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1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1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的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 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

图223 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比率既定的条件下,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增加超过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增加。

如果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不变,资本装备率上升。

4 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型相反,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

5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微型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 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参加有酬的市场性劳动愿望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7 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8 总人口劳动里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9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10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100%11 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

12 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经济活动人口数 100% 人力资源总量
是效用大;反之,就是效用小。主体如果 4、劳动力供给表。 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 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从消费中感受到痛苦,则是负效用。 用来表明市场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之间 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 为什么说规范的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 效用是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其大小取决 关系的表格称为劳动力供给表。 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制定经济政策的工具? 于消费主体的主观评价而没有客观标准。 5、劳动力供给曲线。 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 效用要取决于物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 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 假设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无限可分,即 突出了效用和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 是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它是一种不以 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 假设工资率和劳动力供给是连续变动的, 货币收益方面。 人们的主观评价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效用 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 则可以把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 强调消费者对物品消费所带来的满足程度 如何选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资源的配 惠的交换不能实现。其主要障碍有以下三 描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 的主观评价。 效用的大小不能准确地量度。 置。 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特点是什么? 其评价数值只表明主观评价的高低和选择 通过人们的无数次各种各样的选择,将可 互惠交换的障碍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 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量就逐渐 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劳动资源按一定的工 很难消除甚至不能消除,需要政府制定一 增加;根据劳动力供给表画出的劳动力供 的优先顺序,而不表示物品消费所带来的 资分配到不同的职业、企业、部门和地区, 定的社会经济政策及体制调整才能推进互 给曲线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而不是一条折 效用的大小。数值大,表明效用的主观评 从而在劳动方面最终回答一个经济社会必 惠交换的发展,以增进社会福利。因此, 线,是假定工资率和供给量无限可分,连 价高,选择顺序在前,数值小,表明效用 的主观评价低,选择顺序在后。 须解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 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 续变动的。 在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中,家 为谁生产这一基本问题。 政策服务的工具。 6、劳动力供给弹性。 庭或劳动者个人“消费”的物品分为两个 所谓选择,就是指主体关于如何利用资源 什么是劳动力供给弹性?有哪些种类? 相互独立的部分: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 去生产物品和消费闲暇的决策,从而达到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 主体能够支配的劳动时间可以划分为相互 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和愿望。 1、劳动力的三种含义: 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 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部分:闲暇时间与劳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社会劳动力。 动力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 动时间。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劳动资源的稀 劳动力有三层含义:人的劳动能力;有劳 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 劳动时间所能带来的劳动收入与闲暇的各 缺性而引起的劳动资源配置的问题。可以 动能力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 比值。设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S/S)表 种配置组合,给主体(家庭或个人)带来 初步定义为研究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的科 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即社会劳动 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W/W)表示 的效用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描述。 学。 力。 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则有:Es=(△S/S)/ 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 劳动力的特点: (不可分割性、生理性) 劳动力的本质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 (△W/W) 。 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a 种组合 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之内的,是活的人体中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实质就是工资率变动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 与 b 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 的一种能力,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 1%,劳动力供给变动多少。 二、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 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 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和劳 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 结果,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 顺序在前,此时,a,b 两种组合对于主体 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 1、供给无弹性,即 Es=0。在这种情况下, 来说是无差异的。那么,将与 a 点所示的 1 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 2、劳动力供给。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 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 件。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 不变。无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与 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 2 劳动力形成周期较长,在现代社会至少 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 横轴垂直的曲线。 异曲线。

劳动经济学重要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重要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重要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经济学分支。

下面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简答题。

1. 什么是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供求、劳动市场和劳动条件等与劳动有关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学科。

2.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和结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劳动力参与率等。

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企业生产规模、技术进步、资本投资和就业成本等。

3.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的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上,个体劳动者将劳动力提供给企业或雇主,而企业或雇主则支付工资以获取所需的劳动力。

4. 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包括供需关系、工资率、就业率、失业率和劳动力流动性等。

5. 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和失业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中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比例。

失业率则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愿意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口比例。

