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第五章

合集下载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五章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候与⾏为 ⼀、概念: 1. 周围环境:是指我们周围摸不到、看不见的⼀些稳定的环境特征,如声⾳、温度、⽓味和照明。

周围环境对⾏为的影响是通过情绪作为中介变量产⽣的。

2. 莫若⽐安:提出了环境负荷的概念——它指环境给个体传递的信息量。

3. 环境负荷有三个特征:环境信息的强度、新奇性、复杂性。

4. 按照感觉信息量的不同,环境负荷可以分为①⾼负荷环境②低负荷环境。

(1)⾼负荷环境指环境输⼊的感觉信息量多; (2)低负荷环境指周围环境输⼊的信息量少。

(3)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负荷环境导致更⾼的激活⽔平。

§5.1地理和⽓候决定论 ⼀、天⽓和⽓候有什么区别? 1. 天⽓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暂时的冷热条件。

2. ⽓候则是指⼀般情况下具有的天⽓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状况。

3. 区分清楚⼆者的不同是⼗分重要的, ①因为它们对⼈类⾏为的影响是不⼀样的。

②其次,在研究天⽓对⼈的影响时,控制⼀些⽂化和社会因素要⽐研究⽓候对⼈的影响时更难以控制。

⼆、关于⽓候与⾏为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观点? 1. ⽓候决定论认为:⽓候决定了⾏为的范围。

谈到⽓候决定论时,必然会联系到地理决定论。

很难把它们分割开,地理位置决定了⽓候。

2. ⽓候可能论认为;⽓候对⾏为有⼀定的制约作⽤,它限制了⾏为可能的变化范围。

3. ⽓候概率论认为:⽓候不是导致某种⾏为产⽣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决定了某些⾏为出现的概率⽐另⼀些⼤。

§5.2温度与⾏为 ⼀、周围温度与有效温度的区别。

1. 温度可分为周围温度和有效温度。

2. 周围温度是指周围环境或⼤⽓的温度,是实际的客观温度; 3. 有效温度是指个体对周围温度的知觉,是个体的主观感受。

⼆、核⼼温度:是指个体⾝体内部的温度知觉。

三、环境适应性:指适应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适应环境指适应环境中的某种特别刺激。

四、最适温度:⼜称为有效温度,它是通过对湿度和温度共同作⽤带给⼈的舒适⽔平来测量的。

课程大纲】《环境心理学》

课程大纲】《环境心理学》

【课程大纲】《环境心理学》(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环境心理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课时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二、课程内容简介环境心理学是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一个跨学科的领域。

本课程将讨论环境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在建筑、规划和环境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重点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系统理论;掌握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用的实际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初学者研究问题的导引,了解环境心理学相关背景知识2. 教学重点与难点:介绍与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有关的普通心理学介绍第一章环境知觉理论(5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三种环境知觉基本理论。

2. 教学内容: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格式塔知觉理论。

第一节感觉、知觉与认知(2学时)第二节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1学时)第三节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与概率知觉理论(2学时)第二章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的理论和实例研究(4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模仿课本案例,对所熟悉的环境如所在城市、公园、风景区、居住区或校园描述认知地图的调查方法。

2. 教学内容:认知地图的基本理论与先关实例。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认知地图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2学时)第二节城市公共意向研究实例(1学时)第三节校园认知地图研究实例(1学时)第三章环境行为关系理论(4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相关理论。

2. 教学内容:场所理论、唤醒理论、环境应激理论、环境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行为约束理论。

环境心理学 2.环境知觉

环境心理学  2.环境知觉

丹麦学者鲁宾早在1915年 就注意到这种现象,绘制了 著名的两可图形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一)图形与背景 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1)图形清晰明确 (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 (3)图地关系可以互换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一)图形与背景 2、图地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 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之分,有助于突出景观河建筑 的主题。 注意:缺乏图地之分易造成视觉混乱,但有时却能形 成一种万紫千红、琳琅满目、喜气洋洋、熙熙攘攘的特殊氛 围;或者创造出雾里看花、花间隐榭的朦胧美。实际设计中 要根据目的灵活运用。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特定环境的物质特征一旦向使用者展示了其外在显现 的功能,使用者敏感的生态知觉能迅速发现该环境的潜在 功能,并利用这些功能,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常见的潜在功能:可爬、可坐、可躺、可骑等。而这 些行为在现实中往往不被允许,属不文明行为。
可爬:爬树似乎比赏花 更能唤起对远祖巢居生 活的潜在记忆。
上海三林某菜市场
上海 标志
对于同一环境,居民体验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因而更习惯 生态知觉和概率判断,即更关心环境的功能意义。 而艺术家和观光客一般只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因而更习惯 于格式塔知觉,即更关心眼前画面或照片的美,即审美价值。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
人类也是大自然孕育的物种之一,不可能完全摆脱自 然法则的控制。 人类作出选择是必要的,但不能是随意的,生态系统 永远制约着人类的选择。 人类应尊重生命,敬畏造物,也应该承担起对环境生 态的责任。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第四节 基于多学科研究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整理版]环境心理学目录

