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情况

合集下载

中国水土流失的案例

中国水土流失的案例

中国水土流失的案例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水土流失不仅给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也影响了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下面将介绍中国的几个水土流失案例。

首先,长江流域。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然而,由于过度的农业活动、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和农田土壤的不当管理,导致长江流域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和重庆地区特别明显,土壤沿河坡度下降,大量土壤被侵蚀和冲刷,导致水质恶化、水域面积减少。

为了减轻水土流失的压力,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实施植被恢复工程、加强水土保持意识等。

其次,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中国东部地区最主要的农田生产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长时间的过度耕地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导致了该地区的土壤贫瘠和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流域沟壑密布,地势崎岖。

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农田无法持续利用,还导致水源减少,加剧了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另外,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也面临着水土流失的挑战。

云南、贵州等地区地势陡峭,水土保持难度大。

特别是在农田生产中,过度利用水资源和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山坡地的农田大多处于高风蚀区,土壤容易被风吹走,同时降雨时面临冲刷、淹没的风险。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政府已经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工程,以加强农田的防风蚀和水土保持能力。

最后,西北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也不容忽视。

干旱少雨的气候和过度的农业活动导致了该地区的严重水资源短缺和土地退化。

农田土地因长期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土壤流失,进而影响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

政府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水土流失问题在长江流域、黄土高原、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表现最为严重。

政府需要加强水土保持意识,实施更加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保护国家的水资源和农田资源。

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全球最长、中国最长、亚洲第一”的长江,是中国的大江之一。

长江从青藏高原发源,纵贯中国东部,最后汇入东海。

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愈发突出,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为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

一、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1. 水污染长江流域是中国工业化最早、经济发展最快、污染最重的地区之一,污染物排放总量比较大。

长期以来,污水直接排放、无组织排放、废水处理设施运营不善等问题都在长江流域污染问题的形成、扩散和加剧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

2. 水土流失长江流域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土地资源利用压力大。

开垦、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出现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现象,这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3. 生物多样性丧失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长江流域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受了重大的干扰和破坏,一些濒危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例如江豚,作为长江的特有物种,其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

二、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为了防止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政府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

1. 加强环境规划我国政府制定了长江保护规划,规划内容包括了治理水污染、保护生态和控制环境污染等,对整个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

2. 提高水污染治理能力根据长江流域中的地区发展情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制订了不同的治污方案,加强了水污染治理能力的建设,生态补偿等措施的推行,防止长江流域水质恶化。

3. 推广生态农业政府在长江流域地区推广和实施了生态农业项目,这种农业模式能够促进土地养分提升和小型化生产,从而缓和从农业阶段向工业化阶段的转变所带来的生态问题。

4. 开展市民环保行动为了让公众重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政府部门与企业、学校、社团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鼓励大家环保、低碳、绿色出行、低浪费等行为,切实减轻长江流域环境的压力。

长江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长江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长江流域主要环境问题长江流域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强烈。

特别近几十年来,人口剧增,城市、集镇以及工矿企业大量涌现,土地垦殖指数不断提高,这些既促进了流域经济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使许多地区的环境承受着不堪负担的压力,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成为流域未来进一步开发的制约因素。

1.上游水土流失问题长江上游流域面积约100万km2,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仅次于东北的第二大林区,也是长江水土资源保护的重要屏障。

但多年来,由于不合理开发,重伐轻造,造成森林植被锐减。

如四川省森林覆盖率已由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四川盆地仅为4%。

随着森林植被的减少,土壤侵蚀面积和强度不断增加。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5万km2,占流域总水土流失面积的63%,年土壤侵蚀量达14.05亿t。

上游区处于我国地形第一和第二阶梯,地势陡峻,山高谷深,土层浅薄,森林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而迅速演替为草灌群落,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为下降,土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大。

