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 2. 立即给氧治疗 吸氧可改善心 肌氧含量,提高动脉血氧张力,有 利于心肌缺血的氧供和缩小梗死面 积。同时亦可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症 状,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等心理不 适。
❖ 3. 补充水及电解质 立即建立 静脉通路,必要时应同时建立多 条静脉通路,以保证急救时静脉 给药。
❖ 4. 镇静止痛 吗啡2-4mg静脉注射,对心肌梗死 的疼痛有效,但应注意其对呼吸的 抑制。由吗啡引起的低血压和心动 过缓可为下肢的即刻抬高所消除。
❖ 心肌梗死的疼痛可能在劳力后发生但休 息不能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 必须使用麻醉剂才能止痛。心肌梗死的疼痛 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病人会企图寻找一个 舒服的姿势而显得不安,这与心绞痛病人害 怕胸痛再发作而采取一种较安静的做法不同。
❖ 2 、低血压、休克
❖ 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 而快、血压下降、尿少、神志迟钝, 甚至昏迷。
❖ 心肌梗死严重影响左心室收缩 功能,导致急性肺充血,引起呼 吸困难。呼吸困难也会因胸痛及 焦虑而引起。
(四)心律失常
❖ 心肌梗死部位若在心脏下壁,会引起异常 电流冲动传导,导致心律失常。有一些病人 会因疼痛、焦虑而刺激交感神经,使心跳快 而规则(100~110次∕min),缓解其疼痛与焦 虑后,心跳逐渐减慢。
三、评估

(一)胸痛
❖ 由于冠状动脉阻塞,造成心肌血液供应完 全阻断,导致心肌缺氧坏死部位内未氧化代 谢物(乳酸)堆积,因而刺激神经末梢引起 疼痛。
(二)休克
❖血压降低、脸色苍白、 冒冷汗、心搏过速、 脉搏微弱。休克主要 由剧烈胸痛而引起; 其余则因心输出量急 剧减少,组织灌注不 足所致。
(三)呼吸困难
(八)发热
❖ 梗死后发热及白细胞增多 为身体对坏死组织的非特异 性反应。发热常在梗死后 24~48小时发生 (37.5~39.5℃),梗死后的 7~8天自行消退。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临床表现:
(1)最先出现的症状是疼痛。

其部位与性质与心绞痛相似,即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向左肩臂或其他处放射,但疼痛程度明显加重,持续时间长,含用硝酸酐油不能缓解。

病人常大汗,烦躁不安,恐惧或有濒死感。

(2)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恶心,呕吐,肠胀气和上腹部胀痛,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3)疼痛发生后一到两天会出现发热,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可伴有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

(4)疼痛时常有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休克。

(5)部分病人可出现急性左心衰,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重者可发生肺水肿及咳粉红色泡沫痰。

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1)无疼痛症状或疼痛不剧烈,未引起重视,一般多见于老年人和患有糖尿病者。

(2)疼痛部位不典型。

如有些病人疼痛位于上腹部,易被误认为胃穿孔或急性胰腺炎。

(3)部分病人一发病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而无明显的疼痛症状
'.。

急性心肌梗死的案例讨论和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的案例讨论和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的案例讨论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闭塞引发,导致局部供血不足,心肌组织缺血、坏死。

本文将通过一位患者的案例,展开讨论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案例描述:患者为男性,65岁,平时习惯性吸烟,家族中有类似疾病的遗传史。

某天早上,患者突然出现胸痛、胸闷、气促等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家人立即将其送至医院急诊科。

讨论和分析:1. 发病机制: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冠状动脉的阻塞。

在这位患者的情况中,习惯性吸烟可能导致动脉内的血栓形成,最终引发了冠状动脉的阻塞,导致局部心肌缺血、坏死。

2. 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是胸痛,通常呈剧烈、持续性压迫样疼痛,向左肩、左臂等部位放射。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闷、气促、出冷汗,以及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以上症状也在这位患者的病情中得到了体现。

3. 诊断:针对患者的症状,医生通常会进行临床问诊、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评估。

例如,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一种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可以观察到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如ST段抬高、T波倒置等。

血清生化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心肌酶谱等的检测也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4. 治疗:一旦诊断确定为急性心肌梗死,应尽早采取紧急治疗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肌损伤和改善预后。

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对于血栓形成引起的冠状动脉阻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置入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段进行扩张和支架植入,恢复血流。

