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同步测试《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合集下载

《新闻两则》检测题

《新闻两则》检测题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新闻的六要素有:、、、、、。

2、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新闻有哪些特点?3、电头的作用有哪些?4、导语的作用?5、“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表达作用?6、“百万”和“横渡”的表达作用?7、“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中“不含”能否删去?为什么?“均”有何表达效果?8、本文语言准确,试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妙处。

(1)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渡过30万人。

《新闻二则》课文习题

《新闻二则》课文习题

八年级上册课文习题第一单元1、新闻二那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选择题。

1. 以下解词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B.业已:已经。

C. 败退:散乱,败退。

D. 督战:帮助作战。

2. 为下面的语句加上适宜动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阔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 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B. 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C.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D. 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3. 添加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20日夜起____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____芜湖线_____渡至繁昌_____铜陵_____青阳_____荻港_____鲁港地区____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_____A.,、,、、、、,。

B.,、。

、、、、,。

C.。

、,、、、、,。

D.,,,,,,,,。

4.与短语“擦破了〞类型完全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拒绝和平控制要塞纷纷败退渡过南岸B.清楚得很踢一脚说下去爽快极了C.英勇善战冲破敌阵热起来在九江D.横渡长江广阔官兵锐不可当。

甚为微弱5.对“不含〞两字在文中意义理解有误的两项是〔〕A.标明解放军渡江的地域界限,以防产生歧义。

B.文意是解放军西起九江地区,但不包含九江城。

用“不含〞一词简洁明了。

C.使人清楚九江城防守巩固不可逾越,故不包含在内。

D.既说“西起九江〞,又说“不含〞属于行文矛盾,应删掉“不含〞。

6.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新闻的标题除了有主标外,还必须有引标和副标。

B.新闻既然要求报道客观事实,那么语言中就不应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C.“西起九江〔不含〕〞。

如果去掉“不含〞两字,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

D.“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新闻两则3

1新闻两则3

请找出文章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我军当即占领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 我军当即占领 南阳” 南阳”
作用: 作用: 1、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事件。 、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事件。 2、领起下文。 、领起下文。
请找出文章中的插叙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南阳为古宛县 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南阳为古宛县 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南阳 蒋军因全局溃败,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 原因 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 个地区。 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 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自去年7 经过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 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 和 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 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 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 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 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中考链接
标题 1.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这则新闻的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这则新闻的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相比, 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相比,两题都交代 、 事件 , 了 人物 、 地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军队数量 体现了 我军气势 还说明了 , 的语言特点: 的语言特点:准确性 。 。两题都体现
每空0.5分 3.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每空 分) 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每空 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部分) 国民党的 (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 广大 大量 多数 部分 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 反对 抗拒 拒 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 B.抗拒 C.拒 抵触) 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 日到芜湖 抵触 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 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 作战 指挥 鼓动 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A.牢靠 B.坚固 C.巩固 牢靠 坚固 巩固 D.顽固)的,( 弱点 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 顽固) ,(A.弱点 弱点B.松懈 劣势 困难 困难) 顽固 于南京九江一线。 于南京九江一线。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 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句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 句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 画线句子与上文哪句相照应?( ?(4分 是: 。画线句子与上文哪句相照应?( 分)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人教版习题精选第七十七篇

2019-2020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人教版习题精选第七十七篇

2019-2020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人教版习题精选第七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对本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议论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赞扬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B、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C、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D、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和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点明了军名、军队的数量,并概括了事件。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D、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的标题除了有主标外,还必须有引标和副标。

B、新闻既然要求报道客观事实,那么语言中就不应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C、“西起九江(不含)”。

如果去掉“不含”两字,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

D、“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中“不料”指汤恩伯那一天到达芜湖是人们没有料到的。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①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②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③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④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A、“24小时内即已”强调时间之短,我军进军之神速。

B、“至发电时止”表明了确切的时间概念,暗含渡江胜利的豪迈之情。

C、“较为顽强”说明敌军拼命死守,负隅顽抗。

D、“百万”是实指,“横渡”指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由江北打到江南。

【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B、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C、为了详写东路军D、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各句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统编版八年级上第1课《消息二则》同步训练(含解析)

统编版八年级上第1课《消息二则》同步训练(含解析)