外动力地质现象如泥石流、滑坡、山崩等灾害日趋严重,每年都有造成伤亡的事件发生。

近年来已加强了重点水土流失的整治和控制,但力度还不够。

2.中、下游平原区洪、涝灾害问题长江小、下游平原湖区面积12.6万km2,有耕地600万km2,人口7500万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又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由于平原区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全靠3600余km长江干堤和30000余km的支堤保护,每当大汛来临,防御洪、涝灾害的形势十分严峻,遇大洪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灾,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

据历史记载,从汉代到清末的2000余年中,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00余次,平均10年一次。

在本世纪内就发生过1931年、1935年、1949年和1954年4次严重的洪水灾害。

每次洪水灾害人民生产财产都受到巨大损失,灾区的生态与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灾后伴随而来的是瘟疫流行,钉螺扩散,血吸虫病蔓延,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严重的精神创伤,往往数年还难以恢复元气。

长江黄河流域土地退化评价及防治

长江黄河流域土地退化评价及防治

长江黄河流域土地退化评价及防治土地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基础资源,其退化不仅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也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江黄河流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该地区的土地资源也面临着严峻的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

本文将从长江黄河流域土地退化的现状、原因、评价及防治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长江黄河流域土地退化的现状长江黄河流域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结构破坏、土地沙漠化等多种形式。

这些现象对于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是华北平原、黄河中游流域的典型代表,该省土地退化问题非常突出,大面积的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社会交通、灌溉用地、城市建设等诸多不便。

二、长江黄河流域土地退化的原因长江黄河流域的土地退化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过度开垦、林木滥伐、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放牧等行为,这些行为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土地的退化。

自然因素则包括气候变化、地震等地质灾难等,这些都会导致土地的不稳定和土地利用的恶劣情况。

三、长江黄河流域土地退化的评价长江黄河流域的土地退化评价主要从退化程度和退化类型两个方面考虑。

退化程度可以分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等,而退化类型则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结构破坏、土地沙漠化等多种类型。

评价土地退化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土地上问题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尽早防止或减轻土地退化过程。

四、长江黄河流域土地退化的防治对策1.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由于长江黄河流域经济高速发展,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已无法满足新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土地利用方式,推广循环利用、多元化、生态化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土地的恢复和保护提供更充分的保障。

长江流域水污染、水环境现状及防治战略

长江流域水污染、水环境现状及防治战略

⼀、长江流域⽔资源及⽔环境的主要问题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的主要问题是⽔污染、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和未能理想地发挥⽔环境的多功能,特别是⽣态功能的作⽤。

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江流域每年的污⽔排放量为127亿m3,90年代初约为142亿m3,10年期增了15亿m3,总量占全国排污量的40%.保护长江的⽔资源不仅是流域⼈民⽣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跨流域调⽔的需要,决不能把污⽔调往北⽅。

所以保护长江⽔资源是⼀个关系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21世纪⼈类⾯临最主要的挑战之⼀,是如何去满⾜庞⼤⼈⼝必需的粮⾷、饮⽔、卫⽣和健康等⽅⾯的⽤⽔要求。

(⼀)⽔质概况 从总体来说,长江⽔质是⽐较好的,但是⼲流城市若⼲江段、⽀流和湖泊污染已很严重,以有机物污染为主,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

1995年全流域⽔质符合Ⅰ、Ⅱ类标准的为45%,符合Ⅲ类标准的为31%,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已污染的为24%.从污染⼴度看,着推沱江和太湖⽔系;从污染深度看,当数下游⽀流和太湖⽔系。

有机污染的总趋势是下游重于中游、中游重于上游;湖泊⽔域重于江河⽔域。

三⼤湖泊有机污染程度依次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滇池被国家列为三个污染最严重的淡⽔湖泊,并限期整治。