6. 技术进步对劳动市场的影响是什么?
技术进步会改变劳动力需求的结构。

某些工作可能因为技术的替代而消失,而其他领域则可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出现新的就业机会。

7. 某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怎样影响其经济发展?
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高效运行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有良好就业机会、合理工资水平、高就业率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以上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简答题,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有更多问题,请继续提问。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考试基础知识章节习题及答案(1)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考试基础知识章节习题及答案(1)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考试基础知识章节习题及答案(1)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多选题]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 )。

A.充分就业B.同质劳动力获同样工资C.体现工资差异D.劳动力资源的分配E.增大工资总额参考答案:A,B,D参考解析: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充分就业,同质劳动力获同样工资,劳动力资源的分配。

2[单选题]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 )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

A.例证研究方法B.实证研究方法C.对比研究方法D.规范研究方法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

3[单选题]( )是指经济运作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A.经济规律B.经济交替C.经济周期D.经济变动参考答案:C4[多选题]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 )。

A.平均劳动时间B.失业率C.就业人数D.失业人数E.失业持续期参考答案:B,E参考解析: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失业率指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的百分比;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周为单位。

5[单选题]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力法中,( )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

A.观察研究方法B.实证研究方法C.对比研究方法D.规范研究方法参考答案:B我参考解析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地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对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

6[多选题]政府支出包括( )。

A.财政税收B.政府购买C.政府赠与D.转移支付E.政府呆坏账参考答案:B,D7[单选题]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的计算公式为( )。

年人力资源管理员考试基础知识章节习题(1)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
能够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二)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
1. 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 2. 设定假设条件。 3. 提出理论假说。 4. 验证。
二、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 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一)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 1.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 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互惠原则”。 互惠是指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没有人受 损。
可以把工资压得越来越低 一厢情愿地给农民工涨工资,是否能够做到
如何判断劳动力市场形势
焦点是“是否真正存在劳动力短缺” 观察的第一个角度是看劳动力的潜在供给
第二个观察视角是看经济结构变化对劳动力的吸纳和需求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结构问题
人口转变与年龄结构变化
失业的原因和治理思路
“减员增效” 失业现象是20世纪90年代末骤然出现并严峻化的现象,很
难用劳动力数量多了或少了这样的原因解释 主张降低劳动参与率的办法,不能很好地解决失业问题
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争论
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要不要规范劳动力市场,如何规范劳动力市场 各国处理劳动雇佣关系的利益纷争形成了三方协商机制 归根到底,对《劳动合同法》的不同意见,反映了对稳定
性和灵活性的不同强调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4)
教材:曾湘泉主编:《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资料: 杨河清主编:《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蔡昉等著: 《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9 马培生主编: 《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美]伊兰伯格 史密斯著:《现代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6.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7.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第二章劳动力供给8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9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10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11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1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13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1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5U-V 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16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劳动经济学1

劳动经济学1

劳动经济学 1第一章:导论选择:一、劳动是人的本质:1、劳动创造了人2、劳动是人的专著特征3、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不同。

二、劳动的意义:1、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2、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3、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4、劳动推动了社会发展5、劳动是人类解疑不尽的重大课题三、人力资源的特征1、两重性2、时限性3、能动性4、再生性5、智力性6、核心性四、基本假设包括: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是经济人,人力资源稀缺、当代市场经济制度。

简答:一、简述国外劳动经济学形成与发展过程。

1、孕育阶段: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劳动经济思想。

欧洲中世纪的劳动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的劳动经济思想2、形成阶段: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历史制度学派对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制度研究方法新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理论。

劳动社会理论和劳动管理理论促进了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3、独立发展阶段:劳动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25 年《劳动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独立发展阶段。

与工资相关的经济理论得到了深化研究。

劳动就业理论引入了宏观总量研究。

较为完善地提出了劳动力市场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劳动力供给研究。

4、学科体系发展与完善阶段: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更加全面形成了以新古典框架为基础并兼有制度分析的当代主流劳动经济学。

众多经济学派涉入了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出现了新的特点。

劳动科学体系日益完善二、理论界的劳动经济学形成与发展过程。

1、研究最重要生产要素——人力的需求与供给2、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3、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4、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

