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的诊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弛缓性麻痹 的诊断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医院儿科
曹焕珍
检测AFP的背景
1961年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用于临床 1994年10月以后我国未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本 土野毒株 1996年建立了对AFP的检测系统
AFP报告病例包括: 1.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2. 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痉挛性瘫,中枢性瘫,硬瘫 弛缓性瘫,周围性瘫,软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弛缓性麻痹(APF)的特点
临床上有四大特点:
肌张力低下;
肌力不同程度减退(0-Ⅳ级);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无病理反射
AFP临床上四大特点
1、肌张力低下:因为失去神经支配
肌张力: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 张力,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 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 。
Ⅳ级:可对抗地心引力,并可外加轻度阻力而动作(弱抗动);
Ⅴ级:肌力完全正常(抗动)。
AFP临床上有四大特点
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腱反射属脊髓反射,常用的有膝腱反射、跟腱 反射、肱二、三头肌腱反射。
③
②
图 一
④
① ⑤
反 射 弧 的 构 成
腱反射
AFP临床上有四大特点
4.无病理反射
巴氏征是检查大脑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有无病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检查时,令病儿伸直下肢,用尖物由后向前划足跖外缘,若出现 拇趾背伸,其它趾作扇形展开,则为巴氏征阳性,说明有锥体系 统病变的表现。
无瘫痪型
病情进一步发展
瘫痪型
一、脊髓灰质炎的特点
1. 本病麻痹型中以脊髓型多见。常在发热3—4天后,出 现肢体瘫痪,晚至7-11天 2. 可因脊髓前角细胞受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病情轻重 不一,但多数患儿为一侧下肢瘫痪。肢体(或 / 和腹 肌)不对称(或双侧)
脊髓型 最常见,下肢瘫痪多见。呼吸肌瘫痪引 起呼吸困难,肠及膀胱瘫痪引起肠麻痹 及尿潴留 脑干型 颅神经瘫痪、呼吸中枢瘫痪和血管运动 中枢瘫痪 脑型 较少见,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类似 混合型 上述各型同时存在,其中以脊髓型和脑 干型同时存在最常见
吸肌无力。
多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少数腱反射正常,感觉正常,诊断需皮下注射 甲基硫酸新斯的明针试验 15—20 分钟可出现一过性肌力增强,动作有力, 眼裂增大(对眼睑下垂病例)。本病无发热。
七、周期性麻痹
是一组与钾离子代谢有关的代谢性疾病,具有反
复性、发作性、自限性为特点的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弛缓性麻痹。
坐 骨 神 经
外伤性神经炎
外伤性神经炎多因药物注射引起的坐骨神经损伤,损
伤后主要引起该神经支配的臀大肌、臀中肌、胫骨前 肌、腓肠肌的麻痹和肌萎缩。
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外伤性神经炎
因为坐骨神经损伤以腓总神经受累为主,故主要出现胫骨
前肌麻痹而引起的足下垂明显
若胫神经受累则表现为仰足趾,即足跟着地,仅可表现踝 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膝反射正常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弛缓性瘫,周围性瘫,软瘫)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痉挛性瘫,中枢性瘫,硬瘫)
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
AFP
甲胎蛋白 法(国)新(闻)社 Agence France Presse 美国警察联合会 American Federation of Police
AFP 急性弛缓性麻痹 急性:<14~45~60天
2000年10月WHO宣布中国已消灭脊髓灰质炎
急性弛缓性麻痹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 定义
