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误区

合集下载

2015年中国旅游业趋势分析_刘思敏 (1)

2015年中国旅游业趋势分析_刘思敏 (1)

中国联合商报/2015年/3月/9日/第F04版趋势・综合2015年中国旅游业趋势分析刘思敏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日前,在“智慧旅游与大数据・2014旅游行业高峰论坛”上,著名旅游专家、社会学者、中国旅游报首席评论员、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就2015年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分析。

一、旅游贸易逆差将继续扩大前一段时间,中国研究院公布了2013中外旅游服务的利差,并预言今年的旅游逆差将达到1000亿美元。

这个结论在媒体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度,环球时报发表了评论,还有一些著名的经济学者也对此发表了评论。

我的总体观点是,所谓的旅游服务的利差是一个伪命题。

为什么会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是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自的行业优势。

所以到现在为止,从贸易平衡的理论上来讲,没有以行业来判断所谓的贸易平衡的。

你想想,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贸易永远不可能平衡,中国和马尔代夫的旅游永远不可能平衡,就算马尔代夫的人每天都免费来中国,也不可能和我们平衡。

所以说以行业的平衡来看待贸易,我觉得本身是违反了经济学的基本常识。

这个意义何在呢?我在2005年就提出,中国旅游行业要摒弃创汇导向,要大力发展出境旅游。

如果让这个观点流行,可能会极大地影响我们旅游业的格局。

既然逆差这么大,我们又把逆差看成一个问题,那是不是就要缩小逆差?缩小逆差怎么办?外国人我们绑不来,那只有想法办把中国人送出去,实际上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就算我们目前1000亿的利差看起来不小,但是跟我们去年4万亿的外汇储备和4万亿的贸易总额帼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们过高地估计了旅游贸易利差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反而会影响旅游拘决策,对于我们三大市场的互相促进将会是毁灭性的。

我们要认识到旅游服务贸易虽然不必追求平葑,但却是唯一可能平衡的行业,特别是在中美、中日这些大国之间。

所以我们不是说平衡不是好事,而是兑在现阶段不必追求旅游贸易的平暂,应该让三大市场齐头并进,特别黾非公务的出境旅游市场,应该积及地鼓励。

案例分析:《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案例分析:《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营造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案例分析:《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一、主题内容:政治课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就需要在营造的生活化的课堂中有意识的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案例概况: 在2005年4月20 日举行的嘉兴市高中政治优质课评比及观摩活动中,周斌老师公开课的内容中充分体现了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

课题是《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本节课的内容是结合人生观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在人生的众多选择中要正确对待金钱、要有个正确的生活态度。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周老师无论是从问题的设计,从组织学生的讨论,还是到落实知识点等方面,都是在轻松的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达到教学的目标。

具体是怎样贯彻落实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环节:(一)、创设教学情景,引入话题1、问题导入:多媒体出示图片:“喜欢钱吗?”“为什么?”(学生从生活的俗语中作出不同的回答)。

以“金钱买得到什么,买不到什么”为讨论话题,分小组讨论。

(组织成学习小组:分工协作,充分讨论,教师巡视全场,适当的提示学生。

)讨论结束后以模拟辩论的形式:正方与反方轮流去反驳对方,这样在学生的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有买得到的,也有买不到的;但也知道没有钱是不行的,强调金钱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去获得金钱呢?2、引入教学主题:谁的生活都离不开钱,但是对待金钱我们到底应该有个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价值呢?(提出问题)(二)、生活事例的比较,强化主体内容1、通过多媒体出示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对比,提出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推选出代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针对材料中不同人的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做呢?如果你选择只为金钱的话,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从而引导学生作出真确的选择。

2、紧接着引导学生去思考我们怎样去获得金钱呢?手段是(合法经营,付出自己的劳动)反对一些错误的观念:比如说生活中的顺口溜:“男人有钱就学坏,女人学坏就有钱”等等。

中级经济师-旅游经济-第一部分旅游经济基础知识-第四章朝向高质量发展的旅游产业结构与转型

中级经济师-旅游经济-第一部分旅游经济基础知识-第四章朝向高质量发展的旅游产业结构与转型

中级经济师-旅游经济-第一部分旅游经济基础知识-第四章朝向高质量发展的旅游产业结构与转型[单选题]1.旅游产业各组成部分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包括质的方面的动态变化规律和量的方面的静态比(江南博哥)例关系,称为()。

A.旅游产业收益B.旅游产业结构C.旅游产业技术D.旅游产业布局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旅游产业结构,从广义上讲,指旅游产业各组成部分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包括质的方面的动态变化规律和量的方面的静态比例关系;从狭义上讲,指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

[单选题]2.通常所说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细分化和小型旅游企业网络化,目的都在于优化()。

A.旅游产业所有制结构B.旅游产业行业结构C.旅游产业地区结构D.旅游产业组织结构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旅游产业组织结构是指旅游生产经营规模和经营组织的构造,包括旅游企业的规模结构和旅游企业组织结构两方面。

规模结构是指同类旅游企业的大、中、小型企业构成的数量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组织结构是指旅游企业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组织状况。

