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
劳动经济学自考大纲
劳动经济学自考大纲课程代码:00164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vb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劳动经济学,是劳动力市场现象系统化了的理论认识,是劳动力市场运行原理的体系。
它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其形成与发展和经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课程目标:通过现代劳动经济学学科系统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堂讨论,使学习者全面、系统和较为深入的掌握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应用等内容。
学习用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成长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微观及宏观的问题和现象。
基本要求:掌握劳动力这种特殊资源使用、开发的机制和原理,能够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用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工资和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的问题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
三、与本专业及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以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为基础,是本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该课程的先期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等,学习该课程的后续课程,如就业理论与政策、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与纠纷处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企业制度与文化、国际劳工标准等。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导言一、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应掌握以下内容:1、劳动经济学的形成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4、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特点5、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识记:劳动定义:在一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力定义:(1)传统或者早期的劳动力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参考书目:详见学校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查目标社会保障学专业考试科目《劳动经济学》涵盖劳动经济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研究方法,是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学科。
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劳动经济学的概念,掌握劳动经济学的普遍规律、重要的理论观点、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能够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劳动经济学(曾湘泉主编)劳动经济学(蔡昉著)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共分,小题,每小题分)简答题(共分,小题,每小题分)论述题(共分,小题,每小题分)考查范围考查范围:《劳动经济学》(版),曾湘泉主编第一章导论一、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三、研究特点四、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一、派生需求与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1、派生需求原理2、影响劳动的因素二、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劳动需求分析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需求分析四、劳动需求弹性1、弹性的一般含义2、弹性需求的工资弹性3、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五、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1、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2、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和互补性与需求分析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一、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1、劳动力范畴分类2、劳动力参与率二、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三、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1、劳动和闲暇2、偏好和无差异曲线3、工资、收入和预算线4、均衡的工作时数5、工作时数与非劳动收入变化6、工作时数与工资率变动7、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图形推导8、个人劳动供给曲线9、市场劳动供给曲线四、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1、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2、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3、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五、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1、劳动供给与福利制度2、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基本模型二、教育投资的分析1、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2、教育投资的分析三、在职培训1、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2、在职培训投资的主要模式3、普通培训与特殊培训4、有关在职培训的总结四、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第五章劳动力流动一、劳动力流动的成因1、劳动力流动的概念2、劳动力流动的成因二、劳动力流动模型1、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2、非法流动与移民:外来劳动力对劳动市场的经济影响三、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四、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1、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2、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五、中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2、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政策分析第六章工资的确定及制度设计一、工资的历史、本质和形式二、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三、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1、工作的非货币特征2、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四、报酬制度和水平设计与员工激励1、工资与生产率的关系2、委托—代理关系与报酬制度设计3、效率工资理论的要点第七章劳动力市场歧视一、歧视问题的提出二、歧视定义与表现形式三、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1、个人偏见模型2、统计性歧视模型3、非竞争性歧视模型4、对歧视理论的评价四、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五、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第八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一、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1、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2、收入不平等测量的含义及难点3、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4、中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二、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1、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2、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三、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第九章失业一、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二、失业的测量三、失业类型四、失业原因1、工作搜寻理论2、刚性工资理论3、效率工资理论五、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失业与就业问题1、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特点2、中国目前的失业原因分析考查范围:《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践》,蔡昉等著绪论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一、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共性和特殊性二、劳动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第一章劳动经济中的人口因素一、与劳动经济有关的人口学概念二、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二章人力资本理论一、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二、教育决策与回报第三章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供给概述第四章劳动力需求一、对劳动力的派生需求二、企业的短期和长期雇佣决策三、劳动力需求弹性第五章失业一、工作搜寻模型二、失业的类型和成因三、“奥肯定律”四、菲利普斯曲线第六章工资和收入分配第七章劳动力迁移一、劳动力迁移理论二、劳动力迁移的决策第八章劳动力市场歧视一、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衡量第九章劳动力市场制度与规制一、劳动力市场目标模式第十章劳动力市场发育一、劳动力市场从分割到一体化二、发展阶段与劳动力市场演变。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二、各题型知识点分布⒈单选题:主要是一些重要的结论以及重要理论的内容、提出者⒉多选题:主要是一些理论或者内容的影响因素、特点、作用、意义⒊简答题:①希克斯—马歇尔定律 P39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法则中。