[整理版]环境心理学目录

目录绪言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特点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知觉与认知一、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二、知觉定势三、习惯化——适应四、对变化的知觉五、认知第三节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一、视觉研究的深化二、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三、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二、基本观点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第三节概率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二、概率性的世界三、概率知觉与个人经验四、概率知觉与环境问题第三章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一、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三、认知地图的性质四、认知地图的特点五、认知地图的功能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第二节城市公共意象研究实例——武汉市的公共意象一、城市公共意象图二、问卷资料的归纳和讨论三、城市环境总体评价第三节风景区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被试者个人背景二、公共意象和认知结构三、风景质量评价四、讨论和建议第四节校园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研究对象概述二、比较:范围、结构、同一性和意象元素三、讨论:识别、使用和理解第五节校园评价地图一、新的H校园认知地图二、情感评价地图三、审美评价地图四、校园环境总体评价第四章环境一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一节唤醒理论一、唤醒与情绪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三、唤醒与绩效第二节环境应激一、应激反应二、应激物的种类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第三节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一、环境负荷理论二、适应水平理论三、行为约束理论四、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一、场所的环境特征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三、场所的生命四、研究行为场景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一节噪声一、噪声的定义二、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三、噪声对行为的影响四、减少噪声危害的措施第二节拥挤一、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二、影响拥挤感的其他因素三、对拥挤的理论解释四、减少拥挤感的措施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四、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二、人际距离三、人际空问定位第二节私密性一、私密性的定义二、私密性的功能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第三节领域性一、领域性和领域二、领域的类型三、领域的功能第七章城市环境的认知第一节城市意象的后续研究一、城市意象研究范围的扩大二、研究方法的改进三、研究内容的深化第二节空间定向一、满足基本需要的导航系统二、定向系统的文化差异三、自然环境特征对定向系统的影响四、环境具体因素对空间定向的影响五、环境改变对空间定向的影响第三节认知距离一、认知距离的概念二、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三、影响认知距离的文化和群体因素第八章城市环境的体验第一节城市环境体验的原理和特点一、环境信息的特点二、对“复杂性”的偏爱三、城市环境体验的特点第二节显著差异与城市环境体验一、显著差异的含义二、从环境知觉理论看显著差异三、可利用和开发的元素第三节与城市环境体验有关的若干问题一、形成显著差异元素二、城市设计美学——审美情感反应的理论模型三、综合性模拟研究四、寻求易识别性和复杂性的平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一节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综述一、早期国外的研究二、近年的外部空间研究三、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第二节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一、动作性行为习性二、体验性行为习性三、行为习性的差异第三节城市外部空间研究实例一、洪山广场二、红楼广场三、滨江公园四、四美塘公园五、讨论和建议第四节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一、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二、兼顾私密性活动三、形成私密性一公共性层次四、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五、预防和减少破坏行为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一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一、超载假设二、城市环境应激三、行为约束和人员过剩四、城市多场所分析概述第二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例证一、应激与应对行为二、亲和与亲社会行为三、犯罪、犯罪率与恐惧感四、绩效和健康五、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六、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比较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城市环境问题对策一、重视社会因素二、旧城更新:研究例证与设计建议三、城市区域安全防卫研究第十一章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第一节基于行为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一、反映建筑与行为关系的理论二、“适用”的现代术语三、基于行为的建筑设计过程第二节环境一行为信息概述一、不同尺度的场所和场景二、使用者群体三、环境~行为现象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功能”研究一、功能研究的扩大二、功能研究的深入:外显功能与潜在功能三、功能研究的细化:特定功能与行为第十二章特定建筑环境与行为第一节建筑意象与室内认知距离一、建筑的意象二、使用者的建筑综合意象三、建筑室内的认知距离第二节室内空间定向一、建筑易识别性研究概述二、建筑平面拓扑复杂性的影响三、加强室内空间定向的建议第三节建筑体验概述一、知觉理论与建筑体验二、建筑体验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三、室内空间的体验第四节特定建筑类型与行为一、居住场所二、老年人福利设施三、其他建筑类型结语:走向更朴实和更开明的环境一行为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大一环境心理学笔记摘抄(3篇)

大一环境心理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探讨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通过心理活动影响环境。

本笔记将摘抄大一环境心理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对环境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环境心理学定义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人的心理和行为如何反过来影响环境。

2. 环境心理学的目标环境心理学的目标是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人类创造更加健康、舒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法实验法是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控制条件下对人类行为进行观察和测量,研究者可以了解环境因素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对人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进行观察,了解环境因素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3.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问卷,收集大量样本的资料,对环境因素与人类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4. 访谈法访谈法是通过与被访谈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特点,以及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

四、环境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 建筑环境设计环境心理学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人们在不同建筑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类需求的建筑空间。

2. 城市规划与设计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广泛。

通过对城市环境因素的研究,城市规划者可以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3. 生态心理学生态心理学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如何适应和影响自然环境,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4. 工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研究工作环境对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旨在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员工身心健康。

五、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 心理生态学理论心理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环境心理学的各种效应模型

环境心理学的各种效应模型

第二章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加大任务难度。

低限效应(地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太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差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减小任务难度。

第五章气候与行为热对人际吸引具有分享效应:贝尔和巴伦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境中,势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具有“分享效应”。

也就是说,是否与他人在同样温度条件下,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与他人分享同样的环境遭遇时,高温不会降低人际吸引;相反,高温会减少人际吸引。