[单选题]3.下列不属于旅游产业结构特征的是()。

A.多元性B.动态性C.协调性D.合理性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旅游产业结构的特征包括:①多元性。

旅游产业结构是一个由多面向结构组成的系统。

②动态性。

构成旅游经济系统的各要素、各部门及其相互关系都是不断变化的。

③协调性。

不同的旅游产业结构必然产生不同的旅游产业功能和旅游产业效益。

[单选题]4.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地区结构是以()为主体。

A.中心城市B.旅游景区C.旅游目的地D.旅游区域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旅游产业地区结构是指旅游业在各地区配置状况及各地区在全国旅游业整体格局中的地位和相互比例关系,实质是旅游生产力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织。

其主要包括旅游业在各个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密集与分散程度、主要旅游地区与出入境地区的区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各种旅游生产要素在各地区的分布状态。

旅游规划六大误区

旅游规划六大误区

旅游规划六大误区一、资源误区1.从无知到无为旅游资源具有广延性、交叉性、重叠性和依托性,它所包括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涉及和涵盖了方方面面、行行业。

当然,适于开发旅游的资源,需要一定的品位、代表性和相应的条件,今日暂无条件开发的,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无所顾忌的用作他途,否则一旦具备了条件就无法挽回。

现在民族地区很多被列为“消灭”之列的茅草房、黄板房、石板房、杈杈房,本身就蕴含了数千年的民族建筑艺术的文化,老百姓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与之密切相关,如果仅仅将其看作是“贫困”的表现形式,而无视它在文化、旅游、民俗、民族建筑等方面的价值,那么有组织地对它们进行改造,或听任其模仿城镇化建设,也就等于是对旅游资源的集中性毁灭。

这类现象之所以也发生在高喊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民族地区,是因为他们对旅游资源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仅仅认为好山好水、历史古迹才是旅游资源,这是一种因无知而产生的无所顾忌。

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判断不准,甚至贬低、忽视旅游资源的价值。

有句成语叫熟视无睹,用在这里比较贴切。

作为长期生活在其中甚至祖祖辈辈都生存居住于此的人,对周边的景观、风光、环境早就习以为常,所谓见惯不惊。

甚至有些景观、风光、环境已经被外人广泛称赞有慕名而来者时,很多当地人还表现出一种不以为然、莫名其妙的神情,通常所说的"没啥好看的、没啥好玩的、没啥好做的"就是非常生动简明的概括。

这种认识从根本上就否定了旅游开发的价值、必要性和可能性,它往往也就是在早期的普通居民和基层干部中比较常见。

现在无论是在内心和深层观念中是否仍然存在,但从表面上看已不多见。

2.把景观当景区我们的开发者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认为自己和身边人都欣赏的东西,全国人也一定会欣赏。

所以开发景区等同于建造景观,开发景区等同于造亭台楼阁、植树种花。

建设开发者自己认为是景观的景观。

居于这种认识,开发者往往不重视项目定位和产品卖点,不注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

走出“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误区

走出“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误区

走出“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误区经过近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出现了新的特点,农家乐和亚龙湾并举,度假旅游方兴未艾。

如何认识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之间的关系?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必须直面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在我国旅游学术界和产业界广泛流布的“我国旅游业将从传统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这一论断的认识误区,进一步指出了我国旅游业转型思路的正确方向,并为旅游目的地应对这种转型提供了参考策略。

一、度假旅游的兴起催生旅游业转型的困惑时至今日,我国的现代旅游业已经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史。

在此期间,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呈现,旅游产品形式以及旅游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双休日工休制度开始,在我国旅游研究领域,关于“我国旅游业将从传统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这个观点逐渐成为一个被广泛引用的主流观点。

中国旅游发展的三大阶段,即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比较流行质量比较低的观光旅游;第二阶段是90年代中后期,旅游产品的品种多样化,将观光,度假,文化休闲等产品组合起来的供给体系;第三阶段是2002年以后,为了满足更高需求,旅游产品将提高到以度假旅游休闲为主的时代”。

同年,国家旅游局批准建设针对国际度假旅游者的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之后,在专家理论引导以及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之下,我国旅游业出现了结构调整的热潮,尤其是许多旅游目的地开始大力开发旅游度假区、热衷于兴建旅游度假设施,包括一些老牌的旅游景区也开始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转移。

1999年我国实行黄金周长假制度以来,大量旅游者集中在长假期间进行集中性的旅游消费,在给许多旅游目的地带来巨额观光旅游收入的同时,也给相当多的景区带来了开发度假旅游产品的强大推动力,对旅游度假地的开发热进一步推波助澜。

甚至有旅游学者明确断言:“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中国旅游业已从大众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

