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税收的代价

合集下载

第八章 应用税收的代价

第八章  应用税收的代价

正方:劳动供给相当无弹性(供给曲线几乎垂直)劳动税引 劳动供给相当无弹性(供给曲线几乎垂直)
起的无谓损失很小。 起的无谓损失很小。
反方:大多数群体对激励反应较大: 大多数群体对激励反应较大:
工资越高,选择工作的时间越长(加班);赚钱人 工资越高,选择工作的时间越长(加班) 比较在家的利益和工资;老年人选择退休时间; 比较在家的利益和工资;老年人选择退休时间; 地下经济活动者比较其收入和合法工资 ——税收扭曲了这些工人的决策 ——税收扭曲了这些工人的决策
有税时生产 者收入价格
PS N
0
•B
无谓损失 Q1
需求
有税时生产者剩余
Q
数量
无谓损失的产生 是由于税收使市 场规模减少了
供 给、需 求 与 政 府 政 策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即问即答 2
啤酒的需求比牛奶的需求更富有弹性。 啤酒的需求比牛奶的需求更富有弹性。 啤酒税的无谓损失大,还是牛奶税的无谓 啤酒税的无谓损失大, 损失大?为什么? 损失大?为什么?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税收变动时的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
当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保持不变时
价 格
无谓损失 税收收入
价 格
供给
PD 税收 收入
无谓损失
供给
PD 价 格 税 收 收 入 PS 0 Q2
无谓损失
供给
PD PSLeabharlann 需求PS 0税 收 收 入
需求
需求
0
无 谓 损 失
Q2 Q1
(a) 小额税
数量
Q2
Q1
数量
赋 税 的 代 价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里根经历的拉弗曲线
里根政府的第一任预算局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里根政府的第一任预算局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里根 曾经历过拉弗曲线所描述的情况。他总是 里根)曾经历过拉弗曲线所描述的情况 里根 曾经历过拉弗曲线所描述的情况。 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拍电影赚过大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拍电影赚过大钱。 在那时,战争附加税高达 在那时,战争附加税高达90%。“你只能拍四 。 部电影就达到最高税率那一档了。 部电影就达到最高税率那一档了。” “因此,我们拍完四部电影就停止 因此, 工作,并到乡下度假。 工作,并到乡下度假。”

曼昆-微观经济学-第六版-第八章答案

曼昆-微观经济学-第六版-第八章答案

第八章应用:赋税的代价复习题1.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会发生什么变动? 与税收收入相比较,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如何变动?解释原因。

答: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都会减少。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大于税收收入的增加.税收扭曲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激励,引起市场配置资源时的无效率.2.画出有物品销售税的供求图。

在图上标注无谓损失,标明税收收入.答:如P163图8-3所示,对一种物品征税减少了消费者剩余(面积B+C表示减少量)和生产者剩余(面积D+E表示减少量)。

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大于税收收入(用面积B+D表示),税收引起了无谓损失(用面积C+E表示)。

3.供给与需求弹性如何影响税收的无谓损失?为什么有这种影响?答: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越大;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小,税收的无谓损失越小。

因为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买者和卖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决定了税收扭曲会使市场结果有多大变动。

4.当税收增加时,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有什么变动?答:当税收增加时,无谓损失增加,并且无谓损失的增加要快于税收规模的增加。

税收增加时,税收收入先增加,然后随着税收规模越来越大,市场收缩非常之大,以至于税收收入开始减少。

问题与应用1.比萨饼市场的特征是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A.画出竞争市场均衡图。

标出价格、数量、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存在无谓损失吗?解释原因。

答:没有无谓损失。

自由竞争市场使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点,在均衡状态下,总剩余达到最大,如图8-2。

图8-2 比萨饼市场均衡图B.假设政府令每个比萨饼店每卖出一个比萨饼交纳1美元税。

说明这种比萨饼税的影响,确定并标出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政府收入以及无谓损失。

每块面积与税前相比有何变动?答:这种比萨饼税使卖者得到的价格降低,买者支付的价格增加,销售量从Q1减少到Q2 。

消费者剩余由税收前的面积A+B+E 减少为税收后的面积A;生产者剩余由税收前的面积C+D+F 减少为税收后的面积D。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

