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逸的南国风》说课稿

合集下载

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

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

《飘逸的南国风》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XX号考生祖文韬,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飘逸的南国风》。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编排在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的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本课主要有三部作品,分别是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浙江民歌《对鸟》以及湖北民歌《幸福歌》,这几首歌体现了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以及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二,说教学内容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浙江民歌《对鸟》湖北民歌《幸福歌》,三,说教学目标让学生们对南方的民歌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南方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

让学生们喜欢上南方民歌,乐于主动的去了解南方的音乐文化。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欣赏南方民歌,了解南方民族的风格特点,了解南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的区别。

学唱《弥渡山歌》。

五,说教法学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中感到乐趣,学唱时采用跟唱法,加强体验,以乐动情。

六,说教学过程1.话题导入,引出课题《飘逸的南国风》。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来考考你们的地理知识,有谁知道南北的划分是怎么样的?学生们思考后回答。

老师:对了,是秦岭淮河以南称之为南方,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飘逸的南国风》,下面老师带大家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云南。

一说道这,大家都知道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而且云南的大理、丽江都是非常美丽而又适合度假的地方,你们可能有的跟着父母去过,但是你们没有听过地道的云南民歌吧。

学生们回答老师:好,那么现在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云南民歌《弥渡山歌》。

在大家欣赏的过程中思考几个问题(1.分析这首歌曲的内容,它歌唱的是什么?2.这首歌曲的创作特点以及风格特点是什么?)下面开始听音乐吧。

2.播放歌曲《弥渡山歌》,欣赏完毕。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对了,你们说的很对,这是一首爱情歌曲,可是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这是一首爱情歌曲的呢?在歌词里并没有“爱情”的字词啊。

《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南国风的特点,如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和谐的音调等。

2. 通过欣赏和演奏南国风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学会用乐器演奏南国风的代表性音乐元素,如琵琶、二胡等。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通过欣赏和演奏南国风的音乐作品,深入理解南国风的音乐特点。

2. 难点:如何用乐器演奏南国风的代表性音乐元素,需要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南国风的音乐作品,包括音频和视频。

2. 准备乐器(如琵琶、二胡等)和相关设备(如音响、话筒等)。

3. 提前布置教室,确保环境舒适、整洁。

4. 安排小组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演奏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高山流水》,让学生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音乐风格?2. 教师介绍南国风情的音乐风格特点,引出课题《飘逸的南国风》。

3. 简单介绍南国风情,包括南方地区的风俗、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特点。

(二)新课教学1. 欣赏《彩云追月》,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轻快、活泼的氛围,并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的节奏、旋律等元素。

2. 欣赏《茉莉花》,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柔美、清新的氛围,并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的和声、音色等元素。

3. 欣赏《采茶舞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欢快、明亮的氛围,并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的结构、配器等元素。

(三)拓展探究1. 请学生思考南国风情中除了音乐还有哪些方面也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比如舞蹈、戏剧等。

2.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方面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准备在课堂中与大家分享。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南国风情音乐的特点和魅力。

2.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学习南国风情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3.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作业,如要求学生继续收集南国风情的相关资料,或尝试创作一首具有南国风情特色的歌曲等。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教案标题:飘逸的南国风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到南国风的特点和魅力;2.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南国元素来创作作品;3. 学生能够展示对南国风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南国风的特点和魅力;2. 南国元素的运用和创作;3. 欣赏和评价南国风作品。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 教师用南国风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南国风的特点和魅力。

2. 让学生观看一段描绘南国风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述他们在南国的感受和体验。

Step 2 探究1. 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南国风的特点,如温暖湿润的气候、郁郁葱葱的植被、多样的动植物等。

2. 教师展示一些南国元素的图片,如棕榈树、芒果、海浪等,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元素与南国风的联系和意义。

Step 3 实践1. 学生根据自己对南国风的理解和想象,选择一种表现方式,创作一幅画或写一篇短文,展示他们对南国风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可以使用各种材料和技巧来表现南国风的特点和魅力,如水彩画、剪纸、手工制作等。

Step 4 展示和评价1. 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用简短的话语介绍自己作品中所表达的南国风特点和魅力。

2. 学生互相观赏和欣赏作品,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议。

Step 5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创作作品的过程和体会,以及对南国风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根据自己的总结,思考如何将南国元素运用到其他创作中,如音乐、舞蹈、服饰等。

