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会考复习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新人教版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认识1.1 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略微扁平的椭球体。
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
1.2 地球的运动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让学生能够观察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3 地球的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核心。
使用图解和模型展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章:地球仪的使用2.1 地球仪的基本知识解释地球仪的作用和重要性。
展示地球仪的不同类型,如桌面地球仪和悬挂地球仪。
2.2 地球仪的构成介绍地球仪上的基本要素,如经线、纬线、国家和地区边界。
解释地球仪上的比例尺和坐标系统。
2.3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导航和定位。
演示如何通过地球仪来查找不同国家和城市的地理位置。
第三章: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3.1 气候系统介绍地球上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候带。
利用地球仪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3.2 地形和地貌解释地球上的不同地形和地貌,如山脉、平原和海洋。
使用地球仪展示不同地形和地貌的分布和特征。
3.3 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介绍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讨论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第四章:人类活动与地球的关系4.1 人口分布与城市化解释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利用地球仪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和城市化的趋势。
4.2 农业与粮食安全介绍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分析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粮食安全的问题。
4.3 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讨论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分析资源利用的不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第五章: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球研究中的应用5.1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介绍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展示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在地球研究中的应用。
5.2 全球定位系统(GPS)解释GPS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2)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作用;(3)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2)利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3)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学会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运动;(3)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2. 教学难点:(1)地球的形状的理解和想象;(2)地球运动的计算和理解;(3)地球仪的操作和使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2)讲解地球的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它的作用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2)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3)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掌握查找地理位置的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的形状,解释地球仪的制作原理;(2)讲解地球的运动,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3)讲解地球仪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活动;(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疑问;(3)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谈收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仪,标注地球的主要纬线和经线;2. 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绘制地球运动示意图;3. 收集有关地球仪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及其地理特征;(2)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3)了解地球仪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结构及其地理特征;(2)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3)地球仪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地球的扁平形状及地球仪的制作原理;(2)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经线的划分及作用。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2. 地球仪使用说明书;3. 相关地图和图片;4.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形状、结构及其地理特征;(2)提问:地球仪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2. 教学新课:(1)讲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及其地理特征;(2)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3)讲解地球仪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及其作用。
3. 课堂实践:(2)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了解纬线和经线的划分及作用;(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绘制简单的地图、找出重要城市的位置等。
4. 知识巩固:(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2)教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地球的形状、结构及其地理特征;2. 复习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3. 复习地球仪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及其作用;4. 结合地图,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城市或地区,了解其地理位置及特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结构及其地理特征;2. 学生能熟练操作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3. 学生能正确识别地球仪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并解释其作用;4. 学生能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掌握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3)了解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和坐标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学会查找和解读地理信息;(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兴趣,增强地理学科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3)经纬线和坐标系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地球的赤道、南极、北极的确定;(2)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划分及读取;(3)经纬网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实践操作法:动手操作地球仪,学会查找和解读地理信息;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掌握经纬网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和地球模型;2. 地图和相关资料;3. 教学课件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仪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2)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学会查找和解读地理信息。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的赤道、南极、北极的确定;(2)讲解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划分及读取;(3)讲解经纬网的应用。
4. 案例分析:(1)分析实际案例,掌握经纬网的应用;(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地球和地球仪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绘制一幅简单的经纬网地图;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认识地球仪的演变过程,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掌握地球的知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一、《地球的认识》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
b.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c.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教学重点与难点a.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b.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4.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球模型、PPT等。
5.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地球仪和地球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b. 讲解: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椭球体)、地壳、地幔、地核等结构。
c.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和结构的认识。
d. 演示:通过PPT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其特点和意义。
e.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f.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二、《地球仪的使用》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
b. 使学生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操作和读图技巧。
2. 教学重点与难点a. 地球仪的基本操作b. 地球仪的读图技巧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教学法、演示法、指导法等。
4.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图、PPT等。
