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1卷化学27题评析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8.关于化合物2- 苯基丙烯(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 .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实验中装置 b 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 c 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少量HCl 气体分子在253 K 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冰表面第一层中,HCl 以分子形式存在B.冰表面第二层中,H +浓度为5×10- 3 mol ·L- 1(设冰的密度为0.9 g ·c m- 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 + +Cl -11.NaOH 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 的- 3 ,K - 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K a1=1.1 ×10 a2=3.9 ×10曲线如图所示,其中 b 点为反应终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与A 2- 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 - 的B.NaC.b 点的混合溶液pH=7+)>c(K+)> c(OH - ) D.c 点的混合溶液中,c(Na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 2+/MV +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

(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

(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 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 g·cm−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Cl−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的K a1=1.1×10−3 ,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C.b点的混合溶液pH=7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

高考全国理科综合(Ⅰ)化学试题分析

高考全国理科综合(Ⅰ)化学试题分析

2019年高考全国理科综合(Ⅰ)化学试题分析一、2019年高考全国理科综合(Ⅰ)化学试题评析纵观2019年全国理科综合化学试卷,试题基本遵循“立足基础、稳中求变、突出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

更加注重对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生产的综合应用,进一步加大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和生产,更要服务于生活和生产。

1、试题更突出了主干知识考查,知识覆盖面广试题涉及的知识内容覆盖了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每道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明确、具体,突出了所考查范围内的主干知识。

例如第7题有机高分子,第8题实验基础,第9题有机基本概念,第10题实验基础,第11题电化学原理,12题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原子结构及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性质,第13题电解质溶液。

第26题以“凯氏氮法测定蛋白质中氮含量”的经典方法为背景重点考查实验基础知识和定量测定。

第27题(2)(6)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的书写,(5)Ksp的简单计算。

28题(1)中酸性强弱比较,(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3)中转化率和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等均属于中学化学主干知识。

2、命题稳中求变经典题型延续考查,如第7题、第9题有机化学,第8题、10题的化学实验基础,11题的电化学原理,12题的元素周期律,13题的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27题的工业流程题,均为历年常见题型,也是学生掌握较好的题型。

选修部分的题型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动,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考生平日复习中常见的。

加大了对有机化学和实验基础的考查,没有考查历年必考的阿伏加德罗常数。

3、试题更注重考查运用基础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需考生具备知识的迁移能力、信息的接受与处理能力。

重点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

例如13、27(1)等均需从有关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考查学生吸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必做题部分最大亮点仍是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分析并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对2019年高考理综1卷27(化学)题的看法

对2019年高考理综1卷27(化学)题的看法

对2019年⾼考理综1卷27(化学)题的看法对2019年⾼考理综1卷27(化学)题的看法实验是⾼考化学试卷中的必备内容之⼀。

今年理综1卷中的实验考核内容则以硫酸铁铵制备为统领。

该试题的内容如下。

、⼀、实验内容简介由于硫酸铁铵是⼀个不常见的化学物质,其制备⽅法在⼀般的实验教材中当然也很难被找到。

但是,由于该物质的制备只涉及到不多的⼏个化学反应。

实验步骤也只有“铁屑净化”、“硫酸亚铁制备”、“硫酸铁制备”、“硫酸铁铵制备”、“浓缩结晶”,这样的五个实验步骤。

加之与这五个实验步骤相关的实验条件与操作⽅法的选取,也⽐较容易找到各⾃的参照物。

所以考题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难度。

⽐如,其中的“硫酸铁制备”步骤,就只是将Fe2+离⼦氧化成Fe2+离⼦。

其⽅法完全可照搬实验“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和性质”讲义中的相关段落。

其余的4个步骤,则全部可见诸于“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讲义。

这两个相关实验进⾏时的⼀些具体情况及要点,还是有必要强调如下。

1. 铁屑与硫酸的反应远不像⼈们想象的那样迅速欲让4.0 g铁屑与过量硫酸能完全反应,即便是在加热的条件下也要反应⼏⼗分钟(因为,对于这个本来并不慢的反应速度来说,铁屑的厚度还是显得太⼤了)。