此外,药物治疗如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抗凝药物等也是常规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一位患者的案例,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

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

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1.先兆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约2/3病人发病前数天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上肢麻木、头晕、心慌、气急、烦躁等。

其中心绞痛一半为初发型心绞痛,另一半原有心绞痛,突然发作频繁或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诱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差,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

发现先兆,及时积极治疗,有可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2.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1)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区,向左肩、左臂放射。

疼痛有时在上腹部或剑突处,同时胸骨下段后部常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吐,常见于下壁心肌梗死。

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颌、颈部、牙齿、罕见头部、下肢大腿甚至脚趾疼痛。

疼痛性质为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或为紧缩感、烧灼样疼痛,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持续时间常大于30min,甚至长达10余小时,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一般不能缓解。

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无疼痛,而是以心功能不全、休克、猝死及心律失常等为首发症状。

无疼痛症状也可见于以下情况:①伴有糖尿病的病人;②老年人;③手术麻醉恢复后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者;④伴有脑血管病的病人;⑤脱水、酸中毒的病人。

(2)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于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

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肠胀气亦不少见。

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4)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h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及护理(1)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或原有心绞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时间延长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并伴有胃肠道症状者,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以严密观察。

(2)心电图检查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下降,T波倒置或增高。

2 常见症状(1)心律失常:①室性早搏,即早搏出现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

②频发室性早搏,每分钟超过5次。

③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呈二联律。

以上情况有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2)心力衰竭:心衰早期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加快、舒张早期奔马律,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易发展为心源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脉搏细速,皮肤湿冷,继之血压下降、脉压变小。

3 对症护理(1)妥善安置患者,做好护理准备:安排患者在监护病房,嘱其绝对卧床,耐心细致全面地介绍监护室的环境;满足患者身心需求,消除患者对住院环境的陌生感,稳定其情绪,使其尽快进入病人角色;如经医生确定需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则积极做好急诊开通血管准备,遵医嘱进行抗凝扩血管B治疗。

(2)积极进行止痛治疗,做好用药护理:积极有效的止痛,可防止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排血量增加而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和促发心律失常,对无低血压者可给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1次/5min,连续数次,或可用消心痛。

吗啡或呱替啶对止痛有明显疗效。

在运用止痛药物时应做好用药护理,在观察患者疼痛症状变化的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3)尽可能减少耗氧,给予高流量吸氧:绝对卧床、稳定情绪、给予止痛等都可以减少耗氧,由于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兴奋、疼痛等都可使心率加快,此时可遵医嘱给予减慢心率药物,减少心肌耗氧,与此同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增加血氧浓度,缓解心肌缺氧。

(4)采取预见性护理,做好排便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绝对卧床,极易导致肠蠕动减慢而致便秘。

用力排便时,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一般认为较正常排便增加5倍,心肌负荷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疼痛加剧,梗死范围扩大,往往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ESC急性心肌梗死定义

ESC急性心肌梗死定义

ESC急性心肌梗死定义ESC(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欧洲心脏病学会)将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定义为缺血造成的心肌坏死,诊断标准为发病时间少于30天、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或下降、心肌标志物升高。

AMI 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胸痛、呼吸困难、心率不规则等。

由于心肌坏死的严重性和范围不同,AMI 分为 STEMI(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 NSTEMI(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诊断标准根据 ESC 最新的诊断标准,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三点:1.临床表现–典型的持续胸痛或不适,放射至上肢、颈、下颚、背或上腹部–口干、出汗、呕吐、心慌、气短、失眠、焦虑–暴力性运动、情绪激动、进食或其他诱因后发生上述表现2.心电图–ST 段抬高≥ 1mm 的新发现及伴有 T 波倒置–持续性 LBBB(左束支传导阻滞)–新的 Q 波(> 0.04 秒或深度≥ 1/3 R)3.生化标志物升高–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结果超过参考值上限的99%。

以上三点要求均需满足,确诊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有很多危险因素,其中一些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药物治疗来降低患病风险。

以下是常见的一些危险因素:1.高血压2.糖尿病3.高胆固醇4.肥胖或超重5.吸烟6.运动不足7.高龄8.遗传急性心肌梗死的处理AMI 的治疗目标是迅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心肌的灌注,减少心肌坏死,防止后遗症和死亡。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脉旁路移植术。

