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预防与隔离技术(最新版,直接用)

合集下载

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标准预防与隔离技术》相关知识培训试题

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标准预防与隔离技术》相关知识培训试题

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标准预防与隔离技术》相关知识培训试题一、单选题: (每题5分,10题共50分)1、()是标准预防的主要内容,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之一。

[单选题] *A、戴口罩B、戴防护眼镜C、穿隔离衣D、手卫生(正确答案)2、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称为()。

[单选题] *A、额外预防B、标准预防(正确答案)C、接触预防D、个人预防3、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是指() [单选题] *A、空气传播(正确答案)B、飞沫传播C、接触传播D、气溶胶传播4、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时、接触污染物品,选用() [单选题] *A、薄膜手套B、外科手套C、清洁手套(正确答案)D、非医用手套5、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是指()。

[单选题] *A、接触传播(正确答案)B、空气传播C、飞沫传播D、气溶胶传播6、隔离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及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包装,并及时密封,注明疾病名称。

[单选题] *A、单层黄色医疗垃圾袋B、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正确答案)C、双层黑色医疗垃圾袋D、单层黑色医疗垃圾袋7、疑似患者应单人间安置,确诊的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同一病室,床间距不小于() [单选题] *A、0.8mB、1.0mC、1.2m(正确答案)D、1.6m8、能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阻断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选用()。

[单选题] *A、医用外科口罩B、医用防护口罩(正确答案)C、一次性口罩D、纱布口罩9、无菌操作原则应注意操作顺序与流程,错误的有() [单选题] *A、由洁至污B、由内至外C、由上至下D、由前至后(正确答案)10 、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以上,床间距应≥1m,加强通风。

[单选题] *A、0.5mB、0.8mC、0.9mD、1m(正确答案)二、多选题:每题10分,共50分1、感染链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为( )B、接触传播C、传播途径(正确答案)D、易感人群(正确答案)2、飞沫传播包括:() *A、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正确答案)B、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正确答案)C、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粘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标准预防、隔离技术、医院内空气传播的防控管理与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

标准预防、隔离技术、医院内空气传播的防控管理与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

标准预防、隔离技术、医院内空气传播的防控管理与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一、单选题1. 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患者未感染性疾病患者)以下正确的是:() [单选题] *A、既要防止呼吸道疾病传播,又要防止非呼吸道疾病传播。

B、既要保护医务人员也要保护患者。

C、根据疾病传播特点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

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2. 空气传播是指由悬浮于空气中、能在空气中远距离传播,并长时间保持感染性的飞沫核导致的传播。

飞沫核是要()。

[单选题] *A ≤5μm(正确答案)B ≥10μmC ≥5μmD ≤10μm3. 距离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者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佩戴哪种口罩。

[单选题] *A纱布口罩B一次性医用口罩C外科口罩D医用防护口罩(正确答案)4. 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最关键的措施是() [单选题] *A. 隔离患者(正确答案)B. 提高空气质量C. 加强环境消毒D. 大量使用抗生素5.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以下哪种药物都产生耐药() [单选题] *A. 抗生素(正确答案)B. 消炎药C. 抗真菌药D. 抗病毒药6. 切断多重耐药菌传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 [单选题] *A 环境消毒B 手卫生(正确答案)C 合理使用抗菌素D 隔离传染病人7. 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单选题] *A 空气传播B 飞沫传播C 接触传播(正确答案)8. 多重耐药菌指对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单选题] *A、1类或1类以上B、2类或2类以上C、3类或3类以上(正确答案)D、4类或4类以上9. 接到某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报告,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下达()医嘱。