P71[06]第八章、灾害、污染与行为影响对灾难知觉的重要因素包括危机效应、堤岸效应和适应1.危机效应:在事件刚刚发生时,人们对它的意识和注意最为深刻,但是,很快在下次灾难到来之前就消失了。

2.堤岸效应:一旦采取某种措施来避免灾害,人们总是倾向于采用以前的方案第九章、领地与个人空间:人类的领地性具有1. 优先居住效应:类似于动物减少冲突的防卫功能。

例如:在体育比赛上也体现出优先居住效应,它可以称为“主场优势”,在自己的运动场或国家进行比赛,要比在其他地方比赛发挥更好,在主场赢的机会更多。

第十章、拥挤1、高密度对人造成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效应和累积效应,即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a. 直接效应:指由于高密度带来的即时负性情感体验,如焦虑;b. 累积效应:指高密度对健康的损害。

环境心理学的各种模型第一章、绪论:几个主张人的行为与人们对环境的直接知觉体验相关联的理论模型和代表人物有透镜模型:布伦斯瑞克(Brunswik)由于提出测量知觉恒常性程度的公式而著名。

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1P9第四章、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环境知觉理论——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

环境心理心理学讲义

环境心理心理学讲义

环境心理学讲义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分:2授课教师:吴铁钧wutiejun@课程要求:1、按时听课。

不迟到,不早退。

2、认真做笔记,在讲义中空白部分做适当的填写。

3、完成课程所要求的两个实验。

推荐阅读:俞国良等著,环境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徐磊青,杨公侠编著,环境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心理学概述(一)基本概念1、环境:。

(1)中心事物:。

(2)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制约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反作用与自然环境。

2、环境心理学(二)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特点和研究内容1、基本特点(1),(2),(3),(4)。

2、研究内容(1),(2),(3),(4),(5),(6)。

(三)环境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环境心理学的早期研究(1)格式塔学派的知觉理论(2)布鲁斯威克(E. Brunswik)的知觉理论(3)勒温(K. Lewin)的理论心理事件(psychological facts)生活空间(life space)(4)巴克和赖特的心理生态学2、环境心理学的诞生(1)20世纪50-60年代,准备工作(2)20世纪70年代,诞生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1)尚未出现涵盖所有环境心理学问题的理论,大部分研究是实验的和前理论的。

(2)环境心理学已经由原发地北美传遍全世界,每一种文化都赋予了这一领域以独特的视角和观点。

日本瑞典中国二、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刺激理论现实刺激是很重要的感觉信息源。

环境刺激有两种变化:数量的变化和意义的变化。

数量的变化是指强度、持续时间、频率等指标的变化;意义的变化是我们对环境刺激评价的变化。

1、适应水平理论(Helson,1964)2、唤醒理论(Mehrabian & Russell,1974)3、应激理论(二)控制理论个体对环境刺激的控制程度会影响到其心理与行为。

对刺激数量和种类的控制程度越高,越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良性影响。

环境心理学 总结

环境心理学 总结

❖绪论❖第一章感知❖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三章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七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八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九章环境设计(居住、学习、工作、公共环境)❖第十章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1.1环境意味着什么❖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5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1.1环境意味着什么环境:是指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环境:是围绕着某种物体(主体)并对这一物体的“行为”产生某种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一、环境心理学的术语❖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人-环境关系研究、环境设计研究、人文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总之,范围大,边界不清且发展中。

核心是在各个不同学科中追求人与物质环境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

环境心理学的重点在于人类的行为、感受和身为人类的知觉如何受到物理环境的互动影响,以及人们对人为与自然环境危害的反应。

❖二、环境心理学的界定近代环境心理学家普罗尚司基(Proshansky,1990)定义“环境心理学”(徐磊青,杨公侠,2002)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第5版(美)保罗·贝尔等著❖(John Zeisel,1984):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 Behavior Research,简称E-B Research)❖“环境是指一个地方实质的、管理的及社会的特性,在其中人们生活、工作及玩耍。

行为是指人们做的事情,包括思想、感觉、看、彼此说话和来来去去。

” E-B Research就是将人类的行为及相应的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三、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60年代(二十世纪)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开始发展形成(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三、国际著名研究团体❖四、我国研究情况❖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二、资料收集的方法❖社会学家John Zeisel在《Inquiry by Design:Tool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1)观察实质痕迹,是指系统地注意实质环境,找寻过去曾发生活动的痕迹,并通过研究者的想象推论人的行为,因为这种方法不必在痕迹形成当时进行,因而对于发现稀有、私密事件特别有用,是不惹人厌的方法,而且很容易进行。