Step 6 拓展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南国风的传统节日或习俗,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2. 学生可以组织南国风主题的展览或表演,邀请其他班级或家长参观和欣赏。

教学资源:1. 南国风音乐;2. 南国风景图片或视频;3. 南国元素的图片;4. 创作用的材料和工具。

评价方式:1. 学生的创作作品;2. 学生的展示和介绍;3. 学生的观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音乐经典说课稿《飘逸的南国风》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音乐经典说课稿《飘逸的南国风》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音乐经典说课稿《飘逸的南国风》中学校老师职业道德规范老师资历证报名条件一、说教材《飘逸的南国风》是高一音乐鉴赏必修教材其次单元"口音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按照《一般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以及"应将我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同学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加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任何文化都是属于民族的,本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文化中的"母语'。

而本节课中的南方地区民歌是母语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婉转、细腻、抒情的旋律,含蓄的歌词都给我们以美的感触,美的传承。

在前面几节课分离观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收尾课,因而除了在感触体验南方民歌音乐心情的基础上,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同时也要在小结"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的基础上,探索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及形成的缘由。

二、说学情同学音乐双基较薄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比较片面,特殊是对民歌学问了解甚少。

大多数同学不喜爱?民族音乐,但同学对音乐布满奇怪与热烈,喜爱?歌唱并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多数同学能够主动参加音乐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心情、音乐风格的感触与理解,激发同学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同学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办法目标】倾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触、体验歌曲的音乐心情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抒情、细腻的风格特征,运用研究、体验法、图象法等多种教学办法,引导同学在了解民歌的音乐特征同时自主参于各项学习活动,从而使同学能感知歌曲的心情、表演形式及不同的音乐风格,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力和理解力。

【学问与技能目标】学唱过程中,深化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飘逸的南国风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飘逸的南国风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构思:1、《飘逸的南国风》是本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因而这节课一方面重点感受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另一方面带领学生探讨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是本节课考虑的重点。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

”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真正的感受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呢?根据实际情况,重组和整合了教材,溶入了较为熟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采用与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对比、分析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民歌来感受南方民歌的音乐特点。

3、本节课中,重视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和情感体验,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聆听本课的几首民歌,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风格特点,初步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2、初步认识民歌与人们生活环境、地方方言、社会发展的联系。

3、根据东莞本地情况,溶入部分广东民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听视野,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等方法。

教学重点: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初步认识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西北民歌(1)聆听民歌《走西口》让学生分辨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师: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西北民歌,请同学来谈谈西北民歌都有什么音乐特点呢?(2)师生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复习,加深学生对西北民歌风格的印象,为新课南方民歌的风格对比做好铺垫的作用)(3)播放云南民歌《绣荷包》,设问:这是不是西北民歌?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导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听辨引进新课)2、出示课题—飘逸的南国风二、新课教学(一)感受南方音乐风格的特点及民歌的地域特征1、简单介绍南方民歌2、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听听歌曲带给你什么感受。

[原创]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原创]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原创]飘逸的南国风教案飘逸的南国风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教学目标:1.对南方民歌有初步的了解,了解南方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

2.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3.学会唱一首特色的民歌教学重点: 音乐欣赏南方民歌,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南方民歌民族的地方风格与区别。

教学方法: 从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学唱时采用跟唱方法,欣赏加强体验,以乐动情。

教学过程:1( 课前音乐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2(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自我介绍: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民歌,大家讲一下自己心里的民歌是什么样子的,(提问,5,6)个同学。

师:对了,民歌也称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和自己演唱的歌曲。

他是以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和加工,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趋完美。

v 体裁分类:劳动号子: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

山歌: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民歌。

小调:各种日常歌唱的小曲师: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所以在内容上有比较鲜明的一个人民性,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很多方面。

像对劳动的歌颂,对穷苦人的同情,对爱情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又有56个民族,所以我国的民歌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游览南方的好风光,听一听南方动听音乐。

感受一下南方的民歌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呢,那么我考一考大家的地理知识了,有谁知道南北方的划分是什么样的吗,师:恩,对了,是秦岭淮河以南称为南方。

(2:00)好现在请大家说说,南方有那些民歌,(可以说说自己家乡的民歌)生:…………(提问5,6个同学)(1:00) 师:今天先要带大家去的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大家还记得课前放的音乐吗,有谁知道这首音乐是那里的民歌, 恩,对了是云南。