地下⽔污染以城市较为普遍,20世纪80年代监测,中度污染城市有南京、上海、武汉、长沙、成都、常州、镇江等,轻度污染的城市有苏州、杭州,且呈发展和加剧趋势。

(⼆)⽔污染的特点 1、⼲流的污染 长江⼲流的污染不是发⽣在整个断⾯,⽽是城市江段的岸边污染带。

⽬前长江⼲流的污染带,发⽣在攀枝花以下的3600km,主要⼜是⼯业集中的城市江段,⾃上⽽下依次是攀枝花、宜宾、泸州、重庆、涪陵、万县、宜昌、沙市、岳阳、武汉、鄂州、黄⽯、九江、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南京、镇江、南通、上海等21个城市。

长江⼲流城市江段的岸边污染带总长约560km,据1992 ~1993年调查评价总河长790km,平⽔期污染带总长452km,占评价河长的57%.以污染带长度排序依次为南京123km,武汉77km, 上海52km,岳阳30km,重庆27.4km,镇江21km.枯⽔期污染带总长498km,占评价河长63%, 其中武汉114km,南京80km,上海61km,岳阳27km,重庆26km,镇江23km,宜昌20km,以两个⽔期中污染带较长的统计,全江污染长560km,其中北岸241km,南岸319km.污染带宽度:上游江段为20m~30m,中游江段50m~100m,下游江段100m或更宽。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面临威胁长江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资源的保护与治理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近年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稳定。

本文将就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分析,并介绍相关的治理举措。

一、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的表现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但同时也是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表水流污染严重:由于水土流失问题,土壤中的养分和农药等物质在降雨冲刷下流入江河,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影响水质、水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停滞性山洪灾害频发: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加剧了山洪的形成和扩散,山区和丘陵地带经常发生停滞性山洪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3. 土地资源的减少和退化: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剥夺和贫瘠化,使得农田面积减少、农作物产量下降,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

二、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的形成离不开一系列的内外因素。

其主要原因如下:1.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加剧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有关。

长江三峡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长江流域的水文水力条件,破坏了原有的地表覆被,加快了水土流失的速度。

2. 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但过渡依赖资源开发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长江流域水土资源的异常开发与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3. 自然因素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处复杂的地貌条件下,频繁的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也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1.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水土保持项目立项审核和施工监管,鼓励农民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土地的保持力,减少水土流失风险。

2. 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大对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消耗,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完整word版)长江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及管理方法

(完整word版)长江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及管理方法

长江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及管理方法近年来,可用水资源的总量有明显的下降,追其原因有二:水的总量在不断下降;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

下面以长江流域为例,以水的总量和水污染的角度来分析,并给出解决的办法。

一长江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流域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上游地区森林的乱砍滥伐和坡地的不合理开发,已经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年土壤流失量超过黄河流域而达24亿t ,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大量排江,使水体污染日益加剧,沿江居民难觅清洁饮用水,;森林植被的破坏,生态环境的退化,环境质量的恶化,以及悬念重重的三峡库区的未来生态环境问题等等。

所有这些,都将可能严重制约并影响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1以水土流失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长江流域的全局性问题1。

1水土流失面广量大20世纪50一80年代,长江流域曾开展过三次流域性的水土流失调查统计: ①50年代末期调查统计,全流域水土流失面36.38万kmZ,约占流域总面积的20。

2%,估算全流域年土壤侵蚀总量24.5亿t。

②1985年调查统计,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6.2万kmZ,占流域总面积的31.2%,水土流失区年土壤侵蚀总量22.4亿t。

③80年代中期遥感调查,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3。

94万km,,风蚀5。

25万kmZ,冻融侵蚀72万kmZ。

长江流域每年流失泥沙量约24亿t,输沙量为9.6亿t,其中70%以上来自上游的金沙江、山民沱江和嘉陵江。

上游输运的泥沙不仅淤积了本地区的水库、湖泊、河道,而且大部分最终将冲入长江。

泥沙在长江中下游的淤积不仅增加了长江干流防洪压力,同时降低了入江诸河的泻洪能力,是造成沿江湖泊不断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1.2森林植被破坏问题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和毁林开荒,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的30%下降为25%.长江流域的天然林已经砍伐殆尽,涵养水源、保土拦沙功能明显下降,森林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受到严重影响。