Chap01经济学十大原理1“稀缺性”是由于以下哪个原因A大多数经济生产的理念不是很好B在大多数经济社会中,富人消费了不适当比例的商品和服务C政府限制了太多商品和服务供给D资源是有限的2在大多数社会中,资源是由—分配A个别中央计划者B一小群中央计划者C使用源来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厂商们D无数家庭和广商的联合行为3大炮和黄油曾经被用来代表传统社会交易中的A耐用品和非耐用品B进口和出口C国防用品和生活消费品D法律和农业4 Candice正在计划她的假期活动。

她想去当地的游泳馆游,以及看一场最新的电影,但是因为只能买到游泳馆开门时间的电影票,所以她只能去一个活动,这体现了以下哪个基础原理A人们对激励因素做出反应B理性人在边际上思考C人们面临均衡取舍D效率的提高有时候以牺牲公平为代价5你考虑在大学再果一个学期,这样你就可以完成一个经济学课程。

在决定是否留下来的时候A把教育的总成本与教育的总收益做比较B把教育的总成本与再呆一个学期的收益做比较C比较再呆一个学期的成本与收益D把教育的总收益与再呆一学期的成本做比较1对汽油征税是一种鼓励人们开节能型汽车的激励措施Chap02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1经济学家在进行—研究时,通常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代替A理论和观察B实际实验C模型D假设2经济学家做出假设是为了A模仿其他科学家所采用的方法B尽量减少无用实验的次数C尽量减少问题在某些方面被忽略的可能性D把他们的想法聚焦于某些中心问题3循环流动图是——的例子A实际实验B经济模型C数学模型D以上全部4下列哪个属于一项资本投入A一台电脑B一份股票C一小时工作时间D50000美元5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图,显示出经济—的产出的各种组合A应该生产B想要生产C能够生产D需要生产6当经济体在生产可能性边界内运作时,可知A经济中有未利用的资源或效率低下B所有的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了C为了使经济走向边界上的某一点,需要发生经济增长D为了生产更多的某一种商品,就必须放弃另一些商品7当经济学家8经济学家有时候意见相互矛盾是因为A经济学研究生们被鼓励相互争论B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科学判断C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不喜欢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D经济学更多的是一种倍仰体系,而不是一种科学1在循环流动图中,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2如果某国的一个主要工会举行罢工,那么该国可能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内进行生产Chap03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1巴西应该专门生产腰果图为巴西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图所示,直线向下倾斜反映出了a对于巴西来说,生产花生比生产腰果要花费更多b随看时间推移,巴西将生产更多的花生和更少的腰果c巴西面临着生产花生和腰果的权衡d巴西应该专门生产腰果2Ken和Tac两名木工,他们]平时都生产桌子和椅子。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稀缺性: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效率: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平等:指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机会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在机会成本成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边际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市场经济: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产权: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经济周期:用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或雇佣的人数来衡量的,经济活动中无规律的、大部分无法预测的波动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循环流向图:一个用普通术语来解释经济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并说明经济的参与者如何相互交易的直观的经济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出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影响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实证表述:是描述性的,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表述规范表述:是规范性的,做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表述第3章相互依存性和贸易的好处绝对优势:描述一个人、一家公司或一个国家相对其他人、公司或国家的生产力比较优势:根据生产商的机会成本进行比较。

进口品: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出口品: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第4章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力量市场:一个市场就是由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买者和卖者组成的群体竞争市场:描述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供给表:表明在影响某种物品的生产者想出售数量的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该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的表格供给曲线:将价格与供给量相联系的向上倾斜的曲线均衡: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被称为市场的~需求表:表明在影响消费者想购买的数量的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物品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表格需求曲线:是将价格与需求量相联系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正常物品:当收入减少时,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减少,这种物品就被称为~低档物品:当收入减少时,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物品就被称为~均衡价格:使得供给和需求平衡的价格均衡数量:使得供给和需求平衡的数量过剩:在现行价格下,供给者不能卖出他们想卖的所有物品替代品:当一种物品价格下降引起对另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减少时,这两种物品被称为~互补品:当一种物品价格下降引起另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增加时,这两种物品被称为~供给量:是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数量。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8章应用:赋税的代价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北京师范大学2006、2009研;深圳大学2008研)答:无谓损失指税收(或其他某种政策)扭曲了市场结果时所引起的总剩余的减少。

如图8-1所示,对一种物品征税减少了消费者剩余(用面积B C+代表)和生产者剩余(用面积D E+代表)。

由于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大于税收收入(面积B D+),所以,税收引起了无谓损失(面积C E+)。

图8-1 无谓损失二、复习题1.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会发生怎样的变动?与税收收入相比较,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如何变动?解释原因。