一说到云南大家会想到云南的大理,丽江,都是非常美丽的地方哦。

【免费下载】飘逸的南国风说课稿

【免费下载】飘逸的南国风说课稿

《飘逸的南国风》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路金东,很荣幸就《飘逸的南国风》一课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五个部分来完成我的说课。

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飘逸的南国风》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第二章腔调情韵第5节的内容。

对于学生了解各地的音乐风格,培养对祖国音乐的喜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基础上来看,本章内容立足于高中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选用了南方地区最流行的民歌作为欣赏素材。

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做了3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聆听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用地方方言模唱《弥渡山歌》、《对鸟》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聆听、模唱民歌,感受、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教法与学法:我将采用欣赏法、探究式教学法、讲解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授。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境导入:一堂课的开始学生尚未完全进入状态。

因此我会插入学生感兴趣的与本节课有关的音视频资料作为新课的导入。

令学生耳目一新,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

葫芦丝配乐的沙画表演,画中有傣族服饰少女,孔雀,大象,大理白塔。

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通过画面感受当地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

新课教学:因为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会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心去欣赏本节的音视频资料,体会作品的情感,感受作品音乐要素的变化。

探究:印象云南,探究云南的具体位置,环境,人文,语言,生活习惯。

通过探究,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也就得到了部分的展示。

飘逸的南国风优质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优质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优质教案【篇一:飘逸的南国风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聆听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用地方方言模唱《弥渡山歌》,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教学重点重点:聆听、模唱民歌,感受、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 教学内容安排(一)、欣赏《弥渡山歌》和《脚夫调》,感受两首作品不同的音乐情绪,在学唱《弥渡山歌》的过程中,分析对比南方山歌和北方山歌在旋律、节奏、调式和情绪上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结合南、北方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探究形成民歌地方风格的原因。

(二)、知识学习:简介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三)、聆听《对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分析其旋律等其他特性。

(四)、聆听《幸福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思考这首歌的内容及时代特点,了解民歌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五)、拓展与探究播放本单元欣赏过的几首民歌片段,将南方民歌与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做一些比较,探索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学生来总结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充分利用教材及配套课件中的文字资源,将相关的民歌知识传递给学生。

(二)、充分利用配套课件中的音像资源,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通过画面感受当地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

(三)、利用地理、历史及人文等相关科目的资源,进行分析民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一)对三首民歌风格的认识,采用反复听赏、分析比较等方法,以获得在感受体验中的音乐理解。

(二)延伸其他民歌音乐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和探究法,总结,归纳出生活条件、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形成多彩的民歌的主要原因。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飘逸南国风》说课稿(3)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飘逸南国风》说课稿(3)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飘逸南国风》说课稿(3)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飘逸南国风》说课稿(3)流淌的歌声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之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一、课标分析: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音乐文化种独具特色的瑰宝。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南方民歌是我国民歌浩瀚海洋里一颗璀璨的明珠,针对部分高中学生对民歌的基础知识薄弱,但又对自己家乡民歌有着浓厚兴趣的情况,本节课我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探究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认识南方民歌的文化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编排在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节课,在前面几节课中分别欣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收尾课,因而除了在体验南方民歌音乐情绪,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之外;同时也要在小节“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分格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而课后又是教材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的内容,所以学好本节课为以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选用了两首典型的南方民歌《对鸟》、《弥渡山歌》,它们均具有鲜明的南方音乐风格特点:婉转、细腻、抒情,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结构短小精悍;体现出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人的性格特征。

浙江民歌《对鸟》是全国唯一一首以“对鸟”为题材的民歌。

歌曲采用了乐清方言演唱,一问一答的写作方式使音乐的对比色彩加强、音乐清闲爽朗、真切自然,歌词简单明了,乐曲结构为单乐段形式。

高中音乐《飘逸的南国风》word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飘逸的南国风》word教学设计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教学目标: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南方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

2、聆听、演唱并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

3、学会唱富有特色南方民歌,深入体验民歌音乐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音乐欣赏南方民歌,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南方民歌民族的地方风格与区别。

教学方法:从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学唱时采用跟唱方法,欣赏加强体验,以乐动情。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和探究法,总结,归纳出生活条件、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形成多彩的民歌的主要原因。

教学资源: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师:能听出这是哪里的民歌吗?(可适当的提醒:是北方的还是南方的)生:南方的。