简述我国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简述我国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简述我国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信息管理学院11编出杜诗卿2011300740006全国七大流域和内陆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见表)( 表)中国水土流失分布流域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亿吨)占流域面积(%)长江180.00 62.00 34.4 24.00黄河75.00 46.00 61.3 16.00海河31.90 12.00 37.6 4.02淮河27.00 5.90 21.9 2.30珠江45.00 5.80 12.9 2.26松花江、辽河124.60 42.00 33.7 7.68太湖 3.60 0.296 8.2 0.14其他(内陆河、直接入海河流、国际河流等)473.00 193.00 40.8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现状(1)流失面积与分布: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63.74万km2,其中水蚀和风蚀面积为53.08 km2,占流域总土地面积180万km2的30%,年均土壤侵蚀总量22亿吨。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这一地区水土流失面积50余万km2,约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0%。

主要集中在上游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流域,沱江、岷江中游,乌江上游及川东鄂西三峡库区和中游的汉江上游(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清江,赣江以及大别山南麓的倒、举、巴、浠、皖诸水的中上游。

(2)流失类型与程度: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包括水蚀、风蚀、冻融侵蚀、泥石流、崩岗等。

其中水蚀面积达52.41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2.2%。

风蚀面积0.67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0.66万km2。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上游共有1.3万多处滑坡和3000多条泥石流沟,另外在湘、赣等地的花岗岩风化层深厚地区还分布有近10 万个大小崩岗。

全流域水蚀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为21.2万km2,占41%;中度流失面积为21.5万km2,占40%;强度流失面积为7.6万km2,占15%;极强度流失面积为1.7万km2,占3%;剧烈水土流失面积为0.4万km2,占1%。

国务院关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06.07•【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2021年6月7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长江保护法规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安排,受国务院委托,就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沿江省(市)调研,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韩正副总理等领导同志提出工作要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2019年以长江流域为重点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栗战书委员长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并带队对四川、江苏检查。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长江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扎实推动各项污染治理工程,全力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取得显着成效。

2020年,长江流域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3个百分点,较2015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劣Ⅴ类断面比例较2015年降低6.1个百分点。

长江流域19省(区、市)均完成“十三五”水环境质量约束性指标。

长江经济带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着各地区各部门始终把长江保护修复摆在各项工作中的突出位置来抓,突出重点、协同联动、扎实推进,取得重要进展。

(完整word版)长江流域的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一)

(完整word版)长江流域的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一)

长江流域的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摘要:该文简略叙述了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概况和几个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就长江流域的水污染、湖库富营养化、水土流失以及三峡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改善长江流域水环境,提高长江水资源质量的对策和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关键词:长江流域水环境对策一、流域概况长江流域地处我国中南部。

干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十一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km。

支流伸展到甘肃、贵州、陕西、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八省区。

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流域内湖泊众多,总面积2.2万,占流域面积的1。

2%。

长江水量巨大,多年平均径流量9560亿m3,地下水资源2463亿m3,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35%,人均水量2460m3.尽管长江水量大,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单位面积年径流量鄱阳湖洞庭湖水系最大,金沙江、汉江水系及长江三角洲平原最小。

水资源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75%,最大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12—20倍。

长江水资源总量约1万亿m3,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它不仅是本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担负着通过南水北调缓解北方缺水问题的重任。

然而,随着上海浦东开发与三峡工程的兴建,流域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水文条件、资源与环境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种种水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及咸水入侵等。

因此,客观评价流域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1、水污染问题长江流域的天然水质良好,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也是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生境.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流域水污染,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水污染,已成为长江水环境的严重问题.据1996年度长江干流和26条支流及三个湖泊出口共82个代表河段,总河长1017km的全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枯水期Ⅱ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28。