AFP是指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 为主并伴有肌肉弛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属于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它的病变是在脊髓前角及其 以下(包括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神经根神经干及其神经末 稍)的病变
腋神经损伤 三角肌萎缩,肩关节外展受限 肌皮神经损伤 肱二头肌萎缩,肘关节屈曲受限 桡神经损伤 肱三头肌,肱桡肌及腕伸,拇伸,指伸肌萎缩及功能受限 正中神经损伤 屈腕及屈指肌 大鱼际肌萎缩 尺神经损伤 尺侧腕屈肌萎缩 小鱼际肌,手内部肌包括骨间肌 及蚓状肌,及拇内收肌萎缩
五、急性多发性肌炎
GBS与脊灰鉴别诊断
脊灰 感染史 发热 起病方式 瘫痪特点 CSF EMG 预后 复发 有 有(热麻痹) 不对称(一侧) 下肢较上肢常见 细胞蛋白分离 神经源性损害 差 无 GBS 前驱病感染史 无(冷麻痹) 对称,上行性 四肢瘫痪(对称性) 蛋白细胞分离 传导速度减慢、失神经或轴索变性 好(半年左右恢复,少数半年以上)
弛缓性麻痹病人不应有巴氏征阳性。
急性弛缓性麻痹(APF)的的特点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上有四大特点:
肌张力低下; 肌力不同程度减退(0-Ⅳ级)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无病理反射
AFP病例的种类14种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格林巴氏综合征(GBS);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多神经病(药物性、毒物性、原因不明); 神经根炎;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注射引起); 单神经炎; 神经丛炎; 周期性麻痹(包括高钾性、低钾性、正常钾); 肌病(重症肌无力、中毒性肌病、原因不明); 急性多发性肌炎; 肉毒中毒; 四肢瘫、截瘫、单瘫(原因不明) 短暂性麻痹。
根据发作时的表现与血钾变化,临床上分为低血
钾性、高血钾性及正常血钾性麻痹三类,临床上 以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多见。
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周期性麻痹(三种周期性麻痹的鉴别)
低血钾
遗传 发病年龄 发作特点 常染色体显性 青春期多见 弛缓性麻痹 腱反射消失 发作时间 持续时间 诱发时间 血清钾 发作时心电图 治疗 食餐后、晚上多见 数小时~数天 服大量碳水化合物 减少 PR间期、Q—T 间期延长、U波出现 补充钾
目前分离出肠道病毒 EV71, 柯萨奇 B 组和埃可病毒
等。
这些病毒使脊髓白质和灰质
同时受侵犯,在这种脊髓炎中, 前角细胞是病变的靶部位。 病理学上很象脊灰,临床不易区别.
脊髓灰质炎的鉴别诊断
2、脊肌萎缩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第5号染色体等位基因突变.
前角细胞变性,肌肉萎缩(早期:神经源性 晚期:肌源性) 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对称性无力,感觉及智力 正常。 I型 II型 III型 肌酶正常 EMG:神经源性改变
③有跛行或膝关节活动受限的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该病的病变在髋关节, 但有些患儿会出现膝关节 疼痛的症状,这是髋关节 滑膜炎的炎症反应刺激了 患者的闭孔神经引起的 放射痛。
一、脊髓灰质炎的特点
3. 肢体肌张力低下,弛缓性麻痹
4. 腱反射消失
5. 无感觉障碍 6.肌电图示神经元性损害,尤其前角出现明显神经源性损害 为特点(巨大电位,纤颤电位,正锐波)。 7.脊灰的确诊除上述表现外,必须具备从粪便中分离出脊灰 野毒株。
因此合格的大便标本至关重要(2周内)
一、脊髓灰质炎的预后
多发性肌炎是一种对称性、广泛性、以多发性骨骼肌的间质性炎症和 肌纤维变性为特征的综合征,与自身免疫和病毒感染有关。
大部分患儿首先表现四肢近端无力或手无力 触肌肉有明显疼痛感,若因病毒急性感染,特别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往 往会出现腓肠肌或大腿肌疼痛
体格检查:可发现肌力减低、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可减弱或正常
一、脊髓灰质炎
•肠道病毒属微小RNA病毒科
•脊髓灰质炎病毒
•非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COX)病毒 埃可(ECHO)病毒 肠道病毒71(EV 71)
一、脊髓灰质炎
发 病 机 制
病毒经口入人体,在 扁桃体及肠道淋巴组 织繁殖。 无症状型(隐性感染)
进入血液循环形成 病毒血症,
顿挫型
通过血脑屏障侵入 中枢神经系统
近体端不受累
外伤性神经炎
注射麻痹与脊灰的鉴别点是:
注射后很快出现患儿不能行走或跛行;
有时注射疼痛很明显,放电感觉;
膝反射存在,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损伤肢的足背面第 1 、 2 趾皮肤有感觉缺失区
(腓总神经支配区)。
臂丛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由颈C5~8与T1神经根组成 产伤、工伤、交通事故等