师:南方哪里呢?生:……师:你们是怎么判断的?生:伴奏乐器(葫芦丝)歌词演唱的风格师:归纳:(课件)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歌词内容、节奏、旋律、调式、曲式结构、演唱形式、伴奏器乐等相关因素上。

出示课题——《飘逸的南国风》二、新课教学:1、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欣赏云南风光图片。

——弥渡:一个边疆小县,却是蕴藏民歌的好地方,云南很多有名的民歌如:《小河淌水》、《绣荷包》等都出自这个地方,被称为“民歌之乡”。

(课件:视频——弥渡介绍)师:众多璀璨的弥渡民歌今天我们就采撷其中的一颗——《弥渡山歌》(课件)要求学生带着两个问题聆听。

A、属于民歌的什么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B、与其他地区的民歌相比歌曲有什么特点?生:……师:西北的民歌:高亢、豪放、粗犷弥渡的民歌:委婉、飘逸、含蓄探讨:导致民歌风格不同的原因。

——生: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旋律起伏不大,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

唱腔优美动听。

)2、浙江温州乐清民歌——《对鸟》师:(简单介绍曲子)这首民歌是一首为少年儿童增长自然知识的民歌。

飘逸的南国风说课稿

飘逸的南国风说课稿

飘逸的南国风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云南民歌《弥渡山歌》和浙江民歌《对鸟》以及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了解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2.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②聆听并分析两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①一聆听《弥渡山歌》、《对鸟》两首民歌,感受、体验相同地域、不同风格民歌的形成和特点。

②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①导入部分:首先播放《小河淌水》和《放马山歌》的音频,配合南方的风景图片导入,营造氛围,将两首不同风格的民歌进行对比,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②之后我将提问学生“《小河淌水》和《放马山歌》这两首歌曲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民歌;哪位同学能够用几个词,形容一下这两首歌曲的旋律特点” 学生回答,我来总结“南方民歌的旋律多表现的婉转、流畅、细腻、抒情”③接下来完整聆听《弥渡山歌》,之后,分小组讨论: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让你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④总结:①《弥渡山歌》的歌词共八句,前六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两句才切入主题,极具南方的含蓄色彩。

歌曲的旋律婉转、飘逸,富有南方山歌的独特风格。

⑤接下来我将提问:学生中有没有会说或听过浙江方言的同学。

哪位同学能够说上两句。

聆听《对鸟》,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尝试用浙江方言演唱歌曲,同时解释乐曲中一些专有名词,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课题: 《飘逸的南国风》课型:音乐欣赏综合课年级:高一年级教具:钢琴、音乐课件、相关设备等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酷爱之情,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进程与方式目标: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熟悉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知识与技术目标:学会演唱其中一首南方民歌,深切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通过对比欣赏前面几课中的民歌,初步熟悉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初步熟悉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进程:(一)、新课导入部份一、教师范唱《小河淌水》,设问:这是不是西北民歌?为何?师:同窗们,先听老师唱一个民歌片段,你们可否判断出它是属于南方民歌仍是北方民歌?(教师范唱《小河淌水》)(唱)哎····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师:同窗们这种风格的民歌属于南方民歌仍是北方民歌?生:南方民歌师:为何?生:因为咱们之前接触的北方民歌比较高亢、豪爽,这种风格的民歌没有高亢起伏的感觉,比较柔和。

师:对,没有北方民歌高亢、豪爽的感觉,那么适才老师演唱的是南方的民歌。

下面咱们就来一路进入飘逸的南国风。

二、出示课题--飘逸的南国风(设计用意: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导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从听辨引进新课)(二)、新课教学一、感受南方音乐风格的特点及民歌的地域特征——《弥渡山歌》(1)、师:今天先要带大家去的是一个超级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著名的“葫芦丝之乡”、“孔雀之乡”,同窗们说,是什么地方?生:云南。

师:对了,就是云南。

高一年级《飘逸南国风》说课稿

高一年级《飘逸南国风》说课稿

高一年级《飘逸南国风》说课稿高一年级《飘逸南国风》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年级《飘逸南国风》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感受云南民歌风情,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2、学习《弥渡山歌》,通过分析、学唱、对比感受南北民歌的地方差异。

3、通过聆听与辨析,感受民歌色彩的脉络,并为此激发对民歌的热爱与传承。

教学重点:2、3教学方法:对比法、辨析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前音乐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