环境心理学 6.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环境心理学  6.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主要内容
02
私密性
01
个人空 间与人 际距离
领域性
03
第二节 私密性
一、私密性的定义
可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退缩和信息控制。 1、退缩:独处、与世隔绝 2、信息控制:匿名、隐瞒减少交往
第二节 私密性
二、私密性的功能
1、有助于建立自我认同感 2、有助于个人建立和保持自律 善于交往是一种能力,耐得住寂寞也是一种能力。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千手观音
雍和宫万福阁 迈达拉弥勒大佛
由整根白檀木雕成。通高26米,8米埋 地下,地上18米。从万福阁大门进入,距 离大佛像仅4米左右,D:H远远小于1,给 人以极近距离感,使得人们不得不产生高 山仰止膜拜的姿态。
为了产生繁华热闹的气氛,商业步行街临街建筑必须相对呼应,行人之 间、行人和商店之间也必须相互视觉和听觉涉及;街面宽度和临街建筑的高 度以接近为好,比值至少不应大于2,过大则与车水马龙的交通干道无异。
法国议会最早在剧场中开会,代表或议员坐观众席,发言者站在舞台 上。当今的法国议会虽然也受教堂的影响,但更多体现的是歌剧院的风格 而仍保留了这一布局传统。
台湾虽然吸取了法国的 议会风格,但主席台更 低,离议员座位也更近。
人人都想当主席,人人都 想抢话筒,为议员间上演 “全武行”提供了方便。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别过来,让我静一静!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
(三)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 1、被入侵者的反应 入侵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都影响 着被入侵者的反应。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
(三)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 2、入侵者的反应 (1)入侵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同样被别人侵犯,所以入 侵者自己也会感觉不自在。 (2)人们忌讳穿越正在交谈的两人所形成的空间,尤其 是男女交谈的“双人空间”。 (3)人们不愿入侵正相互交谈的群体成员的个人空间, 更不愿意侵犯社会地位较高者的群体空间。

环境心理学(PPT39页).pptx

环境心理学(PPT39页).pptx

1、寻求环境刺激的方式:广泛探索和特殊探索
b i
广泛探索:没有特定目标的探索。
l i
特殊探索:被特定刺激唤醒引起注意时进行的探索。
t
y
两种探索行为都是人的需要,而且不能截然分开—— 在广泛探索中可能有特殊发现,特殊探索中也包含多样、
一般和意外。从广泛探索中发现问题,在特殊探索在寻 求答案。
前者较为轻松自然,后者相对紧张和集中注意 。
布局对总体环境的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 自然要素占优势而且未被人工要素坏其和谐性的环境 仍被认为是美的。
I
B
M
L
o
t
u
s
S o
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提出分类和环境的维度:
f
t
w
a r
分类和评价的四种环境维度 :
e |
• 连贯性——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和有组织的程度;
M
o b
• 易识别性——对环境易于识别和理解的程度;
i l
• 复杂性——环境要素的种类和数量;
i
t y
• 神秘性——环境中隐含着信息吸引人探索其中奥秘的程度

I
B
M
L
o
t
u
s
S o
(三)唤醒与绩效
f
t
w a
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
r e
理想的效率,而且容易发生错误,只
|
M o
有在唤醒处于中等水平时(即环境刺激
b i
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
再增加,而对场所的偏爱反而
o
b
降低。
i
l i
人对环境的情感评价与环
t y
境的不定性,呈倒U形曲线关系

环境心理学-第五章 噪音与行为

环境心理学-第五章 噪音与行为
第五章 噪音与行为
• §7.1噪音 • 一、声音具有哪些物理和心理属性? • 1. 声波有频率、振幅和频谱三种物理属性。它们分别决定了声音的不 同心理量或听觉属性。 • 2. 声波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周期性振动的次数,它决定了音高这 一听觉属性。 • 3. 振幅:是指声波的强度,它决定了声音的响度,又称音强。 • 4. 频谱:是指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声波合成的复合音,它决定了声 音的音质,即音色。由 • 频率非常小的声波组合而成的声音叫做窄带音;由频率范围很大的声 波组合而成的声音称为宽带音。 • 二、什么是噪音?哪些变量决定了噪音对人行为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 • • •
第五章 噪音与行为
• • • • • • • • • • • • 1. 交通噪音:交通运输工具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属于交通噪音。具有两个 特点: ① 存在十分广泛:汽车噪音是城市噪音的主要来源;空中交通的迅速发展, 提高了机场 临近区域的噪音水平; ② 通常音量都很大;机场附近的噪音响度大约在75dB-95dB之间。 2. 职业噪音:在工作场所中的噪音是第二个主要的噪音来源。 ① 特点一是都为宽带噪音,特别是办公室里的噪音,是由各种不同频率的声 音组合而成的。 ② 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广泛性和音量都很大。 §7.2 噪音带来的影响 一、噪音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哪些影响?☆ 1. 听力损伤。包括两种情况: (1) 暂时阈限改变:听力损伤为暂时阈限改变的患者能够在噪音消除后的 16小时内恢复到正常阈限; (2) 永久性阈限改变:当听力损伤为永久性阈限改变时,则在噪音消除后 的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听力都还不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第五章 噪音与行为
• • • • • • • • • • • • • • • • • • 2. 噪音对健康的影响: (1) 高水平的噪音可能会导致生理唤醒和一系列应激反应。使血压升高、影响神经系统和肠胃功能。对人类和动 物的免疫系统都有影响,以及导致失眠等症状。 (2) 噪音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而且还会通过改变某些行为,对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由于噪音人们会 喝更多的咖啡或酒、抽更多的香烟,间接造成的。 3. 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不利影响:如会引起头痛、恶心、易怒、焦虑、阳痿和情绪变化无常等。高噪音区域患精神 病的机率更高。 4. 噪音是通过一些中介变量引发心理疾病的。在噪音环境中,会使个体知觉到的控制感减弱,以及产生无助感;这 些心理反应会更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二、论述噪音与操作的关系。☆ 1. 噪音呈现期的影响: (1) 在噪音环境中,人的操作行为会受到影响,出错率增加。 (2) 影响程度如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噪音的变量(强度、可预测性、可控制性),任务的类型,个体的 忍受性(敏感程度)和人格特点等。 2. 噪音过后产生的影响。 (1) 噪音过后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噪音呈现时的影响。 (2) 很多研究都证明,噪音过后的影响如何,主要取决于对噪音的知觉控制。当个体有能力控制时,噪音对操作 行为的影响就会比较小。 3. 噪音可能对儿童的认知有损伤。 4. 噪音影响的发生。 (1) 噪音之所以会影响任务操作,是因为噪音对言语产生了内在的“掩盖”作用,使个体很难“听到自己在想什 么”。 (2) 噪音可能会削弱个体对信息的提取和做出反应。 (3) 噪音使注意范围缩小的观点:注意范围缩小的表现,包括回忆与任务无关或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存取信息 的能力都减弱了。 4. “以噪音消除噪音”利用计算机和传感器将模仿声转化成数字信号加以分析,产生一个“镜像声”,也可以用来消 除噪音。

