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章特点
鲁迅杂文特点
一.鲁迅杂文的特点:1.批判性否定性与攻击性:即不断的揭示现实人生的的弊病与思想文化的困境,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实在对于有害食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
他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两类强调的是杂文的批译(批判)内涵与功能,其实社会只有在这种不断批评中才得以进步。
例如:《拿来主义》《夏三虫》《二丑艺术》《记念刘和珍君》《小品文的危机》《文学和出汗》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的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译论,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灵与灵魂。
例如:《小杂感》自称盗贼无须妨,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君子的无须妨,得其反则是盗贼。
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
鲁迅的杂文思维也是非规范化的,他常在常规思维线路之外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打开新的思路。
例如: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大杀革命党人,于是有人谴责,以为他不该“错杀党人”,鲁迅却提出异议,说从袁世凯那看来,一点都没有杀错,因为他是一个假革命的反革命者,由此得出重大结论:“中国革命闹成这样,并不是他们杀错了人,倒是因为我们看错了人”。
3.砭锢弊常取类型抓住本质,勾勒社会类型。
砭锢弊:批判封建的旧文化旧道德,揭露丑陋的社会时弊。
鲁迅的思维起点总是具体的个别的人和事,将这些具体的个别的人和事。
放置在时代的社会的历史的更大的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从而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
同事有保留这一个的具体形象的特点。
成为“个”与“类”的统一。
例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章是由林语堂,周作人提倡“费厄泼赖”,主张“不打落水狗”引起的,有具体的针对性,但鲁迅却由此概括出“叭心狗的类型形象”它虽是狗,却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亚之状。
悠然摆出别人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死的脸夹,又如《二丑艺术》4.强烈的主观释愤性无一不是作者心灵的“歌哭”,鲁迅的杂文在根本上是“诗”的。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作者始终在说与不说之间犹豫徘徊,这是对屠杀者的释愤与抗争。
鲁迅文章的特点
鲁迅文章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鲁迅的文学作品,特点
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风格独特。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杂文。
他的文学作品的特点包括:
讽刺和批判性强:鲁迅的作品经常讽刺和批判社会中的腐败、偏见和不公正,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创新性强: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创新性。
他的小说和散文通常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比如用第一人称叙述、写梦境和臆想,以及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经历。
情感真挚: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并用他的文字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动,并且能够激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有《呐喊》、《阿Q正传》、《故事新编》、《狂人日记》、《药》等。
这些小说描写了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愚昧,讽刺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散文代表作:鲁迅的散文代表作有《故事新编》、《狂人日记》、《祝福》、《追忆似水年华》等。
这些散文充满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并且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
戏剧代表作:鲁迅的戏剧代表作有《玉蒲团》、《茶馆》等。
这些戏剧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总的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鲁迅杂文及特征
鲁迅杂文及特征一、关于杂文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
它有四个特征:1.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2.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3.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4.短小精悍。
二、鲁迅的杂文特征首先,鲁迅的杂文是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记录。
其次,鲁迅的杂文铭刻着对人民的关爱和对敌人的憎恨,描写了人民的苦难和斗争,愿望和理想。
再次,鲁迅的杂文有丰富的理论含量。
鲁迅曾经解释自己杂文的特点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
”杂文的形式多种多样,总的说来,这种文体大都结合着评论和文艺两种因素,在表达某一思想内容的时候,既要有绵密的逻辑又要有生动的形象。
“不留面子”和“常取类型”正好适应了这样的要求。
从杂文的直抒己见而言,和论文较为接近,需要有论文的条理和层次。
但杂文展开逻辑的方式又不完全和普通的论文相同,因为它是艺术品。
鲁迅说过:“通烈的攻击,只宜用散文,如‘杂文’之类,而造语还须曲折。
”注:《两地书》三二“曲折”在这里并不意味隐晦,而是表现的一种特殊方式。
