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总结了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的知识要点。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等级制度,即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大臣等,并依赖他们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长的存在时间,并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君主制度- 君主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 君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的统治地位,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 君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长的存在时间,并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 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采取了中央集权制度,即由君主集中掌握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权力。

- 中央集权制度使秦朝得以统一全国、加强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知识分子的排斥与焚书坑儒- 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排斥知识分子的政策,严厉打击思想自由。

- 秦始皇还下令焚书坑儒,烧毁了许多古代文献和书籍,以控制人民的思想。

三、秦汉时期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变革1. 土地制度改革- 秦朝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均田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

- 土地制度改革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2. 图书统一、货币统一和长度统一- 秦朝实行图书统一,采用了同一的文字和书写规范。

- 秦朝还实行货币统一,推行了一种统一的货币制度。

- 秦朝还统一了长度单位,使贸易和经济活动更加便利。

3. 丝绸之路的开通- 汉朝开通了丝绸之路,使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了经济和文化交流。

-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总结本章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秦朝和汉朝时期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变革。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word完整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专题三专题整合

(word完整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专题三专题整合

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大核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大阶段特征:1.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2. 1978年^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3. 1992年南方谈话,十四大标志着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阶段(二)重大历史线索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三大改适,社会主丸制度建立社会主Z建设在探 廉中曲折 毘展社会主义谨设戌就与火误并存⑴加¥>中国经济建许遭到严虫破坏训1976年,2•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三)题型应用体验图画型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选题的素材看:多以历史人物、文物、漫画等图片为依托,新颖直观、信息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

2.从考查的能力看: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片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典型例题】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 .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技法攻略】析图文一一“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属于私营性质的企业;看时间1980年12月,属于改革开放后;看地点沿海某市,说明在空间上沿海的优势。

挖寓意一图文说明当时公有制、私有制并存。

析选项---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故A、B两项错误;题干中虽然提到了“沿海某市”,但并没有明确说明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

明选项一>1980年我国经济出现了公有制、私有制并存,恰巧体现了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选C。

【针对训练】1.从票证一的使用和废止到票证二的出现,反映了我国()票证一票证二A .计划经济的盛行B .改革开放的起步C.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D.改革由农村到城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考点是经济体制改革。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资料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资料
1.含义: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日益分离。 2.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最直接、最主 要的原料
耕织分离。 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4.影响:
(1)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自由劳动力、市场)。
2、有利因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冲击着中国社 会旧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 ②面对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政府鼓 励兴办实业,客观上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 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 源泉。
日趋 萎缩
沦陷区:战争的破坏,沦陷区:被日军 日本经济掠夺;国 所毁或被吞并; 统区:国民政府战时 国统区:民族资 体制,官僚资本压榨 本日益萎缩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年)
陷入 绝境
美国经济掠夺,官僚 资本挤压,国民政府 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工厂、矿山、店 铺纷纷倒闭
短暂春天
较快发展
初步发展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变动之三) 1、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客观条件。 ②外商企业的丰厚利润,起了刺激作用。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起了诱导作用。
2、影响: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 程;产生了新的阶级民族阶级。
【知识导图】
近代主要经济形式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七、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各自地位
鸦片战争 前中国的 经济结构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记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⑴我国古代始终很重视农业浇灌,闻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建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浇灌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全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持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意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我的观点是高一、高二阶段,不必苛求知识的深度,但要注重追求知识的广度。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打出十二生肖的图片,(设问):十二生肖中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马、羊、鸡、狗、猪、牛);(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

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648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648人民版PPT课件
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 ③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为主要形式)
b意义:勾画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3)中共十五大(1997) a内容: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 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控制力上;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⑤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发展:是硬道理 ⑦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3)意义: ①为中共十四大奠定理论基础 ②标志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
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1)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b意义:党探索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a背景:同上+③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理论基础 b内容: ①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③确立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意义:标志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
(2)十四届三中全化,就是要使市场在宏观调 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期 (2)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理论上做出新的回答) ①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③判断标准(3个有利于): 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计划和市场关系: 计划和市场不是二者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手段)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三节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新阶段或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年—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一、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 (1)背景: ①国际: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受挫,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442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442人民版PPT课件

GDP增长了8.8倍。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文革十年
改革开放后(1992-2001)
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巨大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 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适应经 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动摇不得
②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胆子要大 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④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⑥关于发展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
想一想,邓小平南巡讲话在当时起怎样的作用?
邓小平南方谈话
意义:①彻底打破了 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 脑的传统观念,深刻 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推进改革开放的深 进入新的阶段 1.国际背景:
材料: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提出了加速社 会与经济发展的改革方针。在其影响下,波兰、民主德 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国因自身危机, 相继发生剧变,新政权争前恐后地向西方靠拢。1991年 12月25日,苏联也走向了解体。至此,战后存在四十多 年的两极格局崩溃。——人民版《历史·必修一》P164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特点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配置
哪个更能促进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347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347人民版PPT课件