以⾄于在较长时间的反应过程中,溶剂⽔会⼤量减少,需要不断地进⾏补充。

这个反应的温度也不见得⼀定要保持在80-95这个区间内。

温度低,只不过会使反应的时间更长⼀些。

温度⾼,⽔蒸发的则会更快。

铁屑与硫酸反应“需要⽔浴加热”的说法,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低温电炉加热(在通风橱中进⾏)”(连反应温度都没给出),就是在某实验教材中,对这个操作的具体要求[1]。

应该把考题中的“需要⽔浴加热”,看作是⼀个命题者为了考察“⽔浴加热”概念,⽽杜撰出的⼀个反应条件。

这个反应条件与实验原理与实际过程,都不符合。

2. 铁屑与硫酸的反应产物氢⽓是否需要进⾏“净化处理”。

可能是为了考察考⽣对“洗⽓”⽅法掌握的深度。

命题者特意给这个反应添加了⼀个有H2S析出的情节。

2019年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部分)试题及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部分)试题及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部分)试题及答案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的Ka1=1.1×10-3,K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C.b点的混合溶液pH=7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条件温和,同时还可提供电能B.阴极区,在氢化酶作用下发生反应H2+2MV2+2H++2MV+C.正极区,固氮酶为催化剂,N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3D.电池工作时质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区向正极区移动13.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X核外电子数的一半。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充分体现新时代高考命题主题思想,落实“四层四翼”(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评价要求;精选试题情境,呈现真实素材,展示科技成果,助推教育改革。

命题新而脱俗,取材精且隽永。

一、表述更准确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点评】这里“……青色,来自氧化铁”,用“来自”显然不妥,因为瓷器中的青色就是瓷土中的氧化铁经高温反应生成了FeO等而造成的。

氧化铁是红棕色粉末,高温条件下可发生分解:Fe2O3Fe3O4 FeO 黑色黑色当黏土中有还原剂或硅铝酸盐存在时,这种转化温度会大为下降。

显然瓷器的青色是“来自氧化铁”但不是氧化铁的颜色显示出来的。

因此试题的“……青色,来自氧化铁”最好改为“……青色是氧化铁体现的”28.(14分)水煤气变换[CO(g)+H2O(g)H2(g)+CO2(g)]是重要的的化工过程,主要用于合成氨、制氢以及合成气加工等工业领域中。

回答下列问题:(1)Shibata曾做过下列实验:①721℃时使纯H2通过过量CoO(s),CoO(s)部分被还原为Cs(s),平衡后H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50;②在同一温度下用CO还原CoO(s),平衡后气体中CO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192。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还原CoO(s)为Cs(s)的倾向是CO__H2(填“大于”或“小于”)。

(2)721℃时,在密闭容器中将等物质的量的CO(g)和H2(g)混合,采用适当的催化剂进行反应,则平衡体系中H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_(填标号)。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8.关于化合物2- 苯基丙烯(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 .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实验中装置 b 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 c 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少量HCl 气体分子在253 K 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冰表面第一层中,HCl 以分子形式存在B.冰表面第二层中,H +浓度为5×10- 3 mol ·L- 1(设冰的密度为0.9 g ·c m- 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 + +Cl -11.NaOH 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 的- 3 ,K - 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K a1=1.1 ×10 a2=3.9 ×10曲线如图所示,其中 b 点为反应终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与A 2- 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 - 的B.NaC.b 点的混合溶液pH=7+)>c(K+)> c(OH - ) D.c 点的混合溶液中,c(Na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 2+/MV +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1卷)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1卷)

绝密★启用前2019年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化学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2.(6分)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3.(6分)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4.(6分)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如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g•cm﹣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络结构保持不变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H++Cl﹣5.(6分)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H2A的K a1=1.1×10﹣3,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Word版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Word版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 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 g·cm−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Cl−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的K a1=1.1×10−3 ,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C.b点的混合溶液pH=7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

2019年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部分)试题及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部分)试题及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部分)试题及答案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

5 Ar 40 Fe 56 I 127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的Ka1=1。

1×10−3,Ka2=3。

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C.b点的混合溶液pH=7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条件温和,同时还可提供电能B.阴极区,在氢化酶作用下发生反应H2+2MV2+2H++2MV+C.正极区,固氮酶为催化剂,N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3D.电池工作时质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区向正极区移动13.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X核外电子数的一半。

