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高职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高职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分析如下:思考之一:课程开发要紧贴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职业学校教育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研究、开发、构建一个紧贴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能够实现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全面的、灵活的能够获得较大效益的课程方案。
确定这一方案,必须根裾教育目标所界定的规格、层次及其职业岗位职责任务,科学合理地组合课程结构、内容及其教学目标,必须坚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
1.超前性原则职业学校培养人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然而。
办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培养人才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作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2.多元性原则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和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
满足这种需求,就要开发多元化课程。
如开设必修课、必选课、选修谍、活动课等。
3.基础性原则市场经济以盈利为主要标志,因而势·必不断引进新设备、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而办教育很难跟踪这种变化。
与其"疲于追赶"。
不如加强基础能力训练,增强学生潜在能力,设置基础性课程,如在财会专业中。
加强会计基础知识教学,强化财会工作的基本核算方法和基本操作溉范的训练。
4.实践性原则实现能力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实践教学,因此,设置课程既要充分体现岗位资格所需要实战的环节、内容,又要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形式,还要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
5.灵活性原则课程设置在注重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理论研究结构纽合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需要。
在纵向上,要能组合出不同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可组合出企业营销策划人员、营销管理人员和框台营销人员;在横向上,要能够兼颐专业之间的配合,如财经类专业都需要财税金融知识和统计调查分析知识等。
思考之二:课程开发要有利于课程体系自身的发展完善1.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四个特征一是以能力教学为核心。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人 才培养 目标确定 的培养规格 、开发 的课程 体系 ,将会对学生 的职业 发展产生深远 的影响 。在 “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 旨” 的高职办
学 方 针 指 导 下 进 行 的 基 于 工 作 过 程 系 统 化 的 课 程 开 发 就 显 得 至 关 重
4 .结 论
究所姜大源教授提 出的工作任务分析一行 动领域归纳一 学 习领域 转换 一学习情境设计程序进行课程开发 。
2 .课 程 开 发 的 实 践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 业根 据职业 分析 的需 要选 择 了东北 三省 7 6 家大 中型建筑施工企业 ,通过走访座谈 、发放调查 问卷 、网络调查 与 分析等形式对建筑 行业 发展 趋 势和建 筑施 工企 业人 才需 求进 行 了调 研 ,对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纳 分析 ,确定 了专业 人才培养 目 标。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对人才培养 目标 进一步修 正,对 职业工作 过 程的三个能力维度 ( 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 )进行细化 ,并 借鉴 了建筑施 工行业 的 3 7个技术工种 、1 0个 技术员级工 作岗位 的职
工 学 交替 分 段 式
养模 式,对我 国高职 院校进一 步推进基 于工作过程 系统化 的课程 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 键 词 : 工作 过 程 系统 化
近年来 ,基 于工作过程系统化 的课程 体系开发在高职 院校课 程建 设 中进行 了广泛的实践和探索 ,在国家示 范院校和骨 干院校建设 的带
动下 ,各专业在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开 发取得 了长 足的进步 ,积 累了 丰富 的经验 。但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 开发 中,仍存在 培养 目标定 位不准 ,课程内容受学科体系影响而与行业 脱节 ,开发后 的课程实施 过程 中与行业不易对接等问题。特别是在 我国东北地 区 ,建筑工程施 工受气候影响大 ,一般为季节性施工 ,而采用典型的 “ 2+1 ” 人才培 养模式会导致教学与行业施工不同步。为解决上述 问题 ,课题组 ( 课 题名称 :建筑工程 技术 专业 课程 体系 与教学 内容改 革研 究 ;课 题编 号 :H G J XH B 2 1 l l 1 8 1 )针对东北地区气候鲜 明的地域特 点 ,在广泛调 研 的基础 上 ,对建 筑工 程技术专业进 行 了基 于工作过程 系统化的课程 体 系开发 ,创新 了人才 培养模式 ,实 现 了高等 职业 教育与建筑 工程施 工有效对接 ,为进一步提 高人才 培养质量进行 了有益地探索 。
关于职教本科综合实训课程标准开发的思考

关于职教本科综合实训课程标准开发的思考文/贾湘琳 熊晓熙摘 要:本文以职教本科试点学校为例,阐述了综合实训课程的属性和定位,以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观为指导,借鉴实践课程开发的相关理念,对综合实训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要素,以及课程标准开发的管理与保障进行了系统思考,为试点学校制定综合实训课程标准提供了相关指导,有利于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为其他职教本科试点学校的课程开发和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教本科 综合实训课程 标准开发课 题: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职教高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职教本科实习实训课程标准开发实证研究”(ZJGD2021299)的成果。
课程标准是学校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具体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它是对某门具体科目的纲要性描述,即具体阐述一门课程的设计思想,要达到的目标和学习的核心内容,以及要按照什么方式学习这些内容,并需要提供哪些支持条件等。
我国自2019年正式批准部分高职专科升格学校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来,除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专业设置1号文”)和教育部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学校设置1号文”)两个指导性文件外,执行层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课程标准。
对于每所试点学校而言,都应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标准体系。
相应的,每一门课都应有课程标准。
一、综合实训课程设置现状(一)设置依据按照“专业设置1号文”中提出的“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50%,实验实训项目(任务)开出率达到100%”要求和“学校设置1号文”提出的“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等具体规定,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6个本科试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5~6门不等的综合实训课,每门课40学时,分别开设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学期,旨在让学生掌握职业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职业素养、技能方法和岗位迁移相应的知识能力等,突出职教本科特色。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类型
岗位
综合能力和素质 的要求 预估 ( %)
3
4
● ● _
开 发 过 程 中的 四 要 素
简单来讲 , 若要 成功开 发出实效 的职业教 育课程 , 开发过
程 中必须结合 以下 四项要素 :
1 . 掌握 结构 清晰 、 条例 分 明 的课 程 开 发 流 程
2 0 1 3 年 1 — 2期
蔌 放隋. 高教 S h a a n x i J i a o y u・ Ga o j i a o
骢教 广 角
职业教 育课程开发模 式的探 索与实践
【 摘 要】 针对职业教育 教学 特点, 从职业教育 课程开发的 前期准备、 开 发过程中的四 要素、 职业教育 刘 引 涛 王 晓 江
【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开发模 式 课程
基金项 目: 2 0 1 1年 陕 西 省 高 等职 业教 育教 学改 革 研 究重 点 项 目《 高职 院校 专 业 建设 的研 究 与 实践 》 ( 陕