答:(1)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都会减少。

(2)与税收收入的比较具体如图8-1所示。

对一种物品征税减少了消费者剩余(用面积B C+代表)。

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大于税+代表)和生产者剩余(用面积D E收收入(面积B D+),所以,税收引起了无谓损失(面积C E+)。

(3)税收引起无谓损失的原因是收扭曲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使资源配置无效率,进而使社会总剩余减少。

市场通常可以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

这就是说,供求均衡使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总剩余最大化。

但是,当税收提高了买者的价格而降低了卖者的价格时,它对买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消费,而对卖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生产。

当买者和卖者对这些激励做出反应时,市场规模缩小到其最优水平之下。

案例:谁为奢侈品税收付出代价

案例:谁为奢侈品税收付出代价

• 生产这些奢侈品的企业不仅要承受税收, 还面临需求减少引起两种后果。一是企业 不得不减少生产,二是企业不得不降价。 这就使这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得不解 雇工人。这个行业所有者利润减少,工人 收入减少。本来这些行业的工人大多属于 低收人工人,是这种“劫富济贫”政策要 帮助的对象,结果反受这种政策之害。
案例:谁为奢侈品税收付出代价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 1990年, 美国国会通过对游艇、私人飞机、 珠宝、皮革、豪华轿车这类奢侈品征收新 的奢侈品税。 • 支持这项税的人认为,这些奢侈品全部由 富人消费,这种税也必然由富人承担。向 富人收税以补助低收人者,平等又合理。
• 实施之后反对者并不是富人,而是生产这 些奢侈品的企业与工人,其中大部分是这 项税所要帮助的低收入者。为什么这些并 不消费奢侈品的人反而反对这项税呢?
• 征税后,出现了豪华游艇的替代品,例如, 在科罗拉多州的旅游胜地阿斯潘安购置房 产。人们想方设法逃避征税,尤其是在佛 罗里达州,那儿是巴哈马国家和加勒比地 区的边界。人们在境外购买奢侈品、在国 内使用的人。该项税收摧毁了作为“世界 游艇交易之都”佛罗里达的游艇产业。
• 游艇这类奢侈品属于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 缺乏弹性。这是因为,这类商品并非生活 必需品,而且替代产品多。 • 所以,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大幅减少, 需求富有弹性。但生产这类商品的企业短 期内难以转产其他产品,供给缺乏弹性。 税收实际上落到了生产者身上。
• 生产奢侈品企业的所有者与工人深受高 • 奢侈品税之害,又承担了绝大部分这种税 收。所以,这种税并 • 没有受到富人的反对,而是主要受到这些 行业工人与工会的反 • 对。美国国会迫于压力在1993年取消了这 种奢侈品税。。1993年, • 这项法令被克林顿总统废止,这在当时似 乎是一个好主意。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应用:赋税的代价)(精选.)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应用:赋税的代价)(精选.)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8章应用:赋税的代价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无谓损失()(北京师范大学2006、2009研;深圳大学2008研)答:无谓损失指税收(或其他某种政策)扭曲了市场结果时所引起的总剩余的减少。

如图8-1所示,对一种物品征税减少了消费者剩余(用面积B C+代表)和生产者剩余(用面积D E+代表)。

由于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大于税收收入(面积+),所以,税收引起了无谓损失(面积C E+)。

B D图8-1 无谓损失二、复习题1.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会发生怎样的变动?与税收收入相比较,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如何变动?解释原因。

答:(1)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都会减少。

(2)与税收收入的比较具体如图8-1所示。

对一种物品征税减少了消费者剩余(用面积B C+代表)和生产者剩余(用面积D E+代表)。

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大于税收收入(面积B D+),所以,税收引起了无谓损失(面积C E+)。

(3)税收引起无谓损失的原因是收扭曲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使资源配置无效率,进而使社会总剩余减少。

市场通常可以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

这就是说,供求均衡使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总剩余最大化。

但是,当税收提高了买者的价格而降低了卖者的价格时,它对买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消费,而对卖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生产。

当买者和卖者对这些激励做出反应时,市场规模缩小到其最优水平之下。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细讲解(第8章__应用_赋税的代价)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细讲解(第8章__应用_赋税的代价)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8章应用:赋税的代价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北京师范大学2006、2009研;深圳大学2008研)答:无谓损失指税收(或其他某种政策)扭曲了市场结果时所引起的总剩余的减少。

