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细项解读)
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细项解读)
访问控制 (G3)
网络安全
安全审计 (G3)
b)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 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 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d)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 改或覆盖等。
a) 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 边界完整性检 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查(S3) b) 应能够对内部网络用户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 检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a) 应在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端口扫描、强力 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 、IP 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 b) 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 IP 、攻击类型、 攻击目的、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 警。
c) 应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 7.1.3.1 身份鉴 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别(S3) d) 当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 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e) 应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 户名,确保用户名具有唯一性。 f) 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管理用户进 行身份鉴别。 a) 应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 的访问; b) 应根据管理用户的角色分配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 限分离,仅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 c) 应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7.1.3.2 访问控 d) 应严格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重命名系统默认帐 制(S3) 户,修改这些帐户的默认口令; e) 应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帐户,避免共享帐户的存 在。 f) 应对重要信息资源设置敏感标记; g) 应依据安全策略严格控制用户对有敏感标记重要信息 资源的操作; a) 审计范围应覆盖到服务器和重要客户端上的每个操作 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户;
等级保护三级(等保三级)基本要求
等级保护三级(等保三级)基本要求
等级保护三级(等保三级)是指我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一种安全等级,适用于重要网络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等级要求。
其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策略与管理:制定和实施网络安全策略与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管理组织、安全运维管理、安全教育培训等。
2. 访问控制:建立完善的安全边界与访问控制措施,包括网络边界安全防护、口令策略、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权限分级管理等。
3. 主机安全与数据保护:确保网络主机的安全,包括安装和管理安全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补丁管理、强化主机的安全配置、数据备份与恢复等。
4. 通信保密与数据传输:采取加密技术保护网络通信的机密性与完整性,包括建立合适的加密通信机制、安全传输措施、防止数据泄露与篡改等。
5. 应用系统安全:确保应用系统的安全,包括安全设计与开发、安全测试与验证、应用系统权限与审计控制、安全运维等。
6. 安全事件监测与应急响应:建立安全监测与响应机制,包括安全事件的实时监测、异常行为分析、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等。
7. 安全审计与评估: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安全评估,发现并修
复潜在的安全漏洞和风险。
8. 安全保密管理:建立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安全保密责任制、保密设施与设备管理、保密培训与安全宣传等。
以上是等级保护三级基本要求的一些主要内容,不同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可能还会涉及其他细节和要求。
等级保护三级(等保三级)基本要求内容
在多个业务共用的网络设备上配置QOS。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
b)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控制粒度为端口级;
c)应对进出网络的信息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HTTP、FTP、TELNET、SMTP、POP3等协议命令级的控制;
f)应对机房设置监控报警系统。
本项要求包括:
a)机房建筑应设置避雷装置;
b)应设置防雷保安器,防止感应雷;
c)机房应设置交流电源地线。
本项要求包括:
a)机房应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
b)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c)机房应采取区域隔离防火措施,将重要设备与其他设备隔离开。
d)应在会话处于非活跃一定时间或会话结束后终止网络连接;
e)应限制网络最大流量数及网络连接数;
f)重要网段应采取技术手段防止地址欺骗;
g)应按用户和系统之间的允许访问规则,决定允许或拒绝用户对受控系统进行资源访问,控制粒度为单个用户;
h)应限制具有拨号访问权限的用户数量。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对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日志记录;
b)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d)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部署专业的日志审计系统。
本项要求包括:
a)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4-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解读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描述模型 安全保护能力—定义
