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9)

合集下载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课后习题答案含笔记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课后习题答案含笔记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课后习题答案含笔记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编 基本概念第1章 经济学核⼼概念1.1 复习笔记⼀、经济学概述1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研究的是⼀个社会如何利⽤稀缺的资源⽣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分配。

其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为: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式利⽤有限的资源。

2.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产什么,如何⽣产以及为谁⽣产。

(1)⽣产什么和⽣产多少?⼀个社会必须决定,在诸多可能的物品和劳务之中,每⼀种应该⽣产多少以及何时⽣产。

例如决定是利⽤有限的资源⽣产更多的消费品,还是应当⽣产较少的消费品和较多的投资品,从⽽让明天拥有更多的产出和消费。

(2)如何⽣产?⼀个社会必须决定谁来⽣产,使⽤何种资源,以及采⽤何种⽣产技术。

(3)为谁⽣产?⽣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什么样⽅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所⽣产出的产品。

3.经济学的双重主题稀缺与效率是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经济社会中的⽣产资源也称之为⽣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资)。

稀缺是指资源相对于⼈们⽆限的需求⽽⾔,总是有限的;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社会资源以满⾜⼈们的愿望和需求。

正是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们必须考虑如何使⽤有限的相对稀缺的⽣产资源来满⾜⽆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

4.资源的使⽤效率及其变动经济学除了“⽣产什么、如何⽣产以及为谁⽣产”这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的内容:(1)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2)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3)货币的稳定性。

⼆、资源配置和经济制度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是⼀种主要由个⼈和私⼈企业决定⽣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

价格、市场、盈亏、刺激与奖励的⼀整套机制解决了“⽣产什么、如何⽣产和为谁⽣产”这三⼤基本问题。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答案

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财政预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自动稳定器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效应财政财政效应货币政策效应挤出效应双松政策双紧政策2.试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3.功能财政思想与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有何区别?4.试述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5.什么是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如何操作?6.什么是货币乘数,它是如何起作用的?7.说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内容。

8.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9.试述货币创造乘数及影响因素。

10.试述财政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11.试述货币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12.试述货币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

13.什么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有哪些?14.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5.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6.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7.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8.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9.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具体有哪几种方式?20.货币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为什么?21.画图说明双松的政策效应。

22.画图说明双紧的政策效应。

23.画图说明财政松货币紧的政策效应。

24.画图说明财政紧货币松的政策效应。

25.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入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25.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1.名词解释(1)需求管理政策: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措施。

(2)供给管理政策:通过调节总供给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措施。

(3)财政预算:指政府逐年估算未来财政年度的收入与支出,以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一、教学大纲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2.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关系。

3.会用收入法和支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4.了解什么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了解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5.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内容结构三、重点和难点1.宏观经济学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衡量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研究整个经济运行的总体。

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依靠国民收入这一概念来衡量和表现,它包括五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2.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1)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2)国内生产总值只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是重要的。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是最终产品,而用于再出售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就是中间产品。

(3)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生产而不是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4)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是有区别的。

前者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价值,而不管这些要素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生产的价值,它以人口作为统计标准,属国民概念;后者指一国范围内所生产的价值,它以领土作为统计标准,属地域概念,其中包括一部分外国的生产要素在本国生产的价值。

即不管价值是由国内还是国外的所有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只要在本国地域范围内,都应计入GDP。

若定义本国国外净要素收入NFP为本国要素在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本国付给外国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则GDP=GNP-NFP,或GNP= GDP+NFP。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9)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9)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9)第一章1。

宏观经济学得研究对象就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与国民收入得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得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微观与宏观得区别在于: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得研究就是整个国民经济得经济行为,微观研究得就是个体经济行为。

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就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就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

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就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得研究方法就是什么?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得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与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2) 行为主体得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与政府。

(3)总量分析方法。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与企业并不就是作为分散决策得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就是最为一个统一得行动得总体存在。

宏观经济学把家庭与企业作为个别得选者行为加总,研究她们总体得选择行为,这就就是总量分析。

(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4、宏观经济政策得主要治理对象就是什么?答:宏观经济政策得主要治理对象就是:失业与通货膨胀.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就是GDP与GNP?它们之间得差别在什么地方?答:GDP就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就是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得全部最终产品与服务得价值总与。

GNP就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得全部最终产品与服务得价值总与。

两者得差别:(1)GDP就是个地域概念而GNP就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得就是一国公民得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就是从国内还就是从国外获取得;GDP衡量得就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得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就是本国公民还就是外国公民。