建筑环境心理学5

建筑环境心理学5
南京图书馆新馆
========================================第16页========================================
酒吧
========================================第18页========================================
北京大学公共教室楼
========================================第14页========================================
芝加哥大学法律学校教室和大厅
========================================第15页========================================
性,让建筑带给人美的享受。
========================================第21页========================================
设计流程

设计周期流程分为五个阶段:
计划、设计、
建造、使用和调整、后期评估。
计划阶段也叫
分析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设计的目标、
清华附小校舍色彩
========================================第8页========================================

建筑以清水灰色砌块墙为主要墙面。色彩与材料结合显得真实和
具有建筑意味。青砖色调用于教育建筑,形成了素雅的文化的气

第五章 行为环境心理学

第五章  行为环境心理学

第五章行为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使用者的行为与环境和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用者对建筑环境有怎样的需求。

以及在建筑理沦和建筑设计中怎样具体地运用这些知识。

它有许多相近似的别名。

例如人—环境研究、人的因素、环境与行为过程、行为建筑学等。

人们曾经把特定环境中人们的各种活动所需要的面积、空间、尺度、人流特点、各种它间的接近程度等看作是功能的要求,而且常常局限于人的生理需要,实际上,并个仅仪如此。

还会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人的心理因素、行为模式、民族心态、文化心理、社会意识等。

许多设计人员将立意、美观和风格放在首位.可大多数使用者则主要关心的是适用问题。

例如,过于狭窄的街道,人行其中,自觉十分渺小,上观蓝天.只有一线,这种心理感受十分不快,行人不愿在此停留,小摊不愿在此设点、可惜了街道两旁豪华的商店和高耸的大楼。

风水术中有一个专门的名称,称之为“天斩煞”.形容它好象是天公的长剑劈斩而成的人工环境,而且具有气遇风则散的特点。

这种现象物理学中称之为“伯努利”效应。

海滩中的伯努利效应曾使多艘舰船相撞而沉没,大气中的伯努利效应正是飞机能够航行的原因。

狭窄街道中的大风,美国称之为“窄管效应”,可以使3级风变为8级风。

大气中的5级风便使垃圾筒腾空而起。

窄管效应曾使纽约曼哈顿的罗斯小姐状告法庭,因为楼房大风将她吹起并摔成骨折,建筑师为此赔款60万美元。

第一节行为与环境一、行为的特点人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或者指足以表明人们思想、品质、心理等内容的外在的人们的各种活动;或者说,“为了满足一定的目的或欲望而采取的逐步行动的过程等”。

例如,起床、洗脸、梳妆、就餐、出行、工作、学习、休闹、郊游等。

尽管各人都有各人的自由,这种自由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使人们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但从其总体来说,不同人们的集有.使其行为特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规范性;相同的人类心理欲望产生了相同的行为;不同的社会规范、民风民俗、法律法规限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

环境心理学串讲笔记

环境心理学串讲笔记

环境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一章绪论1。

◎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环境心理学中讨论的主要为物理环境。

2。

生存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及自然发展的趋势,即种类越繁多,系统就越稳定.3.◆◇★☆普罗夏斯基更加明确地提出:“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4。

★☆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

5。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相关学科的渊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海克尔的生态学;派克的人类生态学。

6。

★☆布伦斯瑞克的透镜模型.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7。

拓扑心理学(格式塔场理论),勒温认为个体关于环境的信念,即心理表征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比实际存在的环境的影响更多。

8。

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建立了“中西部人类行为现场观测站",这个工作站运转了25年,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情景中真实人物生活的信息。

研究整个社区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境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心理学逐渐成形。

9.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2021三级心理咨询师《环境心理学》分第五章

2021三级心理咨询师《环境心理学》分第五章

2021三级心理咨询师《环境心理学》分第五章自己整理的2021三级心理咨询师《环境心理学》分第五章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五章气候和行为1.周围环境是指我们周围看不见、看不见的一些稳定的环境特征,如声音、温度、气味、光线等。