教高 2 0 1 1 1 6 1号 ) , 课 题 编号 1 1 Z 1 0 。
在职业教育课程领域 内, 始终 存在着普通论 、 学科论 、 基础 论课 程理念与专业论 、 职业论 和实用论课程 理念的冲突 。要树 立先进 的职业教育课 程理念 ,就必须彻 底解构 传统 的课程 理 念, 树立适 应职业教育 发展 的现 代课程理念 , 开发适 合职业 教
课 程 开 发 的 实施 过 程 、 采 用 学 习成 果 为 本 的课 程 取 向 、 教 学 与 学 习方 法 等五 个 方 面 , 分 析 探 索职 业 教 育课 程的开发模式 , 对 在 构 建 以工 作 过 程 为 导 向 , 技能培养为核心、 项 目驱 动 为 载 体 的课 程 体 系有 很 大帮 助 。
高职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与评价
分析表的构建
课程 构建
(4)形成课程
(3)课程内容的
体系
重构与序化
能力与职业岗位的分析
构建通用 能力平台 以职业生 涯为背景 构建通用 能力平台 以职业岗 位为框架 重构与序 化教学内容 以工作任 务为项目 设计教学 方法与手段 以工作过 程为标准
返回
课程的实施: 课程评价:
“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突出技能,强调“过程+结果”,并有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1. 高职课程开发的主流模式: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 程开发。
主流模式 特点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 发展潜能”为主导思想。 以促进个人发展为主的课 程目标。 以“任务”组合为特点的课 程结构体系。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构建
(1)能力与职
业岗位的分析
(5)课程实施 (2)工作任务
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利益。
(2) 工学结合课程的特点 ① 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体现以学生就业为 导向; ② 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整合重构教学内 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构 建职业能力体系,体现以职业生涯为背景; ③ 灵活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式, 体现以工作情景为支撑; ④ 灵活采用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等教学方法和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体现以能力培养为 主线。
企业参与评价与考核。
(三)高职课程建设需重视 的问题
教学 方法 改革 课程团 队建设 校企 合作 考核 方法的 改革
课程 教学内 容改革
谢
谢!
高职课程建设的精品不够精
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不规范
题问
主 要 原 因
1. 高职教育者对高职教育的课程、课 程模式、课程开发的内涵与本质的 认识缺少准确、深刻的把握; 2. 高职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重大隐患使 课程建设成为无根之木; 3. 课程方法论启蒙和普及不到位影响 了高职课程开发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Ap r l i
高等职 业教 育课程建设 的思考
刘 芳
摘 要: 本文从我 国高等职业教 育的培 养 目标入手 , 对我 国高等职业教 育在课程 建设 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 对课程体 系构建 、 专业核心 课程 建设 、 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方面提 出建议 。
关键词 : 高等职业教育 课 程建设 思考 中 图分 类 号 : G 7 1 2 文献 标 识 码 : c
目前 , 我 国很多地方 的人 才市场都 出现 了这样的局面 : 一方 面, 企业找 不到合适 的人 ; 另 一方面 , 大 学生又找不 到适合 的工 作 。这种现象是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 不匹配造成 的。高等职业 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 与社会需求对接 的有效途径 。 1 对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 目标的认识 高等职业教 育是教育 的一种类 型 , 既有高等教育 的共性 , 还 有区别于普通高等教 育的职业教育特征 , 同时又区别 于中等职业 教育 。按照 “ 以就业 为导向 , 以服务为宗 旨” 的职业教育 目标 , 高 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 生应 当具有 良好 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 具 有熟练 的职业技 能 , 走 上职业 岗位之后具 备持续发展 的能 力 , 还 应当具有扎实的 、 系统 的专业应用知识。高等职业教 育与普通 高 等教育的区别在于 , 培养学生具有“ 系统 的应用知识” 而不是具有 “ 系统的专业知识” 或“ 专业理论 ” 。 高等职业教育 与中等 职业 教 育 的区别在于 , “ 具有 系统 的应用知识 和持续 发展的能力 ” , 而不 是仅仅具有操作能力 。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 目标 , 决定 了其在课程教学模式上与普 通高等教育不同 。传统大学课 程教 学是 以学科为导 向 、 以知识为 目标 、 以教师 为主体 、 以逻辑 为载体 。但 职业 教育不 同。职业 教 育必须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 以能力为 目标 、 以学生 为主体 、 以素质 为基础 、 以项 目 为载体 , 开设知识 、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因 此, 对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的探索工作提 出了更高 的要求 。 2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2 . 1 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建设是教学模式研究工作的核心 , 课程体系 的构建是课 程 建设 工作 的基础 。根 据教育部关 于高职高专 以培养 高素质技 能 型专 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的 目标 , 紧紧把握专业人才培养 的应用 性 特征 , 坚持人才培养 与社会需 求相结合 。广泛 走访 用人单位 , 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课 程体系 的构建 必须源 自企业对 专业人才 的需求。构建课 程体 系的步骤如下 : ①将 企业 的工作过程归纳为 本专业面对 的典 型 岗位 ( 群) ; 一②进行 岗位 分析 , 从 中提炼 出岗 位需要的职业技 术与职业 能力 ; 一③ 从需 要的职业技术 与职业能 力中梳理出知识 要求 、 能力要求和素质要 求 ; 一④将知识要求 、 能 力要求和素质要 求汇总归纳并分类 , 形成专 业核心课程 、 专业支 撑课程和相关课 程 , 最终形成课程体系。 2 . 2 核心课 程建设 核心课程 的建设工作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 ①制定课程 标准 ; ②建设教师队伍 ; ③教学策略 、 方式方 法研究 ; ④教学和实训基地 建设 。 培养 目标是宏观 目标 , 而课程标准则是培养 目标在课程 中的 具体化 , 也就是 学生在经过学 习之后 能够达到 的知识 水平 、 能力 水平 。课 程标 准应该来 自企 业对典型工作 岗位 ( 群) 的职业 能力 要求 , 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 的依据 , 应该侧重学生 “ 能做什么” , 而 不是教师“ 教 了什 么” 。 在以往的课 程建设工作中 , 往往是 由在校专职教师作为课 程 建设 的主体 , 而 来 自一线 企业 的教师参 与较少 , 或 者不够 深入 。 课程建设 工作需要深度 的校 企合作 , 只依靠专职教 师是不够 的,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49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刘宏丽(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摘 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发展,高等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专业发展,专业课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开发和教育实践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提高高职教育水平,培养更多专业领域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育;对策引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教育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学习专业领域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达到相应的状态。
专业课程开发是高职专业课程实践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在整个专业课程开发和实践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开发高职专业课程的时候,应该要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对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并且对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从而开设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支持。