药物治疗:急性期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镇痛剂以及血脂调控等。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插入体内进行肯定治疗的方法,包括导管在早期进行血管成形术(PTCA)和支架(stent)植入,此类治疗用于STEMI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疾病名:急性心肌梗死英文名: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缩写:AMI别名:急性心肌梗塞ICD号:I21.9分类:心血管内科概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

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

按梗死范围,心肌梗死可分为透壁性心肌梗死(也称为Q波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也称为无Q波性心肌梗死)两类。

透壁性心肌梗死的坏死灶自心内膜下心肌向心室游离壁或室间隔延伸至少一半厚度以上,有时可累及一个区域的心室壁整个厚度。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则限于心内膜下心肌薄层或散在的坏死灶,心电图表现无Q波。

按病变发展过程,心肌梗死可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与陈旧性心肌梗死。

流行病学: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

在男性,发病高峰为51~60岁,女性为61~70岁。

在35~55岁之间,男性患MI的危险性是女性的6倍。

在老年,女性的“雌激素保护”已不存在,发病的性别差异消失。

有动脉粥样硬化“四大诱因”(即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和糖尿病)的患者,在青年期即可发生MI。

AMI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相当高,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

如在美国,每年有近150万人患AMI,其中有1/3左右的病人不治而亡。

50%的死亡发生在发病后的1h内。

我国AMI的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国内北方AMI的发病率一般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

在过去40年里AMI的防治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AMI的发病率正在稳定的下降。

这种下降的原因可能与AMI发生率减少(部分为不稳定心绞痛所代替)和发生AMI后病死率减少有关。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报告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报告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报告引言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并且具有高致死率。

本文将对AMI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提供医学界和患者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1. AMI的定义和病因AMI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的一种疾病。

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斑块破裂,随后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进而引发心肌缺血和坏死。

2. AMI的临床表现2.1 典型症状典型的AMI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出冷汗和恶心等。

胸痛往往为持续性或阵发性的剧烈疼痛,常放射至背部、腰部或手臂等部位。

2.2 非典型症状除了典型症状外,AMI患者有时也表现出非典型症状,如不明原因的胃痛、喉咙痛或上腹部不适等。

这些非典型症状对于部分特殊人群如女性、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更为常见。

3. AMI的诊断3.1 临床评估AMI的诊断应该综合临床表现、病史和体征等信息。

胸痛的特征和持续时间是初步判断AMI的关键。

3.2 心电图(ECG)ECG是AMI诊断的重要工具,ST段抬高和Q波增宽是AMI的典型表现。

检查应在症状发生后的30分钟内进行,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3.3 血清心肌标志物测定血清心肌标志物如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对AMI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 AMI的治疗4.1 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的目标是快速重新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减少心肌损伤。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血栓溶解治疗、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和药物治疗等。

4.2 长期治疗长期治疗的目标是预防AMI的再发和进展。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等)和生活方式干预(如戒烟、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等)。

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且危险的心血管疾病,必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医学检查结果和心电图等综合评估来确诊。

及时、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将有助于减少心肌损伤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坏死。

本文将详细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但常见的症状包括:1. 剧烈而持续的胸痛: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是胸痛,多数患者描述为剧痛或压迫感,此痛与体力活动无关,常在休息或夜间发作。

2. 伴随的放射性疼痛:胸痛可向左肩、左臂、颈部、下颌、牙齿等部位放射。

3. 呼吸困难或气短: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导致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常感到气喘或呼吸困难。

4. 出冷汗: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大量出汗,出汗常伴随焦虑和恐惧感。

5. 恶心和呕吐:由于疼痛和交感神经兴奋,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和呕吐。

6. 晕厥或昏迷: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严重心律失常或低血压可能导致晕厥或昏迷。

二、诊断方法及早准确的诊断对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危险因素,并进行体格检查以评估心脏与血管情况。

2. 血液检测: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释放大量心肌坏死标志物,如肌钙蛋白(troponin)和心肌肌酸激酶等,通过血液检测可以确定心肌是否受损。

3.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ECG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常用的工具。

心肌梗死时,ECG上通常出现ST段抬高、Q波出现及T波倒置等特征性改变。

4.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超声心动图能够直观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室壁运动异常等特征。