威胁源——是指任何能够导致非预期的不利事件发生的因素,通常分 为自然 (如自然灾害)环境(如电力故障)IT系统(如系统故障)和 人员 (如心怀不满的员工)四类。 动 机——与威胁源和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威胁源对应不同的 目标 有着不同的动机,通常可分为不可抗外力(如自然灾害)无意的 (如员工的疏忽大意)和故意的(如情报机构的信息收集活动)。 范 围——是指威胁潜在的危害范畴,分为局部和整体两种情况;如 病毒威胁,有些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较弱,危害范围是有限的;但是 蠕 虫类病毒则相反,它们可以在网络中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扩散并导致 整个网络瘫痪。 能 力—— 主要是针对威胁源为人的情况,它是衡量攻击成功可能性 的主要因素。能力主要体现在威胁源占有的计算资源的多少、工具的 先进程度、人力资源(包括经验)等方面。
四.各级的要求 五.标准的使用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概述
内容与作用 为信息系统主管和运营、使用单位提供技术指导。 为测评机构提供测评依据。
为职能监管部门提供监督检查依据。
用户范围 信息系统的主管部门及运营使用单位;测评机构;信息安全监管职能
部门。
适用环节 系统建设、验收、运维、测评、自查。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逐级增强的特点-要求项增强
要求细化:如,人员安全管理中心的“安全 意识教育和培训”,二级要求“应制定安全教育 和培训计划,对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岗位操作规 程等进行培训”,二三级在对培训计划进行了进 一步的细化,为“应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培训 计划”,培训计划有了针对性,更符合个人岗位 人员的实际需要。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描述模型
等保基本要求解读
等保基本要求解读等保(等级保护)是信息安全评价体系,用于衡量和控制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并要求企业或组织按照等级要求构建和管理自己的信息系统。
等保基本要求是等保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信息系统在不同等级下应满足的最低安全标准和措施,是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石。
以下是对等保基本要求的解读,内容包括等保基本要求的背景、目的、内容以及实施过程等。
1.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政府、企业和个人生活中使用的信息系统数量激增,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网络攻击、信息泄露等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风险。
为了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护关键信息资产的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其中等保基本要求就是我国在信息安全方面制定的一项重要标准。
2.目的等保基本要求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抵御各种网络威胁的能力。
通过规定信息系统在不同等级下应满足的最低安全标准和措施,能够帮助企业或组织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关键信息资产的保护,减少信息泄露、数据损坏等安全风险,提高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内容等保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安全管理要求:明确企业或组织对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运行和管理要求,包括建立信息安全责任制、制定信息安全政策和安全规程、开展安全培训和教育等。
(2)安全技术要求:规定信息系统在各个层次的安全技术措施,包括访问控制、身份认证、加密技术、网络安全监测与防护等。
(3)安全保障要求:对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硬件软件、数据等进行安全保障,确保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恢复性,包括备份、容灾、防护装备等。
(4)应急管理要求: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体系,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和程序,提高对恶意代码、网络攻击等事件的应对能力。
(5)安全运维要求:对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进行规范,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能,包括安全审计、安全漏洞管理、日志管理等。
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级保护是对文物、景点、建筑等有着重要保护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缮和管理的一项工作。
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是指在进行保护工作时需要满足的标准和要求,以下将从文物保护、景点保护和建筑保护三个方面详细介绍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
一、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文物保护是等级保护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包括:1.保护原则: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即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实现文物的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
2.保护单位:建立文物保护单位,确保对文物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3.保护措施: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原貌,避免破坏性修缮。
4.环境保护:保护文物所在的环境,避免文物因环境污染或自然灾害而受损。
5.防火防盗: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防火、防盗措施,确保文物的安全。
6.修复修缮:进行必要的修复修缮工作,提升文物的保存水平和观赏价值。
二、景点保护的基本要求景点保护是指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自然价值的景点进行保护和管理的工作。
景点保护的基本要求包括:1.整体保护:保护景点的整体环境,维护景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2.开放管理:合理规划景点的开放时间和旅游线路,保障游客的安全和游览体验。
3.环境保护:加强景点周边环境的保护,保持景点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4.纪念物保护:对景点中的纪念物进行保护和修缮,确保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地位。