[单选题] *A、空气隔离B、飞沫隔离C、接触隔离(正确答案)D、床边隔离10. 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病房( ) [单选题] *A.随便进行清洁和消毒B.不用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C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正确答案)D没必要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二、多选题1.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A. 定期消毒(正确答案)B. 医护人员手卫生(正确答案)C. 患者家属探视(正确答案)D. 随意使用抗生素2. 标准预防是保护医患双方安全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 *A手卫生(正确答案)B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正确答案)C呼吸道咳嗽和咳嗽礼仪(正确答案)D诊疗设备及环境清洁消毒(正确答案)E患者安置(正确答案)F安全注射(正确答案)G医用织物洗涤(正确答案)3. 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包括哪些()*A. 隔离患者(正确答案)B. 提高空气质量C. 加强环境消毒(正确答案)D. 控制抗生素使用4. 医务人员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哪些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A、溃烂面(正确答案)B、血液和体液(正确答案)C、分泌物(正确答案)D、伤口(正确答案)E、正常皮肤5. 医疗机构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哪些隔离措施()*A、首选单间隔离(正确答案)B、患者安置无特殊要求C、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正确答案)D、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指南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指南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指南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病人、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的重要措施。

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

隔离技术分为普通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种类型。

普通隔离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既要防止血源性感染,也要防止非血源性感染传播;既要防止病人将疾病传播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将疾病传播给病人,强调双向防护。

标准预防适用于所有病人的诊治、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包括:1.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时,应戴手套。

在接触同一病人污染部位后如需接触清洁部位,应更换手套。

脱手套后必须洗手;2.在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或面罩,穿防护衣;3.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消毒处理。

4. 避免可能会造成锐器损伤的操作,如用后的针头不可回套针帽。

二、特殊感染预防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需根据疾病传播类型增加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措施1.多重耐药细菌(MRSA、VRE、艰难梭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病人的隔离:尽可能单人单间、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专用的隔离标识、限制探视人员,详见“多重耐药菌隔离技术指南”2.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预防(结核、SARS)(1)对病人进行隔离➢病人应单间安置在病房(负压)内➢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相同发病期病人可同住一室➢尽快转送市定点医院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运送过程中病人也应戴医用防护口罩➢限制传染病人的活动范围➢做好空气的通风消毒2.2 医务人员防护:在标准预防基础上添加医用防护口罩三、防护技术与用品的使用方法包括手卫生、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的使用。

1.手卫生:详见“手卫生技术指南”2.口罩:(1)外科口罩:标准的外科口罩分3层,外层有阻水作用,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至里面,中层有过滤作用,可阻隔空气中5μm颗粒>9 0%,近口鼻的内层用以吸湿。

2023版隔离技术标准考核(70题)

2023版隔离技术标准考核(70题)

2023版隔离技术标准考核(70题)1.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盖住口鼻、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并与其他人保持()距离的一组措施。

[多选题]*A.呼吸道感染患者,Im以内(正的??)B.呼吸道感染患者,Im以上(Ih)CJm以上,呼吸道感染患者D.消化道感染患者,Im以上2.2023版中,医院建筑区域划分0。

[多选题]*A.低度风险区域(正确心)B.高度风险区域(1 )C.极高度风险区域D.中度风险区域(Um)3.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和()接受诊疗的区域,以及被其体液(血液、组织液等)、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

[多选题]*A.传染病患者(H0)B.高度疑似传染病患者C.疑似传染病患者(I )D.呼吸道患者4.下列哪些情况应穿隔离衣:()[多选题]*)A.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或其周围环境。

(;B.可能受到患者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

(门疝:)C.对实施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如大面积烧伤、骨髓移植等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时穿无菌隔离衣。

(I卜笥")D.接触传播途径不明的新发传染病患者时。

5.下列哪些情况应穿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多选题]*A.接触甲类及乙类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L)B.接触传播途径不明的新发传染病患者时。

G)C.为高致病性、高病死率的传染病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经飞沫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多选题]*A.宜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正倒;)B.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Ki )C.宜与患者保持Im以上距离(K询答)D.应减少转运()A.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B.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正确答窠)C.当接触患者及其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应戴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

(正确答案)D.操作完成后严格手卫生。

标准预防、额外预防(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

标准预防、额外预防(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

标准预防、额外预防(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一、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是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和所有患者的常规感染控制措施。