5、研究劳动关系6、研究对象的其他说法 (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劳动问题工资福利再生产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 三、劳动经济学基本要素有哪些?基本假设基本概念现象范围特定理论问题检验方法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名解:劳动力供给:( labor supply )是指再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 (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完整版)劳动经济学 教案

(完整版)劳动经济学  教案

劳动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劳动经济学产生的时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研究对象和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产生劳动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1925年,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劳动经济学的问世。

劳动经济学是伴随着劳动市场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经济学的分支。

从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来看,工业革命后,产生了雇佣劳动,以及在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劳动力供给、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劳动经济的问题。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雇佣劳动所产生的诸如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市场上的各类问题不断涌现,促使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

埃利·理查德1886年出版了《美国劳工运动》一书,他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市场、劳动条件的决定方面的作用,开创了对劳动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

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劳动市场日趋成熟。

1925年出版了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本正式以劳动经济学命名的教科书。

该书开始系统涉及劳动市场上的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主要内容的分析。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失业形势,引发了经济学家对宏观劳动问题的深入思考。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也是宏观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先河。

历史表明,市场经济国家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产生了对劳动市场分析和研究的需求,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劳动经济学家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定义是强调劳动经济学涉及人的行为的特征。

如1931年,朱通九在所著的《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1、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以后和此刻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和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派有关的公共政策. 2、阻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① 技术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② 时刻长短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③ 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④ 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阻碍3、试着推导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一、完全竞争下的短时间劳动需求1、完全竞争企业利用劳动要素的原那么;(1)利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P MP VMP •=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边际价值曲线重合的两个假定: 第一,劳动的边际产品曲线不受劳动价钱转变的阻碍; 第二,产品价钱不受劳动价钱转变的阻碍。

3、完全竞争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能够看成是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加总。

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峻峭。

二、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企业应付劳动价钱上升不仅能够通过调整其利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能够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映。

二、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工资率的上升致使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若是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那么会采纳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式。

规模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本钱将上升,从而致使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致使利用的劳动数量下降。

企业因工资率上升所引发的劳动需求的减少是这两种效应的转变之和。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时间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4、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①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性质不同: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即知足“效用”。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是来自厂商,知足“利润”的需求。

②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劳动经济学第1章

劳动经济学第1章

劳动经济学考核知识点识记(Ⅰ):单选/填空领会(Ⅱ):名词解释/简答应用(Ⅲ):论述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①劳动的定义;有些情况下,劳动就是劳动的主题而言的,即指“劳动力”;另外一种情况下,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②劳动力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③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领会:①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886年,埃利·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25年,布卢姆《劳动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劳动经济学教科书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的先河②劳动力的“准商品”属性。

“准商品”:劳动力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①实证经济学的含义;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②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③交易障碍的含义。

一方面指交易活动可能因一些法律或制度的障碍因素而不能发生;另一方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实现这种交易活动的一方缺乏足够资金领会:①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说;1.稀缺性2.经济人②规范经济学的判断尺度。

判断尺度:互惠原则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应用: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②劳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人是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识记:①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

1劳动经济学(第一章)

1劳动经济学(第一章)
b、近20年:
→ 方法上,数量分析法和计量经济学成为主要的 研究方法,成为一门应用围观和宏观理论。
→ 理论上:对劳动力市场的看法有所转变。以前 认为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同质,市场统一),现在则认为市场是有缺 陷的,并且劳动市场是分割的。
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与人口经济学的关系 与劳动关系的关系 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2、规范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 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是政府制定 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规范研究方法 的价值判断或价值标准主要是指互惠的交 换。
互惠交换包含三种情况:
→ 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
→ 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收益,但无人受损。
→ 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收益,部分主体受 损,但受益大于受损。
3、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的买卖
→ 劳动力需求(买)的特殊性——派生需求
→ 劳动力供给(卖)的特殊性——a、b
a、人们“出租”给雇主的劳动显然不能与劳动者 相互分离,即:使用价值(劳动)与价值 (工资)不分离。
b、由于劳动者以某种工作形式在一周之内提供 大约40小时的劳务,因此工作的非货币因素 显然非常的重要,例如:工作的健康和安全 特征、工作难度、稳定性、培训和晋升的机 会、社会地位等等。
主要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市场、劳动条件方面的作用,开 创了对劳动市场现象进行制度和组织分析研究的先河。
●布卢姆( Bloom ):1925年,《劳动经济学》,历史上
第一本正式以劳动经济学命名的教科书,开始系统的涉 及劳动市场上的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 动立法等内容的分析。
●凯恩斯:1936年,《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
第五、实证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的主流。
二、理论发展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资源在即定目标下的有效利用的学科,它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即劳动力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