鲁迅不常在杂文里作出直接的结论式的答案,他往往采用对比、暗示、取譬、借喻等等手段,通过客观的叙述揭发内在的矛盾,使人从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得到启发。
杂文的作用和别的艺术形式一样,重要的是运用生活现象来说明问题,正如演绎数学的时候需要列出正确的方程式,使读者能够根据方程式去寻求答案,水到而后渠成。
这样才能耐人咀嚼,令人信服。
展开理论逻辑的时候,形象在鲁迅的杂文里起着很大的作用。
这种风格的形成也和作家作用的语言有关。
鲁迅是语言艺术的大师,造语精密,词汇丰富。
他经常向口头语言学习,经过加工而写入文章。
还主张适当地采用外来语法。
鲁迅杂文包含着多方面知识:社会、历史、科学、文化,古今中外,无不网罗。
因而在文章里也出现了和这种知识相适应的博采众长的语言。
不过就大体而论,作为骨干的仍然是加了工的口头语:简洁,凝炼,有力。
这种精密活泼的语言不但有助于理论逻辑的准确展开,而且使抽象的概念血肉丰满,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
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
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笔特色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
一、描写细腻真实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一便是描写细腻真实。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环境、细节等方面的描写,深入挖掘人物内心,表现出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展现出他的疯狂和变态;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贪婪、自大、无赖的形象。
二、语言简洁有力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二是语言简洁有力。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寥寥数语便能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深刻的反思。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现出主人公的疯狂和恐惧;在《药》中,鲁迅运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三、反映社会现实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三是反映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唤起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农民阶层的描写,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封建陋习和黑暗面;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城市贫民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城市贫富差距的问题。
四、思想深刻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四是思想深刻。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对当时社会和人类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现代文化的追求;在《华盖集》中,鲁迅通过对历史的追问和思考,呼吁人们珍爱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包括描写细腻真实、语言简洁有力、反映社会现实和思想深刻等方面,这些特色不仅是鲁迅先生作品的精华所在,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遗产。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写作特色语言,写法等
父亲的病写作特色语言,写法等
《父亲的病》是鲁迅的一篇散文,该文章在语言和写法上具有独特的特色。
一、语言特色:
(1)简洁明快:鲁迅的语言简练、质朴,不矫揉造作,用词准确。
他通过简练的语言,将父亲生病的情况和治病的过程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事情的经过。
(2)生动形象:鲁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他形容医生为“蟋蟀似的”,形容药引为“象盐一样咸”,这些比喻和拟人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幽默风趣:鲁迅在文章中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读者在悲伤中感到一丝轻松。
例如,他调侃医生为“神仙”,讽刺药引为“最妙的水煎汤”,这些幽默的元素让文章更加引人入胜。
二、写法特色:
(1)倒叙手法: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先写父亲去世后,再回忆父亲生病的过程。
这种写法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对父亲的病情充满好奇。
(2)细节描写:鲁迅在文章中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父亲病情的严重性和治疗过程的艰辛。
例如,他详细描述了父亲生病时的症状、治疗过程中的种种繁琐事宜,让读者对父亲的病情有更深入的了解。
(3)抒情与叙事相结合:鲁迅在文章中既注重叙事,又注重抒情。
他通过叙事
展现出父亲病情的严重性和治疗过程的艰辛,同时通过抒情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这种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写法使文章更加感人肺腑。
《父亲的病》在语言和写法上具有独特的特色,通过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倒叙手法、细节描写、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写法,成功地呈现了父亲生病的情况和治病的过程,让读者在悲伤中感到一丝轻松,同时也感受到了鲁迅对父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鲁迅格式的特别例子(一)
鲁迅格式的特别例子(一)“鲁迅格式的特别”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著称。