一、高职专业课程开发的目的高职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是高职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较大,尤其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多元化的,不同领域都需要专业化人才,所以,开发专业课程,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专业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教育研究的目的是致力于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启迪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课综合素养。
随着高职教育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理念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加上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要积极加强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开发出更多新的专业课程,做好招生工作,并且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以提高该专业的教学水平。
二、高职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面临的问题(一)专业课开发过程中的问题高职专业课程开发指的是根据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在高职院校设置某个行业或者领域相关的专业性课程。
开发专业课程必须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比如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都是影响专业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一、引言职业教育是培养国家各行各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而职业教育课程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改革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同关注焦点之一,如何开发出贴合市场需求和学生能力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们需要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入手,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现状,探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现状1. 职业教育课程的研究现状目前,职业教育课程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得到了广泛关注。
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也在持续发力,以协助解决职业教育课程开展中面临的难题。
例如,教育部明确提出的职业教育课程(专业)标准,按照国家需求,各所职业院校参照标准,开发适合自己学生需求的课程,不断加强课程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难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工作也逐渐面临了新的挑战。
首先,市场需求多样化,各种新兴技术在不断涌现,如何抓住市场机遇,针对不同的职业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架构和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此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求紧贴行业实际,对于不同行业领域的职业课程开发在实践中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开拓视野,适应市场发展变化。
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性1. 塑造未来发展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适应市场的需求,针对行业领域的变化,开发出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可以调整职业教育结构,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增加就业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
而拥有一门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职业教育课程,则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求直接面对市场需求,紧跟时代潮流,这就涉及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者对当前市场发展和相关职业需求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开发出符合市场要求的职业教育课程,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实践探讨

p c s re td c ri u u s se . b s d o h n l ss o e me n n f te wo k n r c s . o r e so in e u rc l m y tm a e n te a ay i ft a i g o r i g p o e s h h
业教育 的改 革 和 发 展势 在 必 行 。职 业 教 育 课 程 是 职业教育最 重要也 是 最基 本 的组 成 部 分 , 业 教育 职
课 程开发 直 接 关 系 到 职业 教 育 的 改革 与 发 展 。按 照工 作过程 的顺序 开发 职 业教 育课 程 , 是 凸显 职 则
一
工作过 程是 以 实 现 明 确 目标 为 前 提 而 进 行 的
进行 归并 , 成行 动领 域 。 形 3 4 学 习领域 设计 . 学 习领域虽 然 是 与行 动 领 域 相 对应 、 成 行动 完 领域 所必 须学 习 的学 习型工 作任 务 的集 合 。
在进行 学 习领 域设 计 时 , 须 明确 学 习领 域 与 必 行动 领域 之间 的关 系 。
域则是在学校完成的学 习型工作任务 。
( ) 习领 域是 由行 动 领域 转化 而来 。 2学
3 工 作 过 程 导 向 课 程 体 系 开 发 的 思
路
工 作过程 导 向课 程 体 系 开 发 , 以按 照 职业 岗 可
位调研 、 典型工 作任 务 分 析 、 动领 域 划分 、 习领 行 学
高 职 教 育 工 作 过 程 导 向 课 程 开 发 实 践 探 讨
申 红
(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01 ) 10 4
摘
要 : 了在 高等 职业教 育课程开发过程 中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为 本文在对 工作过 程的含 义进行 分析的基础上 , 提
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模式和课程开发方法的一些思考

“ 能 力 为 基 础 的教 育 ” 其 前 身 是 “ 以 , 以能 力 为 基 础 的 培 训 ” C T) ( B 。在 教 育 学 中 , o ee c C mp tn y比 C mp t c 更 o ee e n 强 调 技 能 。按 照 原 国家 教 委 中加 高 中后 职教 项 目 C E B 专 家 组 的 总 结 , B 中 的 能 力 “ 由 知 识 、 能 以及 根 C E 是 技 据 标 准有 效 地从 事 某 项 工 作 或 职 业 的能 力 ,可 视 为完 成 一项工作任务可以观察到 的、 可度 量 的活 动 或 行 为 , 常 被 称 作 专 项 能 力 (ak或 s i ) 。 t s kl ” 可以 看 出 , 语 的能 1 英 力 概 念 强 调 培 训 的结 果 ,看 重 通 过 考 核 鉴 定 可 以确 定
一
、
关 于职 业 能 力 培 养 目标 的理 解
作 为 职业 教 育 的 重 要 指 导 思 想 , 以( 业 ) 力 为 “ 职 能 本 位 ” 但 被 我 国职 教 界 普 遍 接 受 , 且 也 是 国 际 职 教 不 而 界 的共 识 。然 而 对 “ 业 能 力 ” 个 基 本 概 念 大 家 理 解 职 这 却 多 种 多 样 , 仅 中 国知 网 ( N ) “ 技 术语 释 义 在 如 C KI的 科 线 词 典 ” 列 举 了 2 种 定 义 供 讨 论 。其结 果 是 , 级 各 就 1 各 类 职 教 机 构 在 落 实能 力 本 位 思 想 时 不但 思 路 和 措 施 五 花 八 门 ,而 且 在 进 行 相 关 研 讨 和 交 流 时 有 时 可 能 用 同
汽车专业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实践与思考

更 是如 火如 荼 。但 是课 程开发 不 可盲 目. 要 讲究 科
学、 规范 、 严肃 、 严谨 , 应 该 体 现 目的 明确 、 操 作 准 确 在 此 . 笔 者 回顾 了我 院汽 车专 业 的职业 活动 导 向课程 开发 过程 .并 就 开发过 程 中所遇 到 问题 . 提
出几点 改进 建议 , 以与 同行共 同探讨 。
交 流与探讨
汽车专业职业 活动导向课程开发实践与思考
一 童 剑锋
( 广 东省 交通 运输技 师 学院 , 广 东 佛 山 5 2 8 0 0 0 )
摘 要 :以广 东省 交 通运 输 技 师 学 院 汽 车 专 业 职 业 活 动 导 向 课 程 开 发 为 例 。 阐 述 了汽 车 课 程 开 发 中的 “ 岗位 分 析 、 工作 过
上. 找 出每个 职业发 展 阶段 对应 的 5个 对 自己的职 业 发展 具有 重要 意义 的代 表性 工作 任务 最后 由课 题 专 家 对 每位 汽 修 专家 的各 个 职 业 发 展 阶段 的代
珠海 、佛 山等地 的 多家 汽车 修理 厂 、品牌汽 车 4 S 店、 汽 车配 件 营销 等单 位 。 同 时还 调研 了 区域 交 通 运输 局 、 汽 车 维修行 业协 会等 部 门 。通 过 多维 度调
研. 我们获 得 了汽修 企业 的组 织结 构 和适 合我 院学
生就 业 的岗位种 类 、 岗位 技术 技 能要求 、 岗位薪 酬 .