高血钾
常染色体显性 10岁前 肌无力、肢痛 或沉重感、有肌 强直现象 白天运动后 数十分钟 剧烈运动 增高 T波高尖 补充钙
正常血钾
常染色体显性 10岁前 肌无力较重
晚上 数天~数周 剧烈运动、限钠 正常 正常 补充钾
预后
少数有局限肌萎缩
中年时发作减少
随年龄增长
发作减少
八、多发性神经炎
多发性神经炎也叫末梢神经炎,是肢体远端的多发性神经损 害。 病因多种,但病理过程是轴突变性和节段性髓鞘脱失,病程 数月至1年或更久。 主要表现:
AFP报告病例包括: 1.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2. 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鉴别
症状特点 损害部位 瘫痪部位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电变性反应 同义名称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 常较广泛 增高 亢进 有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性 (-)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颅神经运动核及其纤维、脊 髓前角细胞或前根、脊神经 常较局限 减低 减弱或消失 无 早期即有 (+)
二、格林巴氏综合征(GBS)
GBS发病可能与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感染史)
为急性,亚急性起病 对称性,上行性
弛缓性肢体麻痹
可出现颅神经障碍,出现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 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如根性痛、肢体远端感觉减退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肌电图: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失神经或轴索变性
AFP临床上有四大特点
2.肌力不同程度减退 肌力检查:肌力分六级:
0级:令患儿作肢体运动时,看不到肌肉收缩现象(不动);
Ⅰ级:看到或触到肌肉收缩,但未见肌体动作(肌动); Ⅱ级:肢体有轻微主动运动(只能在桌面或床面水平移动),但
不能对抗地心引力(平动);
Ⅲ级:可对抗地心引力而动作(肢体可离开床面),但不能对抗 阻力(抬动);
横断性脊髓炎、非横断性脊髓炎
传统的“横断性脊髓炎”
非横断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在发病早期
可有一段时间脊休克期,表现为软瘫
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
应注意鉴别、随访。
四、周围神经损害
多发性末梢神经病(药物性、毒物性、原因不 明); 神经根炎;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注射引起); 单神经炎; 神经丛炎;
鉴别诊断主要靠肌电图示肌源性改变、血清肌酶增高、肌活检出现肌 纤维断裂、变性等。
六、重症肌无力(全身型)
本病是神经肌肉接头处发生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从而导致相 应肌肉易疲痨性及肌无力。
全身重症肌无力与脊灰鉴别是:
该病为全身型肌无力,病变累及四肢,轻者行走和举手动作不能持久, 上楼梯易疲痨,常伴眼外肌受累、晨轻幕重,表现为眼睑下垂和/或眼球 活动受限,还可有咀嚼、吞咽、构音困难。重者常需卧床及不同程度呼
远端对称性肌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有感觉障碍,如:刺痛、 蚁走感、灼热、触痛。 可有手套、袜子样深浅感觉障碍。 也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皮肤苍白、青紫、干燥、指(趾)甲 粗糙、松脆。
九、髋关节滑膜炎
①年龄在10岁以下
②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或慢性髋关节区疼痛,疼 痛在夜间加重
脊灰的瘫痪进展时间不定,可由数天至半月不等。 肢体肌力开始恢复时,常从远端开始,多数患者经4-6 周之后,可有不同程度恢复, 重症病残率很高,严重者可出现肌萎缩、关节挛缩、 肢体或骨骼变形,常见有膝反屈(即膝关节向后弯曲) 现象。
脊髓灰质炎的鉴别诊断
1、其他肠道病毒感染(非脊灰病毒感染)
有复发可能
三、急性横断性脊髓炎
三大主征:
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减退或消失 损害平面以下运动瘫痪 呈弛缓性瘫痪(下神经元瘫痪) 痉挛性瘫痪(上神经元瘫痪)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 锥体束征(上神经元瘫痪):阳性 EMG:周围神经 传导功能正常。
三、急性横断性脊髓炎
三大主征:
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减退或消失 损害平面以下运动瘫痪 呈弛缓性瘫痪(下神经元瘫痪) 痉挛性瘫痪(上神经元瘫痪)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 锥体束征(上神经元瘫痪):阳性 EMG:周围神经 传导功能正常。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医院儿科