《消息二则》A.坚固斗争打败打垮B.牢固战争战胜突破C.顽固战斗消灭冲垮D.巩固激战歼灭冲破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锐不可当的精神值得提倡。

B.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断超越的勇气。

C.人生不应只祈求风平浪静,而是要有造一艘大船,破浪前行的勇气。

D.夺冠而归,大家决心重整旗鼓,以高昂的斗志和更科学的方法投入日常训练中,力争明年再创辉煌。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的宾语中心语是“敌阵”。

B.“溃退”是动词,“敌阵”是名词。

C.“三”是数词,“纷纷”是形容词。

D.“万船齐放”是主谓短语,“直取对岸”是动宾短语。

可渡完”?为什么?11.阅读这则新闻后,你认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则消息的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

B.黑体字是本则消息的电头,也称“消息头”。

C.正文最后一句是本则消息的导语。

D.本则消息短小精粹、一气呵成。

新闻两则说明文 阅读答案精彩3篇

新闻两则说明文 阅读答案精彩3篇

新闻两则说明文阅读答案精彩3篇《新闻两则》说明文阅读答案篇一课文说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大家熟悉的传统课文。

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21日下午五时,西路军、东路军又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至22日22时,或全部渡过,或三分之二渡过,或大部渡过,整个战役取得基本胜利,毛泽东汇总各路战况,报道全线捷报,气势磅礴。

新闻主体部分是并列的三个层次,宜用列表方法整体把握内容。

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可以着重探究本文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到准确、简洁的,还可以探究并列的几个方面是怎样彼此关联的。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多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

导语概述解放南阳之后,说三国,道后汉,用史料说明南阳重要的战略地位。

接着回顾一年来,蒋介石由“极重视南阳”到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说明蒋军全局败坏的形势。

再从敌方转向我方,概述战略反攻以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胜利;再次回过头来说南阳逃敌的命运。

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要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学生课前还通过网络等查阅有关渡江背景,在班上交流。

)二、感知体验课文1、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战况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教师指导:全文朗读的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像“冲破”、“横渡”等词语重读,读出胜利的喜悦……2、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向观众介绍渡江战役的战况,那么你将如何介绍?(学生自读、讨论、交流)教师指导:要介绍渡江的背景;20日、21、22日战况分析。

(可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要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各小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2(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2(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填空。

新闻,又叫_________,主要包括标题、_________、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从_________至。

主体是从_________至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签.订()取缔.()对峙.()要塞.()3.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4.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语段一)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段二)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题答案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题答案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题答案《新闻两则》阅读基础练习题: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是()A锐不可当(dǎng阻挡、抵挡)B馈退(ku馈败)C歼灭(jiān消灭)三、填空。

新闻,又叫,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从至主体是从至四、阅读。

(一)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二)分析下列句中加黑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百万:不含:均是: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然:一切:五、选做题。

我们的老顾问余凤英离休了。

她老早就说过,离休的时候要送给我们一件注着特别感情的礼物。

那天她来了,抱着一盆自己亲手栽培的马兰花,把它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深情地说:马兰花,一看到它我就不由想起了延安。

最近我才了解实情。

当年余老太太大学刚结业,地下党把她从上海送到延安。

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边区纸张奇缺,组织上把她分配到一家印刷厂。

当时的用纸要自造。

每一天,她把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手做好的纸浆刷到粉白光滑的墙上,干了再取下来,拿去印报纸,出刊物书籍,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著作和党的文件。

巴掌大的纸头都十分金贵,谁也舍不得扔掉。

余凤英那时逐渐与马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除了培育马兰花,还学会了用马兰草编制各种各样的玩具,送给延安的孩子□□□□。

马兰花热烈地开着。

那墨绿的叶子,那略带紫纹的蓝色花朵,朴素而雅洁。

1文中□□□□应填入下面四句话。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消息二则》同步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消息二则》同步练习及答案

1 消息二则【课前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

芜.湖( ) 摧枯拉朽.( ) 荻.港( )要塞.( ) 横.渡 ( ) 殷.切( )2.根据拼音写汉字kuì( )退 dǐ( )抗 jiān( )灭 xiè( )气 dū( )战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的标题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三十万大军”突出了 ,“胜利南渡”点明了的战况。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依次介绍了,,的作战情况,按照这种顺序介绍,是因为首先发起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的抵抗较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敌军较为顽强,所以说完中路军接着说,最后说的作战情况,文势也涌起高潮。