要有 较好 的语 言表 达能 力 和较强 的逻 辑思 维 : 二是
、
以职 业活 动为导 向的 汽车课 程开发 过程
基 于职 业 活动 为 导 向 的汽 车课 程 开 发 主要 包 括“ 岗 位分 析 、 工 作 过程 分 析 、 典 型任 务描 述 、 学 习 领 域设 计 、 学 习情 境设计 、 工作 页编 写” 等 过程 。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误区与对策

一
离社 会发 展 , 难 以将企业 的要 求转化 为具体课 程 。 是教 师 们 受传统 教学 依 赖文 本化 教材 的影 响 ,将 课 程改 革仅 视 为 教 科书 的改 编 ,误 认 为基 于工 作过程 的课 程 开发 就是 编写 好 基 于工作过 程 的教材 , 课程地 位 、 课程环 境 、 课程组 织 、 课 程 评价 均被 忽略 。简单 化 的开 发过程 , 虽节 省 了人 力 、 财 力 和时 间 , 但课 程实施 缺乏 根基 。 ( 二) 工作过 程导 向似乎成 为课程 开发 的万能方法 基 于 丁作过 程导 向的课程 开发 无 疑是 职业教 育课 程 改 革的方 向 。但并 非所有课 程都适 合开发 成“ 学 习领 域” 课程。 但在课 程 建设 中 , 盲 目跟风 严 重 , 如在 土建 : 程类 的专业 中
提 高课 程 改革 的 实效。
关 键词 : 课 程 开发 与 实施 ; 工作 过 程 : 误 区
中图分 类号 : G 4 2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5 0 一 ( ) 2 6 4 一 ( ) 2
课程 建设 是专 业建 设 的基 础 。课 程 开发 的质 量在 一定 程 度上决 定着人 才培养 的质 量 。在 高职 的教学改 革 中 , 课程 改 革无 疑是热 点课 题 ,职业 教 育课程 开 发一 直在 探索 和实 践 中, 课 程开发 经历 了不 同 的阶段 。一 段 时期 以来 , 借 鉴德 国“ 学 习领 域 ” 课 程 开 发模式 , 兴 起 的T作 过 程 导 向课 程开 发 的热潮 , 已取得 了丰硕 的成 果 和 良好 的实施 效 果 。然 而 , 国情 不 同 , 体 制 差异 , 即使 是 国 内 , 区域 人才 需 求及 教 学 资 源很 不平衡 。高职 院校在 课程 开发 与 实施 过程 中遇 到实 际 的 困难 , 甚 至陷入 某些误 区, 必须 引起注 意 。 高职课 程开发 与实施 中的误 区 ( 一) 课程 开发 程式简单 化 2 0 0 3 年 教育 部等 部委 启动 “ 技 能 型紧 缺人 才培 养培 训 工程 ” , 首 次在 全 国职 业教 育领 域 引入 工作 过程 系统 化课 程 理念 , 2 0 0 6 年 以来 , 教 育 部在 “ 高 等 职业 教 育示 范 性 院校 的 建设 项 目” 中, 正式 和大规 模 推广 基于 工作 过程 的学 习领 域 课程 。 得 到 了各 高职 院校积极 响应 。 甚至 出现有 的学校 各专 业齐 头并 进 , 组成 开发 团 队 , 迅速 得 出成果 。在 新一 轮课 程 体 系开 发 和实 施 中 , 由于准 备 不 足 , 尚存 在下 列 问题 : 一 是 开 发人 员缺 乏必要 的课 程 开发理 论 与技 能培 训 ,或凭 经验 盲 目开 发 , 或套 用别 的专业 或 同类 学校 相 同专业 的成 果 , 缺 乏 科学 性 和实用性 ;二 是课 程 开发 团 队不主 动联 系行 业企 业, 既 没有 企业 参 加 , 又不 深 入生 产 、 服 务和 管理 一 线 开展 职业 岗位及 人才 需求 调研 , 实行 “ 闭 门造 车” 式 的课 程开 发 , 由于脱 离行 业企业 , 课程 的 时效性 降低 , 课程 设置 和 内容偏
高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职 业教育 的 教学 应 以情 境 教学 为主 。 因此 ,开 发 与现 代 职业教 育 教学 思想 相适 应的学 习环 境 ,构建真 (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高职教育的培 养 目标 、课 实 的教 学情境 ,是职业 院校课程 改革必须 关注的 问题 。 1 程 设置 和教 学 内容 必须 以就 业为 导 向 ,适 应社 会需 求 其教 学环 境应 具 备教 室与 车 间互 “ 搬” 的意义 。改造 的变化 ,而 且还要 有一 定 的前 瞻性 。 教学情境 ,打破单一 的学 习模式 、课堂化 教学环境 ,创
是 灵魂 ,项 目课 程开发是 前提 ,教 学条件 改善是基础 , 与知识 、态度 与情感 。作 为 教学 目标 ,职业 能力 应贯 教 学 内 容 改 革 是 核 心 , 教 学 团 队 建 设 是 关 键 . 科 学 机 穿于整个课 程体 系 ,努力 实现理论 与实践的有机 结合 。 制 建 立是保 证 。 与实 践对 接 ,因材 施教 ,小 步履密 台阶快节 奏是 教学 关键 词 :高 职教 育 ;工作过 程 ;课 程 改革 ;思考 中遵 循 的原则 。 ( 3)以工作任 务为 线索 。项 目课程教学 内容 的设 基于 工作 过程课 程 改革 ,是 以工作 任务 为 引领设 计 必须 与职 业 岗位 工作任务相 匹配 ,立足于工 作任务 , 置课程体系 ,其显著特征是 :任务引领 ,过程导 向;学 构建行 动 化学 习项 目,提 高 职业 能 力。项 目课程 既不 做一 体 ,理实结合 ;动态变 化 ,适应市 场 ;能力 为本 , 等于技 能课程 ,也不能等 同纯任务 的 MES课程 。 强 化技 能 ;师生互 动 ,教学 高效 。 由于这 种课程 改 革 ( 4)以工作 过程 为基础 。项 目课程 的开 发、营造 在 高职教 育改 革 中处 于 肯定地 位 且具备 可操 作性 ,其 职业环境 以及组 织课程教学 ,都要 以工作过程 为基础 , 价 值 已获得 了社会 的普遍 认 可 ,开 发 与实施 已经如火 突 出 “ 务 中心 ”和 “ 境 中心 ” 任 情 。 如 荼地展 开 ,其进 展 已经成 为衡量 一个 专 业是否 成 熟 ( 5)以工学 结合 为基本 特征 。学 习过程和 工作过 程结 合 ,学 习的 同时 交叉进 行企 业 实践 。学 中做 ,做 的重要 砝码 。 怀化 职业 技术学 院 电类 专业通 过对 电子线 路装 中学 ,学 做一 体 。在学 校是 学生 ,在 企业 是工 人 ,从 接 与分析 ) ( ) 单片机应用 ) 、( )和 ( 《 电气控 制与 PLC) )等 部分对 接 到完 全对 口。 专 业课程 实施 项 目法 教 学改革 ,教学效 果 明显 。激 发 2. 基于工作过 程 的课 程开 发流程 了学生学 习 兴趣 ,对 学 生 自身能 力 的发展 以及对 职 业 社 会需 求调 查—— 工作 任务 分 析——行 动 领域归 岗位 的适 应性 具 有 巨大 的推 动 作用 。 以就 业为 导 向 , 纳一 一 习领 域课 程结 构开 发一 学 习情 景 ( 学 一 课程 内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的基于 工作过程 的课程 改革 的实施 , 容 )设计 ——教 材 开发—— 教 学组 织 实施和 分析 。从 还有 诸多 问题需 要解决 ,且有待于在 实践 中不断探索 。 工与学 的 目标对 接到行动 对接 、模 式对接 、环 境对接 , 最 终获得 对接 成 果 。 教 学观 念 的转 变是 课程 教 学改 革 的灵魂 3. 习情景 ( 程 内容 )设 计创 新原 则 学 课 基 于工 作过程 的教 学改革 ,其主 体应 该是职 业 教 学 习情景 ( 课程 内容 )设计 ,应 “ ”企 业到学 搬 师 和企 业专 家 ,企 业 专家必 须深度 参 与 ,才能 主动 适 校 ,即模仿企业的实 际生产操作情境 ,按 照真实性 、综 应 市场 经济 的需 求。其 导 向是零 距离就 业 ,改变 过 去 合性 、实用性 、可操 作性 和创新 性 原则进 行 。在实施 以学科 为导 向的课 程设 置 , 以工 作任 务为 核心组 织 教 课程 改革 前应 该进 行 充分 的调 查研 究 ,在 项 目设置 中 学 内容 。 当然 ,这 并 非意 味着这 种课 程不 包含 知识 和 应体 现创新能 力的培养 ,与企 业共 同研 制和开发项 目, 技 能 ,而是把知识 和技能 作为完成任务 所需要 的条件 , 增设 相 关拓展 项 目内容 。 在 完成 工作任 务 的过程 中引导学 生去建 构 。教师 应 不 课 程 项 目可 以是 一 个 完 整 的 产 品 ,也 可 以 是产 断学习 ,在教学 中坚持 以服务为宗 旨,以学 生为主体 , 品 中的 一 部 分 。项 目教 学 的最 终 目的 是 培 养 学 生 的 以素质 能力 为本位 的 职业教 育课 程改 革 的新理念 。职 职业 能 力 ,项 目设 计 应从 小到 大 ,从简 单到综 合 。项 业 教育 课程 改革 的重点 是重 构课程 体 系 ,重组 教学 内 目不 一 定完 全来 自企 业 ,只要达 到 教学 目的 ,模 拟项 容 ;转变教学方 式 ,构建 以任务驱动 ,学生 主动参 与 , 目也 可 以 。从 工 作 出发 ,选择相 关 知识 内容 并确定相 融 “ 、学 、做 ”为一体 的教学方 式 。创建 教学 情境 , 应 技 术 。 教 创 设 与 工作 实 境 接 近 的 教 学 环 境 ,实 现 学 习 和 工 作 三 、教 学 条件 的 改善 是课 程教 学 改革 的基础 “ 距离 ”对接 。 零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量 、保 证 人 才 培 养 规 格 起 着 关 键 的 作 用 。 因 此 ,面 对 上 述 问题 ,高 等职 业 院 校只 有 把课 程 建设 作 为提 高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的 抓 手 和 保 障 , 以 课 程 建 设 带 动 其 他 教 学建 设 ,才能 把人 才培养 质量 扎扎 实实地 抓上去 。