如图8-1所示,对一种物品征税减少了消费者剩余(用面积B C+代表)和生产者剩余(用面积D E+代表)。

由于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大于税收收入(面积B D+),所以,税收引起了无谓损失(面积C E+)。

图8-1 无谓损失二、复习题1.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会发生怎样的变动?与税收收入相比较,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如何变动?解释原因。

答:(1)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都会减少。

(2)与税收收入的比较具体如图8-1所示。

对一种物品征税减少了消费者剩余(用面积B C+代表)和生产者剩余(用面积D E+代表)。

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大于税收收入(面积B D+)。

+),所以,税收引起了无谓损失(面积C E(3)税收引起无谓损失的原因是收扭曲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使资源配置无效率,进而使社会总剩余减少。

市场通常可以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

这就是说,供求均衡使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总剩余最大化。

但是,当税收提高了买者的价格而降低了卖者的价格时,它对买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消费,而对卖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生产。

当买者和卖者对这些激励做出反应时,市场规模缩小到其最优水平之下。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应用:赋税的代价)剖析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应用:赋税的代价)剖析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8章应用:赋税的代价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北京师范大学2006、2009研;深圳大学2008研)答:无谓损失指税收(或其他某种政策)扭曲了市场结果时所引起的总剩余的减少。

如图8-1所示,对一种物品征税减少了消费者剩余(用面积B C+代表)和生产者剩余(用面积D E+代表)。

由于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大于税收收入(面积B D+),所以,税收引起了无谓损失(面积C E+)。

图8-1 无谓损失二、复习题1.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会发生怎样的变动?与税收收入相比较,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如何变动?解释原因。

答:(1)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都会减少。

(2)与税收收入的比较具体如图8-1所示。

对一种物品征税减少了消费者剩余(用面积B C+代表)。

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大于税+代表)和生产者剩余(用面积D E收收入(面积B D+),所以,税收引起了无谓损失(面积C E+)。

(3)税收引起无谓损失的原因是收扭曲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使资源配置无效率,进而使社会总剩余减少。

市场通常可以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

这就是说,供求均衡使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总剩余最大化。

但是,当税收提高了买者的价格而降低了卖者的价格时,它对买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消费,而对卖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生产。

当买者和卖者对这些激励做出反应时,市场规模缩小到其最优水平之下。

《经济学原理》第八章应用:税收的代价

《经济学原理》第八章应用:税收的代价

第八章应用:税收的代价在本章中你将——〔〕考察税收如何减少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了解税收无谓损失的意义和原因考虑为什么一些税收的无谓损失大于另一些税收考察税收和无谓损失如何随税收的规模而变动税收往往是热门政治争论的来源。

在1776年美国殖民地对英国税收的愤怒引发了美国革命。

200多年以后,罗纳德·里根以大幅度降低个人所得税为号召中选总统,在他入主白宫的8年期间,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70%下降为28%。

1992年,比尔·克林顿中选的局部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总统乔治·布什没有遵守他在1988年大选中的诺言:“相信我的话:没有新税。

〞我们在第六章中开始研究税收。

在那里我们说明了,一种物品的税收如何影响它的价格和销售量,以及供应和需求的力量如何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划分税收负担。

在本章中,我们要扩大这种分析,并考察税收如何影响福利,即市场参与者的经济福利。

乍看起来,税收对福利的影响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政府征税是为了增加收入,而这种收入必然来自某人的口袋。

正如我们在第六章中所说明的,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买者和卖者的状况都会变坏:税收提高了买者支付的价格,并降低了卖者得到的价格。

但为了更充分地理解税收如何影响经济福利,我们应该比拟买者和卖者减少的福利和政府增加的收入量。

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工具使我们可以进行这种比拟。

分析将说明,税收对买者和卖者的本钱超过了政府增加的收入。

税收的无谓损失我们从回忆第六章中一个惊人的结论开始:一种物品的税收是向买者征收还是向卖者征收是不重要的。

当向买者征税时,需求曲线向下移动,移动量为税收的大小;当向卖者征税时,供应曲线向下移动,移动量为税收的大小。

在这两种情况下,当征收税收时,买者支付的价格上升,而卖者得到的价格下降。

最后,无论如何收税,买者与卖者分摊税收负担。

图8-l表示这些影响。

为了简化我们的讨论,尽管供应曲线和需求曲线中必然有一条曲线移动,但图上并没有表示出任何一条曲线的移动。

微观经济学第八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

微观经济学第八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

第八章应用:赋税得代价问题与应用1.比萨饼市场得特征就是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A.画出竞争市场均衡图。