5.标识管理:建立景点标识系统,便于游客的导览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6.文化传承:加强对景点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宣传。
三、建筑保护的基本要求建筑保护是保护和修缮古建筑的一项工作,主要针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
建筑保护的基本要求包括:1.保护原则:尊重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保护建筑的空间结构和建筑形式。
2.修缮技术:采取恰当的修缮技术,尽量保持建筑的原始材料和建筑工艺。
3.修缮标准:根据建筑物的历史和特点,制定适当的修缮标准和规范,确保修缮工作的质量。
等保2.0政策规范解读(63页 PPT )
d) 应限制无线网络的使用,确保无线网络通过受控的边界防护设备 接入内部网络。
入侵防范
b)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内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 为; (新增)
设计要求
测评要求
通用要求
云计算
物联网
移动互联
工业控制
7
。 share
等保2.0标准解读
勇 share
等级保护1.0和2.0对比
旧标准(等级保护1.0)
技术要求
物理安全 网络安全 主机安全 应用安全
管理要求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机构 人员安全管理 系统建设管理 系统运维管理
9
新标准(等级保护2.0)
无 入侵防范
无
a) 应采用校验码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通信传输 b)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敏感信息字段或整个报文的保密 性。
a) 应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边界防护设备提供的受控接 口进行通信;
边界防护
b) 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限制或检 查;
3
4
6 防水和防潮
3
2
7 防静电
2
1
8 温湿度控制
1
4
9 电力供应
3
3
10 电磁防护
2
。 share
物理位置的选择
原控制项
新控制项
b)机房场地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高层或 地下室,以及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 物理位置的选择
b)机房场地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顶层或地下室, 否则应加强防水和防潮措施
防静电
无
等级保护相关技术基础-基本要求
等级保护相关技术基础-《基本要求》简介来源: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作者:技术部日期:2011年11月5日1.技术思路《基本要求》是等级保护标准体系中的核心标准,也是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等级测评依据的最主要的标准。
《基本要求》的核心思想是从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出发对信息系统进行保护,《基本要求》的形成过程也沿用这种思想。
对信息系统的定级过程反映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分析过程,详细内容参见《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定级指南》。
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信息系统承载的业务的重要程度等因素确定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基本要求》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于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提出安全保护要求。
《基本要求》形成的技术思路如图1-3所示:一般信息系统都不能对抗所有威胁,而只能对抗部分威胁,因此都具有有限的安全性,或称有条件的安全。
低等级的信息系统,由于其重要性较低,其可能面临的威胁一般也比较少,其信息系统的投入一般也较少,因此低等级系统一般仅需要对抗较少、较弱的威胁,故通常低等级系统仅具有较少的安全需求和较低的保护能力;而高等级的信息系统,由于其重要性较高,受关注度和影响也相应较大,其可能面临的威胁一般也比较多、较复杂,其信息系统的投入一般也较多,因此高等级系统一般需要对抗较多、较强的威胁,故通常高等级系统一般具有较多的安全需求和较高的保护能力。
上述分析表明,不同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不同,因此应采用的安全保护策略也应有所不同。
基于这一思路,《基本要求》将信息系统对抗威胁能力分为对抗能力和恢复能力:l 对抗能力——信息系统能够应对威胁的能力。
l 恢复能力——能够恢复系统原有状态的能力。
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应具有不同的对抗能力,即应能够对抗不同的威胁。
在某些情况下,无法阻挡威胁对信息系统的破坏时,如果系统具有很好的恢复能力,那么即使遭到破坏,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系统原有的状态。
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应具有不同的恢复能力,即应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内恢复系统原有的状态。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二级、三级等级保护要求比较
6)重要网段应采取网络层地址与数据链路层地址绑定措施,防止地址欺骗;
7)应按照对业务服务的重要次序来指定带宽分配优先级别,保证在网络发生拥堵的时候优先保护重要业务数据主机。
6)应具有鉴别警示功能;
7)重要的主机系统应对与之相连的服务器或终端设备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自主访问控制
1)应依据安全策略控制主体对客体的访问;
2)自主访问控制的覆盖范围应包括与信息安全直接相关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操作;
3)自主访问控制的粒度应达到主体为用户级,客体为文件、数据库表级;
4)应由授权主体设置对客体访问和操作的权限;
主机系统安全
身份鉴别
1)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的身份标识应具有唯一性;
2)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3)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例如口令长度、复杂性和定期的更新等;
4)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如: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当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
电力供应
1)计算机系统供电应与其他供电分开;
2)应设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3)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如UPS设备).
