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鉴赏练习题排版后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练习题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练习题一、填空题1.《江南田园》描绘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田园风光。
古代诗人眼中的田园风光。
古代诗人眼中的田园风光。
2.古代诗歌宴赞美的对象可以是大自然、友谊、爱情等。
大自然、友谊、爱情等。
大自然、友谊、爱情等。
3.古代诗歌以言简意赅、字字珠玑为特点。
言简意赅、字字珠玑为特点。
言简意赅、字字珠玑为特点。
二、简答题1.根据《静夜思》,请回答:- 诗人在什么地方度过了这个夜晚?(答案:床前)- 这首诗有几个句子?(答案:4个句子)- 描述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答案:皎洁明亮)- 诗中的主题是什么?(答案:思念之情)2.根据《悯农》,请回答:- 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答案: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 描述农民劳作的场景有哪些?(答案:日出、夜晚、田间劳作等)- 诗中的农民敬业精神得到了怎样的描写?(答案:辛勤劳作、不辍辛劳)- 诗人对农民的情感是怎样的?(答案:同情、饶有兴趣)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古代诗歌相关说法是否正确:1.古代诗歌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
(错误)2.古代诗歌以主观感受为中心,没有客观描写的要求。
(错误)3.古代诗歌内容单一,只表达诗人个人心情。
(错误)4.古代诗人认为美是在客观世界中的,需要通过感悟和表达才能体现出来。
(正确)5.古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瑰宝。
(正确)四、综合题请从以下诗句中选择适当的答案填空:1."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东西凭栏目。
"凭栏目。
"凭栏目。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护花。
"护花。
"5."钟鸣户外寒山月,路上行人欲断魂。
"鸣户外寒山月,路上行人欲断魂。
"鸣户外寒山月,路上行人欲断魂。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 阅读鉴赏题 中考题汇总(背诵 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阅读鉴赏题中考题汇总(背诵带答案)目录野望(王绩)黄鹤楼(崔颢)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通过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和诗人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
树叶黄了,落到地上,山后的太阳余晖落在山上。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4.本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答: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作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了,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运用典故,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隐逸山林的愿望。
6.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2.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城春草木深3.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春风吹又生4.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把酒问青天5.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浓睡不消残酒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不是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A. 白日依山尽B. 黄河入海流C. 欲穷千里目D. 会当凌绝顶答案:D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孟浩然D. 王维答案:C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王勃答案:B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张九龄D. 王维答案:C5.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安石D. 苏轼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象及其表达的情感。
答案:此句意象宏大,以黄河之水比喻人生如流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及时行乐的感慨。
2.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如何表达对贫苦人民的同情?答案:诗人通过描述自己茅屋被秋风破坏的景象,以及对风雨中无家可归者的同情,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关怀。
3. 请解释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
答案:此句描绘了雨后山中清新宁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4.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诗人如何通过“昨夜雨疏风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答案:诗人通过描写昨夜风雨的景象,隐喻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五首练习题及答案

诗五首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描述夜晚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床前明月光,______。
”2. 杜甫的《春望》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______,______。
”3.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象,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的下一句是:“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A.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D.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 以下哪首诗是描写春天的?A. 《静夜思》B. 《春望》C. 《登鹳雀楼》D. 《琵琶行》三、简答题1. 请简述《静夜思》中诗人李白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2. 《春望》中,杜甫是如何通过诗句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的?四、赏析题1. 赏析《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句,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五、创作题1. 以“春天的校园”为题,创作一首四句诗,要求押韵。
答案:一、填空题1. 疑是地上霜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选择题1. C2. B三、简答题1. 在《静夜思》中,李白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夜晚月光如霜的景象,进而引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
2. 在《春望》中,杜甫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哀伤,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四、赏析题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渴望拓宽视野,追求更高远目标的意境。
同时,也隐喻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五、创作题春回大地万物苏,校园花开满径途。
书声琅琅入耳来,青春梦想正当时。
【完】。
诗五首练习题及答案