大纲。在原有课程大纲 的基 础上 ,在知识 、能力 、技 能 、素质 等方 面提 出了更进一 步 的明确 、具 体要求 。 它 的 主 要 特 点 是 突 出 能 力 标 准 和 职 业 技 术 标 准 ; 强 调 教育 标 准与 职业 标 准或企 业 标 准的 融合 ;突 出理 论 知识 的 应用 及科 学 原理 向技 术原 理 的转化 ,突 出 有 助于 技术 应用 能 力形 成 的技 术原理 ;将 职业道 德 与职 业 素养 的培 养 纳入课 程标 准。 6 教材开发 。这一环节是依据科 目课程标准 ,制 . 订 教材 体例 ,编写 教材 文本 以及 开展 教 材辅 助资 源 建设 的 过程 。工 作 过程 导向课程 教材 的 编写是 一 种 全新 的 教材模 式 ,它 将 把专 业知 识与 工作 任务 之 间 的科 层 关系彻 底 改变 成 焦点 与背 景 的关系 ,工作 任 三 、工作 过 程导 向课程 改革 的 思维 与 方法 务处于 焦点 位置 ,而 专业知 识处 于背景 位置 。 ( )树 立 新 的课 程 建 设 理 念 一 7. 教学 实施分 析 。课程 的实施 即将选择 并组织 基 于工作 过程 导 向的 课程 改革 是在 相应 的 课程 好的内容付 诸实践 。这 是课程 中的重要一环 ,没有实 理论 指导下的实践行为 ,新 的课程建设理念是 :以工 施 的课程 只 不过 是 空 中楼 阁 。这 一环 节 的主要 任务 作为导 向,以职业 能力 为本 位 ,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 是明确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形式、师资 、教学设备和 准为依据 ,建立 以任务 引领 型课程 ( 目课程 )为主 教 学 场 所 等 。 项 8. 程 评 价 体 系 设 计 。 课 程 评 价 就 是 通 过 将 课 课 体 的现 代职 业教 育课 程体 系 。将该 课 程体 系 的核心 思想概 括为 以下八 个方 面 : 程 教学 所取 得 的各 种绩 效 与课程 目标所 规定 的质 量 1. 以职 业需求 为教学 目标 以及课程 开发 的基本 标准作 比较 ,从而判断教学质量 的最 终效果 。 以工作 过 程 为 导 向 的课 程 决 定 了其 教 学评 价 具 有 多样 性 , 依据 ,并 与经济社 会发展 保持 良好 的互动 。 2. 按照 工作过程 中活动 与知 识的 关系来设 计课 因此 ,要建立 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 、过程 评价和结果 程 ,按照工作过程 的需要来选择知识 ,并为学生 提供 评价 、课 内评 价和课 外评价 、理论评 价和实 践评价 、 校 内评价和 校外 评价相 结合 的课 程评价 体 系。 体验完 整工作 过程 的学 习机会 。 基 于 工作 过程 导 向的 课程 改革 ,是高 等 职业教 3. 据工 作任 务体 系结 构确 定 课程 体系 结构 、 根 划分课程 门类 、排 列课程 顺序 ,以实现课程体系结构 育理念和 模式 的重要转 变 ,是 一项复 杂的系统 工程 , 会面临很多 困难和 问题 ,如教师问题 ,课程改革最大 从学 科结 构 向工作结 构的转 变 。 4. 以职业 能力 作为 教学 目标 ,分 解到课 程体 系 的动 力来 自教师 ,但最大 的阻力 也来 自教师 。 目前高 的各部分 ,落实 到课程 内部的行动化学习项 目,努力 职 院 校教 师 的工 作量都 很 大 ,而且 课程 改革 的教学 要 求超 越 了教 师 的现有 整体 水 平 。如何 转变 教师 的 实现 知识 与应用 、理论 与实 践的有 机结 合 。 5. 早 让 学 生 进 入 工 作 实 践 过 程 ,促 进 他 们 从 教学理念 、教学模 式 、教学行为 工作是 艰巨的 ;教材 尽 问题 ,不成 规模 ,不成系列 ;教法 问题 ,有关项 目课 学 习者到工 作者 角色的 转换 。 6. 于工 作任 务构 建一 系 列行 动化 学 习项 目, 程 的教学 研 究 活动开 展 得不 够 ,许 多课 改实 验学 校 基 实现 理论 知识 与实 践知 识 、职业 能 力与 职业 态度 的 的 教 师 还 不 知 道 项 目课 程 怎 么 教 ;专 业 差 别 问题 ,不 同类型 、不 同专业 口径 的专业各 有其特点 ,课程模 式 综合 。 不可能是单一 的,即使就 一个专业而言 ,课程模 式也 7. 充分考虑 工作 情境对 教学过程 、教 学结果 的 支撑作用 ,营造具 有真实工作情 境 ( 职业环境 )特 点 必 然 有多 元化 的成 份 。对 于工 科 和面 向具 体职 业 岗 位 的专业 ,课程开 发具体 而易于 操作 ,对于文科和面 的教学环 境 。 8. 重视与学 生终生 职业 生涯发展 密切相 关 的能 向职 业群 的专 业 ,课程 开 发 的标 准和 技术 路径 难 以 力 和素质 的培 养 ,为 学生 获得 更 加宽广 的职业 生涯 把握 ;实训配套问题 ,校 内外实训场所 的开发与利用 怎 样服务于 理论教 学和 工作实践 ,服务 于校外培 训 , 发展 空 间奠 定基 础 。 服务于社 会考证 ;制度安排 问题 ,工作过程 导 向课程 ( ) 应 用 新 的课 程 开 发 方 法 二 1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行业 、企业 、劳动力 市场 、 打 乱了传 统的学 校教学秩序 ,班级 制度 、教学管理制 . 学校调查 ,了解 专业人 才需求情 况和专业 教学情 况 , 度和教 学评价 方式 等也要发 生重大 变化 。这 些 问题 , 都 需 要 通 过 深 入 的教 育 教 学研 究 、师 资 培 训 、 广 泛 合 以确 定总体 目标和对 教学基 本 内容 的具体要 求 。 2 职业 ( . 工作 )分析 。通过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 作 、政策保 障等 措施 来渐进 解决 。
高职基于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徐 忠根 蒋 琳
460 ) 70 0
( 商丘 科 技 职 业学 院 . 南 商 丘 河
摘 要 :基 于工 作 过 程 和 行 动 导 向 的课 程 开发 是 当前 我 国 高等 职 业教 育教 学模 式 改 革 的一 个 重要 方 向 .课 程 体 系的 建 构 是 专 业 建设 的 重 点 ,也 是 培 养 高素 质 技 能 型 人 才 的 关键 环 节 。本 文 就行 动 导 向 的课 程 开 发 原 则 、 思路 、 骤 和 实 施 等 步 问题 进 行 了初 步 分析 与探 讨 , 为我 院 下一 步 具 体 的课 程 开 发 提 供 理 论 基础 和参 考 关键 词 :高 职教 育 课 程 改 革 基 于f 作 过 程 和 行 动 导 i _
主 义 理 论
课 程 体 系 开 发 建 设 应 从 职 业 岗位 要 求 的 职 业 能 力 出发 , 以实 际工 作 任 务 创 建 真 实 的 教 学 环 境 ,让 学生 通 过 真 实 任 务 的学 习 . 行 知识 的探 索 和 职 业 能力 的培 养 。 进 4 基 于工 作 过 程 和 行 动 导 向 的课 程 开 发 , 须 从 学 科 系 . 必
统 转 向工 作过 程 系统 化 。