基于所有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除了汗水)、不完整皮肤、黏膜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防止与上述物质直接接触而采取的基本感染控制措施,即为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呼吸卫生/咳嗽礼仪、患者安置、医疗设备/仪器的清洁消毒、环境的清洁消毒、织物的清洁消毒、安全注射、职业防护,以及进行椎管内或硬膜下腔插或注射等特殊腰椎穿刺操作时(如脊髓造影、腰椎穿刺、腰麻及硬膜外麻醉等)应佩戴外科口罩。

二、额外预防额外预防是相对于标准预防而言的,是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针对特定情况,如确诊或疑似感染或定植高传播性,或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病原体的患者,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所采取的额外预防。

基于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额外预防分为三类,即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空气隔离,其隔离措施:(一)对接触传播的隔离1.直接接触传播: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易感宿主与感染或带菌者直接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

2.间接接触传播:即易感者通过接触已被污染的医疗设备、器械和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传播。

被污染的手在此种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飞接触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胃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伤口感染等疾病,应在进行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隔离措施:(1)入室前护士应佩戴手套、穿隔离衣。

(2)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需要转运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如要外出检查,须告知相应部门做好消毒准备。

(3)不能实现单人病房的传染病患者,原则上优先安置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如条件不允许可以将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当需与未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同一病房时,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规范执行手卫生。

(完整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完整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

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82 区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三、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感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3.2 传播途径modes of lransmission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 3 易感人群susceptible hosts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3.4 标准预防staodard precaotion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3.5 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 μm) 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3.6 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 > 5μm) ,在空气中短距离(l m 内) 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3. 7 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3.8 感染链infection chain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模板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模板

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的重要措施。

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

认为患者的血液、所有体液〔汗液除外〕、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具体要求:1.估计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操作,要戴手套;2.接触不同患者时要换手套,脱手套后要洗手;3.进行任何有血液或者体液溅出的操作时,要加穿不透水的隔离衣,戴口罩、护目镜或者面罩。

1.房偶尔床旁挂蓝色“接触隔离〞标志,病历夹贴蓝色隔离标志;2.尽量隔离于单间,同种病原菌感染或者携带者可共居一室;3.进入隔离房偶尔接触该患者时须戴手套;4.估计与患者或者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或者防护围裙;5.离开患者床旁或者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6.脱手套、隔离衣后,须用皂液洗手,或者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7.普通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者血压计等应专用;8.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9.该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10.该患者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11.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向探视者宣教手卫生制度和正确洗手方法;12.连续2 次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13.患者出院后,应对隔离房间里所有物体外表进行彻底终末消毒。

1.病历夹贴粉色“飞沫隔离〞标志;2.隔离于单间,也可与相同病种、处于同病期的患者共居一室,室内空气必须直接排出室外;3.给患者佩戴外科口罩防止飞沫溅出;4.在患者的房门挂上警告牌;5.工作人员进入隔离房间,应戴手套和医用防护口罩;6.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戴口罩、洗手或者手消毒制度;7.患者出院或者转院后,应对房间里所有物体外表以及空气进行彻底终末消毒。

1.病历夹贴黄色“空气隔离〞标志;2.有负压病房的应安置于负压病房;是保护易感人员如肿瘤化疗、烧伤、粒细胞缺乏等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免受感染的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的概念及措施(最新)

标准预防的概念及措施(最新)

标准预防的概念及措施(最新)一、标准预防的概念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体液(血液、组织液等)、分泌物(不包括汗液)、排泄物、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均可能含有病原体的原因,针对医院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注: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穿戴手套、隔离衣、口罩、帽子、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安全注射,以及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等。

二、标准预防措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医院隔离技术标准》(WS/T311-2023)中对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予以明确,一共有九个方面:(一)手卫生1.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掌握手卫生指征。

2. 选择合适的手卫生方式。

(二)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1. 应对医务人员、患者、探视者进行培训教育,并指导实施。