第二章1、试述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与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之间得关系.答: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国民收入(NI)=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净利息收入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非税性支付2.试述名义GDP与实际GDP得区别,为什么估计一个国家得经济增长状况就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答:名义GDP就是以当年市场价格(现期价格)来测算得国内生产总值。

袁志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袁志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学习指南第一部分各章提要、补充说明、习题选答及补充练习第1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一、本章提要本章是全书的导论部分,因此,它要告诉读者的首先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容、研究方法以及这门学科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它力图要给出宏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一个大概轮廓。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它需要揭示的最主要问题是宏观经济在短期为何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在长期又是什么力量决定一国经济的增长。

经济运行中最常见的宏观问题是通货膨胀和失业,因此,宏观经济学必将以相当的篇幅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由于本书是以中国读者为主要对象的教材,因此我们在导论中还特别描述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大概状况。

宏观经济学存在意义,是通过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对宏观经济现象作出的有效的分析,然后判断和预测宏观经济运行的现状和趋势,从而为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提供依据。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宏观经济学,两个主要流派(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之争构成了宏观经济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它们在市场机制能否保证使经济波动回复到均衡状态上面有着截然相反的哲学信念和观点,但是,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毕竟有着各个流派都遵循的规则和方法。

二、补充说明1.宏观经济学导读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容,从短期看,是要解决实际总产出的决定问题以及为什么实际总产出会围绕潜在总产出发生波动;从长期看,是要探讨潜在总产出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增长,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增长迅速而另外的一些国家经济增长则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因此,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时间概念,因为在不同的时间围,宏观经济学关注的对象是不一样的,当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也各自不同。

在短期里,宏观经济学假定潜在总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均固定不变。

在这一假定之下来分析实际总产出的决定与波动问题。

由于潜在总产出水平既定,因而实际总产出的大小就主要取决于总需求。

总需求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这四部分的大小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短期里实际总产出的大小。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和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和答案

复习与思考题:1.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存量分析流量分析事前变量分析事后变量分析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研究哪些问题?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4.请谈谈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参考答案2.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它考察总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和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涉及到经济中商品与劳务的总产量与收入、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国际收支和汇率、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等现象,揭示这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3.答: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法、总量分析法、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变量分析、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即期分析与跨时期分析、静态、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经济模型分析法。

4.答:参考第二节。

(撰稿:刘天祥)本章习题一、概念题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二、单项选择题1. 下列产品中不属于中间产品的是()A. 某造船厂购进的钢材B. 某造船厂购进的厂房C. 某面包店购进的面粉D. 某服装厂购进的棉布2. 在一个四部门经济模型中,GNP=()。

A. 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B. 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C. 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D. 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3. 下列各项中,属于要素收入的是()A. 企业间接税B. 政府的农产品补贴C. 公司利润税D. 政府企业盈余4. 经济学的投资是指()。

A. 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 建造一座厂房C. 购买一台机器D. 以上都是5. 已知在第一年名义GNP为500,如到第六年GNP核价指数增加一倍,实际产出上升40%,则第六年的名义GNP为()。

A. 2000B. 1400C. 1000D. 750三、判断题1.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不应计入GNP。

()2.在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政府为公务人员加薪,应视为政府购买。

曼昆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中文版

曼昆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中文版
子物品与劳务的现期价格。
3、劳工统计局把经济中每个人分为三种类型:就业、失业以及不属于劳动力。一
失业率是失业者在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比,其中劳动力为就业者和失业者之和。一
-I、奥肯定理是指失业与实际GDP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就业工人有助于生产物品与劳务,
而失业工人并非如此。失业率提高必定与实际GDP的减少相关。舆肯定理可以概括为等式:
济活动不完善的衡量。一旦男管家的工作成为他家务劳动的一部分,他的劳务就不再计入GDP。
这例子说明,GDP不包括任何在家里产出的价值。同样,GDP也不包括耐用品(汽车以及电冰箱
等)的估算租金和非法贸易等物品或劳务。一
_I、政府采购、投资、净出口、消费、投资一
6、(1)2000年名义GDP-10000000,2010年名义GDP-15200000,2010年实际GDP-IOOOOOOO
清模型无用。首先偷格并不总是呆滞的,最终价格要根据供求的变动而调整。市场出清模型
并不能描述每一种情况下的经济,但描述了经济缓慢地趋近了均衡。价格的伸缩性对研究我
们在几十年中所观察到的实际GDP增长这类长期问题是一个好的假设。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数据
复习题
1、GDP既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收入,又衡量对经济物品与劳务的总支出。
2010年GDP隐含的价格平减指数-1. 52,2010年(’PI-1.6一
(2)隐含的价格平减指数是帕氏指数,因为它是用一篮子可变物品计算的。CPI是拉斯派
尔指数,因为它是用一篮子固定物品计算的。由(1)中计算得2010年隐含的价格平减指数
是1.52,它表示物价从2000年到2010年上涨了5)0,o;而(1PI是1.6,它表示物价从2000年到2010
随着劳动力增加而递减。因此,实际工资下降。一