他的写作风格也有其独特之处,常被人们称为”鲁迅格式”。
鲁迅格式的文章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简练明确:鲁迅的文章用词准确,语言简练,条理分明,展示了他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2.批判意识:鲁迅的作品常常针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包括封建社会、旧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等,鲁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
3.冷嘲热讽:鲁迅的作品常以冷嘲热讽的方式表达观点,他通过讽刺和用词的特别方式,揭示问题背后的荒谬和虚伪。
例子1. “狂人日记”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鲁迅格式的典型例子。
该作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疯狂世界。
作者通过这个疯狂世界的描写,暗指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腐败。
•语言简练:作者运用简洁的语言,以清晰的笔触描述主人公的疯狂心理和周围的社会现象。
•冷嘲热讽:作者用讽刺的方式描述社会,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虚伪。
•批判意识:作者通过主人公疯狂的心理状态,批判了社会制度对人的摧残和压迫。
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鲁迅格式的典型例子。
该作以主人公阿Q为中心,通过他的遭遇和心态来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穷困和腐败。
特点:•简练明确:作者以简洁的语言,清晰地展示了阿Q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批判意识:通过描述阿Q虚伪自大的形象,作者批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和腐败。
•冷嘲热讽:作者通过描写阿Q的悲剧遭遇和愚昧行为,以讽刺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评。
《药》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作品,也展现了鲁迅格式的特别。
特点:•简练明确:作者用简洁的语言、鲜明的画面描写,表达了人的虚伪和社会的冷酷。
•批判意识:通过主人公对社会的绝望和对人性的怀疑,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个人的摧残和毁灭。
•冷嘲热讽:作者以冷嘲热讽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现象的荒谬。
鲁迅作品特点
这个问题无法笼统作答,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面涵盖比较广,每个文学体裁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其在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下面根据作品体裁来简单分析其在不同体裁领域所体现出的特点:1、鲁迅小说的特点鲁迅一生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
《呐喊》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反封建是其总主题,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掠夺、虐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的毒害。
它的第一篇《狂人日记》,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手法揭示了一个“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现代小说,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又如在《阿Q正传》中,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写于1924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
它继续描写封建主义吃人的悲剧。
和《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
例如在小说《祝福》里,鲁迅并没有直接描写封建政权对祥林嫂的政治压迫,鲁四老爷也很难说就是反动政权的代表人物;而有些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则又并不完全包含在四条绳索(毛泽东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之中。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这四条绳索的捆缚所造成的。
鲁迅的这两部小说除了阿Q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之外,也塑造了其它的典型人物,深入中国人性的弱点,极具代表性,这缘于《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着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而在故乡中,作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少年时天真活泼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麻木的人.作者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冷骏的笔调.用来批判当时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的社会.像狂人日记从头至尾就是写“我”自思有人要吃自己,把“我”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出身于封建世大夫家庭,身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半夜查看历史,看见“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对吃人社会发出了勇敢的挑战.狂人日记通篇是以一种冷骏的笔调写成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是号召人们反对封建制度的利器.