B 答案:
A.①②③④ 2020/6/16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谢谢观看
2020/6/16
2020/6/16
邓小平南巡讲话
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②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 ④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⑥关于发展问题;
2020/6/16
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 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而奋斗。
邓小平南巡讲话
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 开放事业;
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
——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2020/6/16
一、历史性的跨越; 2、标志:
1)邓小平南巡讲话; 从此,中国的改
革开放步入一个
2)中共十四大; 新的阶段
①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 济建设搞上去。
2020/6/16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你代获的取豆什腐么票主和要粉票的历史信息?
2020/6/16 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2、中共十五大 (1997年);
2020/6/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决策过程。
2020/6/16
十二届三中全会
思 想 解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 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84.10 )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2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案(人民版必修2)

3.2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案(人民版必修2)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中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2)通过对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做出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2)通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信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教学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其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难点】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播放视频导入新课用一个普通家庭的变化来展现整个中国的变化转折的背景:介绍主人翁的基本情况转折的背景播放自己制作的视频“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变化”。

设问: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文革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看视频……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变化来探讨指引咱们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这场历史性的转折。

图片:胡明华的基本情况胡明华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950年,他家被划为贫农后分到了五亩土地。

1950年时,我国的土地所有形式是?过了几年后,国家规定农民所有的东西要上交公社,这一时期土地所有形式?点拨:1950年,国家实行了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所以这一时期的土地所有形式应该是——土地私有制,农民自主经营。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561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561人民版PPT课件
三件宝的重大变化: 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 50年代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 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 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材料:到1988年,我国 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 到,015亿元,国民收入 11,770亿元,平均年增 长.9%,国民生产总值上 升到世界第八位。
80.00% 70.00%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放 和
中共十四大召开
认 识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深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化 的
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
过 程
中共十五大召开
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 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
• 从公元1500年以来西方各国发展的历史看, 有四条是促进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重要 的因素:自由市场经济、法治、宪政民主、 思想自由与学术独立。
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 官僚主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特点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随着国有资产的增值和扩大,计划经济不再适应对 庞大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政府管不好也管不了越来 越多的国有资产计划经济必须让位于市场经济,让市场 经济提高效率。
加快经济建设速度
中国的改革开放 步入一个新阶段。
4.十四届三中全会
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改革具体化。
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市场经济的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 必须坚持以公 展,转换国有企业经 有制为主体 营机制,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

社会主义 制度的建 立 (1953— 1956)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矛盾 中共八大 的探索 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 建设在探 索中曲折 发展
曲折发展 的十年 (1956— 1966)
“大跃进”
曲折历程
(1953— 1976)
“十年动乱中 的国民经济 (1966—1976)
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调整
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建设的破坏 周恩来、邓小平领导整顿 “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
工作重点的转移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从农村到城 市的改革 改革开放的决策 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和国有企业改革内容 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伟大的历史 性转折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对外开放格 局的初步形 成 沿海经济开Fra bibliotek区 开发上海浦东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郭德宏,王 海光,韩钢,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 《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程中原,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1949—2009》廖 盖隆,庄浦明,人民出版社
应注意的问题
• 注意纵向梳理,总结不同阶段的特征。 • 注意横向比较, 把中国特色道路与美国、 苏联作对比,相互交融学习,尤其是苏联 社会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 响。 • 重点放在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大跃进与 人民公社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 改革和对外开放。 • 注意与现实中的中国经济现象联系。
• 2.对于文革后国民经济的研究: • 孙大力在《“文革”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新冒 进的出现》一文中提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内乱给党和国家在各个领域 都造成了灾难性 后果,其中经济领域遭受的破坏对国家建设和 人民生活的影响,表现的更为直接和严重。党 中央在着手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首先抓住 了影响国民经济全局额铁路和煤炭运输的整顿。 在农村继续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经济迅速得 到恢复。 • 但是,在“两个凡是”方针影响下,整个经济 工作总体上仍继续沿用“左”的指导思想,那 种急于求成的情绪再度发展起来,结果在经济 建设逐步恢复的同时,“左”的冒进错误又重 新形成。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综合科复习资料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doc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综合科复习资料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doc

必修2第三单元综合科复习资料知识点整理:1、在新中国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的情况下,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对工矿业的民主改革和技术革新;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等,到1952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水平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的标志是: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一五计划(1953-1957年)中,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目的是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东北工业基地就是在一五计划中形成的;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成就最突出的是工矿业的建设;主要作用是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区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

注意:到目前为止,我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根据1953年公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五计划实施的同时,我国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难以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年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已经建立的情况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反映了剥削阶级在我国已经基本消灭的客观实际(或:反映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解决的客观实际)。

3、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错误在于: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开展的大跃进运动的错误在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超越生产力水平。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