中国旅游业已从大众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
“以前跟团游,现在自助游;以前周边游,现在出境游; 以前为旅游而旅游,现在为享受而旅游……
近年来,国人的旅游方式、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观念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模范导游、中国国旅(
江苏)国际旅行社领队李滨感慨地说。 李滨告诉记者,5年前,出去旅游还不是很普遍,消费者 也并
没有意识到旅游产品、服务和体验的差异。随着旅游逐 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旅游经
旅游方式。他们的目的性更强,也更看重旅游的品质和 品牌效应。比如有位去过马尔代夫的游客,他就因
为喜欢岛上的一个酒展,私人订制旅游如今
也已渐渐成为风尚。李滨说,当下人们只要在手机上下 个旅游APP,随时随地就可以利用手机平台进行
咨询、订票、支付,从计划出行到出门成行的准备时期 越来越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已经不是难
世界,增加人生阅历。 让李滨印象深刻的是他带过的一位名叫郑自英的游客, “近几年的时间里,我
在不同的团里都见到过他。我曾经问过他如何选择旅游 线路,他回答说:先游周边短线,接下来会去看看
海南、云南等国内知名长线旅游地区,然后出境旅游, 看看国外和国内有什么不一样”。 每次带团,
李滨和游客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这几年来他和他的朋友 们旅游生活的变化。“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成熟,
验也日渐丰富,很多人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不再 只是为增长见识而旅游,而是要放松身心、享受生
活,回归到大自然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环境中, 和亲朋好友共享一段轻松、自然、愉快的美好时
光。 在旅游方式的选择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 消费者喜欢上了自驾游这种出行方式。李
滨告诉记者,跟团出游时间过于紧凑,仅仅能满足游客 好奇心,走马观花不能尽兴,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
足。相反自由行、自驾游等形式,游客可以自由安排行 程,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想玩多久就玩多久。李滨

旅游产品转型与广东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建设思考

旅游产品转型与广东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建设思考
开 始 突破 3 0 0 0美 元大 关 ( 表 1) 们就 从 见 ,它
本质在于推动旅游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 集约 型 、规模型 向效益型转变 ,具体内 容涉及到旅游产业功能 、 政策 、 布局 、 产 品 、结构 ,以及旅游增长方式与管理方 式等方面 的转变 ,而焦点集 中在旅游产 品转 型问题上 。
乏 ,而游憩旅游 资源环境 ( 如气候 、海 滨 、温泉 、 河流 、湖泊 、森林 、农业 ) 较
为 优 良所 决 定 的 。
“ 转型升级 ” 转型增效”提升为国家层 、“ 面的旅游发展 战略 ,但 由于我国 各地 区 旅游发 展 的 目标 市场 与基 础 条件不 同 , 各地 区的旅 游转 型升级方 向也 不一样 , 既要注意因地制宜 ,适 应市场 ,又要发 挥主观创意 ,引导市场 ,从而体现区域
实 际 上 ,我 国 旅 游 发 展 经 历 了改 革
“ 休闲度假区 ( ) 村 ”为基本范式 的层次体 系, 以 “ 滨海 、温泉 、农业 、运动”为基本种类的 类型体系 ,以 “ 民营资本”为基本 主体的经营 管理体系 ,以 “ 主题 、健康 、体验”为基本理 念的价值体系 , 从而推动广东休闲度假旅游健
了改变单一 的观光旅游模式 ,国家便开 始批建 1 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并引发 2 了省级 、市级 ,乃至县级旅游度假 区的 纷纷建立。对此 ,学术界出现颇 多争议 , 从而成为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所关注的焦 点和讨论的热点 。例如 :刘思敏 ( 0 7) 20 对此最先进行了系统分析 ,认 为我 国需
流行 “ 中国旅游应 当从观光旅游向度假 旅游转型” 有人明确指出 “ , 观光是旅游 发展的最 低层 次 ,休闲是旅游发展的最 高境 界” 这些观点也体现在各级政府旅 。 游管理部门的决策上。 例如 , 9 2 , 19 年 为

2022年中国出境旅游行业的现状分析

2022年中国出境旅游行业的现状分析

2022年中国出境旅游行业的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出境游市场规模正在快速扩大,并成为全球旅游业增长的新机遇。

那么目前我国出境旅游行业的市场究竟如何呢?一:出境旅游增长的背后近年来,有关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规模与消费已成为学术界和媒体界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旅游首破1亿人次,达1.09亿人次,海外支出达到创纪录的1648亿美元,较2022年增加28%,创下两年来最大的百分比增幅。

估计2022年中国出境游客消费支出将高达194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2000万人次。

回溯2000年,中国只有1050万人出境游,仅仅过了14年,中国的出境旅游人数便增长了10倍,其增长速度世界少见。

我们会用许多相关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从社会经济与旅游需求关系上,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国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可以支持出境旅游的进展。

我并不是对我国出境旅游快速进展有不同的看法,应当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进展在肯定程度上呈现我国大国形象,扩大国与国的经济交往、民与民之间的文化沟通,特殊是在我国贸易出口大量顺差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公民大规模的出境旅游也可以在肯定程度上缓解国际贸易的摩擦,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进展制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社会环境。

问题是,这种进展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是否通过出境旅游大规模进展的表象来解释些什么问题?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旅游市场是由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大市场组成,这三个市场共同组成了我国统一的旅游市场。