诗五首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城春草木深2.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3.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黄河入海流4.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把酒问青天5.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浓睡不消残酒二、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A. 春眠不觉晓B. 举头望明月C. 独在异乡为异客D. 同是天涯沦落人答案:D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A. 杜甫《望岳》B. 李白《庐山谣》C. 王维《终南山》D.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答案:A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的哪首词中的名句?A. 《念奴娇·赤壁怀古》B.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C.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D.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答案:B三、简答题1. 请简述李白《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答案:《静夜思》通过描述夜晚宁静的月光和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月光如霜的清冷,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表达了诗人抬头仰望明月时,心中涌起的乡愁。
2. 请简述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诗的内涵。
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和朋友的深情厚意,即使相隔千里,也希望能与他们共享明月,寓意着无论距离多远,真挚的情感都能跨越空间的界限,共同感受美好时光。
四、论述题1. 请结合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望岳》,分析两首诗在表达诗人情感和思想上的异同。
答案:《登鹳雀楼》和《望岳》都是表达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练习题(附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古诗中的名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句愿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衍生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句愿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衍生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愿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衍生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句愿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衍生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赏析《登幽州台歌》,完成以下问题。
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练习题 附加答案

唐诗五首练习(一)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____________,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______________之情。
2.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你加以描绘。
(不超过10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山随平野尽”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___________________”终。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请用诗中的原句填空)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______、______。
(2)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 1.叙事思乡2.诗人乘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展开,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心情也喜悦开朗了。
《诗五首》练习及答案

《诗五首》对比演练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赏析:《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诗人摄取了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一个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怀抱孩子,手提破篮,拾麦穗充饥。
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第四层六句,画外音——诗人由眼前农民的艰苦生活,触景生情,联想自已舒适生活,深感惭愧,不能忘怀。
对比演练(一)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第一篇: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参考答案一、田园山水诗1.《江村即事》一是描绘恬美宁静的自然风光,表明江村是个富饶美丽的地方;二是通过夜晚“不系船”的细节暗示江村淳朴的民风。
2.《雨过山村》1.一、二两句写雨中山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
2.姑,婆婆(唐代习称)妇,儿媳妇3.反衬。
用“闲”字反衬出农民劳动繁忙。
又用香溢十里的栀子花映衬出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欢乐的农村生活情趣,抒发了诗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
3.《四时田园杂兴》1.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2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3.童学种瓜有两点意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
很明显,作品中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向往之情。
4.《社日》这两个细节分别是:春社延续的时间很长,到傍晚才散;其二是农民们兴高采烈,开怀畅饮,大醉而归。
5.《宿甘露寺》1.一是渲染了甘露寺的环境气氛,暗示有大风,为下句写浪作铺垫。
二是点明自己投宿的地点在山顶。
2.江中的层层巨浪,或“拍天浪”。
3.先从视听角度,进行侧面渲染,再从正面描写窗外壮丽景象:大风中,江水汹涌澎湃,巨浪排空,惊天动地。
画面壮阔,极富气势。
诗人以豪放的笔法描绘了镇江甘露寺的恢弘壮丽的景色,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满怀激情。
6.《春山夜月》1.春山多胜事;是全诗的总领,以下各句都意在表现春山夜月美和自己乐而“忘归”的兴致。
2.第二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句,诗人赋水、月、花以人情,人迷景而融入景,景依人又牵动人,形象逼真,情趣1 盎然。
在写景中又凸现了诗人天真无邪的“玩童”形象,创造出十分优美的意境。
古代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
1. 题目:《静夜思》作者:李白
诗词: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李白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情景,诗人独自一人,凝视着明亮的月光。
他对月亮感到吸引,并且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2. 题目:《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诗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王之涣的作品。
诗人描述了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色,通过山川河流的连续无尽,传达了人类对于追求更高层次的渴望。
3. 题目:《鹿柴》作者:王之涣
诗词: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解析:
这首诗也是王之涣的作品。
诗人描绘了一幅无人居住的空山景象,只能听到遥远的人声。
当夕阳的余晖照射进深林,景色反射到青苔上,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景象。
4. 题目:《登高》作者:杜甫
诗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杜甫的作品。
诗人描绘了登高途中的景色,用生动的描述表达了秋天的凄凉和人生的苦难。
风声急促,天空高远,猿猴悲鸣,鸟儿归巢。
诗中还提到了滚滚而来的长江以及纷纷落下的枯叶,给人一种萧条的感觉。
以上是一些古代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通过这些练习,你可以进一步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
请继续努力学习,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古代诗歌五首》鉴赏题答案