曹焕珍
检测AFP的背景
1961年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用于临床 1994年10月以后我国未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本 土野毒株 1996年建立了对AFP的检测系统
AFP报告病例包括: 1.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2. 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痉挛性瘫,中枢性瘫,硬瘫 弛缓性瘫,周围性瘫,软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弛缓性麻痹(APF)的特点
临床上有四大特点:
肌张力低下;
肌力不同程度减退(0-Ⅳ级);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无病理反射
AFP临床上四大特点
1、肌张力低下:因为失去神经支配
肌张力: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 张力,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 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 。
Ⅳ级:可对抗地心引力,并可外加轻度阻力而动作(弱抗动);
Ⅴ级:肌力完全正常(抗动)。
AFP临床上有四大特点
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腱反射属脊髓反射,常用的有膝腱反射、跟腱 反射、肱二、三头肌腱反射。
③
②
图 一
④
① ⑤
反 射 弧 的 构 成
腱反射
AFP临床上有四大特点
4.无病理反射
巴氏征是检查大脑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有无病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检查时,令病儿伸直下肢,用尖物由后向前划足跖外缘,若出现 拇趾背伸,其它趾作扇形展开,则为巴氏征阳性,说明有锥体系 统病变的表现。
无瘫痪型
病情进一步发展
瘫痪型
一、脊髓灰质炎的特点
1. 本病麻痹型中以脊髓型多见。常在发热3—4天后,出 现肢体瘫痪,晚至7-11天 2. 可因脊髓前角细胞受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病情轻重 不一,但多数患儿为一侧下肢瘫痪。肢体(或 / 和腹 肌)不对称(或双侧)
脊髓型 最常见,下肢瘫痪多见。呼吸肌瘫痪引 起呼吸困难,肠及膀胱瘫痪引起肠麻痹 及尿潴留 脑干型 颅神经瘫痪、呼吸中枢瘫痪和血管运动 中枢瘫痪 脑型 较少见,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类似 混合型 上述各型同时存在,其中以脊髓型和脑 干型同时存在最常见
吸肌无力。
多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少数腱反射正常,感觉正常,诊断需皮下注射 甲基硫酸新斯的明针试验 15—20 分钟可出现一过性肌力增强,动作有力, 眼裂增大(对眼睑下垂病例)。本病无发热。
七、周期性麻痹
是一组与钾离子代谢有关的代谢性疾病,具有反
复性、发作性、自限性为特点的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弛缓性麻痹。
坐 骨 神 经
外伤性神经炎
外伤性神经炎多因药物注射引起的坐骨神经损伤,损
伤后主要引起该神经支配的臀大肌、臀中肌、胫骨前 肌、腓肠肌的麻痹和肌萎缩。
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外伤性神经炎
因为坐骨神经损伤以腓总神经受累为主,故主要出现胫骨
前肌麻痹而引起的足下垂明显
若胫神经受累则表现为仰足趾,即足跟着地,仅可表现踝 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膝反射正常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弛缓性瘫,周围性瘫,软瘫)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痉挛性瘫,中枢性瘫,硬瘫)
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
AFP
甲胎蛋白 法(国)新(闻)社 Agence France Presse 美国警察联合会 American Federation of Police
AFP 急性弛缓性麻痹 急性:<14~45~60天
2000年10月WHO宣布中国已消灭脊髓灰质炎
急性弛缓性麻痹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 定义
AFP是指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 为主并伴有肌肉弛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属于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它的病变是在脊髓前角及其 以下(包括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神经根神经干及其神经末 稍)的病变