长江流域冲积区土壤侵蚀特征与防治研究

长江流域冲积区土壤侵蚀特征与防治研究

长江流域冲积区土壤侵蚀特征与防治研究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流域之一,其冲积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重要的农业生产能力。

然而,由于冲积区土地的特殊性质和强烈的人类活动,土壤侵蚀问题日益突出,给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一、土壤侵蚀的原因1. 天然因素:长江流域冲积区地形复杂,且多山多河,容易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长时间的自然侵蚀作用使土壤质地疏松、结构不稳定。

2. 人类活动:过度的农业开垦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量的耕地开垦和灌溉方式不当导致土壤失去了保持水分和固结的能力,容易被雨水冲刷和风蚀。

二、土壤侵蚀的表现1. 水土流失:长江流域冲积区降雨量较大,且多为暴雨,容易引发水土流失。

冲沟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土地贫瘠,农作物生长受限,同时还导致水库淤积和河道漫滩。

2. 风蚀:冲积区的土壤质地疏松,风力较大的地区容易发生风蚀。

风沙袭击使作物减产或失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三、土壤侵蚀的影响1. 经济损失:土地退化导致农作物减产和品质下降,造成农民收入减少。

同时,冲沟的形成还使得水库淤积,降低发电量,对水资源的利用造成困扰。

2. 生态环境破坏:土壤侵蚀导致土地的贫瘠化,使原本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减少。

冲沟带走了大量的土壤养分,影响植被的生长,进一步威胁到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土壤侵蚀的防治研究1. 植被恢复: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工作是防治土壤侵蚀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种植某些具有抗风蚀和保土保水作用的植物,如柳树、刺槐等,可以降低风蚀的发生,并且能够保持水土,减缓水土流失。

2. 土地整治:通过合理的土地整治措施来减轻土壤侵蚀的程度。

对河道的整治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可以减缓水土流失,保护冲积区土地资源。

3. 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

同时,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推广可持续的农业耕作方式,减少对土壤的损害。

五、结语长江流域冲积区土壤侵蚀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其防治需要政府、农民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

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总结

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总结

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总结前言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重要的经济地位。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增加,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被提上了议程。

一、生态环境现状近年来,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水污染、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其中,水污染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导致水质下降、水生物减少、生态系统受损等。

同时,水土流失也严重影响了土壤肥力和农田生产力的下降。

湿地退化则减少了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数量。

二、生态保护政策为了解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

首先是实施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加强了对水污染、土壤流失等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其次是加大生态保护投入,提高环境管理和保护能力。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三、生态保护成果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水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水质得到改善,生态系统的恢复也有了起色。

其次,种植草地和建设护坡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此外,湿地保护工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湿地面积有所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

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政策执行力度还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环境违法行为仍然存在。

其次,生态保护工作还缺乏长期规划和战略,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和监测体系。

此外,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五、未来展望为了更好地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政策执行力度,依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

其次,要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和监测体系,提高生态保护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此外,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长江的环境问题

长江的环境问题

长江的环境问题【长江流域的水污染现状及防治】一、长江水污染现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呈逐年增加之势。

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江流域每年的污水排放量为127亿m3,90年代初约为142亿m3,10年期增了15亿m3,总量占全国排污量的40%。

而到了1998年全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为189亿m3,2001年上升至220亿m3;流域内3万多公里河长中,1998年超标河长达19%,2000年上升到26%,2001年为26.3%。

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超标率也呈上升趋势。

流域水污染,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水污染,由于未得到有效的治理与控制,已成为长江水资源保护的突出问题。

长江水污染主要表现为:--干流近岸水域污染未能得到遏制,威胁城市用水安全。

长江水资源保护局的调查显示,长江干流岸边污染带已接近600公里;500多个主要城市取水口均已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