5.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冠状动脉造影是最准确且直接的诊断方法。

通过插入导管并注射造影剂,医生可清晰地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阻塞情况。

6. 放射性核素显像:放射性核素显像可以评估心肌血液灌注情况,从而帮助确定心肌梗死部位和范围。

如何自我识别急性心肌梗死

如何自我识别急性心肌梗死

53TCM HEALTHY LIFE-NURTURING张大爷一直有高血压病,最近总是感觉胸痛,服用硝酸甘油也不见效果。

怀疑自己是急性心肌梗死,想问问专家如何自我鉴别?李 军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心内科主任医师问:急性心肌梗死有哪些临床表现?答: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比较严重的表现之一。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其中,冠状动脉闭塞时,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损伤、坏死,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异常、心肌酶升高等。

此种情况就是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常常表现为胸痛,除了胸痛,患者的心电图会出现ST-T 的改变,查心肌酶会升高;发作诱因包括剧烈活动、大便用力、情绪激动、饱餐、感染、外伤等;部位在心前区或胸骨后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性质是闷痛、压榨样疼痛;持续时间长,多在半小时以上;服用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无效;可伴有大汗淋漓、憋喘、面色苍白等。

当然,还有一些患者胸部并不痛,而是牙痛、上腹痛等,也要警惕。

问:如何自我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答:胸痛的原因比较多,正确识别急性心肌梗死要掌握要做到以下3个“结合”。

第一,结合病史。

即自己过去有无冠心病的诊断,如通过冠脉CT 诊断或者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或者过去有过心肌梗死;患者做过支如何自我识别急性心肌梗死?架手术或搭桥手术。

第二,结合危险因素。

即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除上述病史外,还有年龄、性别、体重,以及是否有吸烟史等。

如果无上述情况,胸痛可能不是心肌梗死;如果有冠心病病史,或者危险因素越多,则越是要高度怀疑。

第三,结合疼痛特点。

疼痛具备心绞痛的特点,而且药物效果不佳、持续时间长,伴有出汗、喘息等。

若有这种情况,则也要考虑是否是心肌梗死。

问: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应对?答: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病患以及家人的应对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药物 如果过去未服用过阿司匹林肠溶片,立刻嚼服3片(300毫克);硝酸甘油,舌下含服一片,如疼痛不缓解,10分钟后再含化一片。

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定义、临床表现、护理常规及出院指导

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定义、临床表现、护理常规及出院指导

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定义、临床表现、护理常规及出院指导定义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

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护理常规1、按心血管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心理护理:由于病人胸痛剧烈,有濒死感,病人往往产生恐惧心理,护士应多安慰病人,允许病人说出内心感受,向病人介绍CCU的环境,监护仪的作用等,向病人解释良好的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医护人员应做到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使病人产生信任和安全感,避免在病人面前讨论病情,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定剂。

3、吸氧:持续中流量吸氧(3-4升/分),以后根据病情改为低流量吸氧(1-2升/分),病情平稳后停止吸氧。

4、休息与活动:将病人置CCU病房,根据心肌坏死的面积、病理过程为病人制定休息活动计划。

指导病人24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若无并发症,24小时后鼓励病人在床上行肢体活动,以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若无低血压,第3天可以在床边活动,梗死后4-5天,逐渐增加活动量。

开始活动时,必须在医护人员监测下进行,运动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度,心率增加10-20次/分钟为正常反应。

如梗死面积大、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其它严重并发症,应增加卧床时间,根据病情指导活动。

5、镇痛治疗的护理: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咤止痛,注意两次用药间隔4-6小时,以防成瘾,注意有无呼吸抑制,脉搏加快等不良反应,并监测血压变化。

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时,注意病人有无头胀痛,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严格掌握剂量。

6、溶栓治疗的护理:(1)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溶栓治疗的目的、意义及不良反应,争取病人及家属的同意,并签好协议。

一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分析

一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分析

一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的血流中断导致心肌组织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血管疾病。

下面是一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分析。

病例:62岁男性,历史上有高血压病史,抱怨胸闷、气短和剧烈的胸痛,疼痛区域呈现放射状,开始于胸骨后部蔓延至左肩和左臂,伴有恶心和呕吐,持续约30分钟。

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大气污染较重的环境中曾从事重体力劳动。

体格检查显示血压180/100 mmHg,心率110次/分钟,呼吸频率22次/分钟。

心电图检查显示表现为ST段抬高。

急性心肌梗死一般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剧烈的胸痛、胸闷、气短等。

在这个病例中,患者的主诉正是这些典型症状。

胸痛开始于胸骨后部,蔓延至左肩和左臂,这种胸痛的放射状特点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表现,因为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病理改变通常会导致胸痛的放射。