《古代诗歌五首》鉴赏汇总参考答案《登幽州台歌》答案:1、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2、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分)3、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4、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望岳》参考答案1.望高大雄伟神奇秀丽2.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强调不是简单的翻译句子,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3.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4.B5.D6.B《登飞来峰》答案:1既指奸邪小人和当时的保守力量;也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5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6千寻(见日升)铺垫 7.D《游山西村》答案1.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七言律游 3、足疑 4、热情好客热烈(或和谐)5、淳朴的民俗热爱和留恋田园生活6、(1)艺术: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或: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2)意境: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

《唐诗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参考答案:《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缘由,都染上了一层愁闷、孤独和清冷的颜色。
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愁闷,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查找安慰。
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奇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奇,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奇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颜色,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首联从神话传奇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
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查找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
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格外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①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③这两句在颜色上也很鲜亮,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颜色,引人想象。
实用文档之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实用文档之"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一、田园山水诗(一)田园诗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
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
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
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
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
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
最新《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共23页)

精品资料《唐宋诗词(s hīcí)鉴赏》练习题及答案........................................《唐宋诗词(shīcí)鉴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huídá)问题。
(10分)汉江(hàn jiānɡ)临眺王维(wáng wéi)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jiǔ pai)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山翁:指晋人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好饮酒,每饮必醉。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3)从整首诗的角度,简析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4分)答案:(1)(2分)颔联描绘出汉江流长邈远,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意境优美,景色壮丽清新。
(2)(4分)“浮”和“动”。
(1分)“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浮”“动”以夸张笔触,奇妙想象写出了汉江波涛澎湃撼动人心的奇丽景观。
(3分)(3)(4分)诗前三联将汉江优美壮丽清新之景描摹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襄阳水光山色的喜爱之情;最后诗人以山翁自喻,自然流露出对襄阳的留恋,情绪积极乐观,让人回味无穷。
(情感(qíngg ǎn)2分,分析2分;只写出情感没有分析2分)2.阅读(yuèdú)下面(xià mian)这首唐诗,然后(ránhòu)回答问题。
(12分)塞上(sāi shànɡ)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按题材范围分类,唐诗可分为_______、______等等,这首诗属于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王绩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⑴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 分)⑵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 分)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 4 分)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 分)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4 分)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2 分)【参考答案】⑴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⑵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1 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 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 分)(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 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 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2 分)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阅读练习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参考答案(1) B (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二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答案提示】:B (后四句为实写之景)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和“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景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历历” “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三)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课内阅读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 “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⑹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 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答案一、1⑴“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⑵燕然⑶“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⑸B (并非秋天,而是春天。
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⑹A (并非轻松愉快。
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下列各项中,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5. D2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 分)23.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2分)参考答案:22.诗人以“蓬” 、“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分)23.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意思对即可,2分)(四)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分)(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 分)【答案】(1 )(1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2.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分)13.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12、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13 、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⑴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1 分)⑵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 分)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答案】⑴最爱⑵C22•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3分)23.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2 分)参考答案:22.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23.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9.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2分)10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一句。
(3分)11.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9.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0.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1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给游人带来喜悦之情。
(2 分)(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2分)答:参考答案:10.诗歌鉴赏。
(4 分)(1)(2分)答:“行”字为线索(答“春行”也可),I分;“早春美景”,I分。
(2)(2 分)答:示例: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 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8.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如“几处”照应“迷”客观真9.展开想象,把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表现的情境描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