既然是一个统一的旅游市场,它们之间必定存在着肯定的经济联系。

在西方经济学里,“溢出效应”与“回波效应”是一组对应的概念。

一国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对别国的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反过来,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这种影响被称为“回波效应”。

对于旅游市场来说,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是整体旅游市场的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开发的几大误区及措施

乡村旅游开发的几大误区及措施

小议乡村旅游开发的几大误区及措施当今,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旅游,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时尚。

湘西山清水秀、景色邑人,具有很大的旅游发展潜力,但是在旅游开发的理念上存在着以下误区:误区一、概念杂乱,理解不深目前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

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误区二、各自为政,不重品牌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误区三、仓促上马,得不偿失由于资金缺乏,在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和市场分析前提下,就仓促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结果只能是猴子摘玉米,摘一个,丢一个,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同时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都是一种局部开发,且收效甚微,并没有真正体现其价值,反而,无序的开发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例如,开发了一景点,却破坏了周围生态环境。

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有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误区四、目光短浅,满足现状有些旅游项目的开发,仅仅只满足于一种短期效应,没有一种长远的规划,表现在:一、见好就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二、市场定位不明确;三、只体现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预计其再生价值,开发者的思想上没有树立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观念。

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

误区五、层次不高,服务欠佳旅游项目的开发的盲目性和不彻底性,造成了大多数开发项目只是处于低层次水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从观光旅游到度假旅游的转型的看法

从观光旅游到度假旅游的转型的看法

从观光旅游到度假旅游的转型的看法
有时候,旅游就是为了拍几张照片,打卡几个网红点,然后发
到朋友圈炫耀一下,对吧?这就是观光旅游,看起来挺热闹的,但
其实挺累的。

你得不停地走,不停地拍,生怕错过什么。

不过啊,度假旅游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时候,你更想找一个舒
服的地方,晒晒太阳,喝喝椰汁,享受一下悠闲的时光。

你不再是
为了看风景而旅游,而是为了放松自己,给心灵放个假。

说实话,观光旅游就像是吃快餐,快速、方便,但可能不太饱。

而度假旅游就像是吃大餐,虽然过程慢了点,但每一口都让你觉得
满足。

所以啊,我觉得从观光旅游到度假旅游的转变,就像是人们开
始追求生活品质的一个标志。

大家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地看看风景,而是想要深入体验,真正放松自己。

这种转变挺好的,你说呢?。

推动装情怀生态旅游经济带快速发展 献计献策

推动装情怀生态旅游经济带快速发展 献计献策

推动装情怀生态旅游经济带快速发展献计献策激发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是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之一。

一、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坚持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快传统文化、休闲养生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进程,主动对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塑造鄂西北原生态旅游基地品牌形象,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圣地。

”周书记的讲话不仅为我县建设绿色产业引领区指明了发展路径,也为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转型发展为我县生态旅游实现后发赶超创造重大机遇。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一大产业,目前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型:一是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二是由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产品开发转型;三是由打造旅游要素向打造旅游产业链转型;四是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五是由官场消费转向平民消费转型。

旅游业发展的转型,对于我县刚刚起步的旅游产业来说是一个大好机遇,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实现直线超越,直接转向发展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型旅游。

交通格局改观为我县生态旅游实现突破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今年底,竹溪人期盼多年的XX高速将建成通车,十堰机场通航、武西高铁启动等交通格局的大改观,为我县“快进慢游”旅游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随着交通瓶颈的打破,大量的团队游客、自驾游客将会来竹溪观森林美景、吸天然氧吧、品竹溪美食,必将激发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众多元素空前发展。

城乡居民旅游期盼为我县生态旅游提档升级创造发展空间。

随着我县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旅游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健康养生追求,这为发展县内节假日短线旅游提供了巨大空间。

二、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旅游宣传推介成效显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彰显。

以旅游服务中心、偏头山、西关街、关垭子游客中心等一批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全面开花,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反思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反思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反思作者:罗晓蓉魏联华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05期【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个新兴产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是科技与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现代文化产业的高端和前沿。

但文化创意产业目前还面临着机制创新不足,创意人才缺乏,融合深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未来需要通过打造创意名区,建立创意学院以及利用创意资本等方式来寻求突破。

【關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体制机制创新产业融合人才培养风险投资近年来,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借势京津等地文化创意产业辐射,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倾力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并逐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开始走上从旅游名区到创意名区的发展之路。

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更突出的是体现在对于传统产业的融合、升级和带动上,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特性及发展背景不甚了解,就会在认识和实践上陷入一定的误区。

因此,对于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而正确的认识与合理的引导是关键。

北戴河的发展现状与特点2006年起,总部经济暨文化创意产业是被作为北戴河“四大经济增长点”之一来培育。

首先通过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题讲座,使北戴河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区科级干部及相关部门人员对文化创意产业模式、特性以及文化创意产业链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其次,聘请专业机构规划北戴河,明确产业选择及发展方向,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借鉴与指导;第三,北戴河基于优良的自然生态优势,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北戴河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内容创意与交易传播这两个经济附加值最大的环节。