恶心和呕吐也与心肌梗死有关,可能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胃肠道症状。

体格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均有上升,这也是心肌梗死的常见体征。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之一、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特有的心电图改变之一、ST段抬高通常代表心肌缺血和损伤,而在临床上被用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梗死。

在这个病例中,心电图结果显示ST段抬高,进一步支持了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然而,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并不足以确定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进一步的心肌标志物检查,如肌红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的检测,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史,即高血压疾病史,患者存在心肌梗死的风险因素。

此外,患者曾在大气污染较重的环境中进行体力劳动,这也可能增加了他的心肌梗死风险。

因此,结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结果,怀疑该患者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急性期药物治疗、溶栓或介入治疗、冠脉搭桥术等。

对于这个病例,建议患者立即入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子形成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血管疾病。

它通常表现为胸痛、胸闷、气促、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及时诊断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性,世界各国心血管专家制定了一系列诊断标准,以便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一、临床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多样,但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的胸痛,常放射至左臂、颈部或下颌部,伴有出冷汗、气促、恶心、呕吐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典型的症状,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要高度警惕。

二、心电图改变。

心电图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

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T波倒置和Q波出现。

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表现,出现在症状发作后几分钟至数小时内,持续时间不等。

T波倒置和Q波出现则是心肌梗死后的表现,持续时间较长。

三、生物标志物检测。

心肌坏死后,心肌细胞释放的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生物标志物在血液中浓度升高,因此检测这些生物标志物对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生物标志物包括肌钙蛋白I和T、肌红蛋白等,它们的浓度升高与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相关。

四、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评估也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心脏CT和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心肌梗死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对于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还可以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冠状动脉造影、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以帮助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生物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综合运用这些检查手段,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全面、准确的诊断,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症状有哪些?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症状有哪些?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症状有哪些?临床表现1.先兆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约2/3病人发病前数天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上肢麻木、头晕、心慌、气急、烦躁等。

其中心绞痛一半为初发型心绞痛,另一半原有心绞痛,突然发作频繁或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诱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差,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

发现先兆,及时积极治疗,有可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2.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1)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区,向左肩、左臂放射。

疼痛有时在上腹部或剑突处,同时胸骨下段后部常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吐,常见于下壁心肌梗死。

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颌、颈部、牙齿、罕见头部、下肢大腿甚至脚趾疼痛。

疼痛性质为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或为紧缩感、烧灼样疼痛,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持续时间常大于30min,甚至长达10余小时,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一般不能缓解。

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无疼痛,而是以心功能不全、休克、猝死及心律失常等为首发症状。

无疼痛症状也可见于以下情况:①伴有糖尿病的病人;②老年人;③手术麻醉恢复后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者;④伴有脑血管病的病人;⑤脱水、酸中毒的病人。

(2)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于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

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肠胀气亦不少见。

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4)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h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1概念 2临床表现 3治疗 4护理措施 心内科
包德美
急性心肌梗死概念
急性心肌梗死AMI: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 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持 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的死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床表现–疼痛
• 通常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呈压榨、紧迫、 烧灼样感。 • 向左肩、左手臂内侧、左后背等部位放射。 • 持续时间20分钟以上。 • 伴出汗恶心,呼吸困难眩晕。 • 部分患者可无痛;老年人表现为呼吸困难。 • 须与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心肌炎、胸膜 炎、带状疱疹、急腹症等鉴别。
护理措施-健康教育
• 饮食-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控制水的摄入 量。 • 运动和休息-注意休息,不可剧烈活动循序 渐进。 • 严格遵医嘱用药,不顺意停药。 • 监测血糖、血压、体重、心率的变化 • 定期随诊,不适时立即就诊。 • 心情舒畅,避免激动。

一般治疗

解除疼痛 予抗凝、调脂、扩冠,改善心肌重构 等药物处理 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避免劳累、受 凉、心电监测。 消除心律失常,休克等对症治疗。 极化液疗法 血运重建
护理措施-药物
• • • • 严格遵医嘱安全用药。 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心律等。 观察患者电解质及肝功能等情况。 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教会患者重视并进 行自我护理,包括观察皮肤、粘膜、牙龈 有无出血倾向。 • 监测三餐前后血糖的变化。

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

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

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无胸痛或疼痛部位变异或以其他症状为突出表现或无典型心电图改变的急性心梗。

