮制处理,合理的炮制方法可以提高药材的药效和耐受
性。

总之,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旨在通过对方剂的研究提高中医的临床
治疗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剂学总结归纳第一单元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要点二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1.汗法:【解表剂】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下法:【泻下剂】-骏下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清热剂】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消法:-缓消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益剂】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一方剂配伍的目的: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

如四逆汤。

二是扩大治疗范围。

如四君子汤。

三是能够监制药物的毒性或烈性,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如生姜能减轻半夏的毒性;砂仁能减轻熟地滋腻碍胃的副作用等。

*要点二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的涵义:1.君药: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2.臣药:①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①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症;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③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①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要点三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药味的增减使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组成药物相同,用量不相同时,药物在方中的药力和地位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方剂的功用和主治。

3.剂型更变的变化:同一方剂其剂型不同,功效亦有所差异。

细目三常用剂型要点常用剂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考察点:剂型的特点与含义)*1.汤剂:汤剂是将中药饮片加水浸泡后,按煎法要求煎煮一定的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

特点:吸收较快,能迅速发挥药效,便于随证加减。

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2.丸剂:“丸者缓也”丸剂是将中药饮片细粉或提取物,以水、蜜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为赋型剂而制成的球形固体制剂。

常用的丸剂有水丸、蜜丸、糊丸、浓缩丸等。

特点:丸剂与汤剂相比,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体积小,服用、贮存、携带方便。

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等;*3.散剂:根据其用途,分内服和外用两类。

特点:内服散剂制作简便,节省药材,不易变质;较汤剂吸收慢,较丸、片剂吸收快。

外用散剂用量少,可直接用于体表、官窍等,效果好。

外用散剂一般外敷,掺撒疮面或患病部位;亦有做点眼、吹喉等用。

4.膏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分软膏、硬膏两种。

5.酒剂:又称药酒。

是指中药饮片用白酒或黄酒浸提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可内服或外用。

其主要特点是: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

外用酒剂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

7.栓剂:坐药或塞药,用于腔道并在其间融化或溶解而释放药物,有杀虫止痒、润滑、收敛等作用。

特点:通过直肠(也有用于阴道)黏膜吸收,一方面减少药物在肝脏中的“首过效应”,同时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和副作用,还可以避免胃肠液对药物的影响及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

8.注射剂: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供临用前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剂型。

具有剂量准确、药效迅速、适于急救、不受消化系统影响等特点。

对于神志昏迷、难以口服用药的病人尤为适宜,如清开灵注射液等。

第二单元 解表剂细目一 概述要点一 适用范围:适用于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风寒外感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而有表证者。

要点二 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若表邪未尽,又出现里证,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3.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使用解表剂。

4.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宜。

汗出不彻,病邪不解;汗出过多,易耗伤气津,甚或亡阴亡阳。

5.药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既助出汗,又防复感。

解表剂分类:外感六淫之邪有寒温之异高年、病后、产后风热风寒阳虚(气虚)阴虚(血虚)辛凉解表辛温解表扶正解表细目二 辛温解表 要点一 桂枝汤《伤寒论》【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病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卫强:指风寒束表,卫气浮盛抗邪于外,而见发热、脉浮等亢奋现象。

营弱:因卫气受邪,不能固外,使营阴不能内守而见自汗出。

营阴不能内守——自汗出邪气阻滞,肺气不利,胃气不和——鼻鸣干呕【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组方原理】君:桂枝——解肌发表,辛甘散寒以调卫。

臣:芍药——酸寒敛阴以合营。

君臣相配,一散一收,散中有收,汗中寓补,相反相成,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

佐:生姜——散寒祛邪,兼能和胃止呕;大枣——补脾益气,以滋汗源。

二药合用,调和营卫,又调补脾胃。

佐使: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

【鉴别】与麻黄汤比较异同:要点二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组成】羌活 防风 苍术各一两半 细辛五分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各一两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病机分析:风寒克于肌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寒湿伤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痠楚疼痛里有蕴热——口苦微渴。

【组方原理】君: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

臣:防风、苍术——发汗祛湿,助羌活解表祛邪。

佐:细辛、川芎、白芷——祛风散寒,止头身痛;生地、黄芩——清泻里热,并防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使:甘草——调和药性。

分经论治: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少阳经:黄芩太阴经:苍术少阴经:细辛厥阴经:川芎要点三 小青龙汤《伤寒论》【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组成】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主治】外寒里饮证外寒内饮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恶寒发热,无汗,肢体疼痛。

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胸痞水留胃中,胃气上逆-----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浮肿身重胎质白滑,脉浮-----外寒内饮之佐使 【组方原理】 君:针对表寒臣:针对里饮佐: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发汗利水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温阳化饮,助里饮之化干姜—辛热,温脾以化水饮,温肺以通调水道细辛—辛温,温肺化饮,助表邪外出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要点一 银翘散《温病条辨》【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组成】连翘 银花各一两 苦桔梗 薄荷 牛蒡子各六钱 竹叶 芥穗各四钱 淡豆豉 生甘草各五钱君: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功,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效。

臣薄荷、牛蒡子—辛凉之性疏风清热而利咽喉荆芥、淡豆豉—辛温发散,配入辛凉解表方剂中,可去性存用以助君药辛散解表,透邪外出佐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桔梗—宣肺止咳佐使:甘草—既可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和桔梗清利咽喉【鉴别】银翘散与桑菊饮在组成、功用、主治上的异同点:要点二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而滑。

病机分析:邪热内传或汗出——身热不解肺热壅盛,热壅于肺,蒸迫津液,外走毛窍——汗出而喘热伤津液——口渴,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而数。

外感风邪发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邪热壅肺—咳嗽气急,甚至鼻煽或误用下法【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组成】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炙)二两 石膏半斤 佐:杏仁——苦降肺气,止咳平喘与麻黄相配有宣有降,与石膏相伍有清有降。

佐使:炙甘草——顾护胃气,防石膏之大寒伤胃,调和麻黄、石膏之寒温。

【组方原理】君:麻黄—辛温,宣肺解表而平喘臣: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石膏与麻黄相配,一辛寒,一辛温,相制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热。

石膏倍于麻黄,使本方成为辛凉之剂。

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的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

要点 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 甘草各三十两【用法】散剂。

加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服。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风寒犯肺,肺气不宣-鼻塞声重,咳嗽有痰风寒兼湿-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浮而按之无力病机分析:正气素虚,复感风寒湿邪,邪正交争于肌腠之间,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故憎寒壮热而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组方原理】 君: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臣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柴胡—解肌透邪行气,并止疼痛佐使甘草—调和诸药,兼益气和中生姜、薄荷—襄助解表之力佐桔梗—宣肺利膈枳壳—理气宽中前胡—祛痰止咳茯苓—渗湿消痰人参—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防邪复入两药一升一降畅通胸膈气机喻嘉言用本方治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故称此为“逆流挽舟”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