(完整版)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

(完整版)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 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 g·cm-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Cl-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的K a1=1.1×10-3 ,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C.b点的混合溶液pH=7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

2019高考全国Ⅰ卷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9高考全国Ⅰ卷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化学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粘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A 项氧化铁即三氧化二铁,红棕色。

瓷器青色一般不来自氧化铁。

故A错。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答案】B【解析】分子中存在双键,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错;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B正确;分子中存在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C错;分子中碳原子数较多,且不存在亲水基团所以不易溶于水,D错。

9.实验室制溴苯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Na2CO3的作用是吸收HBr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答案】D。

【解析】溴苯常温下为液体,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分液,得到无色的溴苯。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向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g·cm-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Cl-【答案】D。

2019高考全国I卷化学第27题分析(共25张PPT)

2019高考全国I卷化学第27题分析(共25张PPT)

学生失分原因简析:
1、阅读提取信息能力不足,容易想当然; a. 干净 铁屑;b. 足量 H202
2、计算能力达不到; 3、易混淆的基础知识点薄弱; 4、对命题意图理解不到位。
(2018,Ⅰ)
基础知识:仪器的名称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实验原理的考察 信息的接收、处理及实验分析Leabharlann 评价实验方案实验操作
2019年全国卷1理综化学试题分析
27题化学实验探究与工艺流程融合题
试题分析
1、27题命题立意、导向、特点、学科素养考察情况 2、试题知识点分布、试题难度 3、结合往年试题,比较分析高考命题趋势与规律 4、教学反思及2019届高考备考启示
27.(15分)硫酸铁铵[NH4Fe(SO4)2·xH2O]是一种重要铁盐。为充分利用资源, 变废为宝,在实验室中探究采用废铁屑来制备硫酸铁铵,具体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的目的是去除废铁屑表面的油污,方法是____碱煮、水洗___。 (2)步骤②需要加热的目的是__加快反应_____,温度保持80~95 ℃,采用的合适加热方式是____热水浴 ____。铁屑中含有少量硫化物,反应产生的气体需要净化处理,合适的装置为____C___填标号)。
第27题 以硫酸铁铵[NH4Fe(SO4)2·xH2O]晶体的制备为主线,运用
工艺流程题的形式,结合中学教材部分内容,分别考查了实验 操作3处、实验目的判断3处,实验装置和计算各1处,总体上以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为依托,考察学生的处理信息能
力、阅读与计算为核心的学习潜质,并且在一定层次考查“证 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落实“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学科素养。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权衡利弊, 积极参与化学问题的决策。

2019年高考1卷化学28题评析

2019年高考1卷化学28题评析

2019年高考1卷化学28题评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对物质的量分数,化学平衡常数,反应热,活化能等概念的理解程度。

同时关系到化学计算、读图能力等方面,有较强的综合性。

该题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为涉及到的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化学反应。

所以其相关讨论和计算,也自然是人们并不关注的一些特例。

估计学生哪怕是作对了这个题,心里也不会怎么托底。

教师在为他们解析时,最好能更细致一些。

该题的内容为:由于该题分为了4个小题,理应按次序解析如下:一、对问题(1)的解析这个小题就两个不同的反应,只给出了两个最基本实验数据。

1. 第一个实验数据的处理它关系到用H2还原CoO的实验。

反应为,H2(g)+CoO(s)=Co(s)+H2O(g) (1)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2)其中的p(H2O)为水蒸气分压,p(H2)为氢气分压,P为体系总压,x(H2O)为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分数,x(H2)为氢气的物质的量分数。

由于该体系中只有这两种气态物质,也就是“x(H2)+ x(H2O)=1”。

即,由此也可以知道x(H2O)的物质的量分数。

有x(H2O)=1- x(H2)=1-0.0250。

将它们带入平衡常数表达式(2)。

就有。

这个实验数据要告诉人们的是,反应(1)的平衡常数为39.0。

2. 第二个实验数据的处理这个实验讨论的是,用CO还原CoO。

相关的方程式为,CO (g)+CoO(s)=Co(s)+ CO2(g) (3)同上。

有。

已知x(CO)=0.0192。

该体系中也是只有两种气态物质。

所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这个实验数据告诉人们的是,反应(3)的平衡常数为51.1。