5. 教学过程a. 导入:介绍地球仪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b. 讲解: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c. 演示:通过PPT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d.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熟悉其基本操作。
e. 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球仪上的地图,掌握读图技巧。
f.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地球的运动》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b. 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重点与难点a.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b.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4.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球模型、PPT等。
5.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地球仪和地球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运动。
b. 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如方向、周期等。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2. 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和测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的形状;2. 借助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2. 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2. 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教学难点:1.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模型;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样的形状?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板书: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地球的形状是如何得出的。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利用地球模型,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
三、介绍地球仪(5分钟)1. 教师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2. 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
四、学习地球仪的使用方法(5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定位和测量。
2.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注重课堂实践,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和测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
六、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 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的运动;2. 借助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doc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形状、结构、地球仪的构成及作用;(2)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能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学会使用地球仪,能读取地球仪上的经纬度、国家和地区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2)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使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成;(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及产生的地理现象;(2)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划分及读取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结构和地球仪的构成;2. 运用直观演示法,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3. 利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4.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演示软件;3. 经纬度划分图;4. 国家和地区分布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地球的形状、结构;(2)提问:地球仪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 探究地球仪的构成及作用(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模型,了解地球仪的构成;(2)讲解地球仪的作用,如测量、导航等。
3. 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3)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1)讲解地球仪上的经纬度划分及表示方法;(2)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3)练习使用地球仪,读取地球仪上的经纬度、国家和地区信息。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掌握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了解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形状和结构的认识;(2)利用地球仪进行定位和导航,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分析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综合素质;(3)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的制作原理;(2)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的识别。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2)演示法:展示地球仪和地球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提高实践能力;(4)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2. 教学手段:(1)地球仪和地球模型;(2)PPT课件;(3)地图和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提问:地球仪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 教学新课:(1)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2)展示地球仪和地球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3)讲解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
3. 实践操作:(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掌握使用方法;(2)进行定位和导航练习,提高实践能力。
4. 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2)讨论:如何利用地球仪和经纬线进行地理定位和导航?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形状、结构和地球仪制作原理的掌握情况;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地球仪操作和定位导航方面的能力;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地球上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的认识及地理思维能力。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掌握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了解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运用地球仪,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操作能力;(3)利用经纬网,锻炼学生的地理位置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两极;(2)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1)地球仪的制作原理:缩放地球、投影方式;(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观察地理位置、测量距离、确定方向。
3. 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1)经线:本初子午线、国际日期变更线;(2)纬线:赤道、北极圈、南极圈。
4. 地理位置判断(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2)利用地球仪判断国家和地区分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的制作原理;(2)利用经纬网判断地理位置。
四、教学措施1. 借助地球仪、地图等教具,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 设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4. 组织学生进行经纬线游戏,巩固地理位置判断能力。
五、教学时间与安排1. 教学时间:45分钟2. 教学安排:(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5分钟);(2)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10分钟);(3)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10分钟);(4)地理位置判断实践操作(10分钟);(5)总结与反馈(5分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全貌,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展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和用途。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仪的构造,提高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2. 地球的运动3. 地球仪的构造4. 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5. 地球仪的运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及运用。
2.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仪的构造。
2. 利用模型和实物,直观地展示地球仪的构造和运用。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地球的形状:讲解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仪的构造。
3. 地球的运动: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展示地球的运动。
4. 地球仪的构造: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展示地球仪的实物。
5. 经纬网的作用:讲解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演示经纬网的运用。
6. 地球仪的运用:讲解地球仪的运用,进行案例分析。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仪的构造。
(2)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评价方法:(1)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仪的构造的理解。
(2)作业:检查学生对地球仪的运用和经纬网的作用的掌握。
(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仪的构造。
2. 地球仪模型:直观展示地球仪的构造和运用。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掌握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能够通过地球仪识别重要的经纬线和地理位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理学习的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的识别。