专题三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跟踪报道。

下列四组文章中发表于这一年的是()A.《东方风来满眼春》《要搞快一点》《要敢闯》B.《标准只有一个》《实践标准与科学预见》C.《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D.《评“左”比右好》《怎样看待正当的家庭副业?》解析: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这之后中国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A项中文章是对该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探索过程的体现;B项中“标准”说明这两篇文章是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应该发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C项中“多快好省”和“高速度”反映出该文章是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D项中“‘左’比右好”和“看待正当的家庭副业”可以看出这两篇文章是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对50年代的“左”倾错误进行了评价,对家庭副业进行了调整。

故答案选A项。

答案:A2.(2018·甘肃武威十八中期末)仅1993、1994两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经济方面的法律就有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外贸易法、广告法等。

上述法律()A.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B.推动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C.回应了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后面临的挑战D.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解析:从材料反映的这一时期通过的法律主要是“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外贸易法、广告法”等经济方面的法律,从用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市场主体的经营、销售行为来看,这些法律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故答案为D项;1954年宪法的颁布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排除A项;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通过,推动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排除B项;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从时间上可排除C项。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493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493人民版PPT课件

案例: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 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 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 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 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 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 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订合同 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隔壁两厂不能横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⑤社会主义本质
开创性的回答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意 义
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具有 重大而深远意义。
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是指以国家指令 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 谁生产,企业是计划的执行者。
市场经济(market-oriented economy)以市场 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④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 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 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 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 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材料:1989年世界政治大地震
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 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 改变。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 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 沙条约组织国家。事件以1991年苏联解体告终,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教材章节: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材版本: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一、教学立意本课内容出自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出版社)必修二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本单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完善,我们使用的人民版教科书将这段历史分解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三个部分。

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所以本课的地位非常重要。

同时改革开放这一节是连接中国经济从“左”倾到找到正确道路的一条线,也是连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条线,更是我们今天发展经济的一条主线。

这段历史距离现在很近,而本课教授的高一年级学生,出生于20世纪末,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并且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也有所耳闻。

同时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成熟性,对事物想自己做出判断,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他们想通过独立的思考甚至是亲自体验来佐证历史,这种探究的需求和独立的意识就能够为感知历史、追求真理的实践创造条件。

二、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3)了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4.概述我国 创办经济特区、兴办技术开发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 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 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 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 义。
-
3
知识结构
• 本专题有三个课时的内容:
-
4
-
5
-
6
-
7
专题线索
• 学习本专题,要抓住一条基本线索:中国 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 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
-
17
• 2.对于文革后国民经济的研究:
• 孙大力在《“文革”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新 冒进的出现》一文中提出“文化大革命”的 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在各个领域 都造成了 灾难性后果,其中经济领域遭受的破坏对国 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表现的更为直接 和严重。党中央在着手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 中,首先抓住了影响国民经济全局额铁路和 煤炭运输的整顿。在农村继续开展农业学大 寨运动。经济迅速得到恢复。
• 但是,在“两个凡是”方针影响下,整个经 济工作总体上仍继续沿- 用“左”的指导思想1,8
• 与本专题相关的研究还有很多:
• 《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 陈雪薇;
• 《1978—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演 进》、《中国对外开放的决策过程》——肖 冬莲;
• 《农村改革的新起和发展》——郑有贵;
• 三是新时期(1978年至今),包括改革开 放的探索(1978--1992)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1992至今)两个阶段。
-
9
• 特征: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特征,即探索性、曲 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到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在正确 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 煌成就。
• 《中共十二大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纲领的提出》——刘建辉
• 《80年代国际战略转变和外教方针的调整》
--高秀清
-
19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郭德宏,王 海光,韩钢,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 《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程中原,
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道12级路4班
马艳红
-
1
专题分析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 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 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他从农业、工业、商业- 、交通运输业和对外16
• 他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确立》一文中 指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1949—1956年, 也是国民经济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个时期。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 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后,为了 与这种经济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 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 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形成了 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 经济体制。
进入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 进。
-
13
•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时间 建国初 1953-- 1958年 1978年

1956

名称
经营方 式
土地改 革
农民个 体经营
农业合 作化
集体合 作经营
人民公 社化
集体合 作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 1997)
1.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 十四大的召开(199212
特征:1949年到1953年的主要经济特征是在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
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直至80年代 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形 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
1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பைடு நூலகம்-1952)
2.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7):一五计划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探索:中共八大(1956)
2.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 三大时期 、六个阶段:一是过渡时期 (1949—1956),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
-
8
• 二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 1976),包括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 年(1956—1966)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1976)。
-
15
学科前沿
• 1.对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社会主义制度初步 建立时期的有关研究:
• 武力在《建国初期的经济格局和国民经济的 恢复》一文中指出,从经济方面看,到1952 年底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我国国民经济 也基本恢复并超过抗战水平,并且从1953年 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明确向苏联模式的社 会主义过渡。因此,1949—1952年又被称为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农民个 体经营
所有制
农民个 体所有
集体所 有
集体与 国家所 有
农民个 体所有
-
14
• 认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有成功,也有失误,走过了曲折的历程, 但成绩是主要的。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教 训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 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 国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生产关 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在社会 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
-
11
四、伟大的转折(1978—1990)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工作重点转移到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的 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