长江干流沿岸城市污水排放量约占全流域排放总量的50%左右,其中攀枝花、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五大城市排污量又占干流城市排放量的70%以上。

五大城市近岸水域污染带长约400公里,目前已影响到邻近城市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

--支流污染严重。

调查结果显示,在支流两万多公里评价河长中,超标河长达七千公里。

其中主要污染支流水质状况为:嘉陵江干流部分江段水质达四、五类,引起部分城市饮用水困难;岷(沱)江全江水质较差,劣于三类,成都、宜宾、乐山自贡等城市江段水质更差,饮用水源水质难以得到保证;湘江水污染日趋严重,主要河段枯水期水质超标,重金属污染长期存在;汉江中下游已多次发生“水华”;黄浦江常年污染,水质劣于三类。

--湖泊富营养化仍在发展。

长江流域内的10个重点湖泊中,1999年有6个湖泊水质劣于五类。

国家重点治理的滇池、巢湖、太湖水质至今无明显好转。

2001年监测结果表明仍为五类或超五类。

目前,由于长江水体的含磷量偏高,继汉江出现水华现象后,上游的乌江也出现了水华的迹象。

长江流域上中游水土流失相关问题

长江流域上中游水土流失相关问题

长江流域上中游水土流失相关问题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域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巨大,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长江流域特别是上中游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与环境恶化,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文将简单介绍长江流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问题,特点,危害性,成因及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治理措施。

一.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及问题长江上中游地区,包括川、滇、黔、渝、鄂、湘、赣、青、甘、陕、豫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168万时。

水土流失面积55万kIIl2,其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8.4%。

其中,长江上游水土流失35.2万时,占全流域的56.6%,年均土壤侵蚀量达16亿t,是流域水土流失分布最为集中和严重的地区,尤以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流域,沱江、岷江中游,乌江上游及三峡库区最为严重。

长江中游的水土流失集中在汉江上游(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清江,赣江以及大别山南麓诸水系等一些重要支流的上中游。

⑴由于大量的土壤流失,旱洪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严重失调,恶性循环愈演愈烈,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农业生产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水土流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同时对于我国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稳定也带来严重了威胁。

二.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的特点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具有面积广、流失量大;流失类型多样;对土地资源破坏严重,对当地危害及潜在危险性大;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人为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

①水土流失类型多样,涵盖了我国的各种水土流失类型,包括水蚀、风蚀冰川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泥石流、崩岗等类型。

②坡耕地和泥石流等水土流失问题最为突出。

坡耕地、荒山荒坡及疏幼林地是坡面产沙的主要来源,尤以坡耕地为甚。

据统计,长江上中游地区坡耕地面积近O.1亿hm2,其中有0.02亿hm2坡度大于25。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的研究报告doc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的研究报告doc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的研究报告doc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的研究报告。

一、引言。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河流,流域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涵盖了中国1/5的土地。

长江流域的资源丰富,环境多样,对中国的经济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长江流域的资源和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长江流域的资源与环境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其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资源状况。

1. 水资源。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水源地。

长江流域年降水量较丰富,但由于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导致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另外,长江流域水质污染严重,尤其是下游城市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严重影响了长江水质的健康。

2. 土地资源。

长江流域的土地资源丰富多样,包括耕地、森林、草原等。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3. 生物资源。

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多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过度开发,一些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三、环境状况。

1. 大气环境。

长江流域的大气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城市生活废气的排放。

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 水环境。

长江流域的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质污染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了长江水质的恶化,严重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

3. 土壤环境。

长江流域的土壤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四、问题分析。

1. 资源开发利用不当。

长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土地资源的荒漠化和生物资源的减少。

2. 环境污染严重。

长江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大气、水、土壤环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文明,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命脉。

然而,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长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亟待治理。