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了诙谐风趣的笔调,用来反映出当事人的愚昧无知,也使小说更吸引人,让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大.阿Q正传中的阿Q一无所有,靠打短工度日.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十分精彩的描写.通过这些风趣的描写,将阿Q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称快.五、鲁迅先生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是;社会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而鲁迅先生写作的手法和艺术特点都为其小说反映他要表达的东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就是鲁迅小说的绝好写照.因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令人常读常新.鲁迅的作品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凌然绝世,卓而不群.但斐然的“风骨”之外,似乎缺少些“肌质”,即艺术上的丰满.使观赏者在厚实凝重中感到滞涩如鲠在喉一样,文学表现手法也过于冷峻而缺乏美感,不可否认,情感的力度和情感的质量都应该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先来赏析鲁迅作品中思想艺术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狂人日记.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篇小说是成功的.小说的立意是在表现思想,而思想又非常艺术的在叙述和描写中呈现出来.在这篇小说中,通常极为重要的情节已被淡化,人物外形等诸要素也显得可有可无,作者自如的白描手法,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人物,在现实面前孱弱的心灵透视,尤其是借用分裂人格的狂人语惊四座的“吃人”和“救救孩子”的声音,睿智和真情结合的天衣无缝,这一切规定了作品的成功.这实际上是思想上的成功,又很难不说是艺术上的成功.在鲁迅思想和艺术的相交点上的狂人形象,虽符合艺术规律,但是个特例,鲁迅当然不能仅用狂人这个无从争辩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思想和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狂人日记这篇鲁迅思想艺术矛盾结合体的小说,是他走向一个成熟思想家的象征,由此也决定了他艺术上重理性而轻感性的缺憾,其中涉及鲁迅思想的发展形成,这里不便详述,但有个事实可以证明:鲁迅创作的中后期,借助小说这种曲笔表达,根本无从宣泄内心充涌的思想波涛,出现了大批“短兵击时弊”的杂文,他几乎终止了文艺性较强的创作,杂文占据了他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他甚至花大气力去搞那些刀刀见痕的木刻.理性的表达虽是鲁迅的坚强伟大之处,但作为作家的鲁迅,我们不知该不该为他惋惜象鲁迅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感性是其理智的负荷,虽然必须但不愿太重太投入,往往凭理智的取舍,极为吝啬地触及艺术中本来极为重要的情感世界,所以他的艺术创作不是在思想基础上发扬光大,而是一直覆盖在他的思想光芒之下,他的艺术升华不了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却决定着他的艺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就是这种创作思路的典型作品.好的人物形象能在情节的合理演化中渐渐丰满,而当人们逐渐忘却情节后,仍能真切的感受人物的生动.我们很难像感受狂人这个神经质性格的人物一样,去感受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阿Q,记住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的情节和笑话,如“公堂划圆”“儿子打老子”之类,也许这是鲁迅有意藏匿这个人物的清晰形象,送给人们一个深刻的认识,但这在艺术审美中是不能为人接受的,艺术需要清晰可辨富有想象力的感性形象,而不需要掺入艰难的哲学思考.鲁迅作品在人文环境的描写中,不是以文人常有的忧患意识,而是以一种忧愤深广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是款款的诱导,引发,而是嘲弄的讥讽和恨极的展示,并非常冷峻地做着“撕破”与“毁灭”的示范.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生活在一个怪怪的不正常的人文环境中:世事无常的变换,人际关系的冷漠;连作为东方文化的伪善面纱也没有,剩下的只有手术刀式的剖析.阿Q没有以爱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所以受到伤害时没有委屈,只有愤然;而周围的人也均以利害并带有戏谑愚弄的态度对待他;都生活在空洞的无正常情感的世界里.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感情创伤也寓言式的凝成一个疤痕,几个例子,去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没有那皮肉翻裂时流血的感觉,没有具体的情感流程,没有冬天的冷,夏天的热.这种“寓热于冷”的风格中,作者冷静理性地把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隔开,人为地加上一个叙述人,给读者一个现实理智的平面.祝福中本该有的极伤惘的悲剧情调成了作者深入挖掘提纯的悲剧根由,其中区别虽微妙,但读者感觉得出.由于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恶痛绝,并认真探研过各种弊害,小说中无论哪个人物,都在周围的生活中找不出可以使人兴奋、可以活下去的理由.没有亲情友情,只有沉重的生活生计,在一种古旧的固执的身世感中,摆脱不了宿命地走向失望和绝望,使生活缺乏生动,使生命丧失活力.在当时情况下,这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但作为作家,不仅要善于侦视到人间的欠缺与不足,还需引导读者去发现世界的美丽至少是希望,生命的光芒;善意的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染美化生活哪怕是未来的生活,创造爱,不仅仅制造恨.伟大而沉重的思想是鲁迅艺术稍显单薄的根本原因,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牺牲和奉献.鲁迅思想的伟大丰富在文学史上是颇为浓重的一笔,但也不应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方式,就是说,对于伟大人物的作品,也不应以思想性的影响及高度去缝合艺术性的欠缺与不足.。