这些法则表明,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1)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它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2)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4)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上述四个法则的推导主要是围绕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来进行的,即工资的变动从两个方面影响就业水平:工资上涨使劳动成本提高,因而企业乐于以其他要素替代劳动,从而使雇工规模有所缩小,这是替代效应在发挥作用;工资上升提高了企业的边际成本,使企业面临着提高产品价格和缩小生产规模的压力,从而使雇佣水平有所降低,这是规模效应在发挥作用。
②古典均衡与凯恩斯均衡的差别(两个方面的差别:理论和政策主张)古典均衡理论的代表是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萨伊生存在生产力不发达,商品短缺时代,供不应求)理论内容:供给会创造需求政策主张:1、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是不正常的,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
3、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点评:萨伊的充分就业理论的错误在于,混淆了商品交换和物物交换的区别。
凯恩斯均衡理论(生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发达,供过于求,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将失业分三种: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即承认存在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产生于有效需求不足,其中有效需求是总供给价格与共需求价格达到平衡时的总需求。
而且非自愿失业难以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因为货币和物价同时下降,真实工资可能没降。
2014年西北师范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911劳动经济学大纲考研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对象
第二节研究方法
第三节研究特点
第四节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
第一节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第三节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第四节劳动需求弹性
第五节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
第一节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力参与率
第二节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
第四节报酬制度和水平设计与员工激励
第八章劳动力市场歧视
第一节歧视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歧视定义与表现形式
第三节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第四节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
第五节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
第九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第一节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
第二节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二、考核评价目标
识记劳动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掌握劳动力供需理论、工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流动理论、劳动力收入分配理论,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相关理论及政策运用;了解、运用人力资源使用、开发的机制和原理;熟练运用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工资和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的问题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
第三节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
第十章失业
第一节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
第二节失业的测量
第三节失业类型
第四节失业原因
第五节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
四、参考书目
1.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8-1
2.乔治·J·鲍(George J. Borjas)《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1
纪韶《劳动经济学》院考考试范围
纪韶《劳动经济学》院考考试范围第一篇:纪韶《劳动经济学》院考考试范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试题劳动经济学专业试题A卷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一、基本概念(每题4分,共24分)1.劳动力需求2.劳动参与率3.人力资本4.狭义工资5.工资收入歧视6.劳动力市场流动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1.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涵义2.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有哪些3.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为什么说劳动参与率是判断就业形势的重要指标?2.在评价最低工资制度影响时,应考虑哪些因素?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应怎样分析最低工资制度在中国的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试题劳动经济学专业试题B卷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一、基本概念(每题4分,共24分)1.劳动力2.劳动力供给3.人力资本投资4.劳动力市场歧视5.局部均衡6.劳动力需求弹性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1.简述符合劳动年龄的人口分类2.简述企业进行在职培训的成本和收益3.简述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分析劳动参与率与就业形势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2.就你所熟悉的事例,请谈一谈农村劳动力迁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试题劳动经济学专业试题C卷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一、基本概念(每题4分,共24分)1.生产函数2.劳动力范畴3.广义工资4.就业歧视5.一般均衡6.短期边际成本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1.简述影响对劳动力需求的因素2.简述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内容3.简述影响工资确定的外在因素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和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异?2.政府解决劳动力市场歧视的途径有哪些?A一、1.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是企业雇佣愿意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00164)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课程代码:00164)第一章1.劳动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1).劳动(2)人口(3).劳动适龄人口3.劳动力资源: 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4.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劳动力的数量。
5.哪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1)劳动力需要是派生性需求;(2).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3)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6.劳动力的三个需求: 1.企业需求 2.行业需求 3.市场需求7.长期与短期劳动力的需求的区别:短期: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长期: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以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8.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假设;(2).组织目标的假设(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总产量最大化);(3)市场环境的假设(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不完全性竞争市场)(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9、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或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低于劳动量投入的速度。
10、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变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第二阶段: 边际产量递减, 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11、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工资的变化包括工资的上升与下降两个方面。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种影响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12、弹性表示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这既包括需求弹性,也包括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分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还可以分为需求点弹性和需求弧弹性.13、劳动力需求的五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几何图形为垂线;(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几何图形为陡峭的劳动力需求曲线;(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几何图形为直角双曲线;(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几何图形为相对扁平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几何图形为水平线。