由于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误治或漏诊。

临床表现不典型:1.以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主要是因为心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与由上腹部传来的感觉纤维共同会聚于同一神经元,经同一传导途径上传,因而心脏感觉冲动传入丘脑和大脑皮质后,使病人产生上腹痛的错觉;病变心肌刺激迷走神经对胃产生一种反射作用,多见于下壁AMI。

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易误诊为急腹症。

2.以畏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由于心肌梗死后坏死物质吸收所致畏寒、发热,误诊为感染性疾病所致畏寒、发热。

3.以牙痛、咽痛、头痛、颊肌酸感为首发主要表现:尤其老年人应注意鉴别,在发生AMI时,心输出量下降,脑组织可缺血、缺氧及前壁AMI时对交感神经刺激可引起牙痛、咽痛、头痛等。

4.以左肩、左臂疼痛为主要表现:心肌缺血缺氧时,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心肌交感神经传入纤维,经颈交感神经节1~5沿传入神经传至丘脑植物神经中枢及大脑,产生痛觉,痛觉可向颈髓2至胸髓4分布的任何部位放射,引起疼痛等不适,易误诊为肩周炎、臂丛神经痛,也可放射至咽部、下颌等,引起牙痛、咽痛。

易误诊为牙痛、咽炎等。

5.以心力衰竭、休克为主要表现:主要是一些AMI患者在梗死前,由于长期供血不足,导致心肌萎缩、纤维化、硬化,舒缩功能下降,一旦发生AMI,可以急性心衰为主要表现,引起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如患者原有慢性咳嗽、咳痰史,易误诊为肺源性呼吸困难。

泵衰竭,右室心梗及发热出汗、呕吐致血容量不足,而导致心源性休克,易误诊为其它原因休克,特别是有发热、肺部罗音易误诊为感染。

6.以腹泻为首发主要表现:可能为病变心肌刺激迷走神经所致胃、肠道一种反射作用。

7.以脑血管病为主要表现:AMI患者梗死前,尤其是老年人,脑动脉已有硬化及供血不足,发生AMI时,心输出量下降或心律失常,脑组织可存在严重缺血缺氧,导致极似脑血管的头晕、头痛、偏瘫、精神、行为异常,甚至可出现缺血性脑卒中,易误为脑血管病。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

诊断和评估
1
临床评估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了解患者的症状。
2
心肌酶检测
通过血液检查测量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等标志物。
3
冠状动脉造影
通过X射线检查,医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冠状动脉的状况,确定是否需要介入治疗。
治疗原则
1 疼痛缓解
通过使用硝酸甘油等药物来减轻患者的胸痛。
风险因素
年龄、性别、高胆固醇、肥 胖、缺乏运动、应激、酗酒 和家族史等。
症状和临床表现
1 胸痛
剧烈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 最常见的症状,通常向左 臂、颈部和下颌放射。
2 呼吸困难
3 恶心和呕吐
急性心肌梗死造成心功能 丧失,导致氧气供应不足, 出现呼吸困难。
由于心肌缺血引起胃肠道 反应,患者可能感到恶心 和呕吐。
2 减少心肌损伤
在早期就诊后立即进行血运重建,如血栓溶解治疗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3 预防并发症
积极预防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再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 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
抗凝药物
• 肝素 • 低分子肝素
硝酸酯类药物
• 硝酸甘油 • 单硝酸异山梨酯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通过导管将支架置入狭窄的冠状 动脉,恢复血流。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疾病,引起心肌缺血并导致心肌坏死。本指南 将为您介绍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预防和康复策略。
定义和病因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闭塞引 起的心肌血液供应中断,导 致心肌组织坏死。
病因
冠心病是主要的病因,其他 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吸 烟、糖尿病和家族史。

急性心梗死解简答题

急性心梗死解简答题

急性心梗死解简答题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1、明显的疼痛感
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存在与心绞痛相类似的疼痛感,但是痛感更强烈且多为突然发作,不仅疼痛持续时间较长,还会出现咽喉、背部等处放射性疼痛的情况。

此外,很多患者还会存在出汗、心悸、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状。

2、血压下降、头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因为剧烈的疼痛而引起血压下降、头晕、昏厥、乏力等病症,严重者会伴有发热、恶心、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状,甚至有可能导致休克。

3、心力衰竭
部分患者在疼痛、血压下降的症状有所缓解后会突然出现左心力衰竭的情况,患者会感到明显的胸闷、呼吸不畅并伴有剧烈咳嗽、咳疾等症状出现。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肺水肿、濒死感等状况发生。