周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情感这个中介变量产生的。

2.Morobian提出了环境负荷的概念,指的是环境传递给个体的信息量。

认为环境负荷具有三个特征:强度、新颖性和环境信息的复杂性。

强度是指感觉刺激的绝对量;新鲜感是指个体对刺激的熟悉程度。

任何不熟悉的环境信息都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认知活动,激活水平也更高。

复杂性是指环境信息的复杂性。

3.根据感觉信息量的不同,环境负荷可分为高负荷环境和低负荷环境。

高负荷环境是指环境输入的大量感官信息;低负载环境是指从周围环境输入的少量信息。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负载环境导致更高的激活水平。

4.天气是指冷热或临时冷热条件相对快速的变化。

气候是指一般天气条件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气条件。

5.一些气候现象:厄尔尼诺,又称“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和太平洋海水异常变暖,其发生周期约为2 ~ 7年。

南方涛动是引导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变化异相的现象。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密切相关,南方涛动是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称为ENSO现象。

温室效应主要是石油的大量使用和臭氧层的丧失造成的。

6.关于气候与行为的关系,主要有哪些观点?环境心理学家对气候与行为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气候决定论、气候可能性理论和气候概率论。

(1)气候决定论认为气候决定行为的范围。

根据气候可能性理论,气候对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限制了行为可能发生变化的范围。

根据气候概率理论,气候不是导致某些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但它决定了某些行为的概率大于其他行为。

7.温度可分为环境温度和有效温度。

环境温度是指周围环境或大气的温度,是实际的客观温度;有效温度是指个体对周围温度的感知,是个体的主观感受。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第一部分环境心理学导论第二部分环境的感知与认知第三部分环境中人的行为第四部分环境心理学与设计第一章环境心理学导论一、心理学基础1.心理学是什么?展过程。

心理学(Psychology)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2.心理学的发展:2000年前,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种人格,之后古希腊的盖伦提出了气质这一概念,用气质代替人格,形成四种气质。

19世纪前,心理学属于哲学范畴。

19世纪中叶,开始引入实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德国的韦伯,研究出著名的韦伯定律。

也叫阈限定律。

1860年,德国的费希纳开创心理物理学,德国的艾宾浩斯开创记忆的实验研究。

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研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4.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心理的产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

4.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心理现象产生了,就会有心理产生。

感觉产生的最早又能发展出其他心理现象,感觉就是心理诞生的标志。

5.心理学的分类(12大类)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临床或医学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1)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

(普通心理学按照心理活动的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还可分为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注意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智能心理学、气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分支基础学科)。

(2)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从人体生理和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关于心理的生理基础和机制研究的学科,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心理学笔记整理

环境心理学笔记整理

Sept.8th, 2011 - 第一章概述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

⏹区别于其他心理学领域:观察方法不同(大多非实验室);问题和情境的种类不同(如何适应环境设置) 恢复性环境(人类更偏好大自然)恢复是重新获得在适应外界环境过程中被损耗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注意恢复:清新头脑、补充注意、宁心静气、反思☐心理进化:环境偏好是进化的结果;对环境的压力反应首先是情绪,而非认知“好的研究自变量少,因变量多,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个问题。

”环境心理学的使命1.关注环境对人的行为、情绪的影响和决定作用2.研究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3.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理论上为心理学提供新的视角;实践上也意义重大。

) 环境心理学的特点1.环境—行为关系是一个整体2.环境—行为真实地相互作用3.理论和应用并重,以问题为中心4.跨民族跨学科5.折中主义的方法论:维持环境的整体性;时间跨度不至于太短;非干扰性测量(被试觉察不到)展望1.人类环境的全球变化来源网络虚拟世界;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社会经济、宗教、种族、文化差异扩大造成的不稳定;上述混合2.行为背景的结果性变化多官能环境;家庭、工作场所和休闲场所彼此混淆;现实和虚拟的混合“永远不在现场”3.环境变化对心理的影响本体环境与世界环境融合;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过渡;扩展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忍耐度和反应时间Sept.15th, 2011 - 第二章自然与人类本性关于自然的价值观1.资源主义在美国占支配性(人类中心主义);强调自然的有用性,是原料的储藏库,目的是满足人类的需要2.保护主义强调整体自然观(生态系统大于部分之和),任何部分的变化都可能给其他部分带来灾难后果3.生态中心主义自然生态因自己的权利而有价值,与其对人类的价值无关;人类没有特殊性,其行为应有益于其他物种 新环境范式(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NEP)人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不是脱离自然的;强调普遍的环境关怀而非具体的环境价值是一种环境价值测量→用的最广的环境价值量表深层生态学(我们的文化被机械论的世界观所统治,滥用科学并为资本主义的统治服务)建立在对现代技术、科学和政治结构进行批判基础上的生态主义环境公平运动(寻求自然和生态的平衡而不仅仅是考虑人类的利益)第三节环境品质评估1.环境品质指数(EQI):评估环境可直接测量的方面这些测量可以组合成客观的指数(污染、噪声等)2.环境知觉品质指数(PEQI):人类观察者估计的可知觉的环境品质对环境品质进行主观的评估3.环境情绪反应指数(EERI):评估环境带来的烦恼或愉快等情绪对环境的情绪唤醒(2 dimensions)唤醒——非唤醒;愉快——不愉快适应水平对环境评估有调节作用:1.个体在每个维度都有最适应水平,对这个水平的偏离(唤醒减少或感觉寻求)需要相应的测量;2.暴露于一种情绪唤醒会造成对下一个环境的评估向反方向偏转环境景观:景观美学与偏好1景观评估的描述性方法:景观的经验性判断[视觉对比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艺术判断[专家与普通人不同] 2景观评估的物理知觉方法:强调环境物质特性,特性与判断偏好有统计学上的联系,运用实验,更符合行为科学的传统3环境评估的心理变量:找被试主观评判某景观的复杂性、独特性、品质和美丽度等。