标出价格、数量、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存在无谓损失吗?解释原因。

答:没有无谓损失。

自由竞争市场使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点,消费者对该物品得评价等于生产者得成本。

在均衡状态下,总剩余达到,最大,如图8-2。

图8-2 比萨饼市场均衡图B.假设政府令每个比萨饼店每卖出一个比萨饼交纳1美元税。

说明这种比萨饼税得影响,确定并标出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政府收入以及无谓损失。

每块面积与税前相比有何变动?答:这种比萨饼税使卖者得到得价格降低,买者支付得价格增加,销售量从Q 减少到Q 。

消费者剩余由税收前得面积A+B+E 减少为税收后得面积A;生产者剩余由税收前得面积C+D+F 减少为税收后得面积D。

税收收入为面积B+C。

无谓损失为面积E+F。

税收前没有税收收人与无谓损失(见图8-3)。

图8-3 有税收时得均衡图C.如果取消税收,比萨饼得买与卖者得状况变好,但政府会失去税收收入。

假设消费者与生产者自愿把她们得部分收入给予政府。

各方(包括政府)得状况能比有税收时更好吗?用您得图上所标出得面积做出解释。

答:如果取消税收,消费者与生产者自愿把收入交给政府,她们对市场得需求与供给就不会改变,市场仍处于原有得均衡状态。

虽然买者实际支付得价格上升了,卖者实际得到得价格下降了,但就是销售量不变。

买者与卖者所得减少得部分都交给了政府,不存在无谓损失。

各方得状况比有税收时好。

如图8-3 所示,如果比萨饼得生产者交给政府得收入就是面积C,消费者交得收入就是面积B,此时得销售量仍就是Q ,生产者剩余就是面积D+F,消费者剩余就是A+E,没有无谓损失。

2.评价以下两句话。

您同意吗?为什么?A.“一种没有无谓损失得税收不能增加任何政府收入。

”答:不同意。

有些税收不会产生无谓损失,只会增加政府收入。

例如庇古税,它就是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得税收。

(完整版)《曼昆—微观经济学》重点总结(含重点图表),推荐文档

(完整版)《曼昆—微观经济学》重点总结(含重点图表),推荐文档

《曼昆—微观经济学》重点总结第1篇导言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决策。

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动。

在经济学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

价格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

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市场势力。

生产率取决于设备,劳动者的技能以及可用的技术。

·经济学十大原理人们如何做出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们如何相互交易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办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整体经济如何运行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P2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P28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生产不同物品之间的权衡取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权衡取舍可以改变。

·大多数经济学家一致同意的十个主张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

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第2篇市场如何运行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两个特征:1.可供销售的物品时完全相同的;2.买者和卖者人数众多,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影响买者的变量: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的数量。

曼昆经济学原理08税收的代价

曼昆经济学原理08税收的代价

The Deadweight Loss...
Price
Lost gains
from trade
Supply
PB
Price = P1 Size of tax without tax
P
S
Value to buyers
Cost to sellers
Demand
0
Q2
Q1
Quantity
Reduction in quantity due to the tax
The Deadweight Loss Debate
Some examples of workers who may respond more to incentives:
Workers who can adjust the number of hours they work
Families with second earners
Tax Distortions and Elasticities...
(a) Inelastic Supply
Price
Supply
Size of tax
0
When supply is relatively inelastic, the deadweight loss of a tax is small.
It does not matter whether a tax on a good is levied on buyers or sellers of the good…the price paid by buyers rises, and the price received by sellers falls.
Elderly who can choose when to retire

《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领会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培养对现实世界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的观察能力,训练经济学直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尽快步入经济学之门,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相关经济模型,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经济应用问题中的能力,使其具有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和经济分析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要点第一篇导言[基本要求]1.识记:稀缺性;市场势力;市场经济;理性人;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模型;循环流向图;生产可能性边界;微、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实证分析;规范分析;专业化与贸易;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机会成本。

2.领会:关于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经济学四大原理;关于人们如何相互影响的经济学三大原理;关于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经济学三大原理。

3.简单应用: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真体会和理解关于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经济学四大原理;关于人们如何相互影响的经济学三大原理;关于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经济学三大原理。