《劳动经济学》.pdf
《劳动经济学》课程网上考试题库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B、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C、劳动力成为商品D、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答案:C2、在远古时期,在()著作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
A、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日》B、色诺芬的《经济论》C、色诺芬的《雅典的收入》D、柏拉图的《理想国》答案:A3、产业革命后,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配第B、斯密C、李嘉图D、萨伊答案:A4、()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独立发展阶段。
A、索罗门·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著作出版B、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C、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进行的“劳动经济学革命”D、我国朱九通教授所著的《劳动经济学概论》出版答案:A5、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的学问。
A、劳动生产率B、劳动的人C、劳动资料D、劳动要素答案:B6、劳动力是指()A、人的劳动能力B、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人”C、简单的生理劳动D、劳动答案:A7、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A、增加B、减少C、不变D、难以判定答案:B8、在1960年,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是()A、贝克尔B、舒尔茨C、马歇尔D、马克思答案:B9、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不包括()A、流动的过剩人口B、潜在的过剩人口C、停滞的过剩人口D、固定的过剩人口答案:D10、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动态均衡无法达到的条件是()A、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B、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D、工资率的波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越来越小答案:A9、动态均衡分析是指在考察市场均衡时,变量的调整()A、没有抽象掉时间因素B、抽象掉了时间因素C、不需要花时间完成D、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造成工资国民差异的原因()。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考纲
课程编号:1123038《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Labor Economics Detailed Contents)总学时:54 学分:2一、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专业指定选修课2、开课学期:第五学期3、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4、课程修读条件:修完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内容5、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劳动经济问题;(3)能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教学基本要求或建议教学方法:(1)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紧贴社会热点问题;(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打印三、内容纲目及标准:第一章劳动力供给数量[教学目的]1、掌握劳动力、劳动力供给、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约束线、主体均衡、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供给弹性等概念;2、掌握边际替代率、劳动参与率、劳动供给弹性的计算方法;3、理解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对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和市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4、领会向后弯曲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影响因素、市场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市场劳动力供给的变动的区别。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在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市场劳动力供给决策中的影响程度。
2、教学难点: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概念、计算方法和类型。
一、劳动力供给概述(一)劳动力、劳动适龄人口、潜在劳动力资源、现实劳动力资源的含义(二)劳动力供给的定义及其表达方式(三)劳动力供给的分类二、个人劳动力供给(一)效用与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的联系(二)边际替代率推导(三)预算约束线、主体均衡的含义(四)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五)向后弯曲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三、家庭劳动力供给曲线(一)工资率变动对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二)家庭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增加、家务劳动等对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四、社会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参与率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三)劳动力供给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五、劳动力供给弹性(一)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定义及表达方式(二)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主要形式第二章劳动力供给质量——人力资本[教学目的]1、掌握人力资本的概念及其特征;2、掌握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主要形式及其特点;3、理解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教育投资决策模型。
自考00164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
00164 劳动经济学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劳动经济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科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
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劳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学习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提供所需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1.牢固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系统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能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
2.在熟练掌握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3.能运用所掌握的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劳动力市场各参与方的经济决策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
4.平时关注现实劳动力市场的动态以及有关的政策和制度,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劳动经济学的原理和分析工具对现实中存在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探讨,提高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意培养自己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尽可能将经济学思维方式运用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学科的学习中,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它以劳动力为考察对象,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是以西方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其学科的基础,因此学习劳动经济学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同时劳动经济学在研究问题时常采用数学和统计方法作为其分析工具,因此要学好劳动经济学还应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高等数学和统计性知识。
劳动经济学 复习提纲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考试时间:12月24日,星期一,10:30--12:30;考试地点:管106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P2)(1)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行及其结果(2)未来及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参与者所需进行的各种决策(3)就业和报酬等劳动力市场问题有关的公共政策2、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P10)(1)实证分析是建立在行为理论基础上的,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并不回答相应可能出现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是好还是坏的问题。
两个最基本的假设:一是稀缺性假设,指任何生产性资源,相对于个体以及社会集体需求来说都是稀缺或有限的;二是理性行为人假设,即当事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的,知道哪些行为有助于达成自己的目标,行为具有适应性。