本文将探讨长江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治理方法。

一、污染问题长江水质受到多方污染,主要包括工业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污水。

工业废水和排放物质对长江水质造成了严重威胁,农药、化肥等农业面源污染也大大降低了长江水质。

此外,城市生活污水排放不当也极大地加重了长江的污染程度。

治理方法: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推动企业提升环保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严格排放标准。

对于农业面源污染,应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的监管力度,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对于城市生活污水,应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设施,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处理效率。

二、生态破坏长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问题也十分严重,主要包括江岸开发、湿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江岸开发活动不断增加,导致了大量生态资源的破坏;湿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土流失也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

治理方法:政府应加强对江岸开发的管控,严格控制开发规模和范围,保护长江江岸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加大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推动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长江流域的土壤资源。

三、物种灭绝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丰富,但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一些珍稀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如江豚、鲟鱼等。

物种灭绝不仅影响长江生态系统的稳定,也损害人类利益,对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治理方法:政府应加强对珍稀物种的监测和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物种保护机制,保护长江流域的珍稀植物和动物资源,恢复和建立物种生态链,推动长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

综上所述,长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任重道远,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环境监管,促进绿色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保护长江这一我国珍贵的生态资源,实现长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水土流失的案例

中国水土流失的案例

中国水土流失的案例中国是一个水土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还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下面列举了一些中国水土流失的案例。

1.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中国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之一。

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逐渐减少,土壤质量下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农田的可持续利用,还引发了严重的沙尘暴和土壤侵蚀问题。

2.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由于过度的农业开发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长江流域的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问题严重。

这不仅对农田产量造成了影响,还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水质的恶化。

3. 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水土流失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由于黄河流域的土壤质量较差,加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农田的耕作能力,还导致了河道的淤积和水质的恶化。

4. 长白山长白山是中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的地区。

由于长期的非法采伐和滥伐森林,导致长白山的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问题严重。

这不仅破坏了长白山的生态环境,还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5. 辽宁沿海地区辽宁沿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之一,也是水土流失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

由于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辽宁沿海地区的植被退化和土壤侵蚀问题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农田的产量,还导致了海岸线的侵蚀和滨海生态系统的破坏。

6. 西南山区西南山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也是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的地区。

由于过度的砍伐和滥伐森林,导致西南山区的植被覆盖度减少和土壤侵蚀问题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水源的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还导致了严重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7. 青海湖周边地区青海湖是中国重要的淡水湖之一,也是水土流失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保持
1 水土流失现状
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包括水蚀、风蚀、冰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泥石流等多种类型。

其中水蚀分布最广,又以面蚀为主,广泛发生在坡耕地、荒山荒坡及疏幼林地上。

沟蚀则主要见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岩性松软的砂泥岩和风化破碎的花岗岩、变质岩出露区。

风蚀、冻融侵蚀和冰蚀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与高寒山区。

在我国第一、二级地形阶梯的过渡地带,即从青南、川西高原向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区,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活跃,泥石流暴发频繁;而在湘、赣等地的风化层深厚地区,则崩岗较为发育。

20世纪80年代,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6.2×104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1.2%,年土壤侵蚀总量22.4×108t。

不同强度的水土流失面积及年侵蚀量如下表:
*长江流域平均侵蚀模数。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中上游地区。

上游水土流失面积35.2×104km2,占全流域的62.6%,年土壤侵蚀量14.1×108t,占全流域的62.9%,主要集中在金沙江下游,嘉陵江、沱江流域,乌江上游及川东鄂西的三峡库区。

在中游地区,位于秦巴山地的汉江上游,湘鄂山地的沅江中游,澧水、清江中上游,江南红色丘陵区的湘江、资水中游和赣江中上游,以及大别山南麓的倒、举、巴、浠、蕲、皖诸水中上游,水土流失亦较严重。