精品(环境管理)环境心理学笔记

精品(环境管理)环境心理学笔记

环境心理学笔记第一章环境心理学绪论1第一章绪论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我们可将环境区分为个体出生前的先环境,即合子环境,和出生后的后环境,即外环境。

外环境又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物理环境按人类干预的程度大小,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先(合子)环境人为环境环境物理环境自然环境后(外)环境社会环境(简答-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与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关系)普罗夏斯基(Proshansky,1990)提出“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相互性”是指: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简答-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

因作用,相互关系,如果将环境和行为割裂开,会很难理解这种相互关系。

所以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而且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论述-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前景★★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一、相关学科的渊源:◆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名词a论述thus)提出:“人口增长的趋势永远快于生产的增长。

如果不加控制,人口总是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照算数级数增长,人口扩张到生活资料仅能够维持生存的极限时,就会出现饥饿、战争和疾病。

”◆19世纪后半叶,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Haecke论述)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定义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生态学,它探讨个体、种群、群落、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私密性
私密性概念的关键是从动态和辨证的方式去理解环境与行为 的关系。独处是人的需要,交往也是人的需要,人们可以通 过多种方式表达这些需要,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独处还 是交往,和什么人在一起,以什么方式交往,这要取决于人 格、年龄、角色、心境、场合等多种因素。
当个人需要与他人接触的程度和实际达到的接触程度相匹配 时,就达到了最优私密水平。
1、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2、领域性
阿尔托曼(Altman)对领域性的定义: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 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 防卫的行为模式。
人的领域性不仅包含生物性一面,还包含社会性一面。根据个人 需求层次的不同,领域的特征和范围也不同,对领域的控制程度 也明显不同。 领域性行为在社区和个人的各个层次上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 组织因素。领域性行为起着促进社会过程的作用,预测他人的行 为、参与不间断的活动和安全感 领域这一概念不同于个人空间,后者是一个随身体移动的看不见 的气泡,前者无论大小都是一个静止的可见的物质空间。
1、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亲密距离
包括0到15厘米的近段和15到45厘米的远段。在亲密距离内,视觉、 声音、气味、体热和呼吸的感觉,合并产生了一种与另一人真切 的关系。在此距离内所发生的活动主要是安慰、保护、抚爱、角 斗和耳语等。 亲密距离只使用于关系亲密的人,如密友、情人或配偶和亲人等。
1、个人空间
2、领域性
领域的组织
Altman区别了空间领域的三种类型: (1)主要领域(primary territories)包括由个人或小群体所有, 相对永久性的日常生活中心,可限制别人的进入,如家、房间及 其他私用空间。 (2)次要领域(secondary territories)比起主要领域不那么 具有中心感与排他性,属于一群人常去之地,如私人俱乐部、邻 里中的酒吧茶馆等。 (3)公共领域(public territories)即个人与小群体对这些地 点没有任何管辖权,只是暂时占有,如公园、公共交通等,属社 会共有的空间。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个人空间 私密性 领域性
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领域称为“空间 行为”。研究人使用空间的固有方式,并通过研 究揭示人使用空间时的心理需要,已成为环境心 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其中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等概念相互 联系但又有区别,是这一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1、个人空间
人与人之间总保持着一定距离,人好似被包围在一个气泡 之中。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当这个气泡 受到侵犯或干扰时,人们会显得焦虑和不安。这个气泡是 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Sommer把这个气泡 称为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3、坐位的选择 在空间提供足够选择余地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选择与他人保 持一定距离的坐位(图书馆、影剧院)。坐位本身代表一定的 身份地位(条形桌的短边,方位如宾主之分),在强调平等民 主的情形下,圆桌是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国际谈判)。
1、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环境心理学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授课教师:杜世光