确世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者与经营者对于工资、价格、利润以及劳动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研究的焦点在于群体而非个人的行为动机,其任务有三:一、是揭示劳动要素在一组局限条件下的投入---产出机理及其经济效益;二、是用既定的价值观和目标所确定的某种标准对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及决定这种经济效益的制度和政策前提进行评价;三、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分析,揭示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

熟悉----劳动要素的投入-产出机理1、劳动投入生产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2、劳动投入成本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

3、劳动投入收益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产品收益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熟悉----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一、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可以概括为: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和人力资本占用的费用之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由三方面因素决定。

首先是劳动生产率,它是产品产量与劳动投入量之比,即投入单位劳动生产的产品量,用Y/L来表示。

其次是产品收益率;用R/Y 表示,第三是劳动投入费用本身。

二、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所使用的标准有:1、经济效益理论。

其判断标准有以下几条:1、消费最优化条件2、生产最优化条件3、产品组成最优化条件以上3个条件被劳动经济学认为是3个从劳动需求方面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

此外,还有一个从劳动供给方面考察的条件,被称为要素使用强度最优条件。

2、“平等”和“效率”交替理论。

3、外在化效应理论。

外在化效应是指某种制度或政策所产生的,使某些个人或某些单位在本身没有进行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便获得某种利益或招致某种损失的效应。

4、补偿理论。

熟悉----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在典型的产品经济体制下,劳资双方是依附行政体制的一种分配和被分配的关系;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劳资双方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建立的一种契约关系。

人力基础知识知识要点: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人力基础知识知识要点: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人力基础知识知识要点: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1、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是通过各种消费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2、构成消费对象的消费资料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资资料,而且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资料。

3、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4、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5、生产力是有限的,这也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6、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

二、效用最大化7、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动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8、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9、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10、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三、劳动力市场11、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12、通过居民户与企业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从供给的角度看,是要素服务收入;从需求的角度看,是要素使用成本)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

13、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

14、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

15、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

16、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17、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8、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19、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精选推荐

劳动经济学——精选推荐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劳动力的特征: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二、在我国是按法定退休年龄规定的,把男到60岁、女到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

三、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是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丧失劳动能力的若不算劳动力资源。

包括:潜在的和现实的。

还可分为潜在劳动力资源和现实劳力资源。

在劳动适龄人口总体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如残疾人,精神病人等都不算劳动力资源。

劳动年龄以外的未成年人和退休老人,一般不属于劳动力资源。

达到劳动年龄而实际参加劳动的人,以及超过劳动年龄却仍在从事工作的人,也算作劳动力资源,如未成年人、重新被聘用的退休职工、农村中的半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等都是劳动力资源。

四、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范围比较狭窄。

五、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杠子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是由市场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引起的。

六、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需要的区别: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

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

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需要和需求区别是否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

七、劳动力需求的划分: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不是时间的划分,是功能的划分。

短期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惟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

长期需求是指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

八、劳动力需求的假设: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九、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要素其他因素不变时: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因素之间可替代性增加产品的需求弹性增加其他生产因素的攻击弹性越大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所占的比重越大1、要素替代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劳动力:1、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平均素质的乘积。

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1、劳动力需要是派生性需求。

2、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3、劳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假设。

2、组织目标的假设。

3、市场环境的假设。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边际生产力递减速规律:在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惟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调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1、弹性等于零,此时为完全无弹性需求。