宏观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黄亚钧第三版)(黄亚钧的好难找好么!!!都特么是高鸿业!!!!)作者:朱博涛Charlie《宏观经济学》课后重要习题答案(1-3)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

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

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

(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

(3)总量分析方法。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

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

(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

3、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哪些宏观变量与周期波动同步?哪些变量具有超前性?答:实际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与周期波动同步,股票价格变量具有超前性。

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失业和通货膨胀。

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答: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每章课后习题答案全

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每章课后习题答案全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共9篇)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共9篇)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共9篇)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这是曼昆的宏观经济学的24章的课后习题,求高手解答,我要详细的计算过程!答案我已经知道,是变动0.4美元在长期中,糖果的价格从0.10美元上升到0.60美元。

在同一时期中,消费物价指数从150上升到300。

根据整体通货膨胀进行调整后,糖果的价格变动了多少我要详细的解答过程,怎么算的就行了!由CPI可知,通货膨胀率=(300-150)/150*100%=100%糖果的原始价格P=0.1在这段时间通过通货膨胀变为0.1*(1+通货膨胀率)=0.2实际上糖果在后来卖到了0.6,所以糖果实际价格变动了0.6-0.2=0.4美元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二): 曼昆宏观经济学26章课后题答案是不是错了假设政府明年借债比今年多了200亿美元,对于可贷资金市场的利率和投资,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变动,答案是不是有错答案说是供给曲线不变,需求曲线右移,我认为是需求曲线不动,供给曲线左移……财政政策当然变动的是需求,供给怎么可能变动,你可能是总供给和总需求有些混淆,我开始的时候也不是很清楚,多看几遍就明白了,供给曲线可能因为劳动力变动,而合财政货币政策无关.这些政策变动的都是需求.另外右移就是借钱多了,就是投资需求多了,就是G多了,那就是需求曲线右移了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三): 谁有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十七章课后题答案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水平.现用图1—62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推导总需求曲线.图1—62分上下两部.上图为IS—LM图.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P的数值为时,此时的LM曲线与IS曲线相交于点 ,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和 .将和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现在假设P由下降到 .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点.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和 .对应于上图的点 ,又可在下图中找到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于是有许多P与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中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2、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称为需求管理政策.3、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而得到.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碎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4、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的.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和调整速度的看法是分歧的.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得以出清,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粘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粘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粘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劳动.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以价格为纵坐标,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需求曲线.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设,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5、解答:宏观经济学在用总需求—总供给说明经济中的萧条,高涨和滞涨时,主要是通过说明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来完成的.如图1—63所示. 从图1—63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 使短期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时,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新的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 ,价格水平为 ,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第二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现在假定短期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以用图1—64表示.在图1—64中,AD是总需求曲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两者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价格水平为P.现在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价格水平为,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涨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6、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一,两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是微观领域的事物,而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是宏观领域的事物.其二,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它们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的同时,还可以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充其量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在说明价格和产出决定的同时,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还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7、(1)由得;2023 + P = 2400 - P于是 P=200, =2200即得供求均衡点.(2)向左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于是,由有:2023 + P = 2160 – PP=80 , =2080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3)向右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于是,由有:2023 + P = 2640 – PP=320 , =2320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4)向左平移10%后的总供给方程为:于是,由有:1800 + P = 2400 – PP=300 , =2100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滞涨状态.(5)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属于常规型.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四): 宏观经济学问题题号:1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内容:一般把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为().选项:a、兴旺,停滞,萧条和复苏b、繁荣,停滞,萧条和恢复c、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d、兴旺,衰退,萧条和恢复题号:1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内容:“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选项:a、一定是对的b、一定是不对的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题号:1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内容:下列哪种情况下执行财政政策的效果较好(选项:a、LM陡峭而IS平缓b、LM平缓而IS陡峭c、LM和IS一样平缓d、LM和IS一样陡峭题号:1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内容:政府财政政策通过哪一个变量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选项:a、进口b、消费支出c、出口d、政府购买.题号:1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内容: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计入GDP的政府支出是指().选项:a、政府购买物品的支出b、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c、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的转移支出之和d、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金和政府转移支出题号:16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5内容:长期总供给曲线所表示的总产出是经济中的潜在产出水平选项:1、错2、对题号:17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5内容: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NNP选项:1、错2、对题号:18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5内容:在长期总供给水平,由于生产要素等得到了充分利用,因此经济中不存在失业选项:1、错2、对题号:19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5内容:个人收入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选项:1、错2、对题号:20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5内容:GNP折算指数是实际GDP与名义GDP的比率选项:1、错2、对C,C,A,D,B对,对(NNP国民生产净值),错(可能还有摩擦失业),错,错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五): 一道宏观经济学的习题,求答案及解析7、将一国经济中所有市场交易的货币价值进行加总a、会得到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全部资源的市场价值b、所获得的数值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GDP的值c、会得到经济中的新增价值总和d、会得到国内生产总值`b 正确市场交易的可能有中间产品,如此中间产品加上最终产品,则重复计算的结果大于GDP;不在国内市场交易,出口销往国外的漏算,则计算结果会小于gdp;如果重复的和漏算的正好相等,则结果可能等于gdp。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9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9