同时,利用特色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坚持将自然生态旅游与人文旅游相结合;利用夏季广大的客流量,不断更新旅游观念,重点发展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利用北戴河独有的区位优势,把北戴河作为一个整体大园区搭建创意产业发展平台,发展高端文化产业。

在政府推进下,北戴河挖掘和展示“夏都”的文化底蕴,打造“博物馆之城”和“文化创意基地”两个品牌,实施了“七馆”、“五基地”建设。

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可行的整改措施

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可行的整改措施

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可行的整改措施一、问题分析1. 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与破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蓬勃发展。

然而,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导致环境破坏、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逐渐凸显。

许多景区被过度开发,土地挖掘扩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自然景观的丧失。

此外,个别景点因为过度挤压而引起在高峰期间出现安全事故的风险。

2. 景区服务质量不足尽管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增长至关重要,但很多景区在对待游客时存在服务质量不足的问题。

例如,导游存在行程安排不当、资料准备不足甚至欺骗消费者等情况。

同时,景区内设备老化、清洁工作不到位等也影响了游客体验。

3. 宣传手段落后于时代需求目前,在宣传方式方面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虽然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广泛普及,但对它们的利用仍然欠缺创新和多样化。

部分旅游目的地在宣传手段上滞后于时代需求,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

4. 旅游业监管不严虽然旅游行业是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但对其监管力度还不够严格。

一些景区存在价格不透明、服务水平欠佳等问题,需要更加有效地加强管理和监督。

二、可行的整改措施1. 资源合理规划与保护为了解决过度开发和破坏问题,应当通过科学规划来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政府应加强立法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来限制景区扩大规模以及实施环境保护措施。

同时,应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2. 提升景区服务质量为了提高景区服务质量,需要进行系统培训导游和其他相关从业人员。

培养他们良好素质、专业知识和奉献精神非常重要。

此外,景区也应投资更新设备并加大清洁力度,以提升游客的整体满意度。

3. 创新宣传方式为了更好地推广旅游景点,需要创新宣传手段。

除了传统的广告和宣传活动外,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来进行广告推广。

此外,可以通过与旅游博主、网络红人等开展合作,扩大目标群体并增加曝光度。

4. 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在旅游业中的监管作用至关重要。

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景区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督。

对伊宁市发展旅游业的几点思考

对伊宁市发展旅游业的几点思考

对伊宁市发展旅游业的几点思考旅游产业作为我市新常态下拉动内需、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但当前在推动乡村游、生态旅游发展,打造现代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和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不够清晰旅游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增长重要发展方向,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规划引导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针对对围绕相关产业融合整合,跨行业打造大旅游产业必须下力气着墨,但目前旅游产业普遍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急需系统性、整体性的超前产业发展规划。

二、配套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要求1.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考虑旅游业发展不充分。

在建设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时,对融合旅游元素考虑不够,在基层路网规划时,对地方旅游资源开发需求考虑不足。

突出表现在旅游项目及其周边地区的交通、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预留建设空间不足。

2. 现有景区基础设施陈旧简陋。

多数旅游设施功能还停留在观光游阶段,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休闲化、智慧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部分景点设施布置不合理、不完善,功能不配套,设施该展现地方特色的没有展现特色,该体现现代化服务功能的没有体现服务功能,可概括为“该‘土’的没有‘土’下去,该‘洋’的没有‘洋’起来”。

3. 新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

新开发旅游资源大多地处偏远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水电路网设施薄弱。

单一依靠企业自身完成景区内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资金压力过大且建设机制单一、融资渠道狭窄,容易导致景区建设档次偏低,造成对资源的变相破坏与浪费。

三、特色旅游产品缺乏,不能适应现代旅游观念变化1. 旅游产品缺乏系统整合。

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很多文化古迹和已建成旅游点并未结合旅游体系整合,乡村游与景区游发展各自为阵、联动不力,景区与周边乡村游对接不明显,火爆的景区人流转化为乡村游人流相对不足,缺乏对产业的系统性整合。

2. 旅游产品设计理念陈旧。

当前旅游经济发展的六大误区

当前旅游经济发展的六大误区

Tourism旅游经济浅析当前旅游经济发展的六大误区中共商丘市委党校 赵胜男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迅猛发展。

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7万亿元,总收入增长了21.7%,新增旅游就业人数50万左右。

其中,福建武夷山景区以总收入106.6亿元位列全国各5A风景区中榜首。

我国已经取代西班牙成为全球第二大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国,仅位居法国之后,成绩斐然,举世瞩目。

然而,旅游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诸多误区,严重制约了我国旅游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指出了当前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六大误区,希望借此对发展我国旅游经济有所帮助。

关键词:旅游经济 误区 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3(b)-173-0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9.80万亿元,约合6.04万亿美元,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使得旅游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潮流和时尚。

然而,当人们在享受旅游的过程中,却总是感到很多时候旅游并没有达到消遣、娱乐和放松的目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完全适应人们的旅游需求,甚至会让旅游之后的人们感到厌烦。

本文认为,导致目前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是由于当前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较多误区。