4、胃肠道不适感加重
受疼痛的影响患者还会在之前胃肠不适的病症基础上,出现胀气、腹胀、恶心、呃逆、呕吐等更为严重的病症。

除上述较为常见的明显症状外,个别患者会存在轻微痛感或无痛感的情况,此种情况往往会使患者忽略病症因而延误治疗。

因此,建议患者当出现不适感时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并积极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以上是关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的总结与介绍,希望上述内容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积极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同时希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后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救治。

急性心梗诊疗规范

急性心梗诊疗规范

急性心梗诊疗规范急性心梗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现应该立即进行诊疗。

本文将介绍急性心梗的诊疗规范,旨在提高急性心梗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存率。

一、急性心梗的定义和症状急性心梗又称为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冠状动脉血流阻塞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急性病变。

临床表现为剧烈的胸痛,伴有胸闷、气短、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1. 典型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剧烈的胸痛,患处局限、持续、压迫感强,伴有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2. 心电图表现:ST段抬高超过0.1mV,或新出现的束支传导阻滞等表现。

3. 心肌酶学标志物:肌钙蛋白I(cTnI)和心肌肌酸激酶(CK-MB)升高,提示心肌坏死。

三、急性心梗的治疗原则急性心梗的治疗旨在迅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缓解心肌缺血,防止心肌坏死,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

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紧急抢救:迅速识别患者的病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紧急抢救。

2. 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早期介入治疗(PCI)是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的首选治疗方法。

如果PCI不能及时实施,应该考虑溶栓治疗。

3. 患者稳定后进行维持治疗:血栓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负荷量和维持量抗心绞痛治疗、抗凝治疗和β受体阻滞剂等。

4. 防止并发症:如心衰、室性心律失常、二尖瓣反流等。

四、急性心梗的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在稳定期继续使用。

2. 抗凝治疗:包括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等,可在稳定期继续使用。

但应注意避免出血并监测凝血功能。

3. 血栓抑制剂:包括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等,可用于PCI和溶栓治疗后。

4.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罗洛尔等,用途广泛,可减轻心肌缺血。

五、急性心梗的介入治疗急性心梗的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内部介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的一种方法。

介入治疗包括以下步骤:1. 冠状动脉造影:通过X线检查,确定冠状动脉阻塞程度和位置。

2. 冠脉扩张:例如使用气囊扩张器将狭窄的冠状动脉扩张开来。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体征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体征

心尖部第一心音可减弱,出现第四心音,有心力衰竭者可出 现第3心音奔马律;
大约10-15%的患者在发病2-5天内出现心包摩擦音,为梗死 后反应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所致,一般不伴明显的心包积液,
持续时间不等,可呈短暂一过性,也可持续数天,多见于广 泛的Q波心肌梗死患者;
少数病人出现新的收缩期杂音可伴有收缩中晚期喀喇音,收 缩期杂音强度多变,为合体征
可出现与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相关 的体征以及与机械性并发症(如室间隔穿 孔、乳头肌断裂或功能失调、心脏游离壁 破裂)等相关的体征
临床表现-体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体征根据梗死面积的大小和有 无并发症有很大差异,梗死面积较小、无并发症者 可无异常体征
一般情况 疼痛剧烈者可表现烦燥、出汗、面色苍白或发绀, 发病早期血压可升高,心排血量降低者血压下降、 心率增快,下壁心肌梗死者心率可减慢
心脏体征
临床表现-体征
心浊音界可正常或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临床表现:
(1)最先出现的症状是疼痛。

其部位与性质与心绞痛相似,即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向左肩臂或其他处放射,但疼痛程度明显加重,持续时间长,含用硝酸酐油不能缓解。

病人常大汗,烦躁不安,恐惧或有濒死感。

(2)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恶心,呕吐,肠胀气和上腹部胀痛,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3)疼痛发生后一到两天会出现发热,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可伴有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

(4)疼痛时常有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休克。

(5)部分病人可出现急性左心衰,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重者可发生肺水肿及咳粉红色泡沫痰。

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1)无疼痛症状或疼痛不剧烈,未引起重视,一般多见于老年人和患有糖尿病者。

(2)疼痛部位不典型。

如有些病人疼痛位于上腹部,易被误认为胃穿孔或急性胰腺炎。

(3)部分病人一发病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而无明显的疼痛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