2、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课前播放的民歌是什么曲目?这首民歌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提出问题,共同解答)师:今天我们将走进的南方民歌色彩区的'学习,那我们将学习哪个地方的南方民歌呢?请欣赏视频《彩云之南》3、听完提出问题,来自哪个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在提问中导入本课)二、讲授新课1、展示云南风景图片,和学生探讨云南的秀丽风景、民族特点和风俗文化。

(带着对云南的认识欣赏云南民歌的情怀2、欣赏云南民歌视频3、学习《弥渡山歌》(1)带着问题欣赏歌曲提出问题:南方的山歌与北方的山歌特点上有什么不同?歌词表达了什么主题?比兴的修饰手法分别在哪里出现?(2)展示歌谱,分析歌曲。

(歌曲的风格、歌词手法、音乐要素等)(3)对比探究,欣赏新版本的《弥渡山歌》,对于两者的风格异同之处。

(4)学唱《弥渡山歌》4、欣赏《小河淌水》,加深学生对南国音乐飘逸美的感受。

提出问题:分析《小河淌水》的音乐风格,对比与《弥渡山歌》异同之处?并总结南方民歌的特点。

三、合作指导1、聆听音乐片段,感受民歌色彩区的脉络,并说出歌曲的曲名和来自的地区与民族。

(学生聆听思考,教师巡回指导)2、总结影响民歌民族风格与地区风格形成的因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四、拓展升华1、深刻认识民歌传承的意义,2、说一说如何有效的传承民歌的发展。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课题:高中音乐鉴赏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授课教师:授课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选自人音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单元、第五节,课题为《飘逸的南国风》,主要介绍了我国南方的音乐特色,例如云南弥渡的山歌,浙江方言的民歌,以及湖北的民歌。

本课主要以教材中的素材为主线,并拓展欣赏了最能代表中国民歌特色的《茉莉花》,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湖北的男女对唱民歌《龙船调》,以激发学生的音乐视野和学唱积极性。

二、设计思路:在课前设计以教师演奏一段南方色彩浓郁的古筝曲《洞庭新歌》,在投入的演奏后,提问问题,导入新课。

还以出示当地有名的风景名胜图片的形式,提醒学生本课要给耳朵来一次音乐之旅。

第一站,云南民歌,这里发挥教师的声乐特长,动情的范唱,激发学生兴趣并思考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

第二站浙江民歌,以学浙江方言,师生用方言来对对鸟,然后用方言演唱对鸟,第三站湖北民歌,教材中的歌曲是《幸福歌》没有用,而是选取了更容易学生学唱的《龙船调》,以此先学湖北方言,接着教唱,最后分男女生角色对唱。

整堂课,带领学生学方言,唱民歌,想问题,在感受、讨论、体验中主动参与课堂,真正融入民歌,使他们对南方民歌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和体验。

三、学情分析:这一单元的内容多为民歌,距今年代久远且各地区地域特征鲜明,学生听赏起来可能会有距离感,所以在课前就思考如何能激发学生听和学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一、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几首中国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理解、学唱,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学唱《茉莉花》、《龙船调》,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用浙江方言演唱《对鸟》,并声情并茂演唱《龙船调》,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通过欣赏、分析、学唱,初步认识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具备的特点。

:飘逸的南国风-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教案一、教案背景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深入,音乐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其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许多学校将音乐鉴赏列为必修课程之一。

其中,民族音乐的学习,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为此,本教案选择了民族风情浓郁的《南风》人声版作为主要教学曲目。

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识别《南风》的旋律特点和音乐风格。

2.能够欣赏并理解人声发声的技术特点,如气息、声带、共鸣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民族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辨析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想起自己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的民族音乐,在听过的曲目中,有没有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2. 正文部分(1) 听曲鉴赏播放《南风》人声版,引导学生用听觉感受旋律所展现的风景画面、代表性的特点等,并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描述自己的感受。

(2) 人声发声的技术分析介绍人声发声的技术要点,如气息、声带、共鸣,然后放映一个有关人声发声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最后,引导学生听取同学在班内演唱段小曲,鼓励他们对其进行评论和指导。

(3) 比较分析与学生分享“南风”这首歌曲的不同演唱版本,并进行比较分析,直观感性地体会不同演唱风格的特点以及不同版版本之间的区别。

3.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对《南风》这一首曲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习了人声发声的技术要点,并学会了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对音乐进行鉴赏。