腋神经损伤 三角肌萎缩,肩关节外展受限 肌皮神经损伤 肱二头肌萎缩,肘关节屈曲受限 桡神经损伤 肱三头肌,肱桡肌及腕伸,拇伸,指伸肌萎缩及功能受限 正中神经损伤 屈腕及屈指肌 大鱼际肌萎缩 尺神经损伤 尺侧腕屈肌萎缩 小鱼际肌,手内部肌包括骨间肌 及蚓状肌,及拇内收肌萎缩
五、急性多发性肌炎
GBS与脊灰鉴别诊断
脊灰 感染史 发热 起病方式 瘫痪特点 CSF EMG 预后 复发 有 有(热麻痹) 不对称(一侧) 下肢较上肢常见 细胞蛋白分离 神经源性损害 差 无 GBS 前驱病感染史 无(冷麻痹) 对称,上行性 四肢瘫痪(对称性) 蛋白细胞分离 传导速度减慢、失神经或轴索变性 好(半年左右恢复,少数半年以上)
弛缓性麻痹病人不应有巴氏征阳性。
急性弛缓性麻痹(APF)的的特点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上有四大特点:
肌张力低下; 肌力不同程度减退(0-Ⅳ级)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无病理反射
AFP病例的种类14种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格林巴氏综合征(GBS);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多神经病(药物性、毒物性、原因不明); 神经根炎;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注射引起); 单神经炎; 神经丛炎; 周期性麻痹(包括高钾性、低钾性、正常钾); 肌病(重症肌无力、中毒性肌病、原因不明); 急性多发性肌炎; 肉毒中毒; 四肢瘫、截瘫、单瘫(原因不明) 短暂性麻痹。
根据发作时的表现与血钾变化,临床上分为低血
钾性、高血钾性及正常血钾性麻痹三类,临床上 以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多见。
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周期性麻痹(三种周期性麻痹的鉴别)
低血钾
遗传 发病年龄 发作特点 常染色体显性 青春期多见 弛缓性麻痹 腱反射消失 发作时间 持续时间 诱发时间 血清钾 发作时心电图 治疗 食餐后、晚上多见 数小时~数天 服大量碳水化合物 减少 PR间期、Q—T 间期延长、U波出现 补充钾
目前分离出肠道病毒 EV71, 柯萨奇 B 组和埃可病毒
等。
这些病毒使脊髓白质和灰质
同时受侵犯,在这种脊髓炎中, 前角细胞是病变的靶部位。 病理学上很象脊灰,临床不易区别.
脊髓灰质炎的鉴别诊断
2、脊肌萎缩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第5号染色体等位基因突变.
前角细胞变性,肌肉萎缩(早期:神经源性 晚期:肌源性) 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对称性无力,感觉及智力 正常。 I型 II型 III型 肌酶正常 EMG:神经源性改变
③有跛行或膝关节活动受限的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该病的病变在髋关节, 但有些患儿会出现膝关节 疼痛的症状,这是髋关节 滑膜炎的炎症反应刺激了 患者的闭孔神经引起的 放射痛。
一、脊髓灰质炎的特点
3. 肢体肌张力低下,弛缓性麻痹
4. 腱反射消失
5. 无感觉障碍 6.肌电图示神经元性损害,尤其前角出现明显神经源性损害 为特点(巨大电位,纤颤电位,正锐波)。 7.脊灰的确诊除上述表现外,必须具备从粪便中分离出脊灰 野毒株。
因此合格的大便标本至关重要(2周内)
一、脊髓灰质炎的预后
多发性肌炎是一种对称性、广泛性、以多发性骨骼肌的间质性炎症和 肌纤维变性为特征的综合征,与自身免疫和病毒感染有关。
大部分患儿首先表现四肢近端无力或手无力 触肌肉有明显疼痛感,若因病毒急性感染,特别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往 往会出现腓肠肌或大腿肌疼痛
体格检查:可发现肌力减低、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可减弱或正常
一、脊髓灰质炎
•肠道病毒属微小RNA病毒科
•脊髓灰质炎病毒
•非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COX)病毒 埃可(ECHO)病毒 肠道病毒71(EV 71)
一、脊髓灰质炎
发 病 机 制
病毒经口入人体,在 扁桃体及肠道淋巴组 织繁殖。 无症状型(隐性感染)
进入血液循环形成 病毒血症,
顿挫型
通过血脑屏障侵入 中枢神经系统
近体端不受累
外伤性神经炎
注射麻痹与脊灰的鉴别点是:
注射后很快出现患儿不能行走或跛行;
有时注射疼痛很明显,放电感觉;
膝反射存在,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损伤肢的足背面第 1 、 2 趾皮肤有感觉缺失区
(腓总神经支配区)。
臂丛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由颈C5~8与T1神经根组成 产伤、工伤、交通事故等
高血钾
常染色体显性 10岁前 肌无力、肢痛 或沉重感、有肌 强直现象 白天运动后 数十分钟 剧烈运动 增高 T波高尖 补充钙