(2)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试图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分析必须能够找到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价值判断的标准,即互惠标准。
3、学习劳动经济学的现实意义(P16)(1)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劳动力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一种经济资源,将他们配置到能够使他们的生产率得到最大发挥的岗位上去,将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
一个国家或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家庭和个人都要通过提供劳动来获得主要收入,劳动力市场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社会稳定、关系到全体公民的福祉和执政党的地位。
(2)对企业的重要性:有助于加深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吸引人才;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预见到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将会对组织内部的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企业理解政府制定的很多干预劳动力市场的措施和法律。
(3)对个人和家庭的重要性:掌握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之后,很可能会是我们的决策更加理性,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有助于我们帮助国家在立法和公共政策选择方面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4、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特征(P21)(1)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特殊性及交易的延续性(2)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3)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4)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难以衡量性(5)劳动力市场交易条件的复杂性(6)卖方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不利性5、外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P25)(1)外部劳动力市场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一般性劳动力市场,它是指处于组织外部、不受单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的影响,由多位雇主和大量的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第一章导论一、本章考核内容(一)劳动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二)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与研究方法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劳动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识记:(1)劳动的概念;(2)马斯洛需求五层次论;(3)劳动的不同分类及依据。
2、领会:劳动的特征。
(二)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识记:(1)劳动经济学说孕育阶段的主要思想家;(2)劳动经济学说萌芽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3)劳动经济学科建立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4)劳动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
2、领会: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四个阶段。
(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领会:(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与研究方法1、识记:(1)实证研究法;(2)规范研究法。
2、领会:(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劳动力市场概论一、本章考核内容(一)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与调控(三)劳动力市场均衡(四)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1、识记:(1)劳动力;(2)劳动力资源;(3)劳动力资源的质量;(4)劳动力市场的内涵。
2、领会:(1)劳动力的特性;(2)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3)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4)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3、应用:劳动力市场的特性。
(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与调控1、识记:(1)市场机制;(2)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3)最低工资;(4)最低工资标准;(5)最低社会保障制度;(6)劳动法。
2、领会: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
3、应用:(3)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三大机制;(2)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1、识记:(1)古典均衡的概念;(2)凯恩斯失业均衡。
2、领会:(1)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条件;(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3)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原因。
劳动经济学提纲
选择题涉及的主题:•劳动需求与供给弹性10-11这里的劳动需求自己看书啊。
内容很广,供给弹性是有工资率的变动影响的,你们可以去看看工资变动如何影响劳动需求的。
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
E s=∆S/S/∆w/w通常在考察市场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值分布在0到无限大之间。
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1.供给无弹性(A),即:Es=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2.供给有无限弹性(B),即:Es→∞,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3.单位供给弹性(C),即: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1;4.供给富有弹性*(D),即:Es>1,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5.供给缺乏弹性(E),即:Es<1,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P70-73纯收入效应:假设劳动者除了工作的工资收入以外,还获得一种与工作无关的收入来源。
对于劳动者而言,即使他不工作,也能获得这部分收入,而如果工作的话,总收入会增加。
在右图中,条件没有变化时,均衡点为N,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使预算约束线平行向右方移动,得到一条新的预算约束线ed。
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均衡点由N向P点移动,余暇时间增加,劳动时间减少,余暇时间的增加量为1小时,由此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必定提高。
纯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
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时间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例子:如果一个人获得了一种是跟工作无关的收入,每天是36美元,如果加上他的工作,日收入等于这36美元加上报酬。
《劳动经济学》试题—劳动供给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一、名词解释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盗用的状态。
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二、单项选择1.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性质作了()假设。
两点三点四点五点2.基数效用论将效用分为总效用和()。
边际效用心理效用消费效用生产效用3.对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分析,是建立在()的经济决策分析基础之上。
生产者个体消费者个体劳动者个体消费者群体4.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就业、工资、()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社会救济5 .()在继承了基数效用论的部分理论基础之上,为效用理论的实际应用寻找到了可靠的方法。
A .边际效用论B .生产效用论C .消费效用论D .序数效用论三、判断改错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同样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不属于)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间歇性交替。
×(周期性交替)基数效用并不假设每个人都是“经济人”。
×(基数效用论假设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在序数效用论的假设中,要求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单向性。
(√)无差异曲线是可能相交的。
×(不可能)四、简答题1.试述个人和家庭的劳动力供给的特点。
答:个人: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增加;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表现为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负向影响。
劳动经济学考纲共68页word资料
高纲1002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3323 劳动经济学苏州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是专门研究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学科。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显得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①当前许多最迫切的社会问题都集中表现在社会经济的劳动方面,如最低工资问题、通货膨胀对人们收入的影响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等;②劳动力市场“买”“卖”关系的特殊性,如劳动力与劳动者的不可分离性、劳动力供给决策概念的复杂性、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③制度因素,如工会、歧视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都将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产生影响。