1)计算机系统供电应与其他供电分开;
2)应设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3)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如UPS设备);
4)应设置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
5)应建立备用供电系统(如备用发电机),以备常用供电系统停电时启用。
6)重要网段应采取网络层地址与数据链路层地址绑定措施,防止地址欺骗。
等级保护三级(等保三级)基本要求
在多个业务共用的网络设备上配置QOS。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
b)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控制粒度为端口级;
c)应对进出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HTTP、FTP、TELNET、SMTP、POP3等协议命令级的控制;
本项要求包括:
a)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数据格式或长度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b)应提供自动保护功能,当故障发生时自动保护当前所有状态,保证系统能够进行恢复。
本项要求包括:
a)当应用系统的通信双方中的一方在一段时间内未作任何响应,另一方应能够自动结束会话;
b)应确保系统内的文件、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
采用安全操作系统(如一些国产Linux操作系统或B1级操作系统)或安装Windows平台的剩余信息保护软件。(同客体重用。)
本项要求包括:
a)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服务器进行入侵的行为,能够记录入侵的源IP、攻击的类型、攻击的目的、攻击的时间,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
采用主机或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b)应能够对重要程序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完整性受到破坏后具有恢复的措施;
采用安全操作系统或安装内核加固软件。
c)操作系统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并通过设置升级服务器等方式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
采用操作系统安全评估和加固服务,并部署补丁服务器。
a)应采用接地方式防止外界电磁干扰和设备寄生耦合干扰;
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管理要求
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管理要求1.等级保护工作原则(1)安全原则: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2)保密原则:确保涉密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3)有序原则:确保工作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条例进行。
(4)综合原则:充分考虑各方面利益,做到协调发展。
2.等级保护工作的层次划分(2)商业秘密: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3)个人隐私: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
(4)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重要信息和资料。
3.等级保护责任的划分(1)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等级保护政策和法规,并组织实施。
(3)各部门、岗位的工作人员:负责具体的等级保护工作,包括信息的记录、存档和处理等。
4.等级保护工作的机构设置和人员要求(1)等级保护工作机构:设立等级保护办公室或委托专门机构负责等级保护工作。
(2)等级保护工作人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相关培训合格,具备较强的保密意识和责任感。
5.等级保护工作的培训和教育要求(1)定期进行等级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保密法律法规和保密技术,提高保密意识。
(2)对新员工进行保密教育,确保他们了解保密政策和规定。
(3)定期组织保密知识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行再培训。
6.等级保护工作的制度建设(1)建立健全等级保护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保密责任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2)建立等级保护档案,对重要信息和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和管理。
(3)规范信息交流和传递渠道,明确人员准入制度,防止信息泄露。
7.等级保护工作的技术措施(1)建立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包括网络安全、物理安全等。
(2)加强对外来人员和设备的进出审查,确保信息不受到非法侵入。
(3)加密和备份重要信息,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8.等级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检查(1)建立等级保护工作督查制度,对各部门、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2)加强对外部合作单位的审查,确保他们的保密制度和能力符合要求。
(3)建立举报奖励和处罚制度,鼓励人员报告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解析
公 紧迫性。信息安全滞后于信息化发展。
全面性。内容涉及广泛,各单位各部门落实。
安 基础性。基本制度、基本国策。 部 强制性。公安机关监督、检查、指导。
规范性。政策和标准保障。
一、等级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五)等级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分工
公 等级保护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加强信息通报机制建设,提高信息通报 和共享能力。
建立多方参与机制,有效发挥各方力量。
近年来等级保护工作成效
(一)重要行业、部门对网络安全重要性的 认识明显提高,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明
公 显提高。 (二)重要行业、部门以等级保护工作为抓
安 手,全面系统地开展网络安全工作,有力 提升了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和能力。
查、指导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目录
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主要
公
内容
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体系和
安
标准体系
部 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具体
内容和要求
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主要内容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公 信息安全监控体系; 信息安全应急处理;
安 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信息安全产业发展; 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
信息安全的本质是信息对抗、技术对
部 抗,是网络空间的政治斗争。
一、等级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国家对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
公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国务院第147号令)
安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2003]27号)
部