这些知识与技能不仅能够为同学在平日的生活中带来乐趣,而且在日后的高考和其他音乐领域的学习中,必将有着重要的帮助。

四、课堂思考题1.你是如何感受《南风》这首曲目营造出的“南国风情”的呢?2.在同学的演唱中,你有何注意点,有哪些指导和建议呢?3.能否推荐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音乐,结合学过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些曲目的看法和感受?五、参考资料[1] 人声发声技术要点,访问时间: 2021年9月15日 [2] 民族歌曲《南风》人声版,访问时间:2021年9月15日。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课型鉴赏课教学年级高一年级教学内容“飘逸的南国风”教学目标1.聆听、感受南方地区(浙江、云南、湖北)的三首民歌,通过对方言、旋律、作品结构、创作手法等元素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民歌的地域性风格特征。

2.模仿方言,模唱旋律,分析与解读作品节奏、结构,感受、体验音乐作品。

3.理解民歌与地方语言、地域环境、民众性格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民歌的价值和魅力,对我国的民歌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体验南方地区民歌的音乐风格,认识民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2.难点:分析民歌方言、旋律、节拍、作品结构、创作方法等方面,感受、理解民歌的地域性风格特征。

教学方法聆听感受法、演唱体验法、对比分析法、实践活动参与法。

教学用具音响系统、多媒体系统、钢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诵读唐诗《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并以此诗提问描写的地区及地区的风景特征。

一方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出南方风景简介。

2.通过南方青山绿水的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想象身在高山之中的感受,师生互相问好。

(二)新知探究1.浙江乐清山歌《对鸟》赏析(1)学生问好后,教师演唱《对鸟》第一段,边唱边出示歌词,并提出问题:乐曲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设计思路:通过教师模唱,使学生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多用方言演唱,这种特点不仅体现在歌词上,也体现在演唱语言上。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感受方言的地域特色。

(2)赏析《对鸟》第一段,感受旋律、尾音、语言特点①学生活动:学念方言——吤姆、青又青、打铜铃、红间绿、抹把胭脂、擦嘴唇②学生活动:学唱旋律,其中一、二、四句开头均出现同音反复,与“吤姆飞过”重叠形式的运用形成了巧妙的互动与呼应。

③学生活动:感受、体验乐句尾音的特点,体会山歌的抒情性。

④学生活动:体会方言发音中抑扬顿挫的声调与音乐婉转起伏的旋律线条的融合。

高中音乐说课稿《飘逸的南国风》优选份

高中音乐说课稿《飘逸的南国风》优选份

高中音乐说课稿《飘逸的南国风》优选份高中音乐说课稿《飘逸的南国风》 1《飘逸的南国风》是高一音乐鉴赏必修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二、说学情学生音乐双基较薄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比较片面,特别是对民歌知识了解甚少。

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民族音乐,但学生对音乐充满好奇与热情,喜欢唱歌并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抒情、细腻的.风格特征,运用讨论、体验法、图象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了解民歌的音乐特征同时自主参于各项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能感知歌曲的情绪、表演形式及不同的音乐风格,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力和理解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唱过程中,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对比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聆听、演唱三首民歌,感受、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更为主动的达到本节课的目标,我将使用图片展示法、小组合作法、体验法贯穿整个教学,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与体验,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避免枯燥的说教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歌曲,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魅力,六、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让学生能主动的学习,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思想感情,通过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需要调动不同特性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情绪正常,在歌曲分类环节、分析歌曲调式的旋律、结构、演唱特点、伴奏特点等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互动集中在学生自己演唱演奏的环节中,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作品,情绪得以调动。

高中音乐鉴赏飘逸的南国风教案飘逸的南国风教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飘逸的南国风教案飘逸的南国风教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飘逸的南国风教案飘逸的南国风教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关于高中音乐鉴赏《飘逸的南国风》教案的内容,供大家浏览参考。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教案栏目。

高中音乐鉴赏《飘逸的南国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体验音乐的旋律特点,能分析出人生活环境、地方方言、社会变革与民歌的联系。

2: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3:初步了解南方民歌的悠久历史传统。

教学重点从三首民歌的欣赏中感受并能探讨总结出南方民歌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几幅图片)设问:1:这几幅图反映的是哪个地区的音乐文化?2:你知道这个大型歌舞的名字吗?领衔主演是谁?讨论:这几幅图是大型歌舞《云南印象》中的几个精彩画面,它反映的是云南地区的音乐文化,是由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领衔主演的。