1
目 录 Contents
第5章 个人空间、私密性 和领域性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1、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的作用:
个人空间是一个针对来 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 在危险的缓冲圈,起到 自我保护作用:
1.避免接受过多刺激 2.防止应激造成的过度唤醒 3.弥补私密性的不足 4.防止身体受到他人的攻击
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
被入侵者的反应: 1.入侵者的个人特征影响着被入侵者的反应 2.男性入侵者比女性入侵者引起更多动作反应 3.入侵者年龄对反应也起一定的影响 入侵者的反应: 1.侵犯别人的人自己的空间也同时被别人侵犯 2.群体的大小也影响着个人入侵的倾向 3.被侵犯群体的地位越高,被侵犯的几率越少
1、个人空间
近体学(Proxemics)
人类学家Hall 于1966年出版了个人空间研究领域里最重要的著作 之一—《隐匿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该书系统地揭 示了在人与人交往中空间所起的作用。Hall的理论有两个中心点:
其一是北美人在日常交往中有规律地使用四种人际距离,即:亲 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第二,Hall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他们的个人空间也不一样。
(1)、形成易于被感知并有助于防卫的领域 划分居住区领域的前提是把住宅的户内外空间都看成是居民的活动场 所,并具有明确的活动内容。户内外空间除私秘性—公共性领域层次 外,应设有半公共领域,扩大居民占有的空间与活动范围,增加居民 对周围环境的关心,从而加强居民对环境的控制。在领域划分中,每 幢建筑物的单元数、每个组团的建筑物数量不宜过多,以便居民相互 熟识与交往,增强共同维护环境的责任。
个人距离
包括45到75厘米的近段和75到120厘米的远段。在近段里活动的人 大都熟识且关系融洽,好朋友常常在这个距离内交谈。个人距离 的远段所允许的人范围极广,从比较亲密到比较正式的交谈都可 以。这是人们在公开场合普遍使用的距离。
1、个人空间
社交距离
包括120到200厘米的近段和200到360厘米的远段。 这个距离通常用于商业和社交接触,如隔着桌子相对而坐的面谈
3、私密性
个人空间或领域行为是用来获得私密性的手段,拥挤是私密 性的各个机制未能发挥作用的一种状态。
1、个人空间
公共距离
包括360到750厘米的近段和750厘米以上的远段。 这个距离通常出现在较正式的场合,如讲演、谈判等。
1、个人空间
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 1.情绪 由于个人空间从情绪和身体两个方面对个人起着保护作用,因而 它也随个人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焦虑的、或感到社会情境对自己 有威胁的人需要比一般人更大的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2、桌椅布置方式 椅子的功用是让人坐下来,但它的设计和布置足以影响人们的 行为。鼓励社会交往的环境称为社会向心环境(Sociopetal), 反之则称为社会离心环境(Sociofugal)。最常见的社会向心布 置是圆形餐桌,而机场候机楼里成排固定的椅子很难舒服地谈 话。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应尽量使桌椅的布置有灵活性,背靠 背或面对面是较常用的方式,曲线型的坐位或成直角布置的坐 位也是一种较理想的布置方式。
2、领域性
2、领域性
(2)、自然的监视 通过建筑物布局和门窗位置,使居民可以从室内自然地监视户 外活动,犹如环境长着眼睛,从而对犯罪分子具有心理上的威 慑作用。
3、私密性
Altman 对私密性提出以下定义: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 性控制。
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退缩(withdrawal) 和信息控制(control of information)。
2、领域性感 领域感即个人或群体控制某个场所或物体的能力与感觉。在实质环境 方面就是通过建立领域标志来达成,包括保持户外环境的整洁、美化 院落、种植花草和树木、做围墙和篱笆。领域标志品除了能帮助进行 更为明确的空间限定、提供居民控制空间的能力和方法外,领域感和 社区的认同感紧密相连。领域感较强烈的社区,居民间的社会交往也 较积极,社会合作也较多,在社会层面上,它意味着居民对场所的责 任感和对社区的非正式社会控制,所以财产受侵害的可能性也较小。
2、领域性
2、领域性
2、领域性
领域性行为 (1)个人化和做标记。个性化即是自我认同,也是为使其同类明 白他占有领域的范围。需要明确的标记来明示或暗示其领域的归 属,划定边界(如宅前的栅栏、围墙,国界界标)。个人化常发 生在主要领域和次要领域,而在公共领域常用做标记的方式(在 座位上放一些个人物品)。 (2)领域的防卫。当领域遭到侵犯时常会发生保卫行为。对领域 的防卫分为预防和反应两种行为。防卫的程度视领域的重要性、 原因等因素而有所区别。 (3)占用和使用。领域的控制常常用标记和其他标志品表示所有 权。公共场所的某些地点反复被一定的人群占用,该地点的领域 使用特权就可能被人们所默认。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与他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人们用它 来调整与他人交往的程度。个人空间并不是固定的,在环 境中它会收缩或伸展,它是能动的,是一种变化着的界限 调整现象。
1、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三维模型:
个人空间就像一个 围绕人体的看不见 的气泡,腰部以上 为圆柱体,腰部以 下逐渐变细,为圆 锥形。
2、领域性
2、领域性
可防卫空间 (Defensible Space)
美国建筑师纽曼(O.Newman)自1968年开始研究美国城市住宅区的犯 罪问题,发现高犯罪率住宅区在规划布局与设计上具有户数多、层数 高、区内可自由穿行、缺乏组团划分、公共空间缺乏监视等特点。他 提出了“可防卫空间”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退缩包括个人独处(solitude),即一个人呆一会儿且远离别人的视 线;亲密(intimacy)指的是两个人以上小团体的私密性,如情侣间亲 密相处,或隔绝来自环境的视觉和听觉干扰。
信息控制包括匿名(anonymity)指的是在公开场合不被人认出或被人 监视的需要,即不愿别人对自己有任何了解;保留(reserve),即个 人对某些事实加以隐瞒,如人们常说的隐私权;不愿多交往,尤其不 欢迎不速之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