《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 (公通字[2004]66号)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在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实行相应的技术、管理和组织措施,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可用性,防止信息泄露、篡改、破坏和否认等安全事件的发生。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已成为各个行业的必需和政府组织的紧要任务,对于保障国家安全、保护企业利益和个人隐私具有特别紧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安全等级的划分、保护要求和管理措施三个方面介绍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一、安全等级的划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的划分需要依据信息系统的紧要性、敏感度、保密等级、功能需求和安全风险等级等方面进行评估。
我国安全等级管理体系共分为四个等级:初级、一级、二级、三级。
其中四个等级分别对信息系统的保护要求进行了不同的划分,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初级保护初级保护适用于对信息曝光和信息服务进行简单保护的网络系统,划分在初级保护等级的信息系统重要是一般的网站和信息发布平台。
初级保护作为等级保护中的最低级别,在保障系统基本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强调在安全使用和管理上的规范。
保护要求:初级保护要求系统采纳常规火墙、入侵检测、杀毒软件等技术手段进行保护。
系统设置应采纳最小权限原则,用户权限仅限于其职权范围内。
同时,定期备份数据,完整记录、存储和管理系统日志。
2.一级保护一级保护适用于需要进行基本保密的网络系统,一级保护重要适用于机构、公司内部的信息系统,以对信息的渗透和泄露进行肯定的保护。
保护要求:在一级保护中,系统可以采纳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采纳IPSEC、VPN、SSL等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加密及用户身份认证。
系统的日志备份要定期进行,备份数据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适时性。
同时,对于系统中的数据能够进行备份、存储和恢复功能的测试。
3.二级保护二级保护适用于国家紧要部门以及紧要企业的需要保密的网络系统,二级保护重要适用于信息敏感度高、保密性强、危害性大的信息系统。
保护要求:在二级保护的系统中需要采纳安全认证、虚拟专用网、访问掌控等多种保护手段,使得系统的可用性、牢靠性和安全性得到加强。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02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分为五个等 级,分别是第一级到第五级, 其中第一级为最低等级,第五 级为最高等级。
03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目的是为 了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止 信息泄露、篡改、破坏等安全 事件发生。
04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信息系 统的运营者按照相应的等级要 求,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重要性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原则
自主保护原 则:网络运 营者应自主 负责网络安 全保护工作, 采取有效措 施防范网络 安全风险
重点保护原 则:根据网 络的重要性 和面临的网 络安全风险, 确定网络安 全保护等级, 实施重点保 护
整体保护原 则:从整体 上考虑网络 安全保护, 综合运用各 种安全技术 和管理措施, 确保网络安 全
03
专项检查:针对特定问题或 领域进行专项检查
04
抽查检查:随机抽取部分系 统或设备进行检查
05
模拟攻击检查:通过模拟攻 击来检查系统的安全性能
06
漏洞扫描检查:通过漏洞扫 描工具来检查系统的安全漏
洞
安全评估与检查的结果处理
01
评估结果:对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评估 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02
检查结果:对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检查 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安全管理中心需要具
2 备安全风险评估、安 全事件监测、安全事 件响应、安全审计等 功能。
安全管理中心需要建
3 立安全策略和流程, 确保安全策略的实施 和执行,并定期进行 安全审计和检查。
安全管理中心需要建
4 立安全事件监测和响 应机制,及时发现和 处理安全事件,并协 调和组织安全响应。
3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实施
等保基本要求解读
等保基本要求解读等保,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指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对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运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系统进行安全保护的一种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
为了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国家发布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信息安全技术等级保护要求》等文件,明确规定了等保基本要求。
本文将对等保基本要求进行解读。
一、等保背景及意义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黑客攻击、病毒传播等问题频频发生,给国家、企事业单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
为了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国家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进行了规范,制定了等保基本要求。
等保基本要求的出台,可以有效防范各类网络攻击,保障信息系统不被非法侵入和破坏,从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严格落实等保要求,可以提高其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抗攻击能力,保护企业核心业务和客户隐私,增强竞争力和信誉度。
二、等保基本要求的内容1. 安全策略等保要求明确规定了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的制定与执行,包括信息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安全目标与安全需求分析、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等方面的要求。
企业和组织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制定信息安全策略,并通过安全策略的执行来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
2. 安全管理等保要求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提出了详细要求,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密码管理、日志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安全审计等方面。
企业和组织需要制定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符合等保要求。
3. 安全技术等保要求强调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要求,包括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
企业和组织需要配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系统等安全设备,采用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安全技术手段,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4. 安全保障等保要求对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应急预案、灾备管理、安全培训、安全检测与评估等方面。
最详细的等保2.0基本要求解读(精华版)
【精华版】最详细的等保2.0基本要求解读
【前言】
等级保护2.0发布后,市场上铺天盖地的出现了众多解读文章,但大部分文章只停留在总体变化的描述,缺少对等级保护2.0具体条款与等级保护1.0具体基本技术要求的区别分析。
本文以帮助企业理解等级保护2.0基本要求为导向,对等级保护2.0和1.0在基本技术要求存在的区别进行具体分析。
在等级保护2.0合规要求下,满足基本符合等级保护要求从1.0的60分提高到了2.0的75分,这无疑对企业、系统集成商和安全厂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采用何种安全技术手段、何种安全防护体系能够满足等级保护2.0基本要求?