鲁迅先生读书的特点
鲁迅先生读书的特点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读书特点体现在他的思想深度、文风独特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上。
鲁迅先生的读书特点体现在他的思想深度上。
他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思考其中所蕴含的哲学、社会学等深层次的思想。
他善于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去解读作品,挖掘作品背后所代表的思想内涵。
他的读书笔记中常常能看到他对于作品中某个细节的深入剖析,对于作者的用词、句式等进行精准解读。
通过对作品的深入思考,鲁迅先生能够从中获取灵感,进而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鲁迅先生的读书特点还体现在他的文风独特上。
他的文章通常以犀利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个性著称。
他对于作品的解读和评论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观点和态度,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规范和格式。
他的文风幽默、讽刺,常常以一种犀利的笔触揭示作品中的问题和社会的矛盾。
他的读书笔记中常常充满了对于作品的批评和评价,他通过自己独特的文风和观点,将作品中的问题和现实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
鲁迅先生的读书特点还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上。
鲁迅先生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欣赏,更是为了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他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发现其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他将这些问题和弱点与现实社会进行对照,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进行改革。
他的读书笔记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于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批评,他以文学作品为起点,探讨社会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鲁迅先生的读书特点体现在他的思想深度、文风独特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上。
他通过深入思考、犀利的笔触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给予了他的读书笔记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鲁迅先生的读书特点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他以文学作品为媒介,以个人的观点和态度,引发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讨论。
这种读书特点使得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学价值。
鲁迅作品风格简单介绍
鲁迅作品风格简单介绍
鲁迅的作品风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叙述方式:鲁迅的作品中,他大胆地尝试了多种叙述方式,如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结合等。
这种多姿多彩的叙述手法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创新精神。
2. 多样化的格式:鲁迅的小说如《呐喊》和《彷徨》等,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格式,这种创新的格式使得他的作品在表现上更为深切。
3. 独特的时空关系: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经常运用横断面切割的方式来描绘场景,如《示众》和《药》等。
这种手法展示了现实生活的一个横断面,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感。
4. 独特的语言风格:鲁迅的作品语言简洁、凝练,富有顿挫感,同时又充满了回味。
他的作品剖根揭骨,冷嘲热讽,举重若轻,言简意丰。
以上是对鲁迅作品风格的简单介绍,如果想了解更多鲁迅的作品风格特点,建议阅读鲁迅原著以及相关文学评论,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鲁迅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鲁迅的散文有什么特点鲁迅的散文有什么特点一、思想的自由驰骋《朝花夕》中,鲁迅在《无常》一文里,围绕着活无常的故事,忽而人间,忽而阴间,忽而“下等人”,忽而正人君子,他想得多么广,多么远,又多么自如呵!他想到:我们的人民——统治阶级眼中的“下等人”,是怎样地“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
没有一点“生的乐趣”,他们竟然“神往”于“阴间”,这期间包含着多少辛酸,多少不平,多少愤怒啊!他想到:就是这些被统治者踏在地上的“下等人”,他们用自己的理想,创造了“活无常”,这是一个怎样“活泼而诙谐”,“爽直”而“有人情味的可爱的形象啊!这些“下等人”就是值得尊敬的珍贵的美的艺术品。
他想到:有压迫,必定有反抗。
即便在阳间不能反抗,就是到了阴间也要反抗!不是到了阴间无论贵贱,无论贫富,……有冤的得申,有罪的就得罚吗?“你摆尽臭架子也无益”!“哪怕你,铜墙铁壁!那怕你,皇亲国戚!”活无常的歌声不正代表人民的呼声吗?他想到“阳间”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又是多么的可恶!他们竟然不如“活无常”有人情——莫非入冥做了鬼,倒会增加人气的吗?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
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这乾坤颠倒的世界啊……这真是:才华横溢,浮想联翩!一个最普通的题材,经过鲁迅上下驰骋的开掘,竟然引发出如此丰富,而又如此深刻的思想!而我们当前的一些散文,或所谓美文,读起来如此乏味,不正是因为站得不高,看得不远,想得不深吗?要想写好散文,就得老老实实向鲁迅学习,在“思想的开掘”上下一番功夫,让“思想冲出牢笼”,展开翅膀飞起来。