4.综合应用:要求学生学习后能运用经济学十大原理分析、解释经济中的经济现象,解决一些经济问题;学会经济学研究方法;运用比较优势进行简单分工;熟悉比较优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与练习]1.要求学生认真思考每章课后复习题;2.要求学生认真练习每章课后的问题与应用。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1.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理性人在做决策时面临权衡取舍,必须考虑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后做出决策。

2.人们如何相互交易:贸易的优点、市场是组织贸易的一种好机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3.整体经济如何运行:一国生活水平与其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发行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货膨胀与失业间的短期权衡。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1.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假设的作用、经济模型的建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研究内容。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八章-应用:赋税的代价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八章-应用:赋税的代价
对一种物品征税是在买者支付的价格与 卖者得到的价格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 由于这种税收楔子,销售量低于没有税 收时应该达到的水平. 对一种物品征税,使这种物品的市场规 模缩小。
税收收入
T = 税收规模 Q = 物品销售量
TQ = 政府的税收收入
税收收入...
Price
Price buyers pay
无谓损失
Supply
PS
0
Q2
Q1
Demand
Quantity
Deadweight Loss and Tax Revenue...
Price
PB
(c) 大额税
无谓损失
Supply
PS 0 Q2
Demand
Q1
Quantity
无谓损失与税收收入
对小额税而言,税收收入少,无谓 损失少。 当税收规模增加时,税收收入增加 ,无谓损失也增加。 但当税收规模继续增加,税收收入 则下降,因为高税收大大减少了市 场规模,产生非常大的无谓损失。
税收扭曲与弹性...
Price
(a) 供给缺乏弹性 Supply
税收 规模
0
当供给比较缺乏弹性时 ,税收的无谓损失较小 .
Demand
Quantity
Tax Distortions and Elasticities...
Price
Size of tax
(b) 供给富有弹性
当供给比较富有弹性时 ,税收的无谓损失较大 .
是富有弹性的。
The Deadweight Loss Debate
工人对激励反应较大的例子: 许多工人可以调整他们工作的时间 一些家庭有第二个赚钱人(已婚妇女选 择从事家务还是工作挣钱) 许多老年人可以选择什么时候退休 一些人考虑从事地下经济活动 (i.e. 他们 从事非法经济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应用:税收的代价考察税收如何减少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了解税收无谓损失的意义和原因考虑为什么一些税收的无谓损失大于另一些税收考察税收和无谓损失如何随税收的规模而变动税收往往是热门政治争论的来源。

在1776年美国殖民地对英国税收的愤怒引发了美国革命。

200多年以后,罗纳德·里根以大幅度降低个人所得税为号召当选总统,在他入主白宫的8年期间,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70%下降为28%。

1992年,比尔·克林顿当选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总统乔治·布什没有遵守他在1988年大选中的诺言:“相信我的话:没有新税。

”我们在第六章中开始研究税收。

在那里我们说明了,一种物品的税收如何影响它的价格和销售量,以及供给和需求的力量如何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划分税收负担。

在本章中,我们要扩大这种分析,并考察税收如何影响福利,即市场参与者的经济福利。

乍看起来,税收对福利的影响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政府征税是为了增加收入,而这种收入必然来自某人的口袋。

正如我们在第六章中所说明的,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买者和卖者的状况都会变坏:税收提高了买者支付的价格,并降低了卖者得到的价格。

但为了更充分地理解税收如何影响经济福利,我们应该比较买者和卖者减少的福利和政府增加的收入量。

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工具使我们可以进行这种比较。

分析将表明,税收对买者和卖者的成本超过了政府增加的收入。

税收的无谓损失我们从回忆第六章中一个惊人的结论开始:一种物品的税收是向买者征收还是向卖者征收是不重要的。

当向买者征税时,需求曲线向下移动,移动量为税收的大小;当向卖者征税时,供给曲线向下移动,移动量为税收的大小。

在这两种情况下,当征收税收时,买者支付的价格上升,而卖者得到的价格下降。

最后,无论如何收税,买者与卖者分摊税收负担。

图8-l表示这些影响。

为了简化我们的讨论,尽管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中必然有一条曲线移动,但图上并没有表示出任何一条曲线的移动。