●如何为企业提供既能解决用户切实的需求,又合法、合规的安全解决方案?
●如何帮助企业既能合理规划网络安全的费用投入,又能提高自身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达到相关等级保护级别测评要求?
下面将结合等级保护1.0(三级)的具体条款和等级保护2.0(三级)的关键条款变化进行详细的解读。
(本文主要针对网络安全部分进行详细解读分析)
1、网络安全-关键条款变化
由于等级保护2.0中将整体结构进行调整,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
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变成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和安全管理中心,所以原等级保护 1.0中的“网络安全”变成“安全通信网络”。
在等级保护2.0中,在这一小节没有明显的变化,主要是将一些过于老旧的条款进行了删除,将原等级保护1.0中的c)d)g)删除。
同时增加了“应提供通信线路、关键网络设备和关键计算设备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可用性”的条。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内容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内容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1 围本标准规定了不同安全保护等级信息系统的基本保护要求,包括基本技术要求和基本管理要求,适用于指导分等级的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和监督管理。
2 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5271.8 信息技术词汇第8部分:安全GB17859-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T AAAA-AAAA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3 术语和定义GB/T 5271.8和GB 17859-1999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安全保护能力 security protection ability系统能够抵御威胁、发现安全事件以及在系统遭到损害后能够恢复先前状态等的程度。
4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概述4.1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信息系统根据其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由低到高划分为五级,五级定义见GB/T AAAA-AAAA。
4.2 不同等级的安全保护能力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安全保护能力如下:第一级安全保护能力:应能够防护系统免受来自个人的、拥有很少资源的威胁源发起的恶意攻击、一般的自然灾难、以及其他相当危害程度的威胁所造成的关键资源损害,在系统遭到损害后,能够恢复部分功能。
第二级安全保护能力:应能够防护系统免受来自外部小型组织的、拥有少量资源的威胁源发起的恶意攻击、一般的自然灾难、以及其他相当危害程度的威胁所造成的重要资源损害,能够发现重要的安全漏洞和安全事件,在系统遭到损害后,能够在一段时间恢复部分功能。
等级保护三级(等保三级)基本要求
等级保护三级(等保三级)基本要求等级保护三级制度是我国信息安全领域的基本制度,对于保障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等级保护三级基本要求的七个方面:1.物理安全:为了确保等级保护三级的信息安全,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a.保护重要区域:将重要设施、设备和文件等放入安全区域内,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b.访问控制:对于物理访问,应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建立进出记录制度;c.防范措施:制定并实施针对自然灾害、物理入侵等威胁的防范措施。
2.网络安全:为了确保网络安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a.网络分段: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区域,限制不同区域之间的访问权限;b.访问控制:对网络进行访问控制,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c.密码策略:采用复杂的密码策略,定期更换密码,防止密码被破解。
3.主机系统安全: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主机系统安全性:a.禁用端口:禁用无用的网络端口和服务,防止潜在攻击;b.封闭端口:封闭不必要的网络端口,防止外部非法访问;c.定期备份:对主机系统进行定期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4.应用安全:应用安全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a.安全检测:对应用进行安全检测,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b.清除病毒: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防止病毒传播;c.防范网络攻击: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应用遭受网络攻击。
5.数据安全:为确保数据安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a.加密传输: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b.数据备份: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c.隐私保护:对个人隐私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保护个人隐私。
6.备份与恢复:备份与恢复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环节,应采取以下措施:a.定期备份:对重要数据和文件进行定期备份,确保数据和文件的完整性;b.恢复计划:制定数据和文件恢复计划,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及时恢复;c.备份介质故障防范:对于备份介质,应采取防复制、防篡改等措施,确保备份数据的安全性。
7.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核心环节,应采取以下措施:a.安全制度化: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b.定期培训员工: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c.加强访客管理:对访客进行严格的身份认证和登记,限制其访问权限。
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中安威士
应用安全 要求
审计员, 重要应用
系统
二级:应提供覆盖到每个用户的安全审计功能,对应用系统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二级:应保证无法单独中断审计进程,无法删除、修改或覆盖审计记录 二级:审计记录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发起者信息、类型、描述和结果等 三级新增:应提供对审计记录数据进行统计、查询、分析及生成审计报表的功能 四级新增:应根据系统统一安全策略,提供集中审计接口
10
信息系统的测评多久需要测一次
信息系统的测评多久需要测一次? 四级信息系统要求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测评; 三级信息系统要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测评 ;二级信息系统一般每两年开展一次测评,时间上没有强制要求,部 分行业有行业标准要求,如电力行业明确二级系统两年做一次测评。 小结:二级系统为什么建议是两年呢? 一、系统相对三级没那么重要,所以时间上相对长点; 二、系统相对没有定级的系统更重要些,且往往有些二级系统也非常 重要,存储了大量重要的信息数据(其实本来是定三级的,种种原因 定了二级),不去做测评,风险太大。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进行等级保护测评的系统是24级经常遇到的是二级和三级信息系统经常遇到的是二级和三级信息系统一级系统要求比较低不需要进行测评如果某个系统达到五级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很可能就已经涉密了就不是等级保护范畴了所以在技术要求里也没有五级的相关标准要求