二、内容的自由驰骋读鲁迅的《朝花夕》,你就像走进一个丰富的知识之林,科学的道理、历史的知识、生活的掌故、故事、神话、传说……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使你大有“应接不暇”之感。
《狗、猫、鼠》里有鲁迅自己的文章《兔和猫》,以及由此引起的议论;有德国文学家覃哈特博士的《自然史的国民童话》里关于猫与狗的故事,以及由此引起的议论;有“筋斗”的猴,“请安”的象;有关于猫的特性的绝妙描写;有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讽刺画家的铜版画;有学者弗里特的精神分学说;有美国诗人和小说家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有中国《北史》关于“猫鬼”之说;有“八戒招赘”“老鼠成亲”的民间花纸;有“老鼠数铜钱”的传说;有关于隐鼠墨猴的有趣描写……这么丰富!这么渊博!你能不赞叹吗?你能不被深深吸引吗?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比起当前的一些无病呻吟的散文,只有几个干瘪的条条,纯粹是在做文字游戏,真是有天壤之别啊!那么我们写文章为什么不敢放开写呢?为什么要把如此丰富的生活写得如此枯燥无味?为什么要把如此广阔的天地变得如此狭窄呢?既然是“散文”,那就散一些吧。
对鲁迅先生文章的评价大全
对鲁迅先生文章的评价大全
一、关于鲁迅先生文章的评价:
1、鲁迅先生文章充满了丰富的知识和思想,其文风清新、生动,用词妙趣横生,有时还慷慨激昂,深得读者喜爱。
2、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把思想变成一切可能的深刻思考,有力地激发读者思考、启迪思维。
3、鲁迅先生文章的风格独特,他把传统的古典文学语言和“八股”文章的格式融合在一起,整个文章既有古典文学的文雅表达,又有现代文学的缠绵悱恻,令人叹服。
4、鲁迅先生的文章内容丰富而多样,他以人类的探索和发现为中心,以情感价值观作为最核心的主题,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去思考和探索,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5、鲁迅先生的文章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表达出他对于人性的追求和对文学的高度认知,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思想感悟。
鲁迅先生写的文章的特点+++
鲁迅先生写的文章的特点小说特色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
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
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
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
两个故事相串联,以祥林嫂的问题拷问“我”的灵魂,从而揭示“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
类似这种模式的小说还有《故乡》、《孤独者》和《在酒楼上》。
除此之外,一方面,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小说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
鲁迅先生的文章特点
鲁迅先生的文章特点
1、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使文章生动、真实、感人,更具说服、感染力。
2、含蓄的表达方式:
如“四周围黑洞洞的”,“碰壁”、“把鼻子碰扁了”,“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些句子都给读者回味的余地,耐人寻味。
3、设疑──叙事──释疑:
本文先讲鲁迅先生逝世,提出疑问:“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然后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令“我”难忘的几件事,最后得出结论:鲁迅先生就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回答了前面所提的问题。
这样写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既做到了前后照应,又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对鲁迅先生文章的评价大全
对鲁迅先生文章的评价大全
一、鲁迅先生文章的评价
1、引人入胜:鲁迅先生文字精彩绝伦,生动形象,巧妙诙谐,抒情赞美,有力地表达情感,令读者深受感动,每一篇文章都能让读者如痴如醉,迷惑不已。
2、真实性:鲁迅先生文字忠实地反映了时代风貌,通过细腻的勾勒,勾画出生动的描绘,令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浮和变迁,从而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环境。
3、开拓性:鲁迅先生文字开拓了文学叙事的新路,叙述手法灵活独到,论述细腻透彻,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构思能力,创造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坛一颗璀璨的明珠。
4、艺术性:鲁迅先生文字有着无与伦比的艺术性,他贯彻文学艺术的根本原则,巧妙地将叙事、抒情、讽刺等多种文体有机的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受到世人的赞誉。
5、滋养性:鲁迅先生文字对读者来说既有欣赏性又有滋养性,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文章犹如一面明镜,让读者在其深刻的人文精神之中得到滋养,增长智慧,从而改变自我,获取智慧与力量。
鲁迅散文的艺术特点
鲁迅散文的特点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里的标志性的里程碑,他的白话文小说有如一颗巨石,沉沉地砸向当时国人麻木的心灵。
鲁迅的散文亦是如此。
他的散文不但在为白话文的传播上做出了贡献,更在于皆由此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好的故事”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在黑暗的长空里划出一道黎明。
所以,鲁迅的散文亦是不下于其小说的于中国文学的重要存有。
下面就来浅述几个在鲁迅散文中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注重象征手法的使用,文章具有音乐美和画面美。
鲁迅是现代散文诗的重要开创者,此类散文集结于《野草》中。