只有充分认识这些误区,并很好地加以纠正,才能保证我国旅游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误区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重政府、轻社会,重硬件、轻软件,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和重开发、轻保护。

1 重政府,轻社会旅游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指导的科学方式循序渐进的按照社会的现实需求来进行。

然而,目前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的旅游开发都伴随这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身影,忽视社会力量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造成了政府唱主角、社会唱配角——重政府、轻社会的特有局面。

旅游转型研究综述及我国旅游转型发展的探讨

旅游转型研究综述及我国旅游转型发展的探讨
第1 第3 卷 期 20 年 1 08 2月
旅 游 论 坛
Tours im For um
Vo1 .1 No. 3 De c., 0 2 08
[ 旅游 理论研 究]
旅游 转型 研 究 综 述 及我 国旅 游转 型 发 展 的探 讨
刘 少 和
( 广东商学院 旅游管理 与规划研究所 旅游学院 , 广东 广州 5 0 2 ) 1 30
认 为 我 国在进 入 小康社 会 之际 , 出现了 旅游 目的 ( 观 光 到 休 闲交 流 ) 旅 游 目的 地 ( 光到 休 闲 交 流 目的 、 观 地 ) 景 区开发 ( 、 观光 型景 区到 休 闲型景 区)旅 游服务 、 ( 导游 服务 弱 化 、 自选 服务 增加 、 性服 务增 加 、 个 设施
尺 度空 间的郊野化 ) 产业组织 结构 ( 、 国际化 、 团化 、 集
极鼓励 出境旅 游 , 续发展 入境旅游 ” 继 转变 。 留雄认 唐 为我 国旅游产 业面 临从初期 的 国家 主导型 、 放 型发 粗 展模式 到市场 主导型 、 效益 型发展模 式的转型 。王永
和 、 铁军 认 为我 国 旅游 业存 在业 态转 型 、 品结 构 俞 产 转 型 、 场组 织结构转 型 、 民经济地 位转型 问题 等 。 市 国 李太光 、 文 建认为 中国旅 游业 已经进 入 了重 大 战略 张
旅游产业 功能 需要从 经济导 向到社会 导 向转变 , 旅游
产业 政策 需要 从 “ 力发 展入 境旅 游 , 极发 展 国 内 大 积 旅游 , 适度 发 展 出境 旅游 ” 大力 发展 国 内旅 游 , 向“ 积
空 间尺 度 的多 中心化 、 空间尺 度 的短 线 旅 游化 、 中 小

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发展问题与解决方案

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发展问题与解决方案

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发展问题与解决方案一、介绍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一些问题也开始浮现。

本文将探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发展问题1. 缺乏定位和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往往没有明确的定位和独特的特色。

缺乏定位意味着无法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而缺乏特色则使得目的地失去吸引力。

这导致了竞争激烈和同质化的问题。

2. 文化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参与者水平参差不齐,文化旅游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一些产品缺乏专业性和原创性,导致游客体验不佳,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环境保护问题大量游客涌入景区带来了环境保护的挑战。

垃圾、公共设施的破坏以及基础设施的不足,都给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

4. 人才培养和管理不足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的支持,但当前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与实践之间的脱节使得大量毕业生无法适应实际工作。

在人才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培养计划和激励机制,导致人才流失。

三、解决方案1. 定位与特色的明确为了确立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和特色,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差异化分析。

了解游客需求的基础上,应该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发掘和保护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

2. 提高文化旅游产品质量为了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质量,需要明确产品的创新和原创性要求。

对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参与者进行培训和激励,提高他们的技能和服务水平。

同时,加强监管和质量评估,建立完善的投诉机制,保障游客权益。

3. 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环境和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景区的规划和管理。

采取科学合理的限流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加大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和维护,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绿色发展。

4. 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改善为了解决人才培养和管理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改进。

旅行社如何走出恶性价格竞争的误区

旅行社如何走出恶性价格竞争的误区

旅⾏社如何⾛出恶性价格竞争的误区2019-06-22[摘要] 旅⾏社业作为⼀个新兴⾏业,由于⾃⾝特点和内部机制的不成熟,在营销竞争中出现了⼀些不正常现象,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削价竞争。

本⽂在分析削价竞争产⽣原因及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系列⾮价格竞争策略。

[关键词] 旅⾏社业削价竞争对策近年来,旅⾏社的数量不断增加旅游市场竞争⽇益激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都把降价作为争夺客源的主要⼿段甚⾄是惟⼀⼿段,造成旅⾏社⾏业处于⽆序竞争的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价格竞争,不仅损害了旅⾏社⾃⾝的利益,⽽且导致劣质服务,⼤⼤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

因此,有必要对旅⾏社低价竞争的弊端进⾏分析,探讨让旅⾏社摆脱困境、⾛出削价竞争误区的对策。

⼀、旅⾏社削价竞争的原因分析造成旅⾏社削价竞争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1.旅⾏社产品的特点当前旅⾏社产品的⼀⼤特点是产品重复,相似性⾼。