戴林 Founder
等级保护简介
等级保护的定义
小结: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进行等级保护测评的系统是2-4级,经常 遇到的是二级和三级信息系统,一级系统要求比较低,不需要进行测 评,如果某个系统达到五级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很可能就已经涉密了, 就不是等级保护范畴了,所以在技术要求里也没有五级的相关标准要 求。
7
等级保护的等级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应保护审计记录,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 盖等。 a) 应保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用户的鉴别信息所在的 存储空间,被释放或再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 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存放在硬盘上还是在内存中; 7.1.3.4 剩余信 息保护(S3) b) 应确保系统内的文件、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 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 清除。
应用安全
a) 在通信双方建立连接之前,应用系统应利用密码技术 7.1.4.6 通信保 进行会话初始化验证; 密性(S3) b) 应对通信过程中的整个报文或会话过程进行加密。 a) 应具有在请求的情况下为数据原发者或接收者提供数 7.1.4.7 抗抵赖 据原发证据的功能; (G3) b) 应具有在请求的情况下为数据原发者或接收者提供数 据接收证据的功能。 a) 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 7.1.4.8 软件容 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数据格式或长度符合系统设定要 求; 错(A3) b) 应提供自动保护功能,当故障发生时自动保护当前所 有状态,保证系统能够进行恢复。 a) 当应用系统的通信双方中的一方在一段时间内未作任 何响应,另一方应能够自动结束会话; b) 应能够对系统的最大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 c) 应能够对单个帐户的多重并发会话进行限制; d) 应能够对一个时间段内可能的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 7.1.4.9 资源控 制; e) 应能够对一个访问帐户或一个请求进程占用的资源分 制(A3) 配最大限额和最小限额; f) 应能够对系统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 检测和报警; g) 应提供服务优先级设定功能,并在安装后根据安全策 略设定访问帐户或请求进程的优先级,根据优先级分配 系统资源。 a) 应能够检测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 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并在检测到完整性错 7.1.5.1 数据完 误时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 整性(S3) b) 应能够检测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 据在存储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并在检测到完整性错 误时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 a) 应采用加密或其他有效措施实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 7.1.5.2 数据保 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传输保密性; 数据安全 密性(S3) b) 应采用加密或其他保护措施实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 及备份恢 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存储保密性。 复 a) 应提供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完全数据备份至少 每天一次,备份介质场外存放; b) 应提供异地数据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关键数据 7.1.5.3 备份和 定时批量传送至备用场地; 恢复(A3) c) 应采用冗余技术设计网络拓扑结构,避免关键节点存 在单点故障; d) 应提供主要网络设备、通信线路和数据处理系统的硬 件冗余,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7.1.3.3 安全审 计(G3)
7.1.3.3 安全审 c)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类型、主体标识 计(G3) 、客体标识和结果等; d) 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e) 应保护审计进程,避免受到未预期的中断; 主机安全
b) 审计内容应包括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 和重要系统命令的使用等系统内重要的安全相关事件;
c) 应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 7.1.3.1 身份鉴 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别(S3) d) 当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 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e) 应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 户名,确保用户名具有唯一性。 f) 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管理用户进 行身份鉴别。 a) 应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 的访问; b) 应根据管理用户的角色分配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 限分离,仅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 c) 应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7.1.3.2 访问控 d) 应严格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重命名系统默认帐 制(S3) 户,修改这些帐户的默认口令; e) 应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帐户,避免共享帐户的存 在。 f) 应对重要信息资源设置敏感标记; g) 应依据安全策略严格控制用户对有敏感标记重要信息 资源的操作; a) 审计范围应覆盖到服务器和重要客户端上的每个操作 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户;
7.1.3.6 恶意代 b) 主机防恶意代码产品应具有与网络防恶意代码产品不 码防范(G3) 同的恶意代码库; c) 应支持防恶意代码的统一管理。 a) 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 终端登录; b) 应根据安全策略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定; 7.1.3.7 资源控 c) 应对重要服务器进行监视,包括监视服务器的CPU、 制(A3) 硬盘、内存、网络等资源的使用情况; d) 应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