接下来,就可以讨论该题需“判断”的问题了。

需“判断”的是,H2与CO的还原CoO倾向的“大小”。

也就是,它们夺取CoO中O原子后,哪个所成的氧化态物种数目,会更多一些。

由于在上两个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夺取O原子后的含氧物种都在分子项上。

也就是,哪个平衡常数越大,平衡时含氧物种的分子数就会越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1卷化学27题评析实验是高考化学试卷中的必备内容之一。

今年理综1卷中的实验考核内容则以硫酸铁铵制备为统领。

该试题的内容如下。

、一、实验内容简介由于硫酸铁铵是一个不常见的化学物质,其制备方法在一般的实验教材中当然也很难被找到。

但是,由于该物质的制备只涉及到不多的几个化学反应。

实验步骤也只有“铁屑净化”、“硫酸亚铁制备”、“硫酸铁制备”、“硫酸铁铵制备”、“浓缩结晶”,这样的五个实验步骤。

加之与这五个实验步骤相关的实验条件与操作方法的选取,也比较容易找到各自的参照物。

所以考题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难度。

比如,其中的“硫酸铁制备”步骤,就只是将Fe2+离子氧化成Fe2+离子。

其方法完全可照搬实验“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和性质”讲义中的相关段落。

其余的4个步骤,则全部可见诸于“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讲义。

这两个相关实验进行时的一些具体情况及要点,还是有必要强调如下。

1. 铁屑与硫酸的反应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迅速欲让4.0 g铁屑与过量硫酸能完全反应,即便是在加热的条件下也要反应几十分钟(因为,对于这个本来并不慢的反应速度来说,铁屑的厚度还是显得太大了)。

以至于在较长时间的反应过程中,溶剂水会大量减少,需要不断地进行补充。

这个反应的温度也不见得一定要保持在80-95这个区间内。

温度低,只不过会使反应的时间更长一些。

温度高,水蒸发的则会更快。

铁屑与硫酸反应“需要水浴加热”的说法,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低温电炉加热(在通风橱中进行)”(连反应温度都没给出),就是在某实验教材中,对这个操作的具体要求[1]。