正常血钾
常染色体显性 10岁前 肌无力较重
晚上 数天~数周 剧烈运动、限钠 正常 正常 补充钾
预后
少数有局限肌萎缩
中年时发作减少
随年龄增长
发作减少
八、多发性神经炎
多发性神经炎也叫末梢神经炎,是肢体远端的多发性神经损 害。 病因多种,但病理过程是轴突变性和节段性髓鞘脱失,病程 数月至1年或更久。 主要表现:
AFP报告病例包括: 1.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2. 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鉴别
症状特点 损害部位 瘫痪部位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电变性反应 同义名称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 常较广泛 增高 亢进 有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性 (-)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颅神经运动核及其纤维、脊 髓前角细胞或前根、脊神经 常较局限 减低 减弱或消失 无 早期即有 (+)
二、格林巴氏综合征(GBS)
GBS发病可能与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感染史)
为急性,亚急性起病 对称性,上行性
弛缓性肢体麻痹
可出现颅神经障碍,出现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 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如根性痛、肢体远端感觉减退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肌电图: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失神经或轴索变性
AFP临床上有四大特点
2.肌力不同程度减退 肌力检查:肌力分六级:
0级:令患儿作肢体运动时,看不到肌肉收缩现象(不动);
Ⅰ级:看到或触到肌肉收缩,但未见肌体动作(肌动); Ⅱ级:肢体有轻微主动运动(只能在桌面或床面水平移动),但
不能对抗地心引力(平动);
Ⅲ级:可对抗地心引力而动作(肢体可离开床面),但不能对抗 阻力(抬动);
横断性脊髓炎、非横断性脊髓炎
传统的“横断性脊髓炎”
非横断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在发病早期
可有一段时间脊休克期,表现为软瘫
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
应注意鉴别、随访。
四、周围神经损害
多发性末梢神经病(药物性、毒物性、原因不 明); 神经根炎;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注射引起); 单神经炎; 神经丛炎;
鉴别诊断主要靠肌电图示肌源性改变、血清肌酶增高、肌活检出现肌 纤维断裂、变性等。
六、重症肌无力(全身型)
本病是神经肌肉接头处发生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从而导致相 应肌肉易疲痨性及肌无力。
全身重症肌无力与脊灰鉴别是:
该病为全身型肌无力,病变累及四肢,轻者行走和举手动作不能持久, 上楼梯易疲痨,常伴眼外肌受累、晨轻幕重,表现为眼睑下垂和/或眼球 活动受限,还可有咀嚼、吞咽、构音困难。重者常需卧床及不同程度呼
远端对称性肌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有感觉障碍,如:刺痛、 蚁走感、灼热、触痛。 可有手套、袜子样深浅感觉障碍。 也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皮肤苍白、青紫、干燥、指(趾)甲 粗糙、松脆。
九、髋关节滑膜炎
①年龄在10岁以下
②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或慢性髋关节区疼痛,疼 痛在夜间加重
脊灰的瘫痪进展时间不定,可由数天至半月不等。 肢体肌力开始恢复时,常从远端开始,多数患者经4-6 周之后,可有不同程度恢复, 重症病残率很高,严重者可出现肌萎缩、关节挛缩、 肢体或骨骼变形,常见有膝反屈(即膝关节向后弯曲) 现象。
脊髓灰质炎的鉴别诊断
1、其他肠道病毒感染(非脊灰病毒感染)
有复发可能
三、急性横断性脊髓炎
三大主征:
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减退或消失 损害平面以下运动瘫痪 呈弛缓性瘫痪(下神经元瘫痪) 痉挛性瘫痪(上神经元瘫痪)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 锥体束征(上神经元瘫痪):阳性 EMG:周围神经 传导功能正常。
三、急性横断性脊髓炎
三大主征:
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减退或消失 损害平面以下运动瘫痪 呈弛缓性瘫痪(下神经元瘫痪) 痉挛性瘫痪(上神经元瘫痪)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 锥体束征(上神经元瘫痪):阳性 EMG:周围神经 传导功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