访问)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 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 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d)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 改或覆盖等。
a) 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 边界完整性检 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查(S3) b) 应能够对内部网络用户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 检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a) 应在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端口扫描、强力 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 、IP 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 b) 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 IP 、攻击类型、 攻击目的、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 警。
分类
基本要求
a) 应保证主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冗余空间, 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b) 应保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c) 应在业务终端与业务服务器之间进行路由控制建立安 全的访问路径;
结构安全 (G3)
d) 应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e) 应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 要程度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子网或网段,并按照方便管 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子网、网段分配地址段; f) 应避免将重要网段部署在网络边界处且直接连接外部 信息系统,重要网段与其他网段之间采取可靠的技术隔 离手段; g) 应按照对业务服务的重要次序来指定带宽分配优先级 别,保证在网络发生拥堵的时候优先保护重要主机。 a) 应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 能; b) 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 绝访问的能力,控制粒度为端口级; c) 应对进出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 HTTP、FTP 、TELNET、SMTP 、POP3等协议命令级 的控制; d) 应在会话处于非活跃一定时间或会话结束后终止网络 连接; e) 应限制网络最大流量数及网络连接数; f) 重要网段应采取技术手段防止地址欺骗; g) 应按用户和系统之间的允许访问规则,决定允许或拒 绝用户对受控系统进行资源访问,控制粒度为单个用 户; h) 应限制具有拨号访问权限的用户数量。 a) 应对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 户行为等进行日志记录;
a) 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 版本和恶意代码库;
7.1.3.7 资源控 制(A3) e) 应能够对系统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 行检测和报警。 a) 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 和鉴别; b) 应对同一用户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实 现用户身份鉴别; c) 应提供用户身份标识唯一和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功 7.1.4.1 身份鉴 能,保证应用系统中不存在重复用户身份标识,身份鉴 别信息不易被冒用; 别(S3) d) 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 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e) 应启用身份鉴别、用户身份标识唯一性检查、用户身 份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以及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并根据 安全策略配置相关参数。 a) 应提供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文件 、数据库表等客体的访问; b) 访问控制的覆盖范围应包括与资源访问相关的主体、 客体及它们之间的操作; c) 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并严格限制默认帐 7.1.4.2 访问控 户的访问权限; 制(S3) d) 应授予不同帐户为完成各自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 限,并在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e) 应具有对重要信息资源设置敏感标记的功能; f) 应依据安全策略严格控制用户对有敏感标记重要信息 资源的操作; a) 应提供覆盖到每个用户的安全审计功能,对应用系统 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 应保证无法单独中断审计进程,无法删除、修改或覆 7.1.4.3 安全审 盖审计记录; 计(G3) c) 审计记录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发起 者信息、类型、描述和结果等; d) 应提供对审计记录数据进行统计、查询、分析及生成 审计报表的功能。 a) 应保证用户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再分配 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存放在硬 7.1.4.4 剩余信 盘上还是在内存中; 息保护(S3) b) 应保证系统内的文件、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 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 除。 7.1.4.5 通信完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整性(S3)
入侵防范 (G3)
恶意代码防范 a) 应在网络边界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 (G3) b) 应维护恶意代码库的升级和检测系统的更新。 a) 应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b) 应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 c) 网络设备用户的标识应唯一; d) 主要网络设备应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网络设备防护 e) 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 (G3) 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f) 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 法登录次数和当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施; g) 当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 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h) 应实现设备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a) 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 和鉴别; b)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用户身份标识应具有不易 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