师语:《云南印象》一直向大家诠释云南这个神奇的地方原生态的美丽,同样的,一首民歌也可以展开一副特定的画卷。

二:教学内容(一)《弥渡山歌》云南民歌1:先聆听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想象一下这首歌描述的意境。

分析这首歌的旋律组成。

2:分析总结,《小》描述的自然环境——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歌词内容含蓄——明写景,实是以景抒情,表达爱情。

旋律组成:引腔:长音。

中部:四个简洁而匀称的短句。

尾部:引腔再次出现,主题的思想再次强化。

这个旋律由引腔、中部和尾部三部分组成,称为“起——平——落”。

这在南方音乐中常见。

3:欣赏《弥渡山歌》,和《小河淌水》对比分析。

描述的自然环境——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歌词内容含蓄——明写景,比兴的手法,巧妙而充满美感。

实是以景抒情,表达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

旋律组成:引腔:两个小节的长音。

中部:四个简洁而匀称的短句。

尾部:引腔再次出现,主题的思想再次强化。

4:风格特征:《弥渡山歌》和《小河淌水》都是云南的民歌,结构短小规整,歌词善用比兴,旋律婉转飘逸,有山歌的风格。

5:此曲注重人们的生活环境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二)《对鸟》浙江民歌1:(展示几幅图片)设问这副图中表现的是哪一种演唱形式?南方有个“歌仙”你知道她是谁吗?2:演唱形式对唱。

飘逸的南国风 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 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聆听《弥渡山歌》等几首南方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2 初步认识以“楚声”“吴声”为代表的南方民歌,进一步认识我国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性。

3 学会演唱其中一至两首民歌。

二教学的重点民歌的多功能性1、教育与传承功用。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流传着歌唱长篇叙事诗、历史诗的民歌,其中记载了人类的起源、民族的发展与变迁、英雄史诗、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等内容。

2、人生礼仪功用。

在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四个人生的重要阶段,民间歌曲常伴随礼仪活动,成为其中重要的程序。

3、祭祀与驱邪功用。

一些民族常在由巫师、神婆主持的祭祀、驱邪仪式中歌唱。

4、交际功用。

包括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和对歌斗智等,常在传统歌唱节日或日常生活中歌唱。

5、表达人民的心声。

民歌是劳动人民心声的代言者,许多传统民歌表达了人民对旧时代不合理制度的反抗。

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

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

歌曲前多有引子。

三教学的难点总结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形成原因。

因为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曲式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征。

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个地方风格。

但是,有些民族的分布地域较广,其民族风格与所在地区的地方风格相互交融。

四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歌大致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体裁,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美丽的南国风情。

首先,我们一起聆听两首不同的音乐,《弥渡山歌》《走西口》请大家说出两首歌的不同点,你用什么方式区别?(放音乐,学生聆听,学生回答自己的观点)从歌词和旋律上分析,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旋律婉转、细腻、抒情。

飘逸的南国风胡敏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胡敏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姓名:胡敏学科:音乐职务:教师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二十四中学手机:地址: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汉江路476号《飘逸的南国风》教学目标: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体验音乐的旋律特点,能分析出人生活环境、地方方言、社会变革与民歌的联系。

2: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3:初步了解南方民歌的悠久历史传统。

教学重点从三首民歌的欣赏中感受并能探讨总结出南方民歌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几幅图片)设问:1:这几幅图反映的是哪个地区的音乐文化?2:你知道这个大型歌舞的名字吗?领衔主演是谁?讨论:这几幅图是大型歌舞《云南印象》中的几个精彩画面,它反映的是云南地区的音乐文化,是由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领衔主演的。

师语:《云南印象》一直向大家诠释云南这个神奇的地方原生态的美丽,同样的,一首民歌也可以展开一副特定的画卷。

二:教学内容(一)《弥渡山歌》云南民歌1:先聆听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想象一下这首歌描述的意境。

分析这首歌的旋律组成。

2:分析总结,《小河淌水》描述的自然环境——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歌词内容含蓄——明写景,实是以景抒情,表达爱情,引腔:长音。

旋律组成中部:四个简洁而匀称的短句。

尾部:引腔再次出现,主题的思想再次强化。

这个旋律由引腔、中部和尾部三部分组成,称为“起——平——落”。

这在南方音乐中常见。

3:欣赏《弥渡山歌》,和《小河淌水》对比分析。

描述的自然环境——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歌词内容含蓄——明写景,比兴的手法,巧妙而充满美感。