应该把考题中的“需要水浴加热”,看作是一个命题者为了考察“水浴加热”概念,而杜撰出的一个反应条件。

这个反应条件与实验原理与实际过程,都不符合。

2. 铁屑与硫酸的反应产物氢气是否需要进行“净化处理”。

可能是为了考察考生对“洗气”方法掌握的深度。

命题者特意给这个反应添加了一个有H2S析出的情节。

其实,在这个反应中是不会有多少H2S气体产生出来的。

作为化学教师大家都知道,在生铁中可能会含有一些S,因为炼铁主要是一个还原铁矿石的过程。

而炼钢就是一个去除、也就是氧化掉生铁中S与P的过程。

因此,在一般的钢中不会有多少硫化物。

而通常所谓的铁屑,实际上都是钢屑。

其中怎么可能会含有较多的硫化物呢?况且,在这个反应中即便有极少量的H2S气体放出,也不会危及到实验者和环境的安全,更不会达到需要采用“洗气”方法来处理的程度。

这些H2S气体对人体的“危害”,肯定不会比闻了一个臭鸡蛋的害处更大。

这点H2S气体哪怕是聚集在实验室中,或逸出到户外,都不会造成什么值得担忧的影响。

何况,为了“吸收”掉这点H2S,就必须要把产生出的所有H2气先收集起来。

也就是把铁屑与硫酸的反应放在一个加装有导气管的密闭容器(如烧瓶)内来进行。

这会使实验装置与操作的复杂程度急剧地加大。

让人多掌握一些化学知识,不但是要让他知道哪些些物质对人体可能有害。

还要知道哪些物质在自然界中本来就是存在的(甚至于有一个本底浓度),在一定限度内它不会对人造成伤害。

对于某些所谓的“有害”化学物质,化学工作者既不要“草木皆兵”,更不能“耸人听闻”。

其实,这个铁屑与硫酸的反应还真的不适于在没有通风的条件下进行。

只有亲自进行过这个实验的人才会感受到,哪怕是在上口加盖了表面皿的锥形瓶中、或高型烧杯中,来进行这个反应。

由于产物氢气细小气泡的不断破裂,肉眼看不见的硫酸液滴也同时不断被氢气裹挟而从溶液中溢出。

这会导致实验室很快就变成一个,被刺激性物质充斥着的、人们无法忍受的环境。

所以,许多实验讲义都规定,这个铁屑与硫酸的反应,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

3. 硫酸铁铵溶液进行蒸发浓缩时,一定要用水浴加热对于完成“步骤(5)”(从硫酸铁铵溶液得到硫酸铁铵晶体的过程)的第一个操作,标准答案给出的是“加热浓缩”。

其实,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

其准确的内涵应该是“水浴加热浓缩”(当然不会有考生这样回答,也不应该要求考生这样回答)。

教师在讲解这个题时,最好能指出这里必须要用“水浴”来加热的必要性。

原因是,硫酸铁铵与一般的铵盐一样,在受热的情况下易分解。

为防止明火加热时,因蒸发皿壁局部温度过高,而造成该处硫酸铁铵分解,就要用水浴加热。

采用加热温度不可能超过100的水浴来进行硫酸铁铵溶液的浓缩,可以确保其间不会出现硫酸铁铵“变质”的问题。

4. 过氧化氢的用量在实验室中常常采用过氧化氢为氧化剂。

是因为,它不但有比较强的氧化性。

在其过量的情况下,还能全部自行分解成H2O和O2,而不引入任何杂质。

但是,H2O2有一定的热不稳定性,还有可被催化分解的“弱点”,在反应中会有一定量的“损失”。

所以,在反应中它一定要过量,并且是分批次地加入到反应体系中去。

H2O2氧化Fe2+离子的方程式为,2Fe2++2H++ H2O2=Fe3++2 H2O,如果把“足量”理解为,就是上述反应给出的,Fe2+离子与H2O2分子物质的量为“2:1”这个理论比值。

那就麻烦了。

在“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和性质”中,就有用H2O2氧化Fe2+离子的这个反应。

该讲义中所给定的H2O2用量,竟然是理论量的“7”倍之多。

教师在讲解到这里时最好能说明一下,“足量H2O2”在这个实验中的的具体含义。

二、“洗气”方法的选用问题气体与溶液的反应(简称气-液反应)条件与装置,在化学教学中是个很少被讨论到的问题。

因为它过于简单。

所谓的气-液反应条件,就是这两相要有比较充分的相互接触(也就是较大的接触面积,及较长的接触时间)。

为此,气-液反应装置一般分为如下几种:当不考虑反应后残余气体的收集时,直接将气体通入盛有溶液的烧杯(或锥形瓶等容器)即可。

如下图一。

当只有部分气体反应,其余气体还要收集起来时,实验室就会采用“洗气瓶”。

如上图二。

其简易装置则如图三。

这三种装置的作用原理完全一样。

那就是,只要将欲反应气体从一个玻璃导管尖端的小孔导入溶液,它就只能被分散成一个个很细小的气泡。

这些体积不大,总表面积却很大的气泡,更有利于气体分子与溶液的相互接触与反应。

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还对液体有扰动,及气泡表面溶液被不断更新的作用。

这都给气-液反应创造了绝好的条件。

在使用这些装置时常见的错误是:导气管插入液面的深度不够(气泡很快逸出液面,反应时间过短);对于图二、三则还有,应从哪个导管导入气体的问题(插入液面的是进气管)。

从化学原理的角度看,则有物质间是否能反应及反应趋势大小的问题。

气-液两物质间不能相互反应,或反应的效率不高,都不会发生、或不利于气体被液体的吸收。

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与液体反应极快、且反应量也很大的气体。

用上述反应装置来“吸收”就不行了。

具有这样性质的气体,与液液体在上述装置中反应时(如NH3或HCl等气体溶解于水),必然会发生液体的“倒吸”。

也就是,由于NH3之类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快且很多,会造成NH3来不及从导管“补充”进来。