《野草》是鲁迅先生写于20年代的散文集,初看,我们可能会感觉其语言艰涩,含意颇深,再细看,我们就会品出鲁迅先生那满腔的热情与真诚。
《野草》是一部象征主义的艺术精品,其中最具艺术特色的是使用象征方法而创造的各种形象。
比如借用“小红花”象征美好的愿望,借用新月象征新希望等等,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旧思想的复苏,对新思想的退潮感到的彷徨与苦闷,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追求精神、牺牲精神。
象征手法的使用使《野草》恰当地表现了当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鲁迅也注重写实手法、抒情手法的并用。
语言精致形象、饱含深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很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文章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很生动,景色明朗,充满温暖愉悦的情绪,不难看出鲁迅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对鲁迅先生文章的评价大全
对鲁迅先生文章的评价大全1.文学批判的犀利鲁迅先生的文学批判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为代表,对当时中国文学界的空洞浮华和封建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用尖刻的语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无情。
这种犀利的文学批判,不仅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时代的关切和愤怒,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追求真实的思想力量鲁迅先生主张追求真实,反对虚假和伪善。
他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现实,揭示人类生活的本质和社会的矛盾。
他对知识分子的行为和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其冷漠、自私和顽固的一面。
通过对现实的真实揭示,鲁迅先生的思想力量得以深入人心,激发了一代人的思考和行动。
3.对封建文化的拷问鲁迅先生对封建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拷问。
他的文章中经常揭示了封建文化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批判了封建家庭、封建道德和封建教育。
他主张解放思想,不被传统束缚,追求人类的真实自由。
这种对封建文化的拷问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反思,为中国知识分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提供了指引。
4.探索个体命运的意义鲁迅先生的文章关注个体命运的意义。
他通过对普通人的生活际遇和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中被边缘化和压迫的困境。
他深刻洞察人性的悲剧,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个体的挣扎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揭示。
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写,他提醒人们关注个体的尊严,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
5.强调文化自信鲁迅先生强调文化自信,主张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他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倡导文化的自觉和自立。
他坚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主张独立自主地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这种文化自信为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的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他犀利的批判和追求真实的思想力量使他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和革命家。
他对封建文化的拷问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让他的文章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社会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怀人
散文
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怀念的是后辈或战友,这类文章是用泪水拌着墨水写成的,所以在痛惜与回忆交往中有着深挚的怀念之情,其中含有对反动势力的痛斥。
另一类是如《范爱农》,怀念的是同时期的旧文化人士,这类文章有着叹息其不悟的感情,对这些人迂腐的思想和行动进行含蓄的批判,在怀念的同时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醒的感慨。
还有一类散文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怀念的是师长或对自己有影响的长辈,在这类文章里是边叙事边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尊重之情,以及对美好往事的回忆,着重表现他们对自己日后思想、行动的感染。
郁达夫曾对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的风格作了比较:“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
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与此相反,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
两人文章里的幽默味,也各有不同的色彩:鲁迅的辛辣干脆,全近讽刺,周作人的是湛然和蔼,出诸反语。
”其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和周作人两人的最丰富最伟大。
”这些可以说明周作人的早期散文在当时的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