就分省情况看,四川水土流失面积24.70×104km2,居第一位,其次为湖北、湖南、陕西、江西等省。

按水系统计,金沙江水系水土流失面积最大,达13.54×104km2,以下依次为嘉陵江、汉江、岷江等支流。

2 水土流失危害
流域不少山丘地区坡度陡,雨量大,土质薄,强烈的水土流失造成表上丧失,地力下降,土地砂化,甚至母质、基岩裸露,失去农业利用价值。

贵州毕节地区耕层<15cm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9.3%,三峡库区中度退化以上的土壤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
69.40%。

不少山区县每年石化的土地面积均达数千亩之多。

与此同时,山下良田也遭水冲沙压,逐渐蚕食。

植被减少和上层变薄,还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态恶化,灾害加剧,河床抬高,交通阻塞,加速水利工程的泥沙淤积,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甘肃武都白龙江河床自
1957~1984年累计淤高3.32m,抬高水位2.5m左右。

大渡河龚咀水库1971年蓄水以来,淤积泥沙已占总库容的61.6%。

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山地灾害也有加剧趋势,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受到严重制约。

3 水土保持工作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各地陆续成立了水土保持机构,开展调查,制订规划。

一些水土保持试验站相继成立,广泛开展试验研究和技术推广。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流域土壤侵蚀区划,并首次提出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方案》。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一度处于低谷。

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水土保持的投人不断增加,长江流域水土保持调查、规划、科研等基础工作逐步加强,治理工程陆续展开。

为探索流域不同类型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治理模式,先后在流域13个省的不同类型区开展了29条小流域治理试点,为大面积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1年《水土保持法》的颁布实施,更使水土保持工作开始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4 重点治理及成效
从1982年起,长江流域的葛洲坝库区、江西兴国(后扩大为贡水流域)、长江上游和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先后被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

葛洲坝库区的重点治理:总面积1853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595km2。

1983~1992年10年共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0.5km2。

1993年起,该片并人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片继续治理。

兴国及贡水流域的重点治理:兴国总面积321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899km2。

1983~1992年完成治理面积1070km2,1995年底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9.8km2。

长江上游(4片)的重点治理:4片共涉及云、贵、川、渝、甘、陕、鄂7省市的152个县(市、区),总面积35.10×10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8.92×104km2。

这项工程于1989年起陆续在108个县(市、区)的1000余条小流域展开,到1995年底,4片累计治理水上流失面积3.93×104km2。

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的重点治理:从1994年起在丹江口库区周边7县(市),即湖北的丹江口、郧县、郧西,河南的西峡、淅川,陕西的商南、白河首批开展重点治理。

至1995年底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8.3km2。

5 前景展望
当前,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还相当艰巨,水土保持工作将依据《水土保持法》,坚
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大力宣传,强化领导,坚决管护,积极治理。

(1)广泛深人宣传《水土保持法》,增强全民水土保持意识,使全社会从战略高度认识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水土保持涉及农、林、水、交通、能源、工矿等众多部门。

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政府须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按照统一规划,各尽其力,协同作战,打好水土保持总体战。

(3)逐步建立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和法规建设,依法查处和防治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

并在流域设置一批重点防护区和重点监督区,对大面积森林、草原和经过综合治理已基本控制水土流失的地区实行重点保护,对具有土壤侵蚀潜在危险、且在资源开发和基建过程中有可能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地区加强监督管理。

(4)继续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全面规划,科学治理,融治理开发为一体,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

在加强现有6片国家重点治理区,即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陇南陕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三峡库区,以及贡水流域和丹江口水库水源区重点治理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将贡水流域的治理扩大到赣江中上游,将丹江日库区的治理扩大到汉江上游,井争取将湘江、资水中游,沅江中游和澧水、清江中上游,以及倒、举、巴、浠、蕲、皖诸水中上游3片增列为国家重点治理区。

各地也要确定省级和县级治理重点,推动面上治理。

“九五”期间,争取达到全流域年均治理水土流失向积1.5×104km2,累计治理面积7.5×104km2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