我国许多旅⾏社对产品的开发⼒度不够,缺少精品。

很多旅⾏社路线重复雷同,⽿熟能详的旅游线路就那么⼏条,⼤家都在销售,可供选择的种类少。

这也是由于旅⾏社产品缺乏商标权、专利权等机制造成的。

⼀家旅⾏社开发了适销对路的产品,马上引起众多旅⾏社⼀哄⽽上,争相效仿。

我国旅⾏社⼤⼤⼩⼩有1.3万多家,虽然从⼈均拥有旅⾏社的数量上来看并不多,但消费者需求也不是很多,且旅⾏社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分布极不均衡。

因此,相对于旅游市场,旅⾏社数量还是偏多。

此外旅⾏社产品的销售存在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它主要是通过服务来满⾜顾客需要,只有当游客购买并消费时,旅游资源、设施与服务相结合的旅⾏社产品才得以存在,即具有不可储存性,这意味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于是,机会来时⼤家⼀拥⽽上,⼏乎所有旅⾏社都做出各种各样的削价反应,并且反应之⼤远远超过了正常季节折扣的范围,这是削价竞争的导⽕索。

2.旅⾏社⾏业结构特点近⼏年来,旅游业得以迅猛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主体产业的新增长点,市场潜⼒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误区走出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误区度假旅游的兴起催生旅游业转型的困惑时至今日,我国的现代旅游业已经有了近30,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呈现,旅游产品形式以及旅游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我国未来将要担当起世界第一旅游大国的重要角色,更使得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世人瞩目的对象。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内不少学者也将自己的注意力向关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转移,我国的旅游教育和旅游研究也因此兴旺起来。

在我国,"旅游研究, ,旅游教育这三个领域,都几乎是同时开始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

旅游理论研究、旅游产业发展、旅游教育三者之间互相影响特别是与旅游教育和谐共生的旅游理论研究, 已经开始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目的地(景区)的建设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双休日工休制度开始,"我国旅游业将从传统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这个观点逐渐成为一个被广泛引用的主流观点。

吴必虎博士年在博鳌亚洲旅游论坛上明确提出:"'中国旅游发展的三大阶段',即第一阶段是从197890年代初,比较流行质量比较低的观光旅游;第二阶段是90年代中后期,,将观光,,文化休闲等产品组合起来的供给体系;第三阶段是2002,为了满足更高需求,旅游产品将提高到以度假旅游休闲为主的时代"。

同年,国家旅游局批准建设针对国际度假旅游者的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之后,在专家理论引导以及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之下,,尤其是许多旅游目的地开始大力开发旅游度假区、热衷于兴建旅游度假设施,包括一些老牌的旅游景区也开始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转移。

1999年我国实行黄金周长假制度以来,,在给许多旅游目的地带来巨额观光旅游收入的同时,也给相当多的景区带来了开发度假旅游产品的强大推动力,对旅游度假地的开发热进一步推波助澜。

甚至有旅游学者明确断言:"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截至2000年,我国各类型的旅游度假地已经达到1000"度假旅游时代"到来,旅游度假区开发热度不减,从而导致了旅游产品的趋同化以及盲目开发度假旅游产品等问题的产生。

"我国旅游业将由传统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理论指导下的度假旅游开发热潮,存在着明显且严重的认识误区。

这个论点已经长期误导并还在继续误导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转型,非常需要从理论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本文只试图起到"" 对“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论断的质疑1观光旅游(sightseeing tour)是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的旅游消费活动,观光旅游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最为普及的旅游产品。

从旅游者的角度而言,旅游产品是"旅游者花费了一定时间费用精力所换取的一种旅游经历",这种观点已经在我国旅游学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度假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旅游产品形式,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在很多方面都有区别:首先,度假旅游一定得发生在""这个""之内。

其次,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在目的上也有区别,度假旅游(vacation tour)是利用假日外出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康体休闲方式(J.D.Strapp1988)。

度假旅游开始往往带有保健和治疗的目的,最后才发展成为社会交友、康体休闲和游憩的方式(1999)。

与观光旅游等其他旅游形式相比,度假旅游具有以下特点(迟景才1998):目的地相对固定;更加强调休息;在一地停留时间较长;回头率较高;无需导游陪同;对娱乐设施要求较高。

2从消费者也就是旅游者的角度来看,观光和度假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彼此根本无法相互替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观光主要是出于好奇心,离开常居地,到旅游目的地,去看未曾看过的稀罕之物或稀罕之景,满足猎奇心理或获得教益,此所谓"";度假,则是以休闲的方式娱乐,获得身心的放松。

难道可以设想,一个消费者去亚龙湾度过假了,就等于去九寨沟看过神奇的山水了,或者就没有必要去看布达拉宫了?或者,一个消费者前半生走了不少地方,进行了多次观光旅游,从此下半生就""为只度假了(除非他走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或者,度假的时候,就不能顺便去游览一下周边的美景?再或者,一个已经习惯于每年夏天在地中海度假的德国人,出于对遥远东方的好奇,特地选择在北京奥运会之际,到中国进行一次长线观光旅游,于是他的旅游层次就降低了?其实,观光和度假,只是功能不同,却没有层次之分。