一直以来,对于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必要性始终存在着两种认识上的误区:其一,受计划经济时期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把劳动者当作商品来研究,违背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其二,认为我国的劳动力普遍存在供大于求,根本算不上是什么稀缺资源,所以没有必要专门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使得相对于其他经济学科的分支,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相对滞后,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来说是极不相称的。
因此,改革计划经济体系下形成的一整套传统劳动理论,吸收和消化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劳动经济理论,从经济学的视角科学地研究、解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复杂多变的劳动问题,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学,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将经济分析与制度分析有机结合,以经济分析为主,体现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应有的特点与深度;②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体系、结构安排上有选择的借鉴西方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同时融入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有关内容,在数据和资料的引用上、经济运行过程的实证分析上力求反映中国特色;③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运用系统的、历史的方法,把劳动经济问题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
I.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一、考试性质
《劳动经济学》是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插班生招生专业课考试科目。
《劳动经济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体系严谨,内容丰富,包括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劳动力市场(包括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时间、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工资与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人力资本投资、劳动歧视、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等。
《劳动经济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核心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衡量考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劳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测试考生是否达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要求。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是《劳动经济学》教学以及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也是本科目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2.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目标和考核内容命题,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插班生《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4.考试主要参考书为《劳动经济学(第五版)》,杨河清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Ⅱ.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40%,理解占40%,应用占20%。
3.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20%,较易约占30%,较难约占30%,难约占20%。
4.试卷的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20%)、多项选择题(10%)、判断题(10%)、名词解释(15分)、简答题(35%)、应用题(10%)等六种题型。
(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Ⅲ.考核内容和要求
下面分章节列出《劳动经济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1章劳动力需求
第1节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理解)
第2节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理解)
第3节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需求(理解)
第4节劳动力需求弹性(应用)
第5节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理解)
第6节短期劳动力需求与长期劳动力需求(理解)
第7节政府的特殊政策与劳动力需求(理解)
第2章劳动力供给
第1节劳动力供给的含义(识记)
第2节人口与劳动力供给(识记)
第3节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理解)
第4节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理解)
第5节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理解)
第6节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理解)
第7节劳动力流量表(应用)
第3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割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1节均衡的基本含义(识记)
第2节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理解)
第3节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理解)
第4节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理解)
第5节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解)
第6节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解)
第4章劳动时间
第1节劳动投入量的计量尺度(识记)
第2节从劳动供给者的立场看劳动时间(理解)
第3节从企业的立场看劳动时间(理解)
第4节制度劳动时间、不规则劳动时间与有效劳动时间供给(识记)第5节经济状况对劳动时间的影响(理解)
第6节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第7节劳动时间的国际比较(识记)
第5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第1节生命周期的变化(识记)
第2节就业与就学的决策(理解)
第3节结婚生育决策(理解)
第4节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理解)
第5节退休决策(理解)
第6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第1节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的主要思想(理解)
第2节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识记)
第3节补偿性工资差异理论(理解)
第4节工资设计和员工激励(理解)
第7章工资差别与收入分配
第1节工资差别(识记)
第2节工资收入不均等程度加剧的原因(理解)
第3节收入不平等的测量(应用)
第4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与趋势(识记)
第5节缩小我国收入差距的政策(理解)
第8章就业与失业
第1节就业与失业的界定(识记)
第2节就业理论综述(识记)
第3节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应用)
第9章人力资本投资
第1节人力资本概述(识记)
第2节教育投资分析(理解)
第3节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应用)
第4节劳动力的流动(理解)
第10章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第1节歧视的概念及类型(识记)
第2节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识记)
第3节收入歧视的测定(应用)
第4节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现象(识记
第5节消除歧视的对策(识记
第11章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
第1节国家财政与劳动力市场(理解)
第2节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理解)
第3节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理解)
第12章劳动关系
第1节劳动关系概述(识记)
第2节劳动关系的调整(理解)
Ⅳ.参考书目
《劳动经济学》考试主要参考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劳动经济学(第五版)》,杨河清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V.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人类需要的力量。
经济学将此种力量定义为()。
A.需求弹性 B.资源的稀缺性 C.机会成本 D.边际生产力
二、多项选择题
1.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为()。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C.规模效应
D.自然失业
E.季节性失业
三、判断是非题
1.充分就业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就业率达到了100%。
()
四、名词解释
1.人力资本
五、简答题
1.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因素。
六、应用题
1.假设一地区总人口有1亿,其中700万人失业但在积极地寻找工作,1500万人在16岁以下被相关制度限制就业,2500万人符合工作条件但不参与劳动,5300万人就业,求该地区的失业率与劳动参与率。
2.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说明财政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