【课堂检测】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完成1—5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①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第①句中加点的“横渡”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句中“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飞天英雄凯旋》练习题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飞天英雄凯旋》练习题

第一部分: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歼.灭〔〕锐不可当.〔〕要塞.〔〕神采奕奕.〔〕2、解释以下词语:⑴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锐不可当:⑵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业已:⑶早已在此待命多时的搜救队员和新闻记者们个个精神抖擞,大家兴奋得彻夜未眠。

精神抖擞:3、新闻的语言讲究准确地表达内容,体会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准确性。

⑴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⑵主着陆场地势平坦,就像大地母亲张开胸怀.........,准备拥抱天外归来的游子。

4、依据课文内容填空: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句子中“百万〞交代了;“1000余华里〞交代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情景,“均是〞特别了。

⑵“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再次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新的一天〞有什么深入含义?5、新闻的结构包括、、、、,其主要特点是。

6、〔2006年黄冈试题〕语文探究活动: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

据调查:在中国人喜爱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

中国人喜爱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魁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目盛会交融在一起。

如: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⑴用简要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我的概括:⑵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断交汇的今天,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摈弃,还是应该保留?请发表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我的理由:读选文,回答问题: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 时电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新闻二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步练习2

《新闻二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步练习2

《新闻二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步练习2珍惜平日里的一分一秒,有志者,事竟成。

只有志而不努力永远不会到达最终的目的。

下面XX小编为您推荐。

1.新闻两则作业导航1.注意新闻的要素和结构2.学习本文简洁、准确的语言3.体会新闻的感情色彩一、基础部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横渡(h nɡ) 歼灭(qiān)B.锐不可当(dānɡ) 要塞(s i)C.阻遏(ji ) 鄂( )D.绥靖(suǐ jīnɡ)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A.标题主体结尾B.标题导语主体C.标题时间正文D.标题时间人物4.填空。

(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的六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5~~8题。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5.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文中此种情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下册2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练习(附答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2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练习(附答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2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练习(附答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步练习新闻知识填空。

新闻指的就是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

新闻的特点:、、。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歼灭芜湖荻港诸县锐不可当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殷切殷红殷勤朱殷AyīnByān当选妥当当面恰当AdāngBdàng要塞阻塞堵塞边塞AsàiBsècsāi给下列各组字注音并组词。

签鉴泄泻窥馈协胁解释加粗的字。

锐不可当:击溃:业已: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冲破敌镇江阴要塞B纷纷溃退锐不可当c横渡长江毫无斗志D都很懈气英勇善战将恰当字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立然A即B既欢佳节来去A踱B度拒裂A决B绝阅读下面的,回答问题。

九天神眼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

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八年级语文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初二语文人教新课标版《新闻两则》同步练习(答题时间:20分钟)运用本课所学,比较下面这则新闻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间的异同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

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

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

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

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

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

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

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

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原载 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两文相同点:两文不同点:两文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的无能;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

两文不同点: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

《人》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

《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只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新闻两那么同步练习带答案2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新闻两那么同步练习带答案2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新闻两那么》同步练习带答案2一判定题(2分,每题分)1.(1)消息用来及时报导最新发生的事实。

( )(2)消息的特点之一是让事实说话,但有时依照需要也能够作必然的虚构和夸张。

( )(3)消息的题目由引标、主标、副标三部份组成,其中主标是必需有的,其他的那么可有可无。

(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那个题目全面表达了消息的要紧事实,其中“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雄浑,洋溢着成功的豪情。

( )二选择题(14分,每题2分)2.下面的“通知”格式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题目位置B.正文开头C.通知对象的位置D.签名和日期3.以下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普遍的觉悟提高了。

B.他的观点和我的观点大体一致。

C.我国有世界上并世无双的万里长城。

D.有无健康的躯体,是可否学好作业的前提。

4.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新闻(也叫消息)是报纸、广播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及时地报导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B.新闻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实效性。

C.新闻的题目包括正题、引题和副题。

D.新闻要求以事实说话,篇幅短小,语言精练。

5.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背景是在主体中显现的,结语那么在篇尾。

B.每条新闻都必需包括题目、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份。

C.新闻通经常使用副题来交代背景。

D.正题是题目的核心,用来归纳新闻的要紧事实。

6.以下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 ]A.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主语:我35万大军和西路军)B.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长江防线通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骨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定协定)C.山头上插着我军的战旗。