2、弹性小于1,无弹性。

3、弹性等于1,为单位弹性。

4、弹性大于1,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

5、弹性无穷大。

称之为完全有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一的决定要素:1要素替代: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2、产品需求: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劳动力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工资的变动对就业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工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1、希克斯技术进步。

2、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

3、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上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办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100%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1. 什么是劳动经济学?答: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劳动生产力以及劳动报酬等与劳动有关的经济现象的一门学科。

2.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劳动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劳动报酬的决定等。

3.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答: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经验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理论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等。

第二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1.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答:劳动力供给受到人口规模、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劳动参与率、教育水平、家庭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2. 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答:劳动力需求受到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劳动力生产率、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3.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是什么?答: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是通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劳动力的数量和价格,从而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第三章: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1. 什么是劳动生产率?答:劳动生产率是单位劳动投入所能创造的单位产出或价值。

2.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劳动生产率受到生产工艺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资本投入等因素的影响。

3. 工资水平如何决定?答:工资水平是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工资水平下降;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工资水平上升。

第四章:劳动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1. 劳动收入的分配方式有哪些?答:劳动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市场分配、政府分配和家庭分配。

2. 劳动收入再分配的目的是什么?答:劳动收入再分配的目的是通过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和福利机制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财富公平和社会公正。

3. 劳动收入再分配的方法有哪些?答:劳动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包括纳税制度、福利补贴、收入调节机制等。

第一章 导论 《劳动经济学》 PPT课件

第一章  导论 《劳动经济学》 PPT课件


家章 与

知 识

员 工

的 薪


第 第第
十 十十
章 失 业
一二 章章 劳社 动会



关保


系障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人的劳动与人 力资源
一、人的劳动概述
(一)劳动是人的本质
⒈劳动(Labor)创造了人
对人起源的研究是19世纪的重点课题 达尔文——《物种起源》 1859年;
《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1871年 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1868年 海克尔——《自然创造史》 1868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
(一)我国古代的劳动经济思想与劳动管理
1.我国古代学者的劳动经济思想 2.我国古代的劳动管理
(二)民国时期一些学者对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 (三)建国后我国劳动经济学发展状况
1.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劳动经济学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节 劳动科学体系
劳动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范畴,几乎是各门社会学 科都应涉及的,因此,劳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对劳动理论研究分别融合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 等学科之中。
(二)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是构成理论大厦的砖 瓦,是对社会现实加以定义的最小单位,也是理论的浓 缩。
(三)现象范围。“现象范围”指的是某种研究所确 认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现象范围是一门学科或一门学 科内的某一领域的研究有别于他种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
(四)特定理论。“特定理论”是区别其它学科 的不同理论。
➢物质劳动、精神劳动
按其繁重程度
➢重劳动、轻劳动 按其复杂程度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 按劳动者熟练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导论选择:一、劳动是人本质:1、劳动创造了人2、劳动是人专著特征3、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不同。

二、劳动意义:1、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2、劳动是人类生活第一个基本条件3、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4、劳动推动了社会发展5、劳动是人类解疑不尽重大课题三、人力资源特征1、两重性2、时限性3、能动性4、再生性5、智力性6、核心性四、基本假设包括:劳动是人本质,人是经济人,人力资源稀缺、当代市场经济制度。

简答:一、简述国外劳动经济学形成与发展过程。

1、孕育阶段: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劳动经济思想。

欧洲中世纪劳动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劳动经济思想2、形成阶段: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形成奠定了基础历史制度学派对劳动力市场理论形成提供了制度研究方法新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形成提供了新分析方法和理论。

劳动社会理论和劳动管理理论促进了劳动经济学形成。

3、独立发展阶段:劳动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25年《劳动经济学》出版,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独立发展阶段。

与工资相关经济理论得到了深化研究。

劳动就业理论引入了宏观总量研究。

较为完善地提出了劳动力市场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劳动力供给研究。

4、学科体系发展与完善阶段: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更加全面形成了以新古典框架为基础并兼有制度分析当代主流劳动经济学。

众多经济学派涉入了对劳动经济学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出现了新特点。

劳动科学体系日益完善二、理论界劳动经济学形成与发展过程。

1、研究最重要生产要素——人力需求与供给2、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3、研究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4、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