第9章总供给一、选择题二、名词解释1、不完全信息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是阐述经济主体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并不能掌握所有相关信息从而影响总供给的模型。

不完全信息模型假设市场出清,即所有工资和价格自由调整使供求平衡,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不同是因为对价格暂时的错觉。

此外,该模型还假设,经济中的每个供给者生产一种单一产品并消费许多产品。

由于产品数量如此之多,供给者无法在所有时间中观察到所有价格。

他们密切注视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但对他们消费的所有产品的价格关注较不密切。

由于信息不完全,他们有时混淆了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与相对价格的变动。

这种混淆影响了供给多少的决策,并导致物价水平与产出之间在短期的正相关关系。

当物价水平发生了未预期到的上升时,经济中所有供给者都观察到了自己所生产的产品价格的上升。

他们都理性而错误地推断,他们生产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了。

他们更努力地工作,并生产得更多。

总之,不完全信息模型说明,当实际物价超过预期物价时,供给者增加其产出。

由Y=Y+α(P-P e)可知,当产出背离预期物价水平时,产出背离自然率。

2、黏性价格模型:性价格模型即阐述黏性价格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

黏性价格指不能迅速反映产品市场供求的变动,只能缓慢地根据产品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价格。

该模型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完全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而不是价格制定者。

该模型表示为Y=Y+α(P-P e ),说明了产出与自然率的背离和物价水平与预期物价水平的背离是正相关的。

3、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它是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示,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高。

因此,如图9-2-1所示,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货币工资增长率(W),菲利普斯曲线(PC)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宏观经济学第9章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9章习题及答案

第9章宏观经济政策一、名词解释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比率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二、判断题(正确标出“T”,错误标出“F")1.紧缩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2.预算赤字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用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3.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左移。

()4.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主要通过转移支付、政府购买和税收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5.当政府同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均衡国民收入一定会下降,均衡的利率一定会上升。

()6.减少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比率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

()7.由于现代西方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所以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来干预经济.()8.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是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定,而不是所有商品价格固定不变.()9.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是稳定收入水平,但不稳定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

()10.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数量与最初的存款和法定准备金比率都成正比。

()11.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左移,而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

()12.当一个国家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政府只能通过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加以遏制。

()13.在西方发达国家,由财政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14.当一个国家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5.凯恩斯主义者奉行功能财政思想,而不是预算平衡思想。

()三、单项选择1.下列哪种情况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国民收入?( )A. IS曲线陡峭而LM曲线平缓B. IS曲线垂直而LM曲线平缓C. IS曲线平缓而LM曲线陡峭D。

IS曲线和LM曲线一样平缓2.下列哪种情况“挤出效应”可能会很大?()A。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一章导论1、怎样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解答】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的总体行为。

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采用总量分析法。

它解决的主要中心问题经济周期与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对产出、失业以及价格的变动作出经济解释,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解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3)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解答】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 总和不会有影响。

宏观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22章一、a.属于微观经济学,因为反映的是个人和单个企业的行为。

b.属于宏观经济学,因为其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经济变化对社会总体的影响。

c.属于微观经济学,因为反映的是霜冻对单个市场的影响。

d.属于微观经济学,因为反映的是单个企业工会对工资的影响。

e.属于宏观经济学,因为反映的是汇率变动对整个国家出口的影响。

f.属于宏观经济学,因为反映的是国家两个整体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

二、答:这是一个关于节俭悖论的问题。

对于个人来说,当储蓄增加,个人的财富就会增多,这将会为将来的消费提供更高的水平,所以个人能在未来有更多的消费;而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来讲,当每个人增加储蓄的时候,就会导致国家的整体消费支出水平下降,从而使得企业不得不因为投资的减少而裁剪员工,最终导致个人收入进一步下降,消费者降低当前消费。