(主语:山头上)D.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你是不是意识到你是在幸福当中呢?(“意识到”的宾语:你在幸福当中)7.对以下加粗的词明白得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政府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阅读理解选择题及答案一、阅读文字,完成1-9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月2日22时电)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⑵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⑶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⑷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⑸至发电时止,该路35路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⑹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⑺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⑻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⑼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⑽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 )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对本文导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第(1)句B第(1)(2)句C第(1)(2)(3)句D第(1)(2)(3)(4)句2对“(不含)”一词所体现的新闻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准确明白 B 解释说明 C 分析深刻 D 实事求是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1新闻两则3

1新闻两则3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党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 而且扩大了根据地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5、“这一策略”具体指什么?“明显地成功了” 又表现在哪里?
“这一策略”具体指“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 理负担的内政政策。“明显成功了”表现为:根据地的 巩固发展,敌人的完全孤立弃城逃窜 。
中考链接
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 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
和 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
结果 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 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
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请找出文章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
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
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句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
是:
。画线句子与上文哪句相照应?(4分)
_汤__恩__伯__认__为_南__京__江__阴__段_防__线__是__很__巩_固__的______________
“弃”“逃”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敌人狼狈逃窜的情景。
“当即”说明我军行动迅速,势如破竹。
2、“经营”“企图有何表达效果?
两词均含贬义,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讽刺
3蒋介石极重视南阳,现又放弃南阳说明了什么?
说明蒋介石一步步走向失败,表明了我军的的英勇善战。 4、“我们在所有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 了”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新闻两则》助学练测集优方案☆课文导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芜湖(wú)阌乡(wén)荻港(dí)鄂豫区(è)溃退(kuì)锐不可当(dānɡ)歼灭(jiān)要塞(sài)二十八宿(xiù)绥靖(suíjìnɡ)阻遏(è)杜聿明(yù)二、词语释义不含:不包括。

溃退:败退。

溃:溃败。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绥靖:安抚,平定。

阻遏:阻止。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炽烈:旺盛猛烈。

屏息凝神:抑止着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

高屋建瓴: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

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磅礴,盛大的样子。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

三、语句解读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3.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4.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5.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有嘲讽意味。

四、作家作品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五、背景探视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后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六、文体浅谈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一显身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 ) 歼灭( )击溃( ) 绥靖( )( )阻遏( ) 鄂豫(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形似字组词。

锐:( ) 荻:( ) 税:( ) 获:( )哀:( ) 歼:( ) 衰:( ) 纤:( )4.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5.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⑴ ⑵ ⑶ ⑷国民党的(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A.弱点 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6.下列解词有误的一项是()A.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B.业已:已经。

C.溃退:散乱,败退。

D.督战:帮助作战。

二、整体感知1.下面是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是标题的拓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等词语有力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及辉煌战果。

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一句中的“所有”“都”两词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3.填空。

⑴消息要__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_________事件,篇幅一般较_________。

消息的内容必须_________,要如实地反映情况。

“_________”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⑵消息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_________、_________、事件发生的_________、经过、_________。

⑶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

_________是消息内容的提要,除了正题之外,还可以在前面加_________或在后面加_________。

_________部分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

____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⑷消息主要运用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插入简单的_________。

⑸“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被称为,它交待了、发电地点和等三个要点。

其作用是:表明材料,报道及时。

4.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所以,放在中路军之后来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全部渡过了长江。

5.对“不含”两字在文中意义理解有误的两项是()A.标明解放军渡江的地域界限,以防产生歧义。

B.文意是解放军西起九江地区,但不包含九江城。

用“不含”一词简洁明了。

C.使人清楚九江城防守坚固不可逾越,故不包含在内。

D.既说“西起九江”,又说“不含”属于行文矛盾,应删掉“不含”。

三、课内阅读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拓展阅读(新华社南京1949年4月24日5时电)国民党22年反革命中心南京,已于23日午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

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

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受到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男女学生们纷纷向解放军献花致敬。

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城内秩序稳定,商店照常开门营业。

在发起渡江作战后三天内,人民解放军便攻占这一全中国第一个大城,这说明解放军威力的强大,国民党匪军一触即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1.为这则新闻补充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