也许一个旅游者某一次旅行存在以观光或度假为主的目的,但观光和度假绝对是彼此不可替代的消费需求。

无论是旅游消费者个体还是旅游消费者群体,这两种消费行为都会长期存在。

只要这两种需求同时存在,就不可能存在从传统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化的趋势。

的确,观光旅游是一种历史悠久、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容易实现的旅游形式。

但是,不能因此认为这种旅游就是低层次的。

任何一种旅游形式都有层次之分,观光旅游也有高层次的(比如南极观光),度假旅游也有低层次的(比如农家乐)。

所有的旅游形式都是以作为主体的人的旅游需要为出发点的,旅游需要就是指当人处于缺乏旅游状态时而出现的个体对旅游愉悦行为的自动平衡倾向和择取倾向,是心理内驱力在潜在旅游者头脑中的意识反映",自然风光是旅游者感觉器官的直接刺激物,旅游者旅游美感的获得或者旅游者对景观的认知程度,大部分就来源于直接的观光和从景观当中获得的美感。

从这个层面来讲,观光旅游也将会永远伴随旅游主体的感知,自始至终地贯穿在人们的旅游活动过程中,这种旅游感知不可能因为度假旅游的出现而被取代或者衰退。

更何况,"我国旅游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还不很长,观光旅游产品还有很大的潜力,从产品发展到衰退的周期看,他远没有、也不会进入衰退期。

"1999年10月起,职工就应依法享有每年114个法定节假日,并且有关假日制度的改革也在筹划之中。

然而,对于潜在旅游消费者而言,拥有闲暇时间只是具备了旅游的一个条件,即可支配的时间,要构成真正的旅游活动,必须还要有""的支持。

世界旅游组织(WTO)GDP 超过800美元,观光旅游开始起步,人均GDP 超过3000美元,度假旅游逐渐兴起。

2005年,我国年GDP18.39万亿元人民币,人均14040,还远未达到产生普及性度假旅游需求的经济基础。

所以,不能仅仅因为我国居民法定假日增多以及人均收入增加,就断定我国旅游业要"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化"。

从我国近30年来旅游的发展过程来看,根据现有资料,虽然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在短期内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截至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出游形式,依然是以观光旅游为主,甚至在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观光旅游人数在出游总人口中也占到了70%的比例,在国内其他各大城市,出游人数也是观光旅游者远多于度假旅游者,这一总体特征在短时期内将难以发生大的改变。

3、度假地对观光资源的依赖根据笔者独创的"奇石画布"旅游资源评价理论(详见《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观光旅游必须依托"奇石型"的旅游资源,而度假旅游则大多需要依托"画布型"英国学者因斯科普认为,旅游度假区的选址需要考虑个方面的因素,其中第一就是要考虑位于旅游吸引物(海滩、湖泊、滑雪场、考古与历史遗址)等附近,应该注意旅游设施的开发不要与吸引物周围的自然背景特征相冲突,而应该与其相协调。

第二,所选择的地点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必须具有吸引力。

这就要求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也意味着,度假旅游地往往也具有一定甚至是很高的观光价值(如夏威夷);旅游者在度假旅游地所进行的旅游,虽然常常是以度假的目的为主,其实质仍然是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的结合。

因此,在旅游地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不该也不能刻意割裂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的联系。

事实上,在我国很多地区,度假旅游地的开发也都是依赖自然风光比较独特的地区,比如,三亚、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对旖旎的热带海滨风光资源的依赖,武夷山旅游度假区对山岳自然风光资源的依赖。

另外,根据需求最大化原理,在很多游客的旅游决策行为中,在观光旅游的同时度假或者在度假旅游的同时观光,也不失为理想的选择。

4根据观察和相关的研究,由于旅游者停留的时间较长,回头客多,重复消费率较高,从旅游产业角度,度假旅游业的综合收益通常可能要好于观光旅游业,至少体现在人均消费方面。

同时,我国旅游消费者的度假需求规模也正在逐年扩大。

因此,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者、旅游产业的投资商表现出对度假旅游业的重视和开发的热情自然在情理之中。

但是,既然国内外观光旅游的需求依然庞大并将持续存在,特别是我国13亿人口中尚有大量人口从未旅游过,而他们的旅游启蒙毫无疑问将从观光旅游开始,那么观光旅游业就不可能存在被度假旅游替代之虞。

观光旅游因为其历史绵长而占据传统旅游的重要位置,更因为其在人类审美、认知上的独特作用而具有现代性,并必将继续拥有光明的未来。

总之,虽然我们不否认,随着我国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度假旅游产品将在我国的旅游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居民旅游的出游形式及旅游产品结构的改变和旅游业发展的转型是必然的,但是,这种转型肯定不是以""为路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国,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将在长时期内并存,观光旅游产品与度假旅游产品是不同的旅游产品表现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替代的关系,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都可以发展到极致。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转型是必然的,却绝对不会体现为以度假替代观光的所谓升级换代的转型。

旅游目的地在实际旅游开发中要因地制宜,开发最优化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条件的旅游产品,而不应该试图用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取代对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