三、a.不一致。

凯恩斯在其《通论》中主张政府应该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干预措施来解决经济低迷。

b.大萧条这场巨大的灾难推翻了经济学家之前认为经济可以自我管理的观念,由凯恩斯提出了政府应该对经济进行干预管理的观念。

c.2001年政策制定着使用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共同作用去刺激经济,使经济尽快走出低迷。

如果他们想大萧条时的政策制定者一样对经济放任其自我管理和调节的话,这张衰退势必会持续更长的时间,经济也会萎缩的更厉害。

四、答:在美国,拥有独立的专家小组来识别经济衰退,他们通过研究一系列的指标,主要包括就业和生产率等经济指标来确定一个衰退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而在其他国家,经济学家采用的规则是在整个经济产出中至少有连续两个季度的明显萎缩即为经济衰退。

五、略(自己根据自己当时的时间查询和比较)六、A.两国的经济周期具有相似性。

英国大约在1990-1994年处于经济衰退期,而在1994-2002年处于经济扩张期;日本大约在1997年之前都处于扩张期,在1997-2003年处于经济衰退期。

虽然日本的经济周期略滞后于英国,但两国的整体趋势是趋同的。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版课后答案完整版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内容简介知择学习⽹的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进⾏编写,遵循教材第12版的章⽬编排,共分24章,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部分是课(章)后习题详解,对第12版的所有习题都进⾏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录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国民收⼊核算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增长与积累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增长与政策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总供给与总需求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失业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通货膨胀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政策预览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收⼊与⽀出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货币、利息与收⼊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国际联系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消费与储蓄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投资⽀出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货币需求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联邦储备、货币与信⽤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第18章政策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融市场与资产价格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第20章国家债务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第21章衰退与萧条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通货膨胀与恶性通货膨胀22.1 复习笔记22.2 课后习题详解第23章国际调整与相互依存23.1 复习笔记23.2 课后习题详解第24章前沿课题24.1 复习笔记24.2 课后习题详解内容第2章国民收⼊核算2.2 课后习题详解⼀、概念题1.经过调整的GNP( ( adjusted GNP)答:经过调整的GNP指以具有不变购买⼒的货币单衡量的国民⽣产总值。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1-9章)【圣才出品】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1-9章)【圣才出品】
(3)由 Yd C S 知,消费和储蓄同时增加,则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定增加。
3.下表是来自于一个假设的国家的国民收入账户中的资料:
什么是:(1)NDP;(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转移支付;(4)可支配的个人收入;(5)个人储蓄? 解:(1)NDP 为国内生产净值,可得:
NDP GDP 折旧 GDP 总投资 净投资 7000 600 6400 (美元)
(2)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 GDP Y C I G NX ,有 NX GDP C I G ,即: NX 7000 4000 800 1100 1100 (美元)。
(3)政府税收减转移支付: TR AR ,政府盈余为 BS ,则由 TR AR G BS ,所以, TR AR G BS 30 1100 1130 (美元)。
6.名词解释: (1)最终产品;(2)存货投资;(3)GDP 减缩指数;(4)GNP。 答:(1)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 (2)存货投资:是指存货净值的变化,包括意愿存货和非意愿存货。意愿存货是指厂商的适度存货,厂商
不是把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放到流通环节(商店)里,而是总会保留一些适度的存货,则把这个存货称为意愿 存货。非意愿存货是指厂商不愿意保留的一种存货,由于厂商错误地估计了经济形势,导致供过于求,造成积压, 所以非意愿存货视为厂商自己买下的,构成了另一部分存货投资。
图44利率对货币供给不同影响下的财政政策效果图45利率对货币供给不同影响下的货币政策效果2由1可知中央银行不会随利率上升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图45表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力较弱若中央银行随着利率上升而增加货币供给量反而会不利经济的发展可能不仅不会带来产出增加反而带来通货膨胀等其他问题
第一篇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2)以2002年为基年:
2002年的名义GDP=100*1.0=100,实际GDP=100*1.0=100,
GDP平减指数=(100÷100)×100=100
2003年的名义GDP=200*1.5=300,实际GDP=200*1.0=200,
GDP平减指数=(300÷200)×100=150
习题库
第一章 导 论
一、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
总量分析:总量分析则是分析这些总量(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状况)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经济整体的运行状况及其规律,提出应该采取的对策措施。
非均衡分析:所谓非均衡分析是指凯恩斯《通论》出版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理论,非均衡是与均衡相对而言的,它是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所研究的是实现某个均衡的过程以及均衡变动的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正是一个个连续的非均衡状态。
持久收入:指消费者可以预计他一生可得到的收入的期望值。比如,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比一个只受过高中教育的人的收入高,则其较高的收入来自于持久收入。
暂时收入:暂时收入是意料之外的收入,比如,农民由气候原因丰收或歉收而增加或减少的收入。
二、选择题
(1)A (2)A (3) D (4) A (5)A (6)C
四、计算题
(1)折旧=总投资-净投资=1150-292=858, NDP=GDP-折旧=8800-858=7942;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所以,净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8800-5800-1150-1500=350;政府财政盈余=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收入-政府购买,所以,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收入=政府财政盈余+政府购买=44+1500=1544,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收入(因为政府的收入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救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8800-1544=725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7256-5800=1456。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共10篇)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共10篇)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共10篇)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一): 宏观经济学习题3 ,请大家帮忙做做!非常感谢!5、假设在两部门经济中,C=50+0.8Y,I=50。