2. 教学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的识别。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球模型、地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地球仪、笔记本、彩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什么样的?(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地球形状,教师总结地球的形状为椭球体。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结构;(2)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结构,并在地球仪上标出重要地理事物。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2)教师讲解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的识别方法。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2)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5. 实践操作:(1)学生在地球仪上识别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2)学生尝试使用地球仪解答地理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2. 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并观察地球的结构;3. 观察地图,识别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结构和地球仪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地球仪制作和地理知识的理解程度。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2. 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了解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的运动:学生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仪的构成: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成部分,包括经纬网、大陆、海洋、国家边界等。
4. 地球仪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如查询地理位置、计算距离等。
5. 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要爱护地球环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2. 难点:地球仪的操作方法,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构成。
2.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仪的作用。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地球仪,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1. 地球仪、地球仪图片、相关视频资料。
2. 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3. 地球运动示意图、地球仪操作指南。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仪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构成。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的形状,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3. 地球的运动: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4. 地球仪的构成: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构成部分,如经纬网、大陆、海洋、国家边界等。
5. 地球仪的作用:讲解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如查询地理位置、计算距离等。
6. 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要爱护地球环境。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掌握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能够通过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形状和结构的理解;(2)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地理素养;(3)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兴趣,增强地理学科的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通过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的制作原理;(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地球仪在地理现象观察和分析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球模型、地图、教学课件等;2. 学具准备:笔记本、笔、彩色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学生分享对地球仪的了解和认识。
2. 教学基本内容:(1)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让学生通过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加深理解;(2)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如山脉、河流、国家分布等。
3.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进行讲评。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地球和地球仪的认识;2. 观察家庭周围的环境,尝试运用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3. 收集有关地球仪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形状、结构以及地球仪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教师布置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能力。
八年级地理一轮复习《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它即是初中地理学习根底,又是初中地理学习难点。
学好本节知识为以后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学习各大洲、大区、国家,甚至省份时建立起地区绝对地理位置,告诉学生地理事物在哪?提供了直接空间概念。
但由于本节知识空间性、推理性较强,学生不好掌握容易失分。
所以学好本节知识尤其重要。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授课对象根底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知识内容比拟抽象,需要架设空间想象。
因此本节课主要思想是通过学生预习获得根本经纬知识后,指导学生利用经纬知识自己绘制经纬地图。
以知识构建图,以图获得知识,实现知识理解、升华。
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形状及大小。
2、画图理解经纬网〔度〕性质和半球划分,并能灵活运用。
二、重难点:1、重点:理解经纬网〔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
2、难点:东西半球判断。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提炼和推理知识能力。
教学策略和方法:制图法归纳法比照法准备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2、现学现用,稳固知识。
一、经纬线〔度〕性质运用1、以下选项中部能证明地球是球体是〔〕A、麦哲伦环球航海行B、地球卫星相片C、太阳东升西落 D、登高望远识联系和查漏补缺。
4、教师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确定接下来重点讲解知识目标。
5、作图即是回忆原有知识过程又是理解知识过程,通过学生自己作图实现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理解和推理出新知识,实现学以致用。
1、第一题要求学生找出错误答案是想让学生了解更多能证明地球是圆事例;第二题要求学生找出正确答案是希望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和作图获取更多经纬线〔度〕性质。
纬线正视图引导学生通过上图归纳出:①、纬线度数由赤道向两极增加。
②、北纬度数向北增加,南纬度数向南增加。
经线正视图学生通过上面经线图归纳出:①、经线度数由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增加。
②、东经度数向东增加,西经度数向西增加。
1、先让学生看图作图讨论找出正确答案修改错误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部分班级未完成所以下节课继续本节内容并习题训练(同步习题、填充图册)巩固所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的整合知识的能力,加深对本节知识的印象
自
主
学
习
合
作
共
建
知
能
应
用
巩
固
小
结
诊
断
评
价
作业布置
与
预习提纲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2)
一.经纬线
1纬线纬度
2经线经度
3特殊经纬线
二.经纬网
同步探究习题 填充图册 部分习题:
转(多媒体展示)
明确答案
如果在地球仪上准确的读出北京.上海以及其他地区的位置依靠什么办法呢?说出过程(多媒体展示)
小组竞赛
小结(多媒体展示)
新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说出定义。
上节知识检查,根据定义在小地球仪上每个同学指出来,再找同学到前面的大地球仪上指出,还可能出错,尤其是经线(学生不清楚经线是圆还是半圆)这时教师可强调经线的定义中“连接”这两个字,学生就可以清楚经线了 让学生在小地球仪上指出来,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教具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球和地球仪
课题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的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教学难点
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教材分析与
教法设想
教师的启发性讲述与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
25个地球仪,经纬网模型,自制课件
教学环节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备注
创
设
情
境பைடு நூலகம்
强调:地轴、经纬线都是人们假想的。
转 如果在地球仪上准确的读出北京.上海以及其他地区的位置依靠什么办法呢?
我们就来看看经线、纬线是否能确定准确位置?
以两人为小组做教材第6页活动1。
1经线 纬线
通过问题的提出,把内在需要的知识,即经度纬度的知识提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
学
札
记
由于学生的空间概念较差,大部分班级未完成预期内容。所以下节课继续本节经纬网的内容,并习题训练(同步)巩固所学内容 ,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的打好基础,扎扎实实的学好每一节课。
书中前3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教师简单总结。屏展表格
为了引出经度、纬度的知识,给学生创设自由发表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想像。
②经度和纬度
经度和纬度是怎么划分的?我们先讨论纬度的划分。利用经纬网仪演示说明(由于学生没有学过几何,所以空间概念很难理解,所以先要求记忆)
要求学生快速记忆并训练(多媒体展示习题)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让每个同学参与,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说服别人和接受别人的意见。
以探究的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会说出很多答案,如:用数划分;用区时划分;用颜色划分;用度数划分,因为是球体,在圆上通常用度数大小,所以用度数比较合理;用正负数划分。答案会很多,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建立在学生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具体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