5、研究劳动关系6、研究对象其他说法(研究劳动力资源有效利用研究劳动问题工资福利再生产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三、劳动经济学基本要素有哪些?基本假设基本概念现象范围特定理论问题检验方法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名解:劳动力供给:(labor supply)是指再一定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劳动时间。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是指再工资率保持不变情况下,由于收入变化引起工作时间变化。

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指在保持收入不变情况下,因工资率变化而引起愿意工作时间变化。

选择:劳动力供给类型:个人家庭社会简答:一、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为什么会呈现弓形状?再最初工资率(W1)条件下,劳动力供给时间为h1;当工资率提高到W2时,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到h2,当工资最高w3时,劳动力供给时间降到h3,这样,劳动力供给曲线成为一条向后弯曲劳动力供给曲线。

二、劳动参与率影响因素:1、宏观因素:a、宏观经济状况b、社会经济政策c、劳动适龄人口规模d、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和受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工资率差距。

e、劳动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2、与个人或家庭参与劳动决策直接相关因素:a、性别b、工资政策和工资关系c、工资水平d、个人非劳动收入e、居民家庭生产率变化3、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劳动力参与率也会产生影响。

三、劳动力供给弹性主要形式。

1、供给无弹性。

ES=0,无论工资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都不增加也不减少。

2、供给有无弹性。

3、单位供给弹性4、供给富有弹性5、供给缺乏弹性6、劳动力供给逆变弹性第三章劳动力需求名解:1、劳动力需求:(labor demand)指一定时期内,再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劳动力数量。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是指再技术水平不变情况下,当把可变劳动力投入增加到不变资本上,最初劳动力增加会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当劳动力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继续增加劳动力要素投入将使边际产量递减。

由于它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报酬递减是一条规律。

3、长期劳动力需求:(long—run demand for labor)是指当劳动与资本都可变化时,工资率与厂商雇佣劳动力数量间关系。

简答:一、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它受哪些因素影响?因为劳动力需求是由于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而引起。

影响劳动力需求因素主要是工资率变化、产品需求和价格变化和资本价格变化。

二、最佳劳动力选择条件是什么?利润最大化目标下企业劳动力最优投入选择。

条件是:雇用最后一个工人获得边际收益MR L (收益增量)应该等于雇用该工人边际成本MC L(成本增量)。

当MR L >MC L时,企业会扩大雇佣量;当MR L <MC L时,企业减少雇佣量;当MR L =MC L时,企业利润最大,雇佣量不变。

满足:MRP=MR L *MR=MP L*P三、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因素有哪些?1、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影响。

2、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影响3、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影响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影响第四章劳动力市场名解:1、劳动力市场:(labor market)广义:劳动力市场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经济关系,其内容包括劳动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立法、职业培训、职业咨询、职业安全卫生以及特殊群体劳动者保护等。

狭义: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场所,以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组织形式。

2、工资漂浮:(wage drift)是市场非均衡后果,工资漂浮指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率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造成工资率轮番上升现象。

3、劳动力市场歧视:(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个人特征引起再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

选择一、劳动力市场类型:1、劳动力市场范围划分(区域劳动力市场产业劳动力市场职业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2、按职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划分(国家公务员市场职业经理市场专业技术人员市场普通劳动力市场)3、按照劳动力市场竞争自由度划分(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4、根据不同职业收入水平划分(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类型:城乡分割区域分割部门分割制度分割简答一、如何理解古典均衡与现代均衡概念?1、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均衡状态下,相互对立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动机或能力。

劳动经济学最初研究金衡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它包含两个方面条件或含义:一方面,劳动力提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均等;另一方面,决定供求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状动机或能力,即行为最优。

同时具有以上两个方面含义均衡称为古典意义上经济均衡。

古典均衡分析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

2、现代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均衡理论。

现在经济学所说均衡状态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变动着因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状态。

现代经济学中运用均衡分析方法与经济均衡状态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联系。

均衡分析方法在于揭示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说明实现均衡条件以及如何实现均衡。

二、有关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主要有哪些?1、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2、职位竞争理论3、激进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三、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有哪些?1、工资收入歧视2、就业歧视后市场歧视或当前市场歧视或直接市场歧视。