(C为消费,I为投资)• (1)求均衡的国民收入Y、C、S分别为多少(2)投资乘数是多少• (3)如果投资增加20(即△I=20),国民收入将如何变化若充分就业的YF=800,经济存在紧缩还是膨胀其缺口是多少6、假如某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恒等于1/2,他的收支平衡点是8000美元,若他的收入为1万美元,试计算:他的消费和储蓄各为多少?7、假设经济模型为:C=20+0.75(Y-T);I=380;G=400;T=0.20Y;Y=C+I+G。

• (1)计算边际消费倾向。

(2)计算均衡的收入水平。

• (3)在均衡的收入水平下,政府预算盈余为多少?1 Y=C+I=0.8Y+50+50=0.8Y+100 ,Y=500,I=50,C=450,ki=1/(1-0.8)=5I增加20,Y增加100,紧缩,缺口800-500=3002 边际消费倾向1/2设消费函数c=a+0.5y收支平衡点80008000=a+4000,a=4000c=4000+0.5yy=10000,c=9000,s=10003 dc/dy=0.75*0.8=0.6y=c+i+g=20+0.75(y-0.2y)+380+400=0.6y+800,y=2023预算盈余bs=t-g=400-400=0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二): 宏观经济学习题:当政府通过提高税收来增加政府支出时的挤出效应是指:A.刺激了消费和储蓄,实际利率上升,投资下降B.抑制了消费和储蓄,实际利率下降,投资下降C.抑制了消费和储蓄,实际利率上升,投资上升D.抑制了消费和储蓄,实际利率下降,投资上升E.抑制了消费和储蓄,实际利率上升,投资下降帮帮忙啊~说明理由~分不多~麻烦了Y=C+G+I~G增加的挤出效应是C I减少因为y=c-s 税收增加后Y=C(1+T)100%-S(1+T)100%即储蓄消费同时下降.因为S=I 投资下降了当然利率就上升了所以答案是E楼下的对投资和消费的说明正确,但利率问题错了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三): 求解一道宏观经济学习题……已知C=200+0.25Yd,I=150+0.25Y-1000R,G=250,T=200,(L/P)^d=2Y-8000R,M/P=1600.试求:IS曲线方程LM曲线方程均衡的实际国民收入均衡利率水平均衡水平时的C和I,并将C、I和G相加来检验均衡的实际国民收入Y.【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IS曲线:y=c+i+t=200+0.25(y-t)+150+0.25y-1000r+200,t=200LM曲线:2y-8000r=1600自己化简方程,然后两方程联立,解得y,r.分别代入就好了···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四): 宏观经济学习题在某国,自发消费支出是500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是0.8.投资是3000亿美元,政府购买是2500亿美元,税收T=3000+0.1Y(亿美元,假定没有转移支付等项,税收为净税收),出口为100亿美元,进口M=0.12Y.1.消费函数是什么2.总支出曲线的方程式是什么3.均衡支出是多少4.政府购买乘数是多少消费函数C=500+0.8*(Y-3000-0.1Y)自己化简就行了总支出 AE=Y=C+I+GP+(出口-进口) Y就是NI国名收入 C用第一题的式子带入 GP是政府购买带进去就行了均衡支出就是吧y求出来就行了政府购买乘数与税收乘数相差一个负号购买乘数是正的税收乘数=-MPC*MULT MULT=1/(1-MPC)算出来的是负的把符号除了就是购买乘数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五): 一道宏观经济学的习题,求答案及解析7、将一国经济中所有市场交易的货币价值进行加总a、会得到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全部资源的市场价值b、所获得的数值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GDP的值c、会得到经济中的新增价值总和d、会得到国内生产总值`b 正确市场交易的可能有中间产品,如此中间产品加上最终产品,则重复计算的结果大于GDP;不在国内市场交易,出口销往国外的漏算,则计算结果会小于gdp;如果重复的和漏算的正好相等,则结果可能等于gdp。