1符合 高职 教 育 的 培 养 目标 . 高 职教 育 培 养 学 生 三 个 层 次 的 能 力 , 即专 业 基 本 技 能 、 社 会 适 应 能力 和专 业 发 展 能 力 。专 业 基 本 技 能 是 高 职学 生在 人 才 市 场 t获 取 l 作 岗位 的基 本 生 存 能 力 。 社 会 适 应 能 力是 指 丁 高 职 学 生 与 他 人 交 往 、 作 、 同工 作 和 生 活 叶的 人 际 交 流 、 合 共 1 劳 动 组 织 能力 、 体 意识 和 社 会 责 任 心等 。 群 社会 适 应 能 力 是 企 业考察高职毕业生 是否“ 得 上” 重要指标 ; 业发展能 力 用 的 专 是 指 与 他人 交 往 、 作 、 同生 活 和 工 作 的 能 力 。 具 备 专业 发 合 共 展 能 力 的毕 业 生 进 入 用 人 单 位 后 将 逐 渐 表 现 出 优 越性 ,形 成 高 职 毕 业生 进 入 职 业 生 涯 后 的可 持 续 发 展 因 素 ,是 决 定毕 业 生“ 能发 展 ” 主要 指 标 的 2充 分体 现 高职 教 育 特征 . 高 职 教 育 以进 行 职 、 向 教 育 为 基 本 特 征 . 此 , 职 定 因 高 教 育 的 课 程 应 使 学 生 获 得 结 构 完 整 的 工 作 过 程 中所 涉 及 到 的程 序 性 知 识 、 业 技 能 和 相 关 的 职 业 体 验 , 促 进 职 业 能 职 以 力 的形 成 为 目 的 。基 于 工作 过 程 和行 动 导 向的 课 程 以工 作 范 围 为 课 程 内 容 的 组 织 、 典 型 工作 任 务 为 载 体 、 完 成 T 作 以 以 任 务 为 课 程 目标 、 以 工 作 过 程 的行 动 导 向 为 课 程 的 实 施 原 则 . 现 了 学 习 领 域 与 丁 作 领 域 一 致 性 、 习 过 程 与 工 作 过 实 学 程 一 致 性 、 习 任 务 与 _ 作 任 务一 致 性 , 分 体 现 l高 职 学 l 【 充 r 教 育 的特 征 三 、 于 工 作 过 程 和 行 动导 向课 程 体 系 开发 的基 本 思 想 基 “ 作 过 程 ” 指在 企业 里 为完 成 一 件 工 作 任 务 并 取 得 工 工 是 作 成 果 而 进行 的一 段 完 整 的工 作 程 序 , 是 动 态 的 , 是 相 对 它 又 稳定 的。 谓“ 所 工作 过 程 导 向 ” 的模 式 , 从 实 际 工作 岗位 的 典 是 型工 作 任 务 出 发 ,以 完 成 实 际 工 作 任 务所 需 要 的知 识 为 学 习 内容 . 培养 企 业 所 需 的职 业 能 力 为 目标 , 以 以实 践 过 程 的学 习 为 主要 过 程 的 一 种 全 新 的 职 业教 育模 式 。基 于工 作 过 程 导 向 的课 程 体 开 发 , 须 遵 照 以 下思 想 和 原 则 。 必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进 行认定 , 对 课程综 合规划 ,课程 目标等因素进行设计 。高等职业 教育 课 程改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思想 ,首先要对课程 主体 思路清 晰,改 变 教 师的角色定位 和向学生传授 知识 的传统教学 。高等职业 教育课程 内容 与实际工 作结 合紧密 ,改进 在实肠 ; 教 学中却缺乏方法 ,没有固定的标 准 的弊端 , 要解决 这种 思想就必须转变 观念 ,逐渐弱化教师 传授知识 的角 色 ,与学生共 同探讨实 际问题 的解决方案 。 课程 改革 的 目 标就是要建立 以就业导 向的职业教育课 程体系 ,不仅 包括理论教学体 系,实践教学体系 ,也包括对素质教育系 统的能力和素 质 ,知识 的培养 。只有在这一思想 的指导下 ,高等职业教育课 程改革才 能培养适应经济 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 能型人 才。课程 改革要建构新 的课程体 系,课程应充分结合行业需求 ,岗位 能力 ,体现 职业教育 的特点 。需要 改革 所有 相关 的 方面 ,如 教 学 内容 ,方 法 ,手 段 ,作业和考试 ,甚至包括管理。课程 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 的选 择课程 内容 ,职业活动融人整个教学活动的工作过程 ,在教学 中体现从 学习到
一
、
前 言
分析当前形势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 程改革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 ,但 现
阶段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仍存 在以下 问题 : 1 . 高 职 院校 课 程 体 系结 构 不合 理 高职院校课程 体系结 构不合理 , 不能反 映现代职业 教育的特点 。在 课程组织方 面强调其 完整性 , 过分强调学科体系 ,重 理论 ,轻实践 ,造 成 了相 当一部分学生学 到了很多知识 ,但是他们不知道该 怎么做 ,往往 忽视 了学生能力 的培养 。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停 留在 概念层 次 ,以专 业发展为课程标准 的课程体 系和形式仍未落实 ;从实际效果 来看 ,学生 动手能力较差 ,而我们 的教学 内容和方法几乎没有达到高等职业 教育培 养 目标 的基本要求 ,这实际上就是简单的课程体系。 2 . 课 程 改 革 不能 与 时俱 进 课程改革不能与时俱进 ,程改革只停留在表面 ,内容陈 旧 , 学 生在 学校所学在职场上派不上 用场 ,缺 乏可持续发 展 ,学生不 受企业欢 迎 。
高职课程模式开发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

高职课程模式开发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摘要]课程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教育质量的基石和保证。
高职课程建设如何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课程开发如何满足这一特定类型教育及这一特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使课程结构有机整合,已成为制约工学结合模式推进的瓶颈和难点。
文章就高职课程、课程模式和开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模式创新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资源和途径,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一切教育都要通过课程抵达培养目标这一彼岸。
因此可以说,课程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和教育教学质量与特色的基石和保证。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类型。
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理念已成大势,即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走什么路和课程宏观结构该怎样架构等方面统一了认识。
但高职课程和课程建设如何满足这一特定类型教育及这一特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使课程结构有机整合并做得扎扎实实,就成为制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的瓶颈和难点。
为此,本文就高职课程的课程模式和开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关于高职课程“瓶颈”与“难点”的立论有学者在提炼工学结合课程的本质特征时作了如下表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对此我们非常认同。
但现状是什么呢?许多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工”与“学”不能通过课程有机地整合,过分注意在时间上的划分,把“工”和“学”机械地分解为“2+1”或“2.5+0.5”。
前面的“2”或“2.5”叫教学学期或“1段”学期;后面的“1”或“0.5”叫“工作学期”(实为学年)或“2段”学期。
而在“2段”的工作学期中,真正做到学是为了工,工是学的继续和深化的并不多。
甚至于出现了“1”或“0.5”所谓工作学期“放羊”的局面。
有专家统计过,现在一些高职专业与同名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专业课程比较,有87.5%相同率。