3、职业歧视4、人力资本投资歧视四、内部劳动力市场特点1、一些非经济手段对于劳动力配置所起作用更大2、存在着工作阶梯3、竞标制度常被作为企业内激励机制4、不同岗位收入并不完全是按生产力原则确定第五章劳动力流动名解1、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根据劳动力市场条件差异和自身条件,在国际间、地区间、产业间、部门或行业间、职位和岗位间所选择迁移或转移行为。

2、保留工资:(reservation wage)是雇员接受某一工作最低工资率,低于该工资率,他将拒绝接受某项工作或辞退。

选择简述工作搜寻模型1.工作搜寻成本收益比较2.工作搜寻成本收益模型3.保留工资与搜寻简答一、劳动力流动基本假设与必要条件有哪些?基本假设:1、劳动力流动是劳动者为了实现自己利益而自愿选择流动行为。

2、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有流动选择性,而雇主只有选择性没有流动性。

必要条件:1、劳动力个人所有权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差异3、社会对劳动力就业给予充分自主权4、社会分工所造成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专门化二、劳动力流动机制与劳动力流动规律有哪些?劳动力流动机制:1、劳动力市场机制(工资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政府调节机制)2、政府调节机制劳动力流动规律:1、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2、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3、体力劳动力向脑力劳动力流动4、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5、经济落后地区或国家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流动。

三、运用托达罗二元经济理论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四、运用托达罗二元经济理论分析我国农业劳动力产业转移。

计算题1、边际替代率2、劳动参与率3、劳动力需求弹性(交叉弹性需求弹性)画图分析1、区别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2、动态均衡类型(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封闭型蛛网)3、U—V分析:分析是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分析方法。

在失业U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状态,职业空位V则是求大于供表现。

U、V 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P1324、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P198第六章一、名词解释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区别?主要是概念上区分,因为多数培训都是兼而有之,只是培训内容各有侧重而已.1、一般培训:指劳动力通过培训获得业务技术知识和技能,对除培训提供者外其他企业具有同样适用性,即可以提高受训者在所有职业中生产率培训。

2、特殊培训:它与一般培训相反劳动力通过培训所获得业务技术知识和技能只对提供培训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提供培训企业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得要多。

这类培训价值只对培训企业有益二、问答人力资本有哪些类型?1、按其差异性可分为同质型人力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2、按人能力可分为一般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型人力资本3.按照人在企业中地位和层次划分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型人力资本.市场营销型人力资本.组织管理型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型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作用?1.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表现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替代效应.外部带动效应等2.人力资本对收入分配作用表现为可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也是反贫困有效途径.(选择)人力资本投资形式有哪些?教育资本投资健康资本投资劳动力流动或招聘投资企业家能力与精神投资(选择)知识资本理论:托马斯.A斯图尔特侧提出了知识资本HSC结构,即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顾客资本简述人力资本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第九章一、名词解释就业: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社会劳动者进入或已经参加某种合法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经济活动.隐性就业:也称"非公开就业",是指劳动者以隐蔽形式从事有报酬工作或经营收入,而政府对此未作有效管理就业活动.二、问答就业有哪些功能?1.就业对劳动者个人具有生活保障、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发展、服务社会等功能2.就业对社会具有增加社会财富、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等功能如何理解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与失业关系是什么?(判断、选择)1.充分就业可以从劳动这个体中在业劳动力劳动力人口三个方面认识即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与劳动力资源利用数量来认识充分就业.2.充分就业不能消除失业,它一般是指达到了最大就业量或存在着短期较低失业率.如何理解效率、公平与就业关系?1.效率与就业、效率是人们活动中良好投入与产出比率关系,它可分为经济效率和就业效率等.从就业与效率关系来看,扩大就业,减少失业根本途径在于提高效率、加快经济增长速,而不在于降低和牺牲效率增长和放慢经济增长速度.2.公平与就业公平是指给予或被给予于某种结果自然公道合乎情理状态,它有三种理解、两种层次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