哪一条曲线移动取决于是向卖者征税(供给曲线移动),还是向买者征税(需求曲线移动)。

但就我们这里的目的而言,我们并不需要说明这种移动。

关键的结果是,税收在买者支付的价格和卖者得到的价格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

由于这种税收楔子,销售量低于没有税收时应该达到的水平。

换句话说,对一种物品征税使这种物品的市场规模收缩。

这些结论与第六章的结论相似。

税收如何影响市场参与者现在我们用福利经济学的工具来衡量对一种物品征税的收益与损失。

为了这样做,我们必须考虑税收如何影响买者、卖者以及政府。

市场上买者得到的收益用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某物品支付的量减去他们实际支付的量——来衡量。

市场上卖者得到的收益用生产者剩余——卖者为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成本——来衡量。

这些正是我们在第七章中所用的经济福利衡量指标。

第三个令人感兴趣的部分,政府的衡量指标是什么呢?如果T是税收规模,Q是物品销售量,那么,政府得到的总税收收入就是T×Q。

政府可以用这种税收提供服务,例如,道路、警察和公共教育,或用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因此,为了分析税收如何影响经济福利,我们可以用税收收入来衡量政府从税收中得到的收益。

但是,应该记住,这种收益实际上并不归政府,而是归那些得到这种收入的人。

图8-2代表用供给和需求曲线之间的矩形表示的政府税收收入。

这个矩形的高是税收规模T,而矩形的宽是销售的物品量Q。

由于矩形的面积是高乘宽,所以,这个矩形的面积是T×Q,它等于税收收入。

没有税收时的福利为了说明税收如何影响福利,我们从考虑政府征税之前的福利开始。

图8-3表示供求图,并用宇母A到F标出关键的面积。

没有税收时,可以在供给和需求曲线相交处找出价格和数量。

价格是P1销售量是Q1。

由于需求曲线反映了买者的支付意愿,所以,消费者剩余是需求曲线价格之间的面积,A+B+C。

同样,由于供给曲线反映了卖者的成本,所以,生产者剩余是供给曲线和价格之间的面积,D+E+F。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税收,税收收入等于零。

总剩余,即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之和,等于面积A+B+C+D +E+F。

换句话说,正如我们在第七章中所说明的,总剩余是供给与需求曲线到均衡量之间的面积。

表8-l第一栏概括了这些结论。

有税收时的福利现在考虑征收税收之后的福利。

买者支付的价格从P上升到PB,因此,消费者剩余现在只等于面积A(需求曲线以下和买者价格以上的面积)。

卖者得到的价格从PI下降到Ps,因此,生产者剩余现在只等于面积F(供给曲线以上和卖者价格以下的面积)。

销售量从Q;减少为Q。

,而政府得到的税收收入等于面积B+D。

为了计算有税收时的总剩余,我们把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税收收入相加。

因此,我们发现,总剩余是面积A+B+D+F。

表8-1第二栏提供了一个总结。

福利的变化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征税前后的福利来说明税收的影响。

表8-1第三栏表示这种变化。

税收使消费者剩余减少了面积B+C,生产者剩余减少了面积D+E。

税收收入增加了面积B +D。

毫不奇怪,税收使买者和卖者状况变坏了,而政府状况变好了。

总福利的变化包括消费者剩余的变动(是负的),生产者剩余的变动(也是负的)和税收收入的变动(是正的)。

当我们把这三块相加时,我们发现,市场总剩余减少了面积C+E。

因此,买者和卖者由税收受到的损失大于政府收入的增加。

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被称为无谓损失。

面积C+E衡量无谓损失的规模。

为了理解为什么税收引起无谓损失,回忆一下第一章中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在第七章中我们说明了,市场通常可以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

这就是说,供求均衡使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总剩余最大化。

但是,当税收提高了买者的价格而降低了卖者的价格时,它对买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消费,而对卖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生产。

当买者和卖者对这些激励作出反应时,市场规模缩小到其最优水平之下。

因此,由于税收扭曲了激励,就引起市场资源配置无效率。

无谓损失与贸易的好处为了对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有一些直观认识,考虑一个例子。

设想乔为珍妮清扫房间每周得到100美元。

乔时间的机会成本是80美元,珍妮对打扫房间的评价是120美元。

因此,乔和珍妮每人都从他们的交易中得到了20美元的利益。

总剩余40美元衡量这种特殊交易中贸易的好处。

现在假设政府对清扫房间服务的提供者征收50美元的税。

现在没有一个珍妮能向乔支付的价格使他们两人在纳税之后状况变得更好。

珍妮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是120美元,但这时乔在纳税之后只剩下70美元,这小于他80美元的成本。