2.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盖住口鼻并立即弃置用过的纸巾。

3.当患者病情允许、可以耐受时,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4.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

5.宜使呼吸道感染患者在候诊区内相互间保持1m 以上的间距。

6. 医务人员诊疗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接诊疑似经空气传播疾病或不明原因传播疾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三)正确选择和穿戴个人防护用品1.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组织液等)、分泌物、排泄物等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戴手套,非无菌操作应戴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无菌操作时应戴一次性使用灭菌橡胶外科手套,清洁工作可戴重复使用的橡胶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体液(血液、组织液等)、分泌物等喷溅到面部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面罩或护目镜;有可能发生体液(血液、组织液等)、分泌物等大面积喷溅或者有可能污染身体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3.接触患者粘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一次性使用灭菌橡胶外科手套。

(四)安全注射1.每次注射均使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及针头。

标准预防与隔离预防指南

标准预防与隔离预防指南

标准预防与隔离预防指南标准预防措施一、标准预防的定义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用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一)手卫生1、在以下情况下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戴手套1、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清洁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接触污染物品时。

2、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时;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

3、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双层手套。

(三)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1、一般诊疗活动、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标准预防与隔离

标准预防与隔离

标准预防与隔离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监测和预警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 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潜在风 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隔离措施。
智能化隔离技术
开发智能化隔离技术,如智能隔离 管理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提高 隔离效率和精度。
社交距离技术
推广社交距离技术,减少人群聚集 ,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疫苗接种与隔离
应对突发疫情
在应对突发疫情时,标准预防与隔离措施可以 帮助迅速控制疫情,减少感染和死亡病例。
研究方法和过程
搜集文献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标准预防 与隔离措施的应用现状、效果及存 在问题和改进方向。
调查分析
针对不同疫情和地区,分析当地实 施标准预防与隔离措施的具体情况 ,以及当地疫情的控制效果。
案例研究
呼吸道预防
02
防止呼吸道传播的预防措施,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避
免密闭场所等。
血液和体液预防
03
防止血液和体液传播的预防措施,包括使用一次性针头、避免
共用注射器等。
标准预防措施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
在医疗操作中应用标准预防措施,如穿戴适当的 个人防护装备、使用一次性针头等,以减少疾病 传播的风险。
选取典型案例,深入了解标准预防 与隔离措施在控制传染病传播中的 作用,分析其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统计分析
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 理出相关指标,以便进行比较和评 价。
02
标准预防措施的应用
标准预防措施的分类
接触预防
01
防止皮肤或黏膜损伤的预防措施,包括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
备,如手套、口罩和隔离衣等。
对患者和来访者进行健康状况评估和筛查,以减 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禁止用手分离针头
二 隔离技术

1 概念
隔离技术 是指为达到隔离预防的目的 而采取的一系列操作和措施。正确的隔 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 包括:空气传播疾病、飞沫传播疾病、 接触传播疾病的隔离防护。
2 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防护
患者的隔离措施: ① 应将患者安置在负压病房。 ② 门急诊应建立预诊分检制度,及时发现空气传播疾病
② 在处理和运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 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要防止医 务人员皮肤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环境。
3 污物处置间配置病区全自动清洗消毒器
① 用于引流瓶;尿壶;便盆;痰杯;盛放 污物的盘、碗;拖布头和抹布的消毒;
② 保证了每个科室必要的处理能力,有效 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
③ 可有效减少化学浸泡。
4 正确安置及运送患者防 止感染源传播
1 正确安置及运送
明确专人专车转运,运输结束后立即对 运输车辆进行终末消毒;
运输人员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5 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 物品的处理
1 医疗仪器设备的处理
① 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时根据需 要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② 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 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
标准预防与隔离技术
主讲人:易得
一 标准预防