宏观经济学(第二版)姜会明 课后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二版)姜会明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简述【问题讨论】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

2.宏观经济学研究哪些问题?什么不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举例说明。

3.通过阅读和收看最近的报纸或新闻,找出三个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并加以说明(为什么是宏观经济问题)。

这些宏观经济问题和我们自身有什么样的联系?【基本训练】一、判断题1. 经济学根据研究的方法不同,可以划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2.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 宏观经济学是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作为微观经济学补充的经济学理论。

(×)4. 在1936年凯恩斯发表《通论》之前,经济学上并不存在宏观经济理论。

(×)5. 经济增长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6. 宏观经济学研究考察国民经济作为整体的功能。

(√)7. “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机制。

“看得见的手”指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8. 宏观经济学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

(√)9. “萨伊定律”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

(×)10. 凯恩斯革命推翻了“萨伊定律”的经济学理念。

(√)二、单选题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C )。

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2.凯恩斯主义信奉的经济思想倾向是(B )。

A.让经济放任自由B.政府干预经济C.从供给的角度管理经济D.以上都是错误的3.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流量( A )。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债务C.现有住房数量D.失业人数4.存量是(A )。

A在某个时点上测量的 B.在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D.在某个时期内测量的5.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A.国内生产总值B.投资C.国民债务D.国民债务利息6.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D )。

A.亚当•斯密B.马歇尔C.马克思D.凯恩斯7.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生产总值、国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

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

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

(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

(3)总量分析方法。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

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

(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失业和通货膨胀。

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答:GDP是指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一国境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第二章1、试述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之间的关系。

答: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国民收入(NI)=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净利息收入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非税性支付2.试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为什么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答:名义GDP是以当年市场价格(现期价格)来测算的国生产总值。

实际GDP是以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的国生产总值。

名义GDP和实际GDP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计算时使用的价格不同。

实际GDP反映了真实的经济水平面,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够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预测GDP数值通常使用实际GDP,因为它可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因此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3、试分析GDP的消涨指数、CPI和PPI的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1)GDP 消涨指数,是指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即GDP消胀指数=名义GDP×100/实际GDP这一指数可以衡量基年和本年度之间的价格变化。

(2)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通过抽样调查,选择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

(3)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在CPI指数的基础上加入了部分中间产品,从而可以衡量批发价格的水平,通常成为表示一般价格水平和CPI变化的一个信号。

因此,这一指数被看作是衡量经济周期的指示性指标之一。

算时使用的价格不同。

实际GDP反映了真实的经济水平面,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够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预测GDP数值通常使用实际GDP,因为它可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因此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3、试分析GDP的消涨指数、CPI和PPI的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1)GDP 消涨指数,是指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即GDP消胀指数=名义GDP×100/实际GDP 这一指数可以衡量基年和本年度之间的价格变化。

(2)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通过抽样调查,选择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

(3)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在CPI指数的基础上加入了部分中间产品,从而可以衡量批发价格的水平,通常成为表示一般价格水平和CPI变化的一个信号。

因此,这一指数被看作是衡量经济周期的指示性指标之一。

区别:A、GDP消胀指数衡量价格时涉及的商品组合更广泛,它包含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信息,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代表性产品和服务是价格。

B、GDP 消胀指数仅仅包含本国生产的产品价格,进口产品不计入GDP,因而也不反映在GDP消胀指数里。

而如果进口品在消费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就会被计入CPI,因此CPI往往包括进口品的价格。

C、CPI所衡量的商品组合的数量是固定的,而GDP消胀指数所涉及的商品组合的数量是变动的,它取决于每年的产量。

D、PPI和CPI都使用固定的商品组合,但是两者包括的围有差异,PPI包括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另外PPI衡量的不是消费者实际支付的零售价格,而是销售过程中开始阶段的价格水平。