相反,在乔得到他的机会成本80美元时,珍妮必须支付130美元,这大于她对清扫房间的评价120美元。

结果,珍妮和乔取消了他们的安排,乔没有收入,珍妮生活在肮脏的房间里。

税收使乔和珍妮的状况变坏了40美元,因为他们失去了这种剩余量。

同时,政府也没有从乔和珍妮那里收到税收,因为他们决定取消他们的安排。

40美元是纯粹无谓损失:这是政府收入增加所没有抵消的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损失。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说明无谓损失的最终来源: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不能实现贸易的好处。

供给和需求曲线之间的三角形面积(面积C+E)衡量这种损失。

通过回忆需求曲线反映消费者对物品的评价和供给曲线反映生产者的成本可以用图8-4轻而易举地说明这种损失。

当税收使买者价格上升到PB;,卖者价格下降到PS时,边际买者和卖者离开市场,因此,销售量从Q1减少到Q2。

但正如图所示,这些买者对物品的评价仍大于卖者的成本。

而在我们所举出的乔和珍妮的例子中,贸易的好处——买者评价与卖者成本之间的差额——小于税收。

因此,一旦征收税收,这些贸易就无法进行。

无谓损失就是由于税收阻止了这些互利的贸易而引起的剩余损失。

即问即答画出甜点心的供给与需求曲线。

如果政府对甜点心征税,说明销售量、买者支付的价格和卖者得到的价格的变动。

用你的图说明税收的无谓损失。

解释无谓损失的含义。

无谓损失的决定因素什么因素决定税收的无谓损失大还是小?回答是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衡供给量和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

我们先来考虑供给弹性如何影响无谓损失的大小。

在图8-5上面两幅中,需求曲线和税收规模是相同的。

这两个图中惟一的差别是供给曲线的弹性。

在(a)幅中,供给曲线比较缺乏弹性:供给量对价格变动只有很小反应。

在(b)幅中,供给比较富有弹性:供给量对价格变动反应大。

要注意的是无谓损失,即供给和需求曲线之间的三角形面积,在供给曲线比较富有弹性时大。

同样,图8-5下面两幅表示需求弹性如何影响无谓损失的大小。

在这里,供给曲线和税收规模保持不变。

在(c)幅中,需求曲线比较缺乏弹性,无谓损失小。

在(d)幅中,需求曲线比较富有弹性,税收的无谓损失大。

从这个图中所得出的结论很容易解释。

税收造成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

税收提高了买者支付的价格,因此他们的消费少了。

同时,税收降低了卖者得到的价格,因此他们的生产少了。

由于行为的这些变动,市场规模缩小到最优水平之下。

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买者和卖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从而决定了税收扭曲会使市场结果有多大变动。

因此,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

案例研究对劳动征税的无谓损失美国经济中最重要的税是对劳动征税。

社会保障税以及在很大程度上,联邦所得税都是对劳动征税。

许多州政府也对劳动收入征税。

劳动税是打入企业支付的工资和工人得到的工资之间的一个楔子。

如果我们把所有形式劳动税加在一起,劳动收入的边际税率——最后一美元收入的税——几乎是许多工人的50%。

劳动税对劳动市场结果的扭曲有多大呢?经济学家关于劳动税的无谓损失大还是小的看法并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产生于关于劳动供给弹性的不同观点。

那些认为劳动税并没有严重扭曲的经济学家相信,劳动供给是相当缺乏弹性的。

他们说,无论工资如何,许多人都要从事全职工作。

如果是这样的话,劳动供给曲线几乎是垂直的,劳动税造成无谓损失小。

那些认为劳动税引起严重扭曲的经济学家相信,劳动供给是较为富有弹性的。

他们承认,某些工人群体的劳动可能缺乏弹性,但认为,许多其他群体对激励反应较大。

下面是一些例子:◎许多工人可以调整他们工作的时间——例如加班工作。

工资越高,他们选择工作的时间越多。

◎一些家庭有第二个赚钱的人——往往是有孩子的已婚妇女——他们要根据情况决定是在家里从事不拿报酬的家务劳动,还是在市场上从事有报酬的劳动。

当决定是否参加工作时,这些第二个赚钱人要比较在家里的收益(包括节省照顾孩子的费用)和他们能赚到的工资。

◎许多老年人可以选择什么时候退休,而且,他们的决策部分也是根据工资。

一旦他们退休了,工资决定了他们业余工作的激励。

◎一些人考虑从事非法经济活动,例如,毒品贸易,或从事可以逃税的“暗中”支付工资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