1 概念
标准预防 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
点进行综合。 ➢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含
汗水)均具有传染性,破损的皮肤和粘膜都可能 带有可被传播的感染源,须进行隔离,接触上述 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 标准预防既强调双向预防: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 医护人员,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又称 为所谓的双向防护。
✓ 一次性口罩应一次性使用。 ✓ 口罩应保持清洁,当口罩潮湿及受到患者血
液、体液时应及时更换。 ✓ 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时,应进行密合性测试。
2 护目镜、防护面罩
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
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 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
但有学者认为过度医疗、 注射滥用等问题也应该属于不 安全注射的范畴。
3 正确处置病人使用后的锐器
×
×
×
➢ 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 ➢ 禁止用手直接整理接触污染的针头、
刀片等; ➢ 禁止用手直接整理锐器盒盖上或边
缘的针头。
4 正确使用锐器盒
锐器盒方便使用
独手操作卸针头
借助钳子卸针头
禁止弯、折断针头
和环境,防止其成为感染源的传播媒介; ⑥ 安全注射
1 手卫生
1 手卫生
• 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
2 医护人员手卫生要求
① 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 菌落总数应≤10cfu/cm2;
② 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 菌落总数应≤ 5cfu/cm2。
· GB1598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6 安全注射
1 安全注射
医院内的安全注射包括: ① 对病人安全:注射器、输液器,药物配伍
和配药环境,注射环境,皮肤消毒方法, 无菌操作。 ② 对医务人员安全 ③ 对环境安全
2 避免这样的操作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WHO) 不 安 全 注射定义:
注射器及注射针头均未进 行灭菌或其中一种未进行灭菌 而再次使用于注射;
2 三个基本理念
① 一视同仁: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 物、排泄物都视为有传染性。术前、内镜 检查等不需要排除乙肝、HIV!
② 双向防护: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 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
③ 三种隔离: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隔离、 飞沫隔离、空气隔离、管理措施。
3 主要措施
① 手卫生:洗手和手消毒; ②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品; ③ 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④ 正确安置及运送患者,防止感染源传播; ⑤ 及时正确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织物
口腔护理、直肠指 检、穿刺、气管插 管、准备无菌器械
帮病人穿衣服后; 非侵入性检查如测 脉搏、血压、听诊 后;理疗后
更换床单 调整输液器后 接触床旁桌后 调整呼吸机面板后
2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1 正确使用口罩
✓ 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并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
✓ 佩戴时应注意防水层朝外,有鼻夹的一侧在 上,将鼻夹压紧至鼻梁。
③ 拔掉电源线,用消毒湿巾擦拭仪器表面、各种按钮、导线; ④ 给清洁消毒后仪器贴上“已消毒”标签; ⑤ 使用清洁布单中单将清洁消毒完毕的仪器覆盖,备用。
2 污染的物体表面、环境的处理
① 对医院普通病房的环境、物体表面包括 床栏、床边、床头桌、椅、门把手等经 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定期清洁,遇污染时 随时消毒。
3 如何正确洗手
必须选择流动水洗手的情况:
① 手上有肉眼可见污染物; ② 发生芽孢污染时。
洗手步骤口诀:
① 内外夹弓大立腕; ② 总洗手时间为40~60S。
不要使用肥皂洗手! 肥皂在存放过程中污染严重!
4 手卫生五个黄金时刻
接触病人衣物 安装氧气面罩 查体:叩诊、听 诊、量血压
接触黏膜后 穿刺后 置入侵入性设备后 拔除导管后 移除尿布、敷料后
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 体 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 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3 隔离衣、防护服、鞋套
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 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 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喷溅时。 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接触某些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 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
的患者或疑似患者,并将其隔离。 ③ 除非在负压病房内,当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外
3 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1 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① 接诊患有呼吸道感染综合征的患者时,应 遵循隔离措施;
② 当医务人员有呼吸道感染征象,且需要接 触患者时,应戴口罩。
③ 教育患者遵守咳嗽礼仪。 ④ 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 ⑤ 鼓励有呼吸道感染征象的人员在候诊区内,
与其他人员保持1m以上的社交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