反而由于“负压”,使水沿导气管进入储NH3容器,甚至是产生NH3的装置。

这会造成一种人们不期望的,且很危险的操作后果。

为此,要专门设计一种防止倒吸的气-液反应装置。

如下图四。

其实,装置四只是把图一中的导气管截短,并在管口端加接了一个倒置的三角漏斗。

三角漏斗的颈要固定住,以便使其倒扣在液面上的漏斗上口,能整个没入液面0.5cm。

这时,漏斗口被烧杯中的液体密封住,外界空气无法进入漏斗,漏斗内的气体也不会逸出。

用装有水的装置四来吸收NH3时。

一旦因NH3的过快溶解而发生了倒吸,水也只能是先进入空间较大的漏斗中,使漏斗中的液面上升(如图五)。

由于烧杯中水的体积不变,烧杯内水的液面就会下降。

当烧杯中的水液面比漏斗口还低时,漏斗内的水就会由于重力的作用而跌落,同时有空气补充到漏斗中去。

这样就阻止了水的进一步倒吸。

用这个装置来“吸收”混有少量NH3的空气时(这与混有少量H2S的H2气相似),效果会如何呢?混有少量NH3的空气不断进入到漏斗中后,漏斗中的液面就会逐渐下降。

当这个气液界面下移至稍低于漏斗口时,就会有很大的气泡从漏斗的边沿冒出,而直接进入大气中(如图六)。

而漏斗中浓度不大的NH3气,很难通过漏斗中这个有限、且很少被扰动的界面来被吸收。

也就是,少量的NH3在这个装置中被吸收的效果并不会好。

装置图四的功能,只是能“防倒吸”。

它仅在用气体NH3、HCl、HBr、HI,的吸收及由此来制备它们的水溶液,这样的一些特定的实验场合。

而图一是个应用范围极广的气-液反应装置。

这样看,步骤(2)最后的一问,欲去除H2气中的少量H2S,就不会涉及到备选答案中的A与C(因为它们都采用了装置四)。

由于B中的溶液是单纯的水。

它对H2S只有少量溶解的作用。

去除H2S的能力也很有限。

也不是应选的答案。

看来只有选项D了,因为它所用的溶液还是极易与H2S反应的NaOH。

但是,该装置中的导气管又只深入了液面仅那么一点点,其“洗气”的能力也要被限制。

这是个很明显的实验装置安装错误。

严格地说,这个小题没有正确答案。

三、用热重分析法测定硫酸铁铵晶体的结晶水数加热到150时,用热重分析法对硫酸铁铵晶体进行的测定结果是,硫酸铁铵晶体失掉了1.5个结晶水,同时失重5.6%。

这个题没有什么难度。

只要写出1个结晶水的摩尔质量为18(单位忽略,因为涉及的只是比值)。

硫酸铁铵晶体[NH4Fe(SO4)2•xH2O]的摩尔质量为,14+4+56+96×2+18x=266+18x。

这样,按题意就有,。

解得,x=12.0。

也就是有硫酸亚铁铵晶体的化学式为,NH4Fe(SO4)2•12H2O。

但是,学生可能还不会满足于仅得到这个计算出来的结果。

它们会接着想到,在150时硫酸亚铁铵晶体能失去1.5个水分子,那半个水分子该如何被丢失呢?这真的是热重分析给出的结果,还是为考试而拼凑出的一组数据呢?在150时硫酸亚铁铵晶体的化学式该怎样写呢?教师肯定会十分为难。

因为,可能大家都没有做过这个实验或看到过这个实测数据。

面对这样的考题,我们只能说,做一名化学教师难,做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更难。

看来,教师只好认为命题者是有实测根据的。

并胡乱给学生解释为,这是原组成为NH4Fe(SO4)2•12H2O的晶体,失水后变成了组成为[NH4Fe(SO4)2]•21H2O的物质。

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每摩尔的NH4Fe(SO4)2•12H2O晶体,失去1.5摩尔的水分子。

四、题目简介中的一些过分描述作为化学考题,检查的是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叙述问题时,开门见山就很好。

但是在近年来的高考题中,出现了一股要突出该考题价值、地位和意义的倾向。

在很多题中都有这样的表现及意图。

也就是这样的八股气。

这种“夸大”的意图,在这道题中体现的也较为明显。

且在其最前面的一段“简介”中,就硬塞进了许多这类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