实是以景抒情,表达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

,引腔:两个小节的长音。

旋律组成中部:四个简洁而匀称的短句。

尾部:引腔再次出现,主题的思想再次强化。

4:风格特征:《弥渡山歌》和《小河淌水》都是云南的民歌,结构短小规整,歌词善用比兴,旋律婉转飘逸,有山歌的风格。

5:此曲注重人们的生活环境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二)《对鸟》浙江民歌1:(展示几幅图片)设问这副图中表现的是哪一种演唱形式?南方有个“歌仙”你知道她是谁吗?2:演唱形式对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飘逸的南国风》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路金东,很荣幸就《飘逸的南国风》一课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五个部分来完成我的说课。

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飘逸的南国风》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第二章腔调情韵第5节的内容。

对于学生了解各地的音乐风格,培养对祖国音乐的喜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基础上来看,本章内容立足于高中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选用了南方地区最流行的民歌作为欣赏素材。

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做了3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聆听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用地方方言模唱《弥渡山歌》、《对鸟》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聆听、模唱民歌,感受、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教法与学法:我将采用欣赏法、探究式教学法、讲解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授。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一堂课的开始学生尚未完全进入状态。

因此我会插入学生感兴趣的与本节课有关的音视频资料作为新课的导入。

令学生耳目一新,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

葫芦丝配乐的沙画表演,画中有傣族服饰少女,孔雀,大象,大理白塔。

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通过画面感受当地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

新课教学:因为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会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心去欣赏本节的音视频资料,体会作品的情感,感受作品音乐要素的变化。

探究:印象云南,探究云南的具体位置,环境,人文,语言,生活习惯。

通过探究,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也就得到了部分的展示。

在此之后老师会演唱三个不同地区的民歌《牧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天路》片段。

与先前几课做一个过渡,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对比不同地区的民歌,更好的把握南方民歌的特征。

欣赏完这些我们
一起走进云南弥渡,来体验云南地区的民歌。

欣赏《弥渡山歌》:首先是对弥渡地理人文的介绍。

地理弥渡:云南高原西部的大理州东南部,北有云岭和怒山,南有哀牢山和无量,不远有石林和洱海。

东距省会昆明 320公里。

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是孕育民歌的好地方。

欣赏《弥渡山歌》音频(在大屏幕上展示谱例,歌词)带着如下问题:
1.聆听歌曲,感受音乐情绪。

(亲切、抒情)
2.注意开头结尾处的巧妙之处。

(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的是那两句:伊。

娜。

(引腔)
集体读歌词,从朗读中感受歌词特点。

(结束后学生回答:比兴)3、歌曲分为三个部分:(老师来领学生们唱)
起:咿 --- 哪 ----
平:山对山来岩(ɑī)对岩(ɑī),
蜜蜂采花顺山(尼)来。

蜜蜂本为采花死,
梁山泊为祝英(尼)台。

落:咿 --- 哪 ----
梁山泊为祝英(尼)台。

通过探究老师总结:这是一首赞美爱情的歌曲,前六句或比或兴,最后两句切入主题,歌词含蓄。

旋律婉转飘逸。

前面比兴预示爱情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最后点题表现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

旋律婉转、细腻、抒情,结构短小精悍。

最后完整地唱一遍(跟着音乐一起来,拍手)。

同类歌曲欣赏《小河淌水》(被称为东方小夜曲):(欣赏指南:全曲速度稍慢、从容舒展、节奏自然、清新优美,具有独特的云南地方特色)
哎-------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
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啊!哥啊!哥!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
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
望见月亮想起我阿哥,
-
一阵轻风吹上坡,吹上坡,
哥啊!哥啊!哥!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
----
问题:1.谈谈两首云南民歌的共同之处。

2与我们所学的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对比。

歌词都比较含蓄,旋律多细腻婉转抒情,善用比兴,短小精悍(也是南方民歌的特点)
听三首民歌《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沂蒙山好风光》、南方民歌
根据课程安排,浙江民歌《对鸟》还有湖北民歌《幸福歌》略讲。

主要提示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意当地的语言特点还有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本节课的最后由老师带领学生总结影响民歌风格的主要原因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文化传统、语言特点、风俗习惯、文化交流、审美观念。

结语:和谐的教学气氛需要你我共同营造,让我们携手营造更美好的教学蓝图,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