也就是说,现在工学结合模式概念下不少高职院校的课程仍然处于“压缩饼干式”“三段式”或“两张皮”状态。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中的问题与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中的问题与建议摘要:本文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机制、课程结构、课程衔接、课程实施等方面存在的几点问题,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开发职业能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的课程教学。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注:本文为2010-2011年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中国与新西兰高职核心课程开发比较研究——基于宁波城市学院与unitec理工学院的个案分析”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573523一、前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正在经历重要的变革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展开了专业和课程的调整与建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同时,在课程开发机制、课程衔接、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研究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行业企业被动参与课程开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主要的决策者是教育主管部门,课程开发的主体是高职院校。
因为缺乏有效的机制,行业组织与企业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很难发挥出来,因此往往导致课程开发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脱节。
虽然,近几年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组建了有企业专家参与的课程开发团队,注意听取企业专家对课程的意见,努力使课程开发切实反映职业岗位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
但是,课程开发的主要责任仍在教育机构或教育部门。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制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行业组织和企业往往在课程开发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参与的热情不足,更缺乏主导意识。
如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企业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面临的重大课题。
2.课程结构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的影响近几年,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采取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式,常见的有三段式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模块式课程模式、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等,这些课程模式逐渐突破了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与思考

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摘要:高职教育,一头联系着课堂教学一头联系着用人单位,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研究对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教学理论意义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有效”日渐成为评价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词。
作者从自己多年高职教学实践出发,结合课堂教学案例和相关的教学理论从培养目标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学生接受的有效性和评价体系的有效性等视角阐述了自己在探索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一些实践,并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实践一、有效课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课堂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有效性包括三点含义:(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2)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二、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体现高职教育,一头联系着课堂教学,一头联系着用人单位,因此高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同于其他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高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培养目标的有效性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高职课改的历程.................................................................................................................. - 1 -1.1 第一次课改:改良传统学科体系课程,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 1 -1.2 第二次课改: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 2 -1.3 第三次课改:基于工作过程,着眼于职业竞争力培养........................................... - 3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 3 -2.1 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 3 -2.2 高职课程的核心特征................................................................................................... - 5 -2.2.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 5 -2.2.2 高职课程的课程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 5 -2.2.3 高职课程的特征分析........................................................................................ - 7 -2.3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 8 -2.3.1 什么是BAG? .................................................................................................. - 8 -2.3.2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设计............................................................................... - 10 -2.3.3项目教学课程方案........................................................................................... - 14 -2.3.4关于项目教学的几点说明............................................................................... - 15 -2.4、高职课程的整体设计............................................................................................... - 16 -2.4.1 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 - 17 -2.4.2 课程内容的整合.............................................................................................. - 17 -2.4.3 教学项目的选取(单项项目、综合项目).................................................. - 17 -2.4.4 教学过程设计(含第一堂课的设计).......................................................... - 18 -2.4.5 课程考核.......................................................................................................... - 19 -2.5 高职课程的单元设计................................................................................................. - 19 -2.5.1 什么是课程的一个“单元”? ........................................................................ - 19 -2.5.2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 19 -2.5.3 课程单元设计要点.......................................................................................... - 21 -2.5.4 一体化课程单元设计特点.............................................................................. - 22 -2.5.5 对于专业任课教师的建议.............................................................................. - 23 -三、高职课程教学实施的反思................................................................................................ - 24 -3.1当前高职课程改革需关注的若干问题...................................................................... - 24 -3.2高职课程的评价标准——怎么知道你的课程是否符合要求 .................................. - 24 -3.2.1 教改自检问题.................................................................................................. - 24 -3.2.2 职业教育教材问题.......................................................................................... - 25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就课程目标和功能而言更是经历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课程改革。
在学习德国等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课程开发方法的基础上,高等职业教育今天正在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
本文主要是对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历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以及在高职课程教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高职课改的历程1.1 第一次课改:改良传统学科体系课程,重视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体现教育本质的重要方面,但在发展的初期,几乎在整个80年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改革基本没能提到日程上来;90年代以后,在对高等职业教育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开始了第一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在教育部高教司第一个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见教高[2000]2号文件)中关于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指出,“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专业教学计划。
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时间和内容”,“实训课程可以单独设置”。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第一次课程改革的典型特征表露无疑:第一,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缩减学时并进行同类课程的适度整合;第二,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
第一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对本科压缩型的课程进行了有力的冲击,迈出了高职课程改革难能不易的第一步,为后续的改革建立了基础。
但整体看来,基于当时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和受传统学科本位的高等教育影响,这一次的改革仍然建立在专业的学科体系基础上,沿用了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结构,课程改革的起点是当时实施的高等专科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
尽管教育部提出“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但是高职院校还是不可避免的局限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改革层面,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对传统学科体系课程的一次改良。
1.2 第二次课改: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在2001年,当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黄克孝教授等提出了针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多元整合课程模式(见教育部高教司编《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1-2002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高教出版社,2002年9月)。
该模式是在对现有各种课程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力图集中外各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之所长,整合成一个有最大兼容性和共适性的最优化课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