4、假设GDP为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为4100,政府预算赤字为200,消费为3800,贸易赤字为100.(单位:亿美元)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1)私人储蓄=DPI-C=4100-3800=300(亿美元)公共储蓄=T-G=-200即国民储蓄S= 私人储蓄+公共储蓄=300-200=1002)Y=投资I=Y-C-G-NX=5000-3800-1100-(-100)=200 C+I+G+NXY=5000 DPI=Y-T=4100 所以T=900 G=T+预算赤字=900+200=1100 C=3800 NX=-10 投资I=Y-C-G-NX=5000-3800-1100-(-100)=2006.经济中的总人口可以划分成哪几种类型?失业率用什么来衡量?答:经济中的总人口划分为劳动年龄人口和非劳动年龄人口。

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年龄下限为16周岁,上限为法定退休年龄(男为60,女为55)。

劳动年龄人口又划分为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

劳动力人口由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构成。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人口)×100%,因此失业率由劳动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三个人口数的综合变动来决定的,测算起来比较复杂7.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P51)答: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总收入)有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二是各种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

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等,当投入一定的资本和劳动时,产出水平取决于生产的技术状况,可以用生产函数来反映,Y=F(K,L)。

表示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而任何生产方法和技术水平的改进都会导致新的投入产出关系,使生产函数发生变化。

当资本存量增加和就业量增加时,产量会提高。

另外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产量提高。

8、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完全竞争企业怎样来决定它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答: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要使每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与际成本相等,即:MR=MC,使每种要素都按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边际贡献得到报酬。

如工人的实际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资本的实际租用价格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

完全竞争企业对要素的需求量是使要素的边际产量与实际价格相等时的数量。

9.当规模报酬不变时,国民收入的分配有什么特征?(57)答: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国民收入将正好分配给各种生产要素,这时利润就等于零,这一规律被称为欧拉定理。

如果生产函数F(K,L)规模报酬不变,根据欧拉定理有: Y=F(K,L)=MPLoL+MPKoK 总收入Y正好在资本和劳动之间分配,也就是说,由要素边际产量决定的各种要素报酬之和恰好等于总收。

这里所指的利润是经济利润,经济利润并不包括企业的正常利润,因此,企业的利润虽然等于零,企业仍然可以获得正常利润,而正常利润已经包括在企业的成本之中。

总之,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中,每种生产要素都根据它的边际产量获得报酬,而国民收入应该正好等于各种要素的报酬之和。

10.宏观经济中产品和服务的总供给和总需如何实现均衡的?(61)答: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三部分组成,并且消费取决于可支配的收入,投资取决于实际利率,政府购买和税收都是外生给定的。

于是,总需求函数:Y=C+I+G=C(Y-T)+I (r)+ G 总供给也就是经济的总产出水平,由投入的生产要素决定,就是:Y=F (K,L)=Y在资本K和劳动L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总产量也为一固定常数。

由于假定生产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这一既定的总产量也就是等于潜在的总产量。

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就是使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即:Y=C(Y-T)+I(r)+G上式表示了均衡利率决定的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注意)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就是使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即 Y= C(Y-T)+I (r)+ G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实际利率水平被称为均衡利率。

这是一个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这里假定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实际利率是唯一可变的变量。

实际利率的波动可使总需求发生变动,从而使总需求和潜在的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相等。

12.政府如果增加税收,会对消费、投资和利率产生什么影响?答:增加税收的效果类似于减少政府购买。

增税使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消费减少,而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增税抑制消费的效果越好。

由于产出水平由潜在的生产能力决定,保持不变,政府购买也不变,消费减少意味着投资在上升,利率在下降。

总之,增税会使利率下降,刺激投资。

13. 假设一个经济的宏观数据如下(单位:亿美元):GDP=5000;政府支出=1000;投资=1000;消费=250+0.75(Y—T);I=1000—50r;试计算:(1)公共储蓄、私人储蓄和国民储蓄;(2)假设政府支出增加到1250,公共储蓄和私人储蓄、国民储蓄会是多少?(3)试求新的均衡利率水平(1)Y=C+I+G= 250+0.75(5000-T)+1000+1000=5000所以, T=4000/3=1333则私人储蓄=Y-T-C=5000-1333-[250+0.75(5000-1333)] =667 公共储蓄=T-G=1333-1000=333 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1000(2 ) 假设政府支出增加到1250,则:由上式得到税收T=4000/3=1333,私人储蓄=Y-T-C=5000-1333- [250+0.75(5000-1333)]=667公共储蓄=T-G=1333-1250=83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667+83=750(3)国民经济均衡时,S=I(r) 750=1000-50r 则均衡利率 r*=5.第三章经济增长1、什么是索洛模型的稳态?在稳态中经济会